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读》上读到本片的剧本,很喜欢,就找电影来看。
这是一部香港的独立电影,讲述年轻人面对婚姻和未来的迷茫。
主人公张莉芳在金都商场工作,这座商场主要出售和租赁婚礼用品,她所在的就是一家婚纱租赁店。
她的未婚夫殷俊荣是同一座商场里一家婚礼摄影店的老板。
两个人拍拖七年,除了结婚似乎已经别无选择。
可是,莉芳却藏着一个多年前的秘密。
她早年间因为贪钱而经由中介与大陆人杨树伟『结婚』,杨借此拿到香港身份。
本来说好成功后就办理离婚,后来却把事情忘到了一边。
当筹备婚礼提上议事日程时,她意识到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了。
莉芳找到杨树伟,原来他也在找她。
她要求办离婚手续,他让她再帮忙陪他到内地老家开个证明。
莉芳没法办,只好帮忙。
殷俊荣得知后,先是百般阻挠,又是不断猜疑。
莉芳本来就对婚姻心存疑虑,未婚夫的表现更是令她举棋不定。
杨树伟拿香港身份是为了移民,现在他熬够了年头,成功在即,可女友却在此时怀了孕。
他犹豫再三,决定留在国内,安心过日子。
莉芳成功办了离婚,但并没有与殷俊荣结婚。
她对未来依然迷茫,但也不愿意稀里糊涂地按部就班走下去。
影片没有关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是着眼于女主人公的生活日常:女大当嫁的社会压力,顺从默认选项的心有不甘,年少时闪烁其辞的过往,都从细节中点滴浮现。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多年前大陆人通过假结婚骗取香港身份,现如今大陆人告诉香港人要追求自由,这反映了香港与内地关系的微妙变化。
一向是乖乖女的张莉芳最终拒绝了顺理成章,她的选择谈不上奔向自由,但是至少增加了一些可能性。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偶遇翻身小龟,带回小小的家来,却几乎没有地方养,男友粗懒直惰,爱打游戏,控制欲强,track的信息,一条接着一条,在小小屏幕上闪烁不停,和未来婆婆也没有多少合得来的地方,但恋爱长跑已经7年有多,面对众目睽睽,无以避之的求婚之花,手边之戒,不真结婚,又能往哪里去呢难得找到当年的假婚男,为从速,也从善,和他仿佛真结婚一样,摆摆拍拍聊聊写写,只是为了帮他达成他的初心,拿一张世界各地随心飞的通行证,那代表着他的美国,他的洛杉矶,他的自由梦剧情在男友见此恼怒时,到达高潮,虽然又被彼此爱意冲淡,但她一路下来被动思考,与假婚男关于自由,婚姻,所求是否所欲,所见是否所得的三言两语里,在他同样与未婚先孕女友一开一合,擦亮的香烟雾气里,她一步一步的被动摇了,毕竟她平日游走的就是婚纱街店,见多了男男女女,八八卦卦自己所不在意的,却是别人所渴望的,自己所追求的,却是别人想抛弃的,假结婚有多少价值,真结婚有多少意义,婚姻里的杂事,小孩子的诞生,又将改变,影响未来多少东西婚姻是围城一座,最初想开门而入的人有多少,最终想破门而出的大概也就有多少,能安坐城楼钓鱼台的,毕竟是寥寥无几是被生活改变,还是改变生活?
她从衣柜再次翻出被男友鄙弃的露肩薄衫,搭上港珠澳大桥的班车,turn off location ,甚至turn off phone,再往惠州又福州时,看着窗外的雨雾蒙蒙,或许心中已有了答案她见到曾经追逐自由,现在又放下自由的假婚男,束发,渣胡,开衫,他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派头,却安分守在小村,陪着似乎爱又不爱,分又不分的女友,似乎也只是为了一个肉眼将见的孩子,一个意义不凡的男宝,此外好像也无它由,或许也只是思想上对寂寞简单触手可及的自由,腻味了,基因里对男宝与家庭,与生俱来的牵连与归属,开始占据了他的心再一次turn on,屏幕上信息的闪闪烁烁,就着一碗面,她将之前中意的餐桌下入购物车,虽然她明知道所谓的家,其实放不下自己心仪的区区一张桌子,甚至连一只小小的龟,也要被随意放生结局里没有真正的结局,她会去哪里?
搬出来,自己住,再做一次类似于十年前的事情?
还是回到老地方,即使与那个七年男友仍有诸多难解不合之处,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盼头但他对她的感情似乎又是真的,关心她,在意她,紧张她,知道了假结婚,也在几次声嘶力竭后草草了帐,知道她乌龟被弃,也会打伞陪她远远去找,l次日,潦潦的披着连衣帽,提着一只新到手的龟,赶着回家的路,奔行在人流如织的街头,行色匆匆的雨里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去,回到这样的家里,回到这样的恋人身边,或许这就是婚姻的常态,说爱谈不上多爱,说分开也谈不上分开也许有一天,那只龟又会忽的不见,多出来了一个孩子,男宝于他最好,女宝似乎也行,然后生活进入常态,或许还会有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既已迈出步子,似乎也只能接着往前走那个慢吞吞吃着面,漫不经心选着桌子的自己,往后也只能出现在自己的梦里了,那时候的她,进一步是夫与子,退一步是自与由,怎么选都会有错,都有失去,都有得到,都会有好与坏,她也只是走了大多数人走过的路,进一步,栖身小家,坐困金都
都是19年的作品,探讨婚姻围城,米国那边有斯嘉丽的《婚姻故事》,港版有《金都》。
影片的深邃,细节,情感的克制,刻画的细腻,柔软,我就不说了,每个对婚姻有感触的人,对生活对人有观察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都会有感而发。
一口气看到电影结束的时候,让你想一想,就是一部好电影了。
导演说因为预算,这部电影只用了18个工作日就拍摄而成,她特别感谢全体参演人员。
因为是一个香港的电影计划展之类的机构的项目,这里有很多演员都是其他单元的电影导演来帮忙客串的,比如那场求婚的戏,还有天台婚纱照那一场,群演不是群演,是好些导演。
扮演杨树伟的金楷杰,是大陆演员,因为在香港参加一个表演艺术进修项目,和男主朱柏康是同学,这次参演是朱柏康推荐的。
导演说这个角色其实很难找,要有她想表达出来的陆港两地的特色和差异。
林二汶的音乐做的真好。
导演一再解释不是因为林二汶的音乐来找她演戏的,正好相反,是因为找她演戏,她又主动承担了电影音乐的创作。
预算少到什么地步,导演举了一个例子。
那场男女主在家大吵到情绪崩溃到哭的戏,因为给不起演员加时费, 时间到了,就先拍女主邓丽欣的戏,拍完就让她走先,然后再拍男主朱柏康。
朱柏康当时就崩溃了,纯激情对手戏导演你让我对着空气演吗?!
还好邓丽欣nice,没拿超时费,自愿留下来陪他把戏拍完。
看拍摄花絮,真的是个迷你剧组,服化道摄影寒酸到令人不敢相信。
邓丽欣坐大巴的那场戏,窗外的小雨就是道具举着小水管对着车窗喷水,摄影扛着摄像机踩着双轮电动车一边躲避行人一边追行进中的巴士,一边在拍,而另一组还在拍路边的男主,根本没有清场或者制景(街景)的能力。
然而18天的时间,生产出这样的一部佳作,大陆这边动不动抱怨资金题材总菊爸爸各种先天不足的制片方导演编剧们,汗颜吗?
看了《金都》这个电影。
是今年港片的黑马。
导演是《叹息桥》《玛嘉烈与绿豆》的导演,螺蛳壳里做道场,领教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浑浑噩噩没有主见的大龄女青年,一个庸俗的直男,凑在一起七年该结婚了,只是为了作伴,爱情基本看不到。
女主因为和大陆人有过假结婚,现在又要离婚,大陆人为了香港身份自由,这种土气要改变命运的大陆特产让浑浑噩噩的港女感受到一丝压抑生活里的可能性。
故事的最后,港女不想结婚了,大陆男倒是留在福州,和女友奉子成婚。
开始大陆男嘲笑她:为什么要结婚?
这么老土!
你明明不爱他!
故事的最后,大陆男说:你不要想太多,结婚吧。
那就算不结婚,你就有自由了吗?
不结婚你想做什么呢?
你想要去哪里?
你有想法吗?
结局是开放性的。
看到三联的评论,意思是正如萨特所说,真正的觉醒是有目的地去做事,并对所做之事充满信心的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之人。
《金都》的最后,女主关掉手机、买了自己想要的餐桌,甚至假如推掉婚事,这一切都不能说明她从此自由,而让我们看到一线希望的是,女主从此开始有了“目的”,这才是一切的起点。
...人生的哲学观从来都没有对错。
有的人浑浑噩噩只管往前冲一辈子也挺好,但我估计真的满意的人生,都大抵知道自己的心意,在做决定时候权衡了一切,但那个底仍然是自己的那一点心意和坚持,那就是幸福的秘诀了吧。
海报上的片名logo已值得玩味——太子站的「太子」二字来自以爱江山不爱美人闻名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演讲》主角乔治六世即是接了他的位,而男主也叫Edward,影片通过台词明示:女主莉芳当时仍然相信这个童话式巧合,但Edward终究不是住在白金汉宫那位,灯牌logo的中英文片名排布暗示,太子只是香港的太子,它位于金都之下。
金都商场作为婚姻的象征,背后是一套现代社会叠加着传统观念的规训系统。
童话不过是缓解现实压迫的幻觉,太子只会在经济和行动上永远服从母上旨意。
此类符号的重置成为人物弧光构建的程式——从脚后跟能否着地以区分陆港人,引出内地人从不会飞的鸟类进化来因此更向往自由的理论,到最后莉芳领会了自由,杨树伟却说没有人是鸟类演变的,这是一次符号的重置。
从要拯救一只翻身的乌龟,到发现连未遭受苦难的乌龟都不能拯救,亦意味着女主争取多一丝自由空间不可得,到连现时的自由都被侵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处细节:莉芳对杨树伟说「你知道微信的对话会被监控的吗」,却被对方的「妳现在不一样被妳男朋友监控」驳得哑口无言。
这是作者将内地人作为她者视角,导出的一次对港人本身自由观的审视,莉芳的问题是从她人获得的、不带自身经验的话语,反而已有这种经验的杨树伟可以反过来质问她的生活,因为作为内地人的他可以直觉性地抓取这种相通之处。
因此,只有个体通过生活实践获得实在的自由,一个群体才有机会去争取未来的自由。
那么回过头来,暴露的衣物要丢掉、准岳母常擅自带人看房、未经商量地准备摆酒,这些被擅自做主的任人摆布仍能接受,而养龟是她试图通过拯救其他被困生灵抒发自己渴望的出口,今日连「养龟的自由」都不可得,她才明白,只有自己先争取到自由,才有权利解救她人。
于是,当男主愿意去买一只翻身龟、试图理解自己之外的人的时候,她已进入下一段路程,这又完成了一次符号的重置。
符号的重置需要的前提是理解的错位。
各种琐细问题在漫长同居(压缩的空间)中被搁置,理解的错位未曾被交流弥合,愈少交流则隔阂愈深,2:35:1的画幅更凸显了这种隔阂;当结婚与假结婚两个主事件使时间也被压缩、而婚姻本身也意味着占有的时候,占有与隔阂的冲突便暴露在摄影机前了。
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亲密关系逐渐演变成压迫与挣脱的形态,而它亦可置换到陆港关系中,实际上我们对「中文」这个词的理解都有本客的视角之别,才会出现公安问「会说中文吧」,女主以为是指粤语、点头后开始讲的诙谐细节,我瞬间想起去年警察记者会上央视记者用普通话提问,翻译官回答本次记者会以中英文双语交流。
「你变了」「系你唔了解我啫」……理解的错位充斥着一段关系,有一方从来没有意愿进行平等的交流,严肃的理解,个体间、群体间的情感才如此疏离与贫瘠。
这部港片即便有内地人、港人及对自由的探讨,却很难得没有落入政治寓言的窠臼,我们在其中找不到对位同隐喻的入口,但不可说它没有进行社会表达的企图。
不要忘了,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当然不能以杜琪峰、邱礼涛的方式解读它。
《金都》从女性的身体感受出发,不那么在意结构的工整,以人们足以共鸣的种种经验细节串起一类生活,在仍将旷日持久的陆港关系中输出了同样重要的表达。
金都My Prince Edward作为一个过气的编导生,最近看完《金都》却是令我非常有冲动去讲一讲这部电影。
1
身边大部分的女性朋友有跟我同龄的也有比我年长的。
无一例外都会面临着被亲朋好友催婚的时候。
社会枷锁在女性身上的负担,束缚无数女性选择自由的道路。
女人三十烂茶渣,是小时候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一句话,虽然在台词中是调侃的话语,但当时年少无知的我却信奉成一个真理。
当我慢慢去了解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施压和不平等后,都是参与的封建思想去影响着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的选择自由。
2谁用幸福换取自由金都,位于香港太子区,一个非常出名售卖廉价婚庆用品的商场,类似广州市二宫a口那边婚庆商场。
女主阿芳在一家婚纱店打工,男朋友阿荣就是同商场的婚庆工作室的老板。
二人拍拖七年,似乎结婚是迟早的事,可阿芳竟然隐藏着一个不能结婚的秘密。
面对男方催婚,自己埋藏的秘密尚未解决,结婚是否真的是幸福美满的开端?
整部电影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究竟结婚还是不结婚更幸福开心?
全片使用冷色调的调色,让观众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冰冷,哪怕是最亲密的情侣也是如此。
开篇阿芳经过金鱼店看到一只小乌龟无法翻身便告知老板,老板却直接捞起来跟阿芳说45元。
阿芳看着乌龟对老板说这不是翻不了身的那只。
老板依然无动于衷,阿芳给钱拿走龟。
就如戏中对于婚姻一样,就像找个合伙人,就算不一定是选中那个反正,是个人不就行了吗?
老板的冷漠反映社会缩影的婚姻状态,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的花费开销,需要有人与你一起去分担,只要能够减轻你的负担似乎哪一个都是OK的。
似乎重点已经被带偏了,原本是想告知有只乌龟转不了身,但却被误以为要购买,但买到的却是另一只龟。
很多人在婚姻的选择里参杂非常多的因素在里面,或许单纯对对方的喜欢和爱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到最后,乌龟因为被风水师说影响风水,而被阿荣和阿荣的妈妈扔了,却不会事前去通知阿芳询问将乌龟如何处理?
在一个不受尊重,处在底层地位的婚姻家庭,阿芳的出路又在哪里?
既然是结婚题材,少不免出现的就是婚纱。
很多人对于婚纱的第一印象:纯白,贞洁戏中试婚纱的时候一句黑色幽默调侃的台词:白色(婚纱)代表处女。
在婚姻中,新娘是否处女之身会更受到关注。
戏中待嫁新娘想尝试不同颜色的婚纱。
婚纱店老板提醒一句:白色才代表处女,新娘就马上换回白色的婚纱。
不论这个新娘自身是否处女,但更介怀的是背后的含义,一层枷锁束缚了自己选择的自由。
或许她觉得香槟色更得自己欢心,却因为要背负一个无形的名词而遵循大路。
其实对于婚姻的幻灭,不一定全部来自于不忠不诚。
无数件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足以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灰意冷。
戏中最后阿芳离开家中给男友阿荣留下信息:以后指甲钳不要乱放了。
阿荣见到后惊慌冲下楼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寻觅阿芳的踪迹。
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信息,何解会令到阿荣大惊失色?
戏中也有提及阿芳三番四次叫阿荣剪指甲不要剪到到处都是,剪完就把指甲钳给收好。
一个连自己讲的话都不会放在心上,虽则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坏习惯,却是成为压倒阿芳对这段感情破灭幻想的最后稻草。
要说阿荣真的只有不随手放好用过的物件这坏习惯倒真罪不至此。
或许将指甲钳反映的问题只是阿荣和阿芳之间存在着最轻微的问题。
3遗下幸福自己浪游
其实作为婚庆从业员的阿芳与阿荣历年来见尽不少情侣迈进婚姻的殿堂,各种的原因促使着一对对新人结成夫妻。
是不是每一对都幸福都美满?
会不会又在临门一脚发生意外?
相信他们作为婚庆从业员也会深刻体会过。
男女主角的结婚根本不是源自于最单纯的动机,为了爱而结婚。
阿荣因为不想被母亲责备与女友同居而不结婚,因而遵循妈妈的决定去结婚。
阿芳则对于婚姻和爱情会更偏向爱情,感觉一纸婚书其实也不过如是。
无论是准婆婆带房东到自己租的房子劝说买房时介绍到阿芳是自己的媳妇,阿芳也是连忙解释自己还没结婚的。
到被男友意外准备的求婚仪式一脸尴尬与无奈。
深深看出阿芳不仅因为自己假结婚的原因暂无办法去和阿荣结婚。
更是因为在这段过程中,慢慢发现到阿荣身上的不足缺点,而自己也是无法去改变和忍受的由于抉择。
这时候就牵涉出和阿芳在早年假结婚为了拿到香港身份证的阿伟。
他作为阿芳阿荣之间的“第三者”,他向往自由,喜爱自由希望早日跟自己女友移民到美国。
在他看来阿芳是个经典的港女,不懂得去享受自由,被阿荣控制着。
因为需要伪造夫妻之间的生活证据,他们会做一些阿芳根本没和阿荣做过的有趣事情。
阿伟觉得恋爱可以但要结婚捆绑着自己就像一只小鸟被困在囚笼。
阿芳从那时候被点醒,男友的妈宝行为,只爱打游戏疏忽自己,婆家对自己的不尊重,娘家对自己的冷漠……种种的原因刺激阿芳的神经,让她在结婚和逃婚间作出抉择。
我们都身处在金色的都市中,时而心有不甘想破茧而出,时而害怕孤独想将错就错。
日复日般妥协地享受着所谓的安逸,一边暗自期盼着某天有某位路过的好心人把我们从狭小的龟缸救出。
离开龟缸后,等待着我们的究竟是另一个缸、是更大的水池、还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呢?
一直对邓丽欣的印象都停留在叶念琛导演的爱情片系列阿宝角色,今次这部金都确实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作品。
也是邓丽欣成功摆脱阿宝的第一步,没有过往商业爱情中的桥段,来的是更贴地真实,令人深思婚姻的关系,要去如何抉择。
是不是不结婚就要分手?
是不是“不能保证结婚一定美满幸福,但不结婚一定不会美满幸福?
”这是出自哪一方的说辞?
婚姻从来不是简单混合爱情的事情,参杂着无穷多的事情。
到那个时候,爱又是否真的战胜一切,其实都是一个open ending……
熬夜看完了第39届香港金像奖提名电影《金都》,该片在2020年华语电影排行榜中排第六。
我觉得可怕的不是婚姻,而是进入婚姻的人。
女主阿芳其实一直很渴望自由,可她从来都没想清楚过自由到底是什么,跟自己想要什么。
她到电影最后都没有找到自由,只会一味逃避。
她一直以来的和世界相处方式只有两种 要么是逆来顺受 要么是逃避。
所以顺从真的是种非常糟糕的性格 因为逆来顺受的人会把自己因为这种性格遭受的委屈全部算在和ta亲密相处的人身上。
极其的不负责任和推卸责任。
女主从21岁离家出走为了几万块钱就和不认识的大陆人假结婚,到31岁为了和现男友结婚着急和大陆男离婚 最后又受不了男友的控制欲望和因为自己对婚姻的恐惧 不告而别然后不回讯息 用逃避来“享受”所谓的自由。
女主虽然长得一副温婉可人的形象 但这一系列操作简直刻画了一个内里太妹的形象跃然纸上。
非常令人不适。
自由从来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具备选择任何一种方式生活的权利。
那作为人,最基本的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
整部电影我丝毫没有看到女主的成长,反而最后她学会了用更消极的方式去面对世界。
但这可能才是这部电影真实的原因吧,毕竟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普通人,也都像阿芳一样,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平庸地挣扎着,却数十年如一日没有长进。
文/斯嘉丽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斯嘉丽聊电影虽然香港金像奖如今在内地的号召力今时不同往日,但有好作品时,还是值得关注。
《绿豆》和《叹息桥》自播出始就俘虏了众多文艺青年的心,这两部的编剧今年又捧出了在金像奖上斩获两个奖项的导演作品《金都》。
前两部港剧的大红,画面构图与台词功力居功至伟,而这次编剧亲自执导电影,画面不再如象牙谈般文艺,充满世俗烟火气,别有一番贴近普通人的味道。
这部剧依然将镜头对准时下香港年轻人的困局,角度围绕自由和婚姻,人群更扩展到内地和香港,镜头语言如小桥流水缓缓流动。
接下来我将从电影台词的方向来解析这部电影。
结婚,并不是人生的任务“人家个个都结了婚,只有你一个人嫁不出”这是电影里,婚纱店老板数落自己女儿的话。
恨嫁的心从每一个到店里来租婚纱的客人身上飞到自己女儿身上。
她竟不知道女儿是同性恋,根本不愿意结婚。
这也是很多未婚女性经常能从父母嘴里听到的话,伤人又伤心。
结婚是能力吗?
能结婚了不起啊?
结婚的人那么多,白头到老的有多少?
离婚收场的有多少?
反目成仇的又有多少?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结婚也可以成为一种炫耀了?
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两个的凑合。
跟幸福并没有多大关系,嫁不出并不遗憾。
因为有婚姻,所以才会有婚姻的问题“离婚率那么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结了婚,所以才会离婚”邓丽欣饰演的女主角莉芳,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香港底层未婚女性。
从电影里她跟父亲通电话的内容来看,女儿打电话过去说要结婚了,爸爸在电话那头打麻将,说自己也不知到时候有没有空。
很明显又是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家庭。
儿时没有父母的爱,是以急于离家到外租房,是以会为了几万块,找中介与内地人假结婚。
但她内心对婚姻是没有狂热的。
父母的家庭没有爱,通常会给孩子两个影响:要么特别渴望婚姻,要么特别抗拒婚姻。
她是后者。
所以她清醒地看到离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了结婚,才会离婚。
如果你不急于去制造不负责任的婚姻,就不会有悔不当初的离婚。
像她这样看过反面教材的女人,需要真正的爱情才能走进婚姻。
在她眼里,婚姻这个形式,从来不代表幸福。
找一个男朋友,从来不是改变人生困局的方法你成功地把它从一个缸换到另一个缸莉芳路过杂货铺,看到被翻过身的乌龟,她好心提醒店员,店员立马把乌龟卖给她。
普通人也许会拒绝,但是她没有。
也许是从小到大习惯了生活塞过来的苦,但没有人教她如何拒绝。
她把乌龟拿回家,她男朋友Edward说她只是把乌龟从一个缸换到另一个缸。
这里的意向非常明显,隐喻了莉芳自己的人生。
她从父母的家里跳出来,以为合租后会有新世界,但是并没有。
她遇到Edward和他同居,以为生活会不一样,但是并没有。
如果你的心不自由,你不过是从一个缸换到另一个缸,从一个困局走进另一个困局。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把爱情都变成了交易他这个人没什么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家里人买了房子给我们结婚这是去摄影楼拍婚纱照的准妻子的心声,也是香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
婚姻不是大事,解决了房子问题,才是解决了人生大事。
房价高到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幸福和人生选择。
没来香港前看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好笑,来了香港以后看到这种话只觉得悲哀。
香港的房价问题确实已经把人摧残到三观变异。
如果没有长辈穷其一生的积蓄,靠年轻人的收入,根本不可能买房。
某一年立法会议员日常争吵,有议员就喊出,现在的年轻人,连**的地方都没有。
恩,因为跟父母同住公屋嘛。
一间房,上下铺,怎么办?
与其怪年轻人不努力,不如好好反省一下万恶的资本主义,因为这不是一个年轻人的问题,是大部分人的问题。
妈宝男的恋情里,永远都是三人行到底是你想结婚还是你妈想结婚?
Edward在影片里,是一个妈宝男工具人。
他似乎真的爱莉芳。
一个成年以后,连支票本都由妈妈保管,银行账户都跟妈妈开联名户口的男人,竟然有勇气不告诉妈妈就跟莉芳同居,这是勇敢的一步。
他不喜欢莉芳穿得太暴露,管她传衣服不能露出肩带,还管她牛仔短裤太短做主要丢掉。
他知道莉芳要跟杨利伟去福州办单程证,就在大街上开启抢人模式。
他对到内地的莉芳开启两地短信轰炸模式。
……这是他的占有欲,也是他的爱,妈宝男会模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欲来施加给自己爱的人。
但是,他真的适合莉芳这种内心迫切需求自己的人吗?他们的同居小屋,Edward的妈妈想来就来,还能不用跟莉芳打招呼就带着房东上来,莉芳还穿着睡衣呢。
在香港这个不讲人权会死的地方,真是很大件事。
但莉芳只是默默地穿上一件外套遮住自己而已。
这个角色真的是一直在默默承受生活的难。
’Edward说要结婚,因为他妈妈说要结婚。
Edward说要摆酒,是因为他妈妈说要摆酒。
Edward说乌龟放生更自由,是因为他妈妈没经过莉芳同意就把乌龟丢了。
都没有人问过莉芳的意见。
小时候莉芳被父母无视,如今又要被同居男友和男友的妈妈无视。
这不是她想要的。
她是从一个缸到了另一个缸而已。
婚姻并不是救生圈,男朋友也不是如果我不喜欢他还跟他结婚,算不算假结婚?
莉芳为了拿钱脱离家庭租房住,跟内地来的杨利伟假结婚。
杨利伟为了实现拿单程证到身份证再到去美国的飞跃。
这个实质上的假婚姻拖了十年。
最后杨利伟放弃了,为了女朋友怀了自己的孩子,男的。
这段假婚姻,并没有给莉芳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但是面对婚姻的期盼,她非常纠结。
在这段为了真结婚摆脱假婚姻的纠葛里,她意识到,她并不爱Edward。
别人都说他是她的王子。
别人都觉得他跟她在一起是脱离苦海的归宿。
那都是别人的错觉。
香港有句俗语叫“自己知自己事”。
莉芳心里想要什么,Edward并不知道。
虽然导演没有告诉我们幸福的恋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在访谈里她说自己也不知道。
她只是负责提出问题。
当然这已经很难得。
电影里多次出现的假结婚和自由这两个词。
结婚不一定没自由,不结婚也不一定会有自由。
关键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你身边的人觉得你要什么。
只不过,如果没有爱,这样的婚姻肯定不是莉芳要的。
这跟假结婚没两样。
她在缸里待得够久了。
所以最后莉芳在房间里嘶声力竭了。
所有积压在内心的不情愿,总有一天要爆发。
莉芳终于想明白Edward想要的生活并不是她想到的,她走了。
她是幸运的。
现实生活很多女性,结婚生子以后才知道,哦,原来这个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怎么办?
答案只能自己找。
假如你父母的家庭让你不如意,要记住,婚姻绝不是救生圈,男朋友也不是。
女性的人生出口,并不以一定要跟爱情和婚姻绑在一起。
莉芳的离开大概也是导演的心声,虽然有了自由也许我们不知道该走向何方,但首先,还是要有自由。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一个人趴在网上看了香港电影《金都》。
剧情很简单,思想却直击灵魂,温柔一刀。
在婚姻里,女人需要什么?
爱是什么?
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才是最合适的?
男主Edward是个善良,聪明,有能力的香港青年,在他的世界里,母亲,女友安排好生活,他努力工作,认真打游戏。
生活是简单的1加1。
这样的男人没什么不好,也是大多数男人的生活写照。
生活平淡无奇,如果没有阿伟的出现,没有那场假结婚的故事,张莉芳也愿意这样忍气吞声的去过一辈子。
阿伟出现了,张莉芳的心弦被拨动了,她的世界被打开另外一扇门。
她看到了自由的火,她对阿伟有一丝期待。
即使最后阿伟还是回归家庭,为了一个男胎安心守住一个家,张莉芳却回不去了,在和Edward长久的消磨中已经耗尽了力气。
最后,所有积蓄的怒火爆发。
开放式结局,也许她还是会回到Edward的家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服从命运的安排。
不是最好的,不是需要的,却是我不可逃开的生活。
女人什么?
一个可以认真听她讲话的老公;一个可以养龟的自由;婆婆没那么多干涉;一份安静的天地。
我和你共此一生,相看两不厌,多难!
电影有个很棒的隐喻,阿芳买乌龟的时候,不是她自愿要买的,但她就被老板莫名强卖了。
之后她回到家,她丈夫说,你不过是把它从一种禁锢带到另一种禁锢里啊。
阿芳饲养着乌龟,渐渐也与乌龟产生了感情。
就像影片中的阿芳自己,她没有嫁给爱情,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莫名推进婚姻的坟墓,从家庭、生活的牢笼来到婚姻的牢笼,区别是笼子更小、桎梏更多了,但她也慢慢能接受和屈从,直到有天她跳出来,终于大口呼吸到新鲜空气时,她才意识到,自由是多么令人舒坦。
乌龟是缓慢而被动的,就像阿芳自己面对爱情一样。
而她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从这一段婚姻里,我们应该好好反思当代独立女性如何在这个巨婴男人国里立足。
影片里有一段,阿芳给自己的父亲打电话,想要父亲参加自己的婚礼,父亲含糊其辞,自己在那头打麻将玩得不亦乐乎——典型的在原生家庭中缺爱的孩子。
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在成长中都更倾向于不断讨好父母,日后就养成了自己讨好型人格。
所以在买乌龟的那一段,她根本没想买,老板硬塞给她,她也就接受了。
在婚姻里也是,这个男人硬塞给她的许多东西,尽管她不想要,但她还是莫名全盘照收了下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个男人的家庭,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以至于他什么都听母亲的,自己除了上班和打电动什么都不想,面对爱情极其的幼稚,没有担当,只知道不断向女人索取,电话轰炸,根本不关心阿芳真正想要什么。
看的时候我恨不能往这个男人嘴里直接塞个奶嘴来堵住他的迷惑发言。
这对香港人其实是当下很多人在面对婚姻时都会出现的状态,男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女人变成自己的客体与他者,希望女性在婚姻中满足他们各种需求,比如说,与他承担家庭的负担,帮他抚育子女和照顾老人。
看似好像是男女在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但其实这划分是由男人定的,男人把自己当成主角的时候,觉得女性只有两种,一种是被驯服的小鸟,一种是无法被驯服的“荡妇”,只有当我们进入女性视野,以女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我们才能看到女人在这一生要经历多少不幸与艰辛。
很多人忍不住拿这部电影与《82年的金智英》做对比,确实,金智英就是结婚生子后的阿芳。
金智英带着小孩去咖啡店,小孩不断拍打智英导致咖啡洒了,路人都在议论、不满,希望女人就乖乖在家带孩子,别带着孩子出门了。
然而一个女人所要面对的艰辛与不幸,以及在社会里受到的压迫,没有人能看见。
“凭什么你在认识我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对我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呢?
”这是智英对那个陌生男人说的。
然而来不及俩人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段就此收尾,因为,传统观念在潜意识里告诉他们,“好男不跟女斗”。
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男人在指手画脚的世界。
小的时候,女孩子从父母那儿听到,男孩子拉她们头发、欺负她们,那是因为男孩子喜欢她们。
可是没有人问过她们,被扯头发的时候疼不疼,男孩子欺负她们的时候,她们会不会觉得无助与想哭。
再等大点,父母又教育她们,“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反正都是要嫁人的。
”为什么嫁人与读书冲突呢?
因为在他们这句话的潜台词下,嫁人=当男人生育的机器。
于是,在整个东亚地区,无数个金智英和阿芳出现了。
说回《金都》。
其实里面那对大陆人的感情也很有意思。
他俩代表着另一种感情模式,导演明明让这对出现在福州,女人嘴上操着的却是川渝方言,这是有一定用意的。
在川渝地区,女性通常没那么顺从,她们会更为泼辣,所以那个女孩敢直接跟男人吵嘴,告诉男人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最后男人是安稳回归到她身边了——但这是以男人牺牲自由为代价的。
虽然电影里直接表现出来的吵架只有那一场,但当着一个陌生女人的面她都敢这么吵,可想而知在影片没表现出来的地方他们俩经历了怎样无休止的吵架,才会让一个向往着在LA晒着太阳喝着威士忌的男人变得唯唯诺诺,在香港买几罐奶粉,然后乖乖回家,养儿育女。
影片中,大陆男的单程证迟迟没有办下来,我们可以做个设想,如果他的单程证办下来了呢?
他会不会抛下这个怀着他亲骨肉的女人远走高飞?
而且,虽然实际情况是他回归了家庭,但以他这种自由惯了的人,他的心就能安稳下来吗?
一个强势的女人与一个拴不住心的男人的组合,未来恐怕也是不堪想象的地狱吧?
在当下社会环境里,女性地位确实相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但我们应该看到,女性并没有获得完全的尊重与平等的对待,因为遗留在人心的偏见和女人不得不面对的生育问题,注定男女在某些问题上形成冲突和对立。
婚姻,它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里,两个人的婚姻其实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影片中有一段,阿芳谈及婚礼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只是在表演的演员罢了。
确实,如果放到大陆,问题会更严重。
婆媳问题、彩礼、房车、婚俗等等各方面千头万绪的东西叫人心烦。
亲朋好友闹婚玩得不可开交,四个长辈能七嘴八舌地吵到他们入土,自己本是婚礼的主角,现在反倒搞得像个局外人。
当人们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的时候,会不会有一刻幡然醒悟:我们结婚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自己本就悲剧的人生变得更加悲惨不堪吗?
难道婚姻的意义,不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了获得神圣的承诺,在真诚的祝福里,相伴扶持着走完一生吗?
人应该是要大胆追求真爱的,不应该被婚姻束缚了手脚。
尤其是一个女人,当你决定要结婚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个男人值得你托付一辈子吗?
将来面对生活的千头万绪,你们有能力一起抵御狂风暴雨来犯吗?
如果你笃定地相信他可以,那么你是幸福的;如果不行,你就像影片里的阿芳那样,把全世界拉黑,给自己的心放个假,远走高飞一次,暂时的逃离,喘口气,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
2-3。痴線!圍繞於中港、自由的台詞或雙關語趣味鮮明(也可說時機很對),也有些細膩行動(如片末訂了一張大桌子的微「反抗」、剪指甲等),朱柏康「反派」演出俏皮(雖然在廁所讀《電影詩學》讓我很不解)。不過對我來說這些並不構成一個好劇本,更重要的是人物,特別是如何在現在式推展下讓觀眾得以推敲的人物「深度」。女主角的極被動讓我困惑,為何如今極被動的她,會在國中時做出逃家與女性友人同住的激烈行動?中間發生什麼事讓她變了?關於「過去」的探勘,可從她跟兩位友人並不多的幾場戲處理,如開場結婚那位,可是從中獲得的訊息又頗重複⋯後來聽到一說,女主角其實對室友有女同情愫(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她結婚那場擺在那麼前面),可是後來被剪掉了⋯或許是其他合作者沒看懂,或這樣比較聚焦,但都影響甚巨。
从《阿飞正传》里王家卫用无脚鸟来形容香港人,到《金都》里黄绮琳用不会飞的鸟来比喻内地人,香港导演以鸟喻人可谓一脉相承,如果再加上陈果,没有谁比他们更爱以人喻物或是关系了。你可以说有些对内地人的刻板印象,但也有内地人对香港人的刻板印象啊,所以更像是导演的一通调侃与讽刺。当然也有些师承杨德昌的说教台词,但不影响这依然是一个惊人而生猛的剧本,更重要的是导演没有给出答案,是啊,面对当下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谁又不是雾里看花呢?两人大爆发吵架那场戏演得很好,以及女主和男友所有微妙的心理变化都写得演得很好。
#2019金馬No.19 從太子的廉價婚禮聖地金都商場的視角來探討當代香港婚戀觀,輻射大陸假結婚現象。全片視聽不如劇本,劇本不如話題性,好在落點輕巧,氛圍輕鬆,不至於落入沈重的感情包袱中。即使片中對於陸港身分的刻畫討論已經儘量以調侃的語氣來展現,但依然沒能擺脫刻板印象,導演在QA中說純港人劇組在大陸申請拍攝很困難,所以內地場景是在香港邊境拍攝的(好的作為福州人我忍惹);包括在設定大陸情侶角色時候的考量,也是一種想當然的對抗,整體還是浮於表象。再一個信息點,影片中很多人覺得生硬的黑幕過場是張叔平的idea,他把導演的初剪110分鐘剪到了現在90分鐘的版本,也剪掉了一些大陸情侶的劇情線,所以你們可以繼續討論這樣做的得失了。導演希望呈現一個現實向的香港愛情故事,以幫助自己尋找婚姻這一議題的答案。
一起凑合十年,转眼变成女主自我觉醒的工具。辛苦找了十年,转眼变成孩子的爸爸。简直是给女性抹黑。。虽然抓了一些生动的小细节,但是剧情太刻意,离谱了。
关于婚姻与自由的女性电影,前半段节奏有点慢,主题明确后还是挺好看的。我可能散漫惯了,所以感觉片中对于自由的讨论还是比较浅的,但也能理解:到底如何定义自由呢?钱,结婚,身份证,洛杉矶(与自由不搭边),有条件的自由还是自由么?全片没有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两个男主角则都是挺典型的"不能嫁"的人,香港那个妈宝男,是个好男人但不懂怎么做个人,看得我想打他一顿,朱栢康演技挺好的。而大陆那个也是孩子性格,网上就能碰到很多这种人。太喜欢邓丽欣了,但这个角色放在20年前给郑秀文也许会更好点。对我而言本片最大问题在于没啥严重性 - 如果邓丽欣最后选择了结婚,那又能如何呢?世界上选择糊里糊涂结婚的人太多了。只想说一句,女生一定要嫁对人啊!
可是 人生本来就有诸多束缚啊 生活中本就充满了鸡毛蒜皮的平庸 与结不结婚没关系 大陆男这条线和男友这条线都做得好奇怪 为了冲突而冲突 电影里表达的女主不被尊重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她需要换一个对象而已……
作为呆够七年能拿永居但根本不想拿的内地人,在香港看这部电影,我想用脚趾给女主抠个三室一厅。真的很希望香港导演别再扯到内地了。香港人对内地明明不了解,也不关心。台词有点俏皮,但是整体不太行,跟《叔·叔》不相上下。
另一種政治隱喻的劇作寫法。結婚/不結婚,背後深層的其實是中港關係中的「自由」。一紙契約是否會五十年不變?「我地一直都係這樣。」結婚會失去自由,但問題是,不結婚就會想得到理想的自由?這才是劇本最有趣的地方。最諷刺的是,一個大陸人渴望拿到單程證就會覺得是自由,質問一個香港人不懂得自由,而香港人會反問自由的定義是什麼,微妙的不言而喻。龜的象徵意義,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都是被困住,所以「放生」象徵著的就是女主的歸宿。但結局反而很曖昧,她真的離開了麼?點解仲要買大張的餐桌,這個虛偽的反抗是做給誰看?值得玩味。另外似乎有一條隱藏的女同感情線,其實張麗芳是深櫃?朱柏康奉獻了近年港片最令人深刻難忘的男主角演出!
男主角很自然很生活的妈宝男,女主角就像一个纠结文艺机器人。
我非常中意这部片,从头笑到尾。但她的笑点又很高级,一路贴着剧情前行。剧本很扎实。中港两地议题,又多一部电影来讨论假结婚获取身份。对于自由的向往,遥遥呼应多年前《香港有个好莱坞》周迅诈骗港仔最终飞往米国。邓丽欣的演绎,让港女形象又更多元,应该要有一个提名的。#金马56#
看到关于大陆人才能全脚掌蹲的段落,我也跟着邓丽欣试蹲了,能做到。太久没有这种陆港差异和矛盾的作品,而这片也轻巧地没去触碰任何矛盾,只是借着婚姻和自由的关系主题,聪明点了点两地各自不同却也殊途同归的自由向往。
毫无电影质感,白开水
这就吹爆“年度必看港片”?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无论在什么状态,不能做自己,真的是一件很憋屈的事。
最后穿上那件捡起的毛衣,她才真正笑了一下。
很有细节,反映大陆也不卑不亢,都是理解和包容,小事情见功力的,邓丽欣演技提升了好多!
價值觀和觀點落下的很精準,非常喜歡。電影節奏也很好,真是精彩!
我看见Edward走下电梯来求婚,实在好笑,这个调度未免太棒,一是符合金都商场的设置,那台上上下下的电梯真的很有用,二是它拓展了电影要讨论的婚姻关系,没有那么的平等或平行,它好像是上行下行的阶梯,后来莉芳重新遇到杨树伟,也是在电梯上上下下,那都不是摇摆,是一种更像振荡的感觉,也是在那一刻电影进入了更深的婚姻主题的讨论,这是个巧妙的设置,把婚姻中一切冷冰冰的东西都摊在眼前,又令假婚姻拥有了一个时间期限,我好喜欢这样的错位,假的存在久了,一切都有不同的振荡,在这些面前,莉芳所迈出的人生一步,是关掉自己的手机定位,但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步。
流畅好看的小品文。用真假结婚、男女心境的对比引出对婚姻、爱情、自由的思考,结尾也很棒,开放式结局在文内更体现女主的个性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