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
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
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
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
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
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
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
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
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
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
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在看完电影公众号的推之后看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我又回去看了一下电影推,因为我看完了都不知道最后活下来的人叫什么,我也是在看到中间,看到现在的女孩频繁看见的画面才最终确定,到底是谁活了下来。
本来,这样一部靠众筹才能完成的电影,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看的过程让我觉得有点冗长,我从头到尾都在找谁是谁。
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好,我也只想说一个最让我震撼的片段。
贞敏被强行带走,母亲痛哭交代着女儿,这个时候,日本兵的一句催促突然闯了进来,看到这里的时候被吓了一跳,因为突然出现的日本兵的声音“干什么呢快点出来”,这句突然闯入的催促,像是来自地狱。
有人说这部电影将会改变整个韩国的历史,历时十四年的众筹才完成的影片,在上映十九天的时间里始终位居韩国的单日票房榜首,这是所有创作人员都未曾想到的。
早在《鬼乡》上映之初就已经在欧美各国掀起了讨论的热潮,根据慰安妇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疯狂?
1943年,正值日本侵占朝鲜时期,朝鲜居昌郡的一个普通村庄,14岁少女贞敏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地长大,某天,日军来到了贞敏家,把贞敏强行拉走,临行前,母亲塞给贞敏一个护身符,告诉她无论遇到任何事,只要活着就能够回家。
贞敏远离了家乡,和她一同被抓走的还有少女英熙,贞敏和英熙成为了朋友,她唤英熙为"姐",并且,还有许多和她们差不多年纪的女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贞敏和其他女孩们一同去往了陌生的国度,如被遗弃的孩子一般,她们被日军糟蹋,成了战场上痛苦悲凉的慰安妇。
一天,日军部队决定转移,贞敏和其他女孩被带上了车,日军想要在野外把女孩们铲除,却不曾想朝鲜部队已经到来,慌乱之中,贞敏带着英熙逃走了。
然而,她们却遇到另一位落单日本军人,贞敏替英熙挡下了日本人的子弹,于是,英熙被朝鲜军带离了危险区,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而一句"姐姐,走好",却成了贞敏对英熙说的最后一句话,在这段痛苦的日子里,是贞敏一直鼓励英熙,陪伴英熙,贞敏告诉她,只要活下去,就一定可以回家。
终于,英熙回家了,而贞敏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
影片共有两条叙事线,除了这条线索,另一条是已经老年的英熙认识了一位刚刚经历猥亵未遂的女孩,女孩的妈妈把她送到为逝者喊魂的老师身边,却不曾想女孩天赋异禀,每当她接触英熙绣制的护身符就会看到军人和被抓走的女孩的画面。
最终,女孩披上祭袍,唱起了喊魂曲,回到了45年前的那个令人悲痛的时刻,于是,贞敏和所有葬身异处的慰安妇化成了白蝴蝶,飞回了故乡。
导演赵廷来在"分享之家"看到了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便下定决心要以此为题材拍一部电影。
也正如导演所预想的那样,在艺术中,电影总有着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力量,《望乡》、《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在近些年都对慰安妇这一人类史上的悲剧进行了展现和昭示,但我们在《鬼乡》中更可以感受到慰安妇心中最深的诉求,那就是——归家。
《鬼乡》并没有用大篇幅来表现女孩们受苦的画面,反而是运用了许多柔和的色彩,少女的嬉闹,在田野间追逐蝴蝶,骑在父亲肩上玩乐的场景是她们对美好的向往。
其中,有一幕是在少女被抓之后,蓝天白云,稻草小溪,在众多的女孩环绕之下,一个年纪稍大一些女孩子站了起来,手拿鲜花唱了一首歌,"你离开了,抛下我离开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其他的女孩们都静静地听着,没有哭声,也没有喧嚣,镜头拉远,是溪水边几个正在梳洗的女孩伤痕累累的臂膀。
这一刻,她们的思绪都回到了从前,那个白云飘飘,轻风吹拂的故土黄昏。
影片用了《鬼乡》一名,旨在期盼让已经逝去的逝者们可以"归"乡。
数十年后就,英熙已经成了奶奶,国家也在开展慰安妇的抚慰工作,但谁会走进工作间,袒露几十年前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在当代的年轻人看来,就像是疯了一样,但英熙做了这个时代的"疯女人"。
总之,电影在"归乡"中落幕,一只只白蝴蝶飞翔在记忆中的稻草田间,飞向家的方向。
还是那个明媚的下午,父亲母亲在家门口企盼等候回家的孩子,母亲看见贞敏,轻轻地说了一句,"孩子,你才回来呢",却好似"你终于回来了"那么沉重。
无论这部电影能不能改变国家,又是否可以让更多的人直面历史,了解历史,但值得庆幸的是,曾经历史没能做到的事,它做到了。
归乡,在那个微风轻拂,泥土芬芳的日子。
我一直很讨厌“慰安妇”这个词语,因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粉饰性词语,小的时候上学,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便非常的难以理解,因为我会“望文生义”的认为,那些被日军所蹂躏的女子是出于一种自我意愿,于是难以想象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人群的存在。
所谓“慰安”,从字面上,是给人以慰问安抚的意思,观感上,这个词语抹去了性服务所带来的敏感,遮盖了强奸、蹂躏、撕扯、侮辱等由性而延伸的可能及直观联想,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有一种能感受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的词语,给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的旁人造成更为错误的认识。
这个词语书面化公关化,它显得平和安静慰藉,甚至在某些时刻下,显得光荣。
事实上,日军就把日本“慰安妇”唤作充满了舍生取义味道的“女子挺身队”。
而这个词语之下,粉饰的却是魔鬼一般的日军嘴脸,和一部血淋淋的有关女人的苦难史。
据网络百科上显示,所谓慰安妇,是指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这些女人大部分来自朝鲜半岛、中国、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
据历史学家研究,慰安妇的总数在40万人以上。
就像日军把那些应征过来的日本女人称为“女子挺身队”,他们在笼络“慰安妇”来源的手段上,充满了诱骗、洗脑、强迫和掠夺。
电影《鬼乡》是2月份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镜头对准的便是被日军抢去做“慰安妇”的一群朝鲜女人,电影直面血淋淋的悲惨和苦难。
在这部电影里,剥去了所有“慰安妇”似的粉饰,只有暴力的胁迫,残忍的性侵,在日军的眼里,那些柔弱的女孩,不过是发泄性欲的性工具,他们把她们从各个地方抢夺而来,日以继夜的使用,高兴了使用,不高兴也使用,一群人排队轮流使用,用坏了就杀害烧死。
对于大部分日军来说,在他们实施这样的兽行时,没有任何人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言说(当然电影里也设定了一个温情文弱的日军男人,但结果是和“慰安妇”一起被烧了),就像日常里,我们对待任何一件物品一样,从来不会去顾及物品的感受。
电影里,当日军向这群女孩施暴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考虑她们的感受,即使她们来月经,即使她们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承受极限,即使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就是这样的一部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在春季的韩国引发广泛热议,一段沉寂的悲痛历史再次摊开到人们的眼前,人们纷纷把这部片子称为韩国人不得不看的电影。
电影缘起于“慰安妇”幸存者姜日出老人的证词,而导演赵正莱之所以拍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当年看到了姜日出奶奶的一幅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
许多许多的受害者,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杀害没来得及,可能是因为羞耻或社会压力而不敢,最后总是没能说出自己的遭遇。
就像日本一直沿用“慰安妇”这样的名词,他们的政府对此过于粉饰和隐瞒,他们的民众不太承认这样的历史,甚至对这部电影当中的日韩侨女主角姜荷娜各种威胁与抵制。
在这些基础之上,《鬼乡》确实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即使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鬼乡》真的并非一部多么优秀的片子,电影分做两条线,一条线是14岁少女贞敏与朝鲜女孩被日军强行带到中国牡丹江做“慰安妇”的种种遭遇,一条线则是几十年后这场遭遇中幸存的老奶奶和一个被前科犯强奸的小女孩相互救赎的故事,这两条线相互交织,有些凌乱,而电影在处理两条线的相互交织时,借用的则是一种鬼片中的“通灵”元素,我无法直接评论这样的好坏,一方面这着实让这个故事更加萌上了一层惊恐而绝望的色彩,但也让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有了些超现实的脱离。
但因为是一部聚焦这样的题材讲述这样的故事的电影,我们实在没法去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而是时时刻刻被电影里直面的镜头所感染,会为那些女孩的遭遇所心碎和愤怒。
我们会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会从这些历史里学到一些尊重女性的必要。
而那些女孩,她们不是所谓的“慰安妇”,而是他们口中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配给皇军服务的“母狗”;是被掳掠被胁迫的“性奴隶”;是战争背景里极端的男权思维下被物化的“玩具”;而那段历史,则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黑暗的女人受难史。
这是日本曾犯下的罪,是战争曾犯下的罪,是男人曾犯下的罪。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喜欢韩国电影,可查收《100部韩国电影推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0NjQxMA==&mid=2448520626&idx=1&sn=0a7b0fcfe80e94bd1f80517c87e64149&chksm=8f710797b8068e816831da100298d02c49e7dad32ae764561108fe6e2837ff6b089e936c39a6#rd
——评《鬼乡》文/蓦烟如雪这部《鬼乡》我从三月等到了四月,终是看完了,那种无法言语的心境就像当初我看《南京大屠杀》时,是相同的。
虽电影在拍摄上,确有粗糙之嫌,但不口否认的是这里留着真诚。
这部电影是今年二月的黑马,截止四月,它依旧是韩国票房的冠军,为何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为如此卖座?
因为这是一幅画延伸而来的电影,群山、绿树、躺堆的少女尸体,还有一辆满载少女的卡车,烈焰之下, 似乎也能遇见另一种诡异的死亡……姜日出老奶奶的画技虽生涩,但却生动地刻画出了二战期间那些慰安妇惨遭蹂躏的真实画面,而《鬼乡》就是按照姜日出老奶奶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中的正敏就是老奶奶的原型,《鬼乡》前十分钟就展现了一幅温情画面,正敏打赌赢来了小伙伴的辟邪佩饰,但是这个具有附身符的作用,母亲得知后,虽打了孩子,还是默默地在深夜缝制一个,并疼惜的看着女儿,前几分钟印象最深就是父亲的背上,女儿摇动的手臂,欢乐的画面。
而十分钟后,正敏追逐蝴蝶的美好嘎然而止,日军把年幼的正敏带走,父母的哀求和妥协,显示出百姓的懦弱和无奈……电影分了两条主线,一是二战时期的正敏,另一个是幸存老人英熙。
在正敏被抓后,电影突然跳到京恩为正敏招魂,正敏一步步离开故乡的样子。
衔接上略微有点生硬,但导演试图用通灵的方式,让故事从现在和过去有了串联,而通灵女京恩在遭遇出狱前科犯强暴后,越发沉默。
她母亲看到女儿如此并没有施以安慰,反而觉得羞耻,打了女儿,妥协的送走了她。
这一幕也映射了当下的慰安妇现状,不被正视依旧孤苦无依,很多幸存的慰安妇大多被旧疾困扰,很多一生未婚未孕,过着凄惨无补助的生活,现今很多人都习惯去消费慰安妇,采访了、怜悯了,却没有做到实质性的补偿,这些本该受到照顾的妇女,本该备受尊敬的长辈,就这样忍受着悲凉和冷眼,凄惨度日,看着这些渐渐消失的老人,消逝的历史,我不禁是感叹颇多,尤其看到这个女孩被强暴后的境遇。
在一次招魂中,老人发现京恩会通灵,交代了逝者的遗言,这段穿插虽略显拖沓,但是也为京恩给英熙老人通灵做了铺垫。
而后又转到了满载少女的火车,交代了正敏和花季少女英熙的相遇过程,两个少女互相问及年龄本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是这里却透着感伤,虽吐槽家人的严厉,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趟列车成了这美好对话里最不适宜的存在。
列车停了,停在1943年的中国吉林省牡丹江。
韩国人拍摄上,并没有选择逃避,在电影里,也有中国慰安妇的声音,而史料记载二战期间,大约有40万亚洲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里面最多的就是朝鲜人和中国人……汽车载着她们走了,画面又跳到了英熙老人绣佩饰,招魂老人带着通灵少女京恩来做衣服,京恩看着辟邪佩饰,看到了正敏,晕眩了过去。
这种平行式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虽然很常见,但是也让二者有了阴阳对话的可能。
画风转跳慰安所,日军强暴了14岁年幼的正敏,而那些满载的女孩也不得幸免,画面中有一幕一格格小房间,那些女孩变成了慰安妇被一步步蹂躏,也许这样拍在直观上很震慑,但个人觉得不用那么清晰切入,可以借鉴《慰安妇集中营》一样可以达到同期效果。
电影大篇幅是她们在慰安所的惨况,其中也有发指的行径比如女子来月经都不能幸免,逃跑后的鞭打,还有对她们说“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而活的母狗”……在慰安所里也会有女子得病抑或者疯癫,这些人并没有被怜悯,而是被残忍的日军枪毙焚烧,而在尾声阶段,正敏和少女期的英熙正要被枪决,救援军出现,双方在火拼中,她们撤离中原以为可以脱离苦海,可剧情还是需要渲染的,正敏替英熙挡了那一枪,死在本可以回来的路上。
英熙即便身体回到了故乡,心却依旧在那边,她的身心不能平复,这也是身为慰安妇的状况,我印象是腾讯做过一期慰安妇的专题,其中就有一个叫杨阿布的老人,她一生都握着一把刀,她一直不敢拿开,她夜夜都梦到日军要抓她,也许这仅仅是一个例子,但我想还有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拍得很艰难,它停滞了多年,因为题材不够商业化,也过于敏感,无人投资。
它一再耽搁,最后还是7万多网民众筹才有了这部《鬼乡》,这部电影立意很好,它没有渲染太多,用直面的态度去讲述这么沉重的过去,结尾的画面容易让人潸然泪下。
演员演技虽然很青涩,但是真诚度很足,对于这种历史性电影,不该用艺术的角度去评析,叙述方式虽不新颖,但它用写实的情节更为直观的控诉了日军的残暴。
也许每一次的再现,对那些受伤过的女人是二次伤害,但是我更希望观影者能明白电影背后的意义。
也许因为评分太高,我的期待值很大,但是看后,还是有些压抑,我给四星的好感度。
一部不会失望的电影。
<图片1>如果不是导演特意在片名中加上「鬼乡」两个中文字,想必这部电影会被翻译成《归乡》。
귀향,原本就是归乡的意思。
귀,单提出来做「鬼」解。
和韩国人身份证上必须标注中文,一个道理。
导演有它的用心。
我还是更趋向「归乡」。
性奴隶往事是漫长的药引子,回到故乡是要治疗的心病。
——让回不到故乡的姐妹亡灵回到故乡。
就是这部《鬼乡》的基本主题。
性奴隶,是中国、韩国乃至一些东南亚国家、日本本土的二战历史之痛。
韩国20万女性、中国18万女性遭受虐害,沉疴之殇,至今难以消解。
包括电影在内,各种形式的艺术影像,随着仅存老人的苍苍,呼喊而出。
每年,中韩两国的民众情绪都会被点燃。
这是曾经的战争之恨,也是现在的时局尴尬。
更尴尬的是,中国、韩国都舶来了一个最不应该舶来、而且被广泛使用的词:它就是:慰安妇。
——在战地部队安慰官兵的女人。
这个源自日语的词,就好像「大东亚共荣」一样,带着掩饰的美化。
在韩国首尔,有「慰安妇之家」。
在中国上海,有「慰安妇研究中心」。
美韩政府、民间学者,先后出令或呼吁过废用这个词,改用「性奴隶」。
响应者寥寥。
包括如此大火的《鬼乡》在内,使用的依然是:위안부(慰安妇)。
这种尴尬,一如你准备骂对方「禽兽」,喊出来的是「赵先生,您是个禽兽」。
▼<图片2>艺术工作者,有时就是站在阳春白雪里的公子哥。
包括音乐人出身的导演赵廷来在内。
他说看到了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时,深受刺激,下决心以此为题材拍一部电影。
那是一副什么画?
充满着人生的绝望和惨痛。
被刺激后的导演拍出来的是什么呢?
招魂。
鬼魂。
对一个在日军魔爪里百死一生的老人,落脚着墨的不是苦痛和不甘的抗争,而是让死去小姐妹亡灵回到家乡的夙愿。
这样的夙愿,是剧本写就的虚构。
编剧,就是导演赵廷来。
他可能听了数位老奶奶的故事。
最后想了想:嗯,她们受害过,好惨。
然后编造了一个看来去更加艺术的主题。
我想起来同样源自二战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那年大学,外语室预告放这部片子。
晚上,人山人海。
窗户上都站着人。
导演斯皮尔伯格几乎没有炫技,或者炫得悄无声息,甚至,在195分钟的时间里,他只保留了小女孩一瞬红衣颜色,其他全部黑白呈现。
▼<图片3>斯皮尔伯格在隐忍着讲述一个故事,任何和故事无关的元素都是一种打扰。
犹记得当时的外语室里外,几百人,寂静。
最后哭声一片。
再然后,寂静着散场。
也许是不甘心讲述一个他认为平淡的故事。
也许是众筹来了太多钱。
赵廷来在《鬼乡》里炫了太多技,刻在屏幕,印上画面——两条故事主线轮流展开;各种风格的配乐堆积使用;各种角度的镜头变着花样切换。
然而,整部电影,最后让人记住的、动情绪的,依然是一些残暴的场面。
而不是这个电影故事。
甚至,两条主线的切换毫无章法,稍微失神,就会看晕。
甚至,导演最想呈现主题的招魂场面有些吓人。
就好像吃着一碗清汤面,时而往嘴里塞一筷子辣度Plus的泡菜。
问:有感觉吗?
有。
呛,辣。
这些场面,观众看过多次。
没有哪个观众会对它们无动于衷,尤其是更为仇日的韩国人。
没有哪个观众会对它们打下低分,否则就好像否认历史一样。
导演用一段历史做根基,随心所欲地构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浪漫剧情。
也是在用这段历史,成功绑架了观众的观影情绪和质量判断。
如果这是一部商业电影,没有什么不对。
损益点60万/最后358万的观影人次,证明它在票房上是成功的。
如果观众喜欢看,并且能形成口碑表现,没有什么不好。
NAVER9.36、IMDb8.0、豆瓣8.2的分数,证明它也赢得了观众欣赏。
我翻阅了大量关于姜日出老人的真实资料,足以在一部电影里铺成浓郁的故事了。
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导演非得整出一个鬼来。
我甚至都想了:镜头流水般地讲完当年,将时间和画面投向现在,一个画板,一位老人,刚画完一幅画,端详,画面上是那副《被蹂躏的少女们》,定格。
不知今年89岁高龄的她不会看到这个片子。
不知她看完后,会不会对这部一再强调以自己为原型的电影说一句:「没有鬼。
」嗯,只有曾经施虐的鬼子和现在不认账的鬼子。
以及阳春白雪里,看鬼子的人。
✎原创:@韩影书(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看就觉得会很沉重。
不管有没有孩子,看到被带走那里,就觉得母亲是压住愤恨、悲痛与绝望之后的嘱托,因为也没有其他办法,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都还抱有一丝生的愿望。
看到最后跳大神那,泪奔,不管怎样都要活下来!
但在这太平盛世想死的却大有人在,比如我,没有努力过就想逃避,这是对我的总结!
我自己都鄙视自己。
以前就想死了算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但长大一点觉得这样很对不起父母,就积极的活了几年,前几天又觉得没什么意思,看透了这世界,这社会,就算是演戏都不想演了,脑子里又过了一遍自己死后如何安排。
我妈说我不正常,也可能吧。
但听说非自然死亡会永不超生,成了孤魂野鬼怎么办,跳大神真的能召魂吗?
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吗?
能看到逝去的人,能被附身,或者说能看到过去又能预知未来,神学太奥秘了,非科学能解释!
就像那个基督教徒,已经走火入魔了,看到夕阳都要大哭一场!
这样的话,怎么还可能嫁给你……连话都不想说了!
算了,还是去做瑜伽吧!
继续努力吧!
其实想提起一段事,但想想也没这个必要了。
慰安妇题材,其实是很难拍出彩的,过犹不及,浅了又有隔靴搔痒之感。
关于那场战争中韩日反思了六七十年,也彼此憎恨反对了六七十年。
可惜,我们太纠结于历史的宏观纬度,却忽视了承受历史重负下的个人。
这种忽视不是采访、倾听当事者的故事,流下同情和愤怒的泪水可以代替的。
这只是后人在“消费”历史,“消费”历史当事人的方式。
电影有没有艺术水准,这是留给影评家讨论的事情。
作为普通观众,能够被感动就够了。
《鬼乡》让人感动的,不是电影人物的苦难和悲惨,而是“归乡”主题。
斯人已逝,所有的痛苦对于个人来说已经戛然而止。
后人再多的眼泪,再多的反思,再多的控诉对这个人来说也已经没有意义。
归乡,让灵魂回家,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纪念。
电影里两大主线之一的招魂,就是一种对历史态度的表达——后人做再多的事情都是给后人看的,没有人真正知道对于逝者应该如何理解。
那场战争注定会成为中日韩的死结,也许永远也解不开。
历史的伤疤如果不断地揭开,不仅会流血,而且伤口也会越来越深;如果不去揭开它,又怕后来的人遗忘它。
可是,历史本来就是用来铭记的呀!
方方在《软埋》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有时候是为了活下去”。
忘记还是铭记,历史画了一个圈,人们永远走不出去。
下午上大课前看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身心疲惫,但是想想影片中的少女们正是豆蔻年华,没得书 念没得好生活过,还要被一个个粗制大汉胡子拉碴的日本鬼子祸害蹂躏,自己心里还暗暗庆幸生在一个起码和平的年代(就算是偷人也不像那个年代明目张胆的)。
人是被时代所召唤的,女人也是。
就在二战的那个年代,被召唤的正是那帮“慰安妇”们。
姜奶奶在影片最后,痛苦的泣不成声,好像又回到到死前最后看见贞敏的场景。
让我想起被催眠的人,他们正是从某件事对自己造成很痛苦的打击中唤醒,虽然在脑中这些打击已呈空白状。
小女孩的“附身”也催眠了姜姜奶奶的“伤疤”。
彻底的痛哭包含对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的伤痛以及对贞敏的悼念和在获救之后没能一起回乡的复杂痛楚。
影片中虽然能看出成本并不高,但是强烈对比的手法还是能让人心头一紧的。
其中无处不见家乡的清新田园,花蝶飞舞,溪流潺潺,但是衣衫褴褛的“慰安妇”们在丛中行走实在是太不应景了。
首位呼应,贞敏三口之家一片祥和的景象,影片开头父亲和她的笑声响彻乡间,母亲虽更加严厉一些但是夜间边抚摸贞敏被自己打坏的伤口,一边祈祷自己心爱的女儿可以健康顺利成长,可是却遭遇凌辱甚至到最后的枪杀。
在被日本人拉上车的女孩们眼睛中的懵懂和轻灵和后来遭禁数次后的她们低着头,眼中充满着惶恐和惊吓,让人看了真的想上前抱一抱她们,虽然我们时代国籍并不同。
影片中让人视野对比震惊的两个“坑”,第一个是一个小水坑,一帮朝鲜来的“慰安妇”围在水坑边嬉戏,游玩。
第二个坑是中间部分,一些不守规矩的“慰安妇”和军人被枪杀,都被遗弃在这个大坑里面,也让人不得不想到南京大屠杀的场景,最后这些人都被焦油烧死。
场面虽不宏大,却让人感到痛惜。
一个个正直豆蔻年华的女孩儿们,正是成长的最好的年华,却被人性最底端的丑恶所扼杀。
处在21世纪的我们是远远感受不到20世纪“慰安妇”所感受的,虽然在那个年纪的我们正在接触战争时期的历史,但是我们终究不会感同身受,她们的恐惧,惊慌失措,真的是没有明天。
但是我们真的要相信,那正是先人所经历的血雨腥风,日本人对她们的蹂躏,凌辱,迫害还有对她们的定义“为皇军而活的母狗”,所以铭记历史是我们对先人最后的尊重和悼念,那一片片血腥的场面,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变态日本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想最应该感谢的是提供真实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她们经受着还要被二次伤害和被人用有色眼镜所看的痛苦心情来还原历史,揭露不堪的过去,我想这正是我们应该对她们的敬畏和感谢。
感谢上苍给这个时代的安稳和尊严。
主题大于内容,电影拍得乏善可陈,看过这片才发现慰安妇这个题材虽然很容易引起社会性,但拍好了实在很难,侧重点不同出来的效果也会很不同
3.8星。慰安妇题材作品,其实叫《归乡》更贴切~催泪手法在韩国电影中已算克制,故事本身就足以赚取观众眼泪,激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双线叙事手法用的并不算流畅但偶有亮点。比电影本身更动人的是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将近8万人的心意和努力,还有导演14年的等待。
前面老妇的去举报控诉有现实意义,一个做过慰安妇的女人,历经一辈子去淡忘那段让人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的地狱时间,却还要一点点剖开伤疤给世人看,而年轻人嘴里却满不在乎地说业绩问题,后人遗忘是更残忍的行为。其余,这点鬼怪现实游离手法,还不如那首阿里郎的歌触动人心——战争和人性比鬼恐怖多了。
这种还是看纪录片比较好。电影展现不出那种残酷。
看看日本侵略者有多可恨,多残暴。
日本皇军没有人性的人
我们不探讨技巧,不说立意,只想说,结尾七万名众筹网友的名字震撼到我了。
超现实的结局轻抚人心~ 可历史中真实的她们 残忍地死去后留在了冰冷的异乡~ 这时候好希望所谓的灵魂是真的 “魂归故里” 是个美好的词儿~ 因为是女孩 所以看得格外痛心~
这题材的表达方式我也是够了。。。还有片尾那个字幕。。
韩国的票房黑马,片子太沉重了,慰安妇题材。由于题材敏感不够商业不够大众性,拉不到投资,只能上网发动众筹,最后7万5千多位网民募集了12亿韩元,历时十四年才得以拍完。抛开题材,电影并不精彩,但背后的震撼却是惊人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拉仇恨,而是要发奋图强不要让历史重演。
实在不愿甩下一句“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技法”就走,但这个片的本体确实没啥可谈的。
一直都不太想看这样沉重的题材 记得初中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 一晚上没睡着就想着日本人把女孩从二楼推下去摔死的情景
历史事件很容易吸引大家眼球,穿插了一些招魂片段也是为了让历史和现实能够衔接上。其实慰安妇的历史大家多少都知道,所以影片更多展示的是同情的一面,角度能够更多元一点就好了
我感觉很平淡 没什么意思 里面还特意带了一个中国女的 对比一下 生怕不知道多蠢那种 真是讨厌哦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这个电影吧,正如评论说的“故事比恐怖片更恐怖” 。慰安妇的题材,用这种手法告诉给我们,已经柔和了很多,但依旧使人不寒而栗。这种题材,真的无法触及啊!
一部意料之中的片子,画面色彩很好,联想到了当年叶大鹰拍的红樱桃
太压抑了,快进着看完的
拍出这部电影的行为可以打五星,电影本身真的只值两星。
那段残忍的历史
电视上看到了片段,就已经被触动了。一部2002年开始拍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因为没有资金,直到2015年靠大众众筹才得以上映的片子。可惜不知道国内是否上映了,有些耻辱和伤痛,不应该这样忘记,她们代表了历史的一页,在现在混乱的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