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还行。
不能说没有亮点:小外孙和外公的拌嘴、礼堂里“三国汉语”的激情宣传、天桥下滥竽充数的卖艺人等桥段,都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全片情节松散、故事老套生硬,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从贾科长被打以后,基本全程都是尿点。
尤其是雪花中的五人谈心片段,太刻意而冗长。
只能说过了及格线。
这部电影正如我们正在吃满汉全席,上完菜后服务员为我们特别赠送了一盘青菜,最特别也是最廉价的却也是最醒目的那道菜。
无论我们在外人看来长成如何顶天立地的模样,在父母眼中,我们还是孩子,还是需要他们来挡风遮雨的“乖宝儿”。
老管信封里只装着家里的新钥匙,最后团圆宴则通过背诗的幽默细节暗示他费心的准备。
是啊,咱父母那一辈,大多不习惯大张旗鼓地外放式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或许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子女才更容易忽略他们的心意。
事业有成家庭受挫的女强人管清(姚晨饰)、迷失自我受困孤落的管好(陈赫饰)、孤注一掷艰难创业的管全(窦骁饰)、远离家人奋力打拼的管楚(叶一云饰),这些天南海北的“管家人”带着与我们类似的生猛劲,去活、去爱,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忍受着生活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的,还有我们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你放心,我很好,一切都好着呢,你们好不好?
但哪里会真有那么好。
以爱为名,我们和父母间隙渐长,越走越远。
可说出这一切,真有那么难吗?
或许我们只是敌不过内心小小的骄傲,希望在父母那里早点成为不惧风雨高空任翱游的苍鹰。
但我们能给予彼此的时间,确是在不断变短。
看你们慢慢老去,两鬓斑白,我无能无力。
希望未来的路,终可以陪你们,一起慢慢走,不带欺瞒,坦率自然。
每个人的心思和想法都不一样,虽是同个父母生的,但各有各的活法。
老大管清(姚晨 饰)虽然在职场上叱咤风云,但婚姻失败。
老二管全为了创业付出一切,甚至卖掉父母帮他买的房子。
老三管楚身在异国他乡,心中怀揣着跳芭蕾舞的美好梦想,无奈现实苍白残酷,她只能在餐厅做服务生来维持生计,而且老父亲发现她还是个同性恋。
老四管好,是自由摄影师,却陷入了对于人生的迷惘之中。
看片的时候,《一念天堂》的感觉还留在我心里,所以看到《一切都好》的时候,觉得眼睛被拯救了。
无论这个片子怎么样,至少眼睛看起来很舒服,各种电影语言的应用,感觉也都很到位。
整个片子感觉像是一首叙事诗,很多让人会心一笑,也有些许动人的地方。
只是……故事的主题很好理解,套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只是,为什么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这个片子虽然认认真真给人展示了各种美好的画面和镜头,也像模像样的展现了生活看起来美好实际上艰难这个事实,但是,为什么感觉这么平淡呢?
回来以后一查,原来改编自托纳托雷的《天伦之旅》(其实原本的片名翻译出来也叫做一切都好)。
作为我曾经最爱的导演,赶紧把原版看了一遍。
不对比还好,对比以后,原来如此。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把原片做这样的改编?
原版里面主角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要真实得多,现实得多。
而在张猛版里面,表面上看去孩子们都过的有各自的不好,但是其实比许多人都要过的好。
我就记得陈郝作为小儿子,从西藏那边回来以后看起来一脸苦笑的穿着黄色T恤,坐着电动轮椅移动向他爸,说出那句:“爸,我其实混得很不好”。
不好——什么叫做不好?
你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你有满工作室的各种镜头,你有钱弄电动轮椅,觉得孤独的时候,还可以去西藏。
我真的想问,你说你过得不好,到底是你真的过得不好,还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过得不好的人,是怎么过的?
是不是导演和制片方觉得,这种隔靴搔痒的矫情,只要搭配上经典的镜头和结构,就可以了呢?
原版里面有各种真实的意大利,远远不像想象中美丽。
而中国版却似乎在刻意回避中国的不美之处,恨不得把整个中国拍成世界花园。
既然如此,这个主题又怎么体现呢?
你要表现生活实际上不美好,但是人们用美好的愿望来看待生活这个主题的话,就要表现生活的不美好。
你一边用镜头来表现生活的各种美好,却用剧本让主角不停的说,我好痛苦啊,我好痛苦。
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这种纠结之处,确实是让人有点想不通。
我总觉得张猛肯定能看透这些,问题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他自己也不信这个主题,只是因为翻拍经典,不得不按照原来的主题;二是为了迎合市场,毕竟是假期档,谁也不想看个悲伤的片子?
按照张猛的实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但是后者的逻辑是错的。
主题、故事、影音需要一致,才会讲出一个可信的故事。
而不可信的故事观众绝不会买账的。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十四年里,朝夕相见。
高中后终于去寄宿学校,两周回一次家,然后念大学,三千多公里,飞机是三个半小时+7个小时的车程,半年一回。
后来回到北京。
没有比在外念书更理所应当的流浪了,流浪,是一个自私且傻逼的词。
我过得并不好,因为自己。
现在每天回家,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说说成绩,谈谈同学。
只是硬着吃完饭就回房间了。
我才知道,我们这是长大了。
我不舍的说谎,于是用沉默代替了所有的委屈。
我能够承受,不能够承受的,都自己承受着。
坦白说,还是想走,走更远。
可是我生在北京没法漂,而其他的决定更难以实现。
我拖着一副空且沉重的身体游走着,却并不快乐。
我不说我很好,不说挺好的,只是在你问话的时候沉默不语。
一切都好,一切都会好的。
文/梦里诗书 源于《天伦之旅》的改编,《一切都好》虽然继承了亲情的羁绊,却已然没有了那感人肺腑的动容,这一面源于电影几乎雷同的仿效,另一面所谓的改编并未有太多真正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波澜不惊的呈现,使之终仅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灵鸡汤。
张国立饰演的慈父,游走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四个孩子间的他,被孩子们幸福的谎言所包围,孩子的苦衷也成为了父亲的牵挂,如果这是一部未经改编的原创作品,那么确实值得中肯,但珠玉在前,蓝本的高度实则已经注定了电影至少能差强人意,但在改编后,无论是从已然身在北京首都的父亲,子女为何还要分散各地,还是四个孩子的人物设定,都显得太过生硬刻意,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使这个本就需要情怀的作品,欠缺了真正以小人物为依托的共鸣性,这无疑在伊始就降低了电影的感观体验。
如果这只是一个精简的公益短片,那么他或许能感人以情,但被拉长到一部电影长度的《一切都好》,很多时候令人感觉只是将一个又一个的家长里短罗列后苍白的宣讲而出,穿梭于各地间的父亲,子女和父亲两代人间的隔阂,虽然一个“一切都好”瞒不了父亲儿女的热忱,每个观众都所能见那父爱的伟岸,但这种种的体现却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宣泄,当结局到来,那看似质朴的真情,实则只是为电影画上了一个空洞的句号,虽告解出一份陪伴便是最好的爱,但并没有能深攫出自已独出机杼的内在纵深。
没有了东北故土的情怀,也没有了荒诞的黑色幽默,虽然同是对父爱的告解,但张猛的《一切都好》与《钢的琴》间差了不止一个《天伦之旅》,前者有时代讲情怀,后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出了一个故事,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社会性反思,亦有着一种端着的感觉,在人物本就欠缺根基的基础上,剧情张力的匮乏更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笔流水账,这诚然有着《天伦之旅》蓝本的桎梏,但更有着导演自身的创新不足。
亲情无疑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情愫,即便是如《一切都好》这般不温不火的鸡汤,张国立的老父形象却依旧呈现出一份亲情的质朴。
可怜天下父母心,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都担心儿女,可是父母真的很多时候帮不了儿女。
儿女为了生计打拼也无暇时刻陪伴,只能报喜不报忧。
很平实真实的故事,我平时也这样,不说坏的,只说好的。
有几处真的很有感触,不算极端的背景,代表了大多数老人和儿女的情况,不催泪,很真实。
但是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不懂电影,看完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应该是情节处理不够干脆,有点拖拉吧。
另外张国立虽然长着一张好人的脸蛋,但是他的眼睛贼精贼精的,表情也笑眯眯的,一副喜庆模样,不像那种年轻时候为事业的爸爸(应该是比较威严的),倒像是一个天天和孩子厮混的慈父,演这个角色好像和想象的有距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传诵至今,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的诗句。
我国讲究“五伦”(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五伦中的任何一伦,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等。
它要求每一个人根据所处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各尽己责,如父母的责任要是要慈爱养育子女,子女的责任就是要尊敬孝顺父母等等。
这种传统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千年为人之行的体认。
《一切都好》,故事虽不是中国的,但经过了来自《钢的琴》的导演张猛的修饰,一个十足中国化的故事,细腻的镜头语言下,容纳了中国数年前传承下来的礼教文化。
真实的谎言本片改编自外国电影《天伦之旅》,相信很多影迷都看过这部经典,这个电影一共拍过两个版本,意大利版和美国版,前者是《天堂电影院》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后者主演则是罗伯特德尼罗。
由于是改编本作品,因此《一切都好》在一定程度上的设定有些不符合“国情”,比如管治国家的四个子女,要知道当年可是计划生育时期啊。
设定上的不符来源于原版特殊的故事构架,然而不变的就是容纳其中浓浓的亲情,这是东西方超越文化差异共通的语言。
小弟不太了解西方的家庭传统是什么,电影改编的这个剧本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其实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父母期待远在他乡的孩子们回来团聚,然而每个孩子都因故无法返乡,父亲决定奔走各地去拜会孩子们,却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平时形容的不一样.....电影除了亲情的大主题之外,还包含了如今的社会化话题,比如空巢老人、代沟问题,以及中国的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在一个个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表象之下,是现实社会人生百态的写照。
而电影最终呈现的主题之于我国传统,又是那样的贴切。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电影,管治国旅途之前与之后世界观的变化,烙印在心中的是对子女的牵挂,而这个情感力量是相互的,孩子们善意的谎言在我国叫做“报喜不报忧”,这是一种比较争议的观念,对家人报喜不报忧是一种孝顺吗,遇到挫折自己承担,不让家人担心。
或者另一种观点:连对亲人都有秘密了,有隐瞒了,实在很悲哀?
电影的故事构架就是建立在这个很具有争议的观念上,进而深入到建立在该基础上的亲情——在当代社会中两难处境。
其实完成亲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陪伴,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下,游子与空巢老人,这个最基本的亲情羁绊,却是最难实现的。
记得前一阵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公式,这一生,我们还可以陪伴父母多长时间,心里颇不好受。
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他们的一生,他们最精华的年轻时代花费在我们身上,当他们步入需要我们反哺的老年时代。
而我们,为他们付出了多少,付出了什么呢?
温暖的艰辛我很喜欢张猛导演之前的《钢的琴》,而后来他的新作《胜利》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直接迟迟未能露面,这部《一切都好》在故事模板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张猛还是将其最擅长的细节和情感刻画发挥极致。
比如管治国在沿途遇见的各种人和事,都代表了其内心的走向,从大女儿家出来碰见周冬雨,后者的狗让他怀念老北京的四合院;从儿子窦骁那里出来是管治国世界观发生变化的一刻,碰见张一白是其孤独悲凉内心的写照,去见叶一云前后两次相逢邬君梅,是他无处安放的内心仅存的一点慰藉。
电影整体轻松幽默,但在诙谐的格调之下却是沉重而现实的主题。
小人物幽默与艰辛,正是张猛的长项,结尾家人团聚那一刻,以及片中管治国与孩子小时候对话的场面,与他在《钢的琴》中陈桂林与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段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电影并不像很多现实题材作品那样力道十足直击社会人情冷漠,而是娓娓道来,对亲情难以求全的话题进行了二次加工,结尾还是给人留有一丝光明。
回到开篇《游子吟》上面,谁说小草的嫩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
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大多数儿女也想让父母骄傲。
然而大多数人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
家庭就是一个相扶相携的团体。
血浓于水的亲情,被自幼的扶养和关怀所奠基。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艰难的人生。
身为游子,由衷一句话,孩子们都很好。
PS:关于翻拍这件事,很自然的就涉及到与原版相比较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多数限于影迷和看过原版观众之中,但更广泛的问题在于是该项目是否值得这样做。
毕竟看过原版的不多,《一切都好》这个项目选的很不错,很适合家庭观影,你看过原版,但家人不一定看过,所以就可以带着他们一块看,因为这个题材非常适合全家。
但如果其他项目就不一定了,比如《我的野蛮女友》或《来自星星的你》要制作中国版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后者出来也是个被吐槽的命,这些题材看过原版的不一定会看新版,没看过原版的就更不会去看了。
因此,无论是原创还是翻拍,取决于题材问题,《一切都好》虽不是原创,但这个故事值得一翻。
父母长辈永远是爱着孩子的,成年后的孩子们也懂得反哺回馈长辈们。
几个孩子都在父亲面前说自己过得有多好,但事实上,当父亲亲自去找孩子们,去看看真实情况时才明白自己其实听到的都是善意的谎言。
成年后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生活事业家庭上的不顺,对家人编一些善意的谎言也在所难免。
但终究家庭还是那个可以为你时刻遮风挡雨的港湾。
整部片没有太浓的合家欢氛围,但还是处处表现出浓郁的亲情。
一切没那么好。 住豪华四合院,四个孩子,这要是90年代我还信。能有代入感吗?是给那些娱乐圈的人看呢吧
张国立和邬君梅演的太好了
合家欢时间看很有感觉
一切都好,不在的时候一切都好
张猛的这部电影偏向公益,它的意义不在于对剧作戏剧性的多高要求,就电影本身而言,程式化严重,将本该具有的家庭温情生生束缚住了,剧情表达很刻板,没有比较鲜明的伦理思考。但难得的是愿意去做这个缺市场性却有意义的选题。三星
装糊涂的人生智慧里,含蓄和晦涩是两码事
冲着《钢的琴》的导演去的,不过有点落差。
才知道这不是仿拍台湾的《那天妈妈来看我》?!
没有感人肺腑的感动
一直以为邬君梅只能演些开口闭口sandwich English的贵妇,高管~ 没想到Cos 重口音农妇毫无违和感。片子拍得太蠢,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可惜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看完这部才发现窦骁原来是国外长大的。
240508晚三沙卫视电影时间。管治国家里的胖橘猫和田园犬好可爱啊ㅠㅠ 剧情很老套,但管楚和女友之间关系的隐喻还挺突破的。说实话,这种土鸡汤只有放在中式家庭里管用。其实观影过程中我最关心的是抚养四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母亲怎么能直接被写去世,毫无戏份呢?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缺位的父亲,却有机会在年老后找孩子们弥补,这太老钟了,这太父权社会了。
我们老师说,到了他这个做爷爷的年纪,就会开始回想过去陪伴孩子的时间,会反思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太少。
白塔寺旁边那么大的四合院!东施效颦这个词用在这儿才是最合适的。贾樟柯的客串挺带劲。
整个旅途就像那个所谓的回忆录一样,听上去言之有物、情感丰富,实际上就只是一堆流水账而已。本土化的细节做得太差了,一个北京土著有着那么大一套房子,儿女非得跑其他城市实在是不现实,最后难免沦为心灵鸡汤的混合产品。
提醒大家并不是很商业化的爆米花片,千万不要抱着看合家欢或者撕逼大战的期待去看。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平凡家庭的展现,引思考,有回味。不会让你的心情大起大落,静静的拍摄手法却有着淡淡的深刻。并不会泪流满面但看完心情始终有些沉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额。。。。
“如何拯救亲情,这个世界上最严肃而麻木的感情。” 整体不如2009美版《天伦之旅》,老爸拜访子女过于走马观花,但有亲情作支撑,依然有几处感动的地方。跟《钢的琴》不能同日而语了…
除了les情节是亮点,其他皆水。结局太不能自圆其说,只是将错就错。
1992年,一位老人南巡到海边,画了一个圆。1/4个世纪后,又一位老人从皇城根出发南巡,发现孩子们都被市场经济折磨得不成人样了不说,还都学会了阳奉阴违。当然,影片的结尾依然是“一个春天”。现实关怀值得肯定,思考浅了点,剧情略显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