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廉价航班钢琴创业吧,骚年阿拉丁美国劫案僵尸100:在成为僵尸前要做的100件事真假森林王我的朋友是萌鲨我的逆向追求舞出人生私人课程币电奇缘:比特疑云我是你的眼奥本海默寂静之地:入侵日血魔回魂深夜食堂:东京故事理想之路叶问外传:张天志安检藏獒情未了BanGDream!少女乐团派对☆PICOFever!邻里美好的一天巾帼枭雄之谍血长天听见我的声音雨季来临前似人非人时速72圣山村谜局硅谷第四季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

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

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

”。

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

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

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

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

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

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2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

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

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

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

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

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

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

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

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

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

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3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4 ) 不置可否

《硫磺岛家书》在外界评价高到爆,得了当年美国三大奖,票房成绩也远高于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甚至同一制作班底的《父辈的旗帜》。

所有观众看完了都反映要比《父辈的旗帜》好很多,可这好,又好在哪里呢?

凭借着影片独特的视角,也许现在看来《南京!

南京!

》以一斑窥全豹的思路是有鼻祖的,或许说来这部06年的片子也算不上什么经典老片,我不知道是它不够老呢,还是不够经典。

美国人的大片思路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居然玩儿了一下小捉迷藏,让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觉得实在不像《父辈的旗帜》的风格了,说来也是,你说他们在《父》里面褒扬完美国人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团结勇猛,怎么可能又在《硫磺岛家书》里自己砸自己的脚嘛。

于是就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郁结之处了,日本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到底是顽强不认输,还是柔弱恋家呢?

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至少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导演和编剧给我多少明确的答复。

Clint Eastwood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这个毋庸质疑,不说经典作品《廊桥遗梦》了,就是去年的那部家庭伦理悬疑片《换子疑云》就引来了掌声不断。

可是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处理我却觉得不然了。

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拍《东邪西毒》遭遇了瓶颈,便交出了另外一部完全反方向的作品——《东成西就》。

《东邪西毒》生涩难懂,《东成西就》恶搞商业。

虽然对于Clint来说,他的两部作品自然跟王家卫那两部没有任何可比性,但电影起初存在就是供人们消遣,虽然后来人们堂而皇之的加了一些内涵发现效果还不错。

没有票房和掌声的电影是失败的,《父辈的旗帜》和当初的《东邪西毒》约莫如此,没几个人看得懂,何来意义?

至于《硫磺岛家书》,故事情节本身是可以比较动人的,就算没有信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元素,光是反映底层士兵内心汹涌的亲情和对战争由衷地厌恶之情就值得大家称道了。

日本人就算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兵纵然对他人对自己残忍苛刻,但他们毕竟也有柔软的一面。

对深爱着的人轻声诉说战场上硝烟弥漫,在身边弟兄一个一个战死之后感到紧迫的压抑。

我曾经在《南京!

南京!》的影评里有写过,战争最大的杀戮不在于鲜血和肉身,而在于用一把双向的刺刀戳刺着战斗双方的人性。

战争中如若能留下些许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那已然是最动人的情节了。

可是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这部电影,我却认为家书的主题略轻了点,没有表现出家书那种厚重的情谊。

Clint想要表达一种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个人觉得没有表现好。

影片中带有思乡情节的几个士兵都感觉表现在外的是懦弱而非珍惜生命。

说来美国人也很是搞笑,电影中最具亮点的两个十分人性化的指挥官栗林将军和山田一中佐都是常年在美国居住。

他们是否想要说日本人各个疯子冷血狂热,要不就胆小懦弱怕死,只有在我们美国受过我们美国文化熏陶的人才是有血性人性的英雄?

这个想必不用回答了。

以美国式的视角看待二战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美国人无论什么世界大战都是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谋取暴利。

如若不是日本心比天高,想要把美国一并吞下,美国还不愿意丧失这么一个赚钱的良机呢。

这部电影就算是曾经拍文艺片拍得是让人鼻涕眼泪流一把的Eastwood导演,还是说拍出了《辛德勒名单》这样二战精品电影的斯皮尔伯格监制也怎么也不可能对于这种题材把握得客观公正。

就像你说让中国人,就算是以小见大的贾樟柯导演或者说是数钱数到抽筋的张艺谋来导演,效果说不定会更差,因为面对民族性的问题,让我们为战争的过错方歌功颂德,虽然显得我们是多么有素质有文化宽容不计较,可是却总是没办法消除掉民族偏见。

这部片子应该让日本人来拍,Eastwood与其下工夫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是以特殊的视角拍一部拿奖又卖座的电影,还不如干脆把你们传统歌功颂德的《父辈的旗帜》拍好,一年两部这样的戏谑对这样的剧本和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一点也不公平。

他们要一个杀你们10个才能死你们还歌颂他们?

我并不觉得像美国这样仅仅是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就发狂的国家,还能这么宽容。

也许你们说文化无国界,请保留我不信的权利。

这种电影也只有在美国能得到票房,顺便再带着伪善的作品去日本转一圈收刮一下日本的爱国财。

让美国观众感叹一下:“哇,原来日本人也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嘛,毕竟还是在我们美国呆过。

”再让日本观众感叹一下:“哟西,哟西,美国人贼贼的有素质有涵养,对我们大和民族十分优秀!

”拿到中国来,鬼大爷才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5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

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

“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

”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

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

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

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

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

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

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

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

《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

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

”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

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

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

”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

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

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

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

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

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

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

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

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

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

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

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

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

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

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

责任,好可怕的责任!

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

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

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

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

责任何以成为可能?

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

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

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

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

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

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

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

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

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

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

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

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

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6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

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

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

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

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

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7 ) 被时代泥石流吞噬

同一个导演一前一后先后两部二战末期美日两军海岛争夺战的电影 导演是美国的 视角却是日本的 如果按照一部好的战争片是反战片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 本片我给的三颗星 不高 其实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大多都不是反战 日本人拍的战争片貌似反战 就像本片一样 用一些活生生的士兵个体的厌战情绪和行为 来描写反战 那是因为日本败了 所以日本人拍的战争片仅是因为失败的悲剧而显得厌恶战争 而不是反战 而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却相反 因为胜利的喜悦而显得那些牺牲 那些死去的人的活生生的悲剧 被掩盖了 也不是反战 要论反战的彻底 韩国片无出其右 …… 如果说有发展的特色 那就是普通人被裹挟着的无力拒绝的感觉是特别的突出 从将军到士兵 全部被裹挟着走向灭亡 将军被军人的职责裹挟着带队自杀冲锋 士兵被裹挟着自杀殉国 面包师被裹挟着被迫参军 征兵小队伍被裹挟着向面包师下达死亡通知书一般的征兵通知 而上述全部的场景 都伴随着举双手为天皇尽忠欢呼 虽然参与的每一个人在那个时候 都明白自己下一步是死亡 冠以“时代洪流”的时代泥石流把每一个人都吞噬片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那么的有灵性 却没有办法摆脱时代泥石流 人类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对地方希望人类文明进化的快一些时代的泥石流带来的悲剧还在现实中反复上演人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8 ) 要活,一定要活!

和《父辈》说的是一个意思。

http://blog.sina.com.cn/u/4935d673010008aj

 9 ) 平民百姓的战争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

乍一看上去,这部片子感情基调十分悲壮,悲壮中还透出几丝英勇就义般的英雄气息。

所以很多人看了以后就是愤怒和不解:这是在歌颂日本鬼子很伟大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部电影演的不是日本军人。

我的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很可笑。

该有人向我吐槽了:“一部讲硫磺岛守军的电影,洋洋洒洒那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不是描写日本军人是在描写谁?难道是描写美军吗?”我们不妨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题目是什么?“硫磺岛的来信”。

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信。

而主角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主角是一个胆小如鼠,瘦弱不堪,枪法极差,意志力不强,经常被上司欺侮,十分无能又略显几分懦弱的非常卑微的日军小兵西乡。

这样一部战争片却要用“信”来做题目,这样一群凶残狂热的日本士兵却要选这样一位当主角,这就足以说明,导演要描绘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日本军人。

主角是日本军人吗?我觉得不是。

纵观主角西乡的种种作为:开小差,不停的抱怨,枪都握不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被上司视作一个笑话;没有什么家国大义、玉碎激情,从不把天皇板载之类当成圣经,脑子里只有他的老婆,他的店,还有他那没出生孩子;别人以效忠为荣,他却天天想着回家当逃兵;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军队里最糟糕最窝囊的士兵,一个最不是士兵的士兵。

但这就是主角,这就是他的人生。

老百姓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每个普通人不都是这样吗?老百姓不就是要活吗?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妻子要生产了,有哪个男人不牵肠挂肚?但是就是这样,他被强制贴上了标签,带上了头盔,作为军人被输送到了战场上。

你让这样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商人去做英雄吗?你让这样一个从来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城镇居民去硫磺岛这种恶劣的环境当军人吗?什么皇恩,什么玉碎,什么决战,他不懂。

他只知道本土有他的妻子。

他要回家,因为他的妻子需要丈夫,未出生的孩子需要父亲。

他不想白白送命。

他从不希望名留青史,从不愿意抛头颅撒热血进献什么赤城之心,因为他只是个普通人。

再看看本片中的其他角色。

清水,和主角一样做逃兵的“窝囊军人”,一个想念母亲的儿子,最后被惨杀;还有野崎和柏原,同样是两个平民百姓,一个被疾病折磨死,另一个身子被炸碎……他们其实都很普通。

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喊着口号的狂热军人,脱下衣服,他们其实就是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服装店老板、面包师傅。

本片有一位真正的军人,也是所谓的英雄,就是粟林中将。

关于粟林忠道其人,在现实中其实并不是仁慈之流,他也血债累累。

但是他重视士兵的生命和写家书是确有其事。

本片为了艺术性对他进行了一定的美化。

粟林的形象其实只是一个标杆,一个影片感情基调的映射。

而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到,粟林其实也是一个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影片的末尾,在看到象征着粟林荣誉的m1911被美军嬉笑着拿走以后,西乡终于爆发了。

胆小如鼠又瘦弱无力的他,就像猛兽一般,手持一杆铁锹就冲了出去,不顾一切的像美军士兵狂砍。

这一刻,西乡这个人物的刻画达到了高潮。

身为一个日本人,他不能忍受日本军人的荣誉被外国人轻蔑的拿走!身为一个被照顾过的下属,他不允许他最尊敬的长官被侮辱!身为一个老百姓,他要宣泄被迫离乡的愤怒!西乡疯癫一般狂抡那杆铁锹,最后却被美军士兵一棒打倒在地。

一切终于平静。

醒来之时,他已经躺在了美军舰船的甲板上,做了战俘。

这就是西乡,平民老百姓西乡,面包师傅西乡。

蚂蚁一样无法力挽狂澜的小人物,千千万万被迫卷入战争阴霾的平民百姓的缩影。

这就是本片描绘的战争,一群平民百姓士兵深陷战争泥潭以后的悲惨与悲壮。

最后,那一封封来信,只是感情的载体,是这些被迫加入战争之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10 ) 硫磺岛来信+父辈的旗帜,才能更深刻感受导演思想

受朋友推荐,昨天看了这部《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片,意外之喜良多。

首先,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的拍摄手法。

通常导演为将故事或人物刻画的深刻,向观众完整传达所想表达的思想,常常会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个事情,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就将一个故事讲了三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前述处理手法大多在一部片子中完成,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放大了对比的篇幅,通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两部电影来讲述同一个事件,分开是两个单独完整的故事,对比则让人深刻思考。

其次,虽然两部影片围绕硫磺岛战役展开,但影片关注的不是战斗的过程,没塑造一批战争中的光辉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描述战争背后的生活,美国必须要靠宣传英雄来推销战争债券以维持,日本也必须强迫平民男子参军补充兵源,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不喜欢这个版本

5分钟前
  • 像一颗滚石
  • 还行

有二狗子 音乐有很逆天 必须五星

10分钟前
  • 七道杠的猫
  • 力荐

Letters.From.Iwo.Jima.DVDRip.XviD-NeDiVx

15分钟前
  • MyBigSPiDER
  • 还行

太震撼了。战争中的人性总是最直白和鲜亮

20分钟前
  • kiang
  • 力荐

拍摄的很真实,战争真的很残酷

23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

集体罪恶下,没有人单个行凶或帮凶是无辜的,没有自我反思,表现出的只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垂死前的挣扎,宛如蝼蚁,一文不值

27分钟前
  • 忘记呼吸的鱼
  • 较差

远看都是恶魔,近看不过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会不共戴天呢,为什么人性丑恶会放大到最大呢,为什么理性的人反而如同异类,那要真问问当年那些把民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权贵。历史不是让我们激昂 悲愤 自豪 屈辱,更不是仇恨用的,历史唯一的作用是让我们的国家 我们民众不要犯以前的错误,当历史错误重演,作为普通人,我们根本经受不起和躲避不了这样灾难,可悲的是在某些地方,历史还是中流砥柱肆意滥用和随意篡改的统治工具,当然最后还不忘斥责别人不尊重历史。。。。

30分钟前
  • rune1121
  • 力荐

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

31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Letters.From.Iwo.Jima.2006.DVDRiP.X264.AAC.iNT-TLF

32分钟前
  • nickhood
  • 较差

太做作

37分钟前
  • 花景
  • 还行

都说很好,我咋不觉得来?

41分钟前
  • 东星斑
  • 还行

经典,确实表现很有深度

43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力荐

这部描写了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几类人 日军中所谓的叛徒逃兵,绝对服从的士兵将军,想要逃走却没有胆量的,将军;玩弄士兵的大兵,长官……当最后那一封封家书洒下来的时候真是让人心酸

44分钟前
  • 想飛的penguin
  • 推荐

战争片是让人看了反战,而不是里面主角反战而逃避和畏惧战争。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祈求出来的。

49分钟前
  • 夏日
  • 较差

很不错的电影,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51分钟前
  • 七宝奇谋
  • 还行

各位影迷对日军的仁慈,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残忍啊

53分钟前
  • 大卫不怕开水烫
  • 很差

还TM的拍成保家卫国了

55分钟前
  • 噗嗵
  • 较差

战争泯灭人性 不要责怪身先士卒的士兵 他们也是受害者

59分钟前
  • kobie
  • 还行

西方导演并不能理解日本的武士道,日本演员也不愿意展现日本在二战时的全民失智。这样的影片于电影,于日本,于战争,都没多大意思

1小时前
  • 春夜血
  • 较差

主演二宫和也就不会演电影 在哪都会是个败笔细微部分的处理全部商业味太浓 我们知道东木并非是长于技术而是精神的导演 但很容易分辨讲坚守日军的这股子精神内里其实是美国普世精神 和纯正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相比动人处天差地别

1小时前
  • 海泊河潜艇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