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大林宣彦Nobuhiko Obayashi主演:莲佛美沙子Misako Renbutsu .....齐藤一美森田直幸Naoyuki Morita .....齐藤一夫清水美砂Misa Shimizu村上春树的小说,最喜欢《挪威的森林》,然后是《且听风吟》、《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以《舞舞舞》为转折,《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奇鸟形状录》……就不是很喜欢了,后来仔细想想,最能体现村上春树文学功底的,恰好是后面的那些小说,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批判、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嘲弄与消解、对技术理性的质疑在这些小说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而我喜欢的那几部小说,不过是对已逝青春的怅惘怀恋而已。
我曾经不喜欢的那些小说,不过在于我不相信村上所编造的故事,由此可见我的想象力是何等地贫乏,我自己,不过是技术理性时代对人的想象力摧残之后的牺牲品而已。
看到大林宣彦的《转校生:再见亲爱的》,我恍然意识到在技术理性时代,这样纯美的爱情是多么地珍稀而宝贵,在我们这个强调实用理性的国度,这种纯美的爱情故事是如此地稀少,或许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
莲佛美沙子获得2007年《电影旬报》最佳新秀女演员,由此可见此类纯情片在日本的影响力,村上春树在日本突围而出也就不足为怪了。
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中国也一度成为小资生活的标志,可惜很多人跟我一样,只喜欢《挪威的森林》,而将《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抛在一旁,因为,我们不相信。
导演大林宣彦被称为“影像魔术师”,他在影片中所实用的倾斜构图,正如小津安二郎的榻榻米机位,已经成为他标志性的构图方式;除此以外,大林宣彦还颇具有音乐才能,影片《转校生:再见我的爱》中的插曲《再见我的爱》跟影片内容水乳交融,只是,寺尾纱惠在片尾的演绎,虽然尽得影片的神韵,可惜声音有点苍老,似乎还不如莲佛美沙子在影片中的演绎。
时间转呀转,转不停,吻合的轨迹在交错中出现裂缝。
我们走呀走,不停走,分岔的路途在衔接的裂缝中重叠。
我变成你,你变成我,我看见我,你看见你,我陪着你,你陪着我,我们就这样彼此相通。
通向际空远方。
那里有你的未来。
那里是我的墓地。
我最后一次注视着我自己,之后带着你的灵魂离开。
请最后一次注视着你自己,之后带着着我灵魂启程。
时间转呀转,转不停,蜿蜒曲折,峰回路转。
我们走呀走,不停走,原地踏步,风景变迁。
我变回我,变成不一样的我,你变回你,变成不一样的你,亲爱的,我只能陪你到此处,请带着我的憧憬走向新未来。
再见,我再见,我的我再见,亲爱的我再见,亲爱的我的我再见,青春因为必须说再见!
中学生齐藤一夫跟随离婚的妈妈回到家乡,进入青梅竹马的朋友齐藤一美的学校。
一美带一夫去喝神社的泉水,两人失足落水,互换了身体,从此被迫用对方的身份开始新生活。
不但要适应新的家庭环境,还要适应异性的生理差异。
其中有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但少年人纯真的特质使这些笑料逃脱了低级趣味,充满阳光般的童趣。
故事先是一路轻快活泼,到一美被查出患上不治之症,气氛变得不那么轻松。
双方家长都因为先前的误会,阻挠孩子见面,这对少年男女面临了人生的重大难题。
所幸的是,一美的眼镜男友伸出援手,使在一美体内的一夫得以同母亲和女朋友见面。
当一夫的妈妈莫名其妙地被找来探望病床上的“一美”,“一美”内心怀着不能同妈妈相认的遗憾和依依惜之情,却表现得很从容,很坚强,让观者不能不为之动容。
面对着为一美承担病痛和死亡这个沉重现实,一夫表现出男子汉的豁达和大度。
在一美的眼镜男友和一夫的钢琴女友的帮助下,“一夫”带着“一美”深夜逃出医院,开始了属于两人的旅行。
他们在树林里遇到好心的戏班子,搭着顺风车去了温泉旅馆。
那一夜,两人仿佛再也迎接不了朝阳般的恐惧,紧紧拥抱,用纯真的方式向自己的身体告别。
第二天一早,“一夫”带着“一美”偷偷离开,没想到戏班子温柔地目送他们。
在路上,他们还遇到了两个热心的帅姐姐,开车送他们去当初变身的那个神社。
在泉水边,一夫鼓励一美坚强地活下去,并且对她说,“为了你我才活着。
”一美把希望寄托在泉水上,希望一夫喝了以后能痊愈。
两人一起接水,再次失足落水。
一夫和一美又回到了各自的身体里,激动万分。
但这也意味着,真正的一美,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一美向一夫热烈地表白,心甘情愿地对他说,“为了你我可以死。
”一美在一夫的陪伴下,唱起在年级旅行时活在她体内的一夫创作的歌,《さようならあなた》(再见了,亲爱的)。
如今的一夫和一美,已经不分彼此。
一美就这样平静地离去了,而一夫告别了自己的青春,以成年人的身份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男女身体互换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是这部片子依然拍得招人爱。
跟日剧《父女7日变》比起来,人们更愿意看两个15岁的少年人互换吧!
纯爱题材的电影近年层出不穷,但《再见亲爱的》比《恋空》那种矫柔造作的"纯爱片"胜了太多。
《恋空》只是堆砌唯美零件的空中楼阁,而《再见亲爱的》虽然故事情节虚幻,却稳稳地抓住了真实的人性。
再次赞叹日本人歌颂青春的功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入木三分。
与太过关注现实的中国人不同,与喜欢走悲愤极端路线的韩国人不同,本片不时穿插独特的日式幽默,展现出日本人的超脱和达观。
面对死亡,哀而不伤,这是对生命另一种方式的热爱。
写到这里,忍不住赞一句,格好いいね(真帅!
)在一美身体里勇于赴死的一夫,格好いいね专程为一夫而来笑着为他送别的钢琴女友,格好いいね好客的歌舞伎戏班子,格好いいね送了一美和一夫一程的两个帅姐姐,格好いいね片子的末尾,一美的墓地孤零零地伫立在郊外,如果放在港片里绝对惊悚,而后她的灵魂还从墓里出来,跟随着一夫,简直可以拍《阴阳路》了。
但是环境移到日本,这一切都如此自然写意。
虽然日本的鬼片是全世界有名的,但实际上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我们不同。
日本的墓地,是生者和死者和谐供处之地,这一点我深切地亲身体验过。
本片取景于秋天的长野县,镜头中到处都是和式的迷人风光民俗。
主题歌也悠扬动听。
如果打星的话,可以打四星。
少掉的那一颗,是因为不大满意一夫那角色。。。
原本一美性格就是活泼的假小子,可是到了一夫身体里却变成扭扭捏捏的窝囊废。
总觉得选一夫的扮演者应该选个长相更精神的吧!
但我也想不出谁演更合适,对年幼一代男优不了解。
= =我不颁发那颗星是因为我喜欢美形男,从导演方面来考虑,这片子的主角是佛沙美莲子,她的外形和气质具备了少女的清秀和少年的英气,这时候找个憨厚温吞长相的对手才不会削弱她的光芒。
如果找个像三浦春马那样的,完全不搭。。。
正因为一夫的光芒很弱,一美才被凸显了。
佛沙的表演很值得嘉奖,整部片子看下来,我几乎真的把她当成一个拥有少女般清秀容颜的少年,而对她深深迷恋了。
PS:总觉得她跟年轻时的广末凉子气质有些接近。
@_@从墓里走出来歌唱的那段镜头太抒情了,恢复成身心统一的女孩子,一美真萌最后一幕,也就是本片的中心思想。
让我想起自己站在hidesama墓前的一幕。
青春虽然结束了,但关于青春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
格好いいね青春!
挥别,我的我——《转校生:再见,亲爱的》任何人活着都会留下故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故事的生命是无限的,未来的孩子们,现在还健康地活着吗?
——东风瀛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跃动的音符,弹奏的手指,讲述我和我、我和我亲爱的之间的故事。
相同的姓,类似兄妹的名,相互交汇的童年,齐藤一美、齐藤一夫,两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水场边的童年,互换的灵魂,合二为一的生命之曲,带走的是谁抑或是谁的故事?
爱讲故事的一美,丢失回忆的一夫,山中小城,宁静而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一美第一时间认出了一夫是儿时的玩伴,而一夫却一口否认了,一美活在幻想和回忆中,一夫活在当下,两个人,都是一段由时间标注的年华,过去和现在,似乎拼合起来才会完整。
两人在去水场边寻找回忆时,双双落入水池中,彼此的灵魂在此刻交换。
肉体与灵魂的剥离和重组,充满离奇和思辨。
似乎只有思想脱离自我才能真正地审视自己,一美触碰着自己的肉体,一夫触碰着自己的记忆,一切都显得不可思议,却顺理成章,因为两人是一体,交换的只是时间。
然而死亡让一切变得深刻而急促,死亡的临近需要告别,一美和一夫抱着对方,各自的思想和肉体告别。
看似荒诞,其实这只是两段时光的归位,过去总会消亡、未来总要向前,它们必须回到自己的位置。
可其实两者在实际中总是分隔,中间隔着的是现在。
影片将人的一生中不能交汇的两个时段安置在一起,让它们互换、交流,甚至产生感情,过去在未来面前死去,将一个熟知的自己从一个未知的自我中剥离出去,和自己告别,看着自己死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怎样的一种悲伤,影片从中挖掘出时间——这个第四维度制造的永恒悲伤,这是何等令人钦佩的想象和勇气!
时间就像一个无上的冷面王者,它不发一言,从我们身上带走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我们消亡;抹灭我们所做的一件又一件自豪的事,使我们费心所做的一切显得可笑而愚蠢。
它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却拥有着三维空间不具备的巨大力量,任何事物只要乘上时间,就变得无比强大。
简单来说,毛泽东评价雷锋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一件好事微不足道,可是乘上时间,就变得伟大(请允许我用这个词)。
是的,懂得珍藏、珍惜和坚持的人是时间的挑衅者,当时间带走我们的故事和回忆,我们不痛苦、不悲伤,微笑着挥手告别,将过去沉入心底,珍藏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像酿制的红酒愈发香醇,当我们进入坟墓,我们可以淡定地开启瓶塞,惬意地呷一口,咂咂嘴,面对时间的冷面,浅浅地微笑:你看,有些东西你是无法带走的……故事的开始就预告着终结,一美不得不死去,她是一夫心中的一个故事,一段回忆,甚至一份美好的感情,但过去终究会过去,正如一美望着远处的曙光对一夫说的: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样是自然的,我作为我死去,而你要作为你好好地活下去。
面对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将它珍藏心底,向它挥手告别,继续脚下的路。
所以,影片的结尾没有忧伤,只是淡淡地、轻轻地讲述一个被时间带走的故事,sayonala ole,sayonala hanada,回忆站在原地,看着,看着我们向更远的地方走去,浅唱着:再见,我;再见,亲爱的……日光照耀山头,带来希望和未来……
无论从构图 还是情节推进 我都很喜欢 只是在后半段,四人恋爱关系的转变,有点不甚明了.二十四岁以来好久都没看这种青春电影了,偶不经然的看到这部,也觉还是有小小的感动。
基调很平淡的一部影片没有起伏的情节充满整部影片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体会到一种很纯粹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吸引观众往下看跟着男女主人公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插曲也很不错音乐感觉特别的真实,悠扬的人声,透着些许哀伤和影片的基调完美的映衬
男孩和女孩因意外交换了灵魂的旧桥段,情节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奇。
但女主角莲佛美沙子演绎相当好,前半部分令我多次失笑。
然而实际上,男女主角对对方演绎的“原版”缺乏观察,尤其男主演,他演的男身“一美”不过是娘娘腔的男孩子罢了。
莲佛自弹自唱的部分非常精彩,那种随意清涩的声音,个人觉得比原词曲作者的片尾曲演绎更美。
可惜经纪人公司不允许推出单曲。
另外长野的外景真美,有些日本电影光凭这些美丽的风光,已经值得看了。
本文仅以最“和谐”的方式,向人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爱的VeryCD会把这部电影禁掉。
《转校生:再见了,亲爱的》这是一部像老电影致敬的重拍。
性别转换虽然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情了,但是由于是在日本这么一个特殊的国家,《转校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
海报就很特别,男女使用了一种完全相反的姿势——男主角用了女士坐姿,女主角用了男士坐姿。
看看在性别转换之后,双方的家庭都有什么反应吧。
男方:男方的母亲对于儿子的变化感到非常的满意。
一个能够为离异母亲做饭的儿子,一个打电话、上厕所都要先请示的儿子,一个母亲不同意不看电视的儿子。
女方:吃饭前要给每个人盛饭,上厕所的时间不能太长,要接所有电话,要帮助做饭和洗碗,要等家里所有的人看完电视后才能看电视,吃饭时不能太快、太猛。
应该说,影片对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有着很深刻的反映,但却没能摆脱日本人固有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在影片的结尾表现的很明显。
其实,进入泉水就能变换性别,应该是所有观众都能想到的。
也应该是是个人都能想到的,不过电影刻意的安排男女主角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角即将离开的时刻,双双再次坠入湖水,以至于双方性别再次交换,回到了正常形态。
但是,女主角的身体即将灭亡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
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是女主角的身体和男主角的灵魂死去,结果死去的就变成了女主角的身体和女主角的灵魂。
如果就是灵魂与身体的差异,这样比较拧巴的离开,这样的结果还是挺有新意的。
但是,就像之前说的,影片没有突破日本固有的意识形态。
男尊女卑的观念并不会改变。
所以,死去的一定会是女主角,而且一定是身体与精神双重的灭亡!
(这想法有点邪恶)电影的结尾有点恶心,似乎是要给人一种珍爱生命、一个人为两个人活的感觉,但却完全没有给我这样的想法。
不过影片的音乐倒是很值得肯定,空灵、悠远,很符合冰冷的泉水的感觉。
以上文章,纯属幽默,仅供娱乐。
初看简介,男女互换的题材,第一个想到父女七日变,日本人喜欢拍这种东西么,忍不住的要拿来比较一番.可是看着看着就发现,虽然没有像舘ひろし和结衣把互换的麻烦及形态表演的淋漓尽致,但是却让我感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也许应该说是更"神似".我从没想过两个人身体的交换也是灵魂的互换,是,我压根没想到灵魂这个词,可是这次,我一直感觉不到身体交换所带来的一切,满脑子却总在混沌的觉得,它是不是讲了什么更深更有意味的东西,可我总是觉得那种感觉模模糊糊的,抓不住,讲不清道不明...看了一半才感叹,呵...为什么没有人一开始就告诉我,这明明应该是一部文艺片.莲佛美沙子演绎的相当不错,虽然开始还觉得这个女孩儿怪怪的,原来只是男孩子气的她更吸引我吧.自弹自唱的那段真的精彩,声音青涩而有穿透力,干净明亮,也许这就是半夜看片的好处吧,安静的更容易感受到穿透人心的力量.总会不自觉的就觉得片子本身更倾向于女生的演绎,这么想着男主就觉得弱了点,可是当看的人被感染,似乎演技什么都不重要了,看的多了才渐渐明白,原来没有演技也一样能有感染力,如此说来,自己似乎不能对那些表演者有更多的苛求.其实,我不敢说自己看懂了,我没有明白一美和一夫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愫,没有明白面对死亡时二人的心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成长,但还是让我在电影结束后忍不住细细回味,身体的互换只是表象,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自己给予自己的伪装和真正的灵魂,是过去和未来,是青春和成长么?下电影时之看到题目单单三个字:转校生,后来才发现它应该有个副标题:再见了亲爱的,或是灵魂的互换,果然,这样看来,电影的主旨清晰明了了.我也想学那样的心态,对自己的过去、回忆都能庆幸且平静的对待,能在想起的时候更多的感觉到回味而不只是回忆,那样,才是真的放下了吧,才有权利平静安详的说:再见,少不更事再见,青春再见,过去再见,亲爱的再见,我...和过去的自己再见,然后面对明天,充满激情,未来阳光明媚...我多想这样啊...PS:中间不是没有感到好笑的,但就是总有那么一种悲伤感挥之不去,电影结束,一美再次唱着那支空灵的歌,总觉得自己的心都空了...一切的一切,不再是你是你,我是我,不再界限分明的计较什么,当一美说喜欢的时候,当他们经历这样一场变故之后,二人的灵魂应该融为一体了吧,而对坦然面对一切的自身来说,不管是过去未来,看开了,放下了,就都是一个"我".
日本似乎特别多插班生故事,他们叫插班生做“转校生”。
大林宣彦在廿多年前就打正旗号拍过一部《转校生》,而且在去年年近七十高龄再次将此片翻拍(转校生 -さよなら あなた/Switching - Goodbye Me)。
我只看过新版本电影,看完才发现自己年青时竟然有读过山中恒的原着《我是她,她是我》(见图:博益绝版译本)。
小说不是一般的插班故事,男女主角齐藤一夫与齐藤一美是幼稚园同学,姓名只差一个字,但并无亲属关系。
他们后来分开了,之后又因为一美插班而重遇。
故事的转捩点是一次意外,一夫与一美的身体交换了,笑与泪从而产生。
原着是部少年读物,男女因为互换了身体,认识到彼此的不同。
女生会知道男生的阳具会变大,男生明白到女生每月总有几天不适。
还未掉换身体时,一夫很讨厌一美这个直肠直肚的儿时玩伴,一心要跟她断绝旧情,因此就去掀起她的裙子,希望跟她翻脸,结果一美满不在乎。
一夫奇怪一美为何不感到害羞,一美说: “想看人家内裤的人才应该感到羞耻呢。
”作者以故事向少年读者作性教育,比老师家长教会的说教版本强得多。
电影版保留了骨干和部分桥段,却作出了颇大的改动,这次一夫才是转校生,重遇由小六改成中三,故事也由身体着眼的性教育,改成从心出发的爱的教育。
最大的改动是后来一美的身体得了绝症。
当两人只有一个身躯能活下去时,彼此都希望对方能继续活下,而自己留在要患病的躯壳中,电影有个凄美的结局,有首动人的主题曲(见下文)。
大林宣彦是青春片大师,发掘过不少偶像女星,旧版《转校生》的一美,正是《海鸥食堂》和《眼镜》的女主角小林聪美。
导演看来是个心不老的顽童,新版《转校生》所有镜头都是斜放的,没有一个水平画面。
他又让男女主角各自有原来的男女朋友,最妙是戏中的大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掉换了,彼此的情人却心明如镜,一眼就察觉到自己所爱的不在原来的躯壳,而且完全接受这个荒诞的事实。
原文刊于2008/12/14明报星期日生活。
哈哈完全可以用作的女言葉男言葉的教材诶 好尴尬好需要演技!!男主演女生腻心的无违和感!
处理的不好,比较混乱呆傻,小孩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表演
奇葩的左右一直倾斜的镜头,老套绝症结局煽情败笔
谁复留君住
因为旧版年代久远,挑了更合审美的这版看。看完感觉,我喜欢它更多于《你的名字》。电影不加美化、毫无避晦地将换身的趣处展现个遍,又渐渐惆怅,陡留一个喟然的结局。导演融合奇幻、幽默、忧伤的功力不减当年。总之优点盖过了缺点。
你的名字?
莲佛美沙子对得起最佳新人的称号
配乐有五星的。
什么什么 故事的悲剧点在最后的字幕?!
此乃NB导演对庸常故事产生巨大贡献的典型。
为何镜头都是歪的
不管为什么导演希望一美的结局是死,剧情比原版合理、细腻多了,喜欢这样慢条斯理地讲故事,比单纯的喜剧好看。大林宣彦导演的电影里都会有一首好听的歌。
诡异。。。
一直记得故事结尾的音乐、哀愁淡淡。
跟你说再见,也跟自己道个别。我不明白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那我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看到的吧。
再见,我。
倾斜的地表构图,对应离奇错身的男女猪。不着痕迹展示信州的风物。
那个时候的莲佛妹子真灵啊,现在也没火起来,可惜了
三颗半星,音乐好听。
这是我看过的最狗血的男女灵魂互换的电影,导演还想拍出一种唯美的感觉,可是确实污了,女主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