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Da 5 Bloods,五滴血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芬兰语年份:2020

《誓血五人组》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誓血五人组》剧情介绍

誓血五人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遗失的环节怪物神奇侠侣鹿皮致命传承青春正步走理想之家乱世丽人行灰姑娘的故事:圣诞愿望勇往直前老大不小之都会好的梦在海这边疯狂躲避球大兵保镖大堡礁铁窗怒火续集金色索玛花奋斗吧!世子妃游魂-KissonmyDeity-岸边露伴一动不动真人剧新作聊斋新编之画皮新娘老男孩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心跳主播迷魂劫雕形拳奔向月球曝光最强学渣童话镇第二季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

《誓血五人组》长篇影评

 1 ) 动作冒险类型剧情与Spike Lee的‘越战反思’和种族议题

本文首发于 奇遇电影当Spike Lee把影片的背景板架设到了越南这片土地,并且落脚五个越战中非裔美国军人的故事时,熟悉Lee的观众应该不难揣测到,单单一个‘由遗失的金矿而展开的探险与争夺’的类型化故事肯定无法满足他的创作企图。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Lee在故事行进中以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宽高比、数字/胶片)编织穿插了这‘誓血五人组’的越战记忆,还能看到本片和《黑色党徒》如出一辙的‘序言和尾声’(首尾框架)——Lee在开片以纪实的历史影像素材组接出关于越战的一段蒙太奇并在影片终了以金的演讲片段划上句号。

Lee试图以这样五个非裔军人的形象为定位,以纪实的历史影像、不同角色的政治观点和故事背景(记忆中的越战场景和现下的越南环境)这些元素的串联为语境,在表面探险故事的行进中Lee其实是想将观众的情感拉扯进这几个黑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越南从过去到现在因为战争所遭受的变迁中,进而达成在主题上关于越战的反思和对其中涉及的种族问题的追问——“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为什么要为一个会对你动用私刑的国家而战)

当誓血五人组的四兄弟重新聚首,伴随着俱乐部中黑人音乐的律动,镜头跟随四人的齐舞缓慢地推拉;

并且,待四人坐下后又从Paul(Delroy Lindo饰)的个人政治观点展开了对于特朗普的讽刺(逃服兵役)——前者让我联想到Lee镜头下所特有的对于黑人身体及黑人文化的魅力的表现(《为所应为》之中是开片Tina(Rosie Perez饰)的独舞以及她和Mookie(Lee本人饰)在亲热时对于身体的特写;《黑色党徒》之中是酒吧中配合黑人音乐的群舞);后者则既作为Lee个人的政治观点,延续了和《黑色党徒》中一样对于特朗普的讽刺立场,又可以放置在影片中作为后续Paul与另外三兄弟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的铺垫去看——可以说,Lee在影片伊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贴合他个人风格又恰到好处的入口。

但当影片随着Lee以一段可谓载入了影史的配乐——《现代启示录》中的Ride of the Valkyries(女武神的骑行)——奏响这一行人的丛林探险之旅(据Lee在采访中回应,虽然这一段可能会因为和画面有些违和而让观众会觉得有些幽默,但他只是在向老友科波拉以及他的经典之作《现代启示录》致敬),进而展开主线的剧情时,影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到了视野中。

——戏剧性设定模糊了角色的身份对位,关于战争的反思无法与种族议题衔接随着探险的行进和金矿的寻回,五人组的黑人团体内部在其间也逐渐产生了分歧,除去找回埋藏的金矿和诺曼的遗体,Paul还带着不同于其他三人的另一目的重新踏回这片土地——与被自己误杀的队长诺曼达成精神的和解、摆脱长久以来笼罩着自己的阴影

但Lee或许出于戏剧化的考虑而将Paul的这个秘密一直悬置到临近影片结尾才揭晓给观众,所以从观众的视角代入,很容易将Paul古怪的性格和激进的言行归咎于他对于金矿的执念;或是他对于误杀诺曼这件事采取的回避和自责的态度,而模糊了他非裔美国士兵的身份以及越战对他造成的内心创伤和巨大阴影。

在我看来,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起因的悬置不仅没什么必要,而且干扰到了本片的主题表达。

除去这点,毫无疑问,‘誓血五人组’中的其他三兄弟(Otis、Eddie和Melvin)对待战争、肤色以及他们之间兄弟关系的态度适合Paul截然相反的,他们秉承了诺曼的理念——即信奉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爱与和平,并且他们时刻坚守着内部的团结(从多处Otis和Melvin之间带有特殊含义的击拳手势中能够看到)。

当然,Paul也同样将诺曼作为自己的信仰且因为他与诺曼之间的‘秘密’,而使得Paul与诺曼之间的精神连接又附带着些许愧疚感从而显得比其他几人更为紧密。

但就像影片中的这句台词:没错,他(诺曼)就是我们的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

了解黑人运动或是看过《为所应为》的观众都清楚地知道,哪怕是黑人种族之内(对应到本片可以理解为‘誓血五人组’这个团体内部)其实也分着不同的派系,从《为所应为》以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两人各自的言论作为影片的结尾中,马尔科姆的理念:Because this is the situation,you and I have to preserve the right to do what is necessary to bring an end to that situation,and it doesn’t mean that I advocate violence,but at the same time I am not against using violence in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call it intelligence不同于马丁路德金完全摈弃暴力,并认为暴力最终会引导向自我毁灭,马尔科姆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暴力能够为黑人维护住自己应有的权力。

当我们试图将Paul和五人组中其他四兄弟代入一个黑人共同体内部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派系去看待时,又随着主线的推进发现:除却‘退伍美国士兵’的身份,影片中还能清晰地看到Paul排斥法国人Desroche(Jean Reno饰);排斥越共分子;排斥墨西哥移民,甚至不断以‘nigger’称谓自己和四人组的兄弟

所以我们又无法把《黑色党徒》中带着激进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黑人形象与他对位,从他戴着的那顶标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充其量只能将他理解为一个认同‘美国至上’的激进主义者。

正如Lee在面对采访时谈到Paul这个角色的意义时,他的原话是:So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dramatic, and maybe add some tension....It just opened up a lot of possibilities. That’s why I did it.(我觉得那样会充满戏剧性,并且可能会增加一些张力...它会带来很多可能性。

所以有了这个角色)的确,从Lee在这个角色身上所花的笔墨以及配合Delroy Lindo个人精湛的演技去看,这个人物的确有完整的弧光并且为影片的剧情增加了很多戏剧张力。

但显然影片除去主线的动作类型故事之外,还有着‘反思越战’的框架以及Lee个人想在这个框架下去完成的对于战争中种族话题的探讨。

可这两个主题的衔接在整个剧情设定模糊了角色身份对位的过程中,最终并没能通过人物弧光与情节发展顺畅的完成,这个‘重任’最终只能通过零星的几处细节得以展现——也就是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的纪实素材、诺曼和四兄弟的对话以及河内Hannah的广播所提及的‘美国国内黑人所处的境况’和‘越战中黑人及白人所占的真实比例’。

显然,光凭这些,观众是难以清晰地透过表面这个关于‘探险、寻宝、抢夺’的主线故事,同时以这几个黑人兄弟的情感以及身份作为切入,把战争的反思和相关的种族议题衔接起来的。

所以,即便像Lee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影片中放置了许多关于越战和种族的历史素材与话题,包括影片在开片纪实影像的蒙太奇段落里选用的Marvin Gaye配乐也是关于种族与平等,他希望以电影为契机让大众尤其是一些并非经历过这些历史的新生代去关注这些内容,但在我看来是遗憾的,最终影片的呈现与主题框架并没有能统一起来。

最后,关于影片形式层面:Lee在本片多处仍旧沿用了他个人的技法表达——‘打破第四堵墙’的一段Paul的自白;Otis和女儿相认后两人微笑着的双重滑动变焦镜头;对于纪实性影像素材的引用

Paul直面镜头的自白

双重滑动变焦镜头除去这些他的个人标识,他也根据剧情做了基础元素性镜头设计——即在五人组的现实与闪回的不同片段交替中分别选择了数字/胶片两种不同媒介以及不同的画面宽高比。

但如果我们要把《誓血五人组》与去年帮助Lee在奥斯卡上达到新的突破的《黑色党徒》放在一起去看的话(形式上,两部影片在首尾框架及采用的纪实影像素材这些地方有所共通),不得不说,《黑色党徒》在技法上与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以其中的一段俯视镜头作为影片开幕)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以3K党集会和历史上黑人演讲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批判格里菲斯)产生的互动其实是服务于影片在内容上Lee想要完成的政治讽刺以及对于现实中美国正在发生的种族主义的修正的。

3K党集会 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再回看《黑色党徒》结尾记录了美国现实的一段影像素材,Lee成功地把观众从主线的一个犯罪/喜剧故事中引导向了现实,有力地在向观众阐释种族主义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他个人对于如何修正种族主义的看法: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对抗种族主义的演进,先锋的技法和主题反思形成了统一。

而当相同的形式框架被再次放到《誓血五人组》之中时,多少只能从阿里和马丁路德金的影像和一些纪实素材中捕捉到一些‘反战’的影子,而要说到与主线剧情的相辅相成以及向种族议题的牵引,就显得乏力并且要逊色许多。

【注:Spike Lee关于《誓血五人组》的采访引自Sight & Sound《“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 Spike Lee on Da 5 Bloods and American lies》——http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interviews/spike-lee-da-5-bloods-black-american-soldiers-vietnam-war】

 2 ) 誓血五人组--所有的立场到头来都只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2015年就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在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活动席卷全球之际,发布了自己的最新作品《誓血五人组》。

在影片中,黑人平权、人性贪婪、救赎、政治、战争、战后应激障碍(PTSD)等,均有体现。

本片烂番茄指数91%,爆米花55%。

影评人看好,路人缘很差,褒贬不一。

在我看来,影片似乎想讲的太多,杂糅一起,因意义太多反而失去了意义,让人迷惑。

如果评价的严厉一些,这应该是大导演拍了一部烂片吧。

首先,关于黑人平权是显而易见的。

结合场外因素看,此片于今年6月12日在网飞上线,近日美国由佛洛依德之死而引发的抗议活动正如火如荼。

几十年过去,黑人群体解开镣铐,却仍未推倒围墙,白人群体放下鞭子,仍未抛弃偏见。

但影片内容想表达的并不仅限于此。

西贡枪决这张令人震撼的枪毙照片名叫“西贡枪决”(Saigon Execution),记录了南越国家警察局长阮玉鸾枪决越共囚犯的瞬间,被认为是关于越南战争最有影响力的一张照片,摄影者是美军军方摄影师埃迪·亚当斯。

又或许这本不是一部黑人平权电影,不是寻宝电影,也不是反战电影。

当我们把特写的镜头拉远,在全景下,可以看到影片中更多的隐喻。

·令人迷惑的五人组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五人组,在越战中并肩作战。

影片的开始花了3分钟的篇幅来介绍故事的前因。

美国的国力以登月为标志到达巅峰,种种政治、利益等综合因素带来越战。

黑人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提升,以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为首的民权运动领袖在黑人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民权运动如火如荼。

黑人在政府的政策吸引下大量参战,而在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白人军官也冲突频发。

黑人的平权抗争艰难推进,另一方面,无辜的越南人民生灵涂炭。

燃烧弹下的小女孩燃烧弹下的小女孩。

美联社记者黄功吾拍下了这张照片,并将其命名为《火从天降》,第二天,《纽约时报》将这幅真实展现战争残酷的照片刊登在头版上。

这幅照片在美国掀起了新的反战浪潮,使美军退出越南战争的时间提前了6个月。

这张照片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小组在一架坠毁的运输机中发现一箱金条。

这箱金条是美国用于支持【南越】的,理应上交。

但队长-诺曼(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提出这箱黄金用来支持黑人社区、家庭、兄弟,以改善他们生活。

并且在获知马丁路德金遇刺之时,阻止了伙伴们对白人战友采取暴行,誓言要恪守马丁路德金的反战反暴力。

黄金由于无法带出而就地掩埋,小组的精神领袖诺曼在越战中死亡。

40多年后,剩余四人重新越南集合,开始寻找黄金之旅。

然而在过程中,由于人性的贪婪,所谓的黑人兄弟,曾经的战友分崩离析,相继死去。

红色帽子上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最讽刺的是头戴红色棒球帽,上面写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Paul死在法国让·雷诺雇佣的越南佣兵乱枪之下,倒在自己挖的坟墓中。

五人组中只剩下一人,联合着法国排雷女孩,把黄金带出,捐献给NGO(非政府组织)和黑人运动组织。

箭头所指便是川普的支持者Paul·隐喻片中主要涉及了五位美国黑人士兵,法国排雷三人组,法国商人(让·雷诺),越南人,以及一箱金条。

由此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现实中的一些映射。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向法国宣布独立,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

在此之后,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在法国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临时政府【南越】。

最后,【南越】得到法国、美国支持,【北越】则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支持。

越南便是世界各国眼中的那一箱金条。

各国因利益牵扯,在越南本土打了一场战役。

而美越战役结束后,中苏关系交恶,中美建交。

中越战争爆发,美国又支援中国。

影片中角色关系的变迁,如同现实中几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亲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队长诺曼是完美精神的化身,希望在夹缝中能够把“爱与和平”维持,但他早早死在了走火的枪下,这看似走火的枪,也是一种必然的宿命吧。

当“战争”来临,真理早早的牺牲了,我们为了利益杀死自己的家人、兄弟。

最后活下来的人,把“金条”分发,以期望还原一丝战争初衷,自己也好在干涸的鲜血中获得救赎。

而那些倒在战争的血河中的人们,他们最后被媒体史记还原成数字,以及或正义或邪恶的所谓“真理”。

这“真理”如同影片本身一样,没有好坏对错,一切让人迷惑不解。

《誓血五人组》也许无法像斯派克·李之前的电影,影史留名。

原本一个越南老兵寻宝的类型片被他夹带了太多私货,变得有些摸不到头脑。

又或许这也映射着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越南战争?

所以黑人平权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喻,因为黑人的问题从来不是黑人自己的问题,他映射着人类的普遍问题。

其所衍生的平权、战争,都只是表象,埋藏在其中的“真理”为政治、利益所把持,媒体通过某一立场强调,人们通过某一角度解读,不同的说法都标榜了自己掌握了世界的真理。

可真理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立场到头来都只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或许像《雪国列车》那样,到头来,我们所有人都被玩了。

斯派克·李让我们看到了诸多立场,这是烂片吗?

我又不那么确定了。

 3 ) 誓血五人组

男主角多年以前参加过一场战争,在战斗中他不小心误杀了自己的战友。

当时他们刚找到一大堆金子,还没来得及运走就发生了这个不幸。

几十年过去了,男主角决定把战友的尸体送回家并且带走这一大笔钱。

男主角和儿子的关系有些紧张,因为他的老婆就是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的。

所以男主角把罪过算在自己孩子身上。

他的儿子也偷偷的跟来了,并且还认识了在当地排雷的女主角。

男主角的计划是把金子卖给大魔王,但是大魔王却黑吃黑想要吞掉这一大笔财富。

于是火拼在所难免,男主角被大魔王的手下杀了。

死的很惨,自掘坟墓那种。

大魔王被男主角的儿子杀了,也算为他父亲复仇了。

女主角喜欢这个小伙子,也许他们之间能够擦出爱的火花。

他们把这些钱分给了和他们一样颜色的穷人。

这也是男主角战友生前的遗志。

 4 )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了……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可谓命途坎坷,碰上了疫情导致无奈取消,令全世界的影迷陷入失望。

而更失望的恐怕要数美国导演斯派克·李了,因为早在今年初,戛纳官方就已宣布由他来担任本届竞赛单元的评审主席。

这是戛纳历史上首位黑人评审团主席,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加上他两年前的《黑色党徒》一举拿下拿下评审团大奖,令人万分期待他的眼光和口味能评选出一部惊世骇俗的金棕榈作品。

结果,今年戛纳没办成,至于明年是否还继续邀请他来担任评委主席,尚且不得而知。

不过,他在疫情下的艰难环境下,今年仍然有新作推出,就是这部由Netflix投资制作的《誓血五人组》。

他最近几部作品都遵循了类似的创作思路,用黑人角色和元素去改写传统的类型片,或者用戏谑的口吻向影史经典致敬,同时又强行夹带私货,借助角色道出他对黑人话题的关注以及社会问题的批判。

这部《誓血五人组》是一部较为常见的寻宝类型喜剧,讲述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寻找当年牺牲的队长的遗骨,与一笔不可告人的宝藏。

影片貌似在透过黑人的角度反思越战的意义,传统的越战题材均以白人视角展开叙事,甚少见到黑人的身影,如经典的《现代启示录》。

然而,这部喜剧动作冒险片又与绝大多数反战片相距甚远,导演太过任性地在这个松散的故事里塞进过多类型元素:前面90分钟是饶有趣味的寻宝情节,其中掺杂着老兵的往事回忆、越南情人和私生女、法国大反派等等,而最后一个小时突然毫无预警地转向黑人剥削意味的丛林动作枪战戏,外带几个被绑架的白人志愿者,以及一些刻板面目的越南杀手。

斯派克·李几乎在每个场景都能自信满满地抛出不同的讽刺点,却在情节组织上欠缺条理。

东拉西扯的叙事和粗枝大叶的次要角色,过于密集的反转,以及难以调和的腔调,令观众一时间无法抓到重点,影片自然也无法像《黑色党徒》那样一击即中。

斯派克·李越来越像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用拼贴影像表达论点的手段越来越直接和粗暴。

如果说《黑色党徒》最后一段触目惊心的记录片有发人深省、提升深度的效果,那么这一篇“影像论文”太过随意和生硬。

突然切入特朗普竞选集会的画面,无端端冒出“黑人命也是命”的影像资料,这些充分展示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以及按捺不住要表达的个人观点;但这些章法凌乱的手段令这锅食材过多的热粥上下翻滚,不停升腾起稍纵即逝的话题气泡。

 5 ) 《誓血五人组》:用寻宝冒险还原战争的残酷

即使没有目前美国如火如荼上演的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Spike Lee 的《誓血五人组》也值得颁奖季瞩目。

它不仅是一部反战、探讨种族主义的电影,也非常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并用历史讽刺了当下美国时政,而且还是通过一个有趣、血腥、充满意外的存林冒险故事。

Spike Lee的电影一般都具有四个特点:1)肯定很政--治 2)肯定很具有讽刺性幽默 3)角色话比较多 4)音乐选得特别好。

这基本上就是他本人的特色,本片也同样在这四点上很突出。

《誓血五人组》的前一个多小时稍微有点闷,让人感觉是另一部讲述退伍老兵战争后遗症的反战作品,但从1个小时20分钟开始,就变成了一部冒险动作片,仿佛在看印第安纳琼斯类型的绝地寻宝电影,观众开始猜谁能活到最后。

然而,各种对历史、现实的针砭时弊讽刺依然蕴含在有趣的故事中,特别是最后五分钟,仿佛是最近因为BLM活动再次高涨而重新拍摄的,与现实紧密相连,不得不令人感叹,这是当下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四个60多岁的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

然而,当宝藏被找到后,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被暴露出来,几个人的友谊受到挑战。

同时,在这个曾经上演战争的丛林里,依然藏有地雷、机关,还有当地歹徒和有毒的蛇,各种意外接踵而来。

让影片也变得越发有趣,仿佛又回到了生死难料的战场,吊足观众胃口。

更有趣的是四个老兵中其中一个还是老川支持者,戴着那顶写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小红帽。

而这顶帽子也被片中多个角色传戴,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在Spike Lee的电影里,戴上这顶小红帽显然不意味着有好运到来。

“豹哥”出演的死去的队长是五个人里唯一年轻的,只出现在其他四个人的回忆中。

导演在展示回忆段落时,也没有再把其他四个人换成年轻人,而是依然让四个老人出现在越战中,这样的做法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其实挺方便,免得观众还要再区别年轻版的演员。

大部分回忆的段落只是展示队长曾经是一个好人,并是剩下四个人多年来的精神支柱,就算死后也依然对他们影响巨大。

最有趣的就是大部分战争相关电影,血腥场面都用在战争的回忆中,而本片则是把这种如同战争中一样的血腥和残酷延续到今时今日,通过一场在原战场的寻宝冒险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相比起之前各种描述退伍老兵的电影,本片绝对标新立异,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同时会引发人们对战争,非裔在美国地位,及人性的思考。

表演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出演那位老川支持者老兵的Delroy Lindo,有很多机会展示出色演技。

唯一的问题就是前一个小时有点拖沓,导致整个影片长达2个半小时。

虽然今年尚未看到太多电影,但本片是目前最好的一部。

 6 ) 人猿星球

男主角多年以前参加过一场战争,在战斗中他不小心误杀了自己的战友。

当时他们刚找到一大堆金子,还没来得及运走就发生了这个不幸。

几十年过去了,男主角决定把战友的尸体送回家并且带走这一大笔钱。

男主角和儿子的关系有些紧张,因为他的老婆就是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死的。

所以男主角把罪过算在自己孩子身上。

他的儿子也偷偷的跟来了,并且还认识了在当地排雷的女主角。

男主角的计划是把金子卖给大魔王,但是大魔王却黑吃黑想要吞掉这一大笔财富。

于是火拼在所难免,男主角被大魔王的手下杀了。

死的很惨,自掘坟墓那种。

大魔王被男主角的儿子杀了,也算为他父亲复仇了。

女主角喜欢这个小伙子,也许他们之间能够擦出爱的火花。

他们把这些钱分给了和他们一样颜色的穷人。

这也是男主角战友生前的遗志。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一把年纪了就不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了。

岁数大了还是要求稳啊,别一不小心你把自己的棺材本都输光了。

还有就是人都是得寸进尺的,得到了一些还会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就算现在比100年前获得的多的多,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

 7 ) 一部正确但又有些勉强的片子(附录片头详解)

#做了一个片头照片和视频的详解,来系统的讲越战。

放在影评后面。

网飞上新了,是斯派克·李的片。

我看《The Atlantic》给了本片很高的评价。

自己看完,觉得兴味索然。

片子讲述了4个黑人老哥去越南寻宝的故事。

越南战争期间,他们作为参战军人,找到一箱黄金,然后偷摸的埋了起来。

如今,垂垂老矣,重归旧战场,要把宝贝挖出来。

除了宝贝这条线,还有老战友线。

4人小队原来是5人,还有一个队长诺曼,原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队长英年早懂,早早明白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邪恶性,经常向他们宣讲美国不值得他们黑人送命的道理,毕竟本土白人都歧视他们,策反能力堪比越南播音员。

只可惜,队长被其中一名队员误杀,忠骨流落异乡。

此番寻宝,也是救赎之旅。

除了两条故事线。

可以清晰的看出,斯派克李的两个大致主题:黑人平权和越战反思。

电影一上来,就咔咔一顿美国历史课PPT。

越战,美国参战,算起来应该从肯尼迪上台的1961年开,结束,则到尼克松任上,1973年撤军。

之后,南北越还打了一年多,到1975年,北越完胜,之后南北统一,美国在越战是彻底失败了。

越战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主题。

它不像其他局部战争,各方都打得那么理直气壮。

越战里面有大国博弈,有反人类屠杀,有残酷的丛林战,有超长待机的时长,还牵扯了反战运动,种族平权运动,越战老兵回美国后还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但也许正是这个主题太大了。

所以,能把越战拍出深度的电影,好像还没有。

斯派克·李很有野心,但我还是得说这片不成功,不成功到只剩下野心了。

它啥都想聊一聊,但啥都没聊出来。

所有主题的表达,都非常“强行”。

勉强的越战反思:在反思越战这个主题上,本片相当生硬。

斯派克·李找了个漂亮白人妹子,妹子组了个“用爱扫雷协会”。

结果,这几个人彻底沦为花瓶,看完电影,我实在没有想起,这几个人出来对剧情有什么意义?!!!

一个扫雷组织,全片没扫出一个雷,扛着个探测器漫山遍野跑,还偷窥别人挖宝。

好不容易雷来了,他们说“这个没救”,只能靠飞。

我……

艾迪要表演个踩雷这个踩雷的过程也相当滑稽,十足跳戏。

艾迪拿着个金条,和保罗拌嘴,为了踩到雷,煞费苦心,边走边退,最后来了个不是惊吓的惊吓。

大哥,连我都知道越南丛林里到处是雷,你们参过战的,居然走的这么六亲不认。

大卫也要表演一个艾迪被炸后,所有人都看向前方被炸的艾迪身上,保罗的儿子大卫不服气了,突然向后转,走两步,自己也踩一个。

看到这,我真的没办法不笑出声。

太刻意了点吧。

那么大个雷,还不是埋在土里,明晃晃,黑乎乎在眼前,居然都能踩到,这恐怕连埋雷的人都想不到——这也行?

斯派克·李为了突出越战的残酷性,真是煞费苦心。

看了他们的风骚走位,我严重怀疑,斯派克·李偷看了黄圣依在《海娃》里的精彩表演。

后面的剧情也槽点满满,解救的方式居然是“跳起来”,顺带穿插了一页埃德温摩西的PPT。

“跳起来”?

……好吧。

最后,保罗突然解开心结的过程,也是强行感满满。

几十年没解开的心结,摔了一跤,在越南丛林里走两步,突然就解开了。

中间出现危机的父子关系,也随着一期《朗读者》节目,以温暖念信草草收场,黄金也如诺曼队长所愿,献给了黑人平权的正义事业。

勉强的“黑人平权”:就拿黑人平权来说,斯派克·李似乎自己都没想清楚“平权”的价值是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分裂。

一方面,他们是越战老兵,是开枪杀人的人。

另一方面,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弱势方。

平权运动,本身是宣扬“人人平等”的信念,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看,但战争不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吗?

战争,是暴力行动,本质就是要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宣扬平等的“平权运动”基本都和“和平运动”联系在一块,因为平等理念,本质是人类的同理心作祟。

“士兵”和“黑人”这两个身份是有巨大张力的,两个身份是撕裂的,前者是要加剧不平等,后者是希望平等。

但在这4兄弟里,我还真没看他们表现出这种深度。

他们都好像是无脑的,一方面觉得自己没被平等对待,另一面又好像对自己的战功还蛮陶醉的。

让我觉得挺分裂的,所以观影的时候,我一直无力共情。

尤其,四兄弟里,个性最鲜明的是“保罗”。

他同时是个“Trump”支持者,头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小红帽,出口成章,对越南人说“gook”。

“gook”是种族歧视用语,专门骂东南亚人的,拉仇恨程度和“nigger”有的一拼。

独腿小孩在乞讨一开始,那越南小孩,来乞讨,保罗一副嫌弃样。

看那孩子少了一腿,估计就是地雷炸的。

当然,最后保罗强行一波“爱与和平”,他本人也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斯派克·李想用这些反战,但这升华,升的好机械,作为观众的我,最后只看到了一片思想混乱,我是彻底糊涂了。

保罗讨厌越南人,可能是因为正因为他们,导致了小队长诺曼之死。

但身处越战中的那些普通越南人,不也是受害者吗?

理念大杂烩美国的BLM如火如荼。

斯派克·李在片子里,算是为黑人兄弟们出了口恶气。

我看到崔娃采访斯派克·李的片子。

崔娃问为什么要突出“黑人”这样一个主题。

斯派克·李说,为美国独立战争献身的第一个人就是黑人,他在1770年波士顿屠杀中被害,当时很多民众对跋扈的英军丢石头,最终酿成惨案。

斯帕克·李说,从美国建国开始,黑人就为它而战,为一个不爱他的国家而战。

我同情黑人的遭遇,反对不公平对待。

但斯派克·李,在表现这个主题上也失败了。

这样一个故事,是很难把观众往那个深度上引导的。

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恐怕就是一个“夺宝”游戏。

这个故事,缺乏深度。

他用了太多理念,太多标签,太多PPT,雷区,PTSD,反战,平权,但没有一个表现出深度。

电影,要用叙述去让观众共情,而不是把标签罗列出来,然后告诉大家,嗨,你们该共情了,该思考了。

这太生硬了。

由于越战拖得时间实在太长。

所以美国国内反对声浪后来越来越大。

黑人也反战,白人也反战。

黑人反战,是国内歧视他们,他们不愿意卖命。

白人反战,就是不想打,到处都是学生抗议。

越战也给越南人带去了苦难,光参战的南韩军,在越南强奸和买春,就造出成千上万的私生子。

对,本片中老兵欧迪斯也留下一个私生子。

越南有大量不知道爹是谁的战争儿童。

要平等的黑人,本应该在这个主题上走的更远,因为他们所呼唤的也是人类的同理心。

但我在这里,没有看到真正把人当人来看待的故事。

那么多苦难,只不过和那些歇斯底里的越南小贩和独腿小哥一起沦为了背景,造出一片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模糊影像。

本片某种程度上,真是紧扣时代主题,还黑了一把“Trump”,戴他那帽子的人都被枪毙了。

天下滔滔啊,但越是滔滔的时候,越需要一点让人克制的艺术。

就电影来说,本片及格,但也谈不上好。

我们不能用“正确”与否来衡量作品的好坏。

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片子,我真渴望看到一部,能真正展现复杂性的越战电影,来真正展现越战里的那些更深刻的纠缠,看完那个片子,能让我长长叹息。

片头详解">#片头详解

1、阿里拒服兵役1960年,罗马奥运会,阿里拿下拳击冠军。

之后,越战爆发,从小饱受歧视的阿里拒绝为美国服兵役,被判服刑5年。

虽然最后没有真正服刑,判决被撤销。

但正值巅峰的拳王暂时中止了拳击生涯。

1970年,才获准复出,其后的四年里,因为长时间不打拳,体重和竞技水平下降,多次比赛败北。

但终于在1974年,重夺拳王金腰带。

1978年,结束职业生涯。

2、阿波罗11号发射这两张照片可以放一块看。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历时4天,于20日终于登月,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但就在发射前一天,发射场外有一场抗议,抗议美国当局把钱投给了NASA,在光鲜的航天科技下,美国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

下面那张照片拿着牌子的是Ralph Abernathy,再后面一个是Hosea Williams。

这两人是马丁路德金的助手和好友,著名民权领袖,当时马丁路德金已经被暗杀了。

其实,肯尼迪在任上对航天计划还是比较犹豫的,确实发钱太多。

但1961年,苏联送加加林上天了,航天竞赛一开始是美国落下风,为了提振资本主义阵营士气,他才狠下心搞这个。

登月以后,美国逐渐占上风,以后,NASA的航天活动在很多反对声中,逐渐削减了。

3、马尔科姆·艾克斯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黑人民权领袖。

但两人又不同,马丁路德金是基督教的,马尔科姆是伊斯兰教的,前者主张和平运动,后者主张暴力斗争,两人生前只在1964年见过一面。

1965年,马尔科姆被一个他曾经供职的伊斯兰组织暗杀,原因是他批评他们的内部腐败。

马尔科姆的争议比较多,早年是混混,还入过狱,思想较激进,早期是反向歧视,而且和黑人运动比起来,他在传教上花的精力更多。

他名声刻意被压低了,低于马丁路德金。

但美国在逐渐正视马尔科姆。

他还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

4、这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汤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代表美国队分别拿下田径200米的金牌和铜牌,然后在放美国国歌的时候,举起一只带黑色手套的手,向“黑人民权”致敬。

两人没穿鞋,穿一双黑袜子上台,代表很多黑人还处于贫困困境之中。

史密斯带黑色围巾象征黑人骄傲。

澳大利亚的银牌得主对他们表示同情,也和他们一起穿带OPHR徽标的上衣(就那个胸口的圆)。

OPHR是奥林匹克人权组织。

后来两美国运动员遭停赛,被逐出奥运村。

但这个行为成为一次很成功的行为艺术,为遭受不公待遇的黑人发声。

当时,阿里被剥夺拳击执照,他们也是在声援他。

5.哈莱姆区是纽约曼哈顿的黑人聚居区。

此地住房条件差,公共设施差,学校教育质量也差,导致黑人小孩受教育水平低。

在民权运动的年代,还爆发过多次骚乱。

马尔科姆·艾克斯就在离哈莱姆区不远的剧院被暗杀。

1970年开始,大量人离开此地,剩下走不了的,就是最贫困的人。

6.Kwame Ture是另一位当时的民权运动领袖。

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原来叫Stokely Carmichael。

发表这段讲话,是在马丁路德金遇刺后一天,之后全美爆发骚乱。

他本人一开始是偏非暴力的,但后来入狱的次数多了,见得针对黑人的私刑和暗杀多了,就转向赞成暴力了。

他学业非常好,学生时代就参加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帮很多南部黑人争取到了选举权。

以密西西比为例,占40%人口的黑人只有6%的人是登记选民。

黑人投票还是受到相当大的社会阻挠。

1965年,林登·约翰逊签署《选举权法》,才以联邦力量压制各州保障黑人选举权。

在越战期间,他还参与了反征兵运动。

7,.美军在扫雷。

北越在越南丛林里放了很多雷来防御,雷多到,最后连放雷的人都不知道雷在哪,越南丛林里现在还有大量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死人。

8.“fuck the draft”意思是“去他妈的征兵”,成了越战期间很有名的标语。

海报上面的人是保罗·科恩。

1968年,这哥们出席洛杉矶法院的一个听证会,他去做证人,穿着一个印有“fuck the draft”的夹克,在走廊里被警察撞见,之后警察以“扰乱治安”逮捕了他。

加州法院根据州法判他有罪,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结果加州法院的判决被联邦法院推翻。

最高法院认为这属于第一修正案保护“yan乱码lun乱码zi乱码you”,不是“行为”,原判决无效。

9.1961年开始,应南越要求,美国开始大规模向越南丛林喷洒孟山都等公司做的除草剂。

除草剂之所以叫橙剂是因为装农药的那个桶上有橙色条纹。

美国的目的是为了让灌木等植物枯萎,让北越游击队无处藏身,同时迫使农民迁徙向美军所在的大城市,也能切断农村和游击队的联系,让游击队无法获得补给。

孟山都原来说橙剂对人无毒,但多年以后,回国老兵却有很多得了癌症,于是怀疑是当年橙剂的作用,双方打了很久的官司,后来,美国政府出钱赔偿患癌老兵。

整个越战期间,有9000万升的橙剂洒向了越南丛林。

据越南方面说,有一百多万人因此产生健康问题,还有大量农民因为灾荒而饿死。

美国不承认这是化学武器,认为除草剂不是直接针对人的。

橙剂中有少量剧毒二噁英,这可能是患癌原因。

本片中大兵保罗得癌就和橙剂有关。

10, 安吉拉·戴维斯,她是共(乱码)产(乱码)党。

也是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黑豹党成员。

前10里面,出现了4个黑人民权领袖,但可以看成他们是有分歧的。

有马丁路德金是盾,马尔科姆偏剑,Kwame偏中间,是以盾做策略,但也赞同剑,他们的信仰也不同。

安吉拉,实际上偏共,共的观点一般都是国际主义的,左的很厉害,和当时黑人运动只着眼于提高自己种族地位的种族主义氛围实际上也是不同的,像马尔科姆都宣扬黑人独立建国,和白人分居。

他们不是一路人。

她认为黑人受压迫,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

她是马尔库塞的学生。

后来到UCLA当教授,1969年9月,因共的身份被解聘,但法院判决学校行为违法。

这个讲话应该就是她被解雇后的讲话。

我好不喜欢她,她和萨特一样白痴。

1970年,有3个黑人在监狱反抗狱警对黑人的暴行,最终杀死一个狱警。

其中一个的弟弟出来劫持该案法官,最后法官身死。

劫持用的枪就是安吉拉买的。

她因此被捕,但最后无罪释放,那一年名声大噪。

连马龙白兰度都声援过她,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好像还写了一首歌叫《安吉拉》。

11.这三张是一系列事件。

尼克松上台后许诺让美军逐步从战争泥潭中撤退,但1970年4月30日,越南战场有对美有利的转机,柬埔寨亲美政府上台,尼克松想抓住机会一举打掉柬埔寨的北越君据点,所以出兵柬埔寨。

这个扩大战争的举动立马引起国内民意反弹,从5月1日开始,肯特州立大学举行游行反征兵,之后纵火烧掉预备役军官训练营。

5月4日开始国民警卫队清场,驱散人群,在没人下令的情况下,开枪射杀4名学生,就是中间第二张照片,当年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11天后,杰克逊州立大学发生冲突,这是一所黑人学校,学生抗议白人压迫,向白人丢石头,警察介入,一阵混乱后,两民黑人学生被害。

这两起事件,都上了法庭,但开枪的警卫队和警察都被无罪释放。

15.这两个也可以放一块看,释广德和胡廷文分别在1963年6月11日和10月27日自(乱码)焚。

因为美国支持的南越当局总统吴庭艳是天主教徒,一直迫害佛教徒,他们不堪忍受,为表抗议,舍身证法。

释广德之后,南越发生多起同样的行为。

后来吴庭艳被暗杀。

肯尼迪原来是支持政变的,吴庭艳的行为,也导致国内面临民意压力。

但后来又同情他的遭遇。

肯尼迪自己也信天主教。

16.1968年对美国真是多事之秋。

先是马丁路德金4月遇刺,之后是罗伯特·肯尼迪遇刺。

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的弟弟。

约翰1963年被刺,1968年,他弟弟也要竞选总统了,但他6月遇害。

当年民主党非常分裂,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作为副总统上台,但党内支持率太低,宣布不参加下一任总统大选。

党内,一部分人反越战,反冷战,一部分人支持冷战,还有的人支持黑人民权运动,聚在一块,抗议骚乱不断,乱的一塌糊涂。

这彻底撕裂了民主党,所以之后大选共和党大胜,尼克松上台。

17.胡志明是北越领导人,六一儿童节和小朋友在一起。

这里能看出斯派克·李的倾向,他是想说敌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一天天烂下去,是同情北越,把北越搞得很高尚,把美帝说成是邪恶代表。

胡志明是共,但莫要以为和我们亲,都是塑料兄弟情,此间,不宜多论。

18.LBJ,林登·约翰逊,在1968年宣布不参与之后的总统大选。

他任内是开足战争机器,但同时,约翰逊也推动通过了很多民权法案和福利政策,民权法案,打击了对黑人等群体的歧视行为。

后因反战声浪太大,支持率太低,他还是没能连任。

19.这也是斯派克·李倾向性很明显的一张照片,这照片1969年拿下普利策。

南越军官阮玉鸾当街枪杀北越俘虏,看了的人,无不痛斥南越和美国的不义。

但这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就在不久前,被杀的这个人杀死了包括阮玉鸾下属全家在内的34人。

被杀的人领导的是一个罪恶的暗杀组织。

阮玉鸾后去美国,因为这张照片,在美国遭到歧视。

这张照片加剧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国内认为是不义战争。

20.这是当年南越的一个村庄被北越占领,南北双方要发生冲突了。

南越士兵和一些村民往更安全的南越区域逃,然后南越飞机看到一队人跑,以为是北越人,扔了个汽油弹。

中间的小姑娘被烧伤了,衣服着火了,所以都扯了下来。

记者很快给小姑娘背部洒了水来降温,之后送往医院,小姑娘活了下来。

小孩确实惨。

当年这张照片也得了普利策奖,反战情绪更高亢了。

21.尼克松,不说了,水门事件,窃听民主党总部。

1974年下台。

在他任上,于1973年,美军撤离越南。

南越后来独木难支,西贡沦陷后南越瓦解,于1975年,整个越战结束。

22.鲍比希尔,黑豹党创始人。

黑豹党在1966年创立,鲍比希尔受马尔科姆影响很深,黑豹党是激进黑人民权团体。

23.西贡在1975年沦陷。

美国派中途岛航母撤侨,行动叫“常风行动”,在4月29日,用直升机、运输机撤走近7000人,包括美国人和大量越南难民,南越的官员。

撤退过程异常混乱,时间短,飞机多,甲板上到处是直升机,后来装了难民的直升机根本无法降落,美国人索性把甲板上的空直升机推到海里,让天上的降落。

还有一架直升机没法降落,燃油耗尽后撞上甲板边缘后坠海。

大使馆撤退时,大量南越人涌入,差点没撤出来。

还有其他船只从南越撤下10万人多。

总的来说,撤退很成功,但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最伤感的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

越南战争结束了。

总的看来,斯派克·李选的素材基本还原了越战,但依然表达了他的倾向性,他是在批判美国。

但这不是个完整的论述,因为这些素材涉及北越的很少。

论犯罪,北越也不遑多让。

总之,越战好复杂,看了让人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8 ) black lives matter

没有太多深度的流水剧。

用黑人老兵的视角来反思越战,比起以往白人越战影片的那种空虚和痛苦,跟多的是幽默和风趣,只不过影片没什么深度。

几个黑人老兵是越战时期并肩作战的好伙伴,参加了一场稀里糊涂的越战,意外藏了一箱黄金,打算战后回来发一笔横财。

美越关系恢复后,四个老兵外加其中一个的孩子一起回越南战场寻找黄金和战友尸骨,结果又卷入了一场和当地雇佣军的战斗。

结果虽然赢了雇佣军,但三个黑老头阵亡。

最后,很大一笔钱被捐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和国际地雷受害者援助组织,也算是个有正义感的结局了。

越战就是各种无厘头的混乱,包括卷入其中的黑人,一面是美国国内黑人为了争取民权发生的各种黑人运动,另一面是不得民心的越战中黑人士兵的大量参战。

四个黑人老兵寻找战友尸骨和黄金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他们当年参加越战的意义,只不过,除了黄金,依然啥都没找到。

反观影片里的越南,已经基本看不到越战时期的影子了,国际化的城市里,到处是曾经要拼死抵抗的侵略者美国佬法国佬和当地人开心的玩成一片,还有各种美式快餐店,就连当年的越共老兵都可以在酒吧里和黑人老兵互饮作乐,所以黑人老哥说:他们当年需要的不是军队,应该派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过来,一周就打败越共了。

这话对美国卷入越战的讽刺。

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做不到的事情,被美国商业文化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顺便想想当年我们全国勒紧裤腰带支援兄弟般的北越越共各种物资和武器,帮助他们击败法军美军占领南越。

结果现在呢,越共政权对曾经的“兄弟”邻国敌视程度远超美帝国主义。

影片最后的 black lives matter 是后期加上的吗?

否则就太有预见性了。。

 9 ) 活在过去里的电影

对于美国黑人受到的种族歧视我真不知道该不该同情,但我确实不容易被他们的电影所感动了。

因为我看到了这样几点:1,美国黑人是所有美国种族中贫穷度最高犯罪率最高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歧视,但美国有很多种族,他们只是受歧视的种族之一;2,他们中除马丁路德金从未有一人为其他的种族发过声,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反对的是种族歧视;3,他们提出的平权法案其中有的法案比如教育平权法案其实损害了其他种族的权益。

而他们的电影对上述吊诡的状况却从不表现。

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能代表所有的美国黑人电影:怨妇电影。

就像祥林嫂,逮着个机会就对别人诉说他们的不幸。

他们受过苦,他们受过伤,他们受过罪,白人欠他们的,所有人都欠他们的,全世界都应该向他们赔罪!

假如种族歧视受的伤能遗传,相信我,他们绝对会天天脱光膀子将他们的伤口像面大旗一样在你面前晃来晃去。

他们是否有权利这样做,我不好做评判,但我对他们是否有资格却非常怀疑。

只因为他们对待别的种族的态度。

比如这部影片中对越南人的态度。

你们注意到了吗?

这部影片虽以越南为背景却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值得尊敬的越南人形象。

他们要么是妓女,要么是强盗,要么是他们的仆从。

从头到尾只有最开始的两个老爷子的形象稍光明一些:他们在另一个酒桌上给几个黑人老头子敬酒,因为他们是胜利者,他们就像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人一样在自己家里打败了美国人。

他们用敬酒的方式向这些美国侵略者表示:他们是赢家,这些美国人是输家,所以现在他们不再把对方当成一回事了。

当然,这也有挑衅的意味。

除此之外,所有的越南人几乎都是负面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那名越南妓女——阿仙。

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词吧:洋垃圾。

它是指少数西方人(有白人也有黑人)来到中国后骚扰中国女性,被拒绝后不满甚至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中国人更高一等,中国人应该感恩被骚扰。

这些洋垃圾的自信从哪里来,这类电影就是一个源头。

我们在这类电影里总能看到一种套路:一战或二战时期,西方人在东方历险,与某个东方女性发生感情,后来将其抛弃回归西方,那名女性因此受尽了苦,但多年后西方人旧地重游,遇到那名女性,女性非但不责怪他,反尔仍有情于他。

这类东方女性角色表现的态度就是西方人臆梦中傲慢的源泉:东方人只会对西方人感恩戴德,因为他们低西方人一等。

还有那名越南导游,美国黑人当着他的面大骂他的同胞是猪,我关注他的表现,一直到影片最后。

因为我心里总是有一个疑问:你为什么不愤怒?

他确实没有愤怒,相反他始终都在以一种莫名其妙的顺从与忠诚支持着他的美国客户的行动。

仿佛他没有血性,仿佛他是美国人的仆从。

西方人为什么总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我们亚洲人,东方人,因为他们的心里最好的东方人就是这个德性:忠诚的仆从。

甚至影片里那名黑人骂完越南人是猪以后还激愤地要和所有人碰拳头以示兄弟,最后硬要加上那名越南导游,一副主人赏脸升格其平等地位的样子。

老天,你们这样看待别的族裔,还有脸谈种族歧视?

影片的最后,越南人俗套的再次成为了西方人利益争夺的忠犬或帮凶:法国人与美国黑人争抢金子,越南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法国人,一部分帮美国人,自相残杀。

这就是西方人的态度吧:多少年前越南因为西方主导的秩序分成南北自相残杀,多少年后越南人独立了,本应有自己的主张和尊严,却仍在为西方人效力,自相残杀。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假如这部片子让越南人看,你觉得他们会怎样评价?

拍这类影片的人也配谈种族平等,也配反种族歧视?

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只有自己以前受到的伤痛,除此他们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平等?

 10 ) 誓血五人组 战争永未停止

伍越战老兵,40年后重返越南丛林,以寻找埋葬在此的战友诺曼尸体作为幌子,实际上来挖掘曾经埋藏在此金条的故事。

影片以1978年2月26日,默罕默德阿里的采访开始,我的良心不会允许我,为强大的美国射杀同胞,或者有色人种,以及在泥泞中饱受饥饿折磨的穷人,我有什么理由朝他们开枪呢,他们从没有叫过我“黑鬼”,没对我动用过私刑,没有放狗来咬我,没有剥夺我的国籍。

1967年4月28日,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武装部队体检报名处进行入职,因此被判处监禁5年,还被取消了拳击执照。

接着影片出现了登月以及流落在街头的黑人,出现了马丁路德金、西贡死刑以及越南凝固汽油弹女孩潘金淑,这个被汽油弹溅中的女孩,绝望的裸体奔跑在大街上。

阿里和马丁路德金和黑人民权运动以及黑人自豪感密不可分。

而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也非常可能与他反对越南越南战争有关。

所以本片通过历史资料,以及喋喋不休的四名黑人对话,揭示了越南战争中非裔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美国黑人士兵占越南前线部队的30%以上,欧迪斯、艾迪、麦尔文、鲍尔以及战死的诺曼都是黑人士兵,曾经在越南丛林并肩战斗。

他们再次回到胡志明市,回到了一个他们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因为4人皆有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这四人的日常生活。

欧迪斯的女儿被叫做蟑螂、黑鬼,一直受歧视。

而鲍尔经常做噩梦,梦中再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鲍尔说,他梦中看到了诺曼带领着他战斗。

战争就像幽灵,从未在每个士兵的生活中离去。

影片后半段看似是寻宝运动,实际上在寻宝的过程中,强化了战争从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水上集市上,卖蛇卖鸡的商贩故意上来挑衅,咆哮,你们杀了我的父母。

寻找的金条,是战争的延续,同样的使人丧失理智,几十年前埋藏的地雷,照样杀死了现在的队友。

越南共军和四名队员的厮杀,象征战争的延续,鲍尔被枪杀在了亲自挖好的坑中。

法国白人又一次骗了这四个黑人,就像不停插入的越南电台嘲弄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为返回时把你们当成二等公民对待的国家而战,结合最近轰轰烈烈的BLM运动,I can’t breath 席卷美国,影片在这个节骨眼上映,非常具有深意。

再次返回的丛林没有什么变化,黑人的地位依然如故,种族不公依然如故。

(文中图片来源《誓血五人组 永不停止的战争》,侵删。

《誓血五人组》短评

前半部分感觉金钱至上,越往后发展金子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理想主义得到升华,结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后被杀又是如此讽刺,狠狠扇了理想主义者一个大嘴巴。非常有意思!!

7分钟前
  • L
  • 力荐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8分钟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斯派克李的片子怎么也会出现「越南猪」这样的词汇?从说这句话的角色帽子上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就能看出来是刻意为之。

9分钟前
  • 琉璃氏约尔凡格
  • 还行

补标:一般般,斯派克李的行活

13分钟前
  • 绯色的回忆re
  • 还行

说实话这个片子透露出的黑人种族主义让人很反感。片子本质上和以前的白人拯救世界片没有什么区别。

18分钟前
  • white 盾骑兵
  • 很差

迷惑。有这时间,还不如重新看一遍《现代启示录》。

20分钟前
  • 梦呓
  • 较差

这故事像是网飞要搞一个商业片但是很不明智地找了斯帕克李来掺和*%@¥然后夹杂了各种私活,各种黑人身份外加歧视亚裔语言。

25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画幅变化频率一开始有点高,割裂感挺强的。看到后面才能明白为什么开头又臭又长,相信打低分的真没感受到李在种族、政治上的思考吧。我还蛮喜欢

29分钟前
  • DjanGo
  • 推荐

“Green before black”, and “war is about money.” So, “after you’ve been in a war(about money) you understand it really never ends, whether it’s in your mind or in reality. There are just degrees. ” 这几句台词串起来,正着读反着读都不错。可惜,在金钱与战争的对立面,关爱同胞这一边,就没有这样的佳句串读来工整地对立呼应,鸡肋了就不如不提。

33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斯派克李真是少有的真正有种的好莱坞导演,尽管他的宣言常常使其他团体观众感到过激和不适。这是属于斯派克李的现代启示录,曾经独属六十年代的反叛精神经过了六十年胜利者的意识形态的妖魔化已经很难使现在的观众共情了,可稍微多看看那个年代的互文化资料,你会发现斯派克李并没有夸张,只是在陈述事实。不过还要注意的是,斯派克李的影片或多或少具有某种危险性,很容易越界,过多得强调权利很可能使天平向另一方失衡导致新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好在斯派克李也清楚黑人群体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他还是能平衡的很好,眼看越界又立马拉回来

37分钟前
  • AKang
  • 推荐

配乐真烦。

41分钟前
  • 孙学文
  • 还行

通篇只有一句话:全世界都欠我们黑人的。

45分钟前
  • 胖子
  • 较差

令人迷惑

48分钟前
  • 郑山山
  • 较差

能看出斯派克·李的野心很大,这个时长和背景是冲着《现代启示录》去的,可惜出来的效果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又是黑人平权,又是越战反思,还有各种复杂人性上演,塞的东西太多反倒失了焦,剧本本身也不够厚重,有些过于追求情节上的意外,不如拍成黑色类型片来得合适,斯派克·李只能寄希望于人物的情绪表达来突显个人特色了,中间一段角色对镜自语还挺《为所应为》的。

52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斯派克李自始至终承认黑人的坏的一面,所以更要为所应为

53分钟前
  • 海森堡
  • 推荐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电影~ 里面梗也太多了,这个电影真的蛮包罗万象了吧~

58分钟前
  • 滋滋
  • 力荐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1小时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和《芝拉克》一样有一个主线故事的同时杂糅了各种不同的元素、互文和电影形式,这是一个面对战争创伤的电影,这是一段艰难的救赎之旅,这部影片对黑人士兵身份的探索深度甚至超过了许多学术专著。

1小时前
  • James Cool
  • 推荐

连带它愚蠢和天真的一面,斯派克·李“揭开”了种族电影的真实本来面目——借视听媒介光与影的调度发自内心的争议声音,或过激或片面甚至矫枉过正,然而绝对不以“安全”、“自保”和“正确”为隐形潜在底线,并唤起观众对电影最纯粹一面的珍惜与共情,并进而为之理解和接纳。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3.5分。从横向画幅变成方形画幅的过程,便是人性从文明到野蛮的过程,后半段的中间画幅,意味着主人公们从现代都市到历史遗迹。斯派克·李从不放过任何探讨黑人意识的素材,在这部电影中,则是越战背景和金钱考验。黑豹饰演的诺曼是个意味深长的角色,他在看到一大箱黄金之后,立马做出决定,没有将黄金按照任务上交,而是以黑人事业的名头,让大家埋在此处,等待战争结束后再挖,用于黑人事业。在他战死的几十年后,他的四个兄弟对待这箱黄金的态度分成两派:私吞或用于黑人事业。可影片隐藏的谜题是:如果诺曼一直活着,他真的会大公无私吗?民权是幌子还是信仰,斯派克·李始终在叩问。

1小时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