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人:最近看了台湾电视剧《噬罪者》,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拷问人性的作品,主人公王翔因为一起谋杀入狱,12年后获得假释出狱,却因为之前的案底,让他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毕竟很多人都是以歧视的眼睛看他,甚至有很大的敌意,还有歪曲。
大家都把服过邢的人称作“更生人”,就是说这个人坐过牢,需要重新开始,本意应该是呼吁社会对他们包容,给他们新生的机会,因为没有社会大众的接纳和包容,更生过程会很艰难,压抑,可能会被刺激回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更生人还可以这么理解,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比如一个A,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促销员,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某剧组,被邀请去客串,渐渐的也被导演发现,挖掘,于是她走上了演艺道路。
那么她也就不再属于过去的她了,也就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新的工作活动,这样的转变也可以形容是更生,重新开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更生只用于服刑者,那过于局限,难免狭隘,因为世界无奇不有,重新开始的故事,角色很多。
比如一个人,原来是富甲天下,成天与人斗酒、斗富,后来因为一场意外遭到抄家,所以他就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云游道士,在道士的点化之下,他便追随道士上山,后来终于修炼成仙,人世白云苍狗,此攻彼伐,他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也是重新开始。
说到更生我也算是一个,我不是一个服刑者,而是一名文艺者,我是借助文艺对自己救赎,进行洗礼,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变成一个博闻强识的人。
我选择文青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的东西,这就是我个人的华丽转身,是我的重新开始。
我刚出社会的时候,住在一个很混乱的城中村里,接触许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那是我的过去。
可后来的我,推崇的是圣贤,高士,君子,才子佳人,而不是流氓,后来的我也厌恶一切没有底线的丑陋,和不择手段的罪恶,我主张良知,正气。
至于后来的我反而被一些城市警惕,觉得我是威胁,这不是文艺的罪,而是整个环境的原罪,毕竟举世混浊,到处男盗女娼。
首先这部剧没有让我感到枯燥无味,一口气看下来的,内心非常触动。
特别喜欢其中的唐娟这个角色,非常有魅力,但是对和王杰之间的感情却非常傻,内心空虚,两个人相互取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结为夫妻,偷情暴露,最后唐娟被王杰的结婚对象洪怡安用烟灰缸砸死,看的让人非常难过。
洪怡安是这里面最无辜的人了吧,最应该进监狱的人是王杰才对,起初就是王杰错手杀害了李晓君,他的哥哥王翔帮他顶罪入狱12年,真希望进监狱的人是王杰而不是王翔。
王翔的不告而别,一句解释的话也不说,过了12年,当年的新闻,让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一直以为是她害的王翔杀死了李晓君,对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也非常的不公平。
其中当了备胎的宋克帆感觉也是非常地无辜。
杀人者虽然改造出狱,社会却很难有他们的容身之地,王翔是如此,阿标也是如此,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被放出狱的那位图书管理员一样,甚至有想要重新进监狱里生活,阿标也是这样,但是最终图书管理员自杀,阿标想要进监狱,却丢了性命。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身不由己,帮爸爸偷钱赌博的女儿,女儿被杀的父亲,杀人凶手的母亲,生活不易,我们管不了人们的闲言碎语,只能内心向善,心向光明,做个心怀宽广的好人。
很好看的电视剧,总结起来:前十二集看的很紧张舒服刺激,最后一集恶心到了。
故事讲的很牵强,一些人物的感情转变很突兀。
他们明明还有故事,可就是这么遗憾地结束了。
一角色分析王杰:自己杀人,哥哥背锅。
社会闯荡,人在成长。
销售业绩不错,也在学会顾家和担当。
可最后还是拖着和唐娟的感情不清不楚,也没有真正给怡安一个心灵安稳后方,导致怡安走向极端。
说到底:他还是没有成长——没有说出自己的案底,没有替洪怡安处理后事(背锅),也没有交代向唐家道歉,只是审讯室沉默,在车里为人过生日。
王翔:全局最善良的角色,背锅侠。
王翔出狱以后,明明会以为一切会重新开始,可是周围的人还是对他充满怀疑。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别人关注他,他就逃离。
李晓君爸爸开车撞他,打他,他能理解:他们家欠人家一条命,不能反抗,要保持负罪感。
多次和弟弟提到忘记过去,经常劝着阿标,要重新开始。
可是他自己没有完全做到。
队长:局里看着很负责,不轻易相信证词,很聪明,常年关注王翔。
王翔身边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介入。
可是最大的漏洞就是:他们一直看着的王翔身心很健康,情绪很稳定,待人接物都很得体。
当年即便是发现李晓君的尸体和血迹,就判定王翔杀人(虽然可以判定,但杀人理由不充分)。
这和队长角色塑造前后矛盾的。
二不合理之处1,小爱和家庭差距悬殊,两人能上同一所私立学校,存疑。
两人能够成为朋友,存疑。
2,唐娟死后,家人没有一点反应提到,剧情为了省片长可以不拍,但这里面涉及到小爱,潘奶奶对李晓君真相和王翔印象的改观,可以没有拍出来。
3,这部剧应该看作群像戏,其他角色都蛮丰富的,可也有很多戏份的宋克帆和李晓君哥哥妥妥成为推进故事的工具人。
4,洪怡安前面有些胆小(起初害怕和杀人犯哥哥独处,见面)傻呆(王杰多次出差借口都安心接受,在王杰口袋搜出验孕棒也能被忽悠过去)善良隐忍(去帮王妈妈做家务,王杰输出自己错事不离不弃)最后被激怒拿起烟灰缸杀人,可以理解是激情行凶(她本来是去谈判的,让唐离开王杰),可是镜头给她的时候,她面对唐倒下惊慌失措(这很合理),可是镜头接着就是她拿着烟灰缸对唐持续输出?????
当然这个如果需强行解释:病名为爱。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她和王杰是相爱的。
但这还不够。
5,沈雯青竟然可以轻易相信王翔一家所谓的犯罪是因为她?
沈雯青对李晓君和王翔走的很近吃醋,而且她也提议王翔和李晓君保持距离。
那么王翔的“威胁杀人”怎么会因为她呢???
还有她竟然为此感到自责,还问王翔恨不恨她????
6,陈芷玲玩失踪也太过火了。
不想回家可以理解,害怕面对妈妈也可以理解,但是妈妈和爸爸都不联系(手机坏了,不是问题)一下,电视也在报道失踪,居然可以心安理得到那种地步。。。。。
三结尾真正的猎手会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怀疑王翔说谎,但从未怀疑过王翔说谎动机。
好像王翔通过他们眼中的证据,说出来他们想要的,就是真相。
这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不得不要表扬一下国产神剧《毛骗》的故事:在一些所谓的聪明人眼中,真相=我预判了你预判的预判。
所以想要隐藏真相,就要适当露出“马脚”:把自己当作鱼饵,聪明的“愿者”自然会上钩。
送给所有想要当生活的编剧的人。
会接触到这部剧,是因为搜庄凯勋的电视剧搜到的,这位仁兄,虽然只看过他的一部麻醉风暴2,还是配角,不过至今仍然念念不忘,想说看看他还有什么好剧,就搜到这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常常同时搬出来对比评论的剧——噬罪者。
其实这两部剧要表达的思想有交叉之处,但又并不相同,一部是站在法律、道德等伦理角度的大方向去评判善恶,剧中台词“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
你有标准答案吗?
”拷问人心,而这部剧是完全以一个小人物的出狱生活带出它想告诉我们的,“我以为一切都会一笔勾销,但不是这样。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这是出自《甘地语录》的一句话,译作“恨罪恶,爱罪人”,这也是这部剧的英文译名。
为什么要爱罪人?
人之所以会成为罪人,是因为罪恶有了生存的土壤,我们和罪恶生活在同一片土壤,怎么可能不变成罪人?
与其不加思索的惩罚他,不如去思考怎样把渗入土壤的毒素清除。
否则,除了这一个罪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罪人。
由于涉嫌杀害未成年少女,王翔被关了十二年,出来后,物是人非,因为怕影响到家人(为防止罪恶再次发生,刑满释放人员需要定时向观护人报道,并且警务人员要时常去居住地探视),他没有留在家里的早餐店工作,经弟弟介绍成为了一户有钱人家的专车司机,而阴差阳错的见义勇为,曝光了他的入狱事件,走投无路,他投靠了监狱中认识的做正当生意的龙哥。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毫无波澜的过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会慢慢淡出脑海,可生活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呢?
同在龙哥的公司工作的更生人阿标,因为被怀疑盗窃,干脆破罐破摔,故意在商超抢劫,就为了能再被关回监狱。
为什么?
外面的路,真是太难走了。
一个人被判定有罪后,之后发生的任何坏事嫌疑最大的依然是他,即使他是清白的。
这就是首因效应,犯了错的就永远是罪人,任何人都能俯视他、批判他。
人性如此,无法避免。
王翔也没有逃脱。
因为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失踪,他又理所当然成为嫌疑人。
然而那名所谓的失踪少女,只是因为跟家里人怄气,自己躲起来了而已。
那此时王翔在哪里?
我们可以猜一下。
他被十二年前的受害人父亲囚禁起来,打着正义的旗号,发泄自己的私愤,以为这样自己能好过一点,但那件事每想起一次,心就被刺痛一次,伤口永远都不会愈合。
但王翔还是对他说,“对不起”、“动手吧”。
“对不起”,是剧中我听到最多的词。
但谁是谁的罪人?
谁要同谁道歉?
结局还有一点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乖巧懂事的怡安,最终杀了男友的外遇,一尸两命。
她拿着烟灰缸一下一下砸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
人变成罪人,该是咽了多少不公正,才能从受害人变成施暴者。
我想小杰一生也不会释然,他的哥哥和女友都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杀人凶手”,这个污点,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洗清的吧。
而晓君的父亲,可能会勉强放下复仇的欲望,但是这个心结,怕是永远也解不开。
漩涡中,没有人能逃掉这一切。
无论道歉或原谅的有多诚恳,自己能不能放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说庄凯勋,看这部剧前,我脑海中他是飞扬跋扈的万大器,甚至看到噬罪者的海报时,对他的造型感到突兀,但剧终后,之前万大器的形象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隐忍深沉的王翔。
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王翔”呢,我不知道。
但,希望我们不会变成罪恶的推手。
这部剧真的蛮压抑的,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想不到结局是这样的,弟弟没有坐牢,弟妹反倒杀情妇入狱,哥哥和旧爱在一起开始新生活,但是所谓重生真的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至少社会上的成见是在的,人死了,他是凶手,这是认知,也会产生信任危机,杀了一个会不会杀第二个。
就算我看完了全剧,知道他没有杀过人,还是会想如果我是里面的其中一个人,我也会害怕的。
因为连平时看起来柔弱乖巧的弟妹都会拿起烟灰缸砸向另一个女人,我只能说那个王杰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做,帮他隐瞒杀人的事我理解,但是因为小三怀孕激情杀人自首,我不理解,大好人生断送,她看过大哥出狱的样子,她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活吗?
王杰本质上还是一个懦弱、出事就逃避、靠哥哥女人来摆平的,他帮哥哥的方式是告诉哥哥同事那个人是哥的仇人,然后害人家开枪把自己害死。
我知道那个胖大哥也有错,他心理太脆弱,被冤枉受不了,而那个偷钱的女孩更是可恶,几次三番偷朋友家和老板的钱给他那赌博不争气满口谎言的爸,为了爸做尽偷钱的事,自己也爱慕虚荣偷朋友的隐形眼镜戴,她画的画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但是她做的事,隐瞒行踪,发短信故意让警察误会王大哥,然后自己回来看到眼镜也没有关心,如果晓君爸爸没有最后报警和放弃杀他,他就死了,而且晓君爸爸也会坐牢。
一个悲剧的发生,是两个家庭都不得安宁,晓君哥哥一直在自责自己那天没有尽快找到晓君,依靠信仰天主教来摆脱罪恶感,晓君爸爸十二年后还执着复仇,看着仇人长大出狱就特别气愤,难以释怀。
还有罪犯的家,妈妈提心吊胆四处搬家,亲戚也不愿意来往,弟弟担心哥哥的事被曝光,影响家人,甚至连感情都是问题。
十二年对于杀人来说我还觉得判得少,对于被冤枉入狱的人来说却是很长时间了,哥哥是自愿替弟弟顶罪,我只能说他自找的,他对弟弟好到牺牲了自己。
但是弟弟的心安理得又让我感到悲哀,他能在家人面前承认自己杀人,不敢在警局直接表明自己杀了晓君,也不敢说出自己和唐娟被杀案的关系,他一直是逃避的,事业有成,勤勤恳恳,做人失败。
很多事实当事人都清楚,晓君长不大了,而王杰也似乎没有长大,他一直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勇敢诚实。
更生人的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改过自新,那至少身边关心他们的人会很安心。
一方面警醒大家不要犯罪,不然会出狱也会像在牢里一样,心里不得安宁,被锁在小空间里,像笼中鸟一样。
另一方面,希望社会给予那些想要改过自新的更生人多一点关怀,不要把他们重新逼成罪犯,那个深渊,去过一次就够了。
罪恶并不是靠坐牢就可以弥补的,它只能惩治不能救人,重新做人得靠自己。
今年台剧的最大爆款,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9.5分,IMDb9.3分,基本锁定华语剧的“年度最佳”。
就在前段时间,又一部品质颇佳的台剧上线了。
它的题材和《与恶》类似,但是关注的视角更加长远——噬罪者
和《与恶》一样,《噬罪者》也是由台湾公视出品。
它是台湾唯一的非商业无线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因此,公视的剧集在题材选取和故事挖掘上,通常更加大胆和深刻,评分和口碑也相当能打。
比如8.7分的《麻醉风暴》,9.3分的《一把青》,8.3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往近了说,今年公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堪称突破。
它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窠臼,没有去刻画加害方犯罪手段的凶残,抑或去呈现受害方昭彰正义的艰辛。
它所关注的,是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的困境,以及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不同态度。
▽戳图片可回顾文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噬罪者》在《与恶》的基础上则再进一步。
它向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犯过罪的人在出狱之后,该如何救赎与重生?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
只可惜,好景不长。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他是不是好人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
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像我这种人是不是应该也要有自由的权利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此剧强大的主创团队。
首先是《噬罪者》的剧本,它改编自杨念纯的作品《越界》,这是一部曾获得“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佳作”奖项的作品。
而执导拍摄这部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在拍摄时也格外走心。
导演赖孟杰(下排左三)与张亨如(上排右五)导演在采访中透露,早在拍摄前期,他们就参与了台中监狱的田野调查,实际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细节。
为了真实完整还原狱中的状况,他们舍弃了监狱搭景,选择到真实的戒治所进行拍摄。
而里面饰演法警的人,也是监狱里真实的戒护人员。
如此力求真实和还原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服。
除此之外,饰演男主角的庄凯勋也相当值得一提。
不少内地的观众记住他,还是因为他前年在高分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里担纲主角。
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凭借电影《菜鸟》荣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噬罪者》中的王翔,也并非他第一次饰演的“更生人”角色。
9年前,他就在剧集《破浪而出》中有过同样的尝试。
但是到了《噬罪者》拍摄时,他仍然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去网上观看现实中的访谈影片等等。
最终,他对王翔一角的塑造也可圈可点,真实自然的演技可以说为整部剧画龙点睛。
《噬罪者》的英文译名,是甘地的一句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它指的是要憎恨罪恶,但也要关爱那些犯了罪的人。
这恰好道出了导演张亨如的拍摄初衷——“《噬罪者》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透过一个更生人出狱后,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虽然主角看似犯了错,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同时也要让大家看见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人性。
”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张不才
【剧透】先说评价,五星满分,给4.5星,通篇没有任何毛病,就是那个BGM我个人觉得是真难听,有点2000年代台剧的感觉,还穿插那个年代的广告模式。
说回剧本身,一开始是在犯罪悬疑剧下面找同类找到的高分作品,看之前完全没想到是讲述的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故事,但是非常好看,余音绕梁。
更生人,不知道是不是港台等繁体字那边的叫法,更生为甦,甦为新生,犯过错的人到底能不能获得重生?
通篇下来对三个人印象深刻,王翔、唐娟、潘小爱。
王翔的演员我见过几面,一是《楼下的房客》,有着十五公分的臭叼,二是《目击者》,后者的定妆照更为帅气油腻,意气风发不择手段的样子倒更符合剧中的王杰形象,这次的角色在我看过他的作品中算是颠覆的,不帅的扮相、隐忍又坚韧的性格;唐娟,从叫床声中出场,不得不让人记住,但是后面她的表演,却让人觉得润物细无声,我查了查演员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先不说皮囊身材仍然姣好,那份产生在轨道外似是而非的爱情,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潘大小姐,典型的台剧中总是会出现的混血演员,一开始因为大小姐脾气挺不喜欢的,后来因为王翔发生转变,倒也透了几分俏皮可爱,尤其是每次在车内对王翔的眼神。
其实通篇挺疼痛的,越看越瞠目于台湾影视人的敢想敢拍,最后的最后,你眼睁睁看着这个家庭从破碎到重现希望又到走向崩坏,那种直击灵魂的无力感真的难以述说。
下一部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放假在看台剧,一口气追完了该剧,并对那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噬罪者,噬者,吞也。
在我最初的理解噬=吃,噬罪者即等于吃下罪则的人。
之后查了字典,发现噬≠吃,而是吞,吞和吃因咀嚼之分,确实大有不同,噬罪者等同于吞罪者,对于在当时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王翔来说,这件事情由于突然,也来不及分析利弊,只能一口吞下,当一个噬罪者。
本剧剧情并不复杂,属于一眼就知道故事梗概的剧,当年的真相在男主刚出狱,弟弟的表现中就不难看出。
兄弟二人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弟弟王杰对于哥哥王翔来说,并不仅仅是兄弟的角色,更是“视为己出”。
从小到大给予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哥哥,在亲眼看见弟弟杀人那惊慌失措的神态后,做出代替弟弟入狱的决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在保护弟弟和与心爱的人过好一生相比,弟弟要重要的多,王翔不仅保护了弟弟,而且为了给女友离开的动力,更是在认罪时把杀人动机抛向了女友,让需要有发泄口的母亲恨她,从而断绝来往,也自私地希望女友能够在离开他之后得到幸福。
王翔出狱之后,带有杀人犯的标签回到家中,好像除了妈妈、弟弟不嫌弃他杀人犯的身份外,其他人无一不嫌弃。
妈妈对于当年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对于王翔的所作所为也是默认态度。
在接受他新的身份的同时,也有想要补偿的意味。
弟弟对于哥哥的态度非常复杂,有爱有恨有敬有怕,爱自然就是兄弟之爱,从小被哥哥照顾,哪怕内心有嫉妒也是深爱着哥哥的;恨哥哥过于优秀,事事都比自己强,就像是父母嘴里隔壁家的孩子,一种自私的体现;敬跟爱差不多,敬重哥哥可以在狱中独守秘密12年;怕哥哥哪天真的忍不住说出当年的故事。
可以说哥哥就是弟弟眼中的偶像,自己也希望像哥哥一样优秀,哪怕是保守秘密方面。
而且弟弟一直没有和交往已久的女友提起过自己有过哥哥的事实,直到哥哥出狱。
当王翔做司机时,老太太对其实放心的,不让王翔自比为下人,很满意他和小爱的关系,邀请他进屋喝茶,配她聊天,甚至让王翔去调查年轻媳妇是否有外遇。
当王翔身份曝光的时,老太太不仅仅极力反对王翔继续工作,更不让他进屋一步,丢了钱也第一个怀疑他,并且在之后警察去潘家调查的时候,老太太还是诬陷王翔偷钱,仿佛之前热情得体的潘奶奶拿错了剧本。
在这期间王翔并没有做任何错事,甚至还因为救人成为了媒体人嘴里所谓的“英雄哥”,只是一个杀人犯的身份让他遭受了天差地别的对待。
这还是跟他有过接触的人,当时可能除了小爱、唐娟、陈芷玲外再无外人会信他。
直到再次遇见狱中的好友龙哥,王翔才能再次得到正当工作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份工作,他将要直面李晓君的父亲,剧中最不会原谅他的两个人之一。
花季少女李晓君之死打击了这个原本和睦的四口之家,也让李母抑郁而终,让李父再也回不到从前慈祥的状态,让李兄心中也埋藏下愤怒的种子,一起凶杀案让两个家庭覆灭。
王翔出狱对于社会来说是刑满释放,对于我们观众的上帝视角来说是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但是对于王翔和李父来说,可能只是刑满,罪还没有消失。
之前剧情的交代可能是说更生人想要重新融入社会中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李父的出现则提醒我们罪并不会因为你的服刑而消失。
像社会上的江歌案一样,难道刘鑫没有被判犯罪,在道德的法庭上她也是无罪的吗?
不然。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李父,可能也一样不会原谅王翔,会不会像李父那么激烈的去报复我也不清楚,毕竟很难感同身受。
与另一款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角度不同,《与恶》讲述的是被害人家庭和凶手家庭之间的矛盾,并非是和凶手本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看过噬罪者之后,我对于发生在王翔一切非常矛盾,一方面杀人犯的身份不可原谅;另一方面他只是 whipping boy,这一切本不应该他来承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一句轻飘飘的话并不能消灭犯过的罪恶。
有很多人说结尾很憋屈的感觉,而我个人感觉却截然相反,结尾就像是最精妙的一笔,它带给我一种很讽刺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集的标题在全文结束的时候出现,就加深了这种讽刺感,“重生”,在结尾落下帷幕,没有人得到救赎,真相仍然被掩埋在地底,本应得到惩戒的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被罪恶包裹而吞噬的人活成了这样子,被虚无假面上所覆盖的“重生”,实则没有人得到重生,大家又陷入了更深入的泥潭和地狱之中,蛮现实的。
然后剧整体而言,开头很吸引人,抛出了一个关于更生人该如何生活融入社会,遇见偏见的话题,大家的角色塑造的也很好,看了就上头的感觉,再往后中间几集讲的就是那种比较纯粹的剧情了解了,中规中矩,对我而言,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我不是很注重剧情向,更倾向于对人性思考方向),不过演技还是一流,尤其是一些细节环环相扣,比如看到王杰和怡安交往,会很自然地感觉到洪怡安身上是有李晓君的影子的,剧情很合理,包括唐娟这个角色,蛮出彩的,她那里关于爱情和金钱的认知变化,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看到中间那里,其实我已经没什么特别大兴趣了,但是又想着看完,没想到下半场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第一个就是李晓君哥哥那边,他和父亲的那个长对话,引起了我突然的很大的共情,就很难过,后面王翔被绑,和李晓君的父亲那一场,随着他拿铲刀一下下打的时候,我是自己心也跟着颤的后面还有一些,等等,就让我觉得这部剧发力点是在后面。
还有一个,就是我本来以为王翔会被打死的,没想到,画面一转,他还活着,李父最终没有下死手,不过他把自己的私愤发泄出来,那个场景(看过的都懂)真的侮辱性极大,没有走正当程序,被自己的仇恨蒙蔽双眼,而王翔也同样不是什么善良的哥哥,帮弟弟顶罪,我更倾向于是他从小树立的一个要照顾弟弟的观念,他看到李晓君死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李晓君怎么了,打救护车,而是给王杰处理这件事情。
当时画面一转,看到王杰没死,感觉就是一种戛然而止的味道,但是后来又很绝,就是我开头说的那样。
这部剧每个人物塑造地都立体化,都有我们每个人复杂性的体现。
噬罪者,即吞噬罪恶的人,这样的人将一辈子被贴上“有罪”的标签,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
先说一下缺点,前期节奏太慢,后来突然加快,最后却截然而止,所以整体看下来不会很舒服。
情节上其实一开始就做了很多铺垫,哥哥很爱自己的弟弟,所以就能猜到是哥哥替弟弟顶罪,先不说顶罪对与错,就哥哥对弟弟这份溺爱,已经是一种“罪”了,他替弟弟吞下了罪,不让弟弟受到一点伤害,殊不知这是害了他,深爱弟弟的两个女人,一个死了一个入狱,这都是他自己引起的,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最后连去看怡安一面都不敢,不敢承担,不敢负责任,哥哥明知道却依然什么也不说,这种溺爱已经变得畸形了。
与《恶》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视角不同,《恶》是罪犯身边所有的人为主,他们是怎么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噬罪者》是以罪犯本身为主角,剧情都是由他来展开的,这就造就了两个不同的感觉,前者很自然,只是在阐述事实,以人性作为剧情推动,真实且有力量,后者则更多了编剧的力量,需要一些戏剧性的巧合意外,因果关系等来推动故事,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会影响很多角色的人物性格,举一大点,自己被解雇才想来找之前狱中的龙哥,认识阿标,想要帮助芷玲,让她到自己公司打工,补习功课,却因为芷玲偷东西,间接害死阿标,又对芷玲大发脾气,导致她离家出走,最后被冤枉。
整个一条大的情节推动链都是这样完成的,仔细看就不难发现会有些许矛盾的地方。
所以整体上与《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最令我感动的一点,雯青与出来后的王翔第一次见面,男友突然闯入,王翔为了保护雯青,说这只是一次采访,不让她难堪,自己已经遍体鳞伤,还要用仅有的一切来保护自己爱的人,让我为之动容。
最有感触的一段
结局来看,我本来以为弟弟会去自首,真正承担一次,可是没有,导演把最终的“罪”放大到极致,没有被贴上标签的人,或许比那些有标签的人罪恶更大,而这种罪会一直蔓延,直至灵魂深处。
又或许,没有被放大,这就是事实呢?
得知男人出轨要分手 得知男人出轨+杀人 要原谅??
好喜欢蔡淑臻的声音啊
结尾太烂了,如果想做的更绝一点更讽刺一点,结尾可以每个人都疯一下,但是也就弟弟女票疯了一下然而突然刹车,一切回归平静,真正犯错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受害者却变成加害者,哥哥又实在太老好人了,结尾真的像吃了苍蝇一样咽不下去。
还以为结局里的未婚妻和王杰会跟哥哥是一个轮回。不过整部剧都算紧抓眼球,一个犯罪带来的伤害是绵延不绝的,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还蛮客观。
为庄凯勋的演技五星打call但是,弟控是什么大病?还要为全剧最讨厌的那个芷铃和她那个赌鬼老爸扣一星,全剧渣男弟弟和他的两条女还真是绝配了,奥对,还有那个妈妈,好可怕的妈妈,这么看下来,男主为什么能这么正常(没有)都有点奇怪。最后,庄凯勋真是演的太好了
逻辑比较缜密 像在看日剧 环环相扣的 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戏剧化处理的很好,各个演技在线!
会抛尸也不会是好人
底层人的挣扎和互相倾轧,偏执狂的原罪
王翔刑满释放,而回归社会又谈何容易;世界变了、日子变了,而个人、家庭和社会依旧不变,而自己、旧爱亲朋和警员、记者夹杂着的好长好长的日子,述说着人们纠不长扯不断的人情世故。
一个渣男,害了三个女生!一个无能的母亲,害了两个儿子!
最后总感觉差那么一脚。。。。。。
这个故事最后应该怪谁。是王杰12年前杀了人12年后出了轨,还是王翔替弟弟顶罪,还是他俩的妈妈的偏心,更或者是芷玲的不懂事。大家都有问题啊。我真的看不得妈妈那张脸,感受到了压抑。题外话,颜毓麟真的,那张脸我真的控制不住想到想见你。
节奏让人抓狂。。。实在看不下去
从我们与恶的距离到这部,让台湾更让人敬畏和心疼。这到底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壤。弟弟未婚妻最后一集的情绪反转太亮了,没想到是这样。
每个演员的演技真的都很好,剧情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很紧凑,剧设也很有深度,但随着剧集铺陈展开,剧情就没那么精彩了,哎,小可惜
一群圣母真是气死人了
最大的贏家就是王傑了 先有哥哥幫頂罪 後有兩個女人對他死心塌地以至互相殘殺 而他全身而退 編劇賽高 呵呵。
剧情走向很好猜 但是演员都演得很细致 最后yi安也太惨了 死的两个人都非常绿茶 告诉大家不要破坏人家的感情 【我居然一点都不同情那个晓君 和她们一家 很垃圾
很压抑的一部剧,后期挺崩的,人物塑造情感写的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