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一直在被Abe的情绪带入,也觉得abe是在做一件正当的事情,甚至希望他能够平安无事。
而当女主逼男主去自首的时候,我开始讨厌女主。
不过最后当男主计划杀女主的时候,我懂了,我们人类常常就会被这种可以去批判他人的自得感冲昏头脑,口里喊着正义、道德,拿着沾满鲜血的武器去逼迫其他人承认或默认我们的正义道德。
而这些正义道德最终不过是一个让我们能开心地批判他人的幌子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部新作的困難在於,裏面關於哲學的引用我實在不熟悉,就好像當初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1)裏面一票文學名人典故都沒法讓我有會心的共鳴。
面對這麼一位喜歡掉書袋的導演,不讀書的觀眾只能面目可憎。
故事關於一位中年哲學系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兩人各自另有對像正是伍迪艾倫常處理的愛情與人生的辯證;女學生不滿於和男友安穩的關係,反而被充滿虛無與自毀傾向的教授所吸引,教授以女學生只是愛上了師生戀的幻像拒絕對方進一步的追求,但又接受同校已婚化學老師的勾引,只是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生命的激情,因為他正陷入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中年憂鬱,活了大半輩子只換來破滅的婚姻和對整個世界深深的無力感,甚至片中教授一度在衝動之下拿起左輪手槍玩起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
電影在中段急轉直下,教授發現他有能力殺害一位與他毫無關係卻作惡多端的法官,經過這件謀殺行動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那怕只有一點點,而這將成為他存在最重大的意義。
我一度不理解連死亡都不怕的教授何以就此認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常理難以自圓其說的謀殺?
這角色以哲學做為思考的準則或許提供了合理的動機(知識指向了真實還是迷障?
),更有趣的是這必需是一件「完美」的謀殺,不著痕跡不引人懷疑,教授身為沒有合理動機的兇手正讓他站在最好的位置,在他小心的謀劃之下,這場謀殺將看來像是難解的自然機率,就像俄羅斯輪盤一般。
劇本在此把愛情與謀殺作了跨類型的混合與翻轉,教授跨過了「危險」的界線之後他找到了久違的生命熱情,也接受了女學生的追求,但女學生偏離了原本平淡的人生軌道之後,卻一步步地發現了謀殺的真相,這樣的危險真是她想要的嗎?
相反地教授以自我的道德思考說服自已殺人,卻在無辜的人將被冤罪,自己的罪行可能被揭發之下,反過來屈服於生命的慾望而放棄了原本想要使世界更好的念頭。
對愛情的幻想、對生命的自憐在伍迪艾倫的手中都成了虛無的嘲諷。
教授一廂情願地透過完美謀劃的犯罪所建構而成的偶然,也在另一連串偶然之下逐漸露出馬腳,所謂完美的結構與機運的捉弄又拉出了一層不同的命題對立,這自然令我想到《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5)中那顆擊中網子彈起的球,在舊作中警探天外飛來的靈感發現了犯罪的結構,卻隨即認為是偶然而輕巧放過,新作中則是因為種種偶然讓女學生發現了其中串接的線索,進而揭開了必然的真相。
人透過思考與邏輯一步步地設計命運的走向,但真實的命運卻是受隨意的機運所擺弄,這是伍迪艾倫對意義與虛無的辯證。
整部片以伍迪艾倫式嘮嘮叨叨的節奏進行,大量的對白對於角色身為哲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來說或許正是理所當然,兩位主角倒敘的旁白看來是導演寫劇本敘事的方便手法,卻在預期結局的悲劇之下,一度讓我困惑於角色最後的命運(因為我以為旁白是屬於活下來的人才有)。
電影前後的情節丕變,風格卻依然維持一致,尤其不斷重覆輕鬆恢諧的爵士配樂,把原本被愛情捉弄的戲謔,變成導演對角色困惑與掙扎的冷笑,之前伍迪艾倫多部描寫犯罪與道德辯證的悲劇作品(包括我尚未看過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89),看劇情似乎是同一主題的變奏),同樣的命題在本片和他擅長的愛情諷刺劇拼貼之下,對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有了另一層樂趣。
愛情與謀殺,在道德與意義上的追尋或許對伍迪艾倫來說本就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這畢竟是個發生在電影中的故事,作者自然可以安排種種的機緣來化解那看來像是意外的命運,在充滿喜劇基調的悲劇中,觀眾終究還是能安心地走出戲院,繼續面對生命中將來的未知。
(2015/12/13發表於個人網誌)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临近北美暑期档尾声,《终结者》和《蚁人》的热度刚过,《碟中谍5》和《新神奇四侠》又上,在被大片连番轰炸的院线里,有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既没有火爆的背景,也没有玩命儿的动作,更没有明星的露脸。
画面中只有一片看似平静的大海,远景下的一位中年男子背对大海而站,立足于坚实的海岸之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酒壶一枚,眼神笃定的注视着前方,像是头也不回的背弃了这片汪洋。
海报下方大大的写着片名《IRRATIONAL MAN》Writen and Directed by WOODY ALLEN。
这样简洁的画面,配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排版,加上左上角,画面光源处罗列的,被闪耀的海浪衬托的四位主要演员名单:杰米·布莱克利,华金·菲尼克斯,帕克·波西,艾玛·斯通。
老爷子就这样,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充满哲思的故事小品。
这部影片继嘎纳电影节展映后,7月底在多伦多地区,仅是小范围上映。
赶上周二的下午场, 影院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黑漆漆的影院里,炯炯有神的盯着幕布,津津有味的品尝这道,每年一度的,艺术与思辨的盛宴。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还是要回到这张看似没有设计,但却用一个镜头画面,表达了全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状态的宣传海报,不得不说,实在是高明之举。
片名的《无理之人》,已经点名了本片的主人公:Abe,是个无法用道理言说,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物角色。
作为一名哲学系聘请来的教授,学问虽高,威望不减,但是人到中年,对生活态度之消极,表现为终日喝着总也喝不够的酒,写着总也写不完的书,平日里挺着个大肚子,在校园里晃来晃去。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内里却是一肚子牢骚,愤世嫉俗的混日子过活。
一边在课堂上教着哲思理论,一边在私下里念叨着生活的无趣。
这样一位顶尖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生活的本质看的过于透彻,注定是个孤独的男人,孤独到背弃了人生所有的热闹,坚定的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名利,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情爱,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等待着每日被酒精迷醉,被生活蚕食。
这样的中产阶级在伍迪的笔下,角色从形象到对白都十分坚实,无论是将他归结为中产阶级的极端典型,还是透过他揭露中产阶级的通病,影片通过将两个极端,极端纯粹的哲思和极端消极的态度,同时放置在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为观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的碰撞和鲜活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无理之人”,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出现,由艾玛·斯通饰演的Jill,一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大学生,生生用自己的主观意念,为这位在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哲学导师,解释通了他的一切。
从不羁的态度,消极的行为,到近乎疯狂的举动,都是源自于他年幼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和婚后经历的背叛,总之在她眼中,那都是生活的错和别人的错。
而片中的女配角,由帕克·波西饰演的Rita,先是为爱慕Abe的女性们打了前哨战,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同时铺垫了Abe对情爱和性的无感。
而这里也让人们看到Abe本身的矛盾,虽然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但是他却从不说不。
无论是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女同事,还是主动邀约的女学生,还有自己并不想去参加的Party和自己本不想偷听的邻桌对话。
也正是这样的不拒绝,让他碰到了自己预言中的:“上帝会给每个人的那一次机会。
”于是,剧情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女追男爱情戏,直转急下,开始了调侃式的犯罪喜剧路线。
全片在《The ‘In’ Crowd》的爵士韵律下,Abe突然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被惊醒,发现竟然有一件,法律有局限,而舆论正义需要伸张的事情。
他觉得这是上天的使命,他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他的存在也有了意义,于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就横空出世了。
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法律与正义的鄙夷,也有对自我意识膨胀和轻视旁人的抨击。
故事的最后,Abe只看到了眼前上帝给自己的机会,却忽略了上帝也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
虽然Jill最后化身为正义的代表,嘴脸让人莫名的憎恶,但是,她也只是拿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贵的机会而已。
这样一位负面情绪爆棚的男导师,遇到了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当理性哲理遇上无脑爱情,当法律局限碰上舆论正义。
到底谁胜谁负,中间又会有怎样的诙谐与火花。
导演兼编剧的伍迪.艾伦总是能先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话痨式旁白跌入沉闷的谷底,看似难以解扣的难题,突然间被一颗刻意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让人的内心像失而复明一样,找到了乐观的出口,开始重新看待生活,再次转身面对生活,忽略那些丑陋,贪婪,自私与无趣的真像。
可惜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欺骗回生活。
短暂的回归并不代表就此改变什么,无理的价值观和行为,注定了他的孤注一掷,早晚会被生活的汪洋吞没的结局,只不过一切来的太突然,太荒谬。
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一惊,张开了下颚,久久不能闭合。
这样的一部戏剧小品,着实令人玩味。
伍迪老爷子每年的产出,即便被媒体和观众评说不一,但是他依然逍遥自在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拍着自己的电影,全然不顾舆论的左右。
对他来说,每年一部这样的作品就是每年一次的工作,例行公事,并没有奔着绝世经典的力作而苦大仇深的绞尽脑汁,而是早就看清了经典之作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想必他也是在继续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次,上帝给的机会而已。
也许下一部作品就是了,所以,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呢?
而我们又为什么不继续看下去呢?
2015年8月9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这个风格非常迷人但是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哲学教授,他复杂,敏感,浪漫,楚楚动人,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拥有真正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复杂敏感与浪漫深信不疑,愿意付出生命来证明:他用装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并对他的学生说,这是存在主义最好的释义。
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演一台戏到处抄袭。
可以说他为这台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拥有足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为他开脱虚伪的罪名——你可以说他只是堕落,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堕落比虚伪要好多了。
但他是最虚伪的,他的堕落来源于对虚伪人生的诚挚奉献。
因此他为自己招来许多祸端,许多痛苦在他身上聚集。
他沉醉其中,痛苦成为卖弄的工具,堕落成为虚伪的手段。
他的一切都是一场秀。
把他得到杀人想法前的萎靡与拥有杀人想法后的亢奋切割开讨论是肤浅的。
第二次谋杀是谋杀的必然产物,但谋杀是他之前一切沉浸状态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的叙事。
这个重要的连贯性是伍迪艾伦着意刻画的主旨——这不是一部关于堕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虚伪的电影。
没有前半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伪——害怕承认谋杀不是虚伪,声称失去生活热情甚至在他人面前愿意高调自杀,然而不愿意在被曾经的崇拜者的鄙视中独自面对悲惨的结局,才是深深的虚伪。
把孤独当作座右铭,却无法接受被遗弃,才是真正的虚伪,才是伍迪艾伦想从每个人生命中挖掘的黑暗面。
要戳破他的虚伪一定要从他自鸣得意的生活哲学入手——他为自己建立一个似乎严丝合缝的哲学壁垒,但最终这道墙太矮了,他的水平太臭了。
人生与他粉饰的才华一样,迷人却经不起推敲。
不像一棵扎根深沉的大树,让人数不清阳光间的叶片,却像一株蒲公英,美丽的瞬间需要旁人的佐证,飞絮四散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
他虽然看上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是最无法独处,最无法脱离他人注视的生活小丑。
他人是他生存的氧气,而他人也正是他的地狱。
他的哲学是弱小的,无法以一个智者的学识从向地狱的堕落中挣脱,也就是说,标榜孤独与智慧的他,害怕的除了真正的孤独,还有真正的智慧。
Emma Stone在结尾对他说,我没有足够的智识来反驳你的鬼理论,讽刺的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识却要维持一个智者的面目,把自己推下了他人的深渊。
如果他真的有一些智慧,他内心可能是明白自己的恐惧的——这种深切的虚伪,可能与他深切的自卑息息相关——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怜悯他的理由,因为我们有谁不害怕被遗弃和被耻笑呢?
一话痨伍迪艾伦的电影,累的是眼睛,长串的字幕跟上不容易,而且还老是逼格很高地出现康德克伦剀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不想让人弄明白的名字。
虽说年纪大了,对金发姑娘的爱却一如既往,艾玛斯通告别蜘蛛侠,在伍迪艾伦的镜头下与中年大叔眉来眼去,已接连出演两部,极为得宠。
十年前老爷子宠过斯嘉丽,下部新片又要翻暮光女的牌子...那话怎么说的?
男人的爱最稳定,永远的十八岁。
二好了,说电影。
哲学教授卢卡斯的问题不是中年危机,而是存在的意义,理论已修炼至巅峰,却找不到经世济民的途径,入世不得其门的困境倒推回来,又彰显出理论的瓶颈,半生皓首穷经,竟是白费精神。
纠结于此,纵然有徐娘少女次第投怀送抱,风流成性的教授竟无心床第之欢,何况灵魂的痛苦影响到肉体,不举已一年有余。
伍迪艾伦显然没打算在这里谈哲学,哲学课上的惊人之语仅仅是为了铺垫出教授的困境,不举加真枪实弹的俄罗斯轮盘赌不是风流报应或耍酷,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灵创伤,唯有哲学的升华才是救赎之道。
于是,筹划一次无人受损于人有益的谋杀,成就了理论也成就了教授,他找回灵感,雄风再起,灵魂肉体都迎来第二春。
三伍迪艾伦宣称“绝不加入有像我这种人加入的俱乐部”,其对中产阶层和知识精英的嘲弄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于世有益的谋杀是否道德不是问题的核心,伍迪艾伦质疑的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意义。
在他眼里,这个代表时代精神的群体沉醉在小圈子里的各种空想和良知冲动中,既无力干预政治腐败,又缺乏援手底层苦难的诚意。
我们后来看到的就是这样,要么和女大学生叨叨克伦剀郭尔一辈子阳痿,要么杀个人奉献爱心把命搭进去。
当卢卡斯教授果真给吉尔情诗的时候,我觉得伍迪艾伦就是这么认为的:给姑娘写情诗,做她的桂冠诗人,而不是关注政治哲学人类,知识精英才能人畜无害地活着,不会把事情弄得无法收拾。
当然,这事得抓紧,阳痿之前就得办。
四结尾把自己搭进去的桥段是赛末点的风格,犀利简捷的黑色调,但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少让人腹诽,老爷子未免懒了点。
这些年伍迪艾伦一年一部地高产,略显才华透支,情节少了点压迫人心的凌厉,虽说话里话外总透着诛心碎骨的刻薄,但色调节奏都是怎么温馨怎么来,小资文青爱极的调调,象女巫的毒苹果,致命,却芬芳可口。
五没人会愤世嫉俗一辈子的,即便是伍迪艾伦。
年轻时发誓要做一个时代的牛虻,但怎么叮咬,马还是跑不起来,老爷子的心理,多半和卢卡斯教授一样无聊。
然后呢?
总不能寄望于过去,没有一辆老爷车能载着老爷子的抱怨驶向过去的黄金时代。
何况,无论老爷子怎么瞧不上这个时代,都无法避免自己成为奥斯卡和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桂冠诗人,后来的愤世嫉俗者,会因为伍迪艾伦的存在,渴望回到这个被他所憎恨的时代。
话说回来,如果《午夜巴黎》是写给上世纪初的情书,我们这个时代其实也有资格得到一封,毕竟,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时代伟大的人文精神相比,我们发明了更实用的伟哥。
六对了,伍迪艾伦是这么解释自己的刻薄的: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偏偏爱上了那个巫婆。
老爷子的毒苹果,其来有自。
情感或异性缘1992年1月的一天,美国影星米娅·法罗来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家中,和往常一样替他收拾房间。
下午两点,她在打扫客厅时发现了一个盒子。
假设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那么在此之前,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还是一对交往了近11年的亲密情侣,两人虽然没有夫妻名分,却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另外还领养了两个小孩。
工作上,两人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与妻子》正在拍摄当中,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传统中产阶级中年男女婚变的故事,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在片中饰演一对表面关系稳定却最终莫名分手的夫妻。
而当客厅中的那个盒子被打开之后,一切就全都变了,因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米娅·法罗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韩裔养女宋宜的裸体照片。
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这也使得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急转直下,两人因此对簿公堂,最终形同陌路,伍迪·艾伦还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监视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养子女各一名)。
这一年,宋宜刚刚年满20,伍迪·艾伦则已经五十有七。
五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相伴至今。
这段老少配到底激发了老导演怎样的创作热情,此后年均一部且几乎从不失手的作品或许就是明证,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歌颂爱情,因为就道德而言,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为止伍迪艾伦八十年人生经历里的最大污点,它不涉及乱伦,但确实关乎背叛。
可以肯定的是,米娅·法罗被这段情变伤得不轻,据传《丈夫与妻子》差点都没法杀青,两年后艾伦在《子弹横飞百老汇》的结尾借助片中出轨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爱你,我不想当艺术家”的心声并祈求复合,好事者难免会从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遗憾的是当事人这时显然已不吃他这套,穷追猛打的后续动作闹到2014年仍未见罢休,如此阴魂不散着实让人细想极恐,但从被伤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与这段狗血剧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的相处之道。
1970年,黛安·基顿出演了艾伦的百老汇剧《呆头鹅》,排练中两人相互吸引成为情侣,此后黛安·基顿正式成为伍迪电影的御用女主角,两人连续合作了五部影片,从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到1979年的《曼哈顿》,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尔》(1977年)。
1979年后,两人情侣关系宣告结束,朋友关系却继续保持。
1987年,在米娅·法罗接班她成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时代,黛安·基顿还在《无线电时代》里打过一回酱油,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
1993年,当米亚·法罗和伍迪闹翻,黛安·基顿充当了救场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
2014年,金球奖决定将塞西尔·B·德米尔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伍迪·艾伦,因为后者绝少参加颁奖礼,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顿出场为其代领。
同样的例子还有艾伦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尔,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69年离婚后,拉塞尔依然接连参演了艾伦的三部电影——《傻瓜入狱记》(1969年)、《傻瓜大闹香蕉城》(1971年)和《性爱宝典》(1972年),此后1980年的《星尘往事》也还有过客串。
综上所述,这到底说明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顺便提一句,米娅·法罗是水瓶座,黛安·基顿是摩羯座。
风格并综述一般而言,人们惯于用“典型的伍迪·艾伦”或“不那么伍迪·艾伦”的评价来谈论其作品,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一种普遍认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应。
个人理解,所谓“典型的伍迪·艾伦”,宽泛所指大概就是话唠的那种,其主角(们)多是些中产阶级,说起话来语速飞快,絮絮叨叨又带点结结巴巴,行为畏畏缩缩而又神经兮兮(要么主演就是导演本人,要么换成他人基本上也还是如被导演附身),谈笑吐槽间,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内容多半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高大上话题(有时也有隐晦的黄段子),人物的故事发展则不外乎恋爱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运突然就无常,这类作品最多,《安妮霍尔》《曼哈顿》《怎样都行》《奇招尽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属于标准的一路。
而在同样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类则多半涉及技术上的稍稍变种,比如《汉娜姐妹》和《双生美莲达》,范儿还是这范儿,但它在结构上一分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剧被揉合在了一起互为交织。
《罪与错》也是因为结构上区分度明显,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泾渭分明。
又比如《丈夫与妻子》,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摄影,访谈镜头的变焦推拉也偏向了伪纪录片风格。
还比如《人人都说我爱你》《非强力春药》,多了个歌舞片、歌剧的形式包装。
在《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贯穿全片的《巴塞罗那小调》取代了惯常的爵士乐。
“不那么伍迪·艾伦”,宏观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么话唠或者故事取代话唠的这类。
这里面自然又可细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时伍迪·艾伦的创作大概尚处于摸索阶段,风格还不明显,基本上以滑稽闹剧为主,动作多于语言,其最早期几部(《傻瓜入狱记》《香蕉》《傻瓜大闹科学城》《性爱宝典》)都应划归此列,多年以后的《业余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归,当然这时他的手艺既多且巧,随意加点小动作也使回归变得没有十分纯粹。
此外需要重点提及的则是《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基本上都可以视作在《罪与错》基础之上的衍生变异,但它们都是尽可能地剔除喜剧的一面,而将悲剧的一面拓展延伸。
又比如两部伪传记片《西力传》和《甜蜜与卑微》(用传记片的手法讲述虚构的人物),两片的话语都较为克制,《甜蜜与卑微》的女主甚至是个哑巴,这种角色设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伦和自己的一次较劲。
除此之外,还有《我心深处》《情怀九月天》《另一个女人》《无线电时代》等如果不注明伍迪·艾伦出品,则完全让人对不上号的这类,它们甚至不能称之为“不那么伍迪·艾伦”,而更像是“反伍迪·艾伦”,虽然风格更加突出,但因为都另有出处,所以放在下一部分单说。
影响和被影响伍迪·艾伦曾公开宣称伯格曼是自己永远的偶像,而在其个人影史Top10里,费里尼的作品更是独占两席(《阿玛柯德》和《八部半》)。
所以整体而言,对伍迪·艾伦影响最大的导演非此二人莫属:《爱与死》里两张正侧脸重合的构图简直和《假面》如出一辙,深情的《无线电时代》显然也有着《阿玛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态》可能脱胎于《甜蜜的生活》,《星尘往事》则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剧》是改编自《夏夜的微笑》,《汉娜姐妹》的结构和背景上也借鉴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而《情怀九月天》则类似于《秋日奏鸣曲》。
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尘往事》,后来还有《罪与错》、《奇招尽出》的场景手法和《解构爱情狂》的叙事要素,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致敬简直称得上不厌其烦。
此外,在其成熟后的整体风格上,因为絮叨的对白、知识分子情怀及用简单的场景(运动和剪接方式)拍复杂的情事,伍迪·艾伦也经常被拿来和侯麦作比较,但较真点说,后者虽然年长15岁,但走上导演的道路属于中途转行,基本上得划入大器晚成这一拨,如此折抵换算,两人差不多也还算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类似大概用惺惺相惜来解释才更为合适。
2005年,《赛末点》横空出世,伍迪·艾伦挑战犯罪惊悚题材虽然早有《罪与错》铺垫,但纯正的黑色意味慢得惊心动魄,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说风格突变倒也有理有据,此后艾伦又连续拍摄了《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其渊源除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应该还有来自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方面的灵感,《独家新闻》里怀疑加推理的演进模式,显然就和《后窗》脱不了干系。
另外还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剧的《影与雾》,看得人如堕影雾,据说也有来头,是致敬的德国表现主义。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伦自然也影响后人,比如周星驰继承了其滑稽闹腾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则拓展了黑色荒诞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虚情假意、《上海滩赌圣》里的掉头伪装、《审死官》的庭审辩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杀人广告、《九品芝麻官》的拳击比赛等桥段,在《傻瓜大闹香蕉城》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而《老妇杀手》的部分故事情节对《业余小偷》前半段的借鉴,《逃狱三王》里犯人同戴脚镣桥段、《抚养亚利桑纳》的杀手角色则可能是对《傻瓜入狱记》的致敬,《谋杀绿脚趾》的歌舞形式包括类似上帝角色的设置,其灵感很可能也是来自于《非强力春药》。
地位及排名就执导成就而言,伍迪·艾伦在电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
按他自己的说法:“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
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这话当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谦,当世尚还健在的电影导演里面,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出几个比他更配称大师的人物。
那有朝一日,伍迪·艾伦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那般伟大呢?
个人看来,其作品数量也可观质量也稳定,就二者的平衡结合来整体考量,能拍到如他这般多且还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来评估,大概也真是凤毛鳞角了。
要说欠缺处,最令人遗憾的大概还在于他一直无意宏大叙事,而更钟情剑走轻盈,以文学体裁来作比,就是他总醉心于小品而无意于长篇小说,如此一来就好像总差那么点份量,即很难找出一部所谓史诗级别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
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安妮霍尔》无疑首屈一指,但纵向来看,那仅是导演的第六部电影,更是其个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倘或它就代表着伍迪艾伦的最高成就,那此后近四十年,他难道都是躺在功劳薄上吃闲饭不成?
这让到八十岁仍坚持工作的导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这样来看,当我们谈及侯麦的代表作,似乎也更愿意以《人间四季》《六个道德故事》来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么,伍迪艾伦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称“城市名片系列”)来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因为如此,也就有幸将其作品集中通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编年的顺序逐年逐部看过来,45年间共计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计八部,分别是《曼哈顿》《西力传》《汉娜姐妹》《丈夫与妻子》《解构爱情狂》《双生美莲达》《赛末点》《午夜巴黎》。
当然,观感其实只能代表当时,换个时间换种心境再看,或许就是另外几部了。
据说艾伦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开罗紫玫瑰》、《星尘往事》和《赛末点》(这里的“最好”并非指质量,而是因为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设想),最不喜欢的一部则是《曼哈顿》,原因是不满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总结伍迪·艾伦:男,犹太人,美国国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于纽约并一辈子定居于此,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被挑剔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酷爱爵士乐,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乐手,每周一晚都会与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曼哈顿的卡莱尔酒店演出。
平生几乎从不参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颁奖典礼,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现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电影人们请愿不要因为911事件而放弃纽约。
至今为止共结婚三次,公开承认的情人也有三个。
是一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为此看了超过37年的精神分析师,直到和宋宜结婚为止。
在养女状告他性侵的诉讼中,法官最终以“证据不足”判他胜诉,但同时法官也指出,被告确实是一个“固执自恋、不可信赖、麻木不仁”的家伙。
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时,他还称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战的弗洛伊德式无神论者)。
据黛安·基顿称,参演过伍迪作品的女演员达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诸如凯特·布兰切特,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娜奥米·沃茨,斯嘉丽·约翰逊等,他是巨星推手,却几乎没捧红过什么新人。
他的亲生儿子不认他并戏称他为“姐夫”,他的教子却力赞他是个好人并在其电影里参演。
中国影迷亲切称呼他为无敌小老头,他回报以在片中植入中国(东方神秘)元素(详见《爱丽丝》《俄狄浦斯的烦恼》《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结局》《独家新闻》《午夜巴塞罗那》《魔力月光》)。
他的口头禅是“YOU KNOW”(参见他的电影和出席公开场合的讲话,《名人百态》可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尔》里,他就在影片开头用两个带有悖论的笑话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2003年《奇招尽出》的开头,这个疑问几乎被另外两个类似的笑话复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
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样的问题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样的答案则是第二次回复:我们需要幻觉才能活得下去。
类似的难题被再三强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经验就等同于真理吗?
而且,用虚妄的答案来解决实际的困难,不是另一重悖论吗?
谁知道呢。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This is not the best film by Woody Allen, for he’s been long through too obsessive with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its meaning), that in this film the dialogs become so dominant that the film language or magic is just weakened. It is a story of two (arguably three) characters, unfolding between Abe, a philosophy professor, and Jill, a young and promising college student. The former is struggled with the existential problems, who and whose life have become a fantasy of and idolized by the latter.All fall into the expectation. The 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bearing a middle class family background searches for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 superficial radicalism, and romantic love excitement, falling in love mistakenly with a fantasy (an ideology, a way of life, a type of partner) she made out, and finally finds out it to be a flaw. As she concludes in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e real life rather than a book. The theme of bourgeois fantasies and values has been constantly an interest of Woody Allen. He loves and loathes these features which he incarnates to the intelligent female charters he created, such as Annie Hall, Vicky in Vicky Christina and Barcelona, or even male character such as Gil in Midnight in Paris. They all share the charisma, and are all attractive, romantic, and talented, but none of them cutting-edge enough to go further. Fantasy for them, is always a comfortable excursion, for the sake of inspiration or escapism from the everyday tediousness. It is never made to be a commitment or turning point. An assurance to return to the reality, like Jill finally choosing to back to her boyfriend, is necessary as much as essential. This serves as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fantasies. Such attitude no matter how compassionate it is grounded, lies in the core of which an uneasiness against the bourgeois class. And people like Woody Allen, born out of a lower class family can never comfortably cope with it.Whereas our protagonist, a highly intellectual, self-destructive professor trapped in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bout reality, finds life meaningless and unworthy. Until one day, he was suddenly enlightened and made a choice to murder a judger in order to save a stranger’s family and life. He was deeply into the self justified rationale of acting (rather than think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ince then his life was entirely changed, and he felt the joy of earthly living, loving and being loved. 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emplate to what extent his radical choice to murder a stranger is as irrational as the film title indicated. Woody Allen must feel a great sympathy for Abe when he created the character, for he must love him in order to create him. And also like most leftish intellectuals, who feel the insufficient of merely articulation of thoughts, while holds a suspect towards the blind and radical anarchy, Woody Allen makes up his protagonist a heroic gesture to step out of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to actually act upon the reality. As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n Cannes, Abe’s irrational choice is no less rational than a religious belief or a communist belief. Once one buys in, all consequent behaviors seem to be justified.Less interesting is the rest part. It’s somehow a self plagiary of his previous film, the Match Point. Certainly one can see Woody has no slice interest to deal with the moral issue. The drama is designed for a film. The crime is exposed and our protagonist is like the rest of us, normal, coward, selfish, cruel, longing for pleasures of life, ended up in his own plotting. The cliche is “he dies in the bitterness of his soul”.
"With all this bullshit"是女主人公在得知Abe的确是杀人犯后表达不能用60年代法国哲学理解这次杀人事件时对哲学方法和哲学本身的评价,这部电影也是关于这些“bullshit”的讨论,所以情节上来说,最终的赢家就是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对哲学说出"With all this bullshit"这个判断的中产阶级们。
但是,本片中透露出创作者不同与以往的新的手法和新的认识,加上背后暗含的态度,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发现另一个赢家。
新的东西主要如下:1.新的命题:突破爱情,转而哲学。
这是最总体的一点,不再像《解构爱情狂》里那样用哲学名次作为段子给爱情的情节服务,这次的爱情情节全都带着存在主义和纯粹理性概念的影子。
如两人在吵架时对世界认知暴露的鸿沟、背叛丈夫的女老师凭借自身感情对他人的影响,按照以往的风格,创作者应该会将这样情节中爱情的难以把握性进行“重点的浅化”(重点是指在电影内容上,浅化则是指意义上),比如提炼出两个段子或者特写伤心欲绝的表演,但这次绝对不是,以往可能会成为重点镜头的场景现在只是用台词一句带过,这反映出无敌艾伦想要表达东西的变化。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片中床上Abe对Emma说的“我的人生焕然一新”(老派的伍迪艾伦)的时刻,镜头被给的极其短暂和平淡,而以往这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无敌艾伦幽默。
2.新的高度:世界而不是彼此。
正如上面说的,男女之间的无理性只是整体世界无理性的一个触角,向上延伸必然会变成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恋人絮语。
无敌艾伦在做,他也做到了。
3.新的主题词:误解。
对世界的理解这一全新的哲学命题(“世界是什么”)是第一次在无敌艾伦的电影中出现,并在本片中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男主人公的死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对自身世界理论中的那一套法制和公理的社会概念过于沉迷。
正如契科夫所说的手枪理论,Emma想要告发Abe的一刹那,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丝感情存在,它往往会最终掌握全局;4.新的宣言:谋杀。
相比于《赛末点》的谋杀(虽然那场谋杀更偏向于衬托客体),本片的谋杀像一个投降的宣言,内容是最后中产阶级稳定的社会观念掩盖了一切,象征着自由和个人化的情感伴随着消失的旁白一起被投入黑暗的电梯井永不被人发现。
当然,这部电影的出现事实上一定几率地免除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电梯井事件的力量。
finally,海报上仍然是男主角这一点,可能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伍迪艾伦像我说的这样一样保持着对个人化和精神的喜爱。
看来无论在爱情上还是世界观上,伍迪艾伦都能深刻地影响我。
当然,作为独占这个星球幽默80%的艺术家,本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哲学就是语言的自慰;当你感觉对的时候一般他就对了(与《赛末点》中关于命运和客体模棱两可的把握,这句话体现的主客体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局外人—— 《赛末点》和《无理之人》中的两场谋杀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片:城市系列《爱在罗马》《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赛末点》《业余小偷》《非强力春药》《奇招尽出》《解构爱情狂》等,其中《赛末点》是比较喜欢的,虽然有时被他在其它电影中叨叨得简直头疼。
《午夜巴黎》中出现过一些作家,比如海明威等。
好奇Woody Allen拍这部电影时会否联想起普希金的“奥涅金”、加缪的《局外人》或者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
高中时订阅了《中学生阅读》,每一期都会推荐一部外国小说,比如《我是猫》啦等等,最喜欢这个板块。
有一期介绍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特别喜欢,里面几段关于主角毕巧林的话抄在本子上,时常在脑海中盘旋那几句铿锵有力的对比长句,特有气势。
后来《我是猫》和《当代英雄》都买了,《当代英雄》薄薄的一本书,很喜欢。
《我是猫》除了记得那句著名的首句:“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外,其它的也没留下什么。
今天看《无理之人》,这部书却在脑海中跳出来,包括文学中著名悲剧意味的“局外人”也叫“多余人”形象,不过现在也不怎么流行这个了。
那段仿佛刻在脑子里的话是:毕巧林何许人也?
是一个貌似高尚实则卑鄙的利已主义者,还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但好招风惹事的人?
是一个精力旺盛但无所事事、终日以拈花惹草追逐女性折磨情人为乐的花花公子,还是一个智慧超群、最刚毅最聪明但无用武之地因而玩世不恭的愤世嫉俗者?
还是一个“不因为善而期待报答,不因为恶而期待报应”,一个“永远地惋惜着却没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觉一切、看见一切、憎恶一切、蔑视一切”的“恶魔”?
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批判激情,有忧患意识,但惰于实践,止于行动的“多余人”?
还是一个高扬个性、崇尚意志和绝对权力的“超人”?
毕巧林出生于贵族之家,天资聪颖,受过典型的贵族教育,过着灯红酒绿的贵族生活,享受了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快乐。
他曾有过宏图大志,曾不懈地追求人生的崇高目的,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化作泡影。
于是,他感到痛苦失望,思想纷乱不安,内心充满矛盾,人格发生分裂,既而以追求女人为乐,造成一桩桩悲剧。
男主和毕巧林一样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跟奥涅金一样冷漠寡情。
去到一个新的大学,人未到名声先到,T恤+衬衣+啤酒肚,酒不离手,还要不分场合地问一下身边人:你喝吗?
吊儿郎当放荡不羁的外表,忧郁颓废的眼神,正如描写毕巧林那句“他笑的时候,眼睛是不笑的。
” Joaquin Phoenix 一如他在《角斗士》中的杀父F姐的阴郁自我毁灭疯狂气质,和《Her》中的脆弱孤独,就是走在人群中的“lost soul". 散发着罂粟般魅惑罪恶美丽,带着致命毁灭的吸引,强大的落拓气场和意志吸引着一些不那么强大坚强的人自投罗网。
独来独往、漫不经心、心不在焉、颓废、复杂、神秘迷人,有趣,与众不同,善于言辞,且每每能用言语蒙蔽真相。
/He was so damn interesting. And different and a good talker. And he could always cloud the issue with words。
仿佛人在此处,思维却到了九霄云外,只留下一副躯壳,“生活在别处”,一副在人海中晃晃悠悠梦游的姿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he's in a world all his own),可以随时随地把外界屏蔽,外界就成了无声无影,《黑镜》圣诞特别篇中屏蔽别人还要按一下手机键呢。
你看着他,看不透他眼睛后面的雾霾,看不透他躲在面罩下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女人有时会容易被外表颓废脆弱的人吸引,可能会勾起保护欲?
以为你能拯救他,让他重新焕发生活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你能得到满足?
仿佛跟这样的人相比,别的正常的都成了平庸,无甚挑战。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的痛苦和敏感正好应了我内心对浪漫的幻想。
他真的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问题是,他说自己对生活却毫无热忱,毫无快乐,毫无活下去的理由。
我特别想帮他。
/There was something about his pain and sensitivity that tapped into my romantic fantasies. He was truly an original thinker. The problem was ha had no zest for life, no joy, no clear reason for living. I wanted so much to help him.在课堂上讲着Kant Heidegger Kierkegaard ,却跟学生讲:现实世界和哲学扯淡下的理论世界是不同的。
记住,就算你们从我这学不到什么,也该记住,许多哲学就是种言语自慰罢了。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theoretical world of philosophy bullshit and real life. Remember, if you learn nothing else from me, you should learn that much of philosophy is verbal masturbation. 这是聪明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极尽鄙视吗,巴尔扎克那句话怎么说的我忘记了。
在他看来,都是扯淡,我放弃了。
关于黑格尔那本破书不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丝毫改变。
我志在成为一个主动改变世界的人,结果成了一个被动百无一用的书生,还连硬都硬不起来。
/It's all bullshit. I've given up. my bullshit book on Martin Heidegger is not gonna make a scintilla of difference to the world. I set out to be an active world changer and wound up a passive intellectual who can't fuck. 无食欲无性欲,作为曾经厌过食的人懂得那丧失食欲的绝望,更何况还加上丧失性欲,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情食和性都出了问题,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致命的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 Roulette)玩起来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觉得了无生趣,生无可恋,俨然是个“局外人"。
直到餐厅吃饭偶然听到邻桌那个法官,忽然有了行动力,有了追求的目标。
食欲性欲都回来了,果然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生活仿佛又充满了动力。
跟《赛末点》一样,冷静精密计划筹备,神不知鬼不觉杀了律师。
被女学生发现后,又计划杀爱他的女学生,真是跟《赛末点》中为攀高枝杀害曾经激情爱过的怀孕女友的利己主义男主一样绝情。
《赛末点》中关键处是一只球?
这里关键处是一只电梯口的口红,推搡之间,却是自己跌堕电梯井,自食其果,留下女主在电梯口拿着那只他在游乐场为她赢来的手电筒目瞪口呆。
《当代英雄》中,毕巧林去波斯,却无目的无意义地死在路上,这才是真正置生死于度外的“多余人”。
而敢玩俄罗斯轮盘赌的男主只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最终是惜命贪恋尘世的,不惜让无辜者为自己背黑锅,不惜杀人灭口也要求生。
这样说来,他并非是如林夕那首《告别的时代》中所说的“置身事外”。
他只是一种做作的假姿态,半吊子的“多余人”。
P.S. 大学时,最好的朋友,踏实务实的金牛座,曾跟我讲,不要在公共场合提及别人的名字。
果然。
狮子座貌似和金牛座在某些价值观方面有些不搭。
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告诉你,为什么女性千万别有“渣男情节”。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结局真阳光,完全不够黑。。。还算有趣,只是又一次玷污完美犯罪这个概念
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简直无理取闹
全程看腿。
下箭头
学院版火车怪客。结尾潦草。
伍迪再希一点,中产怎么讽都不够
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里,一群中产阶级不仅爱情活在理论的可能性里,连犯罪也是,理论上解决了,现实的层面上还是流于理论上。我只是特别好奇,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是真的吗?
哎好失望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虽说是罪与罚,但实在是太勉强了。没有明确的罪恶,惩罚也显得毫无意义。一个嘴上侃侃而谈哲学,口口声声都是存在主义的教授却做着无头绪的意淫,真的是让人觉得不悦。
如果以導演過往作品來說的話..... 這部真心是無聊至極了 我中間不耐煩的在發呆
两年之交在这部电影接近尾声处度过了。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从来都不用再去使用任何电影语言或是耍任何花招比如巧妙剪辑蒙太奇打破时间轴叙事等等,看他的电影从来都像是阅读文学作品,好的文字也许不需要花哨的插图或是翻开即弹出成型的立体纸雕。
稍微有些无感,可能我看伍迪艾伦是从有趣的开始看起,导致对这一部有落差。不过,里面仍有一些段落饶有趣味,比如后面的家庭晚餐
哲学就是虚无,手电筒就是实用,师生恋就是要命…
这真的是那个拍出安妮霍尔的导演拍的作品吗。没有一个正常人,没有一件正常事
無理之人。無理之人?無理之人......
越往后看,脑子里只有四个字“莫名其妙”。看完才知道是伍迪艾伦的片儿,又是四个字“原来如此”。他的电影特别不对我胃口。特别不喜欢这种脱离生活的故事性太强的特别矫情的片儿。另发现Emma每部片都有眼珠子都要爆出来的暴走桥段。
问世间情为何物,且听伍迪箴言
非常Woody Allen, 石头越来越漂亮。Woody每年一片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最近两部都有点讲的太浅了,感觉只是做到了完整的故事叙述。手电筒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