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快要病死了,所剩无几的时间,要干嘛选择救治,养生,节制,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可以延长寿命一段时日;或者选择好好在家人朋友身边陪伴照顾下正常且温暖些的方式死去。
最后时间所接触的人,教学生哪怕孤身一人也要做好自己;生日会上直言上司的虚伪;感谢并拥抱朋友,朋友多说无益,懂的都会懂;告诉妻子哪怕夫妻之间无爱了,后面过好自己的生活,还有个女儿;帮女儿树立信心,就算出柜了你还是让我如此骄傲;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这样,死亡之前做不太多让世人甚至想把你刻在石碑上参拜的壮举。
临死前做些没做过的事,这些事情高级或者低俗。
人也并非不畏惧死亡,恐惧,无助,愤怒等等情绪掺杂。
古说,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最后,纵观一生,有太多的遗憾,但是,这也才是完整完美的一生。
It's fine, Peter. We knew it was coming.I mean, I look back on everything, and it all somehow makes so much sense.It is as though it couldn't be any other way.Why's our soul so broken, absurd, yet it is perfect? And it's also perfect, when you look at it.It's gonna be hard to leave this place.It's gonna be hard to say goodbye.I will miss you Peter, if I'm able.
这是我第一次一部电影还没有看到结局就知道我一定会给它五星,并且有想写长影评的冲动。
理查德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一连说了很多句fuck,本该儒雅体面的大学教授冲进了水池,和鸭子面面相觑。
他或许会想,妈的,我怎么会得肺癌,还是晚期,更何况我根本就不抽烟!
妈的,我只剩下六个月的生命了,知道自己生命在倒计时了,其实我也很害怕。
但是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的妻女这个消息,而是首先告诉了好友彼得。
彼得很显然很关心他的朋友,和每一个知道自己的朋友将死的人一样,他让理查德做所谓“为他健康着想”的事情,看到理查德抽烟喝酒,他会开口制止,但依然尊重好友的举动。
彼得甚至带理查德去参加癌症病友交流会,希望能帮助理查德排解心情。
但在交流会上,理查德拒绝吐露自己的心声,临走前还潇洒地来一句“祝你们在等待死亡的路上一帆风顺”。
很显然,这位“疯狂”的教授有他自己的想法。
确诊后再次来到课堂上,他想方设法刁难走了大部分学生,让他们离开课堂,并且很大度地承诺给他们C,即使他们一节课都不用听。
而面对剩下的学生们,他公然问他们谁可以给他提供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大麻,还他带他们去酒吧,在微醺之际吐露一些心里话,当着他们的面第一次肉身出轨,和一个刚认识的女服务生做爱。
学生们很震惊,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依然留在了理查德的课堂上,完成他布置的课堂作业。
后来,不正经的理查德突然正经了起来,嘱咐他们,“不要选择平庸,不要碌碌无为”。
这些学生经过了理查德三个条件的筛选,最终自主留在了课堂,他们正是这个班级里剩下的百分之二,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选择和这个看起来不可理喻的教授度过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即使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一点,曾经的教授也并不是这样的人。
班上有一个女学生,是理查德顶头上司——怀特校长的侄女。
理查德并不喜欢他,因为他给自己戴了绿帽子——理查德的老婆维罗妮卡出轨了亨利怀特。
巧的是怀特的侄女也不喜欢她这个舅舅。
酒吧里,克莱尔放起了音乐,理查德突然选择告诉她,他得了癌症。
可他明明在不久前的课堂上为难过她,因为克莱尔手机忘静音而让她站起来接电话——这也是理查德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之一。
克莱尔得知这个消息,邀请他跳舞,理查德却说,他不会跳舞。
这个曾经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或许从未和女人跳过舞。
于是他们只简单跟着节奏舞动,而这时,查理却晕倒了,他的病情恶化了,被送往了医院。
医院里,彼得匆匆赶来,发现了坐在一旁的陌生男人。
理查德告诉他这是他家花园的园丁,他的紧急联系人,而不是他的家人——因为他到现在都没有告诉他们他生病了。
他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考虑。
女儿忙着和女友恋爱,他的妻子则忙着出轨,理查德在确诊癌症后的短时间内又接连知道了两个劲爆的消息。
他和出轨的妻子商量别让奥利维亚知道,他不想让女儿失去一个完整的家庭。
但聪明的奥利维亚很快发现了父母之间的端倪,以及她父亲“不太好”。
在身体每况愈下后,在亨利怀特的聚会上,理查德让服务生给他倒满酒,他还有些话想说,他敬怀特,敬他和自己的妻子出轨,他敬维罗妮卡,告诉她他深爱着她,他敬死亡,告诉在座的,他是个濒死之人。
确诊癌症晚期后的理查德教授做出了很多不常规的事情,可种种迹象表明,他是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吸毒,第一次出轨,第一次和女人跳舞。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感激和赞美,赞美他的学生有着不错的课程作业,感激好友彼得给他的关心,感激妻子维罗妮卡曾与他共度困苦的生活,赞美女儿奥利维亚,称她满足了他对优秀女儿的所有想象。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孤独的面对死亡,就像电影一开头就已告诉了彼得的那样。
Jibbles,我们走吧,去哪里,不知道。
在完成一系列疯狂的举动之后,他在夜色中驶向未知的尽头。
整部影片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但依然完整而紧凑。
作为一个INFP,我想我可太能理解理查德教授得知自己患癌后的那些不正常举动了,疯狂而浪漫,反正我快要死了,为什么不活得大胆一点?
最后我想,德普应该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吧,他太适合演这样一个有点儿疯的角色了。
Live, don't exist, don't simply exist.May we forever remember that in each and every moment, we are composing our stories of our lives. Let's aim to make it a meaningful read, or at least, an interesting one.I think as you get older, you find yourself needing someone to hold accountable for life, not turning out exactly as you'd imagined it. The person one loves at first is not the person one loves at last. Love is not an end, it's a process through, which one person attempts to know another.
影片剧情很简单常规,讲述了一位大学英文系教授检查出了肺癌,被告知只有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放飞自我。
影片开始并未讲述教授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当生命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教授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往,正如他在宴会上的告白 “突然意识到,我的大半个人生都是在被人误解和失败中度过,更是没有学会心怀感恩,以至于到最后我虚度了大半个人生”。
当妻子有了外遇,但教授依旧说 “维罗妮卡,你是一个热心肠,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对手,我非常自豪,因为如果我的人生没了你,那我将会穷困潦倒,对此,我很谢谢你。
无论如何,我都很爱你,深深地爱着你”。
曾经他也许受制于条条框框,迎合着社会,迎合着他人,当生命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他不在去伪装,而是回归了自我,他告他学生的也许正是他想要重新来过的,正如 “这个世界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事实上,你们已成了世界上的濒危物种。
拥抱这一份责任,并且肩负好身上的担子,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再回报社会,当然这条路很难走,绝大部分时间,你将会是孤身一人的,但你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我恳求你们不要选择平庸,不要碌碌无为,就像这个世界上其他98%的人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已是满目疮痍,你们必须靠自己。
你们都太聪明了,你们一定很清楚人生是虚度不得的,你们只有一次机会,唯一的一次机会,别让时间白白从你指尖溜走,抓住它,握紧它,好好利用它”。
活着的时候,很少在意自己的是否在生活,当走到了尽头,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曾经是或者还是在生活,我们都很健忘,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去珍惜吧。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口呼吸,我告诉大家,生活其实就是一段鸟鸣”,回归纯真的自我,脱掉伪装,放任自我任意飞。
最早听到要拍这么一部电影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刚刚发现出了资源,之前我听说的片名还是理查德的告别,现在则换成了教授,凸显了人物的身份,隐去了人物的动作。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多次非常自然地想起钱德勒的小说《漫长的告别》,在书里私家侦探和他的旧友也经历着道别。
本质上/精神上的道别先于物质上的,只不过书中告别的是友情,电影中告别的是生活。
德普在连续数年陷入演艺生涯的低谷和私人生活的混乱后,仿佛企图用一部看似文艺而漫不经心的电影,来挽回自己的名声,再次引起正面的反响。
这部电影非常迷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德普和他饰演的教授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德普的表演因此带有了一种自反性(self-reflexivity),或者是自我指涉性(self-referentiality)。
这让他的表演更加迷人,也赋予了他的角色一种真切的灵魂。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写到了什么观众在看萨提尔(Satyr)歌剧时发生的魔变,以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我不记得的描述,德普的表演可以看出有魔变的方向了。
我要停止乱用术语了。
这是一部表面看起来平淡似水的小众剧情片,背后可以看出导演、编剧和配乐师小小的心思。
表面上看似讲述了一个大学终身教授抗癌的故事,实则探讨了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
例如文学作为一个专业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毫无意义。
德普在发现身患癌症后,觉得改革自己的课堂,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环境变为离经叛道的酒吧长谈、大麻聚会、柏拉图式的学园教学......在第一节反传统课堂上,他将对于文学没有兴趣、以后打算读商科、热爱体育运动以及没有出于兴趣阅读过一本书的同学请出了课堂,决定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
德普在半学期的课程结束后,非常厚道地发表了对于同学们今后发展的嘱托。
世界需要从事文学的人,尤其是当文学专业的学生已然成为世界上的濒危物种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责任十分巨大,走这条路很难,但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碌碌终生,因为那样不负责任,不要浪费才华和智慧,抓住眼前的机会......我基本是在复述他的台词,很可能编剧就是文学专业出身,要不然怎么会在电影里给文学专业的学生灌这么多鸡汤呢。
导演很显然认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更理解生活的意义,更理解活出精彩的重要性。
在得知自己病情以后,德普变成了一个享乐主义者,epicurean,他明白了活在当下的价值,开始了一系列自嘲并勇敢的行动。
抽烟、吸大麻、在酒吧厕所打炮、酗酒,丫什么都不在乎。
电影也刻画了中产阶级家庭夫妻婚姻的问题,同性恋话题,甚至少数的种族和宗教问题。
也戏仿了《飞越疯人院》,吐槽了一下匿名戒酒会的无用和可悲。
哦对了,还有丹尼休斯顿,德普片中的基友,肯定会有人说俩人演的有点尬,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表演,在教堂那段比较入戏,丹尼休斯顿总跳戏倒是真的,长者一张这么帅的老脸,但是在每个电影里都感觉是一个样子。
有几处剪辑有一些瑕疵,有几个笑点比较不错,也有几个镜头略显尴尬。
全片十分流畅,但是德普和Claire的交集很显然被削减地十分不自然,可能大家都在期待的师生恋在导演看来,如果放在这里会显得轻浮而古怪。
结尾德普来到了路口,左右彷徨,不知所向。
这是跟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一首有名的诗的很明显的互文(intertextuality),这首诗叫《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这个用意别具匠心,因为德普不仅和诗中人物(作者)一样,来到路口,面临选择,而且是人生的选择。
在诗中作者说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路,实则指文学创作,而片中德普就是一个文学教授,他在片中还跟基友提到过他要归隐一段时间,写写书,搞文学创作。
但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德普左右哪一条路也没有选,而是直直地向前开去,开下了公路。
这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的结尾,两位女主笔直地驶下悬崖,影片定格。
但是在这里,镜头上移,德普向山上开去,向月亮开去,仿佛向天堂开去。
总体来说,不会有多少中国观众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会很低。
但是作为德普回归的电影,我感觉非常的好。
几乎每一部电影中都有人死去,还有太多电影以某个或某些“死亡”(或象征死亡的事物)作为整个叙事的驱动力,讲述或者教诲,谈论人的向死而生。
《教授》跟它们比起来,多了一份荒诞,因为死亡本身就是荒诞的、虚无的,乃至不可理喻的。
但荒诞仍然死亡落在一个体面的英语教授(即相当于“语文教授”)身上,这说明荒诞仍然被文化束缚着,因为“作为一个人死去”根本上仍旧属于整个自然界中的最特殊的一例情况。
Richard最后对小狗说“对不起”,是因为这个人将要摆脱自己的道路——然后真正作为一个人死去。
此之为荒诞。
当R推门而去,留下了Veronica,镜头拉远,V竟然第一次发觉整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R,自己将会多么孤单,她还在确认这种新鲜的感觉,但R已经离开。
当R留下女儿Claire开车离去,女儿刚遭遇了情感上的挫败,但她已经比妈妈更幸运,因为她更早地就了解了一些关于“道路”的涵义。
死亡迫使我们面对、考虑、接纳荒诞的力量,但作为人类,作为言说者,即便他满口胡言,他仍然是logos(道)的动物。
所以,R步入荒野中,道路自然出现。
话说,Jibbles是什么狗?
它的名字让我联想起与它发音接近的单词“gibber”(语无伦次),所以最后的台词“I am sorry Jibbles”在我听来就好像是Richard在为自己的“胡言乱语”致歉——顺着这种解说,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R在“临死期间”说的最混账的话呢?
估计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我的答案是这样的:比起一万个与fxxk或者与生殖器有关的混账话,当R以某种看起来很刻板印象且非常政治不正确的方式赶走一些学生、选择一些学生的时候,他说出了最惊人的话语,他不但赶走了混学分的,请他们滚蛋,他还请有志于学习商科的、未来的公务员、不愿意向过去的伟人学习的人——未来的公司白领和企业合伙人们统统滚蛋。
“ those get out ”这些人哪里冒犯了这位将死之人了?
由此,这部电影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这些人,顶多是优秀的平庸者,或曰平庸的优秀者,无论怎样努力,他们都无法摆脱“平庸”,因为他们是民主社会最好的同义词:去掉了最卓越的,就为了防范最糟糕的,结果是都变成了平庸的生命。
而在这位将死之人来看,他痛彻前非地看到,这种生命的平庸性与喜穿毛裤的那种求舒适有着某种渊源,并且,这些东西都不足以拒斥死亡。
死亡是很强大的,没有强大的生,无法抵御强大的死。
尼采对生命力和意志的礼赞,一再在任何一个试图挣扎的现代灵魂那里得到回应。
在R,他对妻子出轨的大度,不仅仅源自自己的将死之善,也不仅仅是出于爱,而是这些凡人俗事跟他正在获悉或者洞悉的关于生命的奥秘来说,不值得多去非思量。
死亡拔高了R,给他优越感,让他俯视。
死之荒诞中还带着一种悖谬的力量。
这是R的“第二次航行”。
R正是教语文的?
我怎么感觉他是教哲学的?
他一次次在学生前面喝下烈酒,正如同苏格拉底在门徒面前从容地饮下毒芹汁,,哲学的要义——哲学就是践行生死,一再得到了某种展示。
教授之名,终于名至实归。
——————————————————————ps,我知道Jibbles是条小梗,但具体是什么品种,看起来真是可爱,有人能告诉我吗?
我曾经有过一只黑色的雪纳瑞,我知道它们,它们永远都是good boy。
大学英文教授理查德·布朗得知自己患了肺癌晚期,只有半年的生命时间后,精神接近崩溃…… 本来打算在晚饭时,将此噩耗告诉家人,不料,理查德却收到家人匪夷所思的消息,——女儿奥莉维亚大胆说出自己是gay,而妻子薇诺妮卡却告诉理查德她出轨了,给他戴荣誉绿帽的是他的上司校长亨利·莱特……哭笑不得的理查德只得隐瞒自己的病情,开始fuck他的人生、活出自我…… ……唯一知道自己病情的是理查德的好友彼得……工作中,时常看到妻子与校长出双入对…… ……在获得学术休假无果的情况下,面对着人生的绝望、人性的虚伪,理查德改变教学方式,把对文学没兴趣的学生统统赶走,只留下真正愿意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并以各种诡异行径释放自己破碎的灵魂,——当着学生面抽烟、喝酒、嘿咻、嗑药,还和一学生搞gay…… ……病情发作后,与妻子、女儿做了道别后,独自一人带着宠物狗,踏上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一部被低估的影片,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讽刺和解构既深入又克制且幽默,影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女主,没有可怜兮兮的男主,没有又坏又蠢的反派,只有一个因为人之将死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老男人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基本都是独立知性富裕善良的,但即使具备这样的前提,他们也并没有过上自己真正想往的生活,这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男主极力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可以避免的道路影片的问题是情节有些理想化,对于人们感性部分的描写太简单以致缺失现实性,比如最后男主告诉自己的女儿自己得了绝症要离开,女儿刚刚失去爱人马上亲人又要离开,不可能一脸伤心遗憾的表情就送父亲出门,从现实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孩子是做不到的,还有就是男主的绝症削弱了影片的核心说服力,被动的死亡让一个人产生转变,那么这个向死而生的态度是不是只适合将死之人,也只能从将死之人的内心产生?
总体来说,电影不够完美,但已经足够让人喜欢
首先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当然是为了看德普啦,看他再一次西装革履的样子看电影的过程,时而尴尬,时而难过,时而开心。
尴尬是因为一些场面...呃,和男学生还有在厕所...是吧,简直惊呆,捂脸又想看那种。
难过呢,是在他得知自己生病的时候,在他轻描淡写告诉家人牛排有些煎老的时候,在他站在讲台看着学生离去的时候,在他低头看着女儿,说自己生病的时候。
而其中的开心,来自于他还算开朗的心态,在酒吧里,别扭的抛媚眼,试着和学生跳舞(虽然下一秒就晕菜了),给校长老婆一个强吻(只想说做的好!
),以及和他的朋友在教堂里的深拥过后,还打趣 "这一系列动作是不是完成的太熟练了" 。
看影片时心情其实还好,没有太大的起伏,中间有些教授的鸡汤,说的很对,但我确实做不到。
最后教授和女儿说话,女儿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哭了出来,教授也一直眼中含泪但一直安慰女儿,这个地方真的很打动我。
感觉普子的眼神好有戏啊!!
最后教授开车往田里就这么冲过去了,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去做了。
其实普子也是这样,按照自己的想法过生活,不被他人左右。
影片很好,普子也很好,over
其实吧,如果教授没有得癌症,他也不会原谅妻子出轨,他也不会感觉时间不够用,也不会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吧。哎。
「銀行總有一天會倒閉,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存錢進銀行,更不要拿那讓足以令生活腐化的利息!」
JD正正经经演电影的时候,真的随随便便就能充满魅力,Olivia最后那个拥抱用力到使人非常妒忌了。
活着为求什么
节奏很好,在未来某一天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要重看
第三十五部德普。算一算上次打这个标签已经是三年前了,但感觉已经七八年没有好好看过他。 life is like a birdsong. ★★★☆
靠我对德普的迷恋硬撑
poor professor, bad cancer, nice haircut.
喜欢这调调,大麻酒精轻摇滚版的星期二课堂,德普仍然是德普,不管酗酒离婚家暴的谣言如何满天飞,他还是可以演出品质好的电影的,希望这么好的演员别沉沦下去。配乐蛮不错,五墓的安排和章节名字很喜欢。孤独的面对死亡是知识分子最后的底线了吧,但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能拥有相对和谐的家庭氛围呢?结尾果然如猜测的那样,走没有的路,只是有点担心狗狗...
-1
老男人借口“绝症”,强行灌输人生鸡汤的套路。跟《非诚勿扰》一个思路,德普的演技也救不回来的烂俗。
一般看出品公司写Liongate的,那基本也就是小成本了,随便看看就行。虽然演员倒是请了约翰尼德普应该也算过气大牌了,但是讲故事还要分章节,那就很不高明了。像刚毕业的学生习作。
这片不适合夏天看,太丧了,哎
剧本不太行,挺平的一部,基本都能猜到。
在一个冬日夜晚自己在医院急诊科椅子输液时看完了,德普的妻女平时并不关心他,他生病后只有好哥们皮特经常为他哭舍不得他 连最后的离别晚宴德普都没有发疯一样揭露渣男和自己老婆出轨的事,太悲凉了结局
看到短评里说适合一个人喝酒看,于是现在我一边喝酒一边哭
两星半。努力想拍好的俗片。
三星半 这几年德普的片子中最舒服的一部
一星半
教授:我是特别不喜欢在一个绝症患者为主角的电影里出现两次以上相拥而泣的情节,非常俗套,甚至于整个故事都无新意可言,唯独某些细节让它不至于太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