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幸的源头,总有一桩意外。
在幸福的源头,总有一桩巧合。
”这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在《冷记忆》一书中写道。
意外可以是灾难、亦可以是惊喜,但唯一确定的是,一旦它到来,必将以最快的速度与最大的影响力、穿行而过你现有生活全部,它不会留给你任何与它沟通的机会,而你能做的便只有善后或重建工作,无论好与坏。
《西葫芦的生活》是一个定格动画电影,围绕的就是这样一群被不幸的意外挑中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没有机会选择,如同他们对自己的出生无能为力一样。
他们收拾行囊,住进了一个叫做“收养所”的家,努力模仿一个家庭成员应有的模样。
如同作家王小波所说,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而这个故事里,这些本该活在家庭角色本身的孩子,却都无奈走上了角色扮演的家庭生活。
倘若可以,谁不想睡前,有声晚安。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伊卡的男孩,他喜欢别人叫他西葫芦,只因他的妈妈就是这样叫他的。
他失手害死了整天酗酒对他不管不顾的妈妈。
他有一个风筝,风筝上画的是穿着超人衣服的爸爸。
只可惜,无论是想象中的爸爸,还是现实里的妈妈,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了。
收养所里行为蛮横的男孩西蒙,他的发型永远不羁,他喜欢欺负别人,他偷走了西葫芦的风筝,因而两人扭打起来,也因此走近了彼此。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爱我们。
”当一个倔强的孩子袒露出自己的懦弱,特别让人心酸。
如果可以,没有人会喜欢整天带着厚重的盔甲,所有的粗暴,只因为要强,而所有的逞强,只因为没人能保护自己。
正如收养所里一个曾被父亲侵犯的女孩爱丽丝,她总是把刘海遮住额头,挡着一只眼睛,盖住半边脸。
没有人一出生,就不喜欢太阳,就害怕会刺眼。
只是当不幸来临,再不懂事的年纪,都会感受到变化,当生活光线一点点地撤离,谁都会开始退缩。
我们还没开始长大呢,为何人生总是阴影?
如果有天,我变得不友善了,那不是因为我本是如此,而是因为我只能如此。
分享过彼此伤口的人,就像嗜血的野兽与流血的猎物,它们的相遇只有一个结果,便是终会成为一体。
而这群收养所的孩子亦是如此,他们对彼此,不再有所保留,哪怕是最致命的脆弱与不安。
而不知不觉中,他们便已成为了同一个人。
故事里有一个片段,这群孩子来到一个滑雪场游玩,当他们玩得兴致的时候,一对温馨的母子让他们全部都停了下来,尽管有个小孩呢喃道:“也许那个人,根本不是他妈妈”,可是没有人能挪得开羡慕的眼神。
在那一刻,他们就是同一个人,一个渴望着被疼爱的人。
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里有一句台词:“毋庸置疑,好的事情总会到来。
而当它来晚时,也不失为一种惊喜。
”收养所新来了一个女孩卡蜜儿,她的父亲杀死母亲后选择自杀,而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然而生活没有把她逼成一个只有抱怨而消极的人,她乐观、她坚强、她独立,西葫芦喜欢她,正如本性里还眷恋着阳光。
滑雪场那个晚上,西葫芦送给了卡蜜儿一只自己折叠的彩色纸船,他们敲开脚边的冰块,把纸船放在水面上。
就像是他们的命运一般,哪怕世事再冰冷,终究能找到归宿。
而有时,它不在远方,而就在身边。
“我来看你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喜欢你。
”这是警察雷曼对西葫芦说的,他当初负责西葫芦的案件,最后,他决定收养西葫芦和卡蜜儿。
当西蒙得知这一消息时,他表现得沮丧与愤怒,他自己一个人躲了起来。
可是当西葫芦向他承诺说:“不然我们不去了,我们就留在这里。
”西蒙又一次和他打斗起来,教训他说:“你们一定要去,难得有人愿意收养我们这样的孩子。
”因为父母吸毒而被遗弃的西蒙,是这群人里最早熟的,他对一切善意拒绝,只是不想再有失望,他对一切弱小欺负,只是希望他们学会反抗,他抗拒一切美好,只是因为他从未拥有,只好继续假装不在乎。
影片最后,收养所管理员萝茜生了一个孩子,叫做安托万,孩子们围着她问道:“你会让他来收养所和我们一起住吗?
”“我想,我不会的。
”萝茜回答道。
“除非你不要他了。
”西蒙追问道。
“这是肯定不会发生的。
”萝茜坚定地说道。
“即使他哭个不停?
”“即使他尿床?
”“即使他成绩很糟糕?
”“即使他在墙上胡乱图画?
”“即使他有一个长颈鹿的脖子?
”“即使他是个废物?
”……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地追问道。
这一个个的假设,就如同他们对生活存留的一个个不安。
他们被生下来了,他们被遗弃了。
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没人和他们商量,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总要他们来承受。
所幸的是,他们还是长大了。
时间留给他们唯一公平的事情,或许就是,他们会长大。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过一段话: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一切都会过去的。
在所谓“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的。
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将乘风而去。
一切都将会消失,我们会随风而去。
作者:凤凰街58号公众号:小电影大人生 可戳关注: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36425308/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西葫芦的生活》,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孩子们温情可爱的感动评价了!
Pincent:粘土动画做成这个画风也太可爱了吧,大荧幕观看使这种”土豆头”的画风更好看了,也有《无人知晓》那种孩童视角揭露社会问题和批判成人世界的内容,但依然非常暖,居然有些感人。
薛Tony:像橡皮泥捏出来的泥人一样,满身都是大人的手纹。
大人眼中的孩子,是一个意外,再浓郁的情感都无法感动。
孩子看着大人,一丝丝的爱护都弥足珍贵,撑起了他们的世界,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该懂。
那些从他们轻松甩出的话语,确是那么地沉重与残忍。
西葫芦,我在外面,长的很好。
日烦夜烦:温暖可爱的定格小动画,有着明亮的底色。
我们敏熙:孩子们太早知晓了人生的苦楚。
不喜欢结尾的处理,大家一直在一起多好啊!
淡水河边:一向对黏土动画有着偏爱,仿佛里面的灵魂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虽然呈现的效果很暖心温柔,对比之下的情感也显得更致郁了。
一个个小天使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错的不是他们,是哪些罪恶的大人们。
安安安and:那些愚蠢的父母用随手的施害就投下让整片土地寸草不生的炸弹,那些善良纯稚的孩子则要用尽一生漫长,笨拙地为自己喊出不是鸡汤也同样具备温情力量的口号。
每个人都带着被遗弃、被伤害的阴暗过去,但依然向着光明的方向茁壮生长。
在满怀创伤仍要明媚窥探的孩童世界里,他们默默经历了成长路上这一场短暂的相聚与离别。
最难忘的是结尾,他们围着即将诞生的新生命,七嘴八舌地发出小心翼翼的怀疑和拷问,他们并不懂得他们说出的每一个孩子的缺点都是对父母责任的考验,一切只因为你我生而不同,但同样渴望海阔天空。
Her Majesty:用明亮的色彩,表现压抑而残酷的世界,还夹带一点成人的私货,再加一点普世角度的政治正确。
可怜的小孩们并非人见人爱,大都性格乖张,个别的还杀过自己妈妈。
有幸运的小孩子找到了新的家,就有不幸的呆在孤儿院里,当然相比起来,其实还有更不幸的孩子被抛弃或者被虐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能有几次说“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棒”的机会。
所谓的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的希望,不过是命运。
法罗岛岛主: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幼小的灵魂,他们会是怪胎,会是熊孩子,会是有色人种,会是孤儿,但是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都应该有人爱他们。
今天的别离,只是为了未来更好的重逢,这段以自己微弱的体温温暖对方冰冷的心灵的纯粹友谊,必定成为永恒的记忆。
愿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家庭与热忱的朋友。
晓风与你残月:天啊,又一次被温情感动哭,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对待,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温柔对待他们的孩子,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缺点,也希望所有的小孩子都能过得开心。
虽然我知道这样的孤儿院太少了,但导演还是给我们展现了这个世界尚存的温情。
剧本虽短,但却精致。
血腥爱情故事:当彼此伤痕累累,互相安慰,互相拥抱时候, 我们会更加脆弱,更加把自己真心交出,所以害怕下一次伤害。
斯诺-纳什维尔:电影通过不同镜头观察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它们都被遗弃或者破碎不堪。
电影虽然涉及到沉重的成人主题,但叙述时永远不会停止孩子般的语调与幽默。
电影充满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希望以及温柔的时刻,它传达的东西不会让人感到做作或者过度多愁善感。
我略知她一二:感动总是来的那么轻而易举,因为善良永远是这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在孩子们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是五彩斑斓的,无论是红色还是蓝色还是黑色还是白色,这些或喜或悲的人生经历让他们提前认识到成人的世界,作为一个孩子承受这些事情是那么的沉重又无可奈何。
但这些残酷的事实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天真无邪,因为他们拥有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所以即使前路是荆棘坎坷,他们也会微笑着一起共同走过。
了却烟硝:动画片能够选入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本身就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而这部时长仅刚刚超过一小时、毫无名气的动画短片导演的定格动画长片处女作能够进入主竞赛单元,足以见得这部动画片过硬的实力,而看完之后,这部动画片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虽然剧情有点略弱,衔接性也不太好,不过考虑到这部动画片本身就是以不谙世事的小孩为叙事角度,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而故事情节上并没有局限于短短的时长,从西葫芦家庭的破裂到他在福利院里的成长,卡蜜儿的加入及其与阿姨的抚养纷争为故事带来了高潮,整个剧本一波三折,极具戏剧张力。
(后来查阅,编剧就是今年荣获戛纳最佳编剧的《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导演/编剧瑟琳·席安玛)而整个故事最动人的一点还是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故事反应了许多社会的共同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
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关注和支持。
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大把的物质支持,而是哪怕一点点的精神帮助。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FIFF6#DAY8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打开电影,我就想起了之前看的《何以为家》:母亲的训斥,孤独的小孩,情节都那么像。
只是这里面不快乐的小孩是一群。
母亲死后,西葫芦进入了一个因为各种问题父母进来生活的小孩群体。
在这里,他有了几个和他有类似不幸经历的同伴,有学习的机会,有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快乐。
一群小伙伴在一起可以互相取暖。
其中一幕,一行人本来在滑雪场玩的还挺开心的,结果又看到了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的场景,几个小朋友就这么呆呆地望着,怪难受的。
滑雪场哪个小孩子不渴望一个温暖的家庭呢?
即使要与小伙伴分开,红发男孩还是坚持送走了西葫芦和小女孩,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收养他们这种小孩。
他很清楚自己的小伙伴将去往更好的地方吧。
最后福利院的阿姨生完小孩,几个孩子不停问阿姨问题的时候感觉很酸。
即使他学习不好,是个废物,xx不好,你也不会抛弃他吗?
被父母抛弃过的小孩子总觉得自己会被抛弃吧,内心充满不安全感。
这部动画哪是给孩子看的,分明是给父母看的。
《西葫芦的生活》是一部温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西葫芦的小葫芦,它生活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葫芦村。
西葫芦的父亲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母亲则是一位慈祥的妈妈。
在这个村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西葫芦也不例外,它有一个特殊的能力——可以变出任何它想要的东西。
有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坏蛋,他们想要抢走村子里的宝物。
村长决定派西葫芦去寻找一位神秘的英雄,希望他能帮助村子度过难关。
西葫芦带着父亲留给它的葫芦种子,踏上了寻找英雄的旅程。
在旅途中,西葫芦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都勇敢地去面对,最终找到了英雄。
英雄告诉西葫芦,真正的英雄不是拥有超能力的人,而是那些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人。
西葫芦回到村子,发现坏蛋已经来到村子门口。
在英雄的帮助下,村子成功地击退了坏蛋。
西葫芦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它可以把葫芦种子种在土地里,让它们长成一个个强大的战士。
西葫芦和村子里的人们一起,用自己的能力保护了村子。
这部动画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其次,它教会了我们珍惜友谊和家人,因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够成长。
最后,它还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拥有超能力的人,而是那些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人。
7.5分。
故事比较温馨,一群原生家庭都有创伤的孩子在福利院中相识又相互治愈的故事。
镜头语言简洁,尤其开头西葫芦的家庭介绍,渺渺几笔单亲家庭酗酒母亲都说得很清楚。
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的美术,人物设计丑得可爱,忧郁的西葫芦蓝色的头发,红头发的热心西蒙,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不幸的身世,至少在育幼院的每个画面都充满了阳光,生活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糟糕。
简简单单,温暖平和。
卡密和酷瓜被领养,五个小孩子呆在大门外呆呆得望着远去的车,西蒙:“好啦,我们来比赛跑,跑最后的就要帮我洗一辈子的内裤。
”另外四个小孩子撒腿就跑,西蒙独自留下来关上了大门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高兴的时候也是会哭的,对嘛”大概是童年的一些不愉快,让我对这部电影有共鸣。
从小到大,一直都想以后不要生小孩 ,去领养一个,然后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把TA养大成人,教TA做一个充满爱的人,时至今日,都有这种想法。
电影里,西蒙得知警察要领养卡密和酷瓜的时候,自己很难过,然后酷瓜来跟他承诺不会离开的时候,西蒙却说“你一定要离开,机会难得,没有人愿意领养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一下子戳中泪点,现实确实是这样的吧,十岁的孩子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再进入心得环境后,一大半的人都会心有隔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孩子会被送到孤儿院?
孩子是需要爱的。
前天看《三个老枪手》,讲三个老爷爷的晚年生活,同样很治愈,老人是需要关怀的。
真是希望人人有所爱,人人被爱,天下太平哈哈哈。
最遗憾的是,那些最好动画片导演已经不拍电影了。
玛丽和马克思,以及这部西葫芦的生活。
两位导演这几年来都不拍电影了。
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么好的动画电影了。
这几乎是最好的定格动画,在我心里好过好过一切迪斯尼。
西葫芦和玛丽马克思这么相像。
西葫芦是克制些的玛丽马克思,玛丽马克思是精准些的西葫芦。
都是苦难和孤独。
每一帧都想截图下来,可是又觉得没必要。
他们永远在你电脑里,你最无助的时候就想看一遍。
人都说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可是哪里都会有灾难。
总有人学不会做成年人,更学不会做妈妈。
可是剩下的这些我们,一定要努力。
保护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2018年6月15日。
我肚子里的宝宝快12周,我想我感受到了胎动。
我能永远爱你吗,即使你不完美。
也许我做不到,不过我会努力。
点击下列链接跳转,有剧透,慎点。
有时候你哭,是因为你高兴
“真的不会抛弃他吗”“即使他乱涂乱画”“即使他脚臭”“即使他成绩不好”“即使他半夜尿床”……他们在问老师也是在问被抛弃的自己simon说,我们都一样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但是面对母亲的来信,他不敢拆,当真正听到信里只有mp3的时候,他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反问,真的没有信吗?
遗憾的是,真的没有。
这部动画真的很治愈,当我看见他们开心的去滑雪,看见他们趴在后座偷看老师和男朋友接吻,看见他们在小屋子里打雪仗,看见他们偷偷把卡蜜儿送上车保护她,看见卡蜜儿掀开那个小女孩挡住眼睛的刘海,这些都有温暖到我。
但是当看见这群被抛弃的孩子羡慕地看着别人的母亲亲吻孩子时,当simon虽然很舍不得但是还是告诉西葫芦“你必须要走,因为像我们这种孩子能被这么好的人收养很难得”,当西葫芦和卡蜜儿走后simon闹着其他小孩跑走自己默默地关上大门,simon一次又一次地戳中了我的心,也戳中了我的泪点。
所幸这终究是动漫,所以他们有善良和蔼的老师,有严厉慈爱的院长,有可以当做家人的伙伴,也被完全可以依赖的警察收养,这是动漫,希望不止是动漫。
这个世界有很多证书和考核,但是为人父母不需要任何考核,但是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之前,请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不只是接受一个新生命的准备,而是确保自己是否可以真的做到爱他。
那些阳光之下童年的失落、青春期的发轫以及成长所伴随的取舍,可以打通记忆,焕发温润的感染力。
在去年的奥斯卡评选季,瑞士选送了《西葫芦的生活》分别申报最佳外语片(入围九佳)和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五强),作为一部定格动画以如此分量进入影迷视野,自然吸引了好奇和关注。
虽然最终在奥斯卡上不敌《疯狂动物城》,但凭借画面、技术和故事的契合以及朴素纯真的童心和富于同情的幽默,《西葫芦的生活》还是在欧洲的各大电影节上载誉而归,尤其是摘得了代表动画界顶尖水平的安锡电影节最高大奖。
法国著名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曾在《男人女人:恋爱手册》中借人物之口讲述美法电影之差别——“为什么美国电影风靡全世界,法国电影却默默无闻?
”“因为美国电影是大成本讲小故事,法国电影是小成本讲大故事。
”法国和瑞士合拍的《西葫芦的生活》即从小切口入手传达普世情感,以一个失去父母的小男孩视角,观察着儿童收容所和成人世界的生活。
孩子们背负来自家庭的创伤,得不到亲情却能自我疗愈、互相温暖。
影片有着儿童版《皱纹》的人际关系、《总有骄阳》的社群概念、《再见,孩子们》的少年情谊和《两小无猜》的懵懂爱情。
那些阳光之下童年的失落、青春期的发轫以及成长所伴随的取舍,可以打通记忆,焕发温润的感染力。
片名中的“西葫芦”实际上是九岁男孩伊卡的绰号,他的家中爸爸缺席,一次在躲避妈妈的责骂时,还意外失手致母死亡。
无人照料的西葫芦被好心的警察雷蒙送到了喷泉儿童收容所,这里的孩子不是孤儿,就是父母吸毒或被收监,还有人受到生父的侵犯。
他们背负着大人的错误和罪孽,艰难地生长着,但西葫芦却在这里第一次触摸到了友谊和温暖。
他还遇到了目睹父母死亡、心思深重爱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卡蜜尔,两人的公车之吻和月夜表白都昭示着初恋的萌动。
而后丑恶姑妈要来带走卡蜜尔,大家协力出招帮她摆脱了监护。
最终警察雷蒙领养了西葫芦和卡蜜尔,他们离开收容所又进入到新的家庭,而其他孩子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虽然与父母共处可能悲伤多于快乐,但作为他们生命的延续存在于世,孩子还是会以独特的方式铭记亲情,比如伊卡坚持让别人叫自己“西葫芦”,虽然奇怪但那终究是妈妈给起的绰号;另外,他还保留着象征父亲的超人风筝和代表母亲的啤酒罐。
只不过随着身心成长,这些使家长有着“缺席在场”的物件承载了新生的情感,就像片尾风筝后别着的小朋友大合照,而啤酒罐则被折成铝皮船送给他喜欢的女孩。
另外正如收容所里的孩子与父母分隔,也有些孩子远离了父母,被儿子疏远的警察雷蒙就选择了收养小孩作为亲情代偿,代际之间的抚养和反哺之匮乏一样沉重。
“社群”(community)在影片中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呈现为收容所并非完美之地,不过一旦融入其中建立情感,离开它就成为一种苦涩的幸福。
比如一听到车声就奔出来喊妈妈的黑人女孩,在其移民母亲真的到来要接她走时,还是下意识地抱住院长拒绝离开;告别的晚餐上,西蒙得知西葫芦和卡蜜尔被警察收养的消息后气愤离席,西葫芦找到他表示想继续留在收容所,两个男孩的交心谈话混杂着怨念、羡慕和祝福,体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成长固然美好,但是被家庭接收才是更理想的选择。
《西葫芦的生活》取材于法国作家基尔·帕里斯的小说《笋瓜自传》,是瑞士导演克劳德·巴拉斯的首部动画长片,剧本由执导过《假小子》的瑟琳·席安玛与克劳德共同执笔。
小说作者曾在孤儿院工作,导演也为了尽量让影片贴近现实而在孤儿院生活了一个月。
小说以西葫芦“我想杀死天空,天空死了就不会有不幸的乌云飘过”的自述开头,结尾则是“我终于感到太阳晒着我的皮肤暖洋洋的,我抬头望着天,蓝蓝的,几乎没有云。
现在我才无所谓呢。
我不再想杀掉这片天。
我在地上感觉长大了。
”小说虽然在尽力模仿孩子的腔调,但有时却仍会露出成人底色;而动画却完全采取了儿童视角,把文学中的心理描写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表达。
定格动画,这种充满怀旧气氛和材质触感的形式,比起给欢乐锦上添花,更适合用来为悲伤和孤单雪中送炭。
内容和形式完美契合的《西葫芦的生活》的人物和布景分别用木偶和橡皮泥制作,只有极少数场景用到了电脑技术的渲染,导演在风格上尽力做减法,想保持一种简笔画式的质朴童趣。
在角色造型设计伊始,就敲定了大头大眼的形象,这可以让观众更直接地观察和融入情绪;同时对于动画设计师来说,绘制夸张的形象更为有趣,而且不用对付微观模型。
影片中的孩子除开本土后代,还涉及到阿拉伯裔和非洲裔的多样化族群,导演在肤色和发色上大多采用黑白黄褐等常见颜色,而在最具看点的西葫芦和西蒙的头发上则用了非现实的亮色:西葫芦的蓝色表现其忧郁敏感,而西蒙的红色则展示其热情开朗。
为了避免画风过于脱离现实,自陈“深受达内兄弟和肯·洛奇影响”的导演着力加入了严肃沉重的话题;而对于儿童的可爱和顽皮都表示理解,例如处理孩子们讨论性事的对话场景,就怀抱着“过来人”的幽默和积极态度。
导演在谈到自己作品的受众群体时曾说:“想让孩子们看懂并接受,生活本身很沉重,但还是要有希望地活。
而在当下极度分裂的世界中,大人们总是给小孩灌输价值观,而其自身却行为相悖,希望借由影片让大人们反思其中的矛盾。
”
在转场空镜头中多次出现树枝上的鸟,从独自啁啾到结伴筑巢再到孵蛋育雏,表示时间的推移,也与收容所里那对男女老师的关系发展暗合。
两人相恋结婚生子,在结尾孩子们围绕着推车里的新生儿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你还会继续爱你的孩子吗?
如果他丑陋、难闻、哭个不停、尿床、成绩糟糕、很蠢、吃起来像猪、忘了名字、臭脚、让人受不了、大喊大叫、放屁、在墙上乱涂乱画、想当警察、有一个长颈鹿脖子、废物……”这些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用稚气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不安和困惑,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大家欢呼雀跃,影片也在风筝背后集体合照的定格镜头中结束。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珍视疼爱,即使现在小无所依,但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总归可以期待骄阳。
【本文原载于《电影世界》杂志2017年4月刊,请勿转载_(:зゝ∠)_】
2017.02.16-此前看到那些色彩鲜艳的剧照,还以为是部其乐融融的影片,没想到故事的切入点却是如此阴郁,不禁联想到《玛丽与马克思》和《放牛班的春天》,……,从警察说要收留西葫芦和卡蜜儿到片尾字幕,基本都是含(流)着眼泪哭(抽泣)着看完的,希望这世界上多一些如雷曼那样的好心人!-2017.02.26
不喜欢这剧情。好奇怪的论点,弑母,性侵,吸毒,自闭,虐待……10岁的孩子经历这些要怎么过以后的生活
丑萌丑萌的人物还蛮可爱的。有情人终成兄妹。哈哈哈。。。
结局很好,但是过程都很平淡啊...可能我不懂欣赏吧....
觉得不好看
红发男孩乔任梁既视感啊,一般吧,只是一段在收留所得经历,谈什么整个人生
确定能给儿童看吗?尼玛!
终究还是不喜欢小孩子
父亲的照片被撕下画在风筝上摇曳,母亲的酒瓶被垒成小塔藏进了阁楼。这么淡淡的忧伤寂寞,散佚在收养院的每一寸角落。偷偷在校车上亲吻她,偷偷给警察画很多的画。我的心情晴雨表总是阴晴不定,因为它只与你有关。嘘,这个秘密只有你知道。我们都是这世上不完满的因子,在长成大人之前,请让我们拥抱。
定格动画最有爱了!无论现状如何糟糕,你都在成长啊!有点哀伤但很温暖治愈的小故事,一群单纯的孩子们的友谊,缺爱就给你爱,无论是友谊还是缺失的亲情,但并不会泛滥。孩子们的视角看一些问题真是很逗趣,谁说他们没思想了,有时候流泪也可以是喜极而泣,即使他们有那么多缺点,你还是要不离不弃。
可以跟12年的《皱纹》配着看,感想同样是……直接拍成真人不就好了。但是一但拍成真人好像就没什么特别要说的了。
残忍的背后
寡淡,治愈,温情。
特别细腻的一个故事
??
不禁想起在安親班工作的那段日子,被無一不是亮色系艷麗的兒童傢俱團團包圍,心情差時看顯得噁心,好時看卻又顯得童趣,很妙。
像黏土又似橡皮泥
这个黏土的鼻子真的很醒目,哈哈哈。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敏感,西葫芦是幸福的,失去了所谓的他觉得是爱的爱,又重新得到了陌生人的收养和爱。而,其他孩子的,有些是一直都没有被领养呢,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伤口和掩饰的方式。生有责任养育成人,别孩子流落孤儿院。
我侄儿爱看
故事像国产三流编剧的水平,人物也几乎立不住,都是刻板单薄的纸片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