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网上下的高清,在投影仪上看的。
还是感觉剧情强大,信息量很大很扎实,看了一半感觉看了一个季的连续剧了。
在这个谎言造就的巴比伦塔里,全世界不同信仰,种族,体制的人们都在撒谎,谎言之躯的大概意思,我自己的理解是,没有真正的道义战争。
所有的组成部分就是谎言。
因谎言欺骗带来的杀戮,然后收拾惨剧,带来更多的杀戮。
这是一个谁也走不出的局,没有人能赢。
我们会为此付出一切。
比如,曾经美好信仰的崩溃,纯真理想的瓦解。
还有简单的家庭生活,一些美丽的情感。
全部如同巴比伦一样,土崩瓦解。
烟消云散。
所以只要还有谎言,我们在哪里都不会是安全的。
编织谎言的家伙,自己也在局里。
你不但无法停止撒谎,你连什么是真实的都无力辨别。
其实关于反恐,地缘政治,好莱坞有很多角度在聊。
很多人看见炸弹就觉得这又是老套路。
何止是反恐战争呢?
想起前几天看的《鹰眼》还有之前的《查理战争》。
老外的电影可以跟着现实思考开动摄影机,剧本创作构思巧妙,内容扎实,这些又何止是国内电影一朝一夕可以学习到的呢。
信仰这个东西,我更相信文化,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
你更相信什么呢?
不说政治不说战争,但是真的希望不再会有血债血偿那样的报复,希望不会再有伤害,虽然这样说很苍白了但还是希望。
原本伊拉克伊朗约旦叙利亚以色列这些国家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她们应该很美的决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大国,希望有一天可以去旅行不用为安全担忧。
每个人都是谎言和真性情的交织体,利益和政治的牺牲品的无奈和彷徨,揭露了西方的政治弊端和丑陋。
小李子出品必属精品,真正的无冕之王。
这个电影基本上能满足我的感官需要。
我不太需要复杂的情节。
只要能讲清楚故事的,能嘣嘣嘣炸的,外带不要过于弱智以至于开始就能猜到结局的就可以了。
以这个标准,这部电影不错。
唯一不可思议的是:一名随时会死的特工居然那么轻易地爱上了个当地女人。
这实在是比007还不如。
不过,说真的,迪卡普里奥只有在演泡妞的时候驾轻就熟。
不是说其它时候演得不好,但确实不是.那.么.好。
这段爱情戏我看完全可以删除。
还有就是那个安曼的特工头子Hani的确很抢镜,比较勾引女生喜欢,台词也很好,这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分数。
总的来讲这部电影是想说:打土匪还要靠保甲队,不然再有Google Earth也没用,另外中东美女外表斯文,内里open。
我选(盗版)片的时候就是想看的一部比较好的好莱坞电影 -- 关于一两个人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有些复杂的故事,兼有想表述一些不太简单的立场,加上一些敏捷生手、生离死别、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个人感情、等等等等的必要好莱坞元素。
这部电影符合预期,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而是一部包装的不错的娱乐电影。
像任何有争议的大历史,中东是个好题材。
看了一些之前的评论,认为这个电影因为题材的关系变得过于复杂(甚至有些过于严肃)。
我就在中东,在这里待了一段时间,听到电影里的几句阿拉伯语,倒是很亲切。
再加上一些其它原因,我倒是觉得这个电影显然是观点最被淡化。
我看得很有劲,甚至有那么几分钟在琢磨,我也许可以在路上认出一两个特工,找一份特工的兼职什么的。
那两个amman和dubai的航拍镜头,真是好莱坞的专业功底。
(记得,碟中谍拍上海的时候也是那个角度。
)然后,那些平房集市的俯视镜头,就更不用说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西方人由于各种非旅游理由出现的街市的代表。
一句话,摄影水平体现了好莱坞的职业水准。
达到的效果就是,让这城市看上去很有资本主义色彩,同时让人觉得复杂不容易理解。
恐怖组织是没什么想像的余地,就是地下通道和黑白摄影机。
不过,那个约旦的特工老板,谈判和做事方法就和纽约的意大利黑手党一样。
那个坐在美国家里,出差两次的老板,又是很典型的貌似有能力的政客型中情局行动执行官。
至于那个主人公,编剧想让他成为执行奇异任务的情感复杂立场不清的正常人,从而把剧情引向了好莱坞式的复杂。
往简单里说,这个结局也没什么太大的意外,主角没死就没意外。
这些那些,少不了好莱坞最著名的前面的情节一定有下文的原则。
不过,好莱坞电影奇妙的是,就算什么你可以摸出十之八九的路数,这个电影还是可以看看的。
所以这是个成功的路数。
还有一件事情,dicaprio可能以后也就会演这一种角色了,不停fword的,同时又可以很善解人意很绅士的,肯定很聪明的这种。
这次让他讲阿拉伯语倒是挺有意思的。
(只要西方人一讲什么语言,就好象这个语言背后的文化全都被理解一样。
)想想他最早最早的who's eating gilbert grape和后来的catch me if you can和很张狂的aviator,mmmmmm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可以拿奥斯卡。
一个在中东耕耘多年,知道无数中情局内幕情报的中情局探员,以为自己的女朋友被恐怖分子绑架了,然后就一门心思把自己送上门交换人质,就算一切顺利,把女朋友救出来了,然后他自己呢?
有没有后面的计划呢?
小李子自己也说了,美国政府不会和恐怖分子谈判交换人质的,那么小李子就是单纯的想自己死来换女朋友活命?
(一个总共没见过几面的所谓女朋友,这不是圣母病了,这简直就是上帝本人了)另一方面,花了很长时间来铺垫和表现其冷血自私,绝对功利,唯结果论的中情局上司,得知自己手下有如此莫名其妙脑残计划之后,居然也不阻止,而是祝他一路顺风,毫无所谓的用无人机看着手下去送死,就算你冷血自私,对手下毫无感情可言,难道就一点不担心恐怖分子严刑拷打,手下泄露情报?
对美国造成沉重打击?
还是说他自信满满想用无人机放长线钓大鱼,直接找到恐怖分子老窝?
你别告诉我说连恐怖分子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破解无人机监视的土办法(真字面意思上的),中情局事先完全想不到,完全束手无策?
作为理论上世界上最严密最高科技的情报组织,居然连一丁点保密纪律和追踪手段都没有,手下间谍随心所欲,放飞自我,完全是小朋友过家家的水平。
整部电影一直在营造和表现的紧张刺激悬疑专业的情节和氛围都是在扯淡吗?
我是真的想不通看不懂啊。
2020-2-2曼彻斯特 特种部队进入一间房子 穆斯林恐怖分子几人自爆 伊拉克 莱昂纳多饰演的罗格与穆斯林助手找到一个想投降去美国的线人 在见面地点卫星监控 线人给了罗格一张磁盘 内容是恐怖分子说要在曼彻斯特制造爆炸 罗格上司是ed ed拒绝线人去美国的要求 线人不愿意当人体炸弹因为他是博士还会五国外语 三人在街上线人被恐怖分子发现打伤抓走 罗格趁乱开枪打死线人罗格与助手要去安全屋 山里发现一营地 罗格换上穆斯林服装假装去求助 与恐怖分子交火 罗格冲进去恐怖分子按动炸弹 助手请求直升机 两架直升机前来炸了追杀二人的两辆车 罗格车也被RPG炸了 助手被炸死 罗格被救出ed让罗格回去找老婆度假 罗格说正闹离婚 罗格自愿去约旦安曼接受另一项任务 罗格来到办公室让负责人离开由自己接管 负责人说他早晚有凤凰不如鸡的时候 罗格因为在伊拉克找到的资料显示安曼有恐怖分子的窝点 但是人员不够不能完全监控 罗格去找安曼安全部头儿hani 罗格表现的很尊重他 hani告诉他合作可以但是绝对不能骗自己 罗格与新助手来到基地窝点观察 ed派了一个线人也在监视 罗格觉得要坏事去追 线人逃跑罗格去追翻墙玻璃渣扎破又被疯狗咬 罗格杀死线人 罗格到小诊所打疫苗结识伊朗女护士 罗格把ed骂了一顿去找hani解释 hani让他看一个人被皮鞭打阿姆斯特丹发生炸弹袭击死了很多平民 hani把罗格带到一地 线人是基地组织成员 hani让他接电话是他母亲的 他母亲告诉他自己住在大房子里有电视等等 这一切都是hani给的 hani让他继续在基地组织 ed前来罗格家里 罗格吓一跳 ed去找hani谈合作 hani拒绝 罗格新助手带人去抓线人 线人逃跑 指令是ed下的 罗格去找护士打针约护士 二人来到巴勒斯坦难民营 女人们笑说这个犹太人干嘛来了 没有护士罗格在难民营是不安全的 不知道为什么 hani保镖带走罗格到被炸的窝点 hani问罗格是怎么回事罗格说不知道 新助手被绑起来 hani表示不在信任罗格让他12小时内离开罗格在华盛顿与ed对话 罗格出主意制造恐怖袭击这样恐怖分子的头儿会觉得地位不保会联系自己 罗格找到一黑客让他找一个穆斯林 罗格开始做局 阿联酋迪拜 罗格找到一建筑师一基地组织会计 设计二人握手有人偷拍 ed告诉罗格让他回约旦hani找他 罗格又去医院 护士说她姐姐要见他 罗格买了点心去护士家吃饭 护士姐姐问他干嘛的他说政治顾问 席间因为战争问题护士姐姐不太高兴最后解决了 护士送他下楼他要握手护士没敢 护士姐姐和邻居都在窗户看他俩罗格见hani hani拿出建筑师与会计的照片询问罗格怎么回事 罗格表示不知情土耳其美军基地 罗格把仓库腾空放了死尸 罗格曾经潜入建筑师房间偷取电脑资料 罗格让黑客把资料输入 美军基地军官宿舍爆炸 恐怖分子头目以及hani都从电视得知 罗格把一切都指向建筑师 建筑师被头目抓走 建筑师说一切起因都是个美国人 建筑师被杀 护士被抓走 罗格找hani帮忙他拒绝ed前来 罗格接到电话 罗格被装在车里带出约旦和叙利亚边境来到叙利亚罗格被放在沙漠 卫星监控 来了车队扬尘 车辆各自散去 罗格不知道在哪辆车上 罗格被头目抓并打断两根手指 头目离开罗格要被杀 士兵冲进来救了他 医院里 hani来看他说一切都是他安排的 护士是他抓的 hani的线人就是那个基地组织成员提供的罗格被抓地点 ed要带罗格走 罗格拒绝 ed说不走就是背叛了美国 罗格坚持走 罗格来到医院被监视 罗格去买水果 ed放弃卫星监视
哈尼才是最后的赢家,在Ferris与萨利姆的猫捉老鼠游戏中,他先安插小卡拉米在萨利姆组织中,当Ferris被萨利姆的重要老干部抓到时,再出手解救Ferris,逮捕老干部,进而抓到萨利姆….哈尼与老板Ed都很喜欢Ferris,因为Ferris除了能干之外,还待这一颗不会背对上司的忠诚,尽管嘴巴很皮。
在电影最后一幕,Ed放过Ferris的生命……谎言之躯的两大谎言是老板Ed与哈尼,他们两个都有自己的算盘,而且不会跟任何人说。
哈尼嘴巴上说信息分享,但他强调的是Ferris不能骗他,而不是坦诚相待。
很早写在论坛里的文字,整理到影评中。
不错的电影,故事很细致, 最好有几个地方需要梳理一下 迪卡伪装了一个恐怖袭击,这事已经被安曼的特务知道了,所以请他到办公室,给迪卡看一些关于这一起伪装恐怖袭击的材料,目的是铺垫迪卡在说谎,这样安曼的特务头子可以把他当说谎者处理,也就是以后的绑架情节。
迪卡恐怖袭击的替罪羊被处死,真正恐怖分子也就知道了是一个美国特工做了这件事,但是这些人无法找到迪卡。
安曼的特务找到绑架了迪卡的女友,伪装成恐怖分子绑架的现场,留下联系电话,迪卡回拨了电话,被送到了安曼的特务送到了叙利亚。
同时,让安曼特务的内线发出消息给恐怖分子,说一个伪造恐怖袭击的美国人在叙利亚的被抓,恐怖分子想要制造一个CIA特工断头的场面,于是花钱把迪卡从叙利亚买了回来,在维也纳的恐怖分子头子也就回到安曼处理这个算是不小的胜利。
这个恐怖分子头子正是安曼特务头子最想要的,也是设计让绑架迪卡女友,让迪卡作饵的计划的最终目的。
这个就是故事的大概!
故事每个人都是充满谎言,正如CIA头目所说,没有认识无辜的,都是罪有应得!
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迪卡的女友,也就是迪卡为之几乎丧命的理由,纯洁,美丽,善良,和平!
最后迪卡放弃了CIA的工作,回到女友的身边,也是电影的目的吧!
作为一个反恐影片,没有正确的宣扬美国的正义,恐怖分子的邪恶,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主题比较淡漠,对反恐美国人似乎疲劳了。
或者美国人不想打下去了,算是撤军的先兆。
从情节来看,本片正如同大多数人猜测的那样,无法摆脱“后9.11萎靡综合症”的影响。
患这种病的影片,都想凭借反恐的题材来针砭时弊,企图反映“人民”的心声;但市场却见鬼似的并不由“人民”所掌控,那些在闲聊时经常被唾沫横飞、天花乱坠般挂在老美嘴上的话题与观点,放到银幕上却无法赢得同样一批观众的心水。
老美是否真的是嘴上牛逼、内心脆弱的可怜虫,这点无法考证,也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出乎俺个人意外的,是俺一向放心的导演,这回却并没有找到一个多么新鲜的视角。
虽说直接描写CIA一线特工的切入点,与近期《叛徒》(Traitor)一片以卧底特工生涯为对象颇有不同,但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围绕反恐特工那些事来说。
而且,正如资深影迷们可以预见的,这些作品都会尽量对特工生活作“事无巨细”的展示,以至于细致到令人麻木的程度。
以本片主人公腓力斯(Roger Ferris)为例,影片不仅仔细描绘了他策划反恐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还很“体贴”地涉猎了该同志的私人生活,确切的说,是浪漫关系。
出于吸引满脑袋粉色幻想的年轻女性观众的目的,俺很是理解这种狗血剧情的设定。
但也不由得为斯科特同学感到悲哀。
因为在俺心目中,他向来是不拖泥带水的,剧情元素总是处理得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
个人认为本片中这些浪漫情节有些过剩。
判断影片情节支线是否必要,一看是否能推动主要情节发展,二看能否丰富人物形象,《谎言之躯》中的感情戏在这两方面都无见效。
虽说编导刻意安排主角的浪漫对象在后三分之一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因素,但说服力不大。
事实上,关于主角突然像浪漫一把这一点,整个都说不过去。
且不说这与电影开篇建立起来的主角形象多么不符,仅仅从特工的职业训练来看,“随机留情”的作法也是严重不足取的。
如果主角是个这样的人,那他根本就没法升到片中的职位;如果他果真是如此不专业的话,更无法活到他有浪漫邂逅的那一天。
事实上,由拼凑的浪漫这一点,还可以带出影片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硬伤出来。
例如作为高级特工的主角,住所完全无防范设施,而他老人家又都是以本来面目施施然出入住所、大使馆、情报局等“要命的”部门,这不摆明是给恐怖分子提供机会么?
俺要是恐怖分子也不会放过他了,一定会火速发电报给老大“人傻,命重,速来”了。
如果说探究硬伤显得有些吹毛求疵的话,从人物形象前后连贯的角度来看,影片的情节设定也有些欠思量。
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rprio)扮演的主角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果敢,甚至可以说有点冷血——这点从他对于“线人”的利用就可以看出。
显然,编导在极力塑造该同志是位做事不留痕迹的五好特工形象,四个字可以形容:专业、低调。
最关键的是,编导让人觉得该同志压根就不是那种一时冲动的毛头小伙子;如此一来,后来他实际上完全是“一时冲动”的浪漫举动,就显得没有根据了。
即使也有“冷静男突陷情网”的成功经典,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对比会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但这一切都是以交代完备为前提的。
而实际上,片中的浪漫情节,不仅突兀,而且生硬,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当然,浪漫情事只是《谎言之躯》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以此否定全片,的确有些偏颇。
如果单看影片两大主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不说编导花了些小心思:影片没有安排他们像传统的搭档那样一起出生入死,也没有故作神秘地让拉索克劳(Russell Crowe)的角色变成只有电话后面冷冰冰的声音,而是让他们通过国际长途像长舌妇们一样八卦他们的特工任务,与此同时,导演也安排通话中的克劳做着如送照顾孩子等与特工完全不想干的活动,从而使得一线的紧张刺激,与“大后方”的琐碎庸常,形成颇为有趣的对比。
然而,再有趣的事情,也禁不住一再重复。
在表现二位主角的互动方式时,斯科特显得有些过于单调,长篇“煲电话粥”的情节,最终消耗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种化学作用的消散,就如同分居两地的恋人之间的通话一样:超过一定的时间,该说的甜蜜的话都说完之后,再柔情蜜意的话即使能够说出来,也都变成干巴巴的言不由衷。
其实,本片中迪卡普里奥与克劳角色之间的关系,有着如同《美版无间道》中鲍德温(Alec Baldwin)与沃伯格(Mark Walberg)的角色之间关系的潜力,无奈这些应有的火花都被“缺乏有效对手戏”这点给消耗掉了。
同时,对克劳的角色而言,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也并没有给这个角色增添立体感。
一般而言,细节的作用主要是为情节或者角色增添趣味,可克劳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显得比较片面而单调。
【基准动作】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一众“心怀天下”的导演蜂拥而上大拍“后9.11题材”时,心态其实已经失衡,往往会过于注重传递自己的政治信息而忽视了电影本身各元素的完善。
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此类电影,都显得比较应景而缺乏隽永的意味。
幸好,斯科特不止是个有思考的导演,他还是视觉大师,具体到本片的类型上来,他是动作场景调度的好手。
其实,从《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在男性影迷中的崇高地位,斯科特对动作场面的处理能力早就不容置疑了。
《谎言之躯》是部惊悚动作片,不是《黑鹰坠落》那样的战争动作片,所以,本片的动作场面无论在规模还是密集程度上,都比不上《黑》,也比不上迪卡普里奥的上一部动作片《血钻》(Blood Diamond)。
但是,斯科特还是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与精湛的把握能力,给影迷们带来了几场短小而精悍的动作戏。
首先,不得不说,斯科特将空中侦察视频的精细表现得很令人激动,甚至有可能表现到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这些镜头给人很“高科技”的感觉,虽然画面本身不是以表现动作细节为目的,但无疑为接踵而来的动作场面渲染了几丝值得期待的精彩氛围。
其次,斯科特在处理动作场面的节奏方面,真正做到了雷厉风行、没有一个累赘的镜头。
《谎言之躯》中的枪战及追逐场面,还不是那种刻意零乱而快速的蒙太奇剪切(像最近火热上映中的《007余温之恋》),反而是多用长镜头处理,只不过由于采用了手提跟拍的方式,画面的不断晃动可能会令一般观众误认为是镜头在不断切换。
简而言之,斯科特这种处理方式有一种更加真实的临场感,观众如同战地记者一般,要和主角一起经历硝烟与弹火的洗礼。
另外,片中角色在动作场景中的肢体动作,也是以效率为标准,没有吴宇森式的瞎浪漫化的“英雄pose”,主角的不少逃命动作甚至还是非常狼狈的。
不过,片中的动作也因此而显得更真实。
斯科特在处理主角的动作戏时,主要突出了反应的敏捷,对于一线特工来说,迅猛而正确的反应恐怕是比装英雄更专业的素养。
正因为如此,虽然片中的动作看起来没一个拉风的,但整体的感觉却很到位,那是一种风格化拍法所无法达到的紧张刺激。
当然,要说本片的动作场景有何创新、或者说整体观感超越《黑鹰坠落》,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说,相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动作场面保持了斯科特一贯的高水准。
【无关表演】 和动作场面同样保持高水准的,还有表演。
虽说克劳的角色由于剧本设定的原因,本身出彩的机会不多,但他还是把握住了与其他角色仅有的几个对手戏的机会,在那些场景中表现出一个总是智珠在握甚至显得有点狡猾的CIA高级主管的风采。
也只有在那些场景中,这个角色的随意家常气息才会与他精湛的特工意识与技巧、同时还与一线特工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劲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很可惜克劳大方光芒的机会不多,如果编导在安排他的角色与迪卡普里奥角色煲电话粥时稍微多一些观众感兴趣的表现个性的对白、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枯燥特工任务指导,克劳的表现会显得更有质感和整体感。
对迪卡普里奥来说,也许成为演技派的道路就是“邋遢”的道路,因为这几年来他挑的角色几乎是越来越“扮丑”了,就差演一个面部扭曲的弱智人士了。
在本片中,他不仅始终保留着一大把与精致面孔不太协调的络腮胡子,且在绝大多数场景里都是灰头土脸得如同丐帮的九袋长老,这还不论他在那些动作场景中往往以血污满身作为结尾的形象;即使是在那些看起来应该是“男为悦己者容”的浪漫场景里,小帅哥在打扮上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个人觉得这些形象设计上的煞费苦心并没有给演技表现多加分,但肯定也没有减分,其实迪卡普里奥根本不用从外表上这么努力,他对角色细节精益求精地把握几乎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即使小迪如此努力,对俺来说都有些“审美疲劳”了;这种感觉,就像很多女孩各方面看都很漂亮,却无法令人真心喜欢一样;说白了,就是缺乏“惊艳点”。
在《谎言之躯》中,这个“惊艳点”被约旦情报部门头子哈尼(Hani)夺去了。
“强壮哥”(Mark Strong)扮演的这个角色,其实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演绎套路,都很平常,甚至可以说是很“大路”的货色。
但是,银幕上“强壮哥”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一定睛,就是有非同一般的味在那,让人不耳热心跳都难。
简而言之,“强壮哥”在本片中的范儿,像足了“教父”那个年代的江湖大佬,领袖群伦,魄力四射。
如果现在要拍《教父》第四集,俺举双手双脚支持他出演老大。
从“演技内敛自然”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以上评价似乎对小迪不太公平,但是没办法,电影的观感是复杂而微妙的,一如女人的魅力:很多女人脸蛋身材都不错,可就是没什么吸引力;而有的女人别看大部分条件一般,偏偏有那么一两样令人过目难忘、寤寐思之。
【所谓意义】 如果不是斯科特和两位巨星级演员的噱头,俺可能理都不会理此片;虽然会因此错过对“强壮哥”花痴的机会,但就电影感受而言并无损失。
像《谎言之躯》这样的题材,不管编导如何伪装,他们那或真或假的“针砭时弊”的一面都会难以掩饰。
最为根本的是,现在这方面的电影创作,在批评近几年美国政府反恐政策急功近利、短视愚蠢的同时,自己也犯了同样浮躁的毛病,以至于“传递主张”的功能,盖过了“艺术表达”的功能。
电影始终是表现的艺术,想法再好,目标再人文,表现一般或者不及格,不仅无法打动人,反而会让人觉得空负一腔热血而显得不成熟。
原载《看电影》
迄今为止,我都认为,在恐怖主义这个顽疾上,美国是一大催生源,一个自以为是、高傲无比的沙文主义。
1、 利用线人,然后无情的抛弃。
2、有涵盖全世界的GPS,但是关键时刻抓人却派不上用场。
3、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武器、高科技,但是人家却用最传统的方式传播信息,看你怎么办。
4、在全世界都卖自己那一套东西,就是忘了好生尊重当地人。
连汇丰集团都懂:坏球金融,地方智慧。
实在是冗长无趣。。。
刷新了雷德利无聊程度的下限,这部简直不知所云至极。剪辑混乱,场景变化快,主线叙事不清晰,基本上没什么起伏;还有中东人的脸实在长得太像了,以至于脸盲根本分不清。一部动作谍战片看得人昏昏欲睡,还他妈这么长。。
呵呵,自己设局,这个也算有点新意了
1.美国媒体人对战争的反思;2.只要是第三世界的人民都无限向往USA;3.领导动动嘴,属下跑断腿;4.跨国恋不好玩;5.整人还是自己人有优势……
催眠佳片,失眠爱好者的福音。小李子主治,无效全额退款。(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昨晚的安眠药起效了……= =今天再去试试)
三星半。小李手被砸看着好疼。。
邪教、信仰、圣战 见鬼去吧
仿佛看了2个小时浓缩版的国土安全,为了情报工作总能逼疯几个一线特工,反而身后的长官总是一个模样
太夸张
内容紧凑,看的有点跟不上节奏。。。我倒觉得美国自己能拍出这样讽刺自己的片子还是挺难得的。。。
“反恐”在成为当前全球热门的政治话题的同时,也让好莱坞的老板们喜笑颜开地看到了一棵新的摇钱树,以至于屡试不爽到让大师们也有点坐不住了。只是这反恐题材的反复轰炸,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厢边,莱昂纳多简直就是在向3年前《辛瑞那》里的克鲁尼“致敬”
Ferri对Ed说:你之所以没想通,是因为你远在千里,我每天深陷其中,我看到了战争的扭曲面。。
从头到尾,我都想说迪卡普里奥的那句对白:死胖子,你该减肥了!!~~不过,雷德利·斯科特对克劳真是不离不弃啊。让克劳在片子里狂吃,是不是想暗示读者,其实他不是真胖,他是为了这部片子增的肥,给亲爱的一个台阶下~~
2009-02-08,并不算太复杂的故事,营造一些气氛。7
那个hani救leo的场景 腹黑渣攻贼喊捉贼救小受 已经被无数bl小说写烂了 尤其是之前leo被人抬上桌子露了大半个臀屈辱挣扎的样子 被人抱起头时往后一坠嘴角挂下一条血 hani高贵冷艳地走进来 画面感太强了。。。以上都是意淫 说句正经的:卫星太帅了!
Ridley Scott是一个有自我反思精神的导演。电影的角度独特,算是告诫美国人,不要老是这么自大。
十分喜欢小李的片子,越来越成熟,演技精湛。
政治性太强了,不喜欢它的观点@
我怎么对那个约旦的帅哥印象这么好,他救了leo
臭又长... 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