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之妻(港),Антонина,Tchaikovsky’s Wife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奥丁·兰德·拜伦,菲利普·阿德耶夫,叶卡捷琳娜·埃尔米什娜,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尼基塔·埃列涅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瓦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瑞士语言: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简介:美丽的少女安东尼娜某次在一场聚会上,被彼得柴可夫斯基指尖的美妙琴音吸引,并对他一见锺情。从此以后,“当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渴望,她不断写信、大胆表达爱意的行径终于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注意。饱受同志传言所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柴可夫斯基,在多方考察下,终于选择向这个疯狂迷恋自己、可提供庞大金援的女性求婚。然..详细 >
Cannes75/ 在空间中延展的时间,在时间中坍缩的空间,仿似由音乐引领穿越。基里尔每回都能玩出新花样,音乐却是不变的缪斯。在浪漫主义回眸如德拉图尔油画之境的画面间,导演收起前作痴癫至花哨的魔幻手笔,只留下几个超现实的音符点缀,仍彰显无尽悲伤的底色。片名已经诉说了一切,我们并看不见伟大音乐家的生命与情感,我们只看见一位遭受欺骗与背叛的女性的眼睛。其目光温柔亦锐利,划开十九世纪俄国天空的浓雾。/ 值得表演奖,口碑应该会爆吧!
谢列不愧为当代大师,在封闭空间内通过调度来纵横时间,对光线和色调的运用来塑造内蕴和历史感,越到后半段越接近梦境与死亡,以及叙事上突然蹦出来的奇想,都很好地让整部戏呈现出宗教与时代与男性权利三重背景下的压抑。开篇即点明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加上女主的原生家庭,女性在社会上得不到权利便只能在同性内部向下欺压,导致女主先天性地对家庭对偶像有着不理智不自洽的崇拜,柴可夫斯基利用这一点通过婚姻对女主进行了从内到外的剥削,于是我们看到从婚礼前夜的每一步,女主都经历着被欺骗、挤压、逼迫、精神凌虐等,直至一步步走向既定的结局。那些对天才赞颂和开脱的华美语句通过一张张虚伪冷酷的面孔筑起一道维护男性地位的坚固同盟,谢列是当代少有的严肃面对同妻痛苦的导演。
其实挺好看的,谢列电影视听不会失望
对于导演,柴可夫斯基毕竟是本国名人,从一个同妻的角度披露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十分大胆。画面油画质感重,音乐也一流。安东尼娅原本只是她自己,完美的柴可夫斯基形象是她追求的幻影。在时代对女性极不友好的背景下,她无奈走上歧途,与幻影中的自我混为一体。在丈夫面前低声下气的姿态,极度自恋,亦极度自卑。即使处于群舞中,也只是像独舞的提线木偶。影片的最后,历史中的安东尼娅在精神病院去世。她真的是一个疯子吗?只是那时的男人们这样认为罢了。但如她所愿的是,如今人们回望历史时,习惯性地,首先提起“柴可夫斯基的妻子”,其次才是“安东尼娅”,她可以完完全全地和他捆绑在一起了。PS 传记片还是当故事来看。和真实历史还是有差距的。
安东尼娜所爱的只是一个天才的幻影
剧情不评价 拍得是真好 这年头能看部美轮美奂的古装片不容易 运镜极为考究
驚嘆這鏡頭的調度,尤其是用光表現時間的流逝那幾場戲印象深刻。
给大师祛魅.64/100
这部电影犹如西伯利亚一般的干冷凛冽。
这位柴夫人到底是不是同妻并不重要,电影的重点在就是拍这个偏执疯狂的女人是这么发疯的,以情节和逻辑来说,基本无解,就我疯故我在。这种状况下导演对影音的把握就是一切了,可惜我个人不喜欢,光影的确可圈可点,但也谈不上惊艳,或者说就真的没有撑起这个片子的意义,作为观众无法从情节中得到共情,无法从影音中得到通感,连点八卦魂都木有~~~~就不好看。
一场虚无的梦,如何跌到深渊。偶有华彩段落,但抵不过断裂与无趣。失控与凌乱。三星
MV太多了一点。
它就不该叫安东尼娜,她也不想拥有姓名,XX的妻子就是她的归宿,她也享受着XX的妻子这一头衔,所以片名很好。前半段很好,后半段开始放飞自我后,情感的着落点却没找到,导致后面段落毫无意义。
婚戒莫名戴不上,喜烛离奇被熄灭,偏不信那些恶兆,更不信疯女人的谶言。亲手为他缝做束缚的衬衫,只会变成壁上被情爱拍死的蚊虫。窗外小丑在玩火,她在婚姻里玩火。耳边苍蝇令人烦,她因为痴爱令人烦。以凡人之躯靠近天才,追逐太阳只会被灼伤。以为离开他的人生厄运连连,其实是遇见他就已深陷大火。
华丽空洞 有种冲着这种感觉来的
求而不可得
一个歇斯底里的妻子,一个不幸的女人。她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他?她又为什么不肯离婚?关于她的背景没有太多着墨,但还是可以了解到,她逃离了家庭,但又因为女性的身份无法以音乐为业自立自强。当她看到一个有才华、受欢迎的男性音乐家时,她看到了太阳,找到了寄托。残酷的是,这是一个她不能爱也不该爱的男人。他们之间没有沟通,没有温暖,只有伤害。他的光芒,他的成就,与她毫无关系。她为自己挑选了一位如意郎君,却赌输了,但离开他又有什么意义呢?后面,她跟丈夫提过一个要求,希望能以他的身份帮她介绍一份工作,但还是被以耻辱为由拒绝了。到头来,她还是因为是一个女人,而被身份和“家庭”束缚、伤害。影片在光影、调度、表演等也都很棒。
相比导演前两部镜头上克制非常多,但依旧有着非常精彩的单镜头内时空转换。最后一段现实与幻境的长镜头转换最炫技,感觉却也是最露怯的一段。 3.5
1.谢列不是要将安东尼娜客体化。她的身份,正是她的阴影、她的心魔,她一切痛苦的因由,片名其实有着反讽的悲凉。2.近年的女性传记总会拍成片心理惊悚,像斯宾塞、金发梦露,拖拽整个时代截面凹陷进她的困境自然强烈,但当我们受邀走入其内心,也必然受限封于其视角(像本片就去掉了真实中天然的对照组梅克),人来人往尽成为控诉服务的符号。血泪史叙述是对复杂历史情境的一种本质抽象。主义虽不同,但我们的文艺素来精熟此道。真正的苦难不公,即便用深焦用复调,也不改其性质,而我们却能在激烈情绪之外,冷静沉思。3.当然心理惊悚的形式,正方便谢列玩弄将时间空间化的长镜魔术。但若无幽深细密的文本可供往来玩味,复杂精巧的调度也只是最不自然的动线,游历再多梦魇幻象,不过如观杂耍人玩火。4.白布裹好要变卖的钢琴从窗口吊出的镜头像吊棺下葬。
这部电影你很难说它难看,但总感觉像是一个只“懂”电影而不懂生活的人根据所学硬框出来的一部“学术论文”,可惜了了女演员的演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