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赃物》,生活的苦。
养自己就够难了,其它连布娃娃都养不活。
是人是鬼,都求着一个归宿。
生活是寻找归宿的迷离路途吗?
我不知道。
迷离夜开宗篇,其实我看的有些迷离,剪辑有些混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那种透出屏幕的苦,很涩。
《放手》,爱情的苦。
再一次女性视角,这一次男人渣到骨子里。
爱情里的这种拷问:Ta到底爱不爱我?
是不间断的,是只要有让你怀疑的事件发生,就会挥之不去的。
爱情开头越甜蜜,结局往往越痛苦,也是人性,人总是得到时获得的快乐,填不满失去时感到的悲伤。
如果你历经多次甜苦交替,爱情的苦尝了个遍,还没有变鬼——那就只会麻木,嚼着像是甘蔗渣。
《惊蛰》,死亡的苦。
死亡在这里得到了特别的表现。
看见头掉进锅里,身子还在抖,我想起那句:“老汤,屁股在树上呢。
”起因是死亡,便回报给了所有施暴者死亡。
死亡前的恐惧凝固在他们的眼睛里,这是至苦吗?
这样的苦抵消了当时强奸杀人的快感了吗?
这是永恒的疑问,永无解答,徒留一地肆意的血与浆。
打小人,其实就是如今的网络暴力,人们都乐在其中,不可自拔。
只有当死亡降临到小人身上,当死亡从网线那一端传过来时,人们才会开始反思。
苦啊!
苦啊!
苦!
上述的一切,都是苦。
是人是鬼,都很辛苦。
原著没看过。
HK好久没出这种怪力乱神的电影了,感情上至少也得四颗星对吧?
97之后的港鬼萎靡不振,不知道是不是有只是合拍片才能在大陆影院上映的政策拉低了港片水准,区别于美欧日韩泰,70-90年代的30年里港鬼独有的幽默感也消失贻尽了。
任达华的头炮最差劲,摇来摇去的镜头、大面积无聊的近距离特写、和主题没一毛钱关系的抢镜小女鬼白白浪费了大部分胶卷。
演的不错,导演梦什么的就歇了吧,别整些没用的,还是羔羊医生适合你。
不过我喜欢缝纫机的母女鬼和“好饱”的林雪的造型,好帅气,麦克法兰若做成玩偶,我一定会买!
李志毅的第二个事儿算是是讲清楚了,有头有尾头脑清晰,可是没有平仄,流水账一个,留不下印象。
陈果的打小人最佳,老年邵音音演技非常好,有传统有节气有怨灵,大迷信又回来了。
但女鬼太偷懒,脸都涂白了,干嘛不多用些粉把手臂也涂了呢,看着碍眼唉
何谓善?
何谓慈悲?
—— 观电影《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后感 2013年7月17日晚,朋友下课后,我们便就近前往又一城看电影。
有四部电影上演,我们各自选了一部,居然都选了《迷离夜》。
本文分为三部分:一,电影与灵界的差别;二,何谓善;三,何谓慈悲。
一、电影与灵界的差别 影片其实不太吓人。
妆容和特效略假;对话比较无厘头,以至于引发了无数次笑场。
情节上尚且合理,有感动之处。
比较突出的是,类似泰国鬼片《死神的十字路口》,影片分成了三个小故事,分别用一句道理结尾。
且不谈论这些道理,反倒是影片中有不少灵异知识,和个人所认知的有所出入,以下列出几个例子: 1,片中提及,灵体可以大力敲门、移动物体(第一和第二个故事)。
在我目前的知识中,这必须拥有十分强大的灵力才能做到。
因此,一般的灵没有此能力。
此外,因灵体是类似于电磁波的存在,因此它们是有能力影响电视机、电灯等事物。
举个例子,灵体既没有肉体限制,找人还需要通过打电话、敲门吗?
直接进来影响对方不是更容易,还不需要消耗灵力去移动物体。
那么,为何影片中的当事人可以听到灵体的敲门声、可以接到灵界的电话呢?
一般来说,灵体并没有真正的敲门、或打电话,而是通过影响人类的大脑使其产生幻觉。
这样一来,便可以解释为何被灵体控制的人会傻傻地去跳楼(第三个故事的坏蛋之一),甚至被火烧身都不自觉(比如第一个故事主角)。
相似的情况是,人不可能触摸到灵(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灵体想实体化了);若有感觉,皆是灵体创造幻象给予当事人的。
2,片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中,主角都尝试用“自制”的法器(画了驱邪符咒的锤子和红水晶)去驱邪。
在通常情况下,若此人没有法力,或者“自制”法器并无注入法力,那么此人是无法驱邪,法器也是没有效用的。
当然,有种情况例外,便是没有法力却有信仰的人,通过念颂所信仰教派的经咒,来保护自己、驱赶邪灵。
这种情况是有效的。
虔诚者自有神庇佑。
当然,平时没信仰却念经咒是没有效果的。
有句话叫做“平时不上香,临急抱佛脚”,大家认为佛祖会理睬那个抱佛脚的人吗?
还有一种更例外的情况,比如遇邪却平安度过。
原因或是命不该有,或是有报恩灵、守护神相助;因果复杂,原因众多,不可一概而论。
二、何谓善 电影讲完了,现在说说为何这部电影给我那么大感触。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为善者,并不是为了善果;为善(不为恶)的原因,应该是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不愿看到他人受苦受难。
在此,我将“为善”和“不为恶”的定义等同了起来。
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从小到大,不少人成长在教人为善的环境里。
不管是身边人,还是教科书,都教导我们要为善。
然而,在我的理解里,课本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善果是什么,进而促使我们做出善的行动。
常见的善果有帮助人所得的愉悦之心,受人尊敬,得到回报等等;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不过,有了得到善果之念,而施展的善行,此心是否纯粹呢?
这点便见仁见智了。
在我看来,真正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者,为心善。
为何不求回报呢?
因为没有得到善果之念。
为何施展善行呢?
因为不愿看到他人痛苦。
为何对于他人的痛苦看不下去?
因为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感同身受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
不见棺材不掉泪,割的不是自己的肉又怎么知道痛。
有过伤痛经历之人,或许更懂得感同身受。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伤痛经历。
为善并非必须始于感同身受。
若有不愿看到他人痛苦之心,若能对于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试问我们还会去作恶吗?
因此,在于个人理解,我才会将为善与不做恶等同起来。
三、何谓慈悲 说起为善,不禁想起了佛家所说的慈悲。
此处,便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何谓慈悲?
慈者,令众生欢乐;悲者,使众生离苦。
在我看来,慈悲的本意是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不愿看到他人受苦受难,若有能力还可令他人快乐;而不是教导人们一味地去忍让、“放下”。
举个例子,我们常看到冤魂索命这样的情节。
其实,相当部分的冤魂是被上天准许来复仇的。
冤有头,债有主;因果有书,逃躲无门。
否则,冤魂的怨气无处疏解,便迟迟不肯离去了。
作为在世的人类,道理也是相似的。
对我们不好的人,没必要对其客气;若受到伤害,通过法律处置,也可使得害人者得到惩罚。
不过,我们为何要复仇呢?
仅仅因为我们心中一股怨恨,而要以牙还牙吗?
我们明知复仇会使他人痛苦,他人让我们痛苦了,我们难道要做出同样的行为令他人痛苦吗?
首先,复仇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人来到世上,是为了学会做人,也可说是一场修行。
被害者若将自己束缚在一件事里,走不出来,便无法快乐或淡然,无法感受生活,无法达到通透。
复仇只能让仇恨与痛苦延续,倒不如给自己一条生路,继续修行。
没有复仇,伤害他人者莫非逍遥法外了吗?
若是相信因果,便会相信,一切都有记录,冥冥中自有安排。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以上便是一些小小的感悟。
朋友提到,“因果”这个主题贯穿了整部电影。
个人对于灵界、善、慈悲的认识尚且拙劣,然相信通过努力,未来会有进步。
之前看过一个问题:修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个人的答案是,修心是没有止境的。
若求最高境界,便是给自己下了限定。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自己感觉,其实真正“打小人”的高手是那个中年女人。
片中开头,中年女人下车后,看见了一个光着右脚的女孩儿,应该不是巧合,或者她能与这个女孩儿沟通。
当她拿着一张“儿子”的结婚照去找“打小人”的老太婆时,撕掉了照片中“儿子”的头像,又说要把相片压在香炉底下。
老太婆说她是个高手。
试问谁会狠心去害自己的儿媳和儿子,而且还故意撕去“儿子”的头像。
由此看出,中年女人就是想让“儿子”死相那么惨的。
或许她知道害死女孩儿的人就是他,女孩儿可能是她的女儿。
片中提到,她的儿子和儿媳去旅行,而断头死的那个男人根本就在香港和朋友打牌。
片尾结束,中年女人诡异的一笑,突然让我明白了,中年女人一手策划了这场惨剧。
为自己惨死的女儿(猜测)报仇。
1,整體上好於《奇幻夜》太多,無論是整體的結構性以及氛圍的塑造,劇情完整度等等,就是對麵粉的過度使用讓人有些不知道說什麼好,一種臉上要是不塗三斤麵粉怎麼好意思出來當鬼的節奏。
2,初執導筒的任達華表現對我來說還是很驚艷的,我有看到其他評論說任達華導演的《贓物》支線太多以及過多的物品特寫讓人莫名其妙。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鏡頭和影片本身還是有一致性的。
而且《贓物》這部短片的野心或者是想表述的內涵還是在其他五個故事當中至少是中等偏上的。
2,《放手》的開篇真的讓人覺得會是一個不錯的恐怖故事,然而他走的竟然是溫情路線。
看完下來就記住兩點:梁家輝的演技真是太棒了以及那個小女鬼長得實在是太好看了。
3,《驚蟄》可能是六個故事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推薦。
作为恐怖片爱好者,这部电影给了我很惊艳的感觉。
其他的大家也说的差不多了,这里我想提及一下花钱打小人打富婆。
起初看到富婆为了打小人不仅打自己儿子打老婆,也打其他的二奶,甚至连别人肚子里打孩子都不放过。
看到这里,我原以为阿婆会因为肚子里孩子的无辜而进行劝阻,没想到只要加钱照打不误。
其实这里的富婆其实和打小人的阿婆也有互相镜像的作用。
富婆作为一个婆婆,对自己的儿媳不满,对勾引儿子的情妇不满,她因为爱儿子而将一腔怒火迁怒到儿子身边的女人身上,全然没有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也同样犯了错误。
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儿子的富婆和纵容自己儿子行凶的阿婆如此的相似。
她们作为母亲,爱儿子是没有错的。
但是她们始终不会从儿子身上找错误。
自己的儿子永远是没有错的,错的都是其他的狐狸精。
打小人的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哪怕他杀人放火也要保护他,哪怕自己死亡也要留他一条性命。
看到这里,实在是觉得可怜可笑。
还好,女鬼还是把儿子弄死了,要是留他一条狗命,岂不成圣母。
最后那句复仇完只剩下虚无我觉得加的有点强行了。
就算只剩下虚无,该复仇还是得复仇。
不过个人觉得,如果结尾再加点富婆被溺爱反噬的情节,或许更能加深剧情的效果。
上次讲了任达华的《贼物》,今天要讲李志毅导演的《放手》,本部电影由梁家辉和陈慧琳主演,故事情可能会略显老套,内容表达还算完整,电影中的镜头我就不打码了,其实也不是很可怕,反而有种另类的美感。
梁家辉饰演的何大师是一位风水师,他本身是学习中乐的,小时候一场大病之后就触发了阴阳眼技能,所以借着这个天赋,成就了现在的职业。
他表面上从事迷信的工作,但是却弘扬着科学精神,希望大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下仇恨,保持平常心,自然会雨过天晴,所以何大师也称为CD大师。
何大师的老婆对他能看到鬼非常忌讳,与何大师分居好几年,此次儿子获得了国际音乐大奖,所以特地来找何大师小聚。
何大师甚是开心,儿子继承了他的音乐细胞,钢琴谈的出神入化,更开心的是老婆主动和他和好,所以他也向老婆表示,他也不再做神棍了,今天最后一天开店,下周就会转做中乐老师,让她放心。
谈话期间,何大师低头正巧看到一双泥泞的双脚,缓缓走来,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慢悠悠的坐在老婆后面的沙发上,女孩的头发还滴着水,何大师见状一动也不敢动,也让老婆不要动,女孩缓缓的转过头,从空洞的眼睛里飞出了一只蛾子,落在何大师的手上,老婆看到一惊一乍的何大师,就知道他又见鬼了,吓的夺门而出。
老婆走后,女孩也消失了,何大师还没追上去,就遇到了隔壁铺的兰姐(陈慧琳),兰姐可谓是一个见鬼热衷粉,见鬼的方法她都试了,这次听说戴美瞳能见鬼,所以一早就换上了美瞳。
听闻何大师刚才见到鬼了,自己又错过了,十分懊恼,还嘱咐何大师,不要埋没天赋,可以来她的店铺做嘉宾,帮人驱鬼,何大师只能苦笑道:你以为见鬼就是去游乐场玩鬼屋?
那可是有怨气的,缠上你可不得了!
吃过饭之后,各自回了店铺,何大师依旧宣扬多听音乐,攒点正能量,邪不能胜正的道理,算完卦,就附赠CD一张缓解压力。
闲暇时就听听儿子的音乐,儿子的CD他当做宝一样的珍藏。
此时在茶馆有一面之缘的张姓夫妻走了进来,张太已经怀有8个月身孕,她表示最近总是觉得有人跟着,并且会莫名其妙起阴风,所以特地来让何大师算一卦。
何大师在他们身上闻到一股很浓的海水味,张太也表示她经常闻到海水和腐臭味,但是两人最近都没有到海边旅游。
张先生在学校是体育主任,负责培养校队的游泳选手,和大海也是没有任何关系。
说话期间,何大师联想起在餐厅碰到的怪事,他觉得此事肯定和鬼有关,而且非常棘手,一时半刻也没有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想着他马上就要关门了,于是就推荐他们去了去兰姐那里咨询,临走送了他们几张CD以表歉意。
刚送走了张姓夫妇,有个女孩子来算命,她主要来询问一下姻缘,何大师一看罗盘指针乱动,就知道这女孩并非人类,为了不打草惊蛇,假意询问一下她的生辰八字,女孩名叫陈小婷,8月30日(处女座)生,她男朋友姓张,自称游泳健将,何大师看她紧握左手,就借口看一下手相,谁知她就是不肯松手,最后话不投机就转身走了。
女孩走后,何大师发现她坐过的凳子全是海盐,说明这个女孩的死和海水有关,并且她的男朋友姓张,又会游泳,和张先生十分符合,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和兰姐商议,查询了近期的新闻和女孩子的校徽,确认死者就是张先生的学生陈小婷,而且死的时候还怀有三个月身孕。
兰姐见了真鬼十分兴奋,但是她和何大师都缺少抓鬼的经验,何大师本不想趟这浑水,可张先生不当心拿了他儿子的CD,所以无奈和兰姐商量,希望能用爱感化陈小婷,如果对方太过怨恨,才使用灰飞烟灭的方法消灭,两人达成一致,前往张先生的家。
下午张太买菜回家,家里频繁出现怪事,房间内又弥漫了海水的腐臭味,所有的门都会自动打开,最后在宝宝的婴儿床前,陈小婷流着血泪在看她。
待兰姐和何大师赶到的时候,窗户紧闭,房门反锁,大家都担心陈小婷对张太的肚子下手,何大师逼问张先生,确认了他和陈小婷的不伦恋,同时追问陈小婷的左手里到底是什么?
张先生一点都不记得了。
何大师借口拿回CD,和兰姐一起进屋,张太身体还行,就是精神状态不太好,陈小婷也挺着大肚,假装自己是张太,一遍梳头发一遍念叨着一会怎么报复张先生,趁她不注意,何大师和兰姐一把抓住了她,强行打开她的手。
她手里写着一个“LOVE”,只是这个爱字已经腐烂了,何大师告诉她,张先生连在你手心写了什么都不知道,你还苦苦抓着不放。
兰姐说如果不是真心的爱,都经不起时间考验,都已经变质了的爱,你还要拿着干什么!
陈小婷也感觉到了这段时间,她都白白执着了,所以选择放手,离开这里,离开这个渣男。
事后何大师和老婆,儿子一起吃饭,在老婆去洗手间的时候,儿子说,上次生病发烧后,他也开始见鬼了,现在就看到隔壁那个烧焦的老伯,原来这阴阳眼会遗传的,而且儿子对见鬼很感兴趣,现在父子俩要一起瞒着老婆了。
这个故事相比《贼物》来看浅显易懂:女孩子不要为了一个渣男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有你们有怨报怨,有本事去报复渣男,不要报在孩子家人身上。
这个电影很是虎头蛇尾啊!
我忍不住要吐槽了,开头还算是有点噱头,鬼也鬼的挺唯美的,疑点多多铺垫引出张姓夫妇,中间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比如说确认陈晓婷的死亡信息,来回浪费了很多口舌结尾,你们看我用两张图就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拍了很久,两大主演就只能靠对话在加戏,完全是在尬演,结尾捉鬼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几句口炮就能让这么执着的鬼随意放弃心中怨念,太假了吧,最后的何大师的儿子继承阴阳眼,我不是很想知道啊!
角色塑造上也十分生硬,一心想要见鬼的兰姐是个占卜师,她的大部分工作是推销水晶;虽然有阴阳眼,但是根本没什么用的何大师,其实一直假借算命来帮人排忧解难,两个人都没有捉鬼的能力,要我说是碰到一个心善的鬼,如果是个红衣恶鬼,那么别说张太了,大家都基本上要一命呜呼了。
至于渣男我也就不说什么,我发现面容姣好的男人把握这种角色都有一种神来的天赋,张太完全就是个附属品了,她遵循着,鬼来开门我关门,鬼出现了我再逃的恐怖片原理,和鬼独处的这段过程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惊悚效果,总而言之这个故事拍的有点失败啊!
好了,下次为大家讲述《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这个故事据说是《迷离夜》里面的高分故事,也算是个压轴故事了,下次见。
《迷离夜》与《奇幻夜》,我连续两天晚上看了。
《迷》中任达华打前战,《赃物》,其实内容很接地气。
讲的是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都想有个归宿的故事。
死人要“灵位”、活人要地位。
里面有一个小鬼女孩,一直在大街上跑,遇到林雪那个好吃鬼,还有等等白脸鬼,其实都是想找个归宿啊。
归宿,就是一个睡觉待着的地方。
可惜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一个奢侈的要求。
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
其实这部呢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任达华的表演很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故事。
好多人都觉得这部没意思,那个小鬼跟主题没关系,其实都是没有好好看。
小鬼和那些人一样,都是苦苦寻找一个归宿,一个灵位,一个能够收留自己的地方。
《赃物》的片名应该改叫《归宿》《放手》,故事比较老套,一个婚外恋的故事。
不过呢,还是有点感受的。
《惊蛰》,打鬼。
《奇幻夜》中,第一部《妖枕》,印象深的是最后一句话,“沉迷在梦中的人,都是逃避现实,不愿接受现实。
”《迷藏》,印象深的是校园里的那些画,最后那些人都成了画上的人。
《伞魔》,还好。
港味纯正,有鬼不忽悠。
较之《阴阳路》等旧作硬件上的粗糙,本作借助时代的优势精致了不少。
任达华的篇章比较拧巴,但也是最具惊悚气息的一章,华哥“羔羊医生”的那股子让人恨却又让人怜的病态气息再次上身,成功挽救了故事的超载。
李志毅的篇章偏向喜剧风格,梁家辉的角色如果再设定成盲人的话直接就是一部压缩版的《盲探》了。
陈果的终章没有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全靠邵音音朴实的表演与动人的原著作为支撑,尾收的略显无力。
因久违的感官而继续期待《奇幻夜》。
惊蛰那天,又看到这个系列片的推荐,于是翻出来看了《奇幻夜》和《迷离夜》,两部电影,六个短故事,看的很过瘾,是熟悉的香港鬼片的配方。
六个故事各有优缺点,演的是鬼,其实讲的都是人的事情,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鬼魂出没的夜里,忽然觉得像极了鬼片版的《深夜食堂》。
本篇文字主要想说说任达华导演并主演的《脏物》: 任达华的电影我看的不多,印象中都是演阿sir之类的精英居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他塑造的几个普通人。
一个是《岁月神偷》中的鞋匠,一个是《全职杀手》中被折磨的神经兮兮的转行当作家的阿sir,还有一个就是《脏物》中的 关富强 。
三个角色各不相同,但却各有相似之处,比如鞋匠和关富强都属于港岛的底层人民,阿sir和关富强都有点神经兮兮,鞋匠和阿sir都很执着(前者对生活不放弃,后者对真相不放弃),而这三个角色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我想是任达华在角色中倾注的个人感情,他是认真琢磨过,所以诠释出来的角色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演,而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身边存在的万千小人物中的一个。
依次是鞋匠、阿sir,老关 《脏物》中的老关,工作中处处碰壁失业只能租住在“棺材盒”隔断房子中的loser,“盖楼的住不上楼,切叉烧的没叉烧吃”,过得人不人鬼不鬼,有一种说法是,当一个人充满了负能量,就容易招来鬼,老关不仅有招鬼体质,还铤而走险去做“鬼"的生意,最后也算是因果报应,做人无家可归,做鬼也到处流浪。
任达华把老关那种邋里邋遢,神不聚焦、魂不守舍的劲儿诠释的淋漓极致!
相比演员,作为导演的他还是有欠缺的,拍的线索太多,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太少,除了开头目睹的车祸和后边盗骨灰有所呼应,其他的线索就显得支离破碎。
不过多少还是能看出他想要表达的一些内容: 林雪演的整天吃个不停的鬼喊着我好饱啊搞笑中透了一丝讽刺,有些人撑死,有些人却没饭吃!
现在大胃王吃播盛行,一群瘦骨嶙峋的小姑娘吃完再吐掉,挣的盆满钵满还好,多少人却是吃垮了身体,与此同时,还有很多贫困儿童吃不上饭上不起学。
人间有流浪汉,阴间有孤魂野鬼,一群孤魂野鬼游荡在迷离的夜里,无处可去!
现如今可不也如此,房价高的离谱,买了房子被绑住,还有很多人住在城中村,城中村一拆,也是无处可去 被盗骨灰的儿子,听到勒索电话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去给老爸祭拜了,骨灰随便扔掉就好,而另一厢丈夫惨死的女人却把电话放进骨灰中夜夜等候死去的丈夫给自己打电话 老关盗骨灰的时候说,生前住豪宅,死后也要住这么好的陵园,实力吐槽!
新闻还有人因为买不起京城的墓穴而在周边城市买了便宜的房子放骨灰盒呢!
真是阴间新闻啊!
还有一开始到处找人收留的小女鬼,寄居到布娃娃中以后和老关相依为命一直到老关变成鬼,这背后又有一些什么故事呢!
还有元秋饰演的老板娘,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想若是篇幅再长一些,还是有的发挥的!
《脏物》讲的是穷人,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我们叫穷人为穷鬼,可不是嘛,人穷了,和鬼有什么区别!
虽然是2013年拍的,却仍旧反应我们当下的情况。
现在影视剧多演一些浮华不真实的“精英”,大明星小明星也都愿意去演一些光鲜亮丽的角色或身世离奇坎坷的英雄美女,除了不真实,还加速了现代年轻人的焦虑,仿佛过了30不当精英就得去死一样,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芸芸众生,都不过想在这浮华尘世中,找寻一个跻身之所、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生计,一个温暖的拥抱罢了。
《放手》算是在故事上让我最认同的一个。《惊蛰》陈果的剧本,特别是台词很有趣。颜卓灵确实有点宅男女神的模样,不知道那颗虎牙会否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障碍。
想打个三星,但为了和奇幻夜做个对衬,so...单喜欢独立的每一个角色
好久没这么爽得看香港鬼片
陈果就是陈果。近来港鬼比较喜欢的一部 很多细节的隐zhuang喻bi没看懂。
李碧华编剧的鬼片当然有李氏的特色,这才是接地气的鬼片,最喜欢的是每一个小故事之后的一句话,很戳人心。
香港鬼片,李碧华鬼魅系列的第二部,感觉不如第一部吓人呢,三个故事我最喜欢第二个,剧情挺跌宕的,有看头,另外两个都是平平。也难怪,李碧华的原作风格就是这样平平的,个人感觉她不适合做编剧,电影对于剧情的戏剧化要求更高一点,毕竟和散文不同。
好无聊。。。
三粒星俾陈果嘅<惊蛰>!
画面颜色我是真心喜欢,明明卡斯也是强的,但是整部片子就是有种业余的气息,氛围完全没造出来,简直硬撑,第二个故事的女学生有种汤唯跟薛凯琪合体的感觉
三星半。和陈果放在一起,前两部一下就还是有差距了,第二部小女孩挺灵的,只是故事后半段太烂俗。陈果的部分轻重处理还是很漂亮的,就是邵音音出事的一段太急,节奏乱。
挺感人哦
难得能看个有鬼的恐怖片。。。港味很足,任达华演得不错但导的故事有点莫名,故事2有点老套,故事3倒不错,还恶搞一把特首名字,胆儿真肥。。。
2013-112
不错,香港鬼片回归了
三个短片《惊蛰》>《放手》>《赃物》,陈果的《惊蛰》最佳,氛围营造非常棒,看到了港式恐怖片的味道,其它的都很一般。还是那句话,李碧华的短故事合集,更像是怪谈,而非鬼故事。不过,看这些老将集体出马,也算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三个故事讲得各有味道,而且着力点都不在表面的恐怖上,影像透出的幽怨气质、故事渗出的鬼魅风格,处处都是熟悉的独属于李碧华改编作品的样貌。
还不错
李碧华都这么自砸招牌了,香港电影是再无出头之日了吗?
《惊蛰》最有李碧华风范。这般故事用“文妖”笔力绘出很有意味,改编成电影,部分难免落得下乘。
《赃物》穷人就是死路一条!但做了鬼也不见得公平!《放手》渣男去死,小姑娘报复选错对象了。最喜欢《惊蛰》这个故事,好想去香港鹅颈桥下,找摆摊的打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