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蠢蠢欲动少女闪亮的酮体巴比伦式的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洪流 -《少年巴比伦》
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路小路也可以为了白蓝目空一切为了那逆着人流只为回家的女人为了那身着华服自顾饮酒的女人为了那看着他孩子气的打赌心疼的问他“好玩么”的女人
在那次几乎要了牛师傅命的出血事故中白蓝小路用一辆破旧三轮与死神竞速“我把他当成是你我拼了命的想救你”大雨磅礴天地幽兰所幸师傅无碍“不知道给女士点烟么”“当然,lady first。
”
Lady first医院门前的尼古丁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见识了世间人心的污浊白蓝冲进厂长的办公室据理力争似要讨一个说法“厂里用车也很紧张嘛”厂长慢条斯理的说道素来文静的她掀翻了一排暖瓶哗啦啦碎了一地却只换来一句“气也撒了也该走了”那蹲坐在地上怒目的小路手执板砖闷声着对抗全世界的小路对心爱的女人说我手上拿武器是为了保护你的小路
上一个我拍一个成长无非就是离别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还有下次别再迟到啦路小路
这片子老牛逼了。
随便拿出三分钟出来都是个预告片,一个预告片接着预告片。
随便一个一分钟都能无缝转到快手。
但合起来压成一个文件就是导演不地道了。
怎么能这样呢?
明明是一小本故事会,就是要上厕所打发时间看,叭扔你腿上一个两斤的半年合订本,它不压腿吗?
它翻着不累吗?
那粉嫩的调色,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导演还有调色师的Title,绝对经典,粉到和白蓝报夜大那场,董的嘴唇都偏成了死亡芭比粉。
但愿是我的屏幕显色不准。
我当初看这片子就是从B站上的剪辑吸引过去的,觉得挺有意思。
看了全片我发现我错了,我看的不是电影剪辑,原来是成片片段。
我现在就去举报那个Up主,居然发原片,不说明是剪辑。
刺激~
看过原著,但是忘得差不多了,一直犹豫看电影前要不要重温一下,最后还是没有。
今天兴冲冲的跑去电影院,还是包场的节奏,黄金时间大厅四五个人,蛮凄凉的。
电影除了工厂和路小路爹的形象,和我想象的感觉都出入很大。
没什么年代感,又不够小清新。
人不好看,董子健真的太丑了,而且不是丑就是演技派好吗?
整容般的演技不是谁都有的。
莫名觉得如果换成彭于晏演会好很多。
女主的小腿粗的跟我有一拼,让人莫名欣慰。
胸罩好像硬塞大了几个cup,好了知道你是在故弄风情了。
配角不出彩,演的痕迹生硬。
话说如果全用方言会不会好点,方言夹着京片子让人听着很难受。
剧情很松散,该有冲突的地方那么平淡就过去了。
最后礼堂银幕上出现回忆简直败笔。
配乐不行,没有感觉,姐姐都糟蹋成那样了。
总之什么都差一点,不得劲,很失望。
“很长一段日子,我都认为自己无人可爱,所以只能爱你。
我为这种爱而羞愧。
但假如无路可走,那不是罪过。
大多数人的年轻时代都被毁于某种东西。
像我这样,自认一开始就毁了,其实是一种错觉,我同样被洗得皱皱巴巴,在三十岁以后,晾晒在我的记忆里。
”在二十岁有可爱的人也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想想自己如今也是20岁,和路小路差不多“当我回忆自己的青春,曾为自己的无路可走感到惭愧,但这不是一种罪过”对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没有规定那条路就是错的那条路就是正确的,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就是对的!
然而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路小路一样,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找到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并为谋生手段,由于自己打心里的不喜欢这种安排,我也做好了“但最终只能在原地腐烂”的打算!
我也希望在20岁能遇上我喜欢的人!
慢慢相遇吧!
今年20咯电影的画面感是我很喜欢的色调,可以称之为文艺片吧,女主的服装造型让人看起来也十分舒服。
有点相似的路小路,让我卯足劲看完
我学习过很多的豆瓣影评,知道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存在,叫做原著党。
只有他们可以说出“XX简直是对原著的侮辱”“XX毁了我对XX的想象”之类的话。
他们是天然的正义,任何对他们情感的伤害都是不可饶恕的。
我一直立志成为一名原著党,但读的书少,屡屡不得志。
直到我遇见了《少年巴比伦》,这书我读了三遍。
进场之前,我早就在心中拟好了“跟原著比差太多了”“期望太高导致落差很大”“简直是烂片,还我40块钱”等台词,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电影院了。
剧情果然像预想的一般,电影把小说里要讲的东西差不多都讲了,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到位。
那种路内独特的“明媚的忧伤”本来是渗透在书中的每个角落,在电影里只有靠最后一点煽情的音乐才表现出来,像一杯泾渭分明的鸡尾酒,过了那条线,嬉笑终于变得悲伤。
电影中,白蓝让路小路去考夜大,她希望他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父母,路小路去了并考上了,白蓝却依旧离他而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对拉拉队的菲姗说差点想跟她私奔了,菲姗说你是国家授勋的英雄,不能这样想。
所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片,《比利·林恩》是一部伟大的人性片。
但意外的是,我竟一点都不愤怒。
电影结束时,周围没有一个人动。
一曲《姐姐》唱毕,银幕变暗,有人在后面啜泣,而旁边的女孩一直在问男孩“为什么”。
工作人员似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见不到散场一次次地把头探了进来。
有那么一刻我庆幸自己是无知的,我不懂什么电影理论,看不出结构安排,也不在乎演员的表现力,只要有那么几个元素在,我就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董子健本身就带着那种软弱却逞强,不自量力的个人英雄主义,李梦像她的名字一样梦幻而美丽。
这已经是千篇一律的青春里最好的模样了。
白蓝刚出场时,逆行在所有奔跑的人之中,带来一种于千万万人中遇见你的错觉。
脸上挂着忧郁,却远非不快乐的那一种,仿佛有着无数的谜题等待解开。
路小路在大闹会场,并嘶吼着《无地自容》时,脸上挂着小人物的胜利感,白蓝却不发一语,失望地转头离去,留下路小路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
路小路因为打架,错过了约好的送白蓝去上海的时间,在空空的站台哭泣,突然间看到了白蓝留下来的帽子。
(赶上了又怎样呢,在《追随她的旅程》中,于小齐说:“喂,路小路,跟我一起去上海吧,咱们永远不要回这个地方了。
”“我去不了上海,不过我会等你的。
”路小路说。
)太多的场景模仿了少年心事,那种浑浑噩噩悲观者无处可去的青春。
情怀这种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因为它总是因人而异的。
我试图告诉你,这部片子触动了我,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推荐的理由。
但有一点是毫母庸置疑的,看完这部片子,在零下几度的北京骑单车回家,一点都不觉得冷。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座充满着浓重历史气息的传统工业城市之中,带给观众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
片中的男主在好几家工厂都做过工,且都只会做一些最最基本简单的活,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充满着迷茫。
紧接着男主开始发生变化还是因为女主的出现,这一剧情设定略有些老套,极其容易猜到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但好在女主出现后,之后的故事情节几乎不再俗套。
片中各人物都非常淳朴,心地善良。
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既真挚又纯粹,也能深刻感受到男主心理的变化。
片中董子健和李梦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演技和表演。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
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
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
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
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
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
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
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
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
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
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
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
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
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
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
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
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
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
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
”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
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
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2016年10月20日,采访董子健。
一开始是怎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
董子健:主要是因为小说。
我记得第一次拿到剧本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寄了小说,我觉得特别喜欢,就接了。
那去拍电影之前还做了什么准备?
董子健:提前在工厂待了一阵吧。
电影展示的是90年代初,你对那个年代有没什么想象或理解?
董子健:应该不会跟大家出入太大吧?
想象就是从父母口中、书本之中,还有纪录片、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当中得到,其实是有很多途径可以感受的。
虽然电影展现的是90年代,但放到现在也有不少能引起共鸣的地方。
你觉得这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董子健:有记忆,有热血,而且有与正常人不同的青春。
其实路小路不光光是你们的人生,还有一些你们想象不到的,比方说,你有试过地震后跑到一个女孩家跟她上床吗?
(笑) 在这么一个特别年代里,路小路与你之前演的青春片有什么不同?
董子健:我之前演的角色可能都是偏闷一点的,而路小路是一个跳出来的人。
他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挺不容易的,尤其有那么多束缚。
董子健:其实我觉得那个年代真的好多这种人,就是看似吊儿郎当,其实内心比谁都清楚,比谁都善良。
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其实是世界已经变了。
路小路有时候很反叛,不顾一切。
你是怎么看待人物这种冲动呢?
董子健:我觉得路小路不光是反叛的,他更像是那个年代的诗人,但是是反叛的诗人。
诗人其实很反叛。
(笑)他浪漫,他长情,他不顾一切,看似有冲突,好像他想象的浪漫场景会是那种乖乖的,其实不是。
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只是在那个年代你会有不同的方式去演绎。
路小路常有一种彷徨、迷茫的感觉,你是怎么看的?
董子健:他就是彷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
那你觉得路小路哪一点是和你真实性格比较像的?
董子健:我算是一个喜欢浪漫的。
但我说的浪漫,不是给你一朵玫瑰,不是说帮你把天文台包下来,而应该是一种长情,一种深情,很不要脸地说,我觉得我跟路小路是很像的,都是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我觉得现在演这么多片子,路小路是跟我最像的一个。
其他都不是本色出演,这个才是。
对于路小路这种看到第一个心动对象白蓝的反应,你表演起来有什么考虑?
在《少年班》里也有这种情况。
董子健:青春片不都这样吗?
(笑)不会想太多演绎上的,想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物性格。
之前演的所有片子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人物不同,年代不同,各种背景不同。
不是说看待第一次恋爱的事情,而应该是这个人物在当下面对爱情是怎样的状态和选择。
路小路被稍微年长一点的女孩子吸引,而《山河故人》里也是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
董子健:《山河故人》不是姐姐了吧?
(笑)我觉得爱情并没有说要分得这么细,你是姐姐,你是谁,你是谁,现在大家不是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都行嘛,而且大家都挺认同的。
这些都不重要,爱情本身是最重要的。
每次看你演这些的时候都特别真。
董子健:我觉得就是因为考虑到人物的爱情应该是,爱上谁,不用去讲什么道理的。
可能有些东西就是,讲太明白了你反而没有办法去诠释。
这次跟李梦合作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吗?
董子健:我记得不是太清楚,时间已经太久了。
就记得我骑自行车不断摔倒的那场戏,她一直在忘词,这我印象最深。
相对而言,你文艺片拍得比较多。
董子健:都是商业片。
(笑)那市场上相对文艺的电影,你是怎么看的呢?
董子健:我自己没有太细分。
有非常独立的电影,如毕赣的《路边野餐》,还有《黑处有什么》,越来越多这样的片子出现。
我并没有特别去看待它,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
我现在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喜好。
之前选片是角色到那了就去拍,还是说有意给自己一个规划?
董子健:没有,我对人生没什么规划,特别不喜欢规划。
其实还是选择,但不是选择未来的路,而是当时挑剧本时选择喜好的。
当时没有比这个好的片子,接这个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挑戏主要是看什么?
有没比较喜欢的类型?
董子健: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热爱文艺片的人。
我还是比较喜欢强烈的戏剧冲突,喜欢一些新颖的结构。
开头的爆炸有点非现实的感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基调呢?
董子健:电影本身就不是现实的,你在看小说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那里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做出这些魔幻现实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尝试,应该是一个观众会非常喜欢的方式。
你觉得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董子健:表达这种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人看这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看到热血,有人看到工厂是个江湖。
(笑)有人看到了说,这是一个人物在衰落时代的悲伤结局。
有人看到这个片子有诗意,有人看到这个片子很搞笑。
对我来说,它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落寞的惋惜。
与春夏合演相对商业些的电影,戏路比较不一样吧?
董子健:对,那个是纯喜剧片。
(笑)我尝试用对表演不一样的理解去演一部戏。
像《少年巴比伦》、《德兰》、《青春派》这些,其实都是同样的表演体系,所以这次完全是一个颠覆。
那可以跟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下《少年巴比伦》吗?
你觉得什么是值得你花钱进来看的理由?
董子健:我觉得既然没有什么不看的理由,那就来看吧。
那就是真实的我。
(笑)来看成长之后的我。
还有什么想跟读者说的吗?
董子健:注意身体,雾霾天大。
(笑)(原载于《看电影》)
PS:这是给70/80后看的。
这是我写的第一封影评,抒发一下。
平平淡淡的一部电影,不表达什么大时代商海搏击人定胜天,却都是如同你我这些小人物,会心一笑的生活和爱情。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边看边勾起很多尘封多年的回忆。
我和小路一样,刚刚改革开放时候出生、成长在国营大厂的家属大院,父母双职工,记事起就在厂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混来,懵懵懂懂的就是和同样是工人子弟的发小们打弹珠拍洋画,厂办医院一年一次注射疫苗,到了六一节去厂里的大礼堂脸上涂成猴子屁股排队表演大合唱,从小到大的同学几乎没有变化,十三四岁毛头小子的时候和外厂子弟学校的孩子打架,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也碰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白蓝,心生情愫暗中守护。
学校操场外就是那些工厂的尘烟滚滚,那些车间的机器隆隆。
小孩子的天空下除了相对于80年代尚还不错的福利就是无休止的游戏,自然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也几乎没人期待走出大厂闯荡世界的豪情,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顺其自然,长大,进厂,能读个夜大或者成人高考成为座办公室的人……,过去大企业都是郊区为主,生为城镇户口的我们其实都是城市边缘的孩子,黑白电视里鞠萍姐姐笑容可鞠,铁轨上压出的洋钉是我们的宝剑,操场上攀爬旗杆是男孩子勇气的象征,刚刚大城市回来师大毕业的女老师的连衣裙是女孩子们怯怯模仿的对象……一切仿佛隔世,好像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过去。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
没有人能否定如今的生活,虽不多富贵但也可以靠自己自食其力,充满选择。
那些少年时光回忆模糊但也确实发生过。
好像是我也是别人。
可笑的是当初那个少年在教学楼顶起来,在工厂最高的烟囱、在每个可以攀爬消耗无穷精力的高处上眺望远方,眺望那些多年后的未来,可世界就像被工厂上空萦绕的浓烟层层遮蔽,远方似乎并不存在,少年未必会思考一生如何度过,只是觉得人生好像铁轨,它虽漫长,没有尽头,但是当时懵懂的认知,觉得生活只能顺着轨道走没有选择。
可真的让你有各种选择的时候似乎烦恼无限放大,脏了的白球鞋洗不干净可以靠粉笔涂白,当面前无数条大路都朝向你的时候你却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生活。
我们都离开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厂区,烟囱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下,代起的是更多的高楼大厦,如果乡愁是农村孩子的情感倚托,那我们的少年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
再没有浓烟弥漫四周,苍穹下天空朗朗,人到中年却不曾再去高处眺望远方,归来仍是少年可哪啊也要有个归处,曾经热闹喧嚣的老厂宿舍区暮色沉沉,家属楼破败不堪,叔叔阿姨们满头银发坐在单元楼下等着他们住城里商品房里的孩子周末团圆。
那些厂门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下班洪流再也流淌不出一滴沙粒,厂子里大喇叭早已成了哑巴,不会再转博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走出巴比伦那么多年,谢谢导演和原著作者让我再温少年,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搀着父母和孩子的手,来不及挥别那些平平淡淡的少年时光。
《少年巴比伦》里的白蓝在年龄上依然比路小路大,其成熟美艳对于不成熟的少年来说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身上的欲望味道已经减少了许多。
路小路不思进取的性格遭到了白蓝的抵触,倒逼着他去改变,尝试去咬住时代的齿轮。
结局的时候一直播放着糖厂倒塌的图片,那是路小路心里的围城倒塌了,他走出来寻找他的爱情,他的白蓝,其实整部片子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像溪水一样绵绵的流淌,而结局也不是和和美美的男女主角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路小路还是要继续寻找他的白蓝,他的爱情。
最后,路小路说: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消失了,我对她的寻找不知将会持续多久,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
但是,青春终归会逝去,年少的恋人总是走散,只能去记忆里找寻荷尔蒙的味道。
路小路曾梦想成为宣传科干事,每天沏茶看报,白蓝的出现让他幻想过更好的未来。
但是在全场职工大会上,路小路忤逆厂里领导的行为,让白蓝非常失望,也让她意识到这个少年与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无法给予她渴望中的安定生活。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路小路踏上了寻找白蓝的道路。
无论找到与否,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路小路最终会被现实阉割,其结局与崔明亮、小武(王宏伟饰)别无二致,这也是青春散场后生活的本来模样。
路小路最终没能跟白蓝在一起,爆炸意味着曾经美好的经历的消失。
据说被删掉的结局是白蓝和路小路最终相逢了,但是白蓝却说路小路认错人了,她已经嫁人了,曾经的爱情也成了回忆,和那段青春一样,虽然怀念,但再无法重逢了。
没看过原著就不加感情分了,虽然不是青春雷片,但也纯属浪费青春,导演换个工种吧
大工厂时代的青春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
基本就是旧体制讽刺段子集。不过故事发展既不自然也没逻辑,除了无病呻吟,恣意妄为的男女猪脚,就只剩下完全黑暗的领导层和无可奈何的大形势。非常类似罗曼蒂克消亡史,恋爱的犀牛以及少年派的大杂烩,可惜哪个都没做好。
导演能不能别再拍片子了,好好做的你的摄影调色。白瞎了一个好ip好故事!!!
迷茫的年代 不知道做什么 不知道怎么做
夸张了的工厂印象。男孩子青春期的冲动表达精准。白蓝房间的表现联想《阳光灿烂的日子》~
大工厂情节的小青春小情怀小忧伤,这么流水账的讲到底有啥意思!!!
这才是国产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路小路长得好像吴青峰啊#
这种荒诞喜剧的电影需要演技极其生活化自然的演员来演才不出戏,这里面只有董子健和牛魔王、胡厂长几个人做到了,很多配角还是电视剧演法念台词就会很尴尬抽离。看得出来原著是很精彩细腻的,电影转场太生硬镜头语言太稚嫩表达出来可能不过二三。幸好有董子健的灵气撑起来了一部分,而年轻的董子健再也看不到了。开头应该让一个成年人回忆,结尾应该多拍一些后来的事,目前的电影给人感觉很“轻”,是一种遗憾。
20世纪90年代初的马小军与米兰、王二与陈清扬20210711
3/5 场景实在是...毫无美感...另外演员都不错...处女作,又是冷门小说,可以理解
故事还行,但是青春不是这么用力和缺少细节
原来是在青岛拍的,电影里的青岛老城,熟悉又亲切。看时一直在想工厂的戏份是在哪选址拍摄的,后来看到一个镜头,“戴城糖精厂”后面四个大字——青岛碱业。
平庸,澡堂子泡出来不应该是那种肤色。
电影只是摘取了原著的一些片段,显得支离破碎,情绪和人物性格无法连贯展现。董子健明明可以火的。
喜欢李梦,但更喜欢天注定里的李梦。
我是小路,我曾经用尽全力,留住一辆火车离开的温度,那些机械轰鸣中,是青春的甜美和爱情的酸楚。我是白蓝,我曾经轻描淡写,谈论一场地震背后的孤独,那些砖头瓦块里,是烟筒的倒塌和梦想的颠覆。小小的路望着白白的云,他以为未来就在蓝天之上,却忘了自己没有翅膀,不会飞翔。小路不小,白蓝不白。
不错的处女作,至少在“国产青春片”基本变成一个烂锅的现在,算得上是这种类型片的一个惊喜,不过本来以为会更文艺闷片来着。年代背景下封闭的小城市,大工厂的集体生活有一种腐坏的狂欢感,少年心事总是又有欲望又有纯真。好喜欢小董这个角色哦
九十年代初工厂少年的爱情。路内的小说看得不多,印象当中有的只剩下「追随他的旅程」,和这部片子差不多的路数。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 甚至有点平庸,少年叛逆、少女白裙飘飘,从时间流逝中学会成长然后分道扬镳。其实他根本不是她爱的那个人,只昰在那个年龄上,她爱上了他。
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但是电影看的人真的很舒服,好像本来应该是这样,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迷茫的,无处安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