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剂良药,会冲淡你的悲伤。
热闹的晚宴桌上,安妮这样用心地劝说着别人,一个沉淀了八年,仍然困惑于恋爱的剩女。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孩子说过,你花了十年的时间去追求她,她不喜欢你,你就算再花十年,也是徒劳。
我们的时间,可以摧毁一切。
我们执着的时光,也必然会牵扯我们的一生。
当安妮和自己的教母说出,我27岁了。
眼眸中的流动,仿佛是下辈子的伤怀。
年龄的大小决定的是女人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退步,一次又一次的后悔。
其实这不是安妮想要的,也不是每个女人都希望的。
可是那是个世俗,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感到任何的变化。
一个剩女,一个骨灰级的剩女,其究竟原因,是因为她的执着。
我们都一样,渴望的是灵魂伴侣,将就又是怎么一回事。
年纪大了又怎么样,即使全世界都满意,我不满意,又能如何。
作为女人,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看清楚自己,盲从世俗。
然而,我不得不说安妮是幸运的。
那么漫长的岁月,她的执着就在遥遥无期中,重新燃烧了起来。
不管她在努力地奔跑,用力地喘气……衰老的外表,毫无形象的话语,都让人羡慕不已。
这或许就是简奥斯汀等待一生的期盼,放下所有身段与世俗,只愿与你挣扎在岁月中。
看完电影,去翻了翻原著。
女主的样貌在电影中确实被矮化了。
按原著,Anne在19岁时确实算的上是美丽,只是没有孔雀般自负骄傲的父亲和长姐样貌出众而已,但在准男爵家三个女儿中,样貌排最后的是最小的妹妹Mary,而不是二女儿Anne。
准男爵自负、高傲、挥霍无度,大女儿Elizabeth和他的性格一模一样,而且自母亲逝世后即代替母亲的位置,以女主人自居。
二人父唱女随,视其他两个女儿的幸福于无物。
Anne在十四岁那年失去慈爱理智的母亲,唯有母亲生前的挚友,拉萨尔夫人给予她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Anne孤独的长大,她的性格更像母亲,温柔、聪慧、敏感、深情。
她和温特沃斯不只是19岁时的情侣那么简单。
他们是soul-mate,19岁那年相遇时即绽放最美的爱情,他们有谈不完的话,深深为对方的特质所吸引。
Anne,不是影片里那个灰扑扑的、总是彷徨无措的老姑娘。
电影中的Anne更像是世俗对于老姑娘的刻板印象,性格拘谨、自卑,身材走样,表情木讷,等着被男人拯救。
当电影中Anne接受Wentworth的求婚时,她说,thank you——看着她丑陋的脸,映衬着Wentworth挺拔的身材和英俊脸庞,我百味杂陈,导演到底希望这一句台词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谢谢你的勇气,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还是“谢谢你的爱情拯救了我”?
我心中的Anne不是这样的。
所有屏幕形象中,最接近我心中的Anne的,是《乱世佳人》电影中的 Melanie 。
Anne就是一个27岁仍然单身的 Melanie 。
是的,她处境窘迫,青春已逝,八年来她的内心充满着悲痛、悔恨和思念,她总是拘谨着自己、惩罚着自己,不去社交,也不去装扮。
但如同 Melanie 一样,她是邻居最喜欢的姑娘,每个人都喜欢把心里话向她诉说,她恬静、柔美、心境平和、万物不争。
Anne的憔悴应该只是在家庭、社交压抑的环境和自我内心放逐的双重驱动下,穿着和神态上的内敛而已。
毕竟,她才二十七啊岁,放在今天也就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况且一直生活在英国乡下贵族的宅邸中,皮肤和五官能有多衰老呢?
当Wentworth说,Her character was now fixed on his mind as perfection itself,maintaing the loveliest medium of fortitude and gentleness(她是完美的,刚柔适中,可爱至极)时,他并非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实际上,他说出的是非常客观的评价,这也是《乱世佳人》里 Melanie 的性格特点。
Anne当然也是压抑的,一个大龄且贫穷的单身姑娘是无法不压抑的,哪怕你自己内心清澈,在别人眼里你也都是灰扑扑的存在。
但Anne优雅的性格,即使被抛弃在角落里蒙尘,也还是会像珍珠一样慢慢散发出柔和的、属于她自己的光芒。
Wentworth爱她,是因为她的灵魂确实是高贵而优雅的,如同Wentworth自己的灵魂一样。
但这部电影,为了追求突出“老姑娘遇到爱情、被爱情拯救”这样一个喜闻乐见的主题,没有表现出Anne的魅力,也没有体现出两人实际上非常般配的特质,也因此让这段爱情失去了最动人的内核,非常遗憾。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是一名男性,他的光和影都在试图隐约的向人们阐明:这个姑娘非常幸运地被拯救了,一场求婚将她拉出孤独终老的可怕人生,她获得了爱情,可是她笨拙的动作,她木讷内敛的表情,无不在试图暗示:她根本配不上Wentworth的深情,从而引发出更深一层的结论:这是简奥斯汀写给自己以及所有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童话,故事结束后还是洗洗睡吧。
可是,简奥斯汀没有那么残忍,她温柔地给Anne留下了很多回旋和解释的余地,为这场爱情的未来留下种种希望,如果说这是童话,简奥斯汀从一开始写的就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而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
希望未来有一天,能看到一个更好、更贴近原著版本的《劝导》
最近一直看简.奥斯汀的作品,看了又看,看了又看不仅仅是剧中出色的服饰设计和温馨的家居摆设也好,还是英伦那种彬彬有礼的绅士魅力也罢,甚至是古典音乐的娓娓动听,以及美丽的大面积绿草地,还是城堡式的庄园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于我来说之所以与众不同,也许在于安妮细致的心理变化映射出了大部分女性所想,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基本上 整颗心随着男女主人公微妙关系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看到第二遍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安妮如何一步步征服自己内心的脆弱,征服恐惧,征服怯懦,只听自己的心声。
我把自己置身其中。
我看到了有时候另外的自己,确切地说看到了人类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反反复复地质疑昨日的意念,推翻过往的承诺,懦弱而不坚定,胆怯而畏缩。
当温特沃斯带着愤怒说道:“我希望我的妻子是有着某种个性的坚定,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胆怯和有意的懦弱,优柔寡断,听到某些劝导而畏缩不前。
”这一段话正是对安妮的泄愤与不满。
内心的坚定,内心的强大,忠于内心的那份真诚,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最好的自己吧!
也许由于你的不坚定,你可能不会再有像剧中安妮般好运,失而复得,也许由于你的不坚定,你可能走错人生关键的一步,而后悔莫及,甚至是条不归路,或是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荆棘,或是柳暗花明,那谁又知道呢?
既然如此,坚定地坚持自己心灵所想,那么即使错了,也无怨无悔吧!
她27岁了,早已过适婚的年龄,除了八年前的一次心动,她周围剩下的只有虚荣、自私的姐姐和挥霍无度、冷漠的父亲。
没有人会真正为她的幸福操一点心。
八年前的恋人回来了,当年的拒绝成了两人跨不过去的隔阂,周围亲戚邻居朋友有心无意的搅合(或者撮合),事情越来越复杂,两人彼此对面却伸手不着。
他去阴冷的海边散步,狂躁不安;她在卧室里写日记,心碎不已。
他决定离开,前来告别,透过重重叠叠的人影,他们都欲言又止。
他还是走了。
她手里握着他的信追了出去。
她出了门就开始奔跑。
最后的几分钟是真正的高潮,前面几十分钟绅士淑女们的散步闲谈都是为了最后铺垫——她的奔跑,她一直在跑。
她不美丽了,她的旧长袍已经不是青春少女的白色,她习惯用谦恭替代活泼,她过了八年压抑而被忽视的生活,她奔跑的姿势又笨拙又丑陋。
她曾经有多软弱,她就有多坚决,她的奔跑就有多少渴望和力量。
她不断遇到人,她不断向前跑,穿过明净的街道,杂乱的市场,光与影在她身上抚过,人群和喧嚣被甩在身后。
她终于在街边找到他了,那一刻,周围的人都不存在了,音乐隐退,世界安静地只剩下我眼中的你。
这部片子,大部分的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贪慕虚荣的父亲与姐姐,神经质的妹妹,和怀着一颗破碎了的心的女主角。
大部分的时间,安都是一个人,没有伴侣,甚至在走过那条用木头简易搭建的小桥时,也是一个人。
终于,她摔倒了。
她需要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行走,妹夫提议陪伴在她身边时,她坚持让他离开了。
因为,她实在是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好好地流一次眼泪。
这次的眼泪,无关风月,只为捍卫自己的尊严。
我相信,每个大龄女青年都需要一个伴侣,甚至,我把他称为大龄女青年的伪装......没有人好好来爱自己,或者自己深爱着的人竭力对自己冷漠的时候,我需要一个壳,我需要一个伪装,即使我的心在痛哭,我也要在人前活得有尊严,而我的伴侣,就是我的伪装,就是我的尊严。
看这部电影,大部分的时间我的眼睛都是湿湿的,并且好几次想大哭一场。
前面是为安的孤单,为她所深受的煎熬;而后面,则为男女主角终于能在一起。
那些内敛、自制,但真挚又美好的情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我。
很高兴地看到某部剧情介绍里能把作品归结为“安怕过困苦生活拒绝第一次订婚,男主角温特沃斯从无钱变有钱的结论”。
这种评价,使我感觉到电影会还原了《劝导》那个时代英国绅士阶层的婚姻价值观,而不是为了符合商业利益,谋求变成一个麻雀变凤凰、我爱你纯粹是感觉其它无关等等的现代美式商业之作。
于是点动了心目中长久以来,所钟爱作品的电影改编。
先看到的电影海报上,男女主角都太合乎心中形象了。
安的演员,就是要这样一个第二眼才会觉得漂亮,与姐姐伊丽莎白站在一起绝对不会把视线投诸于她的形象。
她的演技,把安的自制,悲伤,逃避都放在一起。
也只有这样的女孩子,才会隐忍到不会把“我还爱着你”在行为上表现上显露出一丝,宁可悔恨当年的自己,也决不会档着温沃斯上校问一句:“我还有机会么?
”你可以指责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不勇敢,却不得不为她真心希望别人忘却过去,自己却一直坚守内心的善良而叫好。
奥斯丁笔下,是不可能有《苔丝》式的悲剧。
她的现实笔触,在于她平澜不惊地叙述着绅士阶层的平淡故事,在最常见的社交描写中,寻找着人性的真实、冷静、善良,以及区别愚蠢与聪慧。
理性和教养是奥斯丁六部作品的主流观念。
女主角或冷静聪明,或内敛坚强(《爱玛》例外),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个面善心不善的无耻之徒口舌生灿,做出一些不影响本人生存的错误判断,但最终的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中,这个规则没有例外,但奥斯丁本人自恃的“理性”本身却受到了首次撼动。
《劝导》是奥斯丁后期作品,曾经看到有评论,评价是作者在受到类似情感挫折之后有投射之意。
《劝导》的书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一词意义的问讯,在奥斯丁的作品中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当初恰是因为理性的放弃,导致了长达8年的弯路。
开始时,安觉得,教母的劝导本身并没有失误,“谨慎”是应该的。
但当恋情成为过去时,心却还在定定然的走在那里,即使多少次现实在她面前展现的,是一种无望的结局,她却始终不会以开始一段感情来结束。
在隐忍、坚持、躲避、后悔之中的安,并不是失败者。
我想,即使安最终结局是并不知道温特沃斯上校的真心;即使真的收到温特沃斯与路易莎订婚的消息;即使表兄的为人尚未被安所知晓,而这位表兄却是最合适的结婚人选;即使温特沃斯上校依然是个穷光蛋;安还是会坚定地走她坚持爱情的路,哪怕一个人孤独终老。
我觉得这个故事想讲述的,绝不是等待与隐忍换来最终的幸福,而是“坚守”自己的心,哪怕时间已逝,人生已改。
也会付出自己的代价来付得这种坚守。
虽然是奥斯丁的书会为了一个完满易为人接受的happy ending结局安排温特沃斯上校不会变心,那是她笔下爱情故事的通俗结局。
安从外表到心底,都是隐忍、和善、关注着她人幸福的,所以她人格犹如一杯醇酒,赢得的是周围人们的好感。
相对的,除了最贴心的教母,别人也很难从她的克制的行为中,探知她的真心,甚至可以说她的爱隐匿得早已成为自己的负担,外表温和却从不显示软弱,可以轻易让人很容易忽略她的感受。
奥斯丁这个故事里,已经嗅到了一丝茨威格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的浪漫味道。
女主角安也是她笔下,最接近于爱情的一个女主角。
电影结尾与原著情节上,有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还是能理解安出动寻求这个改编的。
三星for这部片子,加一星因为这小说本身。
Jane Austen的小说很适合给女青年们建立自信。
女文青们除了变成拉拉变成小三儿变成后妈,还是可以嫁得好郎君双双把家还的。
不美又咋地,没钱又咋地,剩女又咋地,总会有那么个长相家境给力的男子跟你谈得来迸发感情的。
啊,总是能嫁得出去的。
(⋯⋯)下面来看看这片子= =。
不漂亮的演员是一大亮点。
同05那幻化的Pride and Prejudice和95版Sense and Sensibility里面的帅哥美女们对比,这个Persuasion的演员们在外型上确实没那么出彩(Anne的演员是不是按照Emma Thompson来选的= =?
)。
所以正好focus on演技。
影片一开头就给了女主一个大脸部特写,时不时会有各种人的面部细节特写,要是在大荧幕上看应该会颇惊悚。
女主时不时会突然抬头直视镜头,从一开始写日记时的不安,到后面的痛苦,直到最后自信的微笑,每次的眼神都很不同。
这个处理很好。
看久了,觉得Wentworth其实挺帅的。
可惜的是这俩人在一起就是不来电。
就是不来电啊,唉。
剧情是比较符合原著的。
但我还是觉得转折过快,没有什么高潮起伏的(这是JA小说的特点...)。
尤其是Louisa跳台阶那一段,莫名其妙就跳了,没看过书的观众一定会很郁闷(不过说实话,有哪位没看过书的同志会愿意看这片子呢...就算看了也睡着了吧...)。
还有,最后让Anne万里狂奔实在很orz。
虽说我明白这是想从侧面反映这女子从被动接受现实变得坚定以及努力追随幸福,但这也太变态了吧。。。
最想吐槽的是服装。
为神马要让Anne穿成那样?
为了体现她的艰苦朴素还是格格不入还是主角身份?
别的Miss的打扮都很得体很能体现身份,Anne为什么要穿成女仆一样,还要搞大红大绿搭配?
唯一一件看得过去的是她在房间里面穿的那件。。。
睡衣?
衬衣?
就想到这么多。
Persuasion是我第三喜欢的JA小说,不知道因为啥。
这电影难说是经典,但相信我以后定会回顾其中一些片段的,比如说,Anne的各种眼神,这某种程度上给了我勇气。
先看了2007年版本,再看了1995年和1971年的版本,觉得2007年的服装、场景最符合现代的审美;在剧情方面,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改动,使得影片节奏更为紧凑。
最喜欢这个版本了,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会激起内心深处的悸动。
首先是服装方面,2007年的演员服装风格简洁,却又大有文章。
年轻姑娘如亨丽埃特和路易莎,她们提着洁白淡雅的裙子在绿色草坪上轻盈地欢笑奔跑,那是无忧的年华,情感可以犹如白蝴蝶般在花丛中轻易地飞起又落下。
而已是27岁的安妮,穿的多是珠灰等颜色的裙子,韶华已悄然逝去,往日短暂而又浓烈的爱情在单调庄园生活的反复思量中,熬成一颗粉紫色的珠子,在暗处沙哑地亮着。
男角色穿的多是黑白搭配(除了三妹她老公那身打猎服,哈哈),律师谢泼德穿着它配上圆框眼镜,是敬业谦卑透着一丝洞悉一切的精明;自带傲娇光环的沃尔特爵士穿着它凑在镜子前弄着那撮小卷毛,臭美得不要不要的;受过情伤的温特沃斯上校穿着它自嘲、调情、窥探和深情凝视,怨恨和深情模式反复切换都不会审美疲劳。
其次是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开头的时候,安妮在短暂地沉默思考后,继续转身投入忙碌,长镜头跟着安妮匆忙地穿梭过摆满家具的长过道,仆人沉默地做最后的整理。
急促的背景音乐亦步亦趋,似乎是在驱赶安妮,此后一段未知的时间里,凯林奇的繁华将不再属于安妮,不再属于艾略特一家。
在原著中,并没对这一场景多加着墨,只是一笔带过。
而这却又正是安妮八年琐碎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版本如1975年版本中,安妮在上克罗斯来如何巧妙周旋都不如此处的孑然来得精彩。
第二个是莱姆的海堤上,原著中莱姆的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在安妮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7年的影片中把莱姆之行作为叙事背景,紧凑地把哈维尔和本威尔二人同温特沃斯之间的可贵友情、艾略特先生的初次登场、路易莎事故一并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莱姆海边,天色阴抑,海风呼啸,海鸥嘶鸣,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时不时溅到堤上。
在壮丽的自然风景前,高谈阔论往往显得做作。
于是,一行人,或结伴同行交谈,或二人挽手漫步,或独自对着海若有所思顺便偷窥,真是妙!
一群人相处时最舒服的方式是散步,而简奥斯汀里的人尤其爱散步(哈哈)。
此处尤其喜欢男主和女主互相偷看。
啊哈哈(YY小剧场 女主:“我在看海,我没有看你” 男主:“我也在看海,我才没有看你呢!
”)再次是剧情,2007年版本改动较大,相信看过原著的大家都发现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一遍怎么个改法了。
更改过后的剧情激化了冲突,叙述更为紧凑,加快了剧情进展。
(晕有说等于没说)。
但是我对于改动过后的版本有一些遗憾。
改过之后,编剧把原本属于哈维尔上校和安妮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为忠贞的对话挪给本威尔,这是最大的矛盾,本威尔的老婆才死半年就移情别恋了,哈维尔才有资格抱怨的好伐而这也导致温特沃斯在安娜跟前写信的那一幕无法呈现,唉总之,2007年版本比较符合我个人的观感,偏冷硬风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劝导》。
Persuasion这个单词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甚至带着一种迫人的权威,年仅19岁的安妮在它面前拒绝温特沃斯,究竟是出于屈服还是真的理智思考,个人认为两者参半甚至夹杂着谨小慎微的怯懦(尽管作者认为安妮真的是为了温特沃斯的前程着想)。
每个《劝导》的读者所理解的安妮是不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安妮是由怯懦变得坚定的,最终奔跑起来追上温特沃斯。
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安排似乎是给所有曾经因怯懦而失去爱情的我们一次机会。
我真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曾经的怯懦,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请你等等我!
整部电影我只是被安妮在古老的欧洲街市上奔跑那一幕感动了,穿过河岸边白色的房屋,树影在红绒裙上不停更迭,擦身而过的墨黑色四轮马车,脚步随着急切的呼吸加快,那些街道两侧贩卖蔬菜的摊铺,高帽绅士与百褶裙小姐,所有的风景都飞驰后退,镜头面对安妮,颠簸地拉近,再拉远,反反复复,紧握信件的手部特写,快速切换的场景,奔跑的喘息让她面对上校字不成句,周围人物的声音从画面中慢慢淡出,最终镜头定格成一个吻。
我相信上校定是看穿了眼前女人的情意,亲吻着她的坚持,原谅了她曾经的懦弱,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懊恼与愧疚。
而此时女人眼角的雀斑,褶皱的衣领,都在爱人的注视中瞬间遁形。
为了爱情而奔跑的人很多,《重庆森林》里的警察223,每一次失恋都要去跑步,为了蒸发身体里的水分,不再容易流泪。
可谁又知道奔跑在大雨里紧咬下唇的223到底哭了没有。
我想这个角色再适合金城武不过了,没有谁还有他孩子一样清澈坚定的眼神。
满头红发的罗拉在法国街道上跌跌撞撞,从楼梯上滚下,跑起来脚可以抬到很高的位置,为爱人尖叫的时候甚至能看见喉咙的小舌。
那个神经衰弱的李米,追在方文身后背诵每一封他的来信,在对方说“我就是不爱你了”,她忽然哭着道歉“对不起,是我认错人了”,随即跑开,用尽全力,以至于背后的衬衫被昆明的风吹得鼓鼓的。
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老姑娘,矜持内敛的安妮,为了8年前错失的幸福,已逝的青春,在潮湿的石板路上奔跑,尽管长裙束缚,人群投射来异样目光,可她此时却奋勇地张着嘴、眼神坚定地向前奔跑,并非筋疲力尽,但这更具有张力。
我虽然不是信奉上帝的信徒,但看到这里也相信,安妮以及所有那些曾经奔跑过、现在正在奔跑的人,都是被爱神庇佑的孩子。
呼吸、心跳、闷疼的胸口,奔跑的时候只有这些,只有,来不及任何思考,这也算是一种最纯粹、最简单的,对于爱地表达。
其实,我是想起了那年入夏在北京肮脏灯影里奔跑的自己。
2010.5
虽然剧本的改编和剧集的拍摄上都有很明显的不足,我还是给了这部影片五分,因为这是Austen的故事,现在的我最喜欢的故事。
Austen的故事讲述了女孩、女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去年有一部电视剧叫《Austen Book Club》,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Jane 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
Anne是Elliott家族的另类,她有分寸。
她的姐姐是个铺张而奢侈的女人,她的妹妹是个神经脆弱的女人,她们的这些个性继承自他们的父亲。
而Anne的品性来自她那在剧集中没有露面的母亲。
Wenworth上尉后来的转变太惊人,而Louisa和Benwick结婚更是突然。
男人绝对无法忘情于这样一位女子,他不该忘情,也不会忘情。
三个版本里最差的一版。倔强隐忍的安妮被塑造为唯唯诺诺的小可怜,内敛理智的温特沃斯被塑造成装楞扮酷的傻小伙
还行,女主角的暗自思量,男主角的旁敲侧击比较耐人寻味,结尾不错,女主角一顿猛跑,跑向幸福,那个充满了渴望的吻啊。
好喜欢莎莉霍金斯~~
真的,改编得还不如琼瑶。女主和妹妹完全没演对,一有情绪就神经质,男主为了赶进度也没有酝酿。简直是糟蹋原著,最后那个跑来跑去是个啥?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怎么也有个来回五公里了。要是安有这体格子,温特沃斯早把她带船上去一起发战争财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男主给女主写信“我一直爱着你,你居然看不出来吗?”,一片儿的弹幕“鬼才看得出来”“谁看得出来”“没有上帝视角真看不出来”哈哈哈哈哈哈
中学时曾读过原著,于是观影成为记忆唤醒的过程,印象中的安妮似不完全如戏中。为生活碾压,再也难拾回那段小说时光里的宁静。
给我一个Captain……
完全简奥斯汀风格。欲擒故纵的浪漫爱情。莎莉霍金斯,极个性化的脸,让电影有了接地气的朴实韵味。
不可多得的烂片
无论是《劝导》、《傲慢与偏见》还是《理智与情感》,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电影没有办法把简奥斯丁的细腻文笔表现出来,差强人意。
个人认为是奥斯丁小说最压抑隐忍哀怨罗嗦的一部,且happily ever after的收尾多少带入点作者自我安慰式的不自然,翻拍也不讨喜也是料想之中。倒数第二幕写日记的Anne抬头浅笑一瞬间里满溢的幸福温柔把人看呆了。另外英国人的发际线都让人担忧啊。
电影不及原著的万分之一好。
很简单的爱情故事 女主角怨念啊。。。
女猪脚明显力度不够
奥斯汀不是我的菜啊。。。
喜欢完美结局,。,爱情路就要自己走来着,,
回家看到央六在播这部,当时满头包在旁边搞北影节排片,没陪妈妈一起看,只瞟到一眼男主还挺帅。回北京补了一发。男主你咋这样?和妹子公然调情搂搂抱抱,大家以为两人马上要原地结婚,结果男主万分诧异,说天啊你们竟然会这么想我不是我没有。对女主冷漠刻薄,女主气哭了觉得没戏了。结果人家又万分委屈:难道你没看出来我爱你爱得要死。哈???
相比其他同类型的英剧,电影,改编的剧情不连贯,交待不足,导致男女主角的表现都好突兀,不可理喻,看的时候就无法投入,一直很抽离
虽然有些过于精简,仍然不免小小感动。喜欢英国古典的气质。另外,不理解那些说女主丑的人,sally是我在英剧中最喜爱的演员,她的气质,声音无一不吸引我。特别是在看过fingersmith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