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口味略重,小伙伴们请酌情观看纸醉金迷的好莱坞有多肮脏?
酒池肉林,百人银趴,一眼望去,所见之处,都是赤裸扭动的身体和纵情肉欲的疯狂。
在这里,吗啡、鸦片、乙醚、海洛因、可卡因等禁品应有尽有,在这里,年轻女人和肥胖男人贴脸输出,然后离奇死亡……
不仅如此,现场还有爵士乐队吹奏助兴,有从外地运来的大象从乱入其中。
如此惊世骇俗的情节,出自一部新近R级大作,别说少儿不宜,成年人看了都会被惊到,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它——《巴比伦》
影片由拍摄过《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自编自导,主演是布拉德·皮特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阵容可以说相当不错。
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主要围绕着192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从默片发展到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展开。
我开头提到的羞耻大趴,发生在1926年,是好莱坞内部的一个私人派对。
彼时是默片的黄金年代,不少人在影视圈一夜暴富,名利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当时美国的禁酒令颁布没几年,但人家好莱坞这帮人有着特权,根本不怕这茬,该喝喝该玩玩,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道德粪坑”。
在电影公司打杂的曼尼听从老板的安排,负责搞一头大象到派对上。
在他运送大象的途中,还发生了非常令人不适的意外,大象现场表演了一出真·喷粪。
对于好莱坞人的无底线趴体,作为下人的曼尼早已见怪不怪。
趴体上唯一让他开心的,就是出来透气时认识了令他心仪的女孩内莉。
内莉没有演过电影,但自信心爆棚且天赋极高。
在曼尼的帮助下,她如愿进入趴体,还因为性感狂野的舞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好巧不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个女演员因为嗨过头被送去了医院,明天无法照常拍戏,制片人当场决定,由内莉顶上。
片场中,内莉的表现非常令人惊艳。
如何变换跳舞节奏,是哭是笑是调情还是挑逗,眼泪要多少,卡到几秒流下来,她都能够精准把控。
咱就说,就这业务能力,她不火谁火?
没过多久,内莉就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星,令其他有着同样梦想的女孩们羡慕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
时间来到192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出现了。
一时之间,人们为之疯狂不已,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默片行将就木,无数的影视新星逐渐涌现,默片演员们开始遭遇职业危机。
他们或是无法适应有声电影的拍摄手法,或者台词功底不行,天生的音色也不怎么“悦耳动听”。
内莉就属于后者,她的声音有些粗犷,被业内人士形容为难听,像驴叫。
尽管她很努力地去调整状态,但仍然无法阻止星途走向暗淡。
此时,一直喜欢着她的曼尼,经过一路摸爬滚打,成为了一个制片人。
为了帮到内莉,他又是给内莉打造与默片时代截然相反的“淑女”人设,又是带着她去参加名利场上的聚会,讨好上流社会。
结果,内莉装了一会儿淑女就是在演不下去了。
她受不了这帮人的性骚扰,受不了他们背地里胡搞瞎搞,人前道貌岸然的样子。
最后,她不仅开麦狂怼,还表演了一出令人生理不适的当众狂喷:
此后,内莉就好像失踪了一样,几年都没出现。
当曼尼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走投无路,在赌场里欠下了黑帮大佬巨额债务,因为清楚曼尼是唯一关心自己的人,所以这次上门来找他求助。
没有办法,谁叫内莉是自己的软肋呢。
哪怕再愤怒,看到内莉可怜的样子,曼尼还是决定要帮内莉解决困境,找朋友想办法筹钱。
没承想,朋友竟然带着拍电影用的道具钱,领他去见了黑帮大佬的中间人。
曼尼发现带的是假钱,本想赶紧离开。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中间人非得拉着他去地堡找黑帮大佬,想让他见识见识那个全城最刺激的地方。
有多刺激?
提醒一下,胆子小的小伙伴请快速划过,接下来,你将看到腐朽恶心到极致的一幕。
这里养着鳄鱼,锁着性奴,表演着你死我活的困兽之斗,回荡着纵情欲海的鞭打呻吟声,有儿童声在唱下流的歌曲,还有畸形人在进行羞耻的人体运动。
最最可怕的是,还有一个强壮的面具男,抓活老鼠生吃,以此给看客们带去兽性的原始兴奋!
很快,因为假钱被发现,曼尼不得不带着内莉逃跑。
但此时的内莉心理清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于是便找机会偷偷离开,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后来,报纸上一个角落里,出现了她死亡的新闻。
同内莉一样,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走向悲剧的,还有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中年男演员杰克。
默片时代,杰克是好莱坞最卖座的超级大咖,开头咱们提到的那场趴体,他也参加了。
后来,还是在他的引荐之下,曼尼一个打杂的,才有了到电影拍摄现场工作的机会,渐渐成为制片人。
有声电影出现后,杰克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明明他在银幕上深情款款地说着“我爱你”,可观众们看了之后,只觉得他的发音实在是过于滑稽可笑了。
几年后,一次次婚姻生活(结过好几次婚)的不顺,挚友的死去,事业的暗淡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令杰克已经没有任何留恋。
所以最终,他悲壮地选择了开枪自杀。
影片结尾,1952年,曼尼来到电影院。
迷迷糊糊中醒来的他,看到了《雨中曲》,看到了过去的很多电影,也看到了未来几十年中的种种影片,整个人泪流满面。
近些年来,或许是因为创作力匮乏,或许是单纯的情怀使然,不少大导都把视角对准了好莱坞本身,向电影递过去一封又一封的情书。
2017年,有詹姆斯·弗兰科的《灾难艺术家》;2019年,有昆汀《好莱坞往事》,2020年,有大卫·芬奇的《曼克》;2022年,有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
这部《巴比伦》非常具有达米恩·查泽雷个人的特色。
躁动的气氛同《爆裂鼓手》如出一辙,舞蹈与运镜的设计,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爱乐之城》。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记录了好莱坞种种丑闻的《好莱坞巴比伦》。
因此,对于好莱坞十级学者来说,本片最大的乐趣,就是发掘角色们背后的原型,看些八卦段子,找找片中都cue到了哪些演员和作品,以及包含着哪些迷影的彩蛋。
对于这一块,我就不做详细说明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我简单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内莉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曾经红极一时的性感偶像克拉拉·鲍,杰克的故事参照了默片时代的风流男演员约翰·吉尔伯特。
在现实中,约翰·吉尔伯特同葛丽泰·嘉宝等很多女星谈过恋爱,还娶过四个女演员为妻,这桥段在片中也有类似呈现。
影片开头的大趴上,肥胖男演员和年轻女人开车导致女人死亡的事件,其原型是当年好莱坞的著名谐星罗斯科·阿巴克尔,此人和卓别林合作过很多次。
1921年,一个小明星参加了他的狂欢酒会后死于膀胱破裂,罗斯科·阿巴克尔被指控与死因有关。
当时的媒体为了新闻效果,称因为他的肥胖和体重,导致小明星在和他鼓掌时膀胱破裂。
这个丑闻,真实情况无法考证,却断送了他的电影事业。
再比如,片尾曼尼看到的那些电影画面,有非常多的影史经典。
包括《火车进站》《月球旅行记》《党同伐异》《惊魂记》《假面》《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终结者》《阿凡达》等等。
喜欢深挖这一块的小伙伴,相信可以收获非常大的满足感。
从电影本身的层面来看,影片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呈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疯魔的癫狂。
除了曼尼这个非常接近于观众视角的角色,更多人的行为举止,是用一种极度夸张抓马的方式来进行诠释的,仿佛就是上了发条、磕了猛药的躁动机器。
酒池肉林的银趴如此,腐败肮脏的地堡如此,人们在片场拍片时的状态也是如此。
这种处理,让影片的观影体验就如同被打了一剂肾上腺素一般。
看的时候,你会很嗨很兴奋,也会感觉到切实的难受和恶心。
整部影片中,猎奇荒淫的视觉奇观疯狂拉满,低俗下流的台词比比皆是,不少人物要么只剩下兽性,要么假模假式没有灵魂。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片子长达188分钟,导演才故意设置一场又一场的惊人戏码,进而维持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能够坚持到最后看到他的真正意图。
应该说,影片确实有着打造史诗的野心,展现了一代电影人的荣光、迷失与宿命,同时表达了对电影真诚的热爱。
这种热爱,往往是通过角色的台词直接呈现出来,单独拎出来看,表演十分动人。
与此同时,片中还穿插了不少对于电影人和时代的一些讨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数族裔的处境和同性恋群体的遭遇。
有个华人歌唱家,在这个圈子里那就是暖场子的,平时在只能负责写字幕。
后来,她和内莉的关系过于亲密,为了内莉的事业,曼尼就干脆解雇了她。
她的原型黄柳霜曾在好莱坞备受歧视,明明最适合演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改编的电影,可出于种族主义,好莱坞最后还是找了白人来出演。
《大地》有个黑人爵士乐小号演奏家,肤色比其他黑人浅。
于是,为了打光后站在黑人堆里不像白人,满足白人老爷们和黑人不是一个档次的心理,就被逼着要往脸上涂软木炭。
如此种种,沉重又真切。
总的来说,如果你认为导演就是在兜售恶趣味,贩卖视觉奇观,那么我是不认同的,如果你单纯地不喜欢这种处理,那么我也能理解。
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丑陋与花边,真真假假,癫狂过火,更能诠释好莱坞的一体两面,突出好莱坞戏里戏外的梦工厂属性。
而反感的人则可能会认为猎奇戏码喧宾夺主,情怀部分浮于表面,最后那么一个大混剪,多少有些突兀和刻意。
其实,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所有人满意。
千千万万个观众,有千千万万个喜好,做着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梦,允许别人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许也是一个观众走向成熟的标志。
认同我说的,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查泽雷的电影存在一种连续性,这点显而易见。
但《巴比伦》同他以往的电影有一点显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视角的扩张,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整部电影抻得很长。
对比罗伯特·奥特曼等人的电影便可发觉查泽雷在群像处理方面的稚嫩之处。
当然这并不重要,如果查泽雷选择拍一部关于当下的、而非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说不定会更好(这部电影也会像是《爱乐之城》的另一面),然而这并非他本人所能决定。
电影中多次借角色之口表达对电影的迷恋,但相比《爆裂鼓手》的疯狂和《爱乐之城》的甜蜜,这部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感伤中,或许这也对应着导演本人成名后的惘然。
保持激情地生活和创作很容易燃烧殆尽,就连最初光彩熠熠的好莱坞也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单调中——陈词滥调正是它的主题。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好莱坞也和一百年前一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如同周而复始的生活——永远没有什么something bigger, Manny最终的和解不过是一种宽慰,真正的结局只可能是奔赴死亡。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Manny可能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相比之下皮特饰演的Jack Conrad直到最后一刻才在评论家的话中认清现实。
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好莱坞——尽管Manny自己也这么说,但他后来追寻的实际上仅仅是Nellie的爱,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呢?
查泽雷的电影总是关于孤独的人,唯独《爱乐之城》是个例外,每每回望这部电影都会觉得无比纯真。
那里也有想要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人,也有梦想向现实的妥协,但却在四季流转的瞬间中意外地创造出了永恒。
《巴比伦》是一部关于物是人非的电影,查泽雷像费里尼在《阿玛柯德》里回忆童年那样“回忆”了自己曾经理想中的乐园,十年过去(对于查泽雷自己的执导生涯而言),彼时的风流倜傥已成为梦幻泡影,任何没能理解这一变化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而此刻的好莱坞已经失去了希望的眷顾。
看完之后,第一个想到的电影是昆汀的《好莱坞往事》,那是昆汀写给电影的情书。
影片里面到皮特一人一狗开局,暴打四人组,小李子拿出喷火器,就又不是情书了,是老渣男把烟头捻在了女友的脸上。
总结来说,那个情书不那么贯彻始终。
最后他还是他。
(当然我们就乐意看昆汀拍这个,牛逼!!!
) 而这一部则是彻头彻尾的情书,从开始的沐浴大象拉屎,到人间地狱大派对,到最后的十八层俱乐部,全都是高级的视觉刺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和恶趣味。
这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爱上的电影事业,本身就有着大渣男大渣女的属性。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薅着头发后入你,这就是电影业。
工作人员事故死亡,演员受辱,资本管控,工作现场乱七八糟,演员导演私德溃烂,等等等等恶念恶行根本忽略不计。
像当年香港动作片的黄金期,武术指导们在一起聊天,比拼的是今年拼死了几个特技演员。
从上到下,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纯净的。
男主一开始的工作就是收拾烂摊子,到最后还是收拾烂摊子。
换了个场地而已。
但最后的感动,就是感动于这种造梦工作里的极致的美。
大家竭尽全力在屎堆中培育出了一朵玫瑰,而这朵玫瑰,献给了观众,值了。
即便大家都为此献祭了人生和灵魂,但是,依然爱她。
最后说一句,作为美术工作者,视觉奇观做得真的好。
午夜酒醉,美艳心动女郎狼狈人蛇大战,皮特泪眼看着好莱坞之夜,配上奇幻的钢琴声,让没经历这一幕的我有了强烈的爱情感,电影能给我这种感觉绝对是头一次,这已然成为了我生命中又一个极为珍贵的电影时刻。
这一段可以与昆汀的枪击德国玫瑰相媲美,真不愧是驾驭过奥斯卡最佳配乐的男人,我现在相信了,所有的电影都是音乐的“裙下之臣”。
本作总体可以称为拼凑电影,可看作对《雨中曲》的华丽翻拍,也可看作是查泽雷自己版本的《好莱坞往事》(连演员都没换..)追车戏可以找到《爆裂鼓手》的影子,一男一女追求自己的好莱坞之梦也可以找到《爱乐之城》的影子,后半段追杀模仿昆丁《低俗小说》很明显,最后的混剪模仿《天堂电影院》...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做得还是特别好,很棒,没有东施效颦之感,所有电影人都应该都会有所感动。
结尾太拖沓,想表达的太多,但并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的效果,失去了干脆利落的感觉。
查泽雷的风格越发清晰:爱情,音乐歌舞,奢华好莱坞梦,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创造力,想象力,凌乱的美艳的吸引眼球的画面,“奇观电影”,看好会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师,音乐歌舞昆汀。
电影就应该是把自己想象的奇观生活展现给观众的路子,这是我见过最正确的路。
确定了有钱后的富裕电影之路:奇观电影。
“给你车加油的人为什么会去看电影?
为什么因为电影让他不那么孤独。
”她起势了,与他拉开了距离,下一幕就该改头换面,他高起而她低谷了。
“那曾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对吧?
每一个片场,每一篇评论,每一场恋情,每一次分手。
”奢华的,极度丰盈的场景,让人十分信服这电影是把钱可着劲花...
这才应该叫《好莱坞往事》吧!
本来今天想先看《造梦之家》,但是由于下载的是杜比资源,播放不太顺利,于是先看了《巴比伦》。
杜比,在当年,在默片时代,在刚刚进入有声片时代,在彩色电影时代,他们有人知道“杜比”这个词吗?
在杜比时代,在4k时代,在imax时代,在这个前人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时代,这一群人,给彼时的好莱坞,献上了一封绝美的情书。
好莱坞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疯狂,糜烂,混乱,激情,天才,艺术,登峰造极……想不出来足够的形容词,我只知道它对电影史太重要了,它推动科技,科技又推动着它。
科技又使一些昨天还呼风唤雨的人今天就无人问津,令人唏嘘。
人们从默片时代跨入有声电影时,第一批见证这个历史的人们,居然忍不住对演员表演的嘲笑。
优秀的默片女神,迈入有声时代却被自己的嗓音困扰,从而又催生了配音行业……啊,这该死的迷人的电影史。
我能想象出,你们坐在那里,思维碰撞着,你们笑着,你们哭着,你们愤怒着,你们创造着!
片尾一部部经典影片的经典画面,让人泪目,古早的画面,他们开启了电影的各个时代。
尤其当我看到了我的好莱坞启蒙《终结者2》时,我落泪了,像曼尼一样。
也许它对于影史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对于我,对于当时那个从未看过好莱坞电影的孩童来说,却是观影的开始,是我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每一部优秀的电影结束后,我都会认真地看到片尾结束,看这一长串的不认识的名字滚动上去,我羡慕他们,我嫉妒他们。
就像曼尼说的,我想做有意义的事,想做能够一直流传下去的事。
我嫉妒每一个出现在电影结尾的名字,真的。
我爱电影,我爱好莱坞,感谢你们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能够厚颜无耻地,平白无故享受你们创造的一切,然后对你们挑三拣四。
很遗憾,关于电影我有很多很多的激情和想法,但是很无奈,我身处牢笼身带枷锁,只能看着你们为我造梦了。
感谢。
所以那些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在我推着大象走山路的时候,在我来回穿梭于荒唐派对的时候,你还是会从贫民窟出发,开着盗来的车闯进我的生活对吗?
在我哭出一颗眼泪的时候,在他们说我是个婊子的时候,你还是会斩掉那条蛇,成为我不为人知的爱人的对吗?
在我听到他们笑我的时候,在我只能去替补烂戏的时候,你还是会对我说,一百年之后,我们都会在银幕上重生的对吗?
梦的背后,都是荒唐,是片场起的火,是纽约下的雨,是往胸上贴的冰,是往脸上抹的灰,是我自杀的老友,是我疗养院里的母亲。
可这一切都没关系的对吗?
毕竟一百年之后,真的会有人想象我们。
那天傍晚是他拿上了2709,开着救护车追逐日落;那天在海边他问过化妆师,“我们一起拍了多少电影”,82部;而那天晚上他们路过舞会,她又跳起她的舞,在他说了无数次“我爱你”之后,她说,好,我们去墨西哥。
所以这些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毕竟一百年之后,还是没多少人看易普生和尤金奥尼尔。
更多的人走进了电影院,看黑客帝国和阿凡达。
他们不是那些酒会上高谈阔论的混蛋,他们是穷小子。
他们的生活也和我们的一样,还是那些狂欢,还是那些落寞,还是想着逃离那些操蛋事,去另一个世界里躲三个小时。
就像你说我们会过境我们会结婚我们会生很多小孩,可哪怕我就是那样走了,这一切也都不是没意义的对吗?
我只是很爱看电影知道吗I just love watching movies, you know?-我也很爱看电影-你坐在那里- I love watching movies too.- You sit there.-看着放映的电影-然后逃离现实- And you're watching the movie and--- And you escape.你不必继续过这个糟糕透顶的生活You don't have to be in your own shitty fucking life.-没错没错-你可以体验电影角色的生活" Exactly! Exactly!- You can be in their life.也可以想去哪就去哪Or wherever! Or wherever!你可以在他妈的西大荒也他妈可以在太空中You can be in the fucking Wild West! You can be in fucking space!你可以是混黑道的You can be like a gangster.人们在电影中起舞也在电影中死亡And people dance in movies and people die in movies.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的死去太他妈神奇了And they're not really dead. It's fucking amazing.他们真的没有死就比如说杀了我They're not really dead. Like literally, kill me.但其实什么事都没有而且与此同时And nothing happened, for real, but at the same time,这又是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事it's something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你能感觉到就像...我也说不好电影有时候很伤感You can feel it. Like-- I don't know. Movies are sad sometimes.-电影也有时候很欢乐:-电影总能触动人心- Movies are fucking happy.- They make you feel something.
巴比伦 (2022)8.0202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历史 / 达米恩·查泽雷 / 布拉德·皮特 玛格特·罗比
所有沉迷于狂欢、纸醉金迷的角色,最后无一不落得非自然死亡的结局。
影片尽管有三小时长,但是情绪非常intense和edgy;导演对光影、音乐节奏有着非凡的感知力,使之配合剧情更加充满戏剧性和张力。
Margot饰演的Nellie,Brad Pitt的Jack都是开头Party的沉迷者,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沉沦,都动过和爱人离开的念头;一个去墨西哥,一个去欧洲,但最后都还是宁愿选择在这个色彩浓烈而迷幻的世界里结束生命。
确实,如果离开了他们就不是这个character,他们就不是自己了。
只有在这里,他们心中的梦之地,燃尽自己的生命力,才是符合角色的。
而studio executive Manny,吹小号成名的Sydney,和歌唱家Fay,最后都看清了浮华外衣下失控的生活和丑陋,找到平凡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抑或是远走高飞。
影片中不乏荒谬的场面,从一开始的运输大象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混乱场面;到后来把大象牵入舞厅、和Tobey Maguire角色把他们引到的洞穴中的鳄鱼、老鼠,全部和人混在一起,完全就是现代人兽性的集合,充满了反乌托邦的元素;从一开始的笼中打斗,到中间完全扭曲的xx场面 (让我想到 Brave New World 中空虚放纵的享乐),再到最后(也许是inspired by《1984》里101号房间,只是反过来)的生吃老鼠。
印象很深,Tobey的角色转过头说,这个人会为了钱做任何事,然后向台上扔纸钞。
Manny片中两次进影院,第一次是初次见到有声电影的惊骇;第二次则是满怀着回忆对着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影留下眼泪。
最后的闪回,Margot的Nellie和Manny在成名之前,边吸*边相互分享对电影的幻想和热爱的时候,能真切感受到52年,离开多时组建家庭的Manny心中对于那个gilded age的回忆;后面各个经典电影的闪回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个依靠着疯狂生活支撑极致创造力的时代远去了吗?
也许并没有。
Manny牵着女儿和妻子回到以前工作的片场门口,里面依然人来人往,一代又一代对电影怀着憧憬和幻想的人来到这里,挥发无穷的才华,支撑着Hollywood的发展。
而通过历史我们也知道,这样的纵欲从未远离这片gilded的土地。
[小记-圣诞前夕在飘着小雪的费城和朋友看了这部电影。
当影片中1920s的片场仿佛假戏真做、群演仿佛stoned一般打打杀杀正酣时,影院的烟雾警报器突然响了起来,屏幕熄灭,人群有序疏散;我和朋友也仿佛如梦初醒一般恍惚地从消防通道中下楼;在寒风中待了将近半小时才回去继续观影。
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也可以充满戏剧性。
]
作者:Richard Brody / The New Yorker(2022年12月22日)校对:覃天译文首发于《虹膜》我一直怀疑,达米恩·查泽雷的电影所招致的恶意与观众对其主题的热爱成正比——他在《爆裂鼓手》中对爵士乐的滥用,在《爱乐之城》中对表演和爵士乐的滥用,以及在《登月第一人》中对历史的滥用,使那些最关心这些话题的人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那些爱好者们也对他创造神话的方式感到欢欣鼓舞——他把人物及其斗争宏大地扩展为史诗般的旅程。
仿佛是通过《星球大战》对宏大神话的化用而感受到它的力量之后,查泽雷将其中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并将它们升华成一种幻想。
查泽雷在《巴比伦》中再次做到了这一点(尽管与他的前作不太相似),该片的背景主要是1926年至1932年的好莱坞。
它与查泽雷的其他电影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与最近另一部由感性泛滥的导演拍摄的动人电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的共同点,在于其讲故事的活力。
我认为这两部电影的活力都来自同一个源头:知识。
正如斯皮尔伯格了解他自己的过去一样,查泽雷了解好莱坞的传说,而且无疑在筹备和研究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细节。
在《巴比伦》长达189分钟的大部分时间里,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彩轶事,而不是任何戏剧性的情节转折,使其引人入胜。
它还将这些传说照单全收,附以传奇的光环,既突显了古典好莱坞的真实事件,也强调了它的荒诞奇闻;这些故事似乎生来就是要被查泽雷搬上大银幕的。
《巴比伦》和《造梦之家》,以及萨姆·门德斯的《光之帝国》,构成了一组「电影魔法」三部曲,笼罩着一种熠熠生辉的复古光芒——对好莱坞往昔辉煌的怀旧崇拜。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设定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门德斯的电影设定在1980/81年,两人都将那些时代的电影视为救赎之作。
令人惊讶的是,查泽雷的电影是十分矛盾的;它对其所处的更遥远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置可否。
奇怪的是,他似乎对这些电影没有什么可说的,以及对于它们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让其中一些电影变得伟大、另一些则隐于影史也没什么观念。
这部电影所推崇的,以及查泽雷似乎喜欢的,是那些使好莱坞赖以成名(而又臭名昭著)的特质——具有远见的大胆和纷繁浮华的过度,轻佻无忧的粗俗和漫不经心的麻木,广阔机会和自我毁灭。
《巴比伦》是对《雨中曲》的悲剧式改编,同时带有讽刺喜剧的风格。
影片的第一场戏就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一头大象的屁股里泻出了大量粪便,同时它被运往一场盛大的好莱坞派对。
就像斯坦利·多南和吉恩·凯利1952年拍摄的经典之作一样,《巴比伦》讲述了好莱坞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的故事,而且它或明或暗地对《雨中曲》有所致敬。
影片以三个人物为中心:有抱负的女演员妮莉·拉洛伊(玛格特·罗比饰)与《雨中曲》中专横、娇气、嗓音欠佳的默片女演员琳娜·拉蒙特(实际上,她在本片中充当了背景故事)相呼应;风度翩翩而又态度诚恳的男演员杰克·康拉德(布拉德·皮特饰),对应着吉恩·凯利在《雨中曲》中饰演的唐·洛克伍德,如果不能唱歌和跳舞就只能面对黑暗的命运;第三位主角实际上是前两者之间的中间人,制片人的小弟曼纽尔·托雷斯(迭戈·卡尔瓦饰),当他看到妮莉开车撞向一座雕像时,他立刻爱上了她。
他邀请她参加了他老板的疯狂派对,在那里她被注意到,并拿到了一个小角色,使得她开始崭露头角。
曼纽尔——或者说曼尼,她给他起的绰号——一直梦想着在片场找到一份工作;在派对上,曼尼遇到了杰克,后者对他很有好感,并为他争取到了想要的工作。
对查泽雷来说,这些电影的救赎之处不是观看它们的体验,而是参与制作它们的裨益。
这部影片里没有年轻的斯皮尔伯格,用一台小摄影机和身边的人一起创造好莱坞式的奇迹;相反,这里有的是曼纽尔对成为更「伟大」的人的渴望;妮莉对逃离地狱般的家庭生活的强烈愿望。
(当影片中的导演问扮演一个小角色的妮莉,她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做到立刻落泪的,妮莉回答说:「我只是想到了家。
」)这位有抱负的女演员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她进入电影圈的原因:「你不会成为一个明星,你要么生而就是明星,要么不是。
我当然是明星。
」至于杰克,他知道自己在成为明星之前是个无名小卒,他致力于拍摄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深刻联系的电影;为了做到这一点,杰克希望电影更加创新、更加大胆、更加艺术。
他希望电影能够像十二音技法和包豪斯建筑一样成为最新和最前沿的事物,「以便某一天一个孤独的家伙能够大声说出,『尤里卡,我并不是孤身一人。
』」更有意思的是,他把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比作透视法在绘画领域的发现。
查泽雷呈现了无声电影拍摄时那种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大喊大叫、嬉戏作乐、在镜头前说废话、激烈的即兴表演、最后一刻的惊险动作。
他认为,以这种方式拍摄的电影展示了人们的真实面貌,与有声电影早期摄影棚内有条有理的庄严和戏剧性的技巧形成鲜明对比。
妮莉在无声电影中无拘无束的大胆和杰克在无声戏剧中多愁善感的真诚也大相径庭,使得杰克与一个充满活力的合唱团表演《雨中曲》的笨拙姿态受到了嘲弄,也使得未经专业训练的妮莉在她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时难以记住走位和台词的僵硬肢体遭到了羞辱。
(后一场戏是查泽雷的典型套路之一,借用了《雨中曲》中刻画的有声电影拍摄的许多障碍元素——位置固定、隐藏在布景中的麦克风,影响着演员的走位和姿态,并且妨碍了他们的表演。
)鼻音浓重、带有新泽西口音的妮莉显然没有发展(甚至没有主动寻求)过渡到有声电影时代所需的戏剧技巧;她忙于沉溺于各种形式的自我毁灭。
曼尼从勇敢无畏的助手(破坏罢工,偷救护车)迅速晋升到了制片人的位置,但他对公司的奉献和忠诚让他渐渐迷失了自己,因为他背叛了原则和友谊,并在痴情的爱恋关系中陷入了悲剧性的结局。
这些精神处于疯狂边缘的主角只是众多人物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原则但眼光独到的八卦专栏作家伊莉诺·圣约翰(珍·斯马特饰);陷入不幸的恋爱中的制片人乔治·穆恩(卢卡斯·哈斯饰);有天赋且锋芒毕露的女导演露丝·阿德勒(奥莉维亚·汉密尔顿饰);插卡字幕作者、女同性恋艺术家茱菲女士(李丽君饰);黑人爵士音乐家席尼·帕马(约翰·艾德坡饰)——曼尼帮助他成为了明星;脾气暴躁的德国导演奥托·冯·斯特拉斯伯格(斯派克·琼斯饰);毒贩、有抱负的演员「伯爵」(罗里·斯卡沃饰);以及真实存在的「天才少年」制片人欧文·萨尔伯格(麦克斯·明格拉饰);还有一大群阿谀奉承者、信徒、代理人、梦想家和操纵者。
他们一起构筑了一个仙境、一个生产各种传奇故事的奇迹之国,无论多么矫揉造作或难以置信,都体现了现实中的激情、风险、破坏、肉体的欢愉、肮脏的财富,以及对它们的猛烈追求(不过至少还是有一丝——纵然经过稀释或掺杂——真诚的艺术野心)。
查泽雷对古典好莱坞的神话般的活力和内在悲剧的设想是以其内容为代价的。
影片中没有政治,也没有历史——1929年没有股票市场的崩溃(在现实生活中,这对好莱坞及身处其中的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没有大萧条,没有选举活动。
也几乎看不到好莱坞的企业层面,或精明的董事会管理,以及电影公司的产业组织(这在金·维多1928年的好莱坞喜剧《戏子人生》中已经有所展示)。
这些缺失不仅仅是事实性的;它们为影片定下了基调,使悲剧变得肤浅,喜剧变得表面。
龙套演员被杀害,故事被封杀(除非他们决定放弃拍摄),但既没有相互对抗,也没有压制新闻背后的权力,更没有公司相关的法律事件,无论是威胁性的起诉还是迫在眉睫的审查——甚至没有《海斯法典》。
查泽雷将这个故事打造成了基于神话之上的奶油泡芙式的神话。
他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不统一也不分散,而是极具同质化的电影,其现实和夸张的元素都被同化为散发着奶油色光茫的、充满遗憾的相似奇迹。
(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有两倍于它的内容,更多的幽默和同情心,而片长只有一半多一点。
)查泽雷还用一句话传达了对电影魔力的看法,这句话简直让我寒毛直竖、失魂落魄,当杰克面对一群充满敌意的新观众,问伊莉诺为什么他失去了吸引力时,她回答:「没有为什么。
」这大抵就像作家、化学家普里莫·莱维谈到自己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的话语:他对一个做出了残忍行为的看守员问为什么,而那个看守员回答说:「在这里没有为什么。
」听到影片中的这句台词时,我几乎从座位上摔下来。
《雨中曲》提供了一种胜利主义的观点,声称战后好莱坞的新风格是对无声电影的矫揉造作和极端风格化以及早期有声电影的原始技术的进步。
它出现在好莱坞艺术和文化迅速变化的时期:《雨中曲》距离《公民凯恩》仅仅11年,距离法院判决帮助打破大制片厂的主导地位并为独立制片人打开大门不过4年,并且正处于将好莱坞推向经济危机的电视崛起期间。
雨中曲》的自鸣得意有一些美学上的理由,但它也有一条指向好莱坞自我宣传的主要线索。
在电影公司和影院面临经济灾难的另一个严峻时刻,《巴比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推销之作,为在大银幕上出现的独立电影提供了宣传。
像《雨中曲》一样,《巴比伦》从过去延伸到了电影的现在,用另一个基于事实的幻想——由潜意识的简短片段组成的疯狂蒙太奇,构建了电影史的弧线,从迈布里奇和卢米埃尔兄弟到60年代的现代主义者,再到最近的电影时代;它不可避免地朝着查泽雷靠近。
在艺术上,《巴比伦》为它所赞美的古典好莱坞增添了性和裸体、毒品和暴力、更多样化的演员,以及一系列厨房水槽电影式的混乱,鼓励人们买票、把目光投向屏幕、在黑暗中崇拜,而不是进行条理清晰的思考。
原文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front-row/babylon-reviewed-damien-chazelle-whips-up-a-golden-hollywood-cream-puff
查泽雷 1 月 19 日生于普罗维登斯,我恰在此日此地观看了本片。
很巧,但其实只是因为今天再不看就下映了。
正片开始前,播放了一段男女主角的寄语。
女主说:“很高兴你们用了正确的方式欣赏本片——与一群 excited crowd 一起在电影院观看。
”后排男观众:“We only have 6 people!”后排女观众:“We are the excited crowd! Woo-hoo!”影片的前部简直就是电影版的 GTA,尤其是男主的剧情。
我们的主人公从小人物做起,帮助大佬解决各式各样的麻烦事,这和 3D 时期的几部 GTA 前期完全一致,甚至连淫趴和白粉等元素都显得如此符合时宜。
女主角真是火辣性感魅力无穷,男主角也青涩可爱,就连油乎乎的布拉德·皮特都风度翩翩。
几个默片镜头真美,只可惜没能领悟在致敬什么典故。
两位主人公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影片似乎第一次响起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与那部片子一样,美好中带有伤感,让人感觉到爱。
氛围渐渐地由喜转哀。
步入尾声,各个主角注定要以悲剧收尾。
“大反派”托比·马奎尔粉墨登场(真的很多粉末),不愧是 Bully Maguire,一路欺负人到这!
那段“地牢”戏也是够邪典的。
很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结局画面。
摄像机透过半掩的门窥探屋内,我心想,希望还是别自杀吧。
不一会儿,皮特拿着手枪走进了浴室。
我们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死的,但显然是由她的疯癫与不识时务所招致。
可我们不就爱这个吗?
这就是一切 fiction 的魅力。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男主再次踏入影院时闪过的蒙太奇出现了不少我这代人所熟悉的电影画面,多少让人有些感慨。
影片本身完成了一个故事,但又有些 meta 元素在其间。
看完后不仅觉得爱这部片子,更是爱百年来的一部部或好或烂的影视作品。
于是此时此刻,真的,好想,拍电影。
更喜欢前半段的畅快淋漓,本可以成为默片时代的《华尔街之狼》,可惜后半段还是要滑向庸俗的段落。最后的油管粉丝向混剪更是我看过最糟糕的结尾之一,所有的幻灭唏嘘都被那种过度沉湎且不自知的情绪消解了大半。
如果没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稳稳当当给四星。前面本来看得还算开心,但这结尾实在是一言难尽。知道想干嘛,但这么用力地回顾致敬和前仨小时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写给电影的情书”实在是有点多,行业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来救,不是靠跟观众说一百遍我们一路走来多不容易¯\_(ツ)_/¯
女影评人那段话真是让人绝望又安详,人们可以接受自己未曾成功,但无法接受自己曾经成功。娱乐产业所带的来的巨大光环才是他们宁可毁灭也截断不掉的药
下载 2023 后来在多多影视看的蓝光。可能,对美国电影史了解的人,越了解会越津津有味的看,单纯从讲故事的角度,辉煌有多绚烂,落寞就有多悲哀,这一点上就对男女主表现的还算丰满,皮特、华裔、黑人的表现都弱。这几年,《好莱坞往事》《巴比伦》(性爱之门的意思,美国推崇的文化,自由!再不检点,世界会因它毁灭),包括《爱乐之城》,我都get不到。美国近些年,包括斯皮尔伯克也拍了多部致敬电影的电影,在我看,没有一部好过《日落大道》
不要再给电影写情书了
这种自恋型迷影电影蛮可怕的,导演连男主角都要找像自己的...
每一次给达米安的五星都是不纯的。原本已经足够精彩、足够动人、足够和自己的献礼对象同等重要了,但混剪的出现,又把自己降级为了一场献礼,仰望的视线造就了层级——有点让人泄气,但又如此契合Nellie这个角色本身,如此恰如其分地表明和《好莱坞往事》的距离...以最赤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比好莱坞往事好看多了,而且后面的混剪我也完全能接受,毕竟和烧脑片相比,这种程度的剪辑几乎不影响观看。信息量很大,很多色彩和喧嚣让我看完都不舍得的删。没认出皮特也没认出小丑女,黑人乐手的戏份看着有些突兀,亚裔字幕人形象还是太刻板了。好莱坞正如电影中所演绎的那样,一直在保守和开放,刻板和变革,政治和自由中徘徊和往复。但是真正的艺术总会留存下来。小缺点不少,但是浪漫得一塌糊涂。
之所以这片子会血本无归,最根本原因是导演已经飘了。过于自我欣赏而自我陶醉地将自己对好莱坞对大家都没经历过时期加以虚构,你可以说他要表现最富有传奇的名利场贵圈很乱很脏很恶心但大可不必如此浮华造作地斥巨资来呈现。让观众在三个小时观影过程中得不到任何感情共鸣更多是光怪陆离嗑药后的不知所云影画,宛如上了一堂天花乱坠的电影史公开课。希望导演能沉下心来重新做回《爆裂鼓手》《爱乐之城》这样优秀的作品
除了画面,人物真的没有一个立得住。我不懂致敬电影的片子竟然这么拍。还是好莱坞往事拍的好,完全不可以和爱乐之城相提并论
难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玛格特罗比居然把《好莱坞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过各种号称写给电影的情书,达米恩的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为五星定调:似乎很久没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够令观众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图的情形下,还甘愿走进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圈套当中。只是后半段走向还是将影片框在了《好莱坞往事》与《爱乐之城》的结合架构里,让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乐团队为这部影片几乎是原样打造了一张2.0的原声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几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过分着墨的感情线加分不少。尽管导演再次用过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较平庸的叙事能力,但却也并未将好莱坞往事真正变成好莱坞狂想。
导演因为太爱电影而导演了一场SM Hollywood的大戏
《巴比伦》绝对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却也是查泽雷的创作近乎失控的明证,他用快速的剪辑、臃肿的调度和超载的信息量,堆叠出了一具华丽的死尸。某个层面上它和《金发梦露》有共同之处,都展现出好莱坞在高速运转中的极致病态;另一方面,它们继续强化着有关电影人的传奇叙事——影史经典诞生于挥霍才华和浪费资源的混乱场面之中。随着有声片的时代到来,电影的语调放缓,这时我们才惊觉它的叙事线是如此庞杂而凌乱,那狂飙突进的叙事没有给观众预留任何情感位置。最后Manny故地重游落下的那些眼泪,也只能流转回特定阶层,而并不属于观众——我们没有共享同一个电影梦。所以,再出众的《巴比伦》,最终也没有比过平庸的《艺术家》,查泽雷就像片中的布拉德·皮特,被这个时代所重创。但,电影本身终将超越个体的好恶,永远镶嵌在不朽的时光里。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原来真的是屎尿屁呕吐物谱成的一曲献给电影的爵士情歌啊,希望导演扛起拯救好莱坞大旗,离我的眼睛远一点,给电影哭丧的都去死吧,雨中曲和片尾的电影经典彩蛋的出现令人愤怒,现在开始理解那些骂拉拉蓝和爆裂鼓手的人了。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Damien Chazelle嗑嗨了,去他媽的現實真實,活脫脫一場狂想曲,荒誕、荒謬、張揚、張狂,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華麗甚至花哨時,那些穿插在其中的幾處冷靜反而更加出位更加迷人,即便在近百年後以喜喪的方式致敬舊時代好萊塢影人,終究還是難以掩蓋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悲傷,以上評價僅給前兩幕,至於第三幕,有一半以上的戲我很不喜歡,甚至討厭。男女主角的角色塑造支撐不足,兩者之間的情感羈絆顯得脆弱,反而是三個主角中多數時候獨立一支的Brad Pitt更加完整。
谁给它打的四颗星五颗星,这语言和故事背景一换,不就是那种以邓超、沈腾、杨幂以及众流量为主的国产新年贺岁片吗,高热量快餐式的台词,浮夸又浪费的外包装,让你吃的时候就开始停止思考,吃完了彻底陷入foodcoma,不省人事,内在灵性都要被污染一部分。以及此间肆无忌惮的充满男凝的拍摄视角真的是跟我们不相上下,这里的女人就是大喊大叫闹来闹去或者表现出极具观赏性的风骚,只是此片男性制作者们和男性观众眼里的女人。色调也是俗的像这些年的国产电影电视剧。男主像柯震东,长得丑演技差。每场的群演都跟疯子似的,模式化的演技,流水线的叙述。台词有一半都是wtf和mf和各种fuck造句😅全员各种大喊大叫,看完只觉得美国人可比湖南人吵太多了。看的时候就觉得被雨中曲吊打,还敢放原片😅请问最后一段是在做什么
这个导演就是喜欢最后来概括中心思想…
故事和表演都挺好的,就是如果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疯批以及没有开头那段略显猎奇的、意义不明的聚会,可能会更好。这样的题材和阵容,奥斯卡和 BAFTA 都仅仅提名了几个边缘奖项,足以证明导演用力过猛了。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之后,D导的两部片都缺少了最初的那种惊艳
这份电影情书真的比好莱坞往事更合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