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是眼下位于风口浪尖上的话题,每一个生活在恐怖主义阴影下的人都或多或少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所以敢拍《英伦对决》的英国人还挺有种的,整个故事的基础是英国和爱尔兰几百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北爱尔兰究竟应该独立,还是继续留在英国,民粹主义者、日不落帝国主义政客、投机分子在这个无解议题的裹挟下兴风作浪,永无宁日。
本片英语片名直译为“外国人”,指的是成龙作为一个中国人,卷入了看似和他毫不相关的这场政治斗争。
以一个外国人作为北爱事件主题电影的线索,本片在故事层面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认知角度。
今年年初的《功夫瑜伽》里,成龙就已经开始走大龄英雄的路线,打斗的过程中安排了不少力不从心的情节,不过整体上还是武打明星的人设。
《英伦对决》里的成龙挑战年纪更大的角色,扮演70岁的退役特种兵,腿脚不如年轻时灵便了,但是还有体力完成实战级别的搏击和战术化的野外格斗。
做打星很难,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更难。
在导演马丁·坎贝尔劝说之下,成龙能接下这个角色,就说明他已经充分做好心理准备,不是作为打星,而是作为演员出现在影片中,虽然孤身一人与爱尔兰恐怖分子激战的戏份也不少,但是出现在观众眼前最多次的反而是一位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花白的头发、深陷的眼窝和绝望的表情。
主动放弃让自己获得影坛地位的角色类型,对于成龙来说当然是一种勇气;同时也算是成龙在大银幕上给观众提供一个心理过渡的渠道,任何一个武打明星都不是神,都不可能在影视作品中打到耄耋之年,喜欢成龙的观众也应该接受他已经63岁这个事实了,如此高龄仍然愿意突破和创新,很值得珍惜。
可能只有马丁·坎贝尔这个段位的类型片导演能说服成龙了。
这位导演堪称类型片领域的一代宗师,拍过两集007系列电影《黄金眼》《皇家赌场》,捧红两代007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和丹尼尔·克雷格,号称“两次挽救了007”。
皮尔斯·布鲁斯南在《黄金眼》之后22年再次和坎贝尔合作,与成龙演出对手戏。
听着布鲁斯南在《英伦对决》里纯熟地道的口音,我才知道这位扮演英伦特工的儒雅男星的老家就在爱尔兰。
所谓导演这一行的高手,就是我绝对不担心你抓不住故事情绪的矛盾点,所以我就非常从容地拍,我也不用一些很刻意的手段,比如很出位的剪辑、很出格的音效,就可以成功创造紧张情绪。
坎贝尔拍的作品节奏都很稳,影片开场就是一场爆破事故,导演没有使用音乐加强情绪的传递,因为在胸有成竹的坎贝尔看来,故事本身足够打动观众,一切其他不必要的因素通通舍弃;故事的格局要到影片中后段才能完全看清,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能在剧情方面给观众传递新鲜感,该到一笔带过的时候坎贝尔也不含糊,没有冗余剧情,没有尿点。
该到加强剧情紧张感的地方,坎贝尔也不吝惜应有的电影形式主义。
皮尔斯·布鲁斯南和同僚争吵的一场戏,揭示了二者投机分子的真实面目,坎贝尔把镜头推上去,给了两人半张脸的大特写,这是片中唯一一次用到如此极端的人脸镜头。
故事中一场重要的恐袭戏,坎贝尔的剧组在未通知伦敦兰贝斯桥上行人的情况下爆破了一辆公交车,抢拍了爆破现场无辜吃瓜群众的真实反应。
《英伦对决》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告诉我们不用特效、不耍花活,只靠一位武打片传奇人物的突破和坚持,只用最基本的镜头组合招式,也能做出一部质量上乘的类型片。
如果你喜欢的是成龙丰富的动作戏码,你可能不会选择此片,但如果你喜欢类型片,喜欢好莱坞电影,你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满满的好莱坞工业化制作套路电影,剧情很好,没有过硬的情节,成龙和布鲁斯南都有对事件的矛盾,对人的矛盾,对自己的矛盾,很好的流程和演员很好的爱尔兰口音;关(成龙)一生曲折,出生中国广西,本身是特种部队,与太太生了三个女儿,辗转来到英国,在船上先失去一双女儿,来到英国却难产,最后一个女儿出生太太就死了,唯一的依靠就是最后的女儿凡,却被爱尔兰激进份子UDI给炸死,失去所以的亲人,失去所有的精神支撑;最后放弃自己全部,独自一个人对付整个爱尔兰政府,誓要为女儿凡报仇;运用自己的特种部队所有学到的能力,来到爱尔兰单挑布鲁斯南,以暗处为掩护,以不怕死为信念,只要得到名字,却不想知布鲁斯南其实就是幕后黑手,当然也是被操控的幕后黑手;布鲁斯南原年轻也是UDI成员,最后化解矛盾,成为政府成员,上升高富帅阶层,为自己的权利私欲,不惜不为自己妻子死去的哥哥报仇,就放任他们在全世界最宽松的英国监狱呆着,换谁的老婆都会不爽气到给你戴绿帽,还是找你自家侄子给你戴;最后关(成龙)干掉了凶手5人,也知道了布鲁斯南这个阴险的人是幕后傀儡黑手,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全世界他是恐怖分子之一,但最后回到自己住所的关(成龙),已经60多岁剩下的就是了却残生的自己(虽然设计了个刘涛在,但总感觉这个角色有与没有都可以);影片把杀戮、自私、利用、权术、性和对亲情的爱都表现出现,就是成龙最出名的打戏比较少,但我个人却非常喜欢,本没有很感兴趣去看,看了网评说成龙在该片的演技上线上岗,才一个人咚咚跑去看,没想到是一部意外之作;看完觉得华人要是用来人类的情感作比喻,我们永远都是表达着悲伤和痛苦,没有一个华人在世界各地生活是不艰难,不困苦的,不是失去亲人就是备受歧视,不是要在人家面前,政府面前低人一等就是需要付出全部力量(包括生命)才能换来那么一点点的公正和公平,为什么我们就是那么的悲怆;人家就是活在所谓的民主制度下,却被自家人每天用炸弹去威胁,用最舒服的监狱去惩罚杀人犯,一切的所谓民主,在经过历史的演变后,尤其是有人在微微的微调后,民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么纯粹的为了每个人民的权利了,现在也只是一套披着羊皮的狼主义;我们已经强大了,不希望行走在全世界路上的中国人背后都有一道道艰辛的历程,我们天生就不是忧郁的生物,我们有的礼节不是因为我们低人一等,而是我们拥有的高尚情操告诉我们要善待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人;我们的外衣虽然不是民主,但内在却是全世界一个最安全、最舒适的国度,之一。
文/列文成龙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英伦对决》马上就要在国庆档上映了,毒舌君首先想说,从个人角度来讲,是非常喜欢《英伦对决》这部电影的,因为这部影片并非大家所熟悉的那种动作层面的“精彩”,而是剧情、角色、悬念层面的“牛逼”,在所有成龙电影中都堪称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但毒舌君也隐隐感觉到,广大普通观众也许对《英伦对决》怀有某种错误的期待,以为这又是一部打得有趣而热闹的成龙电影,甚至会期待成龙和皮尔斯南这两大巨星上演巅峰对决,再加上影片所采用的故事背景以及剧情深度,又大大超过了普通观众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偏好,所以——《英伦对决》也许会成为“普通观众”的噩梦!
说得更明白点,那就是《英伦对决》也许会让很多观众“看不懂”,甚至会成为“最难懂”的成龙电影!
观众期待的《英伦对决》也许与影片呈现的真实样貌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毒舌君之所以给大家提前预警,也是希望避免“普通观众”受到宣传误导,带着错误的期待走进影院进而对影片产生不良观感,同时希望通过这篇“映前预警”影评,帮助“普通观众”建立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观影心理,以便大家在观影时能够更好地欣赏成龙的这部剧情片佳作!
毒舌君之所以认为普通观众会“看不懂”,首先在于影片的整个故事根本不是为中国观众而是为西方观众打造的,故事背景也超出了普通中国观众的知识储备和关注范围。
《英伦对决》的故事不是大家熟悉的成龙电影那种诙谐轻松的冒险故事,而是建立在“北爱问题”这样一个严肃深沉的政治历史背景上。
说起“北爱”恐怕不少年轻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北京爱情故事”,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是对世界政治与历史有偏好的年轻人,才会明白这个“北爱”说的是“北爱尔兰”,而“北爱尔兰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英国政府同北爱民族主义者“统独之争”的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曾经持续爆发严重的暴力冲突、恐怖袭击和流血伤亡,但随着1998年北爱和平协议的签署终于迎来和平。
也许常看《新闻联播》的中老年观众,会对“北爱问题”留下记忆和印象。
而自从和平协议签署以来至今,“北爱问题”已经迎来了长达20年的和平期,在新闻联播里也早已不见踪影了,所以新一代的年轻怎会对此有任何的认知和了解?
《英伦对决》改编自1992年出版的小说《中国佬》,如果这部影片出现在90年代正好应景,但放在当下这个时代,肯定会跟当下观众产生“时代背景”方面的“代沟”。
而《英伦对决》故事正是建立在中国普通观众基本毫无认知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上,而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之重要,跟影片的剧情、角色以及角色关系和行为逻辑,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关联,对影片背景毫无了解,你也许就搞不明白片中的角色身份是什么,彼此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微妙的关系。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伦敦的一条街道发生炸弹袭击,英国政府根据爆炸现场的证据马上得知这是北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发动的恐怖袭击,你如果对“北爱问题”的历史毫无了解,对当年北爱民族主义者对英国发动恐怖炸弹袭击的历史毫无了解,你就不会明白片中的恐怖袭击,对于英国政府和北爱当局会是怎样一种严重的政治危机,也无法真正理解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角色处于一种怎样的政治危局之中,以及为何英国特种部队对待北爱恐怖分子会如此冷酷和残忍。
随后,英国的女内政部长打电话给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北爱第一副部长,要求他查出真凶,给英国以交代,而同时英国也会满足他释放北爱政治犯的条件。
如果你不明白英国政府与北爱当局的关系,你就不会懂得,英国女内政部长跟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北爱第一副部长根本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女部长无法命令布鲁斯南行事,而只能用政治压力和政治利诱来让他行事。
如果你对北爱的政治架构没有了解,看到皮尔斯·布鲁斯南“第一副部长”的官衔都会瞬间蒙圈,“第一副部长”是个啥官?
有多大权力?
到底是哪个部的第一副部长?
其实,北爱尔兰行政当局的最高领导就叫“部长”,而“第一副部长”就相当于是北爱尔兰的第二号实权大人物了。
接着,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副部长召集手下的政客开会追查凶手。
这也需要你至少对北爱政治派别内部也分鹰派和鸽派,具有这样一个基础认知,才能看明白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副部长不仅跟英国政府立场有别,他作为鸽派,跟北爱内部的鹰派也有既利用又对立的复杂政治关系,而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其实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跟片中许多角色的身世和立场都产生关联。
而且《英伦对决》的角色之多、角色关系之复杂,也堪称创造了“成龙电影”之最。
如果你在观影过程中,不能对这种剧情和角色的复杂关系有着细微而敏感的观察和感悟,也就无法理解片中角色所坚持的立场以及悬念反转的设计。
如果普通观众对“北爱问题”缺乏基本了解,甚至会连成龙扮演角色的行为逻辑都看不明白。
他在恐怖袭击中痛失爱女,随后他所做的事就是跟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副部长较上了劲,非得要人家交出凶手,还在人家办公室制造炸弹袭击进行威胁,甚至当皮尔斯·布鲁斯南跑到乡下农场避风头,他还穷追不舍,继续制造爆炸威胁。
也许放在其他背景下,成龙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一根筋偏执狂,凭什么他认为皮尔斯·布鲁斯南就一定知道恐怖袭击的真相、一定跟恐怖袭击有关的?
但放在“北爱问题”这样的背景下,恐怖分子是北爱人,而皮尔斯·布鲁斯南是北爱政坛的大佬级人物,这样的剧情和角色身份设定再跟历史背景相叠加,成龙对他穷追不舍的行为就不完全是偏执,而是具有一定程度合理性在其中了。
看了以上的内容,大家可能会觉得毒舌君说“北爱”说得那么多,说成龙却说得那么少。
而这也正是毒舌君想强调的一点,《英伦对决》也绝非大家印象中那种成龙贯穿全片、无所不在的电影,也绝非一部严重依赖成龙动作身手作为影片核心看点的电影,而是一部皮尔斯·布鲁斯南主导的“政治线”,以及成龙主导的“复仇线”两线并进、同等重要的电影。
成龙主要负责打戏的精彩,皮尔斯·布鲁斯南主要负责文戏的精彩,而且,至少毒舌君认为,《英伦对决》真正的精彩之处,主要是来自于剧情方面复杂与反转的强大张力,以及“政治线”和“复仇线”两线并进、巧妙融合的精妙结构,这才是影片真正令人赞赏的“牛逼”之处!
此外,《英伦对决》也堪称近几年最好看的政治惊悚+反恐片,而且不是《24小时》那种噱头足热闹大级别的,而是《国土安全》那种严肃复杂深邃级别的!
所以,《英伦对决》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成龙电影”,毒舌君会用“牛逼”而不是“精彩”二字来形容这部电影,区别就在于以往成龙主演过的经典影片例如《警察故事》、《飞鹰计划》、《红番区》、《十二生肖》之类的你可以用“精彩”来形容,而《英伦对决》的出色之处则完全不是这种“精彩”,既没有成龙标志性的搞笑打斗,也没有什么惊险的玩命动作,成龙和皮尔斯·布鲁斯南两大巨星也没有太多面对面的交锋和对决,而是另一种基于整部影片布局、剧情、角色、节奏和细节的剧情片维度的“牛逼”。
甚至可以这么说,《英伦对决》是成龙大哥影片中前所未有的剧情佳作!
在成龙大哥的片子里居然能看到“牛逼”的剧情和表演,想不到吧?
呵呵!
说了这么多,毒舌君这篇“映前预警”影评主要想向大家强调两点:一是建议大家在观影前,最好先上网对“北爱问题”的相关新闻、历史和评论了解一番,才能在观影过程中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剧情和角色,看懂影片种种细微的妙处所在。
二是不要对成龙的打戏抱有过高期望,虽说影片中成龙依然称得上“打得精彩”,但在精彩程度以及打戏分量上,已经不是你熟悉的经典成龙电影的样子了,反倒是成龙大哥的表演更值得关注。
(文/列文)
1. 成龙本身也老了,演的也是个老人,根本就打不动了。
打斗的过程也是跟他以前的动作片如出一辙,比如跳楼梯、各种弹簧体质……就动作片来说就是个0分。
2. 007这样的大牛货会去小PUB跟妞接吻还被拍,这智商简直了!
3. 隐隐中觉得抄了《V字仇杀队》很多情节:爆炸、复仇、暗杀、阴谋阳谋、政治……4. 爱尔兰男人的口音,有种性感、搞笑、可爱的感觉。
我生活中遇到的爱尔兰男人也都是“笨蛋”。
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关于爱尔兰共和军的背景网上有很多介绍了,我就另辟蹊径和大家科普一下成龙扮演的关玉明的背景介绍,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说因为关玉明参与过越战的背景,他很有可能是华裔美军,其实是很多人不了解那段鲜有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北部的越共胡志明政权发动对法属南越政权的战争,后来把美国人也拉扯进来了,史称“越战”,其实那次战争背后还牵扯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决,中国在前苏联的授意下派出军事顾问团暗中参与了这场战争,并最终帮助胡志明打退了美法联军,统一了越南。
中国的这支部队前身隶属中原野战军,是陈庚将军的部队,当时援助越南的大多是广西和云南籍的士兵,在电影中关玉明就是广西人,后来在战役中,这支部队伤亡很大,被俘虏很多人,只是在越战结束后为了不影响国际形式(当时中美两国正在初步外交接触),因此被俘的中国军人并没有被及时送回国,而是在当地安顿下来,有的甚至和当地人通婚生子。
七十年代末,在苏联的挑唆下中越关系突然紧张,随后爆发了中越战争,那些当年留下来部分中国军人和当地华侨一起成为了越南民族主义者的众矢之的,1976年在胡志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暴动,当地华人死伤者无数,在这种形势下,华人们开始自发组织逃离越南,1977年的十一月,有人组织搭乘渔船准备逃走并偷渡新加坡,这场逃离规模很大,但极其悲壮,在逃离过程中渔船先遭到泰国海盗的洗劫(电影里有表现),后又因暴风雨和海啸使得逃跑的华人死伤惨重,最后到达马六甲海域的只有几条渔船,但因新加坡政府拒绝难民,使得船上的人无法下岸,后来粮食短缺和传染病爆发,又死了好多难民,估计电影里面关玉明的妻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难产死的,后来国际难民组织呼吁世界各国接纳这些华裔难民,但是全球只有一个挪威政府愿意接纳他们,因此这些人被转移到挪威才安定下来,之后新加坡政府出于国际压力也承担了一部分难民,此事件才结束,片子里的关玉明之后辗转多年最终在英国落户,其身世让人唏嘘。
其实这段历史波澜壮阔,华人命运在历史上始终磨难多舛,电影中北爱尔兰民族独立的故事让这么一个同样具有复杂背景的中国人来贯穿,其隐喻性也是不言而喻。
关玉明(成龙 饰)和女儿小凡(梁佩诗 饰)在英国伦敦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
关玉明经营着一间小小的餐馆,老老实实的靠着辛勤劳作养活家庭,从未有过想要僭越法律或是道德的念头。
然而,上天并不眷顾这个善良的男人,在一场恐怖袭击中,小凡不幸成为了受害者之一。
让关玉明无法接受的除了女儿的死之外,还有英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轻视和不作为。
政府高官莱姆(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出现在了关玉明的视野之中,他坚信莱姆和恐怖组织以及事件的真相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既然法律和正义无法还关玉明一个公道,关玉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女儿复仇。
翻看影评,发现很多人原来完全没看懂片子,我从影院出来时也是一脸懵逼,在此要多谢1910的《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英伦对决》和魔力的真髓《最终冤枉对了一个坏人》以及科普爱尔兰和英格兰恩怨的帖子,建议大家看看这几个帖子,就能明确人物的背景和事件的背景了。
说回影片,首先要赞一下,这真的是一个很深、很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关会对政治这么敏感?
这是源于他复杂的际遇。
一个中国人,参加越战,在越南经受过美军的训练,偷渡,遇海盗,失去两个女儿,最后一个女儿在恐袭中丧生……听听这几个词——越战、难民、偷渡、海盗、恐袭,其实他一切悲催遭遇的背后,都是政治的翻云覆雨手。
他是一个被政治牺牲的小小平民,而其他的那些难民、甚至海盗、甚至恐怖分子,本质上也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关沉默,渺小,但是他不笨,不愚昧,他很清醒,但是无力摆脱命运。
一个不幸的底层人物如关,那么金字塔顶端的政客又如何呢?
007原来是恐怖组织的头子,后来向政府投了诚,摇身一变成了高官,西装笔挺威风八面,然而他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呢?
是要特赦营救战友?
是虚与委蛇谋划独立?
是高官厚禄?
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控制权?
不管哪一样,他费尽了心力,得到的是与昔日的战友(可能也包括昔日的自己)决裂、绿帽子、不能再信任的侄子、背后捅刀的妻子、杀妻、潜伏在身边的间谍情人、失控的暴力,以及,身败名裂。
他做为一个周旋在各种势力中又裹挟着私欲的人,还能得到什么?
哪一个政客又不是这样呢?
有人说最后英国政府成为了赢家,NO,007和恐怖分子情人的照片一发出去,人民会质问政府,会有人被问责,政府连一个两面派的合作者都没有了,整个局势会更加复杂,更加不可控。
影片的最后,警察头子说这个中国佬做事有始有终、我们欠他个人情,我勒个去,这价值观很黑手党啊~怎么过审的啊!
如果说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应该就是中文译名和中国版的海报了。
若非上天有意为之,恐怕在国庆档还真不打算去看。
怀揣着这样的心情,看完《英伦对决》,真的想赞一句:大哥回来了!
《英伦对决》应该算是《新宿事件》之后成龙的新一次实力爆发之作,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尽是成龙一成不变的动作喜剧:《功夫瑜伽》、《铁道飞虎》、《绝地逃亡》等等。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功夫梦》、《警察故事2013》、《天将雄狮》等等成龙参演的电影,实在令人提不起观影的性质。
为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在成龙近年来不断提高产量的同时,电影的质量也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比起十年前,已经差太多了。
不仅仅是这种风格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成龙不再那么能打了。
而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成龙,是影坛上少有的功夫巨星。
还坚持每年拍这么多电影的,恐怕也就只有他了。
但人老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再加上多年从影生涯积累下来的新痕旧伤,我们能看到的成龙,动作早就不再那么行云流水了。
因此,在今年奥斯卡上荣获终身成就奖、成为该奖的首位华人,我们也会有质疑:他值这个奖吗?
成龙用《英伦对决》打消了我们的质疑,他无愧于这个奖项。
《英伦对决》的英文片名为《The Foreigner》,直译过来就是“外国佬”的意思。
其原著是史蒂芬·莱瑟1992年出版的小说《The Chinaman》,“The Chinaman”的原意是“中国佬”,略带有歧视性的意思。
成龙在本片中就饰演了一位英国籍华侨“关玉明”,而且这个“关玉明”甚至有些胡搅蛮缠。
关玉明的女儿在一次恐袭中不幸身亡,万念俱灰的关玉明决定找出真凶、亲手为女儿报仇。
为了得到爆炸制造人的信息,关玉明好几次蹲在警局大厅等待、甚至向警局长官“行贿”,这样的举动,让人一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应。
在断定政府高官汉尼斯与恐袭制造者有关联后,关玉明为了得到嫌犯的信息,炸人家办公楼的厕所、炸人家的农场,甚至弄伤了人家的守卫,这样的形象让人看着觉得,有损我们国人的形象。
虽然这样的形象看着稍有不适,但是却极其符合一个老年痛失爱女的人物形象。
当一个人痛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希望的时候,精神会崩溃,人也会做出过激反应。
这就是片里的“关玉明”。
成龙对于“关玉明”的演绎更多的侧重在文戏,而非武戏。
你会发现,成龙那些招牌式的武打动作没有了,少量的动作戏更多是为了服务于角色而非取悦观众。
苍老的模样、阴郁的表情,这样一个“关玉明”再去胡搅蛮缠的时候,观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呈现出这样一个“关玉明”的成龙,让我们恍然惊叹:成龙无愧于大哥。
在开头曾提到,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应该算是中文译名和中国版的海报。
这样的宣传造成了一种假象,也就是让观众以为这是一部双雄争霸的动作片,可实际是它是一部政治惊悚片。
片中成龙饰演的“关玉明”与皮尔斯·鲁斯南饰演的政府高官“汉尼斯”的正面冲突很少、对手戏也不多。
这种“表里不一”的假象,很大程度要怪罪于宣传团队对于电影的了解不够深刻。
另一方面,导演马丁·坎贝尔对于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非常高,故事再进入中后段的时候,才能看清格局全貌,说明剧本很有技巧。
引用豆瓣网友的话:“上一次见到这样的成龙,还是在《新宿事件》,久违了。
”没错!
看腻了成龙一贯的动作喜剧后,突然看到这样一个成龙,怎么能不又惊又喜呢?
《英伦对决》是一部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结合了诡谲的英伦政治斗争背景。
成龙六十多岁依然不用替身,上演格斗,这份精神令人敬佩。
影片走的也并非成龙擅长的功夫喜剧路线,而是呈现出英伦影片惯有的冷静、严肃和峻冽的特质。
气氛阴郁,配乐克制,感情戏份含蓄,收尾干脆,同时留有余味。
小人物在对抗大人物的较量中,显然获胜了。
影片是标准的复仇电影,越南华裔复仇的动机是为在伦敦恐袭案中丧生的女儿讨回公道,这使他博得了观众的同情。
当他求告政府高官无门后,只能仗着一身孤勇,独自踏上寻找真相之路。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爱尔兰司法部长的隐秘故事,涉及爱尔兰民族分裂主义、高层间的政治争斗,这段历史对于大陆观众来说较为隔膜,我在看的过程中也云里雾里,没能厘清整条线索,好在不影响整部片子的观赏流畅度。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成龙除了最后所杀的恐怖分子外,对付其他人都是制服为止,不加伤害,这反映的是成龙影片中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不能为了达成目的和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
这个五星为了成龙!
戏里戏外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在拼,为家人,为自己,为了中国人!
开始有点被爸爸和女儿那段搞得失望,还好就一段而已,从自制炸弹开始好看了,不愧为发明火药的国家,接着是徒手一对四,然后好戏就收不住了……片中作为明线的英国和爱尔兰的政治斗争明枪暗箭互相遏制又互相利用,片中那句政治和恐怖分子就是🐍的两头,可惜最后倒霉的都是平民百姓。
副部长一世英名,没想到被家人和亲人暗渡陈仓,被政治伙伴背信弃义,为情人背锅当枪,所以利益面前没有感情,感情里不能掺杂利益。
到最后被迫发出照片那一刻他虽生犹死了……打酱油的刘涛我竟然没看出来其实里面还是有真感情的,那个被叫麦姬的情人不顾自己安危趴在真正的情人身上哭,侄子毫无保留的对阿姨结果发现被骗了……另外,一些政治派系可能和真正的历史有关,有点搞不清楚
严肃的成龙大哥,比新宿事件里更加严肃!年过六旬,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在这样的年纪改变风格确实值得敬佩。如果结局再开放一点会不会更好?
可以说是成龙这些年最好的演出了
亚洲版Taken,动作场面还算不错,整体故事也精彩!
这无疑是部实打实的中国电影
两颗星星都给成龙,其他各种细节经不起推敲,剧本糙糙的,都懒得讲了。诚心希望我的友邻能避让烂片。这都能打7.3分,这阵子观众的high点是不是被调教得过低了。豆瓣评论前几页都齐刷刷的4星,我再也不相信这种打法了,这里肯定有水。
前边的大小逻辑太弱智,尤其成龙觉得副部知道名单就去搞爆炸,如果能加上对成龙心理变化的说明或者更多推测也许能圆一下。后边逐渐收的不错,节奏尚可,成龙这些年最好的影片了吧。7分。
二刷后升至四星。看清在电影院没看完整的字幕后,否定了当初文戏乏味的观点。把政客和恐怖分子比作蛇的两端是绝佳的比喻,凭借一己私欲想要往上爬,却被各方钳制最终众叛亲离,而“打蛇”老汉给予了名誉扫地的致命一击。两位主演都不容易,一个曾经风流倜傥,而今情场输家。一个曾经功夫喜剧,而今苦情复仇,营造出壮士不已的情怀在冷峻的画风中回味。
龙叔真的老了,看得很心疼,动作没有年轻时候利索,龙叔真的好拼,这部里确实更内涵,没有搞笑,内敛的表演方式,希望龙叔长命百岁
反派像库克
人物塑造很扎实;预留可探讨的空间很大。应该给成龙一个影帝,不管哪个奖的。
这就是成龙近几年最好的电影,但仅凭此就给高分大家是不是对电影要求太低, 老老实实地拍成飓风营救一样为女复仇不好么,非要加上政治反恐的戏码,这也就算了,好歹可以说加点深度,但是夫妻出轨,情妇背叛,婶侄乱伦,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另外,刘涛在她为数不多的戏份里面,再次告诉大家她演技很糟糕。
IRA真是经打又经踹,经黑又经卖;成家班保证了动作戏的干净、漂亮、妥帖以及新意;但成龙自己又是个苍白、孤立的角色。怪异的剧本。
感觉成龙不是主角。我看的国语版太sb了
上一次见到这样的成龙,还是在新宿事件,真是久违了
整体走的是政治阴谋加孤胆威龙模式,亮点在成龙一惯戏谑正直的形象有了颠覆,死灰脸加兰博技能,虽然老式,但是放到成龙身上倒是一种娱乐商标的错位,而“中国”这个隐形政治介入的符码却相当聪明,比起《战狼2》的粗糙植入,这部电影的意识形态镶嵌的更聪明。
希望少一些中外合资或者中不中洋不洋的片子.本片就属于拍得较差的不中不洋的类型.电影讲的是伦敦爆炸案,成龙女儿被炸死,于是成龙寻找凶手,从第一副部长那里得到线索,大战北爱尔兰反叛军.电影一般偏下.
是部用心且好看的片子,可惜在剧作上极难做平衡,让原本B故事的体量被摆在尴尬的位置,或不如在对抗的建置上往前再迈一步
不一样的大哥和007
3.4星。成龙是这部中庸之作的救星。1.成龙证明了,动作巨星是可以有演技的。从眼神到体态到老妆,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落魄的小人物式的英雄。2.布鲁斯南怎么老成这样子?这个反派不上不下,尴尬得如同刘涛的老妆。3.侄子婶婶的偷情简直没眼看,蠢直男。
沉默和抛弃了喜剧打斗风格的成龙,有谍影重重的影子。三层力量角逐,剧本也没有粗制滥造。这里面尽显老态的成龙,却是这几年里我看到过的最好的样子,如同绝望的野兽。ps :这个电影和谍影重重一样,做成3D是为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