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看简介深深合胃口,途中数次像被空气攥紧喉咙达尔瓦像飞舞的蝴蝶,跳跃在波浪蜷曲的发梢“语言”作为利刃,深埋“优雅”的腐臭土壤,无数个我们是织成达尔瓦的破碎丝袜但你不是任何人的欲望客体,不是洛丽塔,不是公主裙,不是闪着光的口红和精心盘起的头发,你的生活就在旋转的闪闪草地上一望无垠,只要反击,打烂他们的电脑和鼻子几个:抱着玩具熊关上柜门邻居公主女孩是另一个自我福利院永远的温暖和包容“Samia,很美的名字”女性导演处女作,主演妹妹也是素人,从镜头到表演都细腻到心颤,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品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两个都是法国人的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在单亲“父亲”塑造下的女儿与父亲相恋的故事,两个作品里的女儿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一个发生在没有保护系统的战前的法国,一个发生在有完整介入保护机制的当代法国。
两个少女选择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一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选择了继续战斗下去。
《达尔瓦》的表达更轻盈,贴近生活,聚焦于少女爱情观转变的那一段时间;《田园交响曲》更沉重,宗教的概念塑造了盲女的价值观,是少女短暂一生的故事。
《达尔瓦》从侧面谈话的只言片语中呈现了一个父亲用杜撰的价值体系塑造女儿爱情观的结果;而《田园交响曲》则是完整的直击这个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过程,如何从学习盲文,教授天文地理,聆听交响乐,到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是整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价值观是建立在宗教的价值体系以及刻意隐瞒的罪恶和死亡的概念之上。
我暗想这音乐是如此的和谐,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应该包含邪恶,也不包含犯罪,要知道邪恶、犯罪以及死亡一直是我在热特律德面前的禁忌话题,我还没有勇气向她说起这些,总之,这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皆然不同。
《达尔瓦》里面的父亲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恋童癖”的罪行;而《田园交响曲》侧重在批判神父的虚伪,即使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能时刻能感受到行为上的爱意,但是心理描写神父一直回避承认自己对盲女强烈的爱意。
父亲和母亲对达尔瓦表达赞美之情父辈对于年轻一代价值的塑造,有的塑造是无意之间的,父母之间的日常点滴相处会在细水长流间塑造年轻人自己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有的塑造则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颠覆价值观的塑造,《达尔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达尔瓦对于爱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达尔瓦与社工的对话《达尔瓦》中的少女认为只有“做爱”才能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有通过性,自己才能被肯定。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里面,她也对学校的男老师使用同样的亲密方式去获得肯定,导演非常善良,男老师坚定的推开了她,并因此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但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她陷入这种扭曲价值观下面的恶性循环,少女重获新生需要男性的帮助者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然她们会一遍遍寻找伤害她们的爸爸。
结尾法院上,达尔瓦握住母亲的手《达尔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社会保护系统之下,一个重生的少女。
少女经历了爱情观的崩溃,但是在系统、在朋友、在母亲的帮助下(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她跳出了原来加害在她身上有毒的爱情观,她自己获得了力量,甚至在法庭上勇敢直面父亲,保护脆弱的母亲。
《田园交响曲》中失明少女经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虽然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生灵万物的美好,但是她无法直视人心的丑恶,当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之后,更加无法接受作为引路人的神父的虚伪,神父勾引了她,随着信仰的愈发纯粹以及重获视力,,当双眼看到神父的妻子以及在神父教唆之下她辜负的神父大儿子亚科,她感受到自身罪孽无法洗脱,她只能选择自杀。
(和安德烈·纪德到《窄门》中女主角相似的命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一个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个批判人的虚伪。
过去不存在戒条的时候,我活了下来;其后罪恶伴随着戒条的出行重获新生,但我却死了。
橱柜里面的一竖光*《达尔瓦》的觉醒说服力比较单薄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塑不是经历几次挫折就能发生的,但是导演可能为了回避更残忍的事实而选择将镜头对准戏剧冲突不那么大的事情;《田园交响曲》里面觉醒说服力十分有力量,这是一个盲人从「看不见」到「看见」的巨大区别,这个会带来价值观全方位的冲击。
所以《达尔瓦》我打了4星,如果能看到转变过程更决定性的瞬间片子会更有力道。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达尔瓦出现的第一瞬间我甚至没反应过来这就是故事中仅有12岁的女主角:浓妆,蕾丝吊带的衣服,黑丝,盘好的卷发。
不只是外貌,眼神和状态处处让人感觉这不是个还未到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
她挣扎着叫喊着对方的名字,却不称呼对方的身份“爸爸”。
撕心裂肺的程度全然不像孩子离开父母,而是情人被迫分离。
故事慢慢推进,她的经历被从他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从社工的问题,从收容所的孩子嘴里,从学校同学的嘲讽挑衅里,从律师从医生的描述中。
她是一个被父亲困在家里被驯化被塑造的角色,她没有属于她的年纪的一切却成为了一个被臆想出来的性客体。
被捏造出来的情感和逻辑根植在她的内心,形成了一套独属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方式,这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震惊的。
于是当我们看到最终作为结果呈现的达尔瓦的时候,奇怪的感觉才会穿过屏幕冲击到观众。
女性导演的视角温柔也存在于“不展示侵害的过程只展示结果和重建”。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转变:从抹掉口红,摘掉耳环,换了衣服,散下头发,到最后用自己的发色留短发和母亲出现在法庭上。
每一步都代表着她修正的曾经错误的想法,慢慢成为自己而不是父亲制造的玩物。
她拥有了朋友,面对了对自己不友好的人,慢慢意识到和男性的关系及行为的边界。
从柜子里走出来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她也明白了曾经是痛苦的,违心的,也愿意走到阳光下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成长吧。
这个题材近几年被反复提及创作,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成长中的引导和伤害产生的伤痛的治愈也是预防疗愈的重要部分。
电影展示的重要部分就是这个女孩子如何在并不算完美的治愈环境里慢慢转变的过程,社工和朋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纳,宽容,引导,激励,每个过程都会微小的影响她。
我也感激达尔瓦本人的温柔善良,她积极的融入学校,她对室友的感激和关心,这些宝贵的品质也是她能克服自己的重要因素。
力量不只是向外抗争,也是向内的原谅和遗忘。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太喜欢了有感而发,短评字数超了,全是剧透,只给自己看。
大概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拍出这么细腻真实克制的影片了。
与其说是简简单单对恋童癖的控诉 女孩破茧成蝶进化史,更是女孩们的群像史。
达尔瓦干净的像一白纸,所有价值观生活常识都来自她的禽兽父亲。
懵懂的小鹿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是该多么害怕和无助,固执的坚持她认为对的事,竖起她尖尖的刺,锐利扎向所有人,一视同仁。
黑人小姑娘萨米这个人物也太丰满了,她是可恨,嘴欠的问题少女,任性不服管教。
可她太可爱了,她用她的方式强行破开达尔瓦的壳,拉着她体会最真实的世界。
笨拙教着达尔瓦世界的规则,可是她也是孩子呀,她也不怎么懂呢。
女孩子间真实友谊,就是会矛盾会拥抱彼此。
好笑又温暖。
有的人说达尔瓦转变突然,我不大认同。
达尔瓦融入了正常生活吗?
真的理解她父亲的错误吗?
不见得。
她选择忍受寄宿男孩子拥抱,过界的去拥抱男社工,都暗示着她的伤痛还在,她并没有真的理解爱是什么。
知道什么不对和理解爱是什么中间大概还有一个宇宙的差距。
但是无所谓啊,她鼓起勇气面对前路,面对自己过去,有人会紧紧握着她的手,教会她爱是什么。
如果我不怕淋雨,那一定是有人为我撑伞!
最后的最后,给samia ——2023.4.21天幕彩云 BIFF 13
6.5 有创造强社会议题的能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决心,文本的禁忌性逐渐被虚无缥缈的和解所替代(它们从何而来?),难以面对更多真实的罪恶。
他人将女主视作“芭比”,将她的父亲称作“恋童癖”,可奇怪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女主通过穿搭、通过自我表达,以及在父亲的“爱的教育”的影响下,所呈现的是一种成人化的倾向、一个超出生理年龄的“女人”,于是相应地,这虽然是一种不伦的关系,但她的父亲显然不是在恋“童”,“恋”的反而是一个真正的象征着欲望的客体。作者并非在一个既定的立场下拍摄这样一个故事,青少年中心的工作人员逼迫主角穿上“符合她的年龄身份”的卫衣,又逼迫好朋友和姨妈共同生活而并不尊重她本人的意愿,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压迫和规训呢。主人公给我的观感,就像是另一个与文学无涉的林奕含,可所谓“乱伦”的定义也或许只是规训社会下的一种秩序。转变来得太突然,文本不够扎实,甚至有前后观感不一致的地方,导演自己似乎没有想清楚,却又不肯交付解释权给观众。
samia真好,他们的相处很温暖。
对不起,我真的欣赏不来,甚至觉得这个女生有点恶心。我想用电影里面的已经台词:为什么这么像一个妓女。只要见到个男的就要往上,有点令人不适
可怜的东西里的贝拉
喜欢黑人姐妹,收容所的人都对达尔瓦很好,真好啊。
这个故事挺残忍的。想到我妈一直把我当成小朋友,我是多么幸运。
期待更深入的探讨,可导演却停在了某处. 女孩的转变太快,导致电影的转折点很僵硬,结局更是落入这类题材的套路化.
相比于《情人》、《洛丽塔》,甚至《杀手莱昂》,本片的尺度都确实太小了。这是一种可能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爱是一个很好理由,但不能解释一切。尤其是是针对人类社会。科学角度讲,可能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但伦理角度确实无法认同。本片出彩之处可能就在于不去重现犯罪过程,而是重在治愈和重建过程。
没看完,很假
被镜头带过的洛丽塔
新人前途无量。
【SIFF】 较为失望。文本太孱弱,深入角色心灵的瞬间寥寥,几个关键桥段做得也平平无奇(尤其是和父亲见面这种段落),结尾戛然而止更是展现了编导的怯懦。几个有灵光的瞬间的设计未免太简单:浅焦镜头、煽情配乐、自然光线。感觉和柏林新生代单元的很多电影大同小异。
简约克制恰到好处的节奏留足了镜头外的想象全片都没有哭,但看到结尾右下角没有翻译的法语小字“献给Samia”,就泪奔了,在黑暗环境里和悠扬音乐中默默淌泪。有人说主角的转变很生硬,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片真心】能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多学点罗曼语族还是有用的,西语单词继续背起来#BJIFF2023
#2023 BJIFF 邻座的姐姐看到一半突然“Fuck”一声,可见现代女性对于话语权的需求和渴望有多强烈。很特殊的题材,聚焦于一个被男性改造过的女性,女性陷入性附庸的囹圄,被控制审美,被控制对男人的态度,被控制自我独立之思想。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汽车驶过无边的黑夜,从缝隙中穿透而过的光亮带来了女主第一次对救赎的争取。对此有所挣扎,有所努力,主动融入群众,却还是难逃精神上的牢笼,再次陷入相同的绝境。于家中度过一夜,第二天从镜子处反射进衣橱的一抹光再次让女主重获生机,她走上审判台,看似决心对长年的控制一刀两断,但未来如何,依旧不得而知。这种通过光来暗示女主心态的转变还是稍显生硬,总感觉暧昧和意义不明。
政治正确片。
我只是疑惑,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不应该为孩子指派一位女性社工来帮她吗? 把恋童癖关起来比较容易,可孩子的性欲已经提前开启,比较麻烦。这是大家不愿意思考和触碰的话题,不知道多少受伤的孩子在迷惑中艰难成长,一次又一次企图付出全部的自己换取那永远也抓不住的幻觉。
无感
+0.5 献给samia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