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小鱼身边的男子抱着一个孩子,和她一起往墓地走去。
旁白说着小鱼的妈妈让她一定生个孩子来陪她,那么这个孩子,便说明,已经有人陪她了。
于是,我开始感到,隐隐约约的幸福。
故事讲得是本来单亲的小鱼在母亲意外身亡后回到的父亲身边,没什么戏剧性的故事,没有大的冲突。
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很老的歌词“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小鱼的父亲也许和许许多多望女成凤的父亲不一样,但又是一样的,他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女儿当成手心里的宝,他的骄傲。
老多跟我说,如果他有我这么个女儿,肯定美坏了,才不着急把她嫁出去。
我当时觉得怎么可能,父母不都着急把我嫁出去吗。
可仔细想想,老爸从来没有说过。
他就是很乐意给我做饭吃,虽然弄得我不敢说什么好吃,他会天天做的。
他就是觉得我好,虽然他从来不说,但如果我问他,他肯定说我长得好看。
他就是觉得我聪明,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用教也那么出色。
我谈恋爱受了委屈,妈妈可能都会觉得恋爱都这样,但老爸不会,虽然他也不说,但他不高兴,他觉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受人家的气。
我在家宅着没关系,我好吃懒做也没关系,我是他的女儿,他就是这么宝贝我。
和电影里那个老鱼一个样。
尽管老鱼是那么不靠谱的一个人,但作为爸爸,都是一个样。
如果我不是仔细想,我可能都想不到这些,平时里习以为常的优越感,是一些隐隐约约的幸福。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是倒叙的结构,主要讲述了女儿小鱼和爸爸鱼达的故事。
母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小鱼和从未谋面的爸爸一起继续生活,爸爸因酒吧涉嫌卖淫罪锒铛入狱,小鱼渐渐长大,找了男朋友,离开了爸爸。
验证了爸爸的话,怀着孕的小鱼独自一人回到北京,生下孩子,老鱼、小鱼和小小鱼三人组成了个家,老鱼却因为脑溢血倒在了为了赚生活费而连夜赌博的麻将桌上,小鱼接回老鱼好好照顾他,一人撑起了家。
最后老鱼因脑溢血再次发作去世,小鱼重新结了婚,将爸爸和妈妈葬在了一起。
本部影片在镜头上以长镜头和特写为主,特写镜头让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和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轻音乐一样非常细腻。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故事内容编排和人物塑造上,故事叙述温和平缓,却十分让人感动。
影片中运用了一些重复镜头和隐喻镜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鱼母亲遗像的重复。
小鱼母亲的遗像在影片中多次重复,也可以看出老鱼对于前妻不是不爱,其实也渴望一个温暖的家。
但是老鱼这个人,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和小鱼的母亲是不同的。
老鱼活的潇洒,认为今朝有酒就今朝醉,影射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潮流,这类人没有信仰,喜欢玩乐,对人生看得很淡,什么都喜欢直接坦荡的,看不起伪君子。
影片中四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老鱼对于小鱼男朋友的挖苦话,不仅仅表现出爸爸对女儿的关爱,也体现出了老鱼这种人生观念。
但是呢本片也相当于给人们一个小小的启迪和提醒,人还是应该有信仰的活着,活得更加有意义一些。
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自然是老鱼了。
影片中塑造的老鱼这个人物具有非常不同的两面性,小鱼也说过她对于父亲并不非常看得清楚。
老离婚后开过酒吧,因容留卖淫女入过狱,一生玩世不恭,唯独对于女儿小鱼的爱,像他自己说的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但这两种不同的人物面并不矛盾,老鱼的人生观念也决定了他这个爸爸并不像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爸爸,他不要求女儿成凤,只要女儿开心,混一辈子也行。
他对女儿的忠告虽然不是一般爸爸会对女儿说的,但都是真真切切来源于他对于险恶社会的经历。
老鱼最后痴呆了,即使老鱼以前离开过小鱼,做过让她想要恨他的事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就像最后老鱼痴呆了,小鱼也一直无微不至的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老鱼。
老鱼小鱼之间的爱,表现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深厚的爱,是血浓于水,是恩恩怨怨也无法切断的。
但影片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结尾。
老鱼去世后小鱼结婚的场景简单带过就好,或者表现出爸爸去世后小鱼的一些态度等,如加入女儿小鱼想让爸爸也给杯喜酒的场景,寓意着爸爸希望女儿能有个好的归宿,也更加贴合本片的主题。
最后镜头可以定格在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叠加出小鱼和丈夫还有孩子一家三口来扫墓,孩子也长大了会叫爷爷了等。
因为在结尾增添一些本片主题情感的延续会是本片显得更加完整。
到现在越来越满足于小小的感动,也更容易被小小的事情感动,朋友发的一个朋友圈,甚至是一句话一个镜头。
以前不喜欢的枯燥没有波澜的东西也会静得下心来去看了,看完了还说真好看,甚至有点想哭。
《我和爸爸》
一个成熟的女儿和一个幼稚的爸爸之间的故事,影片里都在笑,但是我却笑不出来。
爸爸是个没有稳定工作的社会人,一个人生活,有一帮狐朋狗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女儿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高三的时候,妈妈出意外离开了,女儿到这时才和爸爸一起生活,他们不熟,女儿也不喜欢这个爸爸。
爸爸知道自己抚养女儿的义务,也没有过多的语言,爸爸的生活不稳定,甚至女儿的姨也不同意女儿和爸爸一起生活。
妈妈走了,女儿到了爸爸家,是她和妈妈以前住的胡同附近,但是这么久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条胡同。
爸爸和朋友一起开了店,他每天接女儿放学到店里吃饭,这是女儿不熟悉的地方,还有那些小时候认识但是已经忘记的人。
爸爸问女儿:“我死了,你会哭吗?
”女儿说:“不会。
”
爸爸总是表面一副不屑的样子,女儿也是不需要谁操心的样子,爸爸也会关心女儿谈恋爱的事情,只是不会过多的重复。
爸爸其实也会做饭,包饺子可好看了,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必要这么有仪式感,生活里也没有了烟火气。
爸爸被警察带走了,最后一秒女儿也没有承认这个是她的爸爸。
爸爸进监狱的那几年,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住在爸爸的家里。
女儿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刚刚出狱的爸爸,女儿也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
爸爸出狱后,回到家里给女儿做顿饭,也是第一次见女儿的男朋友。
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儿为何找一个这种男朋友,不说演员外貌,这个性格也是一言难尽。
爸爸说这个男人配不上女儿,女儿说结婚不是为了什么。
女儿怀孕以后不久和这个男人分开了,她回到爸爸的家里,晚上看到酒醉的爸爸。
爸爸并不觉得单身的妈妈有什么所谓,反倒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外孙。
爸爸对照顾小孩细致入微,女儿也没有这么在乎。
孩子生病,爸爸也会难过,女儿似乎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似乎明白了爸爸柔情似水的一面。
女儿没有收入,爸爸和一帮朋友们赌博供他们生活。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爸爸和朋友被警察抓了,爸爸倒下了。
爸爸生病了,以前是爸爸照顾女儿,现在是女儿照顾爸爸,从之前冷淡的关系变成亲密的家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就是这样的,及时行乐,也要及时享天伦之乐。
今年到北京以后就很少离开这一小块地方了,今天终于进了城,挤了地铁,晚高峰的地铁。
去吃蟹的时候周围的人嘻嘻哈哈,戴着手套也搞得满脸都是油渍,这就是我喜欢的人间烟火气。
吃蟹一定要自己啃才有灵魂。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欢迎交流!
)
电影中的叶大鹰从头到尾散发着一股王朔的气味。
我也不觉得自己熟悉王朔,但是王朔这种性格鲜明的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气味为中心的,所以,从电影开始的几个镜头里我就武断的把电影中的叶大鹰看做了现实中的王朔。
还不得不说一句,这是老徐的作品中我唯一喜欢的一部。
原因是,叶大鹰演的这个爸爸和我爸爸一个样子。
所以我可以负责的告诉没有女儿的爸爸,和不是爸爸女儿的儿子。
你们从一出生起,就错过了世界最浪漫的一种情感载体。
满满的,除了爱,再没有其他。
父女与母子之情其本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母亲爱儿子的表现是占有,父亲爱女儿的表现是成全。
不举例子了,自己体会吧。
今年九月王朔女儿大婚,王朔没有出席。
我觉得并不是王朔另类,如果可以抛弃世俗礼节,在自己爱女出嫁这天,有多少父亲都会选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暗自神伤。
电影中几乎叶大鹰跟徐静蕾说的每一句话,我爸都跟我说过。
作为一个父亲,他们都为自己优秀的女儿骄傲,但是他们却不奢望女儿成功。
他们都愿意给自己的女儿做老妈子。
他们或许不爱他们的老婆,但是他们一定爱自己的女儿。
他们一定是女儿婚礼上,比前男友还伤心的男人。
一个女儿是给好男人的最好的奖赏。
不是因为女儿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父女之情,一个男人的一生才是骄傲的。
(严重剧透,观者自酌) 不讳言,看这部影片我落泪了。
这段时间特别关注反映家庭的影片。
从李安家庭三部曲,到《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再到这部《我和爸爸》。
虽然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说影响有其局限性,但是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我和爸爸》、《饮食男女》、《女人四十》与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的《金色池塘》具有同样的艺术高度。
《我和爸爸》反映了底层小市民的平淡生活,独自抚养女主到中学的母亲因交通意外走了,女主回到混球父亲身边,父亲入狱后独自生活,幼稚同居,婚后挺着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祖孙三代三个人相依为命,为生活所迫父亲重操旧业而突发脑溢血,女主照顾瘫父直到离去。
父亲母亲生前不能同室,但是有幸死后同穴。
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但是平淡中也反映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浓浓的父女情。
人生大舞台上人人都是哲学家,就看你怎么去悟,能不能悟得出来。
著名导演叶大鹰的演技自然不必说,全剧最出彩之处。
老徐的演绎也很细腻到位,孕妇用手挺腰、托腹这种小小的细节都非常生活化。
老徐的导演处女作,虽然并非没有缺憾,比如说在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的薄弱了点儿,但是,我仍然给她满分。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经典台词: 小时候,妈老说,将来你一定要结婚,有孩子,让他陪着你。
你出去一下吧,我给你妈换衣服。
(这句话居然是十几年没在一起生活的父亲说的) 酒吧怎么啦?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呗,何必强求呢?
我要把孩子交给你,我对不起我死去的姐姐。
干嘛呢?
书上说,女人爱闻的味儿就是父亲的味儿。
我什么味儿啊?
你啊,葱味儿。
你将来结婚了,带我一起过吗?
嗯,带吧。
给我一张床就行,我给你们当老妈子。
过年过节的时候赏点酒钱就行。
(刚出狱)你真准备一辈子不理我了?
(点头) 真的吗?
(点头) (抽泣) 不许哭!
那你怎么又理我了呢?
我还有可能不理你?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
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
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
数这种看起来老实的人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
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点题之语) 答应我一件事,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
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少喝点酒,你要是再出什么事儿的话,我会恨你一辈子的。
大小便以后啊,一定要多抹点儿护臀霜,别再把孩子给淹着了。
大便的颜色啊,一定要像嫩蛋黄一样,那才叫最好呢。
尝一尝,嗯,这温度合适。
我跟你说,试奶啊,一定要用嘴试,要不然,该试不准了,再把孩子给烫着了。
哎你把这头要。。。
要高点儿,你看这样抬着,免得她呛着,知道吗?
喝完奶以后啊,一定要轻轻地拍她的后背,这样的话听她打俩嗝儿,这就没事儿了,知道了吗?
我琢磨着,你还是应该母乳喂养,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不得病,再说也不会影响你什么体型。
他们不要你,那是他们傻冒,咱不跟傻子斗气儿。
咱们多精啊,所以咱们要大方点儿,让他们先活。
这个社会啊,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就让着他们点儿,因为咱们怎么都好活。
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能看见你。
你是我爸,这个家要有你才像个家呢,你懂吗?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终于看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一个倒序的结构。
总体感觉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镜头调度没有契机,很随意,但是情绪还是出来了。
而且,我哭了。
影片结构很规范:开端:妈妈意外去世,小静跟随一直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生活。
爸爸是个吃喝玩乐不靠谱的人,经常带小静去自己经营的酒吧。
一次涉嫌在酒吧中容留妇女卖淫,被判入狱。
中段:小静独自生活,完成大学学业,也有了男朋友,父亲出狱,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
四个人吃饭的时候,小静告诉爸爸他要到湖南结婚,并且去上海工作。
父亲很伤感。
结尾:小静怀孕了,和丈夫过不到一块,回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孩子生下来,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小外孙女疼爱有加,小静看到了父亲的爱。
小静没有工作,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父亲重操旧业去连夜赌牌,最后突发脑溢血丧失了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小静支撑起了这个家。
都是生活里的东西。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她的叙事方式,缺乏叙事逻辑,有种很跳跃的感觉,事件几乎都是片段似的,没有前因后果,比如:突然爸爸就去给她开家长会了,之前没有任何交待。
爸爸的性格有一个转变,一直是一个玩闹的人,在小静有了孩子后,慈爱的本性爆发出来,似乎比自己的女儿更疼爱小宝宝,可能是因为人上岁数的原因吧,越老就越脆弱。
最后出去打牌捞钱也是为了生活和孩子,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能这就是爱吧,所有在小静身上没有付出的爱,在外孙女身上都补偿回来了。
父女俩打电话,一个谎称自己正找鞋,要出门谈事情,其实在开往火车站的车里;一个谎称自己已经上车,其实还在车站外的电话亭里。
最终还是没有见面,父亲怅然靠着车看着北京站。
这个段落让人感动落泪。
对于这部片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徐静蕾本人。
在很多朋友喜欢她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她有多特别。
如今想想这个女孩子挺不错的,挺不容易的。
可以在成名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排自己的电影。
电影又是这么得踏实朴素。
一个活得稳稳当当的话题女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的一辈子。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爸爸, 跟每个爸爸一样,有着那么不平凡的爱。
简简单单,就是写写和爸爸的事儿,和爸爸的故事。
讲讲爸爸,讲讲他的爱。
让人看了真得很舒心的片子。
让人看了会想爸爸的片子。
我喜欢这样平凡质朴的片子。
我喜欢脚踏实地的女人。
老徐早期的电导演作品都是慢节奏的文艺片,用不温不火的节奏和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题,却总能让人从似乎没有激烈的高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体会到其中想要传达的感情。
每当自己开始依赖父亲,觉得自己似乎可以理解父亲的时候,他就会变得难以理解,似乎我从没走进他的内心。
这是电影中女主角小鱼的独白,也是父亲最后一次离开自己之前小鱼的感应。
一对父女,从女儿懂事起第一次和父亲交流到父亲去世,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加起来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似乎女儿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时刻父亲都有参与。
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别于传统中国家庭中父女之间的相处模式,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像朋友、情人,父亲说自己这一辈子谁都不爱,只爱过女儿。
女儿考大学,他说只要女儿高兴,她可以混一辈子。
女儿结婚时,父亲告诉他,感情都是会变的,但我希望在你身上是个例外。
女儿生孩子,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每天忙忙碌碌照顾外孙。
在女儿生活困难的时候,父亲为了赚钱赌博,在牌桌上脑溢血,女儿陪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但他活得太过自我太放荡不羁,以至于在自己的前半辈子并没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女儿也爱着父亲,但她因为父亲一次次离开不敢将自己的爱完全释放,她怕自己太依赖于父爱,当父亲再次离去,她会痛苦。
人生不同阶段,女儿和爸爸短短几个月的相处,父亲重病女儿的陪伴,老徐用细腻的拍摄手法,有条不紊的节奏,诠释了一对父女之间的爱。
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相处方式千变万别,每个人性格迥异,但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直都在。
父亲老渔充满智慧,处事从容不迫。
连死时都那么安详。
但是还是让女儿伤心了。
原因是女儿虽然怨过他,却是那么的想让他陪伴着自己。
世事艰难,命运无常,唯于智慧与爱值得品味智慧的父亲角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老渔算一个,还有《Meet Joe Black》里Hopkins扮演的,还有就是《名侦探柯南》(呵呵,不是电影了)里小兰的爸爸(那个怪老头)
看的92分钟版,雷死了,人都说女大避父,怎么片中父女不像父女反而像情人像夫妻…鸡皮疙瘩掉一地…
http://www.iqiyi.com/dianying/20100522/n14528.html
还是不喜欢徐导的作品,没有感动。电影语言总是背景独白,还不如弄一配乐诗朗诵呢。
才女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
妻女身份的合一
初二元旦,还是一个人在剧院看的……
不正常的家庭,真挚的感情。越看越觉得有claire的影子。
怎么觉得演的这么恶心呀,台词表情眼神儿我都当情侣看的
老徐,我是真的不稀罕你。
质量真不像03年的电影
看睡着了
一个不温不火还琐碎的故事,但感动我了,因为这就是生活吧。
重看一遍 为了回忆老徐还不是老徐的时候……
真是对老北京这一套矫情生活类电影无感…千言万语就是作。(叶大鹰的演技确实大拇哥)
完全可以被淹没在人海中的平常人物的故事,标题这个abstract class在每个人的心里被extend
怎么看都是风情多,亲情少。明明有私情却硬要装不熟,偏偏语调啊神情什么的又搂不住暧昧。会这么感觉一定是因为我太不纯洁了。
经验说了也不听,大胆的去试,错了也无所谓。有多少能做到?
算是知道北京文艺圈演了点破戏挣了点破钱平时都干嘛了
作为第一部她电影来说,还算不错,至少能让我感动
我以为只有我觉得离婚回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还是出了月子说话都那么的不着调儿。一点儿不像父女反而像榜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