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s one of the problem of your generation,you cant enjoy anything unless it was recorded,you were there and you lived it,isnt that enough of an experience?I mean,next time you want to remember something,instead of taking out your cell phone.why dont you take a picture of it with your brain camera?I mean,when i was your age,nobody tweeted,yet we managed to have experiences.”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精辟的话不是最后LIVE show,也不是在公司向同事抱怨,而是这段!
可能这与我自身相关,所以特别震撼,我就有这样的problem:Cant enjoy anything unless it was recorded!
总想记录下来,遇到精彩就担心不能记下来,根本没有充分去享受,而是让想记录下来,怕以后忘了,或者设想以后忘了的后果…等等纷扰扰乱本该纯享受的一刻!
对道德审判的批评者的武器是更彻底的道德审判。
?对这部电影《上帝保佑美国》(别名《双枪,小萝莉》)的影评可以归结到一对问答里:Why have civilization if we'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being civilized?We build our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endure the un-civilized rather than destroy them.God bless the civilized, the uncivilized, and all the beings.请你再给上帝保佑美国一个总的评价(从差到好),我不赞同其价值观,所以给个中。
枪是终极正义记得是看过,剧情都记不清了,为了保留原始评价写个长评,还是最喜欢影院那段,有些地方也不是完全认同,不过还是那句话最好,枪是终极正义。
不论社会如何不公,媒体如何烂,旁边人多讨厌,只要有枪就有最基本的正义。
所以西部片很好,就是在那个蛮荒无秩序的地方,有持枪权,就有朴素的正义。
没想到短评是11年前了都。
时间过太快了。
“没人再说任何事了,他们只是复述在电视上看到的或者广播里听到的或者网页上看到的一切。
你最后一次和别人面对面聊天没有发信息没有盯着屏幕或显示器是什么时候?
不是关于名人、八卦、体育、流行、政治的谈话?
而是一些中重要的或者私人的谈话。
”“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而暴力的地方。
我们嘉奖那些最肤浅的人,最愚笨的人,最贱的人和嗓门最大的人。
我们不再知道何为正派,不知道羞耻,不分对与错。
品德最差的一群人既有名望又受敬仰。
撒谎和散布恐惧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样做能够赚钱。
我们变成了一个喊着口号,喷吐着怒气的仇恨贩子之国。
我们失去了善意,我们失去了灵魂。
我们变成了什么?
我们在社会中寻找最弱势的人,把他们推上舞台加以嘲弄,把嘲笑他们变成了我们的运动和娱乐。
” ”我们既然不以文明为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保留我们的文明?
” 片中的经典台词实在太多太多了。
光凭这些,就该是五星!
主角是名离异的美国退伍军人,处在一个另他崩溃的社会和时代。
制造噪音并且永远不把车停好邻居、一言不合就对父母大声辱骂的真人明星、为吸引收视煽动仇恨和矛盾的节目主持、用有血的卫生棉丢向别人的真人秀明星、哗众取宠推崇脑残的选秀节目、电影院大声喧哗的人、一个人停两车位的人……太多太多看不惯,但他们该被审判吗?
不,真正该推上绞刑台的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
当他失业,回到家打开电视看到一名女高中生白富美仅仅是因为父母给她买的生日礼物不是凯迪拉克旗下的豪华SUV而是一辆雷克塞斯时愤怒咆哮,正好接到前妻电话,听到自己女儿因为妈妈给她买了黑莓,而不是一台iphone而无敌咆哮。
终于决定去“干”掉那些2B,“干”掉这个狗血的社会。
当然不只是生于50 60‘s的人受不了这个社会,标准的90后也有她们愤怒的理由。
“暮光”迷,喜欢谈论朋克摇滚的家伙,摩门和其他禁止同性结婚的宗教教徒,装嫩卖萌管自己的乳头叫“妹妹”的女孩,赛车脑残粉,乡村乐脑残粉,任何支持无政府的人,给自己小孩穿乐队纪念衫的家伙.......他们甚至辱骂了伍迪艾伦的恋童癖和迪亚波罗·科蒂编导的奥斯卡提名电影《朱诺》。
最后当当他拿着AK47跑到选秀节目现场,对着摄像机说他无法接受一群人取笑一个弱势的人并使他自杀,我想他是有维护公正的想法的。
但当死胖子戳穿真相之后,他扣动扳机之前,他绝望了。
对这个社会,对自由,对美国,发自内心的深深绝望。
片子的结尾处我想起了《处刑人》,最后那段在法庭上的畅汗淋漓地言论: 我们不需要你们一贫如洗或是饥寒交迫 我们不需要你们筋疲力尽或是百病缠身 我们声讨的是你们的腐化堕落 你们身体里的邪恶将被我们寻出 我们将用尽每一口气,把他们消灭殆尽 每天我们都会斩杀邪恶之徒直到他们的鲜血从天而降 我们都会斩杀他们直到天空下的雨澄清 不要杀戮!
不要强奸!
不要偷盗!
这是每个人类 每个信仰都要遵守的法则 这些不是礼貌建议!
这些是行为的准则 而那些将其视而不见的人将为此付出最昂贵的代价 世上存在着各种罪恶 我们只是要规劝你们 不要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别越过界限 成为十恶不赦之徒 而进入我们所管范围 一旦你这么做 终有一天 你将会在回头时 看见我们三人在你身后 到了那一天 你将罪有应得 而我们将把你送到任何一个 你希望的神灵面前 这些都是经典。
可惜又能引起多少人的反思和深醒呢!
对啊,如果电影能改变社会,那就不叫电影了。
抱歉,我们活在一个糟糕的社会。
我们知道,不能老是带着充满怨念的心态生活,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它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原谅可以接受,但是不可以视而不见不可以无动于衷。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是满分的那个,当知己家长伴侣告诉你,哪儿哪儿有问题,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一下,你不能像头倔驴一样,歪着头说“怎么了!
我就是这样了!
不爽你可以滚啊!
”当我一次次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还是欧洲各国拍出一些反映自己国家社会弊端的片子,并且开始对社会进行反省与审判时,总是感叹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胸怀,去面对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一味的封锁,一味的无底线。
我们都知道,属于我们的问题一天两天都会说不完。
但是我们仅仅只是“说”,而我们最最需要的是“做”。
本不想写的,在豆瓣里逛了一圈,看了几篇把这片子称作“大叔作为道德制高点并将观点强加于人”、“颓丧中年大叔杀掉耍嘴皮子的人”之类的影评,心里觉得好气馁。
(看了下面一些回复,补充一点关于“道德制高点”的废话:这是一部黑色片,黑色片最大的問題就是“故事中的正義被伸張了嗎?
” 大叔堅持的正義如果在片中能被伸張,如果导演是肯定了他的正义,他結尾就不能死。
可是影片从他头到尾有给与这种確定吗?
它而更倾向于提出一个问题:大叔所持的是不是就是一種絕對的正義?
他所選擇的審判自由主義的路,其實是不是也只是自由主義过度的一種必然呢?
) 个人认为《上帝保佑美国》无论从商业还是文艺角度来看,这部片子都具备了优秀影片的特质。
商业角度就省略了二万八千字了:血腥萝莉+杀手大叔、暴力、黑色幽默、明快的剪接、绝妙的配乐!
而文艺角度,又看到有一篇影评抨击这片子超现实,说现实中正常人不会看别人不顺眼就拿枪轰别人脑袋。
我想说……现实中有ET治愈过正太的手指吗?
现实中有个叫班杰明的人倒着岁数活吗?
现实中穿PRADA的一定是恶魔吗?
现实中有过一个叫阿甘的傻瓜和中国乒乓球代表队交过手吗?
……对,电影反映现实,但电影更多是依赖一种说故事的技巧去告诉我们一个观点,或是提出一个问题。
用“超现实”作为贬义词来评论电影的人,不好意思,我鄙视他的智商。
这个电影正正是在讲美国社会中最现实的事情— —对自由精神的滥用,间接导致社会的浮躁和粗鲁。
我们要先明白大叔Frank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Frank得知自己有脑瘤之后想自杀,他从盒子里拿出枪的时候,镜头出现过一个狗牌,表明他是一个退役军人。
片中的Frank大约四五十岁(新闻播报他是一个六十岁老头时他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那么他当军人应该是至少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顺推回去,即是他大约成长在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参军(大致的推理)。
那么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呢?
从六十年代开始:民权运动、肯尼迪废除种族歧视的政策、越战、由黑人扩散到其他少数种族团体的例如美国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和其他组织争取平等地位……这些毫无例外都是美国人争取自由平等发起的运动。
而那个狗牌所象征的意义,有什么能比一个美国军人更能显示出“为自由而战”这种美国精神的象征意义?
好,再看看他所身处的现今的美国社会——制造噪音并且永远不把车停好邻居、一言不合就对父母大声辱骂的真人明星、为吸引收视煽动仇恨和矛盾的节目主持、用有血的卫生棉丢向别人的真人秀明星、哗众取宠推崇脑残的选秀节目、电影院大声喧哗的人、一个人停两车位的人……这些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Why not?
”为什么不行呢?
凭什么去指责他们错了,然后他们就不能继续做呢?
法律赋予他们自由的公民权,美国精神赋予他们自由的精神。
于是他们的言论、行为无不符合“自由”的定义。
Why?
老好人Frank为什么用枪轰他们脑袋?
仅仅是因为看他们不顺眼?
就好像你拼死拼活存钱买了只ipad你儿子毫不珍惜还拿它来拍苍蝇一样。
在Frank的成长岁月里,美国人为争取民主、平等、自由付出很多代价和心血,这才得到今日的境况。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由的滥用超过甚至脱离了原本的“自由”的初衷,这种自由已经演变为“粗俗”“肤浅”及“自私自利”的藉口。
从杀第一个人开始,Frank从来没说过“你是错的”“我要杀错误的人”。
他只问“为什么你要如此粗鲁?
”“我只杀该杀的人。
”在他的天平中,滥用自由的人是对美国精神的亵渎,是对美国人过去努力的亵渎。
当他拿着AK47跑到选秀节目现场,对着摄像机说他无法接受一群人取笑一个弱势的人并使他自杀,我想他是有维护公正的想法的。
但当死胖子戳穿真相之后,他扣动扳机之前,他绝望了。
对这个社会,对自由,对美国,发自内心的深深绝望。
于是子弹横飞血溅当场,一老一少双双倒地。
这是老好人Frank对这个社会以及自身的最后裁决。
然后黑屏,God bless America字样出现,我激动得几乎喷鼻血。
如果说Frank是在这个病态社会中深受其害的一员,萝莉代表的则是美国新生代中,受浮躁社会影响尚算不大的一群。
萝莉三番两次地感谢Frank让她加入进来,对Frank撒谎她来自一个破碎家庭,因为她觉得如果让Frank知道她来自普通家庭他就不会带她走了。
萝莉其实随时可以全身而退过正常生活,但最后她还是选择和Frank一齐,看时很唏嘘,花样年华就此陨落是值得还是不值得?
大胆推断一下的话,我觉得导演是要发问,这个浮躁社会虽然不是凭借任何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拨乱反正,但是不是没有受到其坏影响的人就可以置身事外呢?
面对这个问题,你的选择又是如何?
最后觉得比较有趣的一点,他们杀节目主持后边走边说的。
萝莉问Frank到底赞同他什么政治观点,Frank说“枪支管辖”。
(关于“枪支管辖”的问题,有朋友指出我错了应该是“less gun control”,但无论它是“枪支管辖”还是“更少枪支管辖”,并不影响我下面提出的疑问和论点。
我所指的是美国“枪支管辖”这个事本身而不是frank的观点。
我已经写得这么啰嗦了竟然还是有人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然后到片尾用了一段不短的篇幅去描述他从枪贩子处买枪,再用枪进行最后裁决。
在美国每个人都有配枪自由,但同时也为社会带来很多罪恶和不安,为公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这是不是也是“自由”过度了的一种表现呢?
Frank的最后审判,是不是有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身的感觉呢?
啰嗦了一大堆。
总括来说,这是美国人自身对社会进行反省与审判。
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胸怀和天才拍出这样的片子?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写就的《娱乐至死》表达的是一种对“文化已死”的忧虑的话,那么《上帝保佑美国》则毫无疑问是在以一种狂欢的方式去接受这种死亡。
没错,就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之后我们面对死亡的那个最终阶段。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人们对这个“人类的希望”抱有着太多的期许和幻想。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美国呢?
410天建成的帝国大厦?
它代表着美国人民的勤劳团结。
硫磺岛上的硝烟?
它代表着美国人民的顽强英勇。
飞赴月球的阿波罗飞船?
它代表着美国人民的探索精神。
足以抗击外星入侵的军队?
它代表着美国人民的危机意识。
恶俗真人秀和狗仔队?
它代表着……嗯……代表着什么呢?
如此,我们便可以大致拼凑出美国的轮廓了。
帝国大厦还在,但铸就它的效率和热情已然消逝;硫磺岛还在,但人们只会去那里旅游拍照;阿波罗飞船还在,但几十年过去了也没等到下一班访客;外星人不来入侵,武器弹药还要一个劲造,因为“军工复合体”要承担10%人口的吃饭问题。
只有娱乐文化蒸蒸日上,你瞧《绯闻女孩》都拍到多少季了?
比起娱乐文化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侵蚀,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自觉得去接受娱乐文化的改造,不得不从这些文化垃圾中去寻找一些可悲的营养维持生存,如同明知汉堡薯条无甚益处却还要赖以为生一样。
三句话不离琳赛·洛翰,五句话不离安妮斯顿和朱莉的八卦,对国家政策的讨论变成了单纯的怒火宣泄,媒体信奉“拳头加枕头”的报道真理,办公室里的人们过着浮躁肤浅又臭牛逼的日子,每个人都痛恨特权却又痛恨自己没有特权,孩子变得既拜金又傲娇,人们对不同意见表现出匪夷所思的愤怒,最后甩一句“言论自由”完事。
这就是电影所展现的世界,这就是美国人当下所处的世界,而在全球化汹涌的浪潮下,这其实也是每个人所处的世界。
所以当Frank和Roxy用子弹结束一条又一条性命时,我们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因为这些聒噪的躯壳的确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当两位主角迎来了生命的终结时,我们也不会感到丝毫的悲伤,因为我们还有我们的社会都和剧中人一样,走在自我毁灭的路上。
上帝保佑美国?
上帝早他妈死了。
首先,用不易燃的惰性知识填满人的胃,如:佛教在公元552年传入日本的,这种点根本就无法和其他点融合出新的生成物。
明明认知水平一直在原地打转,但是因为不断地有新动态被刷出来,人就会感觉自己在思考,某种跑步机上"似动"的长期错觉。
如果把磁铁的碎屑撒进一堆导线里,整个电路运转倒是还能运转,但是会以一种紊乱的方式运转,头脑中此类细微的碎片嵌的太多就会积重难返,形成对系统化认知本能地厌恶;后现代或多或少都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精神官能征状,用拉康圈的梗就是"晚期资本主义人人有病",你在康德罗素身上绝对找不到这种乱七八糟的气息。
然后告诉大家外面在打仗,让大家在流水线上生产炮弹,费时费力在生活里没用的这种都行,把炮弹制成品收上来秘密回炉重熔,再把铁料发回工厂让他们继续生产炮弹,他们就会感觉自己可努力了,就会觉着生活很充实,实际上一直在重复从未有差异。
以斯德哥尔摩情结作为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在多种多样的方面上(军训/ PUA/审问战俘);同样,以这个"炮弹原理"作为基本原理,你也可以开发出各种其他模式(合唱比赛/迎接检查/填写表格等),让人的自我意识长期卡顿在沉沦状态。
最后用灰色的幕布和窗帘,把一切闪耀彩虹光芒的东西给遮蔽起来,这些东西从来没有火热过,但也从来不会过时;同时持续干扰人用来欣赏艺术和自学知识的闲暇,把人成整块的时间给分割掉,让气脉凝聚不到一处,让人忘记本来对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价值。
大功告成,一帮无聊透顶的人就诞生了。
不管是学校里的民法/西班牙语,还是生活中的包饺子/上自行车链,我实在不相信这些技能是靠刷刷刷能掌握的,甚至导致一种更糟的情况,空懂一堆术语去和专业人士抬杠;可能给人一种小题大做的感觉,不就是放松一下吗你想太多了。
如果是放空头脑的话,我选:发会呆/打个盹/去买个东西/看窗外景色。
如果你想拖垮自己的敌人,就给他提供一堆眼花缭乱的信息吧。
精彩的两段frank的独白:“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而暴力的地方。
我们嘉奖那些最肤浅的人,最愚笨的人,最贱的人和嗓门最大的人。
我们不再知道何为正派,不知道羞耻,不分对与错。
品德最差的一群人既有名望又受敬仰。
撒谎和散布恐惧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样做能够赚钱。
我们变成了一个喊着口号,喷吐着怒气的仇恨贩子之国。
我们失去了善意,我们失去了灵魂。
我们变成了什么?
我们在社会中寻找最弱势的人,把他们推上舞台加以嘲弄,把嘲笑他们变成了我们的运动和娱乐。
” “比起事实,刺激性的评论更被人重视。
没有人有羞耻之心,真是值得赞美。
我昨天晚上在电视看到有女人扔卫生棉条到另一个女人脸上,那家电视台称自己为‘今日女性频道’。
小屁孩互相殴打,并且上传到土豆上。
你还记得你看《幸存者》吃老鼠吃蛆吗?
现在想想这还真是文雅呢。
我们迟早看到拍两女一杯的女生上电视搞真人秀。
我们既然不以文明为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保留我们的文明?
” 影片运用了Frank这个名字,简单直接Frank坦白。。。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的交流,不再谈论那些电视网络。。。
而是真实的讲述你自己?
老美偶尔还知道自个反省下,哪怕是拍个装B的片子证明自个在反省自醒,我们是不是不用形式了,自己也反省下?!
邦妮和克莱德挑战腐败的政府制度,追寻自由自由成了希望的曙光,自然,米奇和马洛那我行我素充满浪漫的杀人放火,就成了暴力偶像弗兰克和洛克西就是以上两对的2012版嘛……只是过去的制度压迫,道德压迫变成了今天的精神摧残。
人们不尊重得来的自由,廉价就意味着挥霍嘛,讥讽别人的代价比持枪抢银行小多了。
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反派”,无一例外都是耍嘴炮的,从抢车位到吐槽哥到电视主播,没有一个是实干。
弗兰克自杀的时候镜头特写到盒子里的狗牌(在美国精神里退役士兵始终都是真正付出过的代表吧),所以必然由他来执行枪决。
但是,片子有点利用大家在消费主义里开始稀薄的杀戮道德感把人给绕进去了。
弗兰克和洛克西也是“美国”的一部分,并非是主角就能站在批判制高点。
弗兰克的点火源于自暴自弃,得知没病之后本来准备一走了之,结果发现被洛克希骗了,进而又看了洛克希父母的采访,又进入了仇恨状态。
(但他自己就不是满足孩子愿望的父亲,别忘了)洛克希就更不用说了,她想杀的人简直就莫名其妙,她举动的诱因是“父母不理解我”——当失踪的洛克希回家,父母的庆祝方式是“迪斯尼!
”而她想去的是法国,但是,这跟影片开始被杀的那个金发妹子有什么区别?
人咬狗不是文明的表现,如果把别人作恶当做自己发泄的理由,你跟他就没区别。
但是恐怕不少观众会把这种发泄当成一种爽感去崇拜。
我自己看到预告片也是这感觉,这让观众本身也成为了这个黑色幽默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临界点之后的发泄确实有意义,但是看完这片能有所动作的人有几个?
所以……你我很可能成为那些弗兰克和洛克希想杀掉的只会耍嘴炮的人,那些站在言论背后给社会带来恐惧言论的人。
电影中弗兰克的行为在反对各种秀,各种非道德,各种资本主义里面丑陋的次生价值观,可是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本身就极尽各种秀——当然,比起影片中那些作为批判对象的低俗秀,影片本身“秀”的方式,光影和音乐的安排显然更高雅、更艺术、更有技术含量,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这部电影还是以同样“资本主义”的方式在拍摄、传播、制造影响。
电影与自己所批判的那些事物长在通一棵树上,它一边做出了恨不得将自己兄弟姐妹掐死的姿态,一边却又并没有显示自己真的具有足够的优势去终结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于是,电影本身也就仅仅流于展示象征符号。
而这个象征符号具体又是怎样呢?
无非就是以道德标准为名,开枪射杀你讨厌的那些堕落者。
问题在于,看似极端的杀人行为,恰恰是整件事情中最容易的那一部分,杀人又有何难?
特别是在你手持枪械目标手无寸铁的时候,在你积怨已久而别人毫无防备的时候?
真正的难处在于说服自己和观众,我的杀人行为是合理的。
当然弗兰克和萝克西一直对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有严重不满,弗兰克讨厌这其中的种种堕落,而萝克西则讨厌其中的沉闷压抑以及自己的聪明得不到公正的对待。
但是在此之前,这并没有促成他们去杀人——真正将弗兰克推过界限的是得知自己得了脑瘤将不久于人世,在将要自杀的时刻受到自己家庭和电视上富人家庭中的那些负面感情刺激。
弗兰克的第一次杀人里面颇有讲究,首先,他是因为“反正我都要死了,顺手带个混球下去吧”,这种理由,并不是因为这个混球真的混蛋到非死不足以谢天下的地步——不过就是一个在电视节目中下限全无的娇惯富家女而已,到了该死的地步么?
关键是因为弗兰克自己的世俗惩处限制已经被解除了——反正我都要死了,这个世界又能怎么惩罚我?
可是弗兰克周围围绕着那么多该死的混球,他没选择混蛋邻居,混蛋上司,混蛋同事,却偏偏选择电视上那个女孩克萝尼去下手,并不是偶然——萝克西阻止他杀人后自杀的理由是:“如果你现在死了,全世界都会以为你只是个中年色情狂,因为得不到电视里那个美少女,所以杀了她然后自杀”,弗兰克激烈否定,萝克西也说,对并非如此,你杀她因为她确实是个混球。
可实际上,这句劝阻的理由却比“她是个混球”更接近事实,弗兰克杀那个女孩,确实是因为“得不到她”,但并非从性的意义上,而是从父亲的意义上。
前面的镜头已经充分描写,他自己前妻带走的女儿也已经成了一个任性胡闹、物欲横流的小孩子,永远地离开了弗兰克和他认为理想的那种生活,这个情况对弗兰克的打击远远超出电视上出现的某个混球家庭。
可他又没法狠下心来杀自己的妻子女儿,怎么办?
于是他找了一个替代品,另一个家庭的混账女儿,带她一起“上路”。
这才是弗兰克首次杀人的真正动机,而他本来会在这次谋杀之后了断自己的生命——但这时萝克西走入了他的生活,阻止了他的自杀。
萝克西并没有弗兰克那么高的道德标杆,她也没有遭受自己谎言里的那种非人虐待,她只是像所有这个岁数有些聪明却又不被其他人认同的聪明孩子一样,渴望着否定平凡,渴望着寻找意义、渴望着追求刺激。
这并不意味着她会成为持枪杀手,直到她遇到了弗兰克,啊居然有人可以这么轻易地干掉那个讨人厌的碧池、毁掉所有那些白痴瞩目的中心,太畅快了太刺激了太好玩了。
所以她不能让弗兰克轻易死去,让这个摆脱平庸和无聊的机会消失,所以她怂恿弗兰克,不要现在自杀免得被人误解,而要杀更多的混球来证明自己,来寻找意义。
于是克萝尼的父母成了寻找意义之旅上的第一对目标——既然已经崩了混球女儿,那培养出这种混球女儿的家长自然也应该死。
真的吗?
当我们随着持枪的弗兰克登堂入室的时候,我们也许来不及想太多,但现在再仔细回想一下呢?
当然这个三口之家属于愚蠢傲慢的有钱人养出了不知好歹的混账小孩,但他们唯一做的事情也不过就是在自己的家庭派对里面歇斯底里而已,这就罪深至死么?
还是说,他们之所以变得无法忍受,其实是因为为了收视率不肯关掉摄像机的制作组故意将这种令人不快的画面反复通过电视频道传往千家万户?
如果这整件事情真的是不可饶恕的,那究竟是无意识中制造丑陋的当事人家庭,还是有意识展示丑陋的节目制作组更加罪恶——又或者,是让所有这些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整个电视娱乐体系?
很明显,无论弗兰克还是萝克西都没有深思这个问题,他们并未制裁事件中真正的主犯,也没有像戴笑脸面具的V一样直捣广播电视系统这个蛊惑世人的系统的罪恶心脏,他们做的事情就仅仅是宰了自己眼前看不顺眼的人而已。
接下来他们杀了电影院里大声喧哗和打电话的人,当然这两种人都很混蛋,但还是那个问题,到了该死的地步了么?
其实让他们这一辈子学会安静和尊重,在腿上来一枪,踢断几根肋骨,砸个头破血流,也就足够了,为什么非得杀了他们不可?
并不是这些人真的该死,而是弗兰克和萝克西早已经越过了那条正常的界线。
而且不仅弗兰克和萝克西越过了那条界线,实际上在导演巧妙的剧情铺垫和精心的音乐衬托之下,观众的我们也跟着越过了那条界线,导演用悠扬的音乐诱导我们将对不守公共秩序的嚣张分子的隐忍与愤怒发泄出来,集体加入这场多数(观众)对少数(犯错者)的快乐欺凌与私刑审判。
当然导演博卡•格德斯维特的手段可远不仅仅是如此而已。
在有张有弛的休息时间过后,冒牌邦尼和克莱德接下来干掉了在电视节目中鼓吹仇恨的主持人。
这是萝克西第一次正式杀人,她一边扣动扳机,一边宣读了这个主持人的罪状,我得说她的宣判是相当有力的,而且我也蛮认同这份罪状的,这货确实该死——问题在于,这份罪状是萝克西对马上要死的人宣读的,同时也是导演对我们观众宣读的——但在故事里面,却没有一份为故事世界里的人们准备的罪状和宣言——于是被杀的混球主持人反而在媒体上成了烈士,萝克西为此恼火不已,而弗兰克却处置淡然,他只是很高兴每天在电视节目里聒噪的那个刻薄主持人挂了。
这恰恰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其实镜头里早已给出线索,这对冒牌邦尼和克莱德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练习如何快乐地射击玩具熊,而不是考虑究竟谁该死以及该如何宣扬自己的主张。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在乎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他们两个所采取的一切行动,仅仅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已。
接下来他们枪击了公然侮辱穷人的政客、占两个车位还耍横的男人(因为这货没死,所以世人总算知道他的罪状是什么了),然后是一群鼓吹仇恨的宗教蠢货,还把教派领袖丢下山崖。
就个人而言我对最后这一段倒是颇为赞成,我也很难想象有什么办法比这样一堂公开课更能让这种在言论自由国家宣扬仇恨的宗教蠢货们了解自己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而且也再没有什么比绑起来丢下山崖更适合作为这种教派领袖的处罚了——当然,也可能纯粹是因为我被这段枪击镜头中好听的歌曲给搞昏了头。
只不过,同一个问题,没有宣言,所以他们的枪击造就的舆论效果太过有限,远远配不上这样极端的行为所应有的影响力,不得不说尽管它看起来真是大快人心,却又同时真是一种浪费。
不过剧中的弗兰克和萝克西可没有想这么多,这正是他们春风得意的顶点,枪在手,命运在手,驱逐邪恶,天下任我走,又是舞厅跳舞,又是关于移民其他国家幸福生活的畅想,甚至连弗兰克的医生都打来电话告诉他,他的脑瘤原来只是误诊,医生弄错了档案。
一直在打酱油的警察根本没造成任何麻烦,光明前途简直触手可及。
当然,按照业界惯例,这也就到了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了,弗兰克发现萝克西的悲惨家庭故事是编造的,这不仅仅瓦解了他对她的信任,而且也瓦解了他这一路所作所为的意义——一个撒谎者有可能提供真实的意义么?
弗兰克不相信这一点。
于是在悲伤的背景歌曲中两人分道扬镳,萝克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回到自己沉闷的普通家庭,而弗兰克并没有一个“普通”的生活可以回去,于是他只能以更加歇斯底里的行动,提着AK47前往“美国巨星”总决赛现场,将自己这场其实已经被证伪的(撒谎离家小孩和绝望中年大叔的)“寻求意义”之旅走到尽头。
然而当他端着AK走上舞台,萝克西却也来了,她知道他会来这里,他们终究是对好搭档,然而这也仅限于他们之间而已。
弗兰克试图捍卫那个走调歌手的尊严,可歌手却并不需要他,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被嘲笑恰恰是他生涯的顶峰,这个认知毁掉了弗兰克刚才在镜头前的所有慷慨陈词,令他感到彻底绝望,自己试图捍卫的对象都如此没有尊严,如此丑陋。
这就是为什么他转向萝克西说了一句,你确实是个漂亮女孩。
萝克西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承认——尽管这和她在影片前面想要的异性层次的赞美并不同,他赞美的是她灵魂的美丽。
这声赞美就如同浮士德临死前的那声“时间啊,你真美,请你停留。
”然而我们正在看的是一个更加现实的故事,并不会有无限仁慈的上帝派天使下来,从魔鬼手中夺回长久迷途之子的灵魂。
走入末路舞台的弗兰克和萝克西只能向在场的所有参与这场闹剧的人扫射。
而回应他们的也只能是二楼严阵以待的警察们射来的子弹。
于是他们倒在舞台上,故事结束。
有人一厢情愿地抱怨导演为解构而解构,否定了他们喜爱的保守主义道德标杆,我得说,导演确实在表达保守主义道德观,这部影片也确实提供了一个标杆,但这个标杆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弗兰克和萝克西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们杀了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策略,而在于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在为自己杀人,而不是为这个世界。
他们仅仅是两个绝望得仅剩下自己的边缘人物,他们甚至没有认真把改变世界当成一个借口。
无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方法,乃至他们的思维能力,从一开始就根本不足以扛起保守主义道德这杆将要倒下的沉重大旗。
如果你看懂了导演明显有意安排的种种细节,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实际上狠狠抽了那些鼓吹以暴力主持正义的人两个响亮的耳光。
真亏这些人还能觉得这个片子是在支持自己的感受。
导演在影片中挖了一个又一个明显的道德陷坑进行测试,就是为了看看有多少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傻瓜迫不及待地跳下去,而又有多少人能把标杆保持到最后——从结果来看,很多看这个片子的人何止跳得人仰马翻。
在生活中总会有些混蛋让你恨得牙根痒痒想宰了他们,而这对假邦尼和布莱克提供的就是这种超道德的爽快服务,在悠扬音乐中拔枪除恶是何等体贴我们的阴暗面,何等难以拒绝?
我得举手承认,我是在扫射二逼教徒的那一幕缴械投降,抛下标杆的,虽然我明知这是陷坑,但实在因为这幕的动作太帅,歌声太动人,让我完全忘我了。
可杀人是恶,这毫无疑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倒不是说我就反对在任何情况下杀人,如果一份恶可以阻止更大的恶,或者换取更大的善,这种交换就有可能是值得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杀人之恶也并不会被消除,并不存在善恶相当,功过相抵这种事情。
有多少人能够在意识到这份沉重的情况下依然前行?
有多少人扣动扳机时能够听到那为所有人而鸣的丧钟?
太少了,我们宁愿忘我在帅气的镜头与悠扬的音乐当中,抛开那份沉重去享受这种不道德的浪漫。
然而有无数种在这个恶心的世界上过得更好的方法,弗兰克和萝克西并没有选择最好的那一种;有无数种让这个恶心的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弗兰克和萝克西也没有选择最好的那一种——即使以选择开枪杀人为预设前提,他们也并没有执行最优化的策略,因为一开始他们就不是打算改变世界,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杀罢了。
而所有观众朝着他们贴上去的美德标签都不过是对自己的粉饰,我们已经被导演诱惑着参加了另一场荧屏前的集体欺凌。
许多人都对导演的这种解构行为深恶痛绝,觉得居然不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看上一场除恶扬善的戏码,非要把这些都解构掉——可这恰恰是导演的意图,解构行为,探索动机,分析结果,正是求索道德所必经之路。
片中帅气的镜头与悠扬的音乐不是在阐述道德,而是在做道德的试金石,如果一个人看不破这层美妙的幻象,止步于享受这种幻象——那么很遗憾,在很大意义上,这样的人和第一个死者克萝尼本质上并无区别。
无论喜欢的是未来的乌托邦还是过去的黄金国,这样的人对于构成自己理想世界的基本要素,维持它运转的基础原理,实现这种世界的有效方式都一问三不知,只能像那个被惯坏的愚蠢富家女一样,面对不如意的世界歇斯底里大吼大叫,把一切问题和责任都推给别人。
而这样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好哪怕是那么一丁点儿吗?
不能。
怎么才能?
导演的意思很清楚,想清楚这件事情,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砰砰砰砰!在电影院里轰杀了4个人后男猪脚对幸存的妹子说:“谢谢你在放电影的时候没有喧哗,谢谢你关闭了手机。” 我擦!引起了我的共鸣啊!
这片要是放弃不温不火的思考,变成纯粹的爷不爽爷要吐槽,就精彩了
just fake and pretentious
为什么不先杀警察啊。。。。
谢谢你在放电影的时候没有喧哗,谢谢你关闭了手机。
为什么不找一个更可爱演技更好的小萝莉来演呢,比如说科洛莫瑞兹。
伊斯特伍德的空气枪是我见过最帅的,OST不错。
我们愤世嫉俗,却只能畏首畏尾。我们深知罪恶,却连个自述罪恶的机会也不可能获取到,而你们呢。所以美国就算你是病态毒瘤蛆虫般的美国,我也要大声说爱你。
中年吊丝愤世嫉俗的悲惨生活么。。大叔与萝莉的组合,完全比不上杀手莱昂。讽刺是有了,反省也有了,但过于说教反而无聊。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最终也没有学会爱。
这部片里的萝莉比Kick Ass里的萝莉好看多了,然而片子本身也弱了点……
通篇是中年大叔和叛逆少女对美粪价值观的吐槽,本来应该是很爽快的片子,但是不够怪咖,节奏缓慢,对白啰嗦,流于说教,看下来实在让人累得慌。其实导演和编剧也挺愤的吧……
中年大叔变身疯狂杀手!!!!!!!
无感
lame
呵呵呵呵
为了报仇看电影
最应该一枪把这讨厌的女主爆头。
可是你在揭露别人的时候的状态跟别人也没有二样。
导演满足了我的幻想。
前半部分很棒,大段的对白也很有趣!后半部分的观感一路下滑,片子的所有缺陷都愈发明显,让人觉得愚蠢!!不过吐槽吐的挺爽!还有那些嘴巴永远都闭不上的傻逼被一枪打死的镜头很好的满足平时脑内的幻想!(PS:豆瓣的剧情简介总是这么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