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变性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获得生存的尊重。
对于这个问题,基于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通常都持反对的态度。
但圣经也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砸死那个犯了奸饮的女人。
谁又会是诚然无罪的呢。
世人又有什么资格在他们/她们面前装出道德审判官的姿态。
又有一个说法,神造万物就连罪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
无论那些人是先天基因缺陷还是后天精神致幻,总之他们/她们与我们已经共存。
也许,他们只是考验我们的忍耐、道德,尊重上帝所造的一个度量衡。
导演技法纯熟。
并没有同情或者对于变性人有什么过度解释,而是将其视作正常人来看待,没有戴有色眼镜,更没有有失偏颇。
影片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看似很平淡的影片讲述。
但却在平静下隐藏着不少暗流。
让观影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着女主角心中的喜怒哀乐。
网上关于这位美丽女人的简介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根本没有。
电影从开始看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过这位女主的身份。
她安静,忧郁,双眸含情,与恋人优雅约会,仪态迷人。
岁月静好不到20分钟,剧情出现颠覆转折,如果不是周围每一个人对待她的态度实在太过诡异,我真的压根没看出来她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也许是现实中真实变性人身份的原因,女主维加身上的女性魅力要比小雀斑(《丹麦女孩》)强很多。
无论是身体外形还是神态举止,维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漂亮大女人。
对她,甚至比对电影本身还要强烈的探求欲望,导致影片没有太多地打动我。
但电影中女主的一切境遇,恐怕也有维加现实中无法逃避的折射,个中冷暖,我等凡人是难以想象了。
这部智利年轻导演的新作,题材并不新鲜,尺度也不过界,胜在视角独特,节奏掌控惊人,就一个简单事件,一个孤独而战的女人,影片全程精炼利索,女主耀眼的演技完全弥补由于题材角度可能产生的不适,做为一个女人,甚至是一个真正的人,她活的精彩过每一个卑微的平凡生命。
本届奥斯卡(90届)最佳外语片。
女主角达尼埃拉·维加(Daniela Vega)也出席了盛会,而她是首位公开参加奥斯卡的变性女演员。
故事发生在智利圣地亚哥,老头子奥兰多与女子马丽娜同居,意外猝死,留给马丽娜一个不好收拾的滥局。
片子不长,看完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事,国内类似事也有。
也没啥特殊的感情,总归,也不好歌颂婚外情。
所以,其实就是一部慢节奏,很普通的故事片,也不知道题目为啥就叫“普通女人”。
因为按照国内常识,普通女人肯定有不普通之处。
还真没啥特别的。
但话说回来,既然是普通女人的普通之事,那还有什么好拍的呢。
所以,这题目也够让人纳闷。
南美洲的电影,还是看得少了,区别很大。
片子开头和结尾,中间也有,使用美声音乐,也不知道在烘托什么氛围,因为故事太普通了,也没啥可以烘托的点。
反正,看下来,无感!
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能看的不止有肉体,我始终觉得,站在瀑布下面的,应该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示至怎么办!
2018年的秋天,北京国际电影节,智利大使馆。
过去很久了,我都要看备忘录的日期才知道是什么时候看的。
当时以为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沉淀到了现在,才发现只能给出三星。
以下是当时写的。
不思议女人,更是普通女人。
低沉但温柔的嗓音,精致的妆容、服饰和发型,见到她的人都叫她ma'am。
她是Marina。
她有男友,有天籁般的歌喉,在餐厅打工当服务员,有几个知心好友,也可以是夜店的Queen,下定决心去参加爱人的葬礼,最后却只听到他小女儿的哭声就立刻退了出来。
她对自己的身份很坦然也很坚定,告诉所有人我是Marina,不是Daniel。
但也因为她的身份,她面对谩骂侮辱,只能一味忍让。
在这个社会中,她是不占理的。
她从医院里逃走,极度不适却沉默地接受了体检,走在街边被人跟踪辱骂甚至绑架侮辱被拿胶带缠了一头一脸被世间所有恶毒的语言咒骂,也只是一直想逃走一直说let go of me 和 don’t touch me ,直到第二次的放肆才忍无可忍地跳上汽车顶,边跳边喊“我要我的狗”,但仅此而已,甚至爬下车后还把Orlando的钥匙还给了前妻。
整个故事中,她一直是最有礼貌的人。
如果她生来就是一个女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我最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一个人,人畜无害,恋爱你情我愿没给社会添加负担,为什么只因为一种身份(而且是天生无法改变的)就要被人如此侮辱鄙视?
要评判一个人,就评判ta后天的修养,而不是对先天的属性指指点点。
Marina做到的是宠辱不惊,或者叫,麻木。
前妻虚伪地叫她不要拘礼,又几次三番地或嘲讽(变态…恶心…)或谩骂她,她不去还口;Bruno轻薄的嘲笑(无法想象我爸和你在一起)和辱骂,她不去理会。
而她称呼警官的名字被要求叫官职,看上去疏远,其实很体恤她,在体检的时候对医生说将她当作女人看待,问她的名字并叫她的女名,她也没有对警官感激涕零。
这个世界上对变性人有很多种态度,有像妻子、儿子和开始时警察的态度,谩骂、挖苦,嘲笑、不讲道理;有像哥哥和警官的态度,会体谅,但是过不了自己的坎。
会对妻子那类人提出异议:她是女人,也会在握手还是贴面礼中纠结,最后选择握手。
当然也有像好友的态度,完全自然地看待,所讨论的从来都是鸡毛蒜皮,从不因为她的身份而有别扭。
这种人毕竟是少。
最后是关于爱情。
她的爱情看上去很普通,虽然也有cliche的“家庭排斥”话题,但男主毕竟是成功的企业家,经济独立,家庭方面在男主健在时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Marina是孤独的,就算面对好友,也只是简单地说move on,keep everything to herself. 影片中常有象征,如Marina在不平、扭曲的镜面中审视自己,比如还车时电台里的“A Natural Woman”,比如象征着重新来过的洗车和火化,虽然每次试图重新来过,男主的影子总会找到她,Marina最终也目送爱人离去。
她的最后一阙歌,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但我有感觉,她要新生了。
影片结束得略显仓促,开头伊瓜苏瀑布镜头,结尾却没有交代Marina日后的动向。
她在桑拿中心拿到机票了吗?
她有没有去看伊瓜苏?
她会不会觉得,在瀑布下本应站着两个人?
瀑布元素和《春光》不谋而合,然而虽然两部影片主角都是LGBT群体,但实质上还有很大差别。
《普通女人》关注点在于人与社会,与其他人,关于放下,关于新生。
而《春光》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关于爱情,关于逃离,关于孤独的人,关于念念不忘。
黎耀辉真的可以放下何宝荣吗?
1、不思議女人(Una mujer fantástica,2017)在傳統故事中女性的遭遇上,加重困難的元素:變性。
「不思議」的形容是對這樣子一個女性的讚頌,我認為原文的翻譯不可少,「普通女人」則是與導演立意有別的翻譯。
2、一覺醒來,女主角被拋入一個沒有男人幫忙抵擋的險惡絕境——可以倚賴的男人死了。
她面對喪失摯愛的創傷、犯罪嫌疑、性別歧視、侮辱、驅趕、隱私侵犯,就連最友善的男朋友的哥哥,也無法避免和她有距離:在他們第一次接觸,他不曉得該親吻臉頰還是握手問候;最後一次接觸,她作出告別,而他不自覺的觸摸臉上的吻痕。
3、故事的表面,瑪琳娜無法忘懷奧蘭多,盡力發掘奧蘭多可能留給她的訊息,這時候,可以說她是仍附屬於男性的;故事的底層,每進一步追尋,奧蘭多所建構的世界就離她越遠,直到確認奧蘭多沒有給她隻字半語,終於,她徹底的成為獨立的女性,擺脫奧蘭多靈魂的糾纏,獲得自由。
至於,最後陪伴她的一條狗,只是這段已經逝去回憶中的紀念。
4、瑪琳娜的出場,唱的是通俗的愛情流行歌,在風雨波瀾後,電影的尾聲,她站在更高的殿堂,樂聲也更為清澈、空靈、美妙。
附註:女主角變性就是要當女人,可是故事剛開始的她,是真正的女「人」嗎?
不完全是,因為她還只是附屬於男性底下的「物」品,從她寄宿於男友家就可以知道,這還是一種從屬關係。
當她第一次見到男友的前妻,對方大呼終於見到本尊了,知道她是何方神聖了,由此可知背景故事:之前她作為一名外遇對象,離婚事務全都是由男方一個人打點扛下。
因此,這名男性的死亡,是她獨立之路途的濫觴——她被拋到一個沒有男人替她擋子彈作盾牌的世界。
這個電影若非以變性人,而以普通女人為主角,也可以成立,它本是擴大意義上的女性主義電影,只是,變性的要素加重了我們對這類故事的興趣:一名年輕女孩,很容易被形容為掏金者,專門釣老男人作sugar daddy或等待從天降下的一筆遺產,這是外界對這樣男女關係的刻板印象。
傳統情節外,加上一點犯罪故事,一點變性的衝突,劇本的厚度跟時代因此而生。
電影中有兩個情節值得注意,一是男友的兒子回來,兩人對話中質問女主角有沒有整形,他說他想搞清楚她是什麼東西;二是電影結尾,女主角登台前的夜晚,全身赤裸坐在沙發上,把鏡子放在跨下腿中,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她在自問:我是誰。
鏡子,在文學或電影中象徵自我意識,她自我的提問同時是人類一生都要自問的哲學問題:我是誰。
在自我追尋的路上,最終她已經獨立。
一对年纪相差很多的情侣,男子因身体不适,突然离世。
男子妻子儿子家人都讨厌这个同性异装女,不允许“她”出入男子的葬礼。
慢慢的,才看出他们俩其实非常相爱。
导演不想大张旗鼓的歌颂如何如何相爱,而是细枝末节慢慢的带出女子有多思念男子。
方向极为正确,但是表现手法稍有仪式感,包括表演,这把原本类纪实的风格给略“做作”了,感觉这个导演可能略有固执和自恋。
如果没有“跳出来”的想法的话,可能更更高级一些。
还有,叙事略显单薄一些,这表现在剧本走向摇摆和剪辑略有犹豫。
包括表演在琢磨导演的意图,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演更合适。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国内一部电影“长江图”,如果剧本方向坚决一些,放在爱情上,那些“宏伟”和“禅意”作为大背景带出来的话,可能会更好。
抛开电影,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迅速绝迹,特别是爱情。
在经济主导一切的前提下,口号的情感和实质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
就像很多人天天标榜着信仰、道德,其实天天朋友圈劝导别人该如何如何做的,正是ta所欠缺和违背的🍵
本片的西语原名是《Una mujer fantástica》英译为《A fantastic woman》汉译为《普通女人》,真的要给我们汉译的名字打120分,简单明了,“普通”二字一语中的。
这是一部LGBT群体中“T”发声的电影,女主曾是一位生理性别为男、社会性别为女的异性恋跨性别者,后来也就成为了“T”的全称transgender变性人的一员。
然而这些标签都多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 下面是我贴出的一些代表性的情节片段,结束会暂时记录一些个人与大众的想法。
」玛丽娜坦然接受自我,作为一位努力上进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得到了奥兰多的欣赏和爱慕,两人心灵相通,有着二十岁的年龄差阻挡不了两人真心相爱。
但噩耗突然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她的爱人突然离世,她还未整理好悲痛之情,就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荒谬的事。
倒也是这些因跨性别身份的女主角而展开的一个个荒诞不公的情节,让人纳闷儿,这些破事儿和她的性别有个毛关系?
在找到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对病情只口不提,却一直怀疑她的名字是不是化名??
在难忍悲伤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释放情绪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又被警察带回医院审问。
也不出意外的先拿她的名字说事儿,怀疑她的身份。
这还不够,又被一位女警追查,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看似审问实则带着毫不掩饰的个人偏见和人格诋毁。
奥兰多的儿子惦记着父亲的房产,还将怨气撒在她身上,同样的言语刁难和威胁。
奥尔多的前妻趁机来要走奥尔多的车,见面后不承认玛丽娜和奥尔多的爱情,还出言不逊。
最后被发现那些匪夷所思的案件调查果然是她搞得鬼。
又以保护自己爱的人为由,故意叫出玛丽娜的男性名字,阻止玛丽娜参加葬礼。
玛丽娜被他们咬住“变性人”这一标签,毫无意义的死死不放,他们无情的针对她折磨她。
每件事发生后,对这些无聊可笑又充满恶意的人,玛丽娜明显不想与他们又过多的瓜葛,她选择容忍并坚持自己立场,编剧也没给她留什么主角光环,特权啥的,只有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想去送所爱之人的最后一程的愿望,这个愿望简单又真实,又那么难以实现。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都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异性恋女性身上,就是一个“前任与小三争夺遗产的狗血伦理剧”。
所以,相当于同类电影来说,《普通女人》算不上经典。
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大于了电影本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普通女人》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LBGT类电影的想表达的大致一样。
提醒众人,无论是在生命科学研究结果上,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上。
LBGT群体和其他任何群体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却长期的被社会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特质上的不同,并得到尊重和发展,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作为人类而言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最终的理想目标,现在这条平权之路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其他领域不说,在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中,能拍出有积极现实意义引导LBGT群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个人觉得就是一部没有,有几部网剧的宣传也是满满的商业气息)。
好嘛,没等偷摸发展呢,去年广电将“同性恋”一词划入不正当性关系之后,也是彻底断了想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发声的这条路。
总的来说,能勇敢站出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谈起来甚是单薄无力。
可能一些“杰出”人士都苟且偷生安静如鸡,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如“形婚”“伪装不婚主义”“同妻”等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
那么就借着这些优秀的国外电影作品,也再次提醒了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甚至还不能接受自己的LBGT群体中的人们。
群体的权益还是要大家加起来的力量去争取的,这个群体必须正视自己,审时度势,在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侵犯的情况去敢于向社会表达自己。
用每个人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去支持身边LBGT群体的发展,慢慢树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力。
说的有些多了,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放在现实中也有些理想化。
在社会大环境中免不了会被消磨士气,精神压力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最后我只想说,我本人虽不属于这个群体,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努力都只是完成普通的生活。
加油。
看到一段影评印象很深,片中女主角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这些压力几乎让人崩溃,但女主角最终选择了直面问题,活出真实自我,这不得不让人钦佩。
国外的舆论环境如此,在中国LGBT群体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谁又敢真正面对自己内心呢?
对于异于常规的人群感到排斥是人的天性,但是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认知,这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的引导,增加社会的包容度,人与人是不同的,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伪造自己的身份去标新立异,甚至去盈利,确实让人不齿这种行为。
生活最大的真实,就是真正的面对自己内心,我相信这不仅是变性人对自己性别认知的选择,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决定自己去做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选择。
变性人同志之爱,她只是想做个普通女人
被阻止参加爱人葬礼还要受人刻薄对待 女主的选角太棒了
让变性人不痛苦,让同性恋不痛苦,未来我估计人类会痛苦!无所谓了,好多人事也没和我有关系
7.0 浴室和逆风而行两场戏很美,特别是浴室,她在女更衣室围住胸部,在男更衣室围住下身。还有就是我的DVD字幕问题,道德审查机构变成了检察院,导致故事线理解错误
不止是如何做一个女人 更关于如何做一个人 一个独立而不屈从社会与他人 委屈也不示弱的完整的自己 女主的选角大胆而成功 A fantastic woman exactly.
3.5 比葛洛莉亚更精致扎实,但情感上的冲击力却有退步,剧本过于工整平淡了。
不看影评都不知道是讲变性人的
很克制,多了也没什么,题材问题…
⒈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⒉在奥兰多打开车后备箱的时候担心他别掉楼去,好在没有;在楼梯口也担心他跌落下去,结果就发生了;在医院的时候担心他不要病太重,结果他就死了……;⒊丹妮拉·维加演得真不错,原来她还真是变性人;⒋Tizzy Bac-丹尼尔是Gay;…….
有时候存在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愿你勇敢不害怕雷击,愿你美好一如初春的枝叶。愿有朝一日,你遇到未曾谋面又那么熟识的自己。
This is 2017's To Die Like a Man. Even tighter and better. Layers upon layers of social critique, each overlapping with another just a bit, highlighting a different aspect of her experience of this particular positionality. And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surrealism.
普通女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受到刁难吧,只不过变性人的身份加重了对她的羞辱。演员演得很好。
故事平淡无奇,但演得真不错,两段幻想拉高整体格调。给个最佳女主或许更好
在LGBT电影盛开的2017外语片中属于特别的一部,它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大的悬念,但演员震撼级别的演技始终牵动观众想要更了解更多ta的内心世界,一个悲而不伤的电影
其实不普通,偏见只能被理解而无法消除。
这也太平庸了。。
我看更像是女主的纪录片,看的真没劲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忍尽屈辱,逆风而行,不断闪现的爱人影子,一直寻找的伊瓜苏瀑布,都成为内心情感的出口。逆风而行、迪厅跳舞、浴室柜门、车顶反击,这几场颇具奇幻感的戏太喜欢了,完全去戏剧化,却又充满力量。
看到人家已经用变性人的故事政府世界舞台了,而我们连同性主题的电影都无法搬上荧幕。别人是逆风前进,我们倒好,顺风还倒退。
1.作为LGBT题材影片,依旧聚焦被侮辱受损害者的痛楚与抗争,不够有新意,故事也缺乏回味空间。2.所幸,尚有几许超现实的光华,如渐次前倾的逆风而立,以及舞会的飞升念想。3.空洞幽邃的衣柜盛不满空落落的心,两股间的小圆镜终于照出了本己的夙愿。(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