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编剧工坊》( 《L’atelier》)这是一部法语电影。
作家Olivia来到法国南部小镇La Ciotat举办一个暑期写作工坊,跟一群年轻人探讨如何写作,这个暑期工坊的目标是,项目结束时他们共同完成并出版一本推理小说。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在他们虚构这部小说时,他们有谈论到罢工、移民、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
男主角Antoine时常会发表一些激进言论,导致大家对他比较排斥。
电影的结尾,Antoine在深夜拿着枪去Olivia家,把枪对准她,逼她开车到海边。
他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坐了一会儿,Antoine对Olivia说,你可以走了。
Olivia走后,Antoine对着月亮开了三枪,然后把枪扔进了海里。
第二天,他回到工坊,给大家念了他写的一段文字:是的,一个人可以因为无聊去杀人,就是想试试。
他可以仅仅因为无聊开枪,仅仅为了找点事情做。
他本可以告诉警察,他开枪是因为那人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或者同性恋,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而对他来说,被害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他甚至可能一枪打爆自己的头,这样人们也能明白。
他们会说他没有未来,没有朋友。
但他两者都没有做,他太懦弱,他什么也没做。
所以他百无聊赖的等待着,但在等什么?
他在城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像人们说的“杀时间”。
但事实上,是这座城镇在杀他。
总是同样的路线。
有时候,为了消遣无聊,他会绕很远的路,但这也没有用。
他熟悉所有的大街小巷,他曾独自走过无数次,总是一个人,总是同样的风景,总是无法避开那个造船厂,那吊车被保护得像博物馆里的一件艺术品,甚至像座教堂。
那种怀旧并不属于他,他根本不在乎那个造船厂,那些工人,那些多年前建造的超大型油轮,这些都不是他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假装开心。
可他认识这镇上所有的居民,一心只想避开他们。
他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笑,那些人都宣称爱他,要帮助他,跟他说话像对待一只小动物,一只需要被驯服的小动物。
最后他必须明白,即使无聊,即使朋友对他来说犹如陌生人,即使没有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他也要感到幸福。
02 那个在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2018年10月10日,29岁的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在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偷了一架Q400客机,飞上了天空。
没有驾驶证的他驾驶着飞机,在天空中做了很多惊险的动作。
75分钟后,飞机在一个小岛上坠毁。
新闻报道里说,Richard在西雅图机场做地勤工作,引导飞机起飞、进场,装卸、搬运行李等。
他有一个与他结婚七年的妻子,家庭幸福。
朋友们也都评价他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他曾经抱怨过机场的工作环境恶劣,但却又很开心这份工作可以让他享受航空公司的福利到处旅行。
他在空中时,与塔台有如下对话:Rcih: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如果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会很失望的。
我想向他们每一个人道歉,我只是一个坏掉的人,我猜是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
以前我没意识到,刚刚才弄明白。
...Rich:可我想知道那条逆戟鲸的位置,你知道,就是那条背着宝宝的逆戟鲸。
我想去看看那家伙。
(一条逆戟鲸妈妈背着幼崽尸体在海中游荡了1600多公里,17天后,终于放手,选择了告别。
)Rich:我有点头晕,哥们,旁边的景色过得好快,我要好好看看这些风景,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一切都很美,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就更美了。
Rich:我刚刚绕着雷尼尔山飞了一小圈,很美,我想剩下来的油还够让我飞到奥林匹克山区看看。
Rich:我不知道该怎么降落,其实我本来就没打算降落。
某一天的上班路上,我突然想到了“死亡”这个话题。
像思考午餐想吃什么一样稀松平常般,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家人,我是否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重要吗?
当时我正走在林荫大道上,早晨的天气还算舒服,我听着歌,既没有开心,也没有难过,只是平常得坦然。
L’atelier的导演Laurent Cantet说,这部电影想反映当下法国年轻人生活无聊空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迷茫。
电影的结尾,在一艘巨大的驶离小镇的油轮上,Antoine和同事边说笑,边收线缆。
最后的镜头是,Antoine倚着栏杆,独自望着大海和小镇,夕阳的景色很美。
关于Richard,他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温暖的是,美国人给了他一个称号,叫“space cowboy”。
前两天,看理想有一篇推文,介绍黑泽明的《生之欲》,有一段台词如下:享受人生是人类的义务人必须对生命有贪恋说贪念是败德已不合潮流享受人生的贪恋是美德愿多一点美好吧。
前面就像白开水,直到学生们第一次吵架才开始变得有意思,不懂这里面的政治和历史,只是觉得前面有些拖沓,还以为就是单纯讲创作的故事。
为什么我觉得安托万才是最正常那一个,他很聪明,很敏感,看得太明白,所以与众人格格不入。
他对老师说,你写书时没有感情,你没有体会人物的感受。
他觉得这样的表达很虚伪,不纯粹。
老师对他而言,不只是成功阶级,老师是一个活得愉快富足自洽的人,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内心是有充沛的爱,情感,和欲望的,但他觉得现实环境无法满足他,没有人懂他。
无法释放的能量在他内心积累,变成了无声的愤怒和暴力。
他只是想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
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给写作限制一个底线,他们给自己限制了一个正确,把安托万视为异类,这就很可笑。
在她看来,安托万是有问题的,是不正确的,她一直说想帮助安托万,但是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而是想纠正,况且,她也真的无法理解安托万,这正是安托万觉得无聊和愤怒的原因,所有人都像那个女老师。
最后老师面对采访时冠冕堂皇地给写作加了那么多光环,在安托万看来,老师很虚假,他很愤怒。
在他看来,写作对老师来说是工具,对自己来说是表达生命本身。
他对老师说,你是吸血鬼,吸食别人的故事用来赚钱,因为老师一直在揣测,而没有共情,所以老师在第一次被怼之后,也有了反省,所以找安托万帮忙。
老师面对安托万的两次质疑,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她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再探索下去,她就空了,她看不到安托万所说的更深的那一层,她感觉到自己很迷茫,在摇晃,所以她只能靠标榜自己的正确,来保持稳定。
最后安托万对大家读的那段话,其实很真诚的把自己袒露了出来,但是大家非常鄙夷和无语。
这情形像不像一个抑郁症患者,终于鼓起勇气与别人连接,倾诉自己的心理,但是大家只会说你别想那么多,你要快乐一点,你怎么还是不听我们的,我们对你很失望?
安托万在对牛弹琴。
其实安托万才是内心最有爱的那一个,只是他的爱太充沛了,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可否认安托万是有点偏激,但他不是一个坏孩子。
他冲着月亮开了三枪,没有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当他只是表达,而不再在意别人是否要听,是否听懂的时候,他就放下了,不再寻找别人的认同,也就不再对别人充满期待,不期待就不失望,不失望就不会愤怒。
他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他乘上了远行的船,而不再去和限制他的环境较劲。
世界那么大,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精彩,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的,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爱和希望。
1、史記中太史公寫老子有特別的筆法,一下子說是李耳,一下子說是老萊子,一下子說周太史儋,就是告訴你:他誰也不是。
在小鬼作家養成班(L'Atelier,2017)中,探討一個兇手的誕生,你可以說他是種族隔離主義者、仇富者、恐怖分子、政治狂熱者、極右翼、反同性戀、納粹、邊緣人,用千百個名詞與觀念定義他、詮釋他,或說誤解他,他終究是一個對生命有所懷疑而絕望的人。
2、從一群寫作班下課的孩子,回家趕公車的路上,男主角被同學們甩得遠遠的開始,故事主題就浮現:以這名年輕男孩為中心,寫現代人的孤絕與疏離感。
3、這個男孩不論在研討會中、回家、與朋友玩樂、參與政治性集會,都顯得格格不入。
尤其,當這個引導他們寫作的女作家並不是真正的老師,因此無法給予孩子心靈的指引、心智的滿足與情緒的紓解,她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新書和寫作事業而來。
換言之,他人只是她的工具,她自己才是目的。
萊布尼茲說,真正的溫柔是以他人為目的。
換言之,這個女作家非常的殘酷。
4、稍後,電子媒體記者到編劇工坊採訪時,女作家直白的暴露了自己非常功利性的一面,她說:我們的研討會是以出版為目的,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這一番談話傷害了男主角的心,因為這名青年主動報名這加入寫作班,是為了在荒涼的人世中尋覓知音。
這裡,我們發現這個男孩的吶喊與呼救,他的自我徹底迷失,那一把指著別人的槍,無異於指著自己,因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是殺人還是自殺並沒有分別。
5、男孩發現了女作家在網路視頻中談及自己作品,她提到,作品中一對親密的兄弟,一個是傀儡一個是腹語師,最後,其中一個人殺了另一人。
這一個片段有豐富的暗示性,反映出人主體性建立的問題。
後來當女作家為了新書角色的豐富性而採訪男孩時,他不斷質疑在女作家眼中,自己是不是只是影子和小說人物塑造的材料,而不被尊重。
6、佛洛姆談到榮格在一次的夢境的潛意識中表現出毀滅性與戀屍癖,可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他是有極巨大創造力的人,所以正負兩極力量相消長下,榮格不曾表現出殺人的衝動來。
回到電影故事,寫作是一種深入自我挖掘的創造性工作,正是這個爬梳的過程,讓男孩不至於投身荒誕的兵團,以掃射為樂,撫慰內心可怕的孤獨與無能感。
他的告別辭非常動人,以至於故事結尾,他成為一名無聊小鎮中的船廠員工,可是卻擁有寧靜的幸福,也就是一種因個體主體性建立,而享有生命體純粹活著狀態的自由。
7、一個人不走入崩潰,很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建立起模式來,或可以佛家理論來說,保持一種自持。
男主角的生活就是走路,時間太多就繞遠路,鬱悶就游泳和運動,再來就是聽音樂和看書,這些瑣碎的小事支撐了人的生命,青山既在,自有柴燒。
8、總結:有三個看起來隨意與瑣碎場景,卻讓紛亂的論點和緊繃的情節,鬆散開而撥雲見日:一是男生在家裡看這個女作家的網路訪問視頻,二個是女作家接受電視記者到寫作班的採訪,三是這個男生總是不斷的運動,仰臥起坐,練三頭肌和游泳。
這是巧思。
9、電影表現了對文藝界現象的一種批判,現代的藝術尤以文學而言,流於艱深詞彙或特殊情節的打造,而終極目的並非對人性有洞見或關懷,不觸及生命本質性的問題,不過是求營銷數字或考量名望的建立而已。
我们也许会想,法国政府花钱雇佣一位作家,来给几个年轻人上课,而且并不是什么文学系的大学生,而是社会青年(其中一个说到是“青年就业中心”强迫他来上课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措施?
然后看完了,我们知道,这样的举措很好,其实不仅是作家,其他职业的代表人、成功者都可以。
政府出钱雇佣他们来当老师,然后由社会青年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
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很能为年轻人提供帮助。
影片中因为是个作家,所以突出的是文学的功用。
影片一开始就是讨论教学,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地让学生开始创作。
一开始大家不知道如何开始,老师就鼓励大家。
于是乎,这些叛逆的大孩子就想到了“谋杀”。
尽管大家有分歧,有学识、性别、种族、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很明显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适时地进行一些文学专业技能的教学,还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给予引导。
功用一:一门技术活。
在写作技术方面,她教了学生很多:一、信息处理:这正是文学的优势所在,你不必把所有信息都告诉读者,完全可以描述谋杀的场景,却不揭露凶手的面目……二、主观镜头:我们有时一无所知,有时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睛来看。
三、虚实相生:开这个工坊就是为了让你们讲述此时此地的生活,但小说是虚构的,要靠想象力。
你不必原样写自己的事,正是要调动想象力,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冒险。
冒险不一定要在别处,不一定是远方。
四、周边写作:我建议别再纠结死者和凶手的身份,也别管过去现在,动笔写吧,直截了当。
写什么随你们就写你们觉得最容易的,可以是对某个地方或人物的描述或是幻想一个场景,也可以是你们亲身经历的事,可能跟故事建立起关联的,想写什么都行,你们要完全自由地写作,不用管情节发展。
五、建构思想:在虚构作品里,我们完全可以重建某种思想,不必认同它,却可以揭露它,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六、素材搜集:谈论生活也可以是讲述自己城市的历史,你们的家人、祖辈、父辈经历过的事。
(学生:他们不跟我聊造船厂)那你也肯定也听人说过,即使是在无意中。
因为素材搜集,其中一个玛莉卡的姑娘,问了自己的父亲(当时也只是个小孩子,作为观众看了那个时代一些震撼而又难忘的场面)很快就写出了这样一段话:那一天,有几千人去看油轮入海,船还在干船坞里。
数百工人正忙着放出这头钢铁巨兽,突然传来一阵嘎吱声,巨大的黑色船体开始缓缓滑入轨道,像用慢动作一样驶向大海。
甲板上,有工人挥舞着旗帜,港口里所有的船都鸣起了汽笛。
入水的时候,油轮在港口激起巨浪,直冲岸边,离岸最近的年轻人们被溅了一身水,但都在大笑。
全城欢腾,不知他们是在为巨轮,还是为工人的辛勤劳动而欢呼,工人们感到无比自豪,凝视着巨轮,互相拥抱。
首先,这是真实的,所以当初能够震撼人,今天也很够震撼人。
其次,即便现在无法震撼人了,那么背后的变化,就是一个能够感染人的悲伤事实:欧洲,法国的没落。
就像中国的超级巨轮驶入欧洲海港一样,让欧洲人民都感到失落。
最后,这是一个具体的场面,看起来朴实自然,但其实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就是成功的文字。
功用二:表达自己,融入社会。
当然,更重要的作家利用自己作为一名成年人一个过来人,一个成功人士(至少而言是能够融入社会,并且在社会规则中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对青少年的引导。
当然,这也是“文学”潜移默化的功能。
正如片中通过学生们的言论(看起来都有“头脑”,其实都是来自于他们狭隘的渠道和简单的加工),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经开始被网络开放式的各种各样信息影响,不管孩子们是否有主观意愿去接触这一切。
但“伊斯兰国在割人头”“两岁小女孩跳电臀舞”之类“火爆”的视频信息让人想要躲避也难。
而且出于当代欧洲的处境(文明从走下辉煌的神坛),所感到到的莫名失落和彷徨:问题并不在于外国人,问题也不在于开放边境,不,真正的问题在于欧盟高层竟作出了这项开放边境的决策,这不仅让欧盟各国主权受损,而且剥夺了它们的国家豁免权,一个失去了主权豁免的国家,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身份、自身的根源、独有的文化(对于欧洲的衰落,肯定会有很多解释。
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问题是答案如果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疗救民族,那么压根就没有意义)。
在发展中,在盛世,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在衰落中,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还会连锁效应,产生更多的问题。
比如片中的青少年。
当他们一方面看不到出路(经济衰退,他们如何谋生的现实问题。
就像片中所展示的,再也没有那种大工业时代,创造那么多就业机会,大家都有工作有事业了),另一方面又接触到种种复杂的信息(包括暴力、色情,以及对政治的质疑和否定,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如上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值得被歌颂的“多种族融合(白人、黑人平等共存)”“无国界人道主义(敞开国门救助难民)”“欧洲共同体”,都成为了相互推诿、相互谴责的内讧、分裂根源(大家生存难了,都觉得是别人抢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白人认为黑人抢了工作,黑人认为白人不给自己工作,其实本质是工作少了;难民觉得没有得到帮助,国民觉得难民是祸害,其实本质是经济差了)。
所以来学写作的青少年,他们要么积极适应,努力学习东西,寻找自己的兴趣,去创造人生;要么就是作出反社会的行为,在特殊的时代,青少年都有戾气,所以他们想到的创作,首先就是谋杀,就是血腥。
比如片中的一个小伙子,弄到了一把枪,甚至试图把写作老师也给杀了。
当然,恰好是老师的之前的写作教育,给了他别的想法,让他悬崖勒马。
正如这个少年最后交的功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敏感的少年,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内心的世界:一个人可以因为无聊去杀人,就是想试试;他可以仅仅因为无聊开枪,仅仅为了找点事情做。
他本可以告诉警察,他开枪是因为那人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或者同性恋,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而对他来说,被害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他甚至可能一枪打爆自己的头。
这样人们也能明白,他们会说他没有未来、没有朋友。
但他两者都有没做。
他太怯懦了,他什么也没做,所以他百无聊赖地等待着,但在等什么?
他在城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像人们说的“杀时间”,但事实上是这座城镇在杀他。
总是同样的路线,有时候,为了消遣无聊,他会绕很远的路,但这也没有用,他熟悉所有的大街小巷。
他曾独自走过无数次,总是一个人,总是同样的风景,总是无法避开那个造船厂,那吊车被保护得像博物馆里的一件艺术品,甚至像座教堂,那种怀旧并不属于他,他根本不在乎那个造船厂、那些工人、那些多年前建造的超大型油轮,这些都不是他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假装开心,可他认识这镇上所有的居民,一心只想避开他们,他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笑,那些人都宣称爱他,要帮助他,跟他说话像对待一只小动物,一只需要被驯服的小动物。
最后他必须明白,即使无聊,即使朋友对他来说犹如陌生人,即使没有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他也要感到幸福。
当然,文学的功用,也起到了作用:进行感情的宣泄,就像心理治疗一样,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别人分享,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
仅仅需要别人一句:写得好,写出了我们的内心。
或者说:其实我也有这样的念头,哥们。
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功用三:反省个体与社会,追求幸福。
当然,文学的功用,还在于批判现实,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反省。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是在走上坡路,但是没落的欧洲,没落的日本、美国的现状,不仅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也值得我们思考警惕:正如当初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放下了田园乡土,进入了机械时代,那时候也讲人性的扭曲,人性的异化;现在进入智能化、网络化时代,制造业所需劳动力的减少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于体力劳动的厌恶(如曹德旺刚对《美国工厂》评论提到的,美国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还有发达国家不均衡战略(发展高科技,将高能耗、重劳动力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其结果和前苏联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一样)。
放在我们勤奋的中国人面前,也有很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而选择去开网约车,去送快递外卖,因为只有更自由,收入也不错,但是这些年轻人能够干多久?
这些工作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物质经济时代,不论如何,始终都是以耗费资源为推动,甚至这个年代要从根本上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都困难(因为节约了,消费就萎缩了,经济如何发展;为了能够消费更多,生产更多,企业甚至会制造“更短寿命”的产品)。
因为从根本上讲,地球的运转,人类社会的维持,需要稳定。
通俗点讲,就是周星驰在《鹿鼎记》中有句名言:人人有钱赚,人人有书念。
庄重准确地说,就是《大同礼运篇》中所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那么社会才会稳定。
回归田园,反思人生幸福感的《小森林》,其实展示的就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因为付出劳动而收获粮食,既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平等交易,这让人心安理得,而且内心满足(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仿佛是为了给我们的行为注入新的活力,控制运动的驱动结构与奖赏中心和大脑皮层密切相连——前者使我们获得快乐,后者则控制着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由于控制运动、情绪和思维的脑区相互连接,要完成涉及这些内容的活动就需要“努力—驱动—奖赏”环路全程参与……两位本科生凯利·图(Kelly Tu)和阿什利·埃弗里特(Ashley Everette)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我的推测……试验中,“工作鼠”必须努力寻找藏起来的谷物,因此也易于坚持,这有助于它们应对新的挑战;与之相反,“安逸鼠”则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得到谷物,在面临新的任务时,它们更容易放弃。
——《舒适的现代生活 让人类越来越抑郁》2019年09月10日 作者: Kelly Lambert 来源: 环球科学)。
当然,21世纪,要让绝大多数人回归田园,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是21世纪,不管体力劳动是否要退出人类的生活,人类始终要靠固有的心理机制获得幸福感。
换言之,创造就业,让青壮年有工作,有寄托,是幸福的根本!
19.9.16 I
这部影片的制作者们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感隐忍却又充满张力的故事。
发生在小小的写作workshop 中的对话看似随意却充满对深刻问题的探讨,关于国家身份,种族冲突,政治与艺术,关于绝望,恐惧,关怀。
男主角对于杀戮和暴力的看法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塑造的角色。
庆幸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选角,角色都是又拍摄地当地的非专业演员扮演。
演出有一些进步的空间,比如男主角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的可以更细致,不过这个角色难度确实很大,已经非常出色了。
编剧工坊海报上海电影节去看的这部编剧工坊,而且有幸买到了导演见面场。
这部电影如果不了解背景的话,可能会觉得枯燥和不知所谓。
电影结束后,导演的解释让我对电影的理解加深了一点,受制于对法国社会的背景知识有限,我并不能说自己理解很深,但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其实具有普世意义,法国人让一个具有无国界、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呈现的浪漫唯美,怅然若失。
根据导演劳伦冈泰的介绍,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现在的法国青年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活空虚无聊,没有工作,看不到未来,于是对自己无法达到的彼岸——成功阶层产生了某种嫉妒和仇视,并对一些极端主义思想抱有幻想。
导演试图用编剧工坊这样一个模式,唤起这些彷徨无措的年轻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从令人失望的现实中找回自己的生活意义。
导演自己说:“也许你们觉得我理想主义。
”我想说,是的,又想说不是的。
我觉得导演理想主义,是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找不到自身价值的问题,核心需要经济再度蓬勃大发展,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他们才能从被需要、获得劳动报酬和过上令人满意的物质生活中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只有社会重新找回前进的引擎,才能给更多年轻人这种最普通意义的幸福。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我绝对认同对文化和艺术抱有热爱会令人感到幸福,古往今来,有多少绝顶聪明的人,内心丰富又宏大,只从自己的头脑中便获得了常人无法领会的快乐。
但遗憾的是,这一礼物上帝并没有给予所有人。
如果上帝赐予了我,我会珍怀感恩。
风景优美的小镇,阳光沙滩海风别墅,曾经辉煌宏大的船厂,知名作家的指导,以出版为目标的群体智慧,所有的印象无不透露出一种浪漫和理想主义气息。
安托万是一个相当聪明、敏感和精力充沛的青年,却受困于一个乏味的小镇,没有工作,饿不死,日常与朋友打打游戏,开开趴体,却怎么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编剧工坊的女老师奥利维亚来自巴黎,功成名就,优雅自信,教课之余顺便度假写书。
奥利维亚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现对安托万构成了怎样的刺激,她以为安托万仅仅是个偏激孤僻的青年,试图以精英人士的优越感去开解甚至研究安托万,全然不知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小镇之下,蕴藏的是社会阶层固化的死气沉沉。
安托万羡慕、嫉妒以致仇视奥利维亚,他曾难以抑制,想要伤害她,但他最终选择自己走出勇敢的一步。
安托万向月亮的射击,表明一种不信自己命该如此的信念,他将手枪扔进海里,则代表自己放弃了极端主义的想法。
安托万看上去与工坊中的其他青年格格不入,冲突频发,但安托万是聪明而有灵性的,他勇于表达自己,将“无聊的想要杀人”这种情绪当众宣读出来,听众们理不理解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踏出了第一步。
所以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希望的,甚至可以说,安托万是工坊中的青年当中,最有希望的一个。
2011年,我在瑞士参加一个学生论坛,当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一个辩论活动,主持人抛出题目,全体学生用站在主持人左手边还是右手边来表示自己支持正方还是反方,并进行公开辩论。
其中有个题目是: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过得好还是不好?
当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会比自己过得好”,我认为自己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将来更有机会(几乎必然)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过更富裕的生活,当然也能给我的孩子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场却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另一边,而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西方面孔(而跟我做同样选择的学生,则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以及环境污染也会更加严重。
7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们的想法。
法国青年已经遭遇的问题,中国青年们如今也正在遭遇。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空间里,无论是一个衰落的小城,还是一个勃发却充满竞争的都市,我们都有可能找不到自己最好的位置,隐忍着对现状的不满、艰辛生活,我们总以为总要先有物质富足,再去追求精神富足,然而如果真的执着如此,我们或许会在物质富足前便精神崩溃。
我真心相信,找到自己真正所爱的事物,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一个独立又丰富的世界体系,它是你的寄托,你的一生福祉有赖于此。
越早开始,越早幸福。
法国导演劳伦·冈泰在十年前凭借《课室风云》勇夺戛纳金棕榈大奖,风光一时,没想到十年后的这部新片又用回类似的配方,却意外地没能引起太多关注。
只能说近年来描述欧洲迷茫青年的影片太多,这部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观点,都没呈现出太过尖锐鲜明的内容。
导演的作者标签倒是一如既往,一群非职业青年演员在一名女作家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描绘众人围在桌前头脑风暴的场景,这个场景设计几乎还原了十年前《课室风云》的模样。
通过在这个局限空间里的对话,导演巧妙引出时下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热点话题:恐怖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对立、极右思潮等等。
众人围坐在一起争论的情景让我联想到去年的话题之作《每分钟120击》。
然而,相比起激昂与悲愤并存的《每分钟120击》,这部的主题比较散漫游离。
前半部分不断抛出一个个炙手可热的热点,没真正引出一个有力的叙事主线,却隐藏着男学生与女作家的暧昧关系线,而这条线索在后半段忽而转折为惊悚悬疑的花招。
这种浮光掠影的叙事没能理性分析出欧洲极右翼思潮萌生的根源,感觉却更像是在看一个误入歧途的欧洲青年心理成长故事。
一、剧本开头的重复圈套,文本性实验于影像中。
二、写作者与笔下角色的距离的可能性。
电影很好地为观众呈现出平乏却精准的生活实面,于其中,写作者们选择各自的生活常态,人生阅历,或与笔尖人物遥遥而去,或作品的怪异即是所思所想的体现。
我认为影片中存在了一种对个人风格的质问,同时也对写作之用途进行了诘问:是否写作会过度贴近生活素材,贴近个人体验,从而愤怒地反映出另一种真实存在的为人,从而发出“文学世界的未知已与现实世界的未知失去界限”这一迷思,从而对写作可理解并改变个人的用途提出质疑。
我认为,电影对写作用途的回答是否定的。
三、局外人的命题。
电影里用世界共通的命题来渐次反映这一点。
种族歧视也好,政治诉求也罢,总有一些人对一切都无言无语,他们深深地附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他们的路途千变万化,在他们身上,写作只不过是多认识到自己这一点的途径,而不是改变他们的工具。
剧本和生活的关系很矛盾。
一方面,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更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始、转折、高潮,结尾等等都可以因素化,因为是设计过的,每个起承转合都需要有它的理由,而生活的逻辑往往无迹可寻(起码在表面上如此),它可以是重复的,单调的,没有原因的,不到我们本人掌控,事件的线索归属自然,换句话说,生活属于偶然,而剧本是必然。
但是,另一方面,无序的生活又要比剧本的严谨更为真实,除了因为剧本是取舍的结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剧本所服务的对象,也就是电影所决定的,因为要讲求表现力,似乎是一句废话:电影不能照抄生活,否则太实,就显得笨拙,追求光影魅力意味着剧本上的人物一定不可以是生活上标准化的人。
用前段时间看的《别来敲门》做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有一个人物是律师,他在电影里负责替一家电影公司追回在拍摄过程中出走的明星霍华德•史本斯,这个追逐的过程作为辅线其实并不太重要,但有意思的是,维姆.文德斯并没有因此简化这个人物,而是用一种剧本上常用的方法让这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在短暂的出场时间里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让剧本区别于生活,让这个律师不像一个律师,去除掉生活的印象以一个杀手的模板去写他,所以这个人物才显得有趣,电影才变得好看。
这就是剧本和生活的矛盾之处,虽然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但是剧本往往又要比生活更为抽象,更不讲规矩,换言之也就是要比生活更不严谨,要像生活的底子,却不是生活的料子。
而这种矛盾在不自然之间就会露出一条缝隙,它是可能性,是真实生活和虚构剧本,也是生活盲区和全知全觉的剧本之间的一条边界,也是一种对抗。
或许,众多作家型导演正是在这种对抗之间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电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判断并处理这个矛盾的能力也正是一部电影作品优秀或平庸的重要评测标准之一。
说来是缘分,在看这部《编剧工坊》之前,我分别看了像《你的电影我的生活》、《赤足天使》、《别来敲门》等与这个命题都很相关的东西,但是后者都是边角料般的谈及,直到这部《编剧工坊》,这个命题才完全的在我心里清晰了起来。
/《赤足天使》里有这么一句台词:真想过上电影剧本般的生活啊,那太简单了,容易多了,不用自己选择,事出必有因,一切都有对应的结果,而生活则常常使我六神无主。
关于这部《编剧工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社会题材电影,甚至有政治批评的意味。
按照他们的看法,编剧工坊只是一个舞台,而在此交锋中所延伸出的有如难民问题、种族歧视、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心理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督等问题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点。
包括最后从群像落点于具体的“问题少年”,让我们看到:正是社会上许多个体都被忽视,缺乏沟通,互相间失去理解,才导致了今天诸多问题的发生。
所以,按照这个方向,导演拍摄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讲述“法国的迷惘“”这一命题。
而假如我们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众多短评里对它的非议了."拍的过于散漫,编剧能力不足, 要说的东西混淆交杂.... "可是我却觉得,这并非一部讨论社会议题的电影。
相反,它是一部文学性十足的作品,它讨论的就是“剧本和生活”。
而这个基调,从影片初始,老师与同学们第一次在编剧课堂上的对话便奠定了。
是的,讲述二者之间的矛盾,界限何在,如何取舍...等等问题才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而中间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性议题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铺垫,是表达时需要用到的一种材料罢了,它并非电影的重心。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他们就在讨论剧本的开头,而直到电影的结束,这个开头还没有被工坊上的众人所写出来。
他们迟迟无法动笔,囿于争论之间的原因正正是因为这只是一个导演提供给观众看到的讨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种种关系的切口。
导演想诉说的问题也就在争论本身,而不在于争论的材料。
他们定了剧本的开头会出现一具漂浮在海水上的尸体,然后有人说这是被黑帮追杀,有人说这样写太血腥,这其实不符合日常的真实生活,我们不是要做一部动作片,而有人又说生活本身就如此血腥,剧本比起生活甚至要更无聊一点,这样写也没有什么值得顾忌的。
又有人开始讨论死者的原因,凶手的动机,并且从这些论述之中不停地回到生活的例子去对比,各位都希望凭此撕扯出一个最为合理的理由,希望他们的这个剧本是最贴近生活的,同时又是最具有戏剧特征及魅力的。
换言之,他们想要的,是攻破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这直接导致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讨论仍旧停留在此,而这也反应了导演对于这一命题的立场。
还有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拍摄了问题少年所拥有的三个选择:到海边,射杀编剧老师/自杀/对着月亮开枪,把枪扔到大海。
这三个选择依次在电影里以可能性的方式发生着。
这么拍的用意何在呢?
同样也是为了“剧本与生活”的命题服务。
仔细点看,问题少年有可能所做出的这三个选择其实是扎根于同一个原因的,也就是说他是成为杀人者,自杀者,生还者基于的都是同一个理由。
这代表了什么?
这是在回应电影伊始众人关于剧本开头的讨论。
导演是在说明,生活比起剧本,就是更没有逻辑可言的。
它是偶然的,一团乱麻的,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有多少是出于主动,有多少是基于被动,其实并没有人能看的清,而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剧本的人物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去创造呢?
为什么就非得要点对点地讲求逻辑呢?
线性的逻辑在生活无序的变化之下可是不成立的呀。
生活不同于剧本,讨论剧本,设置人物时都得清楚清楚,而现实是,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做些什么。
导演以这个视觉让我们看到了基于同样一个“常年受人忽视,受人冷嘲热讽而遭受巨大漫长的社会打击”的病变原因,而心里孤独压抑的问题少年,他即可以成为杀人者,是剧本开头那具被创造在海边的尸体的缔造者,也可以是尸体本身,导演用一整个电影就是为了演化这个讨论中的开头,争论不是尚未停止吗?
大家不是都因为恪守写作定律及生活常识而迟迟不能开展故事吗?
导演便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拆开这一点,这才是电影里编剧工坊里那个无法开头的剧本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导演最后给出答案就是,他们在编剧工坊上的各种争论,摇摆不定,其实用一个不变的理由就能演化出他们各自想要的不同的面目了,而这个理由也同样可以是别的理由,剧本与生活的界限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剧本变化的阻碍。
因为对比电影,生活是不讲究的,不讲究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讲究。
如上述所说,基于同样一个理由,我们就可以延伸出三个甚至无数个不同发展和结局的剧本。
如果为了一定要以生活常识为基准去想清楚剧本里的那具尸体的由来,把生活的真实全部接驾过来以确保剧本的合理性才能动笔,那就成了创作的笑柄了。
而编剧工坊的老师和同学正正是受制于这一点,一直要求合理,却不知道剧本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有时候恰好是相反的。
在导演眼中,其实问题少年就是众人在编剧工坊所谈论的剧本里一直探讨的人,然后导演用了各种政治意味浓厚的材料让这个人丰富起来,那来源于生活,但也只是生活的表面,没有人因为看了YouTube上恐怖分子砍杀无辜者头颅的视频就去照做,但生活上平平无奇的人也可以“突然”做出过激行为成为杀害编剧工坊全体人员的犯人,在这个人物上往深挖,挖出他内心的孤独(也正是问题少年在电影最后的独白),而这种看似不成立的逻辑其实就是真实生活里的一个个活生生个体的真实心理,如此一来,导演通过生活取到了剧本里这个人物的合理化动机,然后再选择不为他的行为所负责,只让观众看到他几种行为的可能性。
这时,导演也就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剧本的逻辑性,戏剧性和来源生活的无序以及立意的深度。
所以,我认为,导演的真实意图就是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关于“剧本与生活”的讨论,而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的感受就如同文章开头所写的一样。
那是通过《编剧工坊》,我所理清的一些思绪。
而本片的导演劳伦.冈泰也正正是抓住了在文章开头我提及到的在探讨剧本与生活时会见到的那条缝隙---可能性之后才让这部作品以这个面向诞生的。
换言之,这部电影就是他在他的生活中处理剧本与他生活的边界问题时而得到的礼物。
编剧workshop,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一本小说。
在团队中成长最快的男生,用学到的方法书写自己的故事,但团队需要的是妥协,和丰富的细节且政治正确。
方法可以传授而思想却只能自己领悟。
说实话我很怀疑导演在现场所说的主旨是创作故事帮助年轻人找到人生的意义。
正相反我看到的是女老师在家访里说想帮你真难,而男生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女老师对着电话里的朋友反思自己在写作里太主观了,而朋友一语中的,创作者都是这样的。
女老师通过workshop 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新项目,而能够自由书写的才是创作,不禁要站在男生的角度发问这种训练的价值又何在。
男生面对杀人的幻想和最终书写的杀人动机,帮助他完成了自我探索的道路,结尾这个心智早熟的孩子没有去参军,爱海就和海为伴吧。
这种超贴近观看体验的作品,本身也是在一个头脑风暴中的“编剧工坊”过程结晶而成的吧。否则怎么能有如此自然流露的台词和争持,如此贴近新闻背景的辩论和思考。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男的说随着种种思潮的发展和变化,黄男在中国的生活变难了。我想这个男主角也是一样的想法,但这种人最自怜、狡猾和危险,是不是。
其实男主的文笔还是挺好的,只不过文字有些过于暴力血腥了。前半段的讨论也有些意思,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小青年们的观念差异也比较有趣。后面就不太看得懂了,男主本来想杀了老师,单纯只是因为无聊。后来把老师放了,自己把枪扔了,这个转变是为啥?最后再写了篇文章告诉老师,其实那一晚你很危险,差点就嗝屁了,你现在没死应该谢谢我不杀之恩?WHAT?
男孩只是因为“无聊”而发泄;女教师不理解,正如她“所有的文学都有目的”一样、她的每个词语都有目的,可男孩只是无聊、空虚。最后那句台词就好像马拉特所说的的一样“我要感到幸福。”
人物塑造不好,学生和老师都不好,立不起来,探讨的话题再多终究还是被人忘记#SIFF#
在语言的碰撞中反映现实生活,一张圆桌就是社会人存在的缩影,当中有太多关于创作观念的表达和态度值得反复琢磨。艺术因创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念而形态不一,花样百出。有时候也想冲着月亮开几枪…
三星半 一场写作课引发的思考
庸常的生活是暴力与情欲的土壤。这世上有多少人真是为信仰而战,为梦想而爱?荒凉萧瑟的港口小镇,无处发泄的青春怒火,最终还是归于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对月亮射出的三枪,是绝望下对自己的祭奠。
画面,不美,台词,不美,故事,莫名其妙。
没有未来,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百无聊赖下生出的欲望和愤怒。
当代社会的撕裂源于人们对秩序趋于一致的理解和对压迫迥然不同的判断,是一场迷茫的冷漠个体与清醒的狂热集体之间的对抗。与哈内克类似,劳伦冈泰亦接受无解的现实,将问题归还问题,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多个臭皮匠,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讨厌开会,整个会议八个人能有两个人保持对中心问题的持续性关注就已经不错了,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讨论自己,要不就乱做发散性思考。但仔细想想,背后体现的是各种不健全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是迫不得已要过的,导致视野短浅,思考不开放,心里越加贫瘠。顺便,我觉得男主的意见都很偏颇,但唯独批判女主的时候特别在点上,这个作家教写作条条是道,自己写的不咋地。
故事本身创意很好,但有点隔靴搔痒。法国青年在幻想中构建谋杀,想以此来消解日常的平庸。但他找不到出路,就像这里面涉及的所有社会议题都得不到答案。生活的空虚始于内心的荒芜,这注定无解。
4.5 把它选到一种关注,有毒吗?简直比拿金棕榈的《课室风云》还好。前半部「零基础写作班」的展开稳而到点,各色社会性问题的层层肌理,化身“导火索”被埋在日常化的生活中。后半部则真正把暗流涌动化入其中不见影踪,幽深微妙,创造出可与《诗》相媲美的“文学影像”。
切入点与台词产生的张力十足,但是结尾不了了之的感觉让人很不满意
女老师说“你们不要认为作者和角色的思想是一样的,这样的话90%的书籍电影艺术都要被禁掉”,这也是我想说的。
为什么拍成电影?话唠可以秀吗?瞎实验!
后半段还可以,前面有点催眠、一个愤怒的男主角小哥…
小说写着写着就写成另外一件事了。还是浅简了。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