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film5252)“假如再也不能再见,那么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这是电影《楚门的世界》男主角在决定离开布满了监视器的世界之后,对着镜头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画面,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名场面。
楚门一出生,就在千万人的镜头下生活,被监视、被注视、被摆弄,从来没有离开过既定的日常,每天出门跟邻居打招呼、去熟悉的早餐店买咖啡、然后上班下班,日子平平淡淡,没有纷争、甚至没有起伏,楚门的世界,就是一个美好乌托邦。
直到某天,他发现不对劲,去揭开这个人造乌托邦的谜底,并且决定离开乌托邦。
无独有偶,刚刚上映的电影《芭比》,也在讲述主角芭比逃离乌托邦、去发现世界之谜的故事。
幕后主创团队表示,在拍摄《芭比》之前,确实曾经向《楚门的世界》的主创团队取经。
如何在塑造乌托邦的同时,让观众们都相信这个世界,并且沉浸其中与主角一起经历、逃离、再接受现实,是个难题,但拍好了就会出彩。
《芭比》做到了。
在114分钟时间里,观众完全沉醉在这份梦幻粉红里,曾经遥不可及的完美女性代表,那个经典款的芭比,成为了你我她身边都会出现的姐妹,成为了带领一众芭比娃娃崛起的女性主义代言人。
作为一个玩具IP衍生电影,谁也没想到《芭比》可以拍得这么好,这么意识超前,即使我是芭比粉丝,也不得不说,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它有期待,但没有太高要求。
看完电影之后,我一度被电影的格局震撼到无以言表,无怪乎它能拿下豆瓣8.8的超高评分。
拥有黄金比例身材的大眼睛高鼻梁烈焰红唇的芭比娃娃,是风靡全球的爆款玩具,但也随着时代的更替,被视为男性凝视的产物。
她太完美了,男性爱慕、女性羡慕乃至嫉妒。
这样的完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所以她被女孩子作为理想型的投射。
芭比娃娃被拿在手中,女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她换衣服、打扮、过家家,芭比可以是任何光鲜职业、出现在各色高级场合,但她唯独不可以平淡、不可以普通,不可以不成功。
而《芭比》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它打破了这种男性凝视的玻璃板,破坏了芭比的完美形象,让芭比回归现实。
当芭比不再完美,脱下高跟鞋、长出橘皮纹,她是否还有资格被称作“芭比”?
这是一个抛向所有女性乃至男性的疑问。
更为巧妙的是,电影还用男性角色去打破男性的幻想。
芭比是《芭比》里的绝对主角没有错,但电影里另一位主角肯,作为男性凝视的载体,他也成为了打破男性凝视的手段与工具。
影片的关键词无疑是“觉醒”,而芭比和肯的觉醒形成了一组巧妙的对照。
当芭比与肯决定去现实世界一探究竟,发现芭比乐园之外原来是一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在这里,父权制极具隐蔽性地统治一切,肯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他终于可以翻身做地主,试图把父权制带到芭比乐园,把芭比乐园改造成肯乐园。
然而,当肯发现一切没有那么顺利,他在利用父权制统治他人同时也被父权制统治着,肯才幡然醒悟,父权制压迫的是所有性别、所有人。
近代以来,很多男性知识份子热衷讨论妇女解放议题,因为妇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重要一环,要反封建,就得反父权。
封建社会里的绝对父权制度,在无差别控制每一个人,所以,解放妇女同时也是在解放男性。
但是,这当中又有一个悖论,很多人在受到压迫的时候呼吁反抗父权,一旦他们成为了父权制的主体,他们又会反过来压迫身边人以及下一代。
《芭比》里的肯也是如此,一开始肯在芭比乐园里是默默无闻的nobody,他当然也知道被压迫的苦味,然而,在尝到了父权制的甜味之后,肯却又反过来开始压迫一众芭比。
所以,无论芭比还是肯,性别只是一个靶子。
电影以及大部分女性真正想讨伐的,是在父权制庇护之下横行霸道的既得利益者。
在芭比乐园永远是陪衬的肯,与在现实世界里被调戏的芭比,是一组镜像对照关系,他们通过穿梭于芭比乐园与现实世界,从彼此身上看到对方的困境,通过地位的交换,完成性别之间的互相理解。
所以说,《芭比》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却又不仅仅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它是一部拍给所有人的电影。
它摘除性别限制,破除性别幻想,将人还原为人,让每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心里的一个角落。
当然,《芭比》上映之后,在一片好评声中,也有小部分男性完全破防,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冒他们说,这是什么“傻白甜”、喊几句口号就是“自由女权”了?
这样的评论,恰恰又与电影剧情形成了戏里戏外的精彩互文,帮助电影完成了戏院之外的叙事。
仅仅是走出父权制谜圈,还不足以令《芭比》达到8.8分,电影的另一层境界,在于它的普世意义。
芭比作为一款经典玩具,从一个被人操纵的洋娃娃,一开始很被动,每天和姐妹化化妆做做美甲开开派对,然后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再迷信完美的外表,也不再迷恋芭比乐园的粉红泡泡,这种觉醒的过程,不仅是女性意识觉醒,还是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的意识觉醒。
HBO的热门剧集《西部世界》就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在一座高科技成人主题乐园“西部世界”里,存在一批AI接待员NPC,真人游客们在西部世界与接待员寻欢作乐、释放欲望,后来AI NPC们慢慢长出了自我意识,开始不满足于当配角……
《芭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NPC拥有了意识,开始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冒险过程,这是一个阳光开朗版本的“西部世界”。
在芭比的冒险旅程中,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和重塑男女关系的机会。
最后,芭比放弃了自己可以主导一切的“虚幻乐园“,拥抱更加真实却也更多阻难的现实世界。
就好像《老友记》里的瑞秋剪掉了父母给她的银行卡,决定从此依靠自己,莫妮卡对瑞秋说:“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它很糟糕,但你会爱上它的。
”莫妮卡这句话,很好映衬了决定步入现实世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的芭比,她不再完美,除了橘皮纹,她还会长出鱼尾纹、会遭遇妇科病、会失业、会被社会重锤,但她还是义无反顾抛弃从前的旧乐园、奔赴未知的新世界,这一幕,给很多银幕前的观众带来了辞旧迎新的勇气。
与此同时,电影里大量高饱和度色彩、与意境完美契合的歌舞戏份、一针见血的金句、密集有料的笑点,都让人看完电影之后心情巨好。
不得不夸赞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她曾在诺亚·鲍姆巴赫《弗朗西斯哈》中有过精彩表演,后来演而优则导,又有《伯德小姐》和《小妇人》问世。
她的电影,兼具风格和表达,看《芭比》,有种韦斯·安德森拍了诺亚·鲍姆巴赫剧本的感觉,但作为女性导演,她的视角又与这些白男不同。
更为加分的是电影的成功选角,玛格特·罗比毫无疑问是好莱坞90后女演员中的翘楚,她就是芭比的化身,被男性凝视,却努力在打破男性凝视。
还有,由高司令饰演的肯,开发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油,油腻中带着天真无邪,让人讨厌不起来,常年敞开的衣襟,露出八块腹肌,搔首弄姿跳着翘臀舞,这个男人,唯一的坏处是不属于我。
所以,无论制作还是立意,无论从粉丝角度还是普通观众角度,《芭比》都是一部超高水准的电影,女性观众多半能在里面找到共鸣,男性观众也应该去看看这部真正的“男德教育宣传片”。
它告诉所有人,你可以争取完美,当然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不是非要做somebody,如果你乐意,当一个nobody也可以,普普通通就已经很难得。
片子反复提及的词是「父权制」,似乎 Barbie 的整个不幸遭遇都是因为邂逅了前者,而 Ken 在图书馆借阅的一系列书籍,父权制、马、卡车、男性统治等等,更强调了这一观点,而整部电影也就沦为对父权制下男性的调笑 —— 所需注意的是,这调笑的对象是男性,而非制度本身。
我并不介意如何去调笑男性,毕竟男性总归的确是很可笑的,只是我并不觉得问题出在男性身上,所谓「用主人的剑打败主人」,但你的主人并不是男人啊。
于是剑锋一转,兜到了存在主义身上,以一句发人深省的「做你自己」为性别画上句点。
一开始 Ken 以为世界是男性统治的,于是兴冲冲地去找各种各样的工作,但都被拒绝了,因为他没有任何学历和经验。
于是他去问一个显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男性「难道我们现在不是父权制社会吗」,然后对方回答他「是的,但我们藏得更隐蔽了」。
这里我们要倒转过来理解,那整部电影的结构就呼之欲出了 —— 我们没有把「父权制」藏起来,相反,我们把「父权制」赤裸裸地摆上餐桌,那你就看不到到底是什么东西合谋做出了「父权制」这道菜 —— 被隐藏的东西就在后厨,一个它通篇都没提到的词 —— 资本主义。
所以,那位老板所说的「是的,但我们藏得更隐蔽了」不是对 Ken 的迎合和承认,而是对他的蒙骗。
如果真的是父权制在统治一切,那据此理解,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支配特权,那么身为男性的 Ken 应该在现实世界游刃有余才对。
但他显然活得很吃力,刨除那些表面上的尊敬(对男性性),他在实际层面没得到任何东西。
更何况他误把女人向他询问时间这一简单不过的行为体认为对他的尊敬,这不恰恰是一个空洞的男性身份之荒谬吗 —— 如果他仅占据了「男性」这一符号位置,那他实际上一无所有。
他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因为他没有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也没有经济资本,更没有社会资本(一个人都不认识,彻底的原子化个人)。
所以他才得回到 Barbieland,只有在那个过家家的乌托邦里他才拥有他仅存的东西 —— 暴力,和完全构筑于暴力之上的男性气概。
Barbieland —— 一个不存在任何生产交换消费的单纯财产关系社会。
这里只有两种人,财产占有者和其反面。
其中的 Kens,某种程度而言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房没有车,也没有脑子,在爱欲上也被剥削得体无完肤—— Barbie 的舔狗,有男女朋友之名但无男女朋友之实,每晚都是 Barbie 的舞会和睡衣派对,男性在此存在的意义就是衬托女性的完美。
甚至在 Kens 占据主权后他所谈论的都是卡车 / 马 / 科波拉的《教父》—— 一个典型的无产阶级子弟,对男子气概有着淳朴的崇拜而丝毫未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故而 Kendom 也是个男耕女织式的单纯社会(性,暴力,别的没了)。
而 Barbies,相应来讲则是一群善良的资本家,毕竟她们占据着所有的符号网络还对 Kens 亲善有加。
那么,难道 Kens 对于 Barbieland 的颠覆不是正当的吗?
—— 他什么都无法失去,他只能得到。
但影片用一个吊诡的翻转嘲弄了男性无产者的无能 —— Kens 只能建立 Kendom(这显然是玩的 condom 的谐音梗 —— 避孕套)。
这里的理解要更进一步,因为 Barbieland / Kendom 确实是被上了避孕套的,她/他们都没有性器官。
一个 condom 的世界意味着做爱不会怀孕(其实他们连做爱都不行),同时也意味着,行为都停留在表面而不产生任何实质性关系,即,没有后果的暴力 —— 现实世界的 baby version:他可以侮辱 Barbie,结交愚蠢的伙伴成立兄弟会,但最终,他只是希望 Babie 还爱他。
而且事实上,虽然 Barbie 不爱,但她还是原谅他了。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它倒是点出了部分的真相,尽管这真相在此出现毫无依据 —— 女性是自愿成为工具的:她自愿为 Kens 捏脚,自愿做啤酒小姐,自愿成为幸福的爱情废物...... 影片也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只是说「Ken 带着父权制理论布道了一通,Barbies 就成了它的信徒」,因为 Barbies 身上没有任何对父权制的抗体;而那个经典款 Barbie,她去过现实世界,见过比这更恐怖的,所以能够免疫。
无论是 Barbieland 还是 Kendom 都是田园牧歌式幻想,只不过前者是女性的布尔乔亚世界(资产莫多莫多)而后者是西部牛仔式的男性共同体(女人莫多莫多)。
这倒是能体现出男女爱欲回路之差异,就如同齐泽克笑话里所说的,女人的幻想是她吻了青蛙,青蛙变成王子;而男人的幻想是他吻了女人,女人变成啤酒。
但这样一种幻想乡(尽管令人不适)还是把现实世界的暴力都剔除了。
一个没有生产关系的世界,谁都没有 genitals,根本没有参考意义,遑论什么「女权路径」了。
是以 Ken 必须要回到 Barbieland,恰恰是因为只有在 Barbieland 他才能形成一个相对而言原教旨主义的父权社会,而现实世界里,你没有一些符号 icon / 没有各种学历凝结成的文化资本 / 不占据审美的制高点等等,那甭管你是男是女,你都还是个 loser。
而男性,只是更不容易在这一系列筛选中被剔除,但不代表他们不被剔除。
抛开资本主义谈父权就是导向 Babieland 这种无脑合家欢乐园,要么是 Babie 做那个父性大他者要么就是 Ken,结尾居然教条式的让 Ken 做回自己,那么,难道 Babie 就是自己了吗。
而她赎回的方法居然是去做一个「真正」的女人,从片尾的妇科检查来看估计是有了 genital 了。
那么,我觉得真想激进这里完全能做到—— 去拍一个全方位的妇科检查,展示一下那些即将捅进女性下体的各种医疗器械,也展示一下男医生女患者各种失衡的性别场面,或者展示一下生育那种惨绝人寰的血腥场景,这不是比被拍一下屁股吹几声口哨「恐怖」且「写实」得多吗?
—— 无孔不入的暴力与疼痛,这些才是「仅仅因为你是个女人」的经历。
Barbie 来到现实世界后见到了一个建筑工地,于是高兴地走上前以为能看到一些 empowered women,结果都是男人,而且是低俗男人,对她吹着口哨还进行语言调戏。
那么,她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女工们在建筑工地里愉快地搬砖慨叹自己孔武有力巾帼不让须眉吗?
Barbieland 里面有总统、律师、医生等等,但似乎没有过搬砖 Barbie、环卫工人 Barbie、失业 Barbie,所以这些 dirty work 都分配给谁了呢?
这里就是很明显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可耻划分了。
作为理性的思维着的精神被划分给脑力劳动而居于生产链顶点(他们要去构想女孩子的精神家园),其下的是手工性的、非思维性的体力劳动,前者统帅着后者,而后者是所有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试图摆脱的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人,但你不会想去做一个流水线工人;而当你成了一个流水线工人,你还得是个骄傲的、斗志昂扬的流水线工人(你得觉得自己有 power),哪怕那种工作环境已经让你异化。
不然那个母亲为什么不是一个普通的产线工人,被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折磨殆尽于是召唤自己的 Barbie?
因为我们要救赎的是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 —— 即,那个抑郁 Barbie。
所以影片最后召唤的是存在主义 —— 去「做」你自己。
去体验,去寻找,去感受,亲力亲为地感受一个「女人」,因而它最后已经不是一个性别导向的叙事了。
它不是对立的,而是广大的包容:男女是平等的 —— Ken 和 Barbie 平等地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平等地要从零开始去寻找。
这是最终极的政治正确:人本主义精神的凯旋而归。
不论男人女人,你首先是个人,你首先要实现的是「为人」的价值。
故而影片没有采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的叙述方式,如果那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一个存在主义式的和解,因为我们将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是流着经血的女人,忍受疼痛的同时还被侮辱,是因为男友不戴 condom 而不幸怀孕想不出到底生了还是打了的少女,是被迫休产假面临职业危机升迁无望的职场女性,是为了赚快钱填补家用去红灯区的女孩,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所有的这些都不会被存在主义中介而和解,所有这些都能让女人一次次重新感受到,压在某些人身上的总是比压在别人身上的要沉重得多。
对各种无意识的父权制(并不总是与性别绑定,电影中也点明了这一点)意识形态的呈现非常准确,比如某个肯给某个芭比介绍《教父》为什么必看的场景绝对典中典,在电影院里笑死[捂脸]。
那句被很多人引用的台词确实把父权制内在矛盾呈现出来了。
需要指出,《芭比》开场对《2001太空漫游》开场的戏仿绝不是仅仅为了搞笑或者表达迷影情结。
《芭比》的对库布里克的解构显然有和库布里克科幻杰作对话的意图。
和《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自我意识和理性由那个绝对他异的黑石激发不同,《芭比》中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是在关于自身的否定性瞬间出现(即主角芭比想到死亡的时刻):包括之后芭比世界其他芭比在被肯洗脑后的重新觉醒也是在听现实世界母亲为她们介绍了她们尊崇的资本主义和父权制意识形态内在张力后才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电影里包含大量的自反(self- reflexive)元素(打破第四堵墙的旁白、角色台词、突然被引入的现实元素如BBC《傲慢与偏见》等等),不断引导观众反思自身的种种预设的不稳定性。
比如对虚构与现实的明确分界线的预设:虚构角色当然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来到现实世界,但虚构角色、IP在物质和实践层面塑造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比如无意识的父权行为模式(无关男女)。
比如zzzq式伪女权,永远发表正确的口号用正确的词,但不真正改变日常行为和实践。
《芭比》把女性主义平权在思辨和理论层面的推进放到了流行文化作品中,至少不像某些电影停留在“渣男害女”这种极度幼稚的二元对立阶段。
对我而言这种自反性表达的最高点是电影里这段场景:那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芭比在觉醒后说她想起自己是作家,想起扎克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
这句台词观众如果细想一下会发现几乎把批判和讽刺的炮火指向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体系里所有相关方。
比如,资方以及capitalism之下商业电影的生产机制。
好莱坞和美泰为了赚钱可以投钱拍打自己脸、骂自己的电影。
比如,某些粉圈观众,无脑护主缺乏对不同电影风格的包容意识毫无自己的电影审美判断和思辨能力。
比如,打着艺术表达自由旗号行割韭菜之实不断自我炒作、蹭热度的饭圈导演。
比如,文艺评奖-评价机制:一个芭比过去仅仅因为是芭比就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比如,买了《芭比》电影票就发朋友圈标榜自己看了部有深度feminist电影的观众(我真就在电影院碰到旁边观众全程不好好看电影一直拿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以及,《芭比》这部作品自身。
这句台词被言说出来这个事实本身就在言说如下命题,《芭比》是一部不断自我反讽的无厘头电影,不要把《芭比》又树立成某种新的“父”(如这一类评价:“《芭比》是最完美的feminist作品!
”)。
但对我个人而言《芭比》和格导《小妇人》《鸟小姐》类似,快要绝杀的时候总感觉差了口气。
一方面我对她拍摄《芭比》所参考的理论和电影作品有所了解,所以电影故事和呈现方式对我个人而言没那么惊喜。
思辨层面较当下的理论讨论而言没有推进。
另一方面我感觉她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还是退了一步,没有深入下去:比如电影中现实世界母女一开始的紧张关系在我看来是电影最该展开的部分,可以把芭比所引发的自我分裂、自我他异化主题作进一步探索。
因为这关乎“我们”内部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个抽象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议题,比如女性内部的阶级差异、母女代际差异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平权革命后第二天肯和芭比的相处等等。
对这些问题《芭比》没有作太多探索和呈现。
对这些难点,格导都以一种很讨巧的部分糊弄过去了。
比如现实母女的紧张关系在到芭比世界后就被解决了一大半。
芭比总统呼吁要尊重怪异芭比这种“我们”内部的异类、给她个职位就“弥合”了过去对她的歧视,有些遗憾。
虽然一部电影不能解决现实里所有问题,但在一种虚构和想象的维度通过影像-文本实践去探索的工作其实可以做(这反而是学院里的思辨所做不到的)。
不过最后现实母女一家给芭芭拉送行的那一段还是稍稍给电影注入一点实在界的力量:就在一系列镜头和剪辑的铺垫让观众以为芭芭拉要在现实世界实现自我(她找到了工作、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的时候(一种主流话语中预设的女性解放模式),格导用台词告诉观众,芭芭拉其实是去看妇科医生。
芭比和《芭比》在这个瞬间获得了真实的肉身。
昨天看完《芭比》出来,在门口看到一群穿粉色衣服的女孩推着一个坐着轮椅穿着粉色衣服脚上打着石膏的女孩来看,在电影院的宣传屏前合影留念。
这样的画面让人更相信《芭比》的特别。
这部电影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戏内的芭比世界,戏外影院内的粉色海洋,构成了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新空间。
电影内“芭比乐园”的设定,很明显,即是消费主义之下女性平等的一种幻象。
这构成了电影的切入口——“芭比”作为商品本身,被男性把持的商业体系打造成一种“女性乌托邦”,在这里,每天都是Girls‘ Night,女性可以成为一切,可以包容一切,但这终究是虚幻的。
《芭比》是一部新世代电影,它的观影体验很像脱口秀现场,在那些女性主义台词与吐槽男性桥段出现时,影院内不时鼓掌、欢呼、爆笑。
当这些社交媒体式的女性主义表述被真实地搬上大银幕、成为商业卖座大片时,是否也有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呢?
于是《芭比》用芭比乐园的设定告诉你,这种想法就像如今在戏外制造出的粉色海洋一样,是虚幻的。
在电影构造出来的世界里,我们短暂地相信了女性可以改变社会既定的价值体系,但在粉色海洋之外的一切又在印证电影的提醒——在这个时代,我们在消费主义制造的泡泡里,全然自由,你可以买到一切,但从这泡沫中出走后则是另一番景象。
不要被乌托邦式的幻象所迷惑,女性乃至一切弱势群体,要想在真实的世界里改变什么,依然困难重重。
正是这种既推进议题又警惕幻象的设定,才让《芭比》如此特别。
它没有在贩卖什么女性主义爽文式的东西,反而告诉你,一切刚刚开始,我们要从头梳理自己的存在——我们究竟是一个玩具、一个符号,还是一个器官?
这是芭比在走出了芭比乐园之后才开始探索的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芭比》是一部极度温和的电影——它尚未探讨到关于女性乃至弱势群体表面之下的深层需求。
然而它哪怕只是浅浅揭开了平等的幻象,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了真实世界里显而易见的不公,就已经成为了一部“划时代之作”,引得那么多人被戳中痛点后疯狂反扑,这本身也很值得玩味——到底谁才是活在温室里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连这么一点点温和的反抗都接受不了?
是不是女性和弱势群体在消费主义制造的幻象里才能找到乌托邦,而有一些人却天然地生活在这样的乌托邦里?
拜托,我们只是在被凝视的每一刻里反向凝视了一下父权而已。
《芭比》以这样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融化在Billie Eilish在电影中献唱的《What Was I Made For?》里。
在影院里听到她开口的第一句,眼泪就掉了下来。
“I don't know how to feel/But I wanna try/I don't know how to feel/But someday I might”,关于存在的问题从来没有答案,甚至不知应作如何感受,但至少可以去尝试,或许有一天会有所不同。
就像片中芭比对路人老奶奶的赞美一样,或许我们也身处迷惘之中,一些小小的举动也许带不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至少能达成一些令人安慰的瞬间。
而世界的改变或许也会从这些瞬间里生长出来。
真实的世界难以撼动,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悲观和清醒中怀抱着善意往前走。
它至少已经成功地把粉色变成了一种有抗争力的颜色。
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随着奥斯卡颁奖季的到来,捍卫《芭比》的言论战再次打响。
不知学院是不是有意为之,对这部2023年全球票房第一、并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电影,大方给出了最佳男配角等8项提名,却独独少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有意义的两项。
高斯林随即发布长文,“没有芭比就没有肯”,力挺两位女主创。
也难怪影迷们不联想——女人的功劳都给男人摘了,这不正是电影里父权社会规则的重演吗?
另一面,中国导演谢飞在豆瓣上给《芭比》打了三星,并称它毁了美国电影。
一下撞在枪口上,谢飞恰恰是《芭比》抨击得最厉害的那种父权社会典型形象——上了年龄、有地位的男人(参考美泰公司的高管们),厌恶《芭比》理所当然。
现实和电影再次形成完美互文,喜欢《芭比》的人们自然奋起,口诛笔伐。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名女观众,不喜欢《芭比》可以吗?
当我说不喜欢《芭比》时,是不是等于我站在了它所抨击的父权队伍那一边?
《芭比》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但不是_________。
当我想讨论《芭比》时,脑子里总会冒出这样的句子。
比如,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但如何定义“好”,恐怕又要引起无休无止的争论。
那么我试图再缩小一下范围,在讲述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里,它不是一部让我感到满意的作品。
2023年暑期档《芭比》上映时,我一度抱着较高期待走进电影院,但两小时密集的观点输出配合高饱和度的彩色画面,最终让我的眼睛和耳朵败下阵来——我在电影院里昏昏欲睡,醒来时,肯的王国即将落败,芭比带领的女人们重夺天下,观众们发出热烈的笑声。
也许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我应该在精神极度饱满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准备接受一番颇有共鸣的洗礼。
于是我打消了说出“我不喜欢《芭比》”的念头。
当我郑重在流媒体重新观看《芭比》,试图坚定地站在女性主义立场这边为之辩护,再一次地,我的眼睛和耳朵又败下阵来,陷入重度疲惫。
诚然,《芭比》以非常有创意的方式输出了一番基本的女性主义言论。
对世上大多数观众来说,它可能“基本”到需要用这样暴烈的方式输出。
比如电影中最长的那段独白,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道出女性普遍面临的困境。
而它在设计之初似乎就已预计了被新一代“截图党”们配以粉色文字传播的属性。
这样一番猛烈的抨击,哪个女人不为之鼓掌叫好?
但这正是我对《芭比》厌倦的地方。
讲述女性主义的方式千万种,它选用了最简单、最粗暴、最不电影的方式——也许“电影”的定义是需要被重新定义了。
《芭比》更像是一篇三段式论文,罗列观点,由主角讲出,等大家鼓掌,谢谢,再见。
它的讨巧之处就在于,一番正确言论包裹了没什么关联的视听语言——来点儿色彩,来点儿歌舞,来点儿笑料,人们不知不觉在视觉奇观和辛辣言论中度过了愉快的两小时,甚至是不费脑筋地,全然接受这令人欢欣的乐园。
正如一个疲惫的上班族下班后走进琳琅满目的超市,各种商品,包装美观,价格友好,它们的广告语还一致打出直述你心声的话语——“是啊,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就值得这样的世界!
”你怎可能不被取悦?
但是,仅仅如此就够了吗?
对苦于女性主义无法传播的女性观众来说,够了,毕竟它在最大范围去抨击大家想抨击的事情。
《芭比》变成一个既有效、也有力的窗口,它甚至非常体面地(在资本的帮助下),宣泄了女性之前无法集体宣泄的情感。
女人们可以在这部电影上映期间毫无顾忌地穿上粉色衣服为之狂欢,拍照、打卡,购买粉色配色的各种周边。
电影中的台词被广泛传播,为广大女性发出宣言。
《芭比》成功地成为一种符号,即使大家都知道它是被制造的符号,也心甘情愿。
但是对另一部分喜欢电影的观众来说,《芭比》更像是一场盛大的广告营销,而不是电影。
电影,只是它作为产品面对消费市场的方式,一种媒介,连结了女性消费者的情感。
但如果要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去谈论《芭比》,去掉那些多余的文化符号,它显得十分悬浮、干瘪,更似一场粉色PPT的大型说教现场。
讽刺父权可以以最快速度建立女性阵营。
但《芭比》的讽刺,是一场蜻蜓点水,说服了背后投资者美泰公司主动自黑,骑上那小单车,供人踩在脚下乐此不疲。
肯和艾伦也都不是什么真正有力的男性角色,建立的王国如此悬浮,仅靠几句煽动就被打下——现实世界的男性联盟可有如此脆弱?
推翻假父权的芭比乐园,就等于女性主义的胜利了吗?
电影以“死亡”引起芭比的存在危机,但实际故事的讲述,避开了这个严肃的问题。
整个电影看下来,芭比如何获得成长,似乎轻描淡写,倒是高斯林演的肯去现实世界走一遭,发现父权社会的规则从零建立王国,更让人印象深刻。
即使肯是一个喜剧角色,他也成功转移了人们对真正的女性生存危机的注意。
像芭比一样作为客体被凝视是最大的问题吗?
身材、美貌焦虑是最大的问题吗?
无法直面自己的性器官是最大的问题吗?
在我看来,都不是。
《芭比》巧妙在因为避开了对生殖器官——生育的讨论,也自然避开了对女性面临的最主要生存困境的讨论。
“母性是使女性成为奴隶的最技巧的方法。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如是说。
社会将女性与生育、家庭、儿童教化捆绑,女性就自然受训,以生育为基本“功能”存在于世,为家庭付出终生无偿劳动,并因此始终处于父权社会的下风,无法获得真正平等的财富、政治权利。
当电影《芭比》把她的年龄限定在二十几岁,总有美妙的恋爱泡泡,她就不需要面对这真正复杂的人生。
她结婚了怎么办?
她怎么养育孩子?
她如何重回职场?
她还有好工作可以选吗?
她是不是要为下一代的下一代继续付出直至死亡?
她怎么做她自己?
哪有时间、金钱、牢靠的社会联盟和保障?
穿上漂亮的西装就是职场女性了吗?
那些以完美芭比赋形的女律师、女医生、女艺术家,哪个不要面对这些具体存在的问题?
就像一个传统童话,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在一起,《芭比》也是如此,她和肯分清你我,“我做我,你做你”,宣告这个童话的完美结局。
然而真正的女性危机是在那之后才出现的——芭比穿上西装,然后呢?
她能顺利地冲破接下来更坚固、更不可抵挡的藩篱吗?
那几千年形成的荆棘和大石,才刚刚开始出现。
和年轻气盛的肯较量一下算什么,不过是大餐之前一口小小的芥末。
然而对捍卫《芭比》的观众来说,这一点芥末引起了大众效应已经足矣。
毕竟人们看到了父权制度的荒谬。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继续自己的生活,我们记住了肯的好笑;粉色,大量粉色。
如果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我相信胜利并不属于芭比,而仍属于背后的投资者美泰公司。
毕竟,芭比娃娃的陈旧品牌形象终于升级了。
当我们不喜欢一部成功的女性主义电影时,并不等于站在女性主义的对立面。
观看1991年的《末路狂花》,我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电影中女性真实存在的危机在整个公路旅行中被展现——不需要主角直白密集地说出大量苦衷,毫无尊严的家庭主妇、始终在低薪行业生存的女性、冷漠无情的丈夫、陌生男子的性暴力……这些统统只需影像——电影的语言,就可一览女性危机的广袤“风景”。
那些男人都是“肯”,但原本羸弱无力的他们都发出了比肯更强的能量。
仅需以家庭地位、以强奸、以性骚扰、以诈骗偷窃等方式,足以令两名女性不断被动陷入危机。
而女受害者们始终无法向男性掌权的社会道出自己被害的真相,只有一路逃亡,直至发现,死亡是最好的归途。
当电影中的两个女人,一枪引爆卡车司机的油箱——那场爆炸,就代表了她们的愤怒。
当电影中的两个女人,深夜穿梭在荒芜凶险的沙漠公路——那旅途,就代表了她们面对的人生。
当电影中的两个女人,被无数警车围剿——那以绝对男性优势扬起的尘土,就象征了整个父权制的牢笼。
当电影中的两个女人,给出彼此肯定的眼神——那真正自由、看透身后一切的沉默,就是她们成长的句号。
真正的女性主义,不可能在一片合家欢中完成“你做你自己,我做我自己”的理想结局,而必然有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斗争——通常,以女性的死亡为终点。
《末路狂花》直面女性的生存危机,道出那真相。
也不要忘了,写出剧本的卡莉·克里,获得了199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也是女性主义的一次胜利。
——也许,我原本期待的《芭比》,是一场这样的讨论。
狂欢不是我所厌恶的,我欣然拥抱它的狂欢。
但狂欢之后,我们能否从电影中留下什么,回味什么,是我对《芭比》更多的期待。
正如去年在奥斯卡大获全胜的《瞬息全宇宙》,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它并没有获得许多中国观众的喜欢。
但杨紫琼的获奖是一次大快人心的胜利——或许对喜欢《芭比》的观众们来说,意义更在于此。
真的不要对西方自由人抱有期待🫤 看的整个人很烦躁,不管是电影里的女女男男还是影院屏幕下坐的发出声音的女女男男都让我觉得无比烦躁,这些烦躁伴随着电影里芭比化妆以后说:“我觉得自己看起来像个女人了”这句台词达到顶峰,我终于忍不住发出反胃的干呕声(没有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不是喊几句反对父权制的口号就能真的反抗父权制了,只会让男人像电影里的肯一样愈发明了:哦,原来我们现在的世界依然是男人主导,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我们男人在转哦。
然后就拥有更多莫名其妙的自信了。
如果不是这个电影的名字叫芭比,真的会让人以为肯才是这部电影的大主角呢,因为显然他的性格比芭比更立体,从芭比的不起眼追随者到意识到现实世界的父权制属性后的态度大转变再到把芭比乐园打造成男人主导的世界再到最终摆脱所谓存在主义找到真正的自我,这么完整的个人成长转变路径,反观芭比前面是个花瓶玩偶,后面是个花瓶真人,唯一不同就是把高跟鞋换成了拖鞋,醒了但没完全醒,提出问题了,但没触及根本。
电影里出现“美”、“漂亮”、“丑八怪”等等带有凝视性质的台词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让人不适,欧美自由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要美,要多样的美,要为了自己而美,但是她们从来没有想过人根本不需要美这样的属性,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从这个框架走出去呢。
还有里面女的阻止男人修宪的方法是让男人为了女人打起来,真的好让人啼笑皆非哦,和那些把男人发起的战争导致亡国之类的怪罪到女人身上真的如出一辙,上赶着主动认领了。
最高光的地方大概是:肯意识到现实世界是父权制以后自信满满的走进一家公司说:给我一个领导的职位。
对面男人说:你没有工商硕士学位也不是phd。
肯说:我是男人。
对面说:事实上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劣势了。
肯说:你们没有很好的贯彻父权制。
对面说:我们在很好的贯彻,只是我们让它更隐蔽了。
很写实,他们真的让它更隐蔽了,不然怎么那么多自由人呢。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在对父权制撒娇嗔怪,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会因为你撒个娇就把权利让给你。
什么时候上哇(๑><๑) 啪子新曲已在ktv爆唱✓(๑>ڡ<)☆ 之前不喜欢肯的选角,但是评论区姐妹说得对!
芭比的电影芭比永远是勇敢自由无畏推进剧情的绝对主角!
--可能是预期太高,几乎是边骂边看,写太烂了…芭比到底在干嘛,在成长些什么都没有交代好。
立意不够,有想吃女权红利又不够诚意的感觉,这么大篇幅给肯干嘛???
仿佛要弥补这个角色在芭比世界被忽略的样子,有必要吗?
倒是在讲肯的成长吧!
真的很气,芭比全片的行动太被动了,最后居然要靠男人的恋爱脑来取得胜利。
而且片尾莫名其妙被塞了芭比要变人类的俗套剧情,你倒是交代前文啊!
突出一下“芭比作为曾经的完美女性发现女性不需要完美,而面对这个很烂却同时有很多姐妹们仍然在为♀权奋斗的世界充满勇气想要成为人类来到真实世界与女孩儿们一起挑战父权”这种理念之类的,你倒是写啊!!!
把笔给我!
狗东西!
btw我能说那对母女的关系也处理得很草率吗?
就嘻嘻哈哈来芭比世界玩一下就好起来了呗,思路是没问题啦,问题是女孩的心路历程一点点都没着墨啊!
你好歹让芭比爆点金句也好啊!!!
芭比和那位女性互相救赎一下啊!
这怎么会写这么烂啊!
芭比可以善良纯真,可以emotional,但是她不能从头到尾都是dumb blonde啊!
而且片尾!
NOTHING CHANGED!!
Oh my dear Everything that is Pure and Good and Feminist,高管还是无女,甚至那位芭比的玩伴也没有被公司重用!
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如改名《肯大闹芭比世界来段自恋歌舞但因为恋爱脑被摆平哼哼唧唧受芭比安慰了耶变成你的大男孩肯,喔(装可爱)》滚你爹的!
把♂导🌶全剪掉!
可以想象上映之后会有人攻击电影的场景了。
但《芭比》就是无可争议的好电影,是当下也是未来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人类存在主义的电影。
《芭比》故意用最梦幻最荒诞的方式写下女性推翻父权制的一个可能路径。
芭比的世界既是在模仿人类的世界,也是人类世界的倒置。
芭比世界的诞生,是女性创造者美好的乌托邦念想,但同时现实世界中女性待遇的不公终于有一天刺破了芭比世界的和谐。
于是芭比与肯来到了人类世界,但人类的观念却像一剂病毒注射到了他们体内。
对于现实世界,芭比感到害怕,因为路上不断地有男性骚扰她。
而肯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因为他接触到了父权制的概念,原来真实世界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世界。
比如其中一个片段:肯想在现实世界找份工作。
肯:给我一份工作人:为什么?
肯:因为我是男的人:(为难)但现在这是个劣势了。
肯:那你们没有很好地贯彻父权制。
人:好吧(小声)其实我们把它隐藏得更好了人类的观念就这样被肯传染到了原来的芭比世界,毫无防备的其他芭比就这样成了逻辑无懈可击的父权制的附庸。
然而一些觉醒的芭比就此开始反抗。
电影还有许多名场面,展示男性魅力经典时刻,比如“装无知问男人《教父》的意义”。
但这绝对不是一部仅仅只有一些讨巧的性别段子的电影。
电影的落脚点是,人的存在主义问题,无论是芭比还是肯,无论是美泰公司的CEO,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ending又是什么,这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管是电影还是芭比,它们都是人类创造出来克服存在主义危机的事物,也许人的存在就是没有任何meaning,就是被烦恼困恼,然后不断克服它。
一个女性很难不从其中获得共鸣和启发,从来没有一部如此豪华制作的电影是由女性主导,并对女观众如此友好,从来没有。
另外,本片只有114分钟,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也不搞上下部这样的噱头,可以放心观看。
【They never cared about Ken.】【It's Barbie and It's Ken.】欢迎收听和朋友们展开聊聊的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4c48199328a8653a9b9aa31开头那个Barbie当总统的世界,是美泰(也是现实中当下状况的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打造的,他们提出一种想象,让芭比像现实中男人一样掌权,就是给小女孩们新的梦想了。
Greta解构的正是这个:“男女对调”。
“男女对调”其实很像现在网络上的一种诡辩,女权是男女对立,像正反方,像逻辑的正反合。
在父权的逻辑里,这个‘合’是不重要的,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推理过程,从正到反或从反到正,两相对应,严丝合缝。
但电影看起来温和就是因为呈现出了消除这种正与反,女性意识觉醒不是女人成为男人,男人去当女人。
而是从这里出发,去思考“合”是什么。
借助理论去解释可能更好。
上野千鹤子其实从社会层面提出过男女处境不可对称看待,现在应用和接受很广。
比如,男粉丝追女爱豆,女粉丝追男爱豆,男人买春,女人买春,是不一样的欲望结构,也是并非对等的权力关系。
这种二元论什么时候可以将两方单纯对等和调换,电影里强调,在大家都没有性器官的时候,假设我们不具有性差异的时候。
当我们都被异化成无性的玩具的时候,才会在权力结构里看起来是无差异的,只是占有社会资源地位的区别。
是二元的男女主体。
它放弃追溯,实际上存在的主体/客体的关系。
所以性差异更是一种存在论,我们都来自母亲,由母体之内,来到世界之内,女性可以由自己的身体就和母亲的原初原型建立联结,而男性必须通过“介入”才能靠近由来的子宫。
这和这个倒错的世界是相悖的,男人通过介入占有了世界之处所,由财产关系划分“内与外”、“主体与客体”,并在女性觉醒时焦虑女性是要反手将他们排除在外,整个Barbieland正是这种焦虑的化形。
但这解决了存在的焦虑了吗?
没有。
那个创世的母亲仅被“内部留存和纪念”,而他们自己要做“母亲”,因为哪怕通过介入占有世界,依旧解决不了原初的问题,孕育的问题,真正的处所的问题。
美泰最后变成了老妇其实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让创世的母亲现形,留在Barbieland的芭比显然继续延续二元的倒错的规则,外部世界也依然是那个男人和货币掌权的世界,但离开了Barbieland的那一个Barbie给世界留下了一个缝隙。
她来到妇科诊所,她长出了缝隙,试图从这里出发,这里是“0”和起点,去理解身体内的处所以及与母亲之间的联结。
所以影片里父权制说,They never cared about Ken,因为Ken是旧逻辑之内了,令人恐惧、痴迷、想要控制、编写想象的永远“外”和异域,客体和他者。
所以电影在强调不是It's Barbie and Ken.是It's Barbie and It's Ken. 我们都要做那个being。
我们都得在文化中现形。
(而Ken显然还在主客体的关系里找答案)这是至今未显形的,正在继续的,有待成形的东西。
它显得温和,可能因为它是母性的。
刚看完,精彩至极!
多亏了葛导,本片成了华纳近些年最佳电影。
当年大学期间看过了葛导的Lady Bird(伯德小姐),当时也是被震撼的语无伦次,今天依旧!
片中堆积了各种梗各种笑料,开篇恶搞《2001:太空漫游》巨型玛格特·罗比,中途闯入人类世界用了华纳自己的经典IP《黑客帝国》的红蓝药丸的选择题和传送门。
穿插全片的歌舞又有高司令加盟,让人不禁联想到《爱乐之城》。
本片用戏谑、夸张的手法深刻探讨了当下男权社会下男女关系的平等问题,芭比代表的不仅是玩偶,而是一个女生,一位母亲,一位能够承担责任的独立女性。
不是Girls help girls,也不是Girls help boys,更不是boys help girls。
女性无需男性也可以变得很好,这才是芭比尝试去传达的理念。
多亏了葛导,本片没有拍成过家家式的幼稚芭比电影,而是借用芭比的世界观来深刻探讨了当今社会一些尖锐的问题,例如男女权利、父权制、存在主义、生命的意义等等,葛导想表达的东西真的很多,你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各种各样的思想。
总而言之,这部芭比的内核比你想象中的“芭比”要强大的多的多。
另外,本片的ost也相当强大,有Dua Lipa啪姐、碧梨Billie Elish,洗茶Charli XCX,还有麻辣鸡唱的魔性DJ版主题片尾曲Barbie World,真的超棒。
(而且啪姐还客串演了美人鱼,还有赵喜纳哈哈哈)最后送上片中葛导的醒世语录,这才是正确的女性价值观:不为男人而活,独立、坚强、勇敢的做自己。
当然这些话也适用于男生。
准备二刷芭比。
imdb观众开分,这个分数可以说凑合。
但是metascore给出了惊人的81分,看来观影专家们还是懂这片的精髓的,我很满意哈哈哈。
更新:今天7.22,上映第二天二刷芭比了哈哈哈
不讲故事逻辑的观念输出,用一种陈词滥调来轰炸另一种陈词滥调,很适合上线流媒体以后满屏截金句,成为网络里的社交利器。导演在点燃欧美中产情绪的方式上,很像陈思诚用《消失的她》来点燃国内下沉市场的情绪。高度提纯的性别语言,让人怀疑是否有拍成有声电影的必要(我觉得默剧+配乐的效果更好)。最后,通过人物自嘲说呈现的两个世界都充满塑料感,来堵死别人批评的路,也是很讨巧了。整部电影看下来,唯一喜剧效果拉满的片段,竟然是高司令和刘思慕斗舞,我好想学那个表情包在雨中大喊“你们不要再打啦!”
一部高概念,高设定的电影,但主创不去好好的琢磨概念,却是在框架里塞一些讨好观众的台词和思想。这是一部时髦而投机取巧的电影,却不能算一部好电影。
这个片没有真实客观的评价了吗????且不说对于女权的认知有多浮于表面,光从一部电影的制作角度来说就超级不合格吧……节奏无聊、傻瓜式叙事、讲课一般宣扬“女权主义”……如果真的因为它营销了“女权”就给这么一部哪哪都不及格的电影打高分,是不是反而加深了大家认为“女性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不会理智思考”的刻板印象呢?另外不止我一个人觉得不好看,看的过程中旁边有一对母女,母亲看到一半就开始玩手机,看到中后期女儿直接跟妈妈说不想看了,俩人一起走了…对天发誓中途至少有3个观众离场,真的很难看
太烂了!太没逻辑了!你们怎么就看到女拳了?一堆打鸡血的话七拼八凑的你们就爽了是吧?脑子呢?这电影根本没逻辑也没人在乎是不是啊?一堆口号,纯洗脑,被卖了还在替别人数钱。爱谁谁吧… 一星给高司令,另一星给刘思慕,我管你们的胸肌是真的还是画的。
好塑料质感的一部电影,就电影本身来说,蛮无趣的,故事有些“弱智”,舞台剧似的表演,每个人都极近夸张脸谱化,人物立不住,情节也说不通。从女权思想的表达来看,也过于表浅,过于理想化,好像在给女性观众“喂麻醉剂”,喊喊口号,合家欢似的结局,并不能改善女性的困境。里面的芭比们也根本代表不了真正的万千女性。而且整部片子都透露着某种政治正确,大量的少数族裔面孔,黑人女总统,女二好像是“印第安人”,还有各种黑人面孔,导演好像生怕落人口实,把所有政治正确的元素集合在一起,但政治正确本身就是爹味儿和迎合的表现。
救命 什么沙雕电影
聊个天就能唤醒女性,那真是批量生产女权了
个人觉得没有好看到要交口称赞的地步吧……
你以为是女权,后续演变成平权。你以为是平权,结局讨论自我认知。主题深刻,但全部浅尝辄止,是电影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金刚里影城–9号厅]
给父权制度一点小小的冒犯和大大的芭比震撼,有些男宝别太破防
好尬。。。坏了,我又破防了🙃
难看,又不敢说它难看的程度
虚假的男凝下的女权主义:《消失的她 》VS 真实的女性导演多元视角的女权主义:《芭比》
直白露骨、杂烩喧闹、无聊幼弱、傻白甜,坐在影院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我感觉本片的定位是成为一部女性赋权的当代Grease, 但不小心拍成了青少年芭比Glee。话说得都没错,但感觉是全程尬聊,最后还要给Ken塞个找到了自我的桥段,何必呢,让Ken去死不就得了。
有女权的斗争是挺喜闻乐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没必要把男性角色都矮化,都快成傻子了。女权也不是所有重要职位都必须给女性,片中女性夺回权力,是靠挑起男性内部斗争,而不是让男性认知进步,那男性最终也没有真的进步啊。编剧仿佛在说:女性向的爽剧,不用多复杂的计谋,太复杂了她们看不懂。而男性也不关心不会看的啦。
如果所谓的平权主义者都是这种水平,那父权社会怕是要万寿无疆了。
这部电影更像给女生们定制的一款芭比娃娃。
营销过头的电影总免不了噱头大于内容,口号和讽刺要素齐全但浮浅,矛盾和解决都是童话向的,节奏也乱得不行,靓点很多但高潮几乎没有,因为压根没有悬念,毕竟童话故事里的困境都是肥皂泡,放类型片里也比不上失控玩家
看预告片的时候很期待,感觉难得是部有新意的片子,但是这个片越往后看越觉得……杂乱,放飞,乃至于开始幼稚……最后看下来就有点浪费创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