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虔敬的心情把电影看完,有些失望,如果单单拍成风景片,此片勉强合格,但导演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信仰的虔诚、西行的凶险、大乘佛法的精妙、娑婆世间的苦楚、玄奘的智慧与慈悲…导演似乎要向所有人掏心掏肺的表达这一切,可整部电影叙事手段平庸,所有情节都止于蜻蜓点水,没有九死一生的痛苦,没有引爆泪点的冲击,没有醍醐灌顶的开示…… 但凡勇于选择文化巨人并斥巨资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必定有着几分人文情怀。
所以很可惜,《大唐玄奘》的导演尽管有心,但实在没有能力去驾驭玄奘的传奇,或许玄奘的事迹人格有如光辉之皓月,相对于烛火般的你我他来说,过于辉煌了。
导致这部关于玄奘电影,貌似什么都有,实则一无所有与。
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坚定、执着和慈悲,同是心怀黎明苍生者,黄晓明塑造的玄奘在人格丰满程度上远不及刘德华《墨攻》中演绎的墨者革离,甚至不如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忽然间,有种暴殄天人的感觉。
大哉玄奘,以高洁信仰直面凶险人世,血肉之躯对抗天地蛮荒,他曾在无边无际的沙海中断水多日,肉体早已到达痛苦的极限,他在最绝望的时刻向佛顶礼:宁可西行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读罢《大唐西域记》,看罢《大唐玄奘》,此时此刻,很想去供养一位法师:-D
这部片子没什么感觉,但比较惊喜的是楼佳悦这次在《大唐玄奘》里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玄奘暗怀情愫的多情西域少女形象。
因为她的出色表现,从而令《大唐玄奘》这部无关风月的禁欲派男人戏多了几缕柔情,同时也将玄奘一心西行求取真经无杂念的坚毅形象映衬的更加丰满,同时亦让人对这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情戏愈发记忆犹新,从而唏嘘不已。
当大家都在议论由黄晓明担任主演的《大唐玄奘》是不是烂片时,我依然冲着它的佛教主题前往观影。
令人感叹的是,周六应是观影的旺季,全广州老城区却只有不到十个场次,可见此片不受欢迎程度了。
玄奘,也就是世人所称的“唐僧”“唐三藏”,三藏者,经律论也,指佛教典籍的三种主要形式,能被尊称为三藏的人,通常都是精通各类佛教典籍和学说,学问甚大的人。
我们了解的唐三藏的形象,多是《西游记》中的那个,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却鲜有耳闻。
要怎样去了解历史上的玄奘呢?
可以看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面记录了他西行路上的见闻,可以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是他的弟子记录的他的生平,可以看纪录片《玄奘之路》,以及本片,《大唐玄奘》。
<图片2><图片1>(身穿印度袈裟的玄奘)应该说,《大唐玄奘》基本和《玄奘之路》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不过有所增删以及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而已。
总体来说《大唐玄奘》是一部比较拖沓的电影,也许因为如此它无法赢得观众的好感。
但是,它也只能拖沓,因为,玄奘法师当年的西行之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很拖沓,很多波折的故事。
历史上的玄奘父母早丧,童年就出家,或许是童年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早慧以及对人生不一样的见解,他把自己投入到据说能解脱烦恼的佛学的学习和修行中去。
后来游历川陕等地,遍访各家名师,学问精进,年少成名。
苦于当时流传的佛经并不完整,翻译版本也不一致,令人无法系统学习之余,更引发诸多争论,于是有了片头的场景,玄奘申请出国前往天竺。
希望找到经书原文,正本溯源。
这就是玄奘西行的发端,当时,唐都长安西部边患未除,因此有禁止百姓出国的禁令,玄奘的申请也被拒绝,但当时长安城内发生饥荒,政府只好开城门让老百姓逃荒,片中可见玄奘夹杂在灾民中,却又孤身走向和百姓不一样的道路,西边。
然后出现了一条路线图,从长安出发,奔向甘肃再向新疆,再到中亚然后往南,奔向印度,这好比是进度条,统领全片的进度。
在国界以内,玄奘遭遇的问题主要是官府的阻挠,但玄奘最终依然幸运的越过了国界,甚至在玉门关的烽火台中,得到第一关守将的指引和施舍,物资得到了补充,从而越过了国界,奔向了自然界的第一个大难关——沙漠。
<图片3>(在戈壁中穿行)<图片4>(因徒弟遇到雪崩丧生而悲痛欲绝的玄奘)西行之路上,等待玄奘的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只有大自然的挑战,是那无尽的长路、沙漠、雪山,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盗贼。
片中玄奘部分路程幸运地遇到来往丝绸之路的商旅,历史上这些商旅一般都是有经验、规模浩大,甚至拥有武装的队伍,能有效保护僧人,不过片中没有过多展现这些。
但更多时候,玄奘是独自一人行走在浩瀚的沙漠中。
看到黄晓明在孤独中行走的背影,看他误将水壶打饭导致储水流失时的惊慌,见他的脸被化成一个很沧桑的妆容,以及干裂的嘴唇,见他的马都已经累的不想再走,身边的观众都在笑,但我却想到,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大师,到底时遇到多少的困难,用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走过去呢?
片中玄奘甚至在默念自己的遗书,似乎是他也觉得自己有可能要以身殉道,为自己后事做准备,可似乎暗中有神助,后来酷热的沙漠忽然下雨,疲惫的老马见到玄奘晕倒了却背起他,一路直奔一个叫做野马泉的地方,过了那里,就到了高昌国。
玄奘总算结束了跟大自然的搏斗了。
以上的磨难,片中都用了全景镜头予以展示,既让观众领略到各类西域自然风光,也有助于大家真切了解玄奘经历的苦难。
除却这些困难,玄奘还要面对西域各国或软或硬的挽留,西域诸国当时因为政治、文化、宗教等需要,希望有一位高僧能常驻国中,如片中高昌国的鞠文泰,此人对佛教很是虔诚,片中的高昌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阶梯让玄奘踩上去登上讲坛。
但他希望玄奘不要西去,留在高昌做国师。
但玄奘心意已决,以绝食抗议,最终还是被放行。
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玄奘终于来到了天竺那烂陀寺,在鲜花铺垫而成的道路上,玄奘用最为虔诚的五体投地之礼,一步一步拜入寺中,成为戒贤法师的弟子。
戒贤法师和寺中的僧人说的都是古印度的梵语,黄晓明也是,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但能做到这样,也说明了本剧的用心。
仿佛,真的看到一千多年前那个活灵活现的玄奘在说话。
<图片5>(在接受戒贤法师教导的玄奘)玄奘在那烂陀寺中刻苦学习,印度僧人很多人都是精心钻研一到两种学说,但聪慧的玄奘却通过学习,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并游历了印度各地,特别是佛陀曾经走过的足迹,但眼中所见,却不如想象中那样,公平、美好、和谐。
片中介绍了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这是一种严格甚至严酷的阶级制度,片中有躲着玄奘,只敢低头走在路旁的奴隶,据说他们因为身份低贱从来不允许进城,就算必须进城,也只能低头而过。
也有带着面具的怪异男子,当他和身边的女子向身为僧人的玄奘供奉水果时,玄奘好奇地询问了他们的故事,男子本是富人家的奴隶,因为主人家火灾救出了小姐,被认为玷污了她的清白,被下了要戴着面具的诅咒,而身边的女子,正是奴隶所救之人。
最后玄奘找到当地婆罗门长老求情,长老教他在恒河沐浴十天,即可解除诅咒脱下面具,但是男子并没按照要求,因为在护送玄奘渡河时发生了风浪,男子跳下河中抢救佛像和经文,最后面具脱落了,但是男子却没有遇到什么诅咒,只是露出一张英俊的脸。
对于这样的情节,我无意议论宗教,但我能感受到玄奘大师那种慈悲的胸怀和气度。
<图片6>(得到戒日王款待的玄奘)故事最终以玄奘经历了十九年的跋涉和游学后回到长安,并开展翻译经文工作而结束。
全片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围绕一个和尚西行的故事而展开的平铺直叙的剧情,故事还叙述得有点凌乱,不了解玄奘的观众,可能并不懂得到底发生什么事。
有些情节,如观音菩萨教授心经、玄奘遭遇外教徒的逮捕处以火刑,但遇到大雨逃过一劫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也没有展现出来,而玄奘在那烂陀寺的学习经历也是一笔带过,也许,我们其实也就只知道他曾在那里学习过,而且学得很好,甚至于能在辩经大会上力压群雄,总之,许多内容都有一点浅尝辄止,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同于其他和佛教有关的题材,本片比较少宗教说教,这对观众来说应该是好事,因为宗教说教,最好是静心且出于自愿去寺院听讲,而不是在影院中。
本片只是塑造了一个为了满足内心求知欲望而不远万里,不畏艰难,不受引诱,不忘初心的古代僧人形象,正当玄奘在印度因其通晓三藏而声名鹊起之际,他没有忘记自己西行的目的——取回真经,带回中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
苦难和荣耀,也许对这样一个出家人来说,不过是刹那的云烟吧!
他最终回国了,将余生奉献给了他的译经事业。
(受到老百姓欢迎的玄奘)
(带着经书、佛像、舍利子回到长安)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
直到今日,我们能看到的大部分佛经,都出自玄奘大师及其弟子之手,手抚经卷,不禁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法师的一首《求法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诚如斯言,现在佛经已经到处流布,而且真假难辨,前人历经多少磨难才翻译而成的经书,现在有的在寺院作为免费流通物品,有的也是书店中的出版物,许多人对他不感兴趣,或者当做封建迷信,心灵鸡汤。
试问如今几人会看佛经,几人会去了解佛教?
只能说,有兴趣的,不忙一看,没兴趣的,也请尊重,一切唯有用心、尽心、对得起良心而已。
而玄奘法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习他这种舍身忘我、无畏艰难的大决心大智慧了。
风沙,饥渴,杀戮,艰苦卓绝的绝境,一个人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渡过,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其实两条路,要是一个真正成佛的人,肉体的折磨只是他成佛的手段而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就如在石头上掠过的流水,了无痕迹。
这个人的精神层面已经超出了我们这个世俗的层面,表现的应该是冷静的眼眸注视着这个世界。
其实这种人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们是不知道的,恐怕没有吧...成佛成圣啊。
那么就用凡人的心态吧。
这就是一项事业,我们经历的磨难,都是值得的,我们付出的,都会得到超过预期的回报....可惜,我觉得这个片子,晓明哥就用干事业的心态,要去装一个圣人。
我看了觉得,真的装得不像啊。
面对苦难折磨,似乎都是装出来的...
五一去看了并不卖座的电影《大唐玄奘》,由于美术指导王家卫的出马,电影画面绚丽宏伟,但是剧情本身并不如《大唐西域记》原著精彩,且被一些高人发现细节不符合史实及佛教戒律。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宗教题材的电影能在电影院播出,即便不能让普通观众领悟“佛法僧”“一刹那”“大乘小乘”的真谛,也算是看到了信仰复兴的曙光吧。
玄奘大师,被唐太宗称为“沙门之领袖”,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被印度人民称为“解脱天”和“大乘天”,被印度国王赞为“解行渊深”,被西方人称为伟大的旅行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在那个年代,凭着坚定的信念完成千古传世的西行之路,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回顾玄奘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取经。
然而这一件事,不仅是对肉体的磨砺,更是对信念的考验。
“取经”坚定不移,敢于发大愿。
当年玄奘发愿西行,却并没有获得官方准许,然而他为了获取佛学上的突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向苦难屈服。
西行途中迷失沙漠,遭遇死亡的威胁,他发下“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的誓言;不被富贵所动。
面对高昌国王重金“聘请”,西行之心坚定不移,宁愿以绝食抗议,仍无贪恋之心;不被名誉所困。
即便抵达天竺国后受到百般礼遇,获得至高的荣誉后,依旧不忘初心,最终完成了取经的大愿,其对使命的执着可见一斑。
“学经”精进勤奋,跻身学霸行列。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
当时寺中僧徒各个才智杰出,学识渊博。
因此许多驰名天下的外国学者,都想来这里解除疑惑。
想入寺的人,都得经过一番辩论较量,十之七八会失败而归。
而玄奘以超人的天赋及之前在语言和教理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很快就跻身于受持五十部论典的十大法师之列,并获得了极其尊贵的礼遇。
他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
在万余人的那烂陀寺,享受这种待遇的仅有十人。
“译经”追求极致,重塑行业标准。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入长安弘福寺译经。
当年三月,由梁国公房玄龄发文征召全国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持戒无损的高僧大德同集长安助玄奘译经,在严格的筛选之后,组成了阵容极为强大的译经团队,并形成了极其严谨的译经流程,包括译主、征义、征文、书手、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及梵呗等环节,玄奘之译经成为了我国佛典翻译史上的一大分水岭,后人称玄奘之前历代所译之经典为旧译,称玄奘开始之译作为新译。
坚定、踏实和追求极致,这种品质看似简单且愚笨,却是这个纷繁世界里难能可贵的珍宝,唯有单纯且坚毅的人才具备,时下称之为“匠人精神”,其中集大成者终将成就“大师气质”,也是一名高僧对佛教修行的完美演绎。
PS:联想同一时期火爆的电视剧《欢乐颂》,本来还对安迪给樊胜美“办公室油子”的评价不明就里,现在终于恍然大悟。
所谓普通和精英,平庸和杰出,凡人和大师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左顾右盼,而他们专注一心;我们瞻前顾后,而他们义无反顾;我们患得患失,而他们舍身取义。
《大唐玄奘》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电影,没有之一。
尤其是写过两部关于玄奘的小说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影像化呈现。
不过这个片子,实在让人失望,作为传记电影而言,是不合格的,又陷入了流水账式的人生段落式表达。
既然说传记,咱们就谈传记。
就要有一点,细节真实,可惜,细节失真的地方太多。
1、石磐陀遇见玄奘,是在瓜州的寺庙里,不是在街上。
他供奉给玄奘的,是一篮瓜果,电影里给的是什么东西?
布料还是大饼?
看不清。
石磐陀杀玄奘,是在葫芦河边露宿,不是在屋子里,荒郊野地杀人,这才符合逻辑嘛。
另外天啊,还挂满了葡萄。
没记错的话,他离开瓜州进入莫贺延碛是在11月份。
2、赠马的胡翁是石磐陀介绍的,变成玄奘偶然遇见的。
这样改是什么思路?
或许是为了加入那个胡人少女?
可是凭空虚构这么个女孩真的好吗?
送别玄奘时还流了泪,什么鬼?
这是传记片啊!
3、所有人种的选择基本都有问题。
蒲巴甲演粟特人石磐陀就不说了,胡人少女是汉族演员,虽然长得很像维族人。
可问题就在这里,当时的新疆西域人血统,跟维族人没有丁点关系啊!
他们应该是介于白种人和蒙古人种之间,如果选择哈萨克那边的人种,或许还能对一些。
4、高昌王麴文泰是纯正的汉人,这点对了。
可他那王妃的语言是什么鬼?
这个王妃有明文记载的,姓宇文,名玉波。
是隋朝宇文氏嫁过来的和亲公主。
当然不是炀帝生的。
5、高昌王写对了,龟兹国统统错掉。
龟兹是印欧人种,当时的龟兹王苏伐叠是白人。
那些个跳舞的龟兹舞娘,基本都是白人,带有一点突厥亚种的样子。
人种我研究不够,可能说不准。
但绝对不是电影里纯正汉人的样子。
6、红马驮着玄奘到了野马泉,玄奘不可能直接扑进去喝水的。
佛家讲究三净水,用滤网滤过浮游生物才行。
这匹马还有一个细节,要认真说,邹静之老师非疯掉不可:红马是留在了白力城,不是高昌王城。
玄奘进入王城是在深夜。。。。
我还是厚道点吧。
7、戒日王当年是50岁,电影选角太年轻了。
他的妹妹罗伽室利是比丘尼,不是珠光宝气的大美人。
戒贤法师和玄奘见面那年是106岁,患有严重痛风,即使拿着拐杖也走不动道。
而且这大胡子虽然很好看,但实在不妥,应该是剃掉须发的。
咳咳。
8、渡河翻经是回国时发生在印度河,不是恒河。
这处细节实在过分,要知道西游记里可是当做一场大难来写的啊!
9、曲女城辩经会上,玄奘贴出来的不是《制恶见论》,那是之前写的,他贴出来的只有几句话: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喻:犹如眼识。
而且玄奘附带了一句话:谁能改掉一个字,请砍掉我脑袋。
10、玄奘在印度参观了不少景点,导演很老实,好像是实地拍摄吧。
但问题是一千三百年前,那些婆罗门寺庙和佛教寺庙是人满为患啊,哪里像如今成了荒芜的遗迹?
11、最后一条,玄奘西游17年,回国是46岁。
17年的时间黄晓明的扮相跟刚出关时几乎没有区别,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其他的细节,只看了一遍电影,记忆怕有误差。
但是仅仅这些细节失真,就让一部传记电影失色不少了。
第二个大的问题是故事问题,确切的说是传记电影的编剧问题。
我看的传记电影不多,但是你看莫扎特传,飞行家,甘地传,巴顿将军,哦对了,还有牛逼的莎翁情史。
以及社交网络。
如果说华尔街之狼也算的话,那更是一大突破。
我对传记电影的认知,是用一少部分的掠影看遍人物的一生,重头从一个核心事件入手,挖掘出这个人物最动人的地方。
可是,邹静之老师基本上摘取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里的一些片段,根据时间线索一串,成了。
除了前半部一个核心主题,矢志西去,纵死不回。
后半部完全是零散的风光片。
每个人对玄奘认知最深刻的应该算数《西游记》中那个内心摇摆不定,胆小懦弱,事事需要保护的唐三藏了。
不管《西游记》如何的成功那也只是根据历史改编的神话故事,这次霍建起导演用影像还原了历史展现给世人可谓是神作啊!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题材选取的一级棒,玄奘赤足踏过千山万水不畏艰险,孤身前往天竺求取真经本就是具有历史考究的真人真事。
戈壁沙漠,冰封雪山,西域风情浓现。
讲真,这次是自《新上海滩》黄晓明从帅、酷、拽的许文强以来,算是比较认真的角色了吧,尝试很大胆。
教主的眼神戏依旧,迷茫的让人无法和那个一路披荆斩棘孤身去往西天的玄奘联合到一起,演技依旧让人感受着煎熬,还好有黄金配角徐峥的加盟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西游长路漫漫,大师一路走好。
最后表白一下我的女神王菲度一切苦厄,你美妙空灵的声音拯救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
讲述玄奘不畏艰辛,克服万难,独自一人前往天竺取经并返回大唐的传奇故事。
片中,着重展示了玄奘西行过程中的各种磨难,曾经甚至数次命悬一线:边境线上被烽燧哨兵当成偷渡者,差点命丧箭雨;徒弟石磐陀被心魔驱动,险些动了杀念;在干旱少雨的莫贺延碛中失去水源又迷失方向,差点命丧沙海……而这些都挡不住他坚定的脚步。
最终,玄奘凭着内心坚定不变的信念,完成了这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
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
首先,导演功力不足,对大唐西域记的精髓完全没有把握,对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完全没有掌控,属于走点拍点。
其次,黄晓明离玄奘还太远、太远,远到完全不能演绎!
再次,对大小乘的意义不清,电影几乎完全彰显大乘,贬低小乘而来,要知道,小乘是释迦牟尼佛口口相传而来,否定小乘就等于否定佛的宣说,大小乘只是发心大小不同,适用于不同的修行者,并非大就好,小就不好。
最后,杜撰的东西比较多,电影没有任何哲学成分或者感悟,表现哲学和感悟完全靠玄奘自己说出来,没有从画面彰显,这是最大的败笔。
总之,要是商业片和风景片,给你三星,要是演玄奘和西行记,你凭什么?
书柜里放着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直没看,总想在没有打扰的时候仔细读读。
跟随玄奘的步伐重新回到西行之路,体会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和所思所想。
《大唐玄奘》正是讲这个故事,所以还是很期待。
一、亮点电影最大的亮点是沿路的风土人情和异域风光。
二、问题点1.因果不明玄奘作为一代大师,是东还长安以后的事了。
如果回到出发点,20多岁的屌丝为什么要跟国家作对、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留学?
他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
假如是一个印度学生冒死来大唐学习,会有什么样的经历才有如此大的决心?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这一念正式支撑玄奘走到最后的动力,电影用一句普渡众生一带而过显然很苍白。
对于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年轻人,敢于违背国家的禁忌,发一个普度众生的念头,并且把愿意献出生命,这一念,电影却少铺垫,原因不明。
回到长安以后,玄奘受到空前欢迎,声誉地位都有,电影也就结束了。
如果把声誉和地位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最终归宿,就太小看一代大师了。
玄奘法师最的成就是用自己西行的体悟和对佛的研究创立了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将佛教思想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而电影却未提起,用一个功利主义来衡量解脱思想的佛教,显得太业余。
2.逻辑不清电影看完,脑袋一堆问号。
遇到每一个危险总是无缘无故结束了。
每一段和下一段也没有什么联系。
整个剧情一盘散沙,导演如果不是学体育专业的,肯定也不是学历史专业,可能是学摄影专业的。
3.太轻松电影把玄奘塑造成万人迷,每个见到他的人都愿意帮他。
没多少艰难险阻,简直是玄奘自驾游。
根据大唐西域记,玄奘一路走来遇刀兵、劫匪,多少次命悬一线,电影中都未提及。
只在沙漠中有一点体现,但也是走走过场。
4.教义不对最后到那烂陀后戒贤法师,居然说菩萨3年前给他托梦说过,太扯了。
佛教讲即心即佛,提倡自我觉悟,反对神学。
导演可能是看西游记看多了。
整个电影对佛教的教义有失偏颇,一个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还搞得啰哩啰嗦。
大道至简,一代大师怎会如此故弄玄虚?
黄晓明还是很卖力,选了个好题材,只是没跟对剧组,没选对导演。
看完以后,我给了2分,1分给摄像,1分给道具。
后记不知道玄奘西行的初心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创立的唯识宗是否真正解决了他面临的问题。
已隔千年,无法明辨,但相信因果自在其中。
根据记载玄奘回到长安之后也有很多不得已,愿望未能实现,下半生一直在做翻译工作。
玄奘西行所遇艰难险阻,比起下半生精彩太多。
感叹一代大师的境界和执着,感叹宗教信仰的勇气和力量。
天呐。
就俩字儿,坚持。撇下佛学这么圣的学问我不敢妄评外,看到评分这么低,好心酸,虽然故事不引人入胜,人美景美你们都瞎么!晓明真的有一副好下巴,路转粉。冲着取景供人赏心悦目这份精神,给三星。多加一星是我愿意,就是这么感性。
何苦呢
开头是惊艳的三重回忆,可惜有两重烂尾。拍得挺认真,但取经路上鲜有闪光点。黄晓明长相厚道,演唐僧很合适。
大师,Baby这妖精在家里等你,你就别扮什么悲天悯人的和尚了好不好?给五一假期的朋友,买票看这个不如买个风景区的门票去吸吸新鲜空气啊
黄晓明有认真在演,但演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也没那么差,用心去看吧,好好体会……
这片子是想虐谁……
玄奘这个角色太难演绎了,沉默并不代表力量,黄晓明实在没有表达出这种悲悯的能量感。
张掖、鸣沙山,看着自己曾走过的路,好亲切!其实爱旅游啥的,不都是多走走,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就是曾经去过的地方,感觉很棒嘛,嘿嘿。
黄晓明这次演绎的非常用心啊,为什么这么多给一星的。
教主演的圣僧多少有些神经质,特别是莫贺延礋那段。无遮大会的惊世辩论呢?你以为玄奘是神啊,坐那就能把人吓退。不过这片要是当风光片看是真不错,西域人的做和印度人的忍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沙漠久逢甘露那场很感动。玄奘回到大唐的时候也哭了,想他修行那么深怎么还有大喜大悲?可能也是感动吧,一种生理反应。还有他从长安去印度,穿过云南就到了,为什么要绕行新疆阿富汗?王家卫指导的画面美感很足,王菲唱的片尾曲空灵幽美。很多人吐槽黄晓明,我也一直不太喜欢这个人,抛开所有之前他的设定和标签,注意力关注在他所表现的玄奘上,我觉得他演得挺真诚,没有浮夸造作,动作表情都让我看到一个朴实僧人的感觉。总体感官不错,7.1。
没看过打一星也是够了
白天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只要晚上能睡着做个梦就是喜悦。
定位太奇怪。虽然制作很用心。但是在院线上画却不肯找个好点的编剧。就是一部流水账,如过不是对相关题材感兴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 其实小明真的一点被黑过头了。回到长安流泪那一幕还有丁丁被感动到。除了色彩过于艳丽的毛病外剧组场景道具甚至图形特效都做得蛮认真的。王墨镜做艺术总监的关系?
看演员知分数系列
黄晓明不适合这个角色
知道拍电影辛苦,人人都想要有作品,但是结果就是这样。请不要卖辛苦这点好吗,以及拉上别人炒作这一点都不高明。
故事还是挺好的 可惜队友( ̄(●●)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