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每一个镜头都充斥着无力的悲哀,看着孩子被一步步拖进死胡同。
真实事件改编,很震撼。
一个母亲的堕落和自暴自弃,可怜了投胎投错的孩子。
其实,长泽雅美 虽然不年轻,但是对于这个角色还是太美了,否则大家会更加痛心疾首这个所谓的母亲。
极端的事情,毕竟也是从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日本好电影不多,节奏拖沓一直是其掣肘,但是这个事件太震撼,一步步牵着你走,算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当然,也是因为女主角太耐看,周平又演绎的真实。
很壓抑的故事,說不上來是這裡的一直被媽媽帶在身邊流浪的周平更可憐還是無人知曉裡被媽媽拋棄在家的孩子們更可憐。
因為太愛媽媽而無法主動離開媽媽,因為媽媽無法獨立生活。
小小年紀要幫媽媽買啤酒,半夜去便利店幫媽媽帶回家的男人買泡麵,一個人在家一個禮拜,沒有煤氣燒熱水只能干吃方便麵,晚上打遊戲機打到家裡斷電,小小的臉孔在黑暗中就著手機的暗光漸漸崩潰。
淋著大雨幫媽媽去討錢,偷錢,被媽媽羞辱說自己身上很臭。
最後聽媽媽的話把外公外婆殺死去坐牢。
坐牢可以說救了自己也救了妹妹,而外公外婆的冷漠不負責也可以說死有餘辜了。
像這種沒有吸毒也能墮落到這種地步的女兒到底是怎麼教育成這樣的,又或者說要怎麼才能讓她變好呢?
最後周平對社工說,到了牢裡反而是最舒服的,因為可以按時吃飯洗澡還可以看書,得到了另一種自由。
長澤雅美近幾年演技進步很大,但是對這個角色來說確實有點太漂亮了,流浪那麼多年還那麼漂亮。
最後,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是寶貝,所有的寶貝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故事背景:女猪脚,好吃懒做偷盗贪玩赌欢乐豆,酗酒滥交牛郎服务员连老头都不放过,六亲不认啃老坑老公坑儿女。
这电影没法拍啊,导演于是找了个忒漂亮的女明星来演。
这就太恶心了,好比过生日的时候,多漂亮的生日蛋糕的巧克力其实是一大坨粑粑。
问题是有人吃,还抱着不放。
导演安排她儿子干这事。
女猪脚跟儿子说:咱们没钱了,外婆有钱,把她砍死把钱拿走,你去干?
儿子说:有必要吗?
女猪脚说干不干?
少年就去把外婆砍死了,还连本带利把外公也砍死了。
结尾,儿子质问:有错吗?
昨天看了部:占有者,女猪脚突突突把自己儿子杀了,多乖的娃娃啊,说突突突就突突突。
最近咋的了?
看的几部电影,都是这类恶心得不能再恶心的玩意。
唉,我得罪谁了?
需要这样惩罚我!
你们如果不怕恶心,看完寄个刀片把导演也砍了吧。
咦,都被电影传染了。
你以为这是只有日本才能拍出的变态伦理片吗?
中国到处可见只是被道德束缚着无法弑母所以没犯下大案罢了,像刘学州三婚的父母,走哪儿就母鸡下蛋下一个孩子,只管生不管养,然后在新任的教唆下远离甚至利用剥削亲生孩子的女人少吗?
《你好,李焕英》这种骗人眼泪的伪母爱片受到一致好评吹捧呵呵,被妈妈当工具向爸爸亲戚要钱甚至诈骗,当着孩子的面和男友xxoo,把孩子托付给一个个不靠谱的人,开头那个母亲舔孩子膝盖的场景……顶级pua了,这部片不应该归类恐怖片应该是纪实片,只是国人不愿面对真相反而说这部片子压抑沉重转头沉溺于奶头乐罢了。
长泽雅美生了大儿子周平又生小女儿冬华,救助人员帮助他们长泽雅美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没有我的允许不能和他说话,这和国内大家长不允许孩子交那个朋友交这个朋友的控制欲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出现吴谢宇,出现吴谢宇只会抨击吴谢宇如何恶魔,仿佛在深入挖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就是冷血无情政治不正确,这放在国外就是犯罪心理学很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大多数人老是摆脱不掉那种主题先行式的“文以载道”或者好就一切好,坏就一切坏的传统思维模式,疏于深入解析人性与社会。
如果影片后来长泽雅美的皮肤没那么吹弹可破,有一点磨难留下的痕迹会更棒
长泽雅美最新电影《母亲》在Netflix上线,曾经的日本国民女神一改往日青春靓丽的形象,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毫无责任心的母亲。
本文将从影片中的母亲秋子与儿子周平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入手,结合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分两个角度去阐述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周平之于秋子缺乏家庭与社会的关爱是秋子生命中悲凉的底色从影片最开始秋子向母亲借钱的对话可知,秋子从小并不喜欢学习,父母也因此不重视她与关心她,而是将自己的爱更多地倾注在了会读书的姐姐身上。
秋子抱怨父母将大笔的钱花在了姐姐身上,而自己生活困顿,亟需金钱周转,母亲反而并不愿意去帮助。
可能在父母眼中,帮助有出息的孩子是更有价值,更正确的事。
但是在秋子眼中,她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就如同是父母的玩物,喜欢的就珍惜,不喜欢的就随意丢弃,家庭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秋子眼中被残忍撕开,包裹其中的也只是某种物质与金钱上的等价物。
童年母爱与父爱的缺失形成了秋子对家庭与亲情的恐惧与隔阂,这种恐惧与隔阂,也同样会作用于秋子的社会活动中。
影片中并没有直接反映秋子在社会工作中的状态,但是从她不愿工作的表现也可以知道,她并没有从社会中得到过认可与关爱,所以她不愿意去奉献自己,回馈社会。
家庭与社会将秋子无情地抛向世界的深渊,她本能地挣扎求生,但是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没有价值与贡献的人,世界会很“公平”也很现实地去衡量她、评判她。
随之带来的焦虑与不安使得秋子在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中透露出一种自轻与自贱、绝望与麻木。
失去家庭与社会关爱的秋子如同丧家之犬,她只能通过或者说只能接受不断地作践自己,领取政府救济金、偷窃他人财物、陪不同的男人睡觉来换取继续在这个世界苟且的资格。
而在这个过程中她心中郁结的愤怒、羞耻、恐惧、无助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都需要一个出口去排出。
而在这部影片中,她的儿子周平理所当然地成为她的不二选择。
儿子、父母、丈夫以及半个自我对于秋子来说,儿子周平扮演了很多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是支撑秋子活下去的情感动力,也是她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中唯一能看到的光。
但是对于本该享受母爱,专注扮演着儿子的周平,这却成为了他的不幸。
儿子:秋子是对周平有着母子之爱的。
影片开头,秋子看到周平膝盖受伤,她直接用舌头舔了舔那带着血还未结痂的伤口;游泳池里,她鼓励周平不去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勇敢地跳进泳池;自己离开家时,也会拜托那个司机帮忙照顾周平。
这些小的细节,是秋子爱着儿子周平的证据,这种爱并非无私与自私可言明,而是一种无他的、同一的情感,就像是在与自己独处一般自然,秋子也正是以这种方式与周平相处着。
父母与丈夫:影片中有无数细节展现了周平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秋子并体谅着她一切的无理取闹,比如钱都是交给周平在保管,自己会经常询问周平钱还剩多少;面对社会慈善机构负责人的逼问,周平担心母亲会紧张不安,于是很自然地走到秋子身旁,秋子也很自然地靠在了周平的怀里;秋子与其他男人“办事”的时候,周平体谅地离开或是等待。
这一切行为的背后,是一个“失去”了丈夫与父母的脆弱女人面对这个复杂世界卑微地求救,可悲的是能回应她的却只有她的儿子。
半个自我: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秋子经常辱骂并羞辱儿子周平。
秋子不愿让他去学校读书,告诉他学校里的人会欺负他;秋子故意说那个给书给他并想帮助他上学的小姐姐亚矢其实很讨厌他,并且说他的身上有股难闻的臭味。
秋子将自己悲惨的家庭与社会经历以及懦弱无能的自我投射到了儿子周平身上,并通过贬低与侮辱周平来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另外秋子也同样将自己坚强、决断与无所不能的那部分自我投射到周平身上。
秋子所不愿面对的、无法做到的都会让周平去帮自己摆平,比如让周平去向自己父母、姐姐、丈夫借钱;让周平偷窃保险柜里的金钱;最后甚至杀掉自己的亲生父母。
对于秋子来说,这些不合理的念头本应该杀死在萌芽之中,但是周平的存在却让这些想法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周平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评判,他所作的一切也都是在遵从秋子的意志行事。
秋子从借钱开始便被这个无情的世界所打倒,慢慢丧失自己的思考与意志,将周平想象成了那个坚决果断、无所不能的自己,她抛开束缚自己的一切情感与道德,完全遵从人类生存的本能去活着。
当秋子最后冒出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的可怕念头时,她像是自言自语道“如果我们杀了她,就能拿到钱了”,更令人可怕的是周平并没有纠正这个念头,而是无所谓地说了一句“这样啊”。
此时的周平既是秋子的意志执行者,同样也是秋子的意志,这是件矛盾且可怕的事。
秋子像是一个不断产出危险意识的机器,这些意识被生产出来后却交给了同样遵从秋子意志的周平做评判,判断其是否可行,得出的结果那必然是可行的。
两人沉默了数十秒钟,秋子开口了:“那个……刚才说的……你做得到吗?
”。
即便没有后续对话,我们也可以知道,周平一定会满足秋子提出的杀死自己外婆的请求。
周平对于秋子的半个自我的意义是理解秋子这个人物以及她注定悲惨命运的关键。
周平就像是秋子与这个世界交流时中间隔着的一扇窗,秋子小心翼翼地窝在房间的某个角落,生怕这个不太友善的世界伤害自己分毫,而周平则将这个世界所有的恶意隔绝在了窗户之外,只允许美好的那一束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
渐渐地,这扇窗成为了秋子的眼睛、手臂、双腿以及大脑,秋子无法再去独自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她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人格,完全依附于周平而生存。
但是周平也只是个孩子,他并没有经验与能力去正确处理社会中一切的繁杂事务,他也只是在遵从自己的母亲意志行事。
当这个来自于自己母亲的意志是从一个失去人格与思考能力的母亲得来之时,他们两人生活的现实部分与想象部分就此模糊,他们处理各种问题时就会如同小孩子般天真而不切实际。
秋子之于周平影片中周平极少展现自己个性以及态度的部分,唯二两处,其一是当秋子带着遼准备离开住的地方躲避追债人之时,周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要留下来读书;其二是最后亚矢在监狱探望周平之时,周平告诉亚矢自己是爱着自己的母亲的。
很难从这两处仅有的描述周平心里所想的细节之处认识周平这个人。
我们能知道的只是他近乎无底线地体谅着母亲秋子,并深爱着她。
秋子如此对待周平,但是到最后周平却出乎我们意料地义无反顾爱着母亲秋子,这种难以理解的爱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
秋子对于周平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
周平无法摆脱的命运秋子对于周平的意义,在于秋子的无法摆脱,这种无法摆脱根植于传统价值观里家庭与亲情的羁绊,在他们的朝夕相处之中发芽,成长,最后根深蒂固。
没有受过教育的周平无法跳出这种“无法摆脱”去客观评价秋子作为一个母亲是否合格,他能知道的只有她是自己的母亲,她是一个可怜人,自己要照顾她而已。
影片中周平向秋子透露出自己的意图,想要留下来读书时,秋子说道:“我不知道那个贱人跟你说了什么,但她很讨厌你,她说你让她毛骨悚然,我敢打赌你肯定色眯眯地看她了。
她还说你身上有臭味。
”周平听后很震惊,随后沉默。
周平可能信了秋子的话,也可能不会相信,这无法确定。
但是那一刻我能确定的是,他一定会思考并面对自己真实的家庭状况,他知道他必须得照顾自己的母亲与冬华,他需要将这个家庭继续维持下去。
这些是周平无法逃避,也是无法摆脱的命运。
周平对秋子的爱,也仅仅只是被封闭在家庭这个概念里的同情与怜悯。
周平眼中没有世界,只有家庭,他能感受到的来自这个家庭的所有正面情绪会被家庭这个概念无限放大,而那些负面情绪则会被无限缩小并忽略不计,这是结尾处周平说自己依旧爱着自己母亲的原因。
周平对秋子的这份爱,真诚又虚假、渴望逃离却无法摆脱,他只能身陷这畸形之爱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最终迎来毁灭。
结语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这样一群“危险”的边缘人。
对于这群人,没人知道他们所想,也没人愿意知道他们所想。
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在网络上表达着自己的同情与愤怒,顺便暗自庆幸这事没发生在自己的头上。
其实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包括我自己,我们深知自己力量的渺小,也深知这个世界的复杂,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什么,只能随波逐流,安于自家一隅。
但是谁又能保证这种糟心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这让我想到去年台湾的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院中无差别杀人时的情节,如果《母亲》里的秋子也让周平如同那个小男孩一样伤害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家人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用法律的武器去捍卫自身的利益?
把伤害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人同样告个家破人亡?
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因为伤害已经发生,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发泄着心底的怨恨,如此而已。
影片和社会都没有告知我们真正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或许我们会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去改变这一切?
还是说人性这种东西本身就如同深渊一般不可洞察、无法凝望的?
这可能只有后世之人才能给出答案了吧……
母亲的评分确实不高,因为她确实没有交代清楚一些事情,比如母亲的养成,为什么母亲会是这样的,全局除了开始母亲和妹妹以及父母一家借钱的时候争执过几句以外,基本再无任何交代,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母亲的现在是果,那么因到底是什么呢?
导演全程没有交代,因此这种安排让很多观影人不理解,所以给了低分。
这确实是全局的败笔,但个人认为这并不能代表《母亲》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母亲秋子的女儿冬华,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讲述者,整部电影里,冬华从出现就是一个小女孩,但是冬华其实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亚矢,看清楚,亚矢就是冬华,这部电影其实解读成亚矢对母亲和哥哥的回忆,亚矢是长大后的冬华,冬华是被收养前的亚矢,理解了这一点,这部电影所有怪异的地方是不是稍微通顺了一点。
站在冬华的角度,她出生后母亲就是这样的母亲,既荒谬又真实,而哥哥周平其实有反抗母亲的机会的,但出于对母亲的爱和依赖,她最终选择了顺从,陪着母亲一条道走到黑,冬华对哥哥的同情全部被亚矢演进了,所以,我说,她们其实一个人,是母亲这部电影真正的讲述者。
故事到最后,亚矢去监狱探望周平,她问周平为什么这样做,周平说了一真一假两个理由,第一,他其实很喜欢监狱的生活,因为这就是他曾经试图反抗母亲的内心冲动,他可以按时吃饭,还可以读书,另一个原因,他爱自己的母亲秋子,离开他,母亲秋子根本活不下去。
其实两个原因都是真的,至少哥哥周平终于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哪怕只是暂时的解脱。
2014年,“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震惊日本。
埼玉县川口市,17岁少年为了长辈的巨额遗产,竟持刀杀害自己的祖父母。
案件一出,媒体、大众便开始讨论惨案的成因:到底是什么,让少年做出此等惨绝人寰的事来?
一时间,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那个教唆亲生儿子杀害祖父母的母亲身上。
电影《母亲》便改编自这一案件。
不同于对杀人回忆的直观视觉呈现,本片更多将焦点放在对母子畸形关系的展示上。
01 寄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本,都与寄生有关。
先来看母亲秋子(长泽雅美 饰),无所事事,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这样还以翘班享乐为荣。
身为无业游民,不想着如何赚钱养家,成天就泡在游戏厅,玩柏青哥。
想靠博彩天上掉馅饼,几率只能是万分之一。
于是,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厚着脸皮跑回娘家,找父母要钱。
这便建立起秋子的第一层寄生关系——与家庭间的怨恨。
来看借钱这场戏,秋子先是气急败坏地使劲敲门,全然一副讨债鬼上门的德行。
动态的敲门动作后,配合一家人围在桌子前,但沉默无言的静态尴尬场面。
接着,便是秋子的抱怨:觉得母亲一直不喜欢自己;觉得母亲偏袒妹妹;觉得找家人借钱不过是理所应当的事。
不知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阴影,导致了秋子这种无爱且不负责任的心理。
但这种无休止的啃老行为,的确令人嗤之以鼻。
在求得家庭帮助的努力失败后,秋子开始展现她的第二层寄生关系——与男性间的暧昧。
对于男性,秋子有依恋,但正如张爱玲所言,多数时候更像是“讨一张长期饭票”。
跟帮儿子拿到儿童抚养费的职员不清不楚,只为让对方在自己享乐时照顾孩子。
跟前夫也没有完全断干净。
尽管对方每个月给秋子五万日元,秋子仍时不时让儿子去找亲爹要生活费。
甚至跟旅馆服务员发生关系,也是为了能有一个栖身之所。
在秋子眼中,没有什么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骗取钱财后带来的短暂安稳。
在秋子对男性的一次次利用,以及渣男辽(阿部隆史 饰)对她的背叛后,第三层寄生关系——与社会间的欺骗——浮出水面。
她仍旧没有努力工作,而是假装在找工作,然后骗取救济金。
在家庭、两性、社会三方寄生关系的彻底垮塌下,秋子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与儿子周平(奥平大兼 饰)的寄生关系中。
母亲对儿子,一如既往地利用;可儿子对母亲,我更想用“情感依附”来形容周平对于秋子的态度。
从小,周平的身边就只有母亲。
电影开场,周平的腿受伤了,秋子以“舔舐”的动作,完成全片唯一母爱的佐证。
舔这一行为,属于兽性范畴。
所以《母亲》中,孩子对于母亲的依附,以及母亲对孩子爱搭不理的态度,更多是兽性本能,而不涉及人类情感的升华。
秋子离开周平,还能依靠其他男人。
但周平离开母亲,则根本不知道如何立足于这个世间。
从小辍学,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只能打点零工,贴补家用。
零工打不来的钱,就直接用偷的,之后再由母亲拿去变卖。
或许你会说:这样的妈不要也罢,直接离开岂不更好?
但一生都被困在囚笼里,我们眼中的黑暗,俨然成了周平眼中的光明。
秋子看上的那个男人,辽,无耻到一定程度。
跟秋子一样,辽也是个游手好闲的家伙。
平日没什么梦想,只知道好吃懒做,时不时还家暴秋子和周平。
但这种无耻,仍体现出一种难以逃脱的依附关系。
因秋子怀孕,不愿担责,辽一走就是五年。
结果五年后,再次落魄的辽厚着脸皮跑回秋子身边,直接往简易房的榻榻米上一趟,当作自己家。
任凭秋子怎么赶,辽都死皮赖脸地呆在这儿。
这种看似毫无道德底线,实则又饱含着依附关系的依赖,恰恰体现出片中人物动物性的本能。
02杀生弗洛伊德认为,社会文明的建构是由个体精神的压抑创造而成的。
但个体总是遵循快乐原则,无限地发展自己的欲望,这就会让人越发靠近死亡。
这便是人类的死亡本能。
在电影《母亲》中,秋子的性格对于周遭的人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秋子没有工作,就是对社会规则的一种蔑视。
她没有人伦常理中的感恩之心。
别人给周平提供学习的机会,还送来许多学习的书。
但这些能够改变命运的书籍,直接被秋子甩到走廊。
她不需要这种外来文明的事物,她只需要活在自己的山洞里,如野兽般陪在幼崽身边。
关于性态度,她也极为开放。
在她眼里没有什么爱情,有的只是填补内心空洞的性行为。
被家人抛弃后,她看上了辽;被辽抛弃后,她看上了宾馆小职员;不能维持生计时,她又跟周平的老板不清不楚。
对社会情感人伦的蔑视,更多填补了秋子内心的空虚。
甚至对于自己,秋子也毫无原则。
这边跟妹妹闹成一团,那边还能腆着脸,让孩子去找小姨借钱。
相比于生存,尊严、伦理在秋子心中,一文不名。
都说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秋子对于周平,也并没有那么上心。
跟辽打得火热,直接把周平丢给倾慕自己的陌生大叔,自己则快活逍遥去了。
也是她教唆周平去偷窃,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以窃取遗产。
而在警方的审讯中,她每次都矢口否认,并把锅全甩给周平。
内心邪恶,却又利用最亲的人干着最卑劣的事情,秋子对周平更多是一种利用。
就像社会赋予“母亲”的定义一样:它可以是散发着圣光的情感神话,也可以是囚禁孩子的情感牢笼。
秋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都行!
母亲本应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而现在,秋子所做的仅仅是无休止的控制和利用。
在她的教管体系内,没有正确与否,有的只是自己肆无忌惮的权威。
母亲秋子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秋子教给周平的不是成长,而是在子宫中永久的隐蔽。
在杀害祖父母后,周平被捕,监狱里的他说:我不想从这里出去。
只要我留在这里,就能按时吃饭,还可以看书。
我爱我的母亲。
此处监狱作为一个隐蔽的封闭环境,象征母亲子宫的荫蔽。
一直活在母亲精神笼罩下的周平,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看似偏袒爱护母亲,实则失去正常人爱的能力。
看似是爱母,实则已经在畸形的情爱下发烂发臭。
《母亲》最大的悲剧,不是母亲教唆孩子杀害祖父母,而是持续输出兽性,没有把孩子由兽性向人性作出转变。
03求生日本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家庭的描绘,并总透露着极端化的残缺美。
有不少网友评论,看《母亲》,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的两部作品,《无人知晓》与《小偷家族》。
《无人知晓》讲述的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她与不同的男人在一起,生下四个孩子。
而在某一天,母亲突然“消失”,只留下一点积蓄与一张字条,让哥哥带着弟弟妹妹过生活。
这部电影没有过多的控诉,反而是呈现遗孤们的生活状况。
直至最终,小妹因营养不良,加上夏天中暑,脉搏停止跳动。
不称职的母亲,催促着孩子长大,同时也催促着他们的死亡。
到了《小偷家族》,虽说是非亲父母教唆孩子盗窃,但是枝裕和的控诉意味更强。
片中,小女孩由里的亲生父母对她不管不顾,而在非亲家庭的关怀下,由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血缘内流淌着无情,非亲非故中却能体味有情,这才是电影《小偷家族》最意味深长的地方。
而那句对生育和养育概念的反思,也是对母亲“德不配位”的有力控诉。
是枝裕和的片子,描述的多是残缺的家庭。
但最终呈现的,或者说试图唤起的,还是人性的光辉。
可在电影《母亲》中,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一丧到底的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像笼子里的野兽,只有欲望,只有求生的本能。
至于人伦,一概不顾。
在利用儿子杀害自己的父母后,秋子脸上的表情异常淡定。
拿到钱的他们,平躺在旅店的榻榻米上。
或许周平在等待末日的审判,而秋子还平躺在欲望的洪流中,漫无目的地过日子。
2017年,现实生活中的少年在狱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犯罪,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他逃不出母亲的控制,就像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母亲的爱,强烈地、自私地、狂热地占据着我们整个人的心灵。
对于母亲,我们憧憬,但也请对得起这份憧憬。
或许有人会说,秋子也是有苦衷的,但条姐不想从反向加以分析。
每个人都苦,那谁来担责?
白纸一张的孩子们,谁又将给予他们希望?
关于被浪费的两个小时剧情上,几乎是灾难级教科书般的典范。
除了开头三分钟,长泽雅美都以骄横恶母的人渣形象贯彻始终。
这种设计,人物的层次感极差,而且,极大程度的与观众拉远距离,仿佛在讲另外一个世界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又完全不吸引人。
磨磨唧唧两个小时,看似灵魂的拷问,最后不过一言以蔽之:“简介一句话就把剧情概括了”。
感觉就像一个考生在高考作文上大大的写了四个字“满分作文”就交卷一样苍白而草率,还自诩这是留白的艺术。
关于最大卖点,长泽雅美虽然这么说有些宿命论,但是人总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领域。
比如让吕布出主意,让诸葛亮光膀子出阵单挑,都是不现实的。
执意为之,就是暴殄天物。
虽然路人还挺喜欢长泽雅美,但是在饰演一个放浪形骸、心智未开的母亲时,她丝毫不妩媚,完全是癫狂与放空之间左右摇摆。
大和抚子的刻板印象不是没有道理的,圆脸给人健康与饱满的感觉,五官端正总感觉她抽烟发呆时,仿佛是脚下有人在上香。
另外,穷困潦倒这么多年,除了一个镜头,全程既没有破衣烂衫,也没有形容枯槁,这让人怎么信服?
转型、走出舒适圈是可以,不过演一演jp就好了,明明是块巧克力,为什么非要贴个臭狗屎的标签呢?
关于整体观感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丢给一个顶级厨师一把倚天剑,然后一根千年红木,说你给我做一件家具。
乍一看都是各个领域的翘楚,相信总不会太糟糕。
结果是:厨师很犯难,脑中也没有思路,于是亦步亦趋的敲敲打打,鼓捣了半年,最后拿出了一双别别扭扭的筷子。
补充:说说刻版印象都说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当你看过一些日剧电影,总会惊讶的发现里面塑造的人渣仿佛都是一所颓废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抽烟喝酒帕青哥,啃老挥霍不工作。
仿佛失败的人生只有一个模样,必须要在方方面面远low于正常人。
这不是在描绘人,而是在编纂反面教材,是要把观众无限推远——“别来沾边。
”——————于2021.3.13再补充—————关于长泽雅美的转型鬼使神差的回来瞅了瞅,发现好多标题都在强调长泽雅美大转型。
个人感觉只能算是早有预兆。
说实话,除了在《太平轮》中基本是标准的大和抚子形象以外,长泽雅美一直致力于突破这一刻版印象,比如在王者天下里演山大王,本着野性去的,比如行骗天下jp里的达子,演技癫狂,为了迎合戏剧,搞怪俏皮,比如海街日记里的二姐,上来就是保养小鲜肉,全剧负责和靠谱大姐作对,释放人性中慵懒纵欲的一面。
还有那么多路人没关注的,有了这么多试水,其实这片也不过就是再往前迈了一小步,甚至连肉都很少露,所谓的大尺度转型更多表现在设定上的用力过猛,而不是小李子在荒野猎人中那种的茹毛饮血。
相信看完影片的人肯定非常好奇周平为什么如此袒护妈妈,事实上我是被预告片中妈妈舔儿子膝盖的尽头需要过去的,以为会是什么母子情深,最后通篇都是乱七八糟的生活,等到结尾只有周平的一句我爱妈妈。
然后上平台才知道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毕竟不是瞎改编,电影应该只是刻画表像和结果,至于原因留给观众思考,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电影必须要讲明白个所以然,但这样的电影注定不能符合大众口味。
回到开头的那几个温情场景,儿子翘课摔跤,妈妈不仅没有责怪还开心的舔舐伤口,带周平去游泳馆,鼓励他跳水。
结尾妈妈说她给了周平需要的一切爱,我看的过程还以为会告诉我会有男欢女爱,电影没说可能没有可能有,但是开头的几个场景应该给年少的周平无法忘怀的感觉,然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电影带给大家的思考是这种常人看来难以置信的事情为什么现实世界发生了,我想这是值得大家考虑的,事实上在中国利用自己小孩搞钱的不少,只是很少发生这种极端的情况,但是不能忽视依然有很多小孩受父母虐待,前不久不是有个新闻单亲妈妈为了男朋友把小孩杀了。
虽然在看电影的两个小时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平静,用纯粹的电影语言去理解,去思考,去分析,但是真的太他妈憋屈了!
恨不得把屏幕里面的秋子拉出来扇几个巴掌,你他妈的怎么配当妈!
如果早几年大概不会这样,早几年也许我能用更简单的艺术角度来欣赏。
这个题材本就是我的心头好,真实事件,首先就给电影定了个“现实”的基调。
少年,弑亲,光是这么两个词都能让脑子里自动补出“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坦白说我不讨厌这部电影,但自从自己升级做母亲之后,实在越来越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恨不得破口大骂。
自然,我知道世界上就是有纯粹的不配为人父母的人存在,当爹妈不用考试,人类跟猪狗一样有繁殖本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秉持“人”这个身份,做“人”应该做的事儿。
我甚至能够接受生而不养,但母亲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摧毁自己子女的生活?
或者哪怕秋子有丁点儿良知,愿意自己一走了之,是在不同的男人间辗转还是像条蛆虫一样死在阴沟里都行。
周平也许会有个简单平凡哪怕清苦一些也安稳的生活。
但是她不能,秋子在生下周平的时候就是个不知餍足的怪物,通过掠夺和索取来强调自己的存在,靠吸附在他人身上生存,她偶一为之的温存也并非纯粹母性的情感流露,无法独立,并不指物质,更是精神上的。
而周平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别无选择的爱,他的生命力只有这个相依为命的至亲,他怎么可以不爱她?
虽然在某些层面能理解他们情感上的扭曲和绝对,还是要说,作为母亲真的非常愤怒,非常非常愤怒。
长泽雅美选择挑战这样的角色需要勇气,完成度不错,但总归,还是希望这个角色能更立体一些。
这也并不能归咎于演员,我想,也许导演本就对这个角色吃得没那么透。
奥平大兼简直让人惊艳,扫了几个新人奖,真的实至名归。
不得不想,日本导演们都是上哪儿找了这么多惊才绝艳的少年,简直让人嫉妒。
又想起14岁拿影帝的柳乐优弥,感觉新影帝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老婆可爱!长发老婆可爱!!超可爱!
「大人になると楽しいよ」
有些人,不应为母,不应有爱
母子關係沒有説服力,麻醬演不出那種腌臢下作。
日本男演员烦人榜前三名必有阿部隆史一席之地
女主真够渣的,故事还可以
能跟长泽雅美演激情戏,上辈子是不是拯救过银河系啊?
还是太设计了。
没想明白就开机的作品,剧情,观感都非常糟糕。
“我不想从这里出去,只要我留在这里,我就能按时吃饭,可以看书,我爱我的妈妈”。17岁的他选择承担一切责任,甚至不惜走向犯罪,或许监狱是他最后的襁褓。想起在《小偷家族》里,那群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孩子至少有个“家”可以报团取暖,但是《母亲》里,他有血缘上的母亲,却成了真正的遗弃者。这个世界上或许有张桂梅那样的热心监护人,或许有“社会化抚养”,但这个群体并不能因此消灭。(PS:麻将颠覆性的演出有被震撼到,但是演技似乎还有待锤炼。)
2021年看的,很艱難地看完了,然後決定取消Netflex訂閱了
难看
大森立嗣现在手段居然这么低劣??母亲撒旦转世的离奇设定先不管,大儿子三观像橡皮泥一样随意被剧本支配,小女儿更是完全变成摆设。毫不意外地陷入人格缺陷酿成悲剧的日式伦理片俗套,结尾还煞有介事地要警察叔叔强调一遍。。这种纯为了恶心人设置的零逻辑剧情离《无人知晓》差了一百个《小偷家族》。
去查了原事件,比电影更惊人。多少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究竟谁才是加害人?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这里的?但我还是觉得,对于少年的心声有更多描述就好了。唉。
也不能說是長澤雅美的演技差啦,她確實把這個令人厭惡的壞母親角色表達出來了,任性戀愛腦無恥又情緒勒索,看客隔著屏幕就覺得不適,並且不會對這個母親覺得產生同情和憐憫,但沒有把少年為何能無條件愛母親的原由拍出來,哪怕是暗示性的細節,都沒有,母親如果無時無刻都是惡的,何以少年會選擇無條件依存?最後成了通篇在譴責母親,指責她妄為人母的感覺,就很可惜。
补标:只想说恭喜麻酱大满贯…
麻酱也太美了!流浪汉这么美不科学哈。有种缺口气的是枝裕和的感觉。
长得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太压抑了…演员nb 麻酱真是走上了实力派
不喜欢这个故事,太残酷了。这让人憎恶却又割不断的血缘。对周平来说,监狱12年也比外面流浪好得多。日本演员老是又吼又叫,刺耳。长泽雅美不适合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