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

The Favourite,争宠(港),真宠(台),宠姬,挚爱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艾玛·斯通,蕾切尔·薇兹,尼古拉斯·霍尔特,乔·阿尔文,马克·加蒂斯,蒂莫西·英纳斯,珍妮·莱恩斯福德,詹姆斯·史密斯,詹姆斯·梅尔维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宠儿》剧照

宠儿 剧照 NO.1宠儿 剧照 NO.2宠儿 剧照 NO.3宠儿 剧照 NO.4宠儿 剧照 NO.5宠儿 剧照 NO.6宠儿 剧照 NO.13宠儿 剧照 NO.14宠儿 剧照 NO.15宠儿 剧照 NO.16宠儿 剧照 NO.17宠儿 剧照 NO.18宠儿 剧照 NO.19宠儿 剧照 NO.20

《宠儿》剧情介绍

宠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安妮(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是大不列颠王国的女王,她和自己的青梅竹马莎拉公爵夫人(蕾切尔·薇兹 Rachel Weisz 饰)一直保持着秘密的情人关系。阿比盖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是莎拉的远方亲戚,一直渴望融入以皇室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她来到了莎拉身边,想要谋得一份职务,哪知道莎拉对她十分冷淡。 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计谋,阿比盖尔吸引了安妮女王的注意,得以在她的身边侍奉。很快,阿比盖尔便得知了安妮女王和莎拉之间的“小秘密”,对权谋充满了欲望的阿比盖尔开始希望自己能够取代莎拉的位置,得到女王的宠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菜刀班尖刀连北方有佳人如果究极进化的完全沉浸RPG比现实更可恶的话攀岩的小寺同学我去哪儿?生死迷局魔女娇妃勇猛宇宙海贼:亚空间之深渊武林秘案之美人图鉴同伊如果我们唱起歌良家妇女一泡而红渚北谜案十七岁的雨季三生三界情人劫另一个世界十亿韩元林中男孩夺天阙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花芯圣诞快乐女卡车司机靠近你斗破苍穹·止戈57秒红衣小女孩2朱迪与潘趣英勇废柴

《宠儿》长篇影评

 1 ) 关于coleman的彩虹屁与宫斗题材的扯闲篇儿

Olivia Coleman的人设和表演是整个电影的质感。

一个愚蠢荒诞的角色,肥胖丑陋满地打滚,你还是能在她身上看到她的爱,她的难过,她的情欲和天真,真的难得。

爱和性不只属于年轻美丽的身体,狼狈的形象仍然应当能去赤诚的享受它们。

她让我想起了远方的活在立春里的王彩玲,但角色显然是表演难度更大,奥斯卡安排一下吧。

题外话,weisz和stone真的就是延禧里的阿佘和如懿里的胃炎婉啊,电影后半段宫斗手段低幼极了,但三位女性角色都那么立体,与国产宫斗剧里的大部分角色比她仨都带着那么强的生命力和情感冲击力,除了人设演技好,更主要的是lanthimos敢在自己那些有点被滥用了的疯狂广角镜头里大力捕捉她们每个人除了权力关系外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的恐惧,欢乐,和爱欲。

国产剧里碍于尺度问题,拍摄关于宫斗这种将性吸引与兴衰荣辱挂钩的题材,从不敢在镜头里表现任何性张力,于是只好纯粹去清汤寡水地拼智力,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 ) 當你舔食烤豬,烤豬也舔食著你《真寵》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5045905/ 影院好读版毫無疑問,《真寵》是尤格‧藍西莫近期最佳的作品,對我而言,那是因為他將使人嘔吐的爆發點挪移到了電影尾聲,也就是艾瑪史東將腳放踩在兔子身上時。

整部電影就像一頭披著蕾紗的母豬,牠的腳指甲被修的漂漂亮亮,牠的皮被擦的光光華華,牠所有的孔竅也被擦的乾乾淨淨,但牠膨脹的身軀令人作噁,那體現了牠無盡的食慾。

對於食物,無盡的食慾是一種寵愛也是一種罪惡,因為沒有食慾,就無所謂美食,然而當食慾被填滿時,千變萬化的美食又會被轉化成千遍一律的大便,這便是食慾的罪惡,這裡說的並不是女王安妮,她如莎拉所說,是一個傑出者,而這並非諷刺。

尤格‧藍西莫調度聲音與影像,使得整部電影成了灌風的母豬,向觀眾突出的鏡頭是平面無法滿足而得向左右空間掠奪造成的必然結果,而那比影像快了許多的聲音則表現了無盡食慾的暍斥「更多!

我要更多!

」這是無盡的食慾在聲音與影像的具體化操作,而非隨性而、標新立異的形式選擇,因為本片表面上說的是「誰」能滿足安妮女王,成其寵兒?

實際上卻是要說「誰」能滿足無盡的食慾,對於安妮女王,乍看之下她可以要求所有人作所有事,實際上她卻同時也不分晝夜的被眾人要求的,她才是那個眾人的「寵兒」,她不分晝夜的侍奉著「無盡的食慾」因為她代表了國家,於是討好她的人才可以從國家身上撕肉來吃,或者從她身上撕肉來吃,其實沒有差別,她的權力與她的身體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她的身體就是國家的身體,所以在電影中她時常抱怨自己的身體不適,那正對應了內憂外患並存的國家一樣,於是當她說:「我就是國家。

」並非一種驕縱與任性,而是一種精確的描述。

王乃國之名器,不得輕易示人,於是始有寵臣姦佞,也有忠臣孝子,爭相施行或指揮女王的意志,女王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整個宮殿的核心而生活著,安妮沒有自己的臉,她的臉由其他人決定,可以很天真也可以很老成、可以很溫柔也可以很殘酷,可以很白痴也可以很睿智,如果說女性有哪種特質比男性更像帝王,就是女性比男性更惠於時間也更受苦於時間,每個月的痛苦都提醒著她時間的流逝,更別說那17個逝去的孩子更提醒著她痛苦的徒勞無功,所以她總哀號著自己很痛苦。

對於帝王,充滿耐心與陰晴不定是必須的,因為她必須同時掌握底下不同派系,不能讓一個派系過強,也不能讓一個派系過弱,帝王必須是天生的演員,演員的特質正是她不是她所扮演的人。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安妮與莎拉的同性關係中,她扮演著看似弱勢的角色,但這不代表她脆弱與任人宰割,正如女性即使處於被動,也不代表她就是弱勢,大地雖肥沃且由人吸吮,但她也可以隨性索回一切奶水。

身世可憐,害怕失去的艾比蓋爾即便主動出擊,且陰錯陽差的鬥倒了位居高位,行事穩健的莎拉,成為了安妮女王身邊唯一的人,她的精神卻越來越瘋狂與虛弱,因為她的本質是天真無知的,她看不穿扮演,她沒有在安妮女王身上看到整個國家,她也無法及早看到其實整個宮殿就是一間比較大的兔籠,黑白交錯的臣子與黑白交錯的兔子更是一樣的,她與安妮還有兔群與牆璧漸次的疊印在一起,展示了宮殿就是有厚實牆壁的兔籠,她以為自己鬥倒了莎拉,卻不知自己無意間順水推舟送了莎拉自己以為得手的「自由」,她以為極度匱乏已是地獄,卻不知極度飽食才是更可怕的地獄。

《真寵》作為電影之優秀,在於其完全配的上電影院,因為對於影迷而言,無盡的食慾於我們再熟悉不過,關燈是上菜的提醒,我們總期待在這夜宴被餵飽,而這一次,尤格‧藍西莫給我們端上了一份隆重如山的銅盤烤豬,其嘴裡的蘋果還散發著清香,我們唯一要小心的是自己的舌頭,不要像艾比蓋爾一樣,想盡情舔食,卻被吸住而無法自拔,當你舔食烤豬,烤豬也舔食著你。

 3 ) 命运面前没有宠儿,更没有赢家

半个月前落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令人意外的恐怕要数奥利维娅·科尔曼战胜格伦·克洛斯,捧回了影后奖杯。

由新科奥斯卡影后主演的《宠儿》是颁奖季的热门影片,对这部电影的解读自然不会少。

有从时尚入手的,有从演技切入的,我想从命运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

三位女主角在真实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这绝对不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片,而是戏说一段宫廷秘史,你抱着观看荒诞喜剧的心态就找对路了。

十八世纪的英国,在经历丧夫、丧子之痛而自身又饱受痛风病折磨的情况下,安妮女王无论是在朝野上还是在感情上,均严重依赖于自己的密友兼同性恋人公爵夫人莎拉。

在电影开始不久,莎拉对安妮说:爱有限度。

限度也可以理解为底线,但莎拉失败的地方,恰恰在于她没有掌握好爱的底线。

莎拉和安妮是青梅竹马的感情,再加之安妮的信任和依赖,这使得莎拉对安妮说话毫无顾忌。

当安妮询问莎拉自己的妆容如何时,莎拉回答:你看着像只獾。

安妮此时的眼神既无奈又心酸,明显可以看出她被莎拉的这句话刺痛了。

爱情、友情、甚至是亲情,任何一种感情想要长久地维系下去,最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坦诚,但坦诚不代表口不择言,更不代表出口伤人。

这样的话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也足够伤人,更何况安妮是一国之君?

莎拉更挑战安妮底线的事情在后面,当被安妮激怒后,莎拉气急败坏地冲进安妮的寝宫,她用手掐住了安妮的脖子。

表面上看起来是莎拉在这段感情中掌握主动权,但其实她的底盘从来不够牢固。

莎拉和安妮的身份根本不对等,安妮是君主,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而莎拉手中唯一的筹码是安妮的爱与信任。

看过《甄嬛传》、《延禧攻略》这样国内爆款宫斗剧的朋友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君王对一个人的爱很难长久。

这还真不是意志不够坚定的问题,而是当一个人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她)势必要面对太多的诱惑,而有些诱惑实在太过诱人。

你得宠时,高坐云端之上;你失宠时,连烂泥都不如。

伴君如伴虎,这话如果说得没道理自然不会流传几千年了。

出口伤人和掐脖子也就算了,莎拉最挑战安妮底线的事情是当她失宠时,她以手中掌握的把柄威胁安妮。

无论莎拉这么做是出于何种心态,当她选择这么做时则意味着她已经彻底出局了。

说完了莎拉,我们再来看看她的情敌阿比盖尔是如何一步一步战胜莎拉的。

1|讨好安妮失去过十七个孩子,每失去一个孩子,她便养一只兔子,兔子可以视为孩子的替代品。

当安妮要求莎拉向兔子打招呼时,莎拉直接拒绝了。

而阿比盖尔是如何做的呢?

她主动夸奖兔子可爱,还询问安妮自己是否可以抱抱兔子。

听到这句话,上一秒还不耐烦地让阿比盖尔走人的安妮瞬间变得温柔起来。

当看到阿比盖尔把兔子亲热地揽在怀中的时候,安妮脸上的表情如少女般娇羞,这绝对可以解读为一个母亲看到别人欣赏自己的孩子时流露出的自豪感。

接下来,阿比盖尔陪着安妮坐在地上喂兔子吃东西,阿比盖尔正是凭借着这招“投其所好”拉近了自己和女王的距离,从莎拉的小跟班变成了安妮的贴身女仆。

2|赞美莎拉对安妮毒舌,但阿比盖尔却懂得对安妮阿谀奉承。

没有人不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真诚地赞美令人心情愉悦,但有时候假话别人也照样爱听。

3|色诱阿比盖尔无意间窥见了安妮与莎拉的百合恋,不久之后,她故意在安妮面前裸露自己年轻诱惑的身体,再然后她成为了女王的床伴。

4|卑鄙阿比盖尔做这些是因为她爱安妮吗?

答案是否定的。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安妮,从而让自己获得利益。

阿比盖尔本是贵族小姐,但因为家道中落而沦落风尘,她投奔表姐莎拉却只能在厨房充当杂役,而即便如此还会时不时被其他下人算计。

如果说莎拉一直是高坐云端,而阿比盖尔则是双脚始终踩在烂泥里。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正因为阿比盖尔没有退路,她才会不择手段地往上爬。

有些人的卑鄙是超越你想象的。

阿比盖尔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也可以向莎拉投毒,要知道从烂泥里滋养出来的花朵,从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这三句话,套用在本片的三位女主角身上非常适宜。

莎拉,不能说她对安妮没有付出过真感情,但很明显她最大的野心是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而最后莎拉却落得与丈夫被驱逐出境的境地。

阿比盖尔,虽然她用尽心机打败了莎拉,但她始终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过是沦为女王的玩物而已。

安妮,即便是万人之上,但她终究是命运的一枚棋子。

失去了莎拉,她连文件都看不懂,只能在小人的献媚逢迎中了却余生。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摘自斯蒂芬·茨威格《断头王后》)命运,是这世间最无情的二字。

(图片来自于网络)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4 ) 考据//八卦:关于《宠儿》所有你要知道的事儿

2月25日,在人头攒动的洛杉矶,第91届奥斯卡将其皇冠上最闪耀的一颗明珠——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宠儿》中饰演安妮女王的英国演员奥利维亚·科尔曼,她也因此成为镁光灯前风光无限的宠儿。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宫廷里的刀光剑影,帷幕下的假戏真情,牵绊出了深宫内三个女人纠缠在一起的命运。

更有人戏言,《宠儿》简直是百合版的《甄嬛传》,姬圈的《延禧攻略》。

关于这部深刻反映十八世纪的年代剧,我们一起来说说隐藏在背后那些有趣的事。

一、安妮女王的眼泪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安妮女王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1714年在她的统治结束之后,英国汉诺威王朝就此拉开序幕。

那么历史上的安妮女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是否真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般多病又软弱呢?

关键词一:身世不凡、温和作风安妮女王是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的詹姆斯三世与安妮海德王后之女,亦是之后继位的威廉三世国王的小姨子。

安妮在18岁的时候嫁给丹麦王子乔治,于1702年在大不列颠宣誓即位,并在同年发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也即电影中由马尔伯勒公爵(John Churchill)主要领导的,并因此引起辉格党与托利党纷争不断的一场战事。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为了遏制法国吞并西班牙而再次独霸欧洲,许多欧洲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自发组成联盟来对抗法国。

在马尔伯勒公爵的指挥下,1708年大联盟已经控制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制海权。

大联盟获得胜利,安妮女王被画在最上端安妮女王统治作风倾向于温和务实派,她在位期间曾拿出私人财物建立对贫穷教士的赠赐基金,并成为英格兰教会的重要支撑;比起政见尖锐的辉格党,安妮女王更偏向行事温和的托利党人,特别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许多辉格党人企图向女王施加压力谋取更多政治权利。

后被女王打压,1710年之后因此解雇了许多辉格党议员。

这一史实也在电影中被还原,女王和萨拉·丘吉尔的感情由此走入分岔路口。

关键词二:疾病缠身,子嗣早亡在安妮女王嫁给丹麦乔治王子之后,二人确实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婚姻生活。

但很可惜,女王生下的十七个孩子都接连遭遇不幸,十分短命。

安妮女王因此精神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她不仅是一个帝国的女王,更是一位心碎欲绝的母亲。

剧中多次提到女王视若珍宝的十七只兔子,这些兔子正对应着她早亡的孩子们,兔子们的生日就是孩子们死去的日子。

不仅如此,安妮女王一生都在受着病魔困扰。

30岁之后,她的身材日渐发胖,双腿又患有严重通风,甚至需要借助轮椅和拐杖才能行动。

诡谲的拍摄视角《宠儿》这部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704年的大不列颠,终日阴霾不散的英格兰上空,鸟儿也没了精神歌唱。

在欧格斯移动诡谲的广角下,安妮女王拖着散发死亡气息的躯体坐在寝殿的落地窗前,屋内微弱的烛火飘忽着,仿佛死神刚从这里来过。

她实在太寂寞了。

上了年纪之后她的右眼也不太看得见了,可还是每天都会命下人搜遍所有寄到皇宫来的信件,执拗到近乎疯狂。

Sarah,你还好吗?

她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想听到答案。

“就怀抱着兔子们死去吧,我一点也不怕死,因为我早已死了十七次。

二、女人的胸衣、男人的假发和18世纪的华丽美学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服装整体呈现华丽丽的洛可可(Rococo)风。

l 何为洛可可?

统指18世纪70年代前欧洲范围内盛行的艺术风格,Rococo本身由法文中“岩石”和“贝壳”构成的复合词(Rocaille),即这种风格主要是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多用卷曲的线条、非对称的造型作为装饰,精巧又华丽。

相比巴洛克式的喧嚣放肆,洛可可则更为细腻委婉,华丽中带着慵懒。

l 同样华丽丽的服饰(1)女性服饰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女性是沙龙的中心,如何打扮出众对于女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女子们的服饰可简单用一个公式概括:Corps Baleine(紧身胸衣)+ Pannier(裙撑);瓦托式罗布风格裙子的领口较大,很容易露出酥胸,同时花边饰带繁复,更加突出女性的臀部之美。

《名姝》第一季剧照长裙的面料质地柔软,大量花卉图案也印于其上,十分具有女性美。

《绝代艳后》剧照

想想看吧,十八世纪的欧洲,女人们坦坦荡荡地展露极具女性魅力的酥胸与臀部,一颦一笑间皆是风情。

正如日落时分的凡尔赛宫内,璀璨的灯光下一张张极美的面庞映射在酒杯的银面上,哲学、音乐、诗歌、绘画……娇艳红唇开开又闭闭,仿佛一场最宏大的交响乐,让人想溺死在这片无垠的精神海洋。

作为电影《宠儿》的艺术设计指导,三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得主Sandy Powell在保留一定年代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大胆的设计与创新。

以电影想要呈现的人物性格为中心,融合“recycled denim,African prints and historically inaccurate fabrics(可循环利用的棉布,非洲图案和当时还未出现的纤维材料)”试图更加贴合剧中三位女性形象和情节的发展。

Sandy在接受Vogue采访的时候坦言,“Churchill is the confident leader already in place, sturdy and forthright in her views”所以在服装设计上主要选择挺括的材料,花纹简单,整体颜色偏男性化,显得端庄大方、英气逼人;

Sarah骑装手稿

但对于Abigail Masham来说,“ she is the rags-to-riches newcomer fighting tooth and nail for acceptance”,所以剧中的服装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更好地衬托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变化。

例如一开始进宫,Abigail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女仆,她的裙子材质多为亚麻布,设计朴素,几乎没有任何纹饰。

但受到Churchill的赏识提拔之后,衣着也开始发生变化,材质肉眼可见的变成丝绸,装饰也开始多了起来。

受到女王宠幸之后,瞧这小眼神。

后面在与萨拉夫人的争斗中,节节胜利,青云直上,妆容变浓同时服装也愈加华丽,下图为Abigail在与女眷们狂欢,竟然有种妖冶的美感。

至于Anne女王,Sandy本人这样评价道,“Queen Anne is at the top of the trifecta, the frail and distraught matriarch in desperate need of love and affection” 。

因而女王的服装被塑造出一种无助感以及一股不合时宜的孩子气。

(2)男性服饰而这个时代的男装,线条逐渐往直线发展,外套设计前短后长,领子开始出现,且袖子由原先的大开口变化为贴合手臂的款式。

十八世纪初期,男性的下裤也开始使用亮色,上衣(Frock)则以印花或者条纹款式居多,也是当代燕尾服的原型。

补充一个小知识,看18世纪的年代剧通常会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较为浓艳的妆容。

这一时期流行妆容的特点有:a)苍白的肤色 b)野生眉(甚至用鼠毛充当眉毛)c)眼影(颜色较明艳,橘色系居多)d)倒三角的腮红 e)脸上通常有痣,或是画一些小图案(为了遮痘痘或者疤痕)譬如下图《名姝》里的Charlotte:

心形也太可爱了吧三、狩猎、菠萝与泡泡泥在看《宠儿》的时候,我也特别关注了十八世纪贵族们不寻常的娱乐方式,如赌博、舶来零食、与贵族女子的沐浴方式等。

读来甚是有趣,一并分享给大家。

1.英伦式弯弓射大雕狩猎在英国具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从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开始,诺曼人的打猎传统随之传入英国。

特别是对于上流王室贵族,更是视其为最重要的一项户外娱乐活动。

在每年春秋季节,便会云集在英国乡村,享受追逐的乐趣。

英国最为常见的狩猎项目主要包括猎狐、猎鹿与射禽。

但在17世纪斯图亚特时期,随着鹿和野猪的数量减少,狐狸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狩猎对象,狩猎者们也开始大量驯养猎狐马与猎狐犬。

有趣的是,在18世纪早期,英国贵族更偏爱在自己的土地上活动,进行没有章法的狩猎。

而法国贵族则远离土地,常常需要接受骑术学校的严格训练后才进行狩猎。

那么18世纪的女性骑装大概长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呢?

画家Lancret在1740年曾画下一幅“Picnic after the hunt”的画,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狩猎时穿着。

Lancret, “Picnic after the hunt,” 1740在所有Riding Habit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称为“Waistcoat”的一种马甲。

这种马甲一共有三种形式:Large-Skirted Waistcoats(1740s-1760s)、Short-Skirted Waistcoats(1770s-1780s)、Skirt-less Waistcoats(1770s-1790s)。

三种样式的马甲按顺序如下所示。

Thierry de Maigret, mid-18th c.

The Met, 1775

V and A, 1790s一个世纪以来,骑装马甲不断简化,并向实用性方向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女性户外活动的频率提高,以及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期望。

2“你就像大不列颠的菠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宠儿》最后Abigail在Sarah面前用一句话宣告了自己的胜利,“难道不是我赢了吗?

我只知道,你的马车在等着呢,而我的女仆正带着菠萝过来呢。

”所以菠萝为何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这样名贵,甚至可以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呢?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当初是探险家哥伦布在瓜德罗普岛的某处背风群岛发现了这种鲜黄色又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水果,就顺手带了一些回到西班牙,这时是1493年,这一年菠萝才被介绍给新大陆以外的世界。

之后又过了两百年,菠萝才正式在荷兰殖民地的栽种下,成功移植进欧洲。

欧洲民众在首次看到菠萝时都震惊了,它有多金贵呢,你看这一张绘于1675年的画就知道了,英国查尔斯二世正仔细听着下属虔诚的介绍手中的菠萝,满脸喜悦。

菠萝由于运输不便,价格昂贵,经常成为贵族们摆在家里炫富的摆设。

如果大家看过英剧《名姝》第一季的话应该还记得,大姐Charlotte一开始的keeper爵士霍华德为了向她示爱,专门把一颗菠萝乘放在宝石装饰的盒子里,并深情告白:

3.在“热巧克力”里泡个美容澡随着Abigail和Sarah的争斗日益白热化,剧中三人的一场沐浴戏拍的可谓精彩。

尤其是女王的浴室,简直是绿色植物的天堂,边沐浴边欣赏自然美景,身边还有两位可人相伴,人生不要太圆满好吗?

Sarah这身浴袍煞是好看不过除了浴室,我还留意到女王和Sarah共浴时,也并不是在泡一般的热水里,而是看上去像是一团黏黏糊糊的灰棕色浆糊,那么被女王戏言为“Hot chocolate”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从十八世纪开始,欧洲贵族中间就开始流行泡泥巴浴(Mud Bath),他们普遍相信矿物质水和泥巴的混合物对于身体健康非常有益,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医学手段来疗养身体。

这种沐浴方法尤其盛行于18-19世纪间的欧洲和美国,一时间许许多多的沐浴室(Bathing house)应运而生,不仅可以供人泡泥巴浴,还成为了许多女性的社交场所。

这是一位苏格兰医生在英国游访时参观bathing house的场景四、宫廷帷幕下光怪陆离的两性关系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持有一个小疑问,那就是马尔伯勒公爵真的不知道自己妻子与女王之间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吗?

如果知道,他又为何选择听之任之无动于衷呢?

或者说,把这个问题抛到更高的社会层面,18世纪的英国社会对于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又是如何认知的呢?

如果要用形容词去描述18世纪欧洲贵族们的私人生活(尤其是婚姻),那大概就是混乱与狂欢。

18世纪的时髦婚姻可以说徒有契约之表,却无终生亲密之实。

要知道在当时法国舒雅瑟尔公爵就公开讲过:“让我们来分析哪些事,能让女人名誉扫地:有情人这件事应该不会影响她的名誉,关于这点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吧。

”所以有情人这件事完全不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名誉影响,除非同时周旋好多个情人或者跟情人闹掰。

据记载甚至有贵族丈夫一早撞见妻子床下躲着的情人,还和蔼的来了一句:“你的咖啡要加糖吗?

”这下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没有义务爱自己的丈夫,因为贵族婚姻大部分都是出自利益考量的联姻,那么双方都被公开允许有自己的情人,这才能维护婚姻表面的和平。

当然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等到19世纪资产阶级夺去话语权的时候,这种“友好的家庭氛围”就越来越少看见了,但在腐朽的贵族阶级之间还是存在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里,卡列宁为了不让妻子跟他离婚,暗示安娜自己可以默许她有情人渥伦斯基,为了家族荣誉,让妻子有秘密情人也不是不行,并以此来维持这一段无爱婚姻。

1997年的《安娜·卡列尼娜》苏菲玛索嫩的能掐出水来!

在我自己做research整理史实的时候,越来越对于这个世纪所谓贵族们最后的“狂欢”感到有趣,好像一部活色生香的荒诞小说。

当然《宠儿》也把这一股荒诞劲儿拍了出来,越荒诞就越绝望,是一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狂欢,感情的底色是永久的悲凉。

全片结束在安妮女王挣扎起身,抓着Abigail的头发喃喃自语。

欧格斯的镜头停留在艾玛·斯通的脸上将近三分钟,不甘、空虚、挣扎、绝望......“她一生都在爱却也没真正把握住爱,她曾经有过爱却也从此失去了爱,她好像得到了爱到头来却还是不懂爱”,所有的罗愁绮恨被一只巨大的空箱子啪地盖进去了,一瞬间消弭,徒留空气里不知谁的一声叹息。

 5 ) A Trio of Twisted Historical Farce

Sarah Churchill and Queen Anne华丽腐朽的巴洛克式宫闱三重奏,就像“Barry Lyndon” 和“All About Eve”的集合体,揭露束胸衣和马裤等华丽虚饰下的不道德和非人性。

印象最深刻是贯穿全片各章节的病态与荒诞感。

大量快速摇摄、广角镜头下,宫廷空间巨大的荒诞感,充斥着阴郁却鲜艳色调的廊道;Upper-crust 男女贵族脸上夸张妆容、行为(Duck racing + Pelting a naked man with tomatoes) 带来的荒诞感;尊贵高雅的女性开口却是 “Would you like a bite of my new maid before you leave?”;内阁政治议题的博弈交锋,荒诞得像一出堕落的露天舞台剧中的讽刺短诗。

所有人都试图操纵其他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和 Yorgos Lanthimos 以往的作品一样,性、爱情、友情以及家庭羁绊都只存在于他们能够赋予相互的权力之间;在扭曲的视野里,用人物形象和观影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部电影中女性是绝对主角,男性角色要么是无脑愚昧的 Masham,和 Abigail 结婚以后就知道他对于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善于搬弄是非的两面派花花公子 Harley,他们或多或少起着点缀人物角色的作用,对情节发展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片叙事也是靠人物关系转变驱动的。

绝大多数笔墨在于描绘了Abigail,Queen Anne和 Lady Sarah 混杂着情色、政治的三角关系。

其中 Abigail 和 Lady Sarah。

就像简·奥斯汀笔下描绘的角色,在宫廷权谋斗争的基调之中,Abigail 不断向上攀爬的野心逐渐转化为杀戮本能,即使是面对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

Lady Sarah 作为女王的情人兼左膀右臂把持着朝政。

她精明强势,和 Godolphin 合作,试图说服女王向土地所有者征税以资助英国对法国的战争。

整个宫廷都笼罩在通俗影视文学中所刻画的贵族癔病之中,而 Queen Anne 则是罹患程度最严重的存在:时而暴怒,时而忧郁,时而多疑,时而焦躁,健康问题让她在生理心理双重意义上蹒跚前行,长久地散发着绝望的味道,但也是这畸形三角的支撑点。

Queen Anne 处于一种病态的矛盾状态:她的形象是在不断凋萎衰老的,但同时她的肉体却在发胖浮肿(边呕吐边大快朵颐)。

三位女性主演的表现确实精彩,是和严格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掩藏在翘起的眉毛,一次侧视或别有深意的凝视中。

但个人感觉Queen才是三人中最出彩的角色。

这部电影令人喜欢的地方在于,虽然人物关系不断在波折中转变,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胜出者却没有揭示,反而在一次次转变中人物角色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

导演从男性视角给观众带来了令人惊喜的观影愉悦感。

 6 ) 谈论爱情是一件无聊的事

I love you but,If you love me,Love has limit.It shouldn't have.我们所能看到的故事初始,便呈现了两个爱人间的一个微小冲突,并顺势道出爱的真意。

女王 Anne 拥有十七只兔子,以这种方式纪念着自己失去的十七个孩子,除了它们之外,她还拥有一间华丽宽阔的卧室。

没人来觐见的时候,她一个人呆在这间屋子里尤为寂寞。

兔子关在笼子里,门童也只是一个物件。

直到遇到情人 Sarah。

她是真切地爱 S,为她写过许多情绪浓烈的诗,将自己的国家交由她全权管理,国库紧缺的档口还建造宫殿送她。

不幸中的有幸,S 也全心爱她。

爱她的一切,包括身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缺陷,也爱她的身份,勤恳为她打理深陷混乱的国家。

然而,这部拍摄采用35mm的胶卷电影几乎全部用来见证,两人青梅竹马时起的经年爱情走向激烈落幕。

这场爱情权游开战的导火索,当是石头扮演的侍女。

她能从泥地里爬上女王的豪华双人大床,实属偶然中的必然。

电影里的形象基本属于,有理想有文化,长得美还不要脸。

石头的美貌,从出场就被盖了官方章:出个门不是被乡野村夫猥亵,就是被宫廷男爵一见钟情。

个人认为电影中石头最美的一幕,当属她无聊陪在女王床头,孤立地坐在雕龙繁花的墙壁前。

镜头先对准她交叉错落的手指,再到纤细雪白的小臂,最后让她整个人弱小地呈现在巨大华丽的背景之下,成为这幅精美绝伦的油画里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蕾切尔扮演的宠臣 S 仿佛才是导演欧格斯的宠儿。

从平日作为公爵夫人的高贵霸气,到骑马狩猎时到飒飒英姿,甚至跟女王事后清晨里的随性妩媚。

留给她的每一幕特写,都让观众瞬间会意,只有她才是这个偌大宫殿里的灵魂与象征。

电影名字叫做宠儿,似乎该断定所指女王的宠臣(们),实际上女王 Anne 更像是公爵夫人 S 的宠儿。

我只能说,欧格斯既是悲观又无比幽默的,而女王正是两个元素的集合投射。

女王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她自己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孩。

她不关心国家大事,靠吃甜食跟打牌来度日,善妒又容易哄,善良又爱赌气。

她只有两种表情,放肆笑或者气鼓鼓,平静的面孔只有困意浓重时才能出现。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 Abigail 向女王寻求庇护。

女王闻声开门,只见石头叉开两腿坐在地上,面对自己失声痛哭。

乍一看十分不理解:这幅丑样子,怎么能引得女王的怜香惜玉?

后面细想,也许在这里女王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施以援手,更深层的原因是同情,瞧她这般受挫哭闹的样子可不跟自己一摸一样?

而爱人每次见到这样的自己,并没有给予温柔安抚,只有厉声教训。

那一刻起,Abigail 在 Anne 心中的意义,不再只是一个消遣的工具,更是一个同类。

看似拥有一切,被爱却是 Anne 一直苦求而不得的全部。

在旁人看来,S 利用女王通向权力顶端,在我看来,S 只是借用被赋予的权力来悉心爱她。

女王跟 S 这种不对等,成为了她在爱里患得患失、爱耍手段的症结。

开篇的对话成了两人的亲密关系从牢靠走向残破的注脚。

真爱应当是没有限制,你为什么不能足够爱我?

结局当然是不会好的。

欧格斯的爱情观从《龙虾》里可窥探一二:真爱是存在的,但你是不配拥有的,弱者相互抱团取暖是有可行性的。

我对《龙虾》的喜欢远远大于《宠儿》。

倒有一点相反,不满前者的结局,惊喜于这部电影的结局:画面隐晦而隐喻强烈,对峙的内化表演令人战栗。

在《宠儿》里,为这段爱情纠葛助兴的还有两点。

一是其中男性统统是荒诞无能的。

他们的存在只是女性斗争的棋子,他们的命运也因为斗争结果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以乔扮演的 Masham 来说。

自诩为自己是绅士,却在小树林的泥巴地里打滚,跟一个侍女一起,像两只野兽一般粗暴调情。

堂堂第一男爵的美貌,连 S 都忍不住想要浅尝一把。

他也只能在舞会上为女王助兴,在女王制衡公爵夫人的游戏中寒酸迎娶侍女。

或许当时欣喜若狂,可新婚之夜不仅没有同房之实,往后的日子还得喝靠喝闷酒来消散当面被绿的耻辱。

除了花在女性之美上的浓墨重彩,欧格斯也丝毫没放过机会,利用男性群像将宫廷里的奢华淫乐生动描绘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电影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性隐忍。

全片并没有多少眼见的裸露,可以说真章全藏在镜头之外。

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一个导演能拍尽一切,但优秀的导演会引导你走向一座想象的桥,目送你到达他脑海里的世界。

起码欧格斯在这部电影里,不再留恋于用玄虚的文字来传递内心想法,而迷上了更有力道的方式正面挑逗观众。

电影里被刻意切成局部的镜头跟流畅的情色对白形成对比,丝毫不违和,像极一把盐撒得恰到好处。

抛开破有历史韵味的背景故事,浮华夺目的宫廷陈设,电影只剩一段堪称无聊,关于你到底爱不爱我的拉锯战。

可见的 Sarah 全然爱错了人,Anne 乐此不疲地试图靠小把戏来索取更多爱, Abigail 不爱任何一个:这场争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剧,没有赢家。

真爱当然是存在的,真心从来经不起考验。

人心犹如瞬间内涨落的潮汐,凭什么以此要求永恒的快乐和充沛的爱意。

欧格斯不是对爱情缺乏信心,是对你们人类没信心。

首发于公众号「麻瓜看戏」

 7 ) 聊聊这部片子里的假发

电影[宠儿]特别有意思。

导演叫欧格斯·兰斯莫斯,导过7部长片,包括[狗牙]、[龙虾]和[圣鹿之死],却都掀不起什么浪来。

只有[宠儿],在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一举摘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前后收获近300项提名。

讲的是18世纪早期,英格兰女王和她的两个宠姬深陷宫廷权谋斗争、彼此相爱相杀之事。

但在我看来,除了春闺缠绵,最有趣儿的应当是假发。

绵羊一样,曲曲卷卷地盖过肩头垂下,且是戴在男人头上,如今看来十分滑稽。

©️[宠儿]剧照,头戴假发、面如白纸的男臣们何止如今,就连戏里乔·阿尔文饰演的贵族,都一把摘下这劳什子,说“太可笑了”,又不得不戴。

©️[宠儿]剧照,饰演上校的乔·阿尔文西欧是有假发时尚的。

尤其16到18世纪,到处是戴假发的男女,高耸入云者有之,长发披肩者有之。

当时还有人认为,脸在浓密的卷发烘托下,像清晨云海初升的太阳。

却不是为着掩盖秃顶。

究其原因,说来颇有些难以启齿。

16世纪,西方十个女人两个妓,饶是再严谨克制的男人也管不住自己胯下二两,于是全国上下声色犬马、昼夜宣淫。

花柳病就这么染上了。

倒不是因为这个才脱发,而是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头发稀薄。

民间就想当然以为,谢顶的人都不检点。

所以1562年,当29岁的伊丽莎白一世不幸染了天花,开始脱发时,她感到非常尴尬。

便找来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一副赤褐色假发,以掩人耳目。

©️据说,伊丽莎白一世戴假发,一是为遮掩自己的秃顶,二是为永葆青春。

但英国历史学家特拉西·波曼认为,那不是假发,而是真发,因为“她本就是个天生红发的男人”,一直男扮女装而已。

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肖像画,绘于1588年毕竟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天下表率,就算自己个儿不在意,也得考虑黎民百姓的看法儿。

一个秃顶的君主,百姓会怎么想?

他们只会认为国王作风不正,染了花柳病,之后群起而攻之。

所以法国的路易十三在察觉到自己脱发以后,就忙不迭戴起假发来了,尽管那时他才23岁。

©️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三他的儿子路易十四,也没逃脱这个命运。

但病因不同,这个儿子是真有花柳病。

当时医术也有限,一般用水银擦洗或熏蒸治疗,效果是有,却无法根治,还有个副作用:头发大量脱落。

所以路易十四22岁就知道为国家省电了。

当然尴尬,他便一下雇了48个假发师傅为他秘密打造假发,款式多样,甚至成立了假发制造行会。

在位72年,别的不说,臭美是拔头筹的。

早起洗漱要花两小时,让王公大臣列队参观自己拉屎。

又极爱跳舞,舞会上变着花儿换漂亮衣服。

假发更囤了好几箱,惹得朝臣依傍,百姓效仿。

就这样成了时尚,被当时人视为健康、阳刚的象征。

秃顶则有花柳病的嫌疑,是可耻的。

简言之:毛发越多,越男人。

©️头戴假发的路易十四,亚森特·里戈绘于1701年所以法国思想家卢梭扔掉了佩剑、长袜、手表,连工作也放弃了,“只保留了假发和粗线毛衣。

”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在黑死病爆发后就感觉戴假发不舒服,“怕是从死于疫症的人头上取来的毛发制造的”,可他依然在戴。

1663年,兄弟去世,塞缪尔在日记里不无悲痛地写道:他如果还活着,他不会让人看他的头——它让我也感到极大的羞耻。

毛姆的小说《在中国屏风上》,写一个英国女子被骗到中国做姨太,得知真相后转而去领事馆求助。

可领事馆要她离开那个男人,她又不肯:他额上长着头发的那个样子我没法儿不喜欢。

©️17世纪头戴假发的西欧男人到18世纪,狄德罗在他编写的《百科全书》中冒出一句,“长发在古代高卢是荣耀和自由的象征,是皇家血统的象征,其他人根据等级次序剪短。

”于是一夜之间,假发不仅仅代表了男人味儿,更成了贵族与权力的徽章。

贵妇们也争相戴上假发,样式比男人的更夸张,高耸入云不说,还挂了千奇百怪的装饰:蝴蝶、花朵、水果、鸟笼、山水盆景、战舰模型。

《维也纳风流轶事》中写道:女子的头上有一艘艘军舰、一座座娱乐园和一只只关野鸡的笼子,叫外国人万分骇异。

何止是骇异,还充满了麻烦与危险。

一旦戴上便无法躺下,无法坐车,无法打网球,甚至因为假发太高而无法进入一扇普通的门,得由门卫拿一根长矛拨拉着助其通过。

©️据说,1780年,圣保罗大教堂的门厅特意升高了四英尺,只为戴假发的贵妇顺利通过。

图为当时的流于市面上的一些讽刺画这也就罢了,据说假发的材质一般是羊毛、马鬃、牦牛毛、水牛毛,非常易燃,加之本就盘得高高在上,碰到吊灯、蜡烛,灭火都来不及。

还容易招贼人惦记。

在18世纪的英格兰,穷人会训练自己的孩子或猴子偷假发,再转手卖出。

有钱人虽怒不可遏,为顾及形象也只好作罢。

©️猴子偷假发饶是如此,也挡不出假发的流行。

仅巴黎就有假发师傅945个,学徒不计其数。

一个铺子一年能打造100余顶假发,一座城市一年就高达94500顶。

有的适于猎户和骑手,有的可在刮风下雨时出行。

因着这股劲头,贵族身份便真假难辨了,米拉波侯爵充满嫌弃地说,“满大街都是贵妇爵爷。

”所以,但凡以16-18世纪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总能瞧见头戴假发的男男女女。

比如乌玛·瑟曼主演的[巴黎春梦],是路易十四执政期间的法国,百姓水深火热,贵族纸醉金迷。

©️[巴黎春梦][夜访吸血鬼],布拉德·皮特与汤姆·克鲁斯长发飘飘,优雅又妖娆。

©️[夜访吸血鬼][加勒比海盗]系列,男二号和女主的父亲,一个是准将,一个是总督,假发戴一戴也就罢了,竟连巴博萨船长都弄了顶高级灰的样式冒充贵族。

©️[加勒比海盗]假发三连英剧《名姝》,背景为18世纪的伦敦,也是无论男女都戴假发,颜色款式各异。

©️《名姝》最夸张的是[公爵夫人],凯拉·奈特莉演伦敦贵族圈里的一颗明珠,年轻貌美、聪慧风趣,将头发盘得高耸入云不说,还插了三柄“鸡毛掸子”。

©️[公爵夫人]至于怎么个粘法儿,有的是抹上蛋清和面糊调制出来的玩意儿,有的是以尼龙搭扣和发套粘一起。

巴黎一个叫努豪斯的假发师傅曾做出一顶用松紧带子扎住的假发,他在广告词里写:“松紧带柔软如天鹅绒,可使假发随着您的脑袋自由摆动。

”英国演员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也就是[X战警]系列中的X教授,19岁就掉光了头发,30岁那年(1970年)在剧团演出,还戴过一阵子18世纪的假发。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时至今日,虽说花柳病不像从前难以医治,人们更无需通过发型表明自己的高贵血统,但“假发恒久远,一顶永流传”,仍有秃顶之人选择粘假发。

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就曾顶着一头假发上节目,还当场扯下一片,粘在下巴上,说“我现在脑袋上的头发全是假的”。

©️詹妮弗·劳伦斯英国一家公司更是从中发现了致富商机,制造了一种假发片,由真头发制成,防水、防尘,最长可以连续戴6个星期都不用摘下来打理。

也的确,吃药副作用大,植发收费高昂,总体看来,还是戴假发性价比最高,也最行之有效。

如果你觉得太假,我有个主意,就是趁年轻多收集一些自己平常脱落的头发,制成假发。

这样等你老了、秃了,也还是会有自己的头发。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8 ) 粗看是宫斗权谋,细看是悲伤泥潭

安妮女王在西方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挺高的,她在位时的政绩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合并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使两个国家真正地融为一体;二是开党争,并巧妙地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使《大宪章》精神在英国真正得以落地,君主立宪从此具备了可操作性。

从这部电影结尾时安排安妮铿锵有力地宣布结束战争就可以看出,导演对于这位女王的政绩是相当肯定的。

虽然最后一幕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君主的控制欲和对权力的痴迷,但君主蜕变这条曲线是完整的。

尤其是片中屡次提到她对老百姓意见的担忧,更能说明导演的意图。

在真实的历史上,安妮女王和丈夫非常恩爱,在成为女王之前,二人无欲无求,与世无争。

萨拉也确实是一个权力欲极强而且能量非常大的女人,被称为安妮女王最强大的盟友也是最危险的敌人。

托利党人哈利也确实有借安妮身边的女仆来接近她影响她,就在萨拉被驱逐两年后,哈利也被革职,说明安妮对哈利的所作所为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基于真实的历史和导演在戏中的刻意凸显,片中的情感戏和权谋戏其实更多的是用来表现安妮这个角色内心的嬗变。

萨拉和小女仆其实都是为了各自利益亲近她,虽然在迷茫时她也会痴迷于两个女人的温柔和谎言,但她在清醒时也能够迅速摆好自己作为君主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知道怎么去排除干扰。

尤其是那场晚上读公文的戏,虽然因为身体和政治素养的原因让她感觉很吃力,但她仍然很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综上,这场戏虽然看起来是三个女人之间的宫斗,但其实主角只有安妮一个人。

整场戏讲的都是她在失去17个孩子以及心爱的丈夫后,如何走出悲伤泥潭,如何在谎言和权力斗争中找回了自己。

 9 ) 从[宠儿]看欧洲紧身胸衣残酷史

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一妇人,说她的一对儿“热烘烘的奶子如白兔般跳脱而出”,叫男人周敏见了,一猛子扎下,“噙着乳头呜咂起来。

”这句“如白兔般跳脱”,实话讲,真没见过。

纵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巩俐,将半个胸脯都鼓溜出去,可怎么看都像是撒了十几斤酵母蒸出来的馒头,白是白,但谈不上跳脱,反而死气沉沉。

直到我看了[宠儿]。

是18世纪早期,英格兰女王和她的两个宠姬深陷权谋斗争、彼此相爱相杀之事。

开场没多久,两个宠姬便依次登场,那胸前何止如白兔般跳脱,简直就是小马驹子,简直就要蹬进人的嘴里去。

©️[宠儿]主演蕾切尔·薇兹套了紧身胸衣登场,她凭借此角儿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设计师是桑迪·鲍威尔,早前给[灰姑娘]和[卡罗尔]做过衣裳,如今又担着[欢乐满人间2]和[宠儿]的服装设计。

尤其是后者,无比精准地还原了数百年前令所有欧洲女人都又爱又恨的紧身胸衣。

缺点是,太过精准了。

在片场,艾玛·斯通甚至都不能坐下,且“每次开工前都要闻薄荷脑,否则无法呼吸”。

拍了一月,又发现自己的内脏器官被迫移位,“医生说是胃的下半部,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更多同情。

©️[宠儿]是艾玛·斯通职业生涯接到的第一部需要穿紧身胸衣出演的戏,因为此,她的内脏器官发生移位,连弯腰都艰难,休息时只能以一种非常奇怪的姿势斜躺在沙发上“那个时代”,哪个时代呢?

据说是16世纪的西班牙,文人热情讴歌女性的曲线之美,尤其是腰,最好能细到让男子一臂搂过。

贵族女性又极重仪表,遂闻风而动,发明出一种叫“巴斯克依奴”的胴衣,帆布质地,倒三角形,紧身,可令胸脯高高耸起,同时将腰身紧紧束缚,勒出一种丰乳细腰肥臀之美。

诗人阿里奥斯托见此情景,写下长诗《热恋的罗兰》,感叹“双乳的起伏,一如微风吹动的海浪”。

©️巴斯克依奴紧身胸衣,图片取自Godey女士的书,出版于1857年1月很快传入法国,亨利二世的王妃凯瑟琳·德·美第奇成为第一个使用者。

穿的过程中,她感到乳房正在向上提拉,腰腹被收紧,自己平直、寡淡的身躯竟突然有了曲线,顷刻爱不释手,将其视为人生不可或缺的珍宝。

还在1550年颁布了一条禁令,禁止女性宽腰,推行紧身胸衣,认为“完美女人的腰围是40厘米(约1.2尺),只要能拥有这种身材,什么苦不能忍受?

”之后就差人打造了一款金属质地的胸衣,前后左右四块铁片,片与片之间以合页连接,也通过合页松紧,最低可将腰腹收到33厘米。

©️左图是王妃凯瑟琳·德·美第奇,一生爱极了紧身胸衣,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家装。

右图是她的金属胸衣,非常硬挺,后来英国的圆颅党领袖克伦威尔照此做了一个防弹衣但这种材质极易刮伤身体,所以1577年出现了一种叫“苛尔·佩凯”的胸衣,料子是亚麻布,里头加了内衬。

且为了保持倒三角轮廓,塑造丰乳细腰的效果,前后两侧还加了撑骨——一种由长而扁的木条、象牙或者鲸须制成的支撑架,裹小脚一样重塑女性身形。

最普遍的是鲸须,长在鲸鱼嘴里的一种由表皮形成的巨大角质薄片,柔韧不易折,嵌入胸衣,用蕾丝带封牢,可使腰身更加颀长,胸部丰腴挺拔。

到17世纪,又加入了鲸骨,且不止一根,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均抹了蜡油和肥皂,方便嵌入衣身,有的用于压迫肩胛骨,有的用来使后背挺直。

胸部则嵌更多鲸须,缝线从腰部向上放射展开,结构比从前更精巧,也不易因动作幅度大而变形。

当然也更加透不过气,勒得奶子青筋暴起,却反被视为一种异常性感的美。

实在受不了,就将领口开大些,或者拿一柄扇子扇扇风,聊以自慰。

电影[绝代艳后]里就有不少人这么做。

©️[绝代艳后]呼吸不畅晕厥过去也是常有的事儿,所以男人随身携带嗅盐,以便唤醒昏倒的妇女。

连警察都带着,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认为,女性本就柔弱,见到一些不得体的事就该昏过去,这才是上等女人。

怎么讲,跟艾玛·斯通闻薄荷脑差不多意思。

[加勒比海盗]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女主被紧身胸衣勒得差点窒息,还被告知这是伦敦最流行的款式,恨得咬牙切齿,“那么伦敦的女人一定不用呼吸。

©️[加勒比海盗]18世纪,倒三角变成了圆锥轮廓,主要目的是支撑胸乳、拉伸肩背。

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也有了很大进步,得先按身体曲线弯好,再缝进胸衣。

孔眼和缝线交错排列,成螺旋形,并在胸部收紧。

为此,荷兰专门成立了捕鲸公司。

鲸鱼们怕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竟成了它们的天敌。

张爱玲在《连环套》里也写过,“西洋女人的腰是用鲸鱼骨硬束出来的,细虽细,像铁打的一般。

”却仍有人趋之若鹜,尽管它会使人做弯腰或俯身之类的动作时变得异常艰难。

毕竟能把肉挪去该去的地方,穿起来胸是胸、腰是腰,还能把肩膀往后拉,以确保脊椎的挺拔,实在一举多得。

料子也从亚麻变成了丝绸,勉强算舒服。

©️18世纪的紧身胸衣

©️18世纪中期的紧身胸衣最典型的例子是《名姝》,放眼望去,满街都是白兔子跳脱而出。

尤其杰西卡·芬德利扮演的妓,被胸衣箍得紧紧,有捆绑的意思,是性吸引的符号。

©️《名姝》里的紧身胸衣,可以看到青筋暴起但因为没有扣眼,系绳又在背后,所以无论哪种女人,都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才能脱下和穿上。

©️丈夫在为妻子穿紧身胸衣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因为想要变得足够纤细,疼得呲牙咧嘴不说,有时甚至会当场窒息而死。

许多电影里都有这种镜头,比如[火树银花],朱迪·加兰被人勒得说不出话来;[维纳斯的一触],艾娃·加德纳在后背收紧的瞬间瞪大了眼睛;

©️[火树银花]

©️[维纳斯的一触]还有[泰坦尼克号],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女主角露丝,不仅遭遇了近代史上最可怕的一场船难,还要日日挨一回身体上的“刑法”。

她母亲帮她穿胸衣那一幕,扯着绳子面无表情地紧拉了一把,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露丝的苦痛。

©️[泰坦尼克号]到19世纪,紧身胸衣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

因为拿破仑十分崇拜古罗马文化,自然也喜爱直线形女装,而非曲线。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不好细腰,那也就不必饿死。

女性算是暂时摆脱了紧身胸衣的禁锢。

作家简·奥斯汀非常高兴,她说“现在的胸衣一点儿也不挤了,看来原先那样儿真的是很不合身”。

但很快就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

也不知打哪儿传来的一种说法儿,说肺结核是一种浪漫病,患上以后,不仅身形消瘦、青筋毕现,还能让皮肤呈现出一种“拜伦式苍白”。

且基本一到下午,脸颊就会泛起一层红晕,也就是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极力追捧的“玫瑰香腮”。

加上久病之后,虚弱无力,言谈举止反而显得温文尔雅,还能流露出一种忧郁气质,林黛玉一样,由此形成一种风气。

又有人发现,常年穿紧身胸衣的人更容易感染肺结核,便抢着去穿,算是反过来促进了胸衣流行。

©️19世纪中期的紧身胸衣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到鼎盛,胸衣延长到腰部以下,不仅含鲸骨,还纳入了钢骨,再加上铁制的扣眼,比从前的系绳系得更紧,可以爆出乳房,并死死勒住腰腹,人称“黄蜂腰”。

©️19世纪的紧身胸衣用铁质的钩扣取代了之前的绳子

©️19世纪拥有黄蜂腰的女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拥有黄蜂腰的女人就是在这一时期,一个叫Som Mering 的德国解剖学家在对女性的胸腹进行解剖时,发现由于长期穿紧身胸衣,其自第五根肋骨起,严重折向内方,变成了锐角,并最终挤入胸骨边缘。

肺叶的呼吸扩张功能和血液循环也受了阻,肝、胃、肾、肠都被迫下移。

长此以往,必会生出各种并发症,比如头疼、胃痉挛、闭经、子宫炎、习惯性流产,能活过40岁已是万幸。

©️紧身胸衣对人体的影响,图片来自巴伦西亚民族学博物馆但也有研究表明,紧身胸衣并不致命,也没有那么凶险,至多是消化不良,挤压胎儿的生存空间。

荷兰一家医院则找了500名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发现腰臀比例大于0.8的人,怀孕几率是小于0.8的2倍,证明紧身胸衣确实会降低女性的怀孕几率。

©️穿上紧身胸衣之后内脏的变化紧接着,医学界和宗教伦理界都对紧身胸衣提出了异议。

更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参与反奴隶制运动的妇女四处演讲,要求解开束缚,自由活动。

连男性群体都不再支持,认为穿这种胸衣的女人都不健康。

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说,“看见女人像黄蜂一样被束成两截儿,那可不是什么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怎么讲,奇就奇在,女性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穿这件衣裳,反而变本加厉。

比如[乱世佳人],斯嘉丽刚生完第三个孩子,就迫不及待要恢复自己从前的身形。

仆人帮她系好紧身胸衣,她量了一下,当即大叫:“20英寸(约50厘米)!

那可是孕妇的腰身啊!

跟姨妈一样粗!

”仆人只好加大抽绳的力度,斯嘉丽也忍着痛苦说,“试试18英寸吧,不然一条裙子都穿不上了。

”但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穿上漂亮裙子到克拉克·盖博面前转一圈儿,听他赞美自己。

©️在[乱世佳人]拍摄中,费雯·丽被导演要求穿紧身胸衣,勒出胸部轮廓。

费雯·丽对此非常愤怒,但为了角色只好咬牙上阵究竟是谁在操控女性的三围呢?

是男性吗?

可是男性并没有一味地强迫女性去穿紧身胸衣,到19世纪甚至开始反对。

反而是女性在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为自己“上刑”。

或可说,长期以来,一直处在被消费、被剥削的位置的女性,已经习惯了用男性的眼光去衡量自己的价值,依靠男性的肯定而存在。

乃至于有一天,男人说“你不必如此”,女人反而会适应不来。

所以你看,逼迫女性结婚生子的人,往往也是女性。

嫌弃女明星年龄大皱纹多的人,同样是女性观众。

觉得“妇女”一词听上去又老又丑,于是将“妇女节”改为“女神节”自我物化的,依然还是女性。

她们沉迷于紧身胸衣带来的性吸引,不厌其烦地迎合男人的口味,用男人定下的标准去争夺宠爱。

如果你不穿,你不结婚,你不生子,她们反而会去贬低你、排斥你,尽其所能倒灌恶意。

©️[宠儿]中穿紧身胸衣的女人就像今天这个女性权益日变成了购物节。

终于,女人也开始用性别歧视自己,而不自知。

终于,女人成了男权体系的帮凶。

如同19世纪末,全世界都在号召烧掉紧身胸衣,只有女人不愿意。

原来这世上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男女不平等,而是女性在迫害女性。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10 ) 《宠儿》:了解英国历史必看的电影——斯图亚特家的那些事

《宠儿》推荐指数:★★★☆☆一、摘要《宠儿》是希腊鬼才导演的兰斯莫斯的最新作品,兰斯莫斯的作品向来以荒诞和诡异著称。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兰斯莫斯的老搭档科尔曼、微兹和奥斯卡影后石头姐三个人就演绎了一台精彩的大型英格兰古装宫斗剧。

在刚刚落幕的第91届奥斯卡中,尽管之前《宠儿》以10项提名与《罗马》并肩领跑成为大热门,三名女性主演均获得了女主和女配的提名,但最终仅有科尔曼封后,10提1中略显尴尬。

二、影片背景英国有着恢弘的千年王朝往事,也有一大批对当今影视届影响重大的英国导演和英国演员,所以有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来讲述英国的历史故事,比如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的奥斯卡三部曲、神剧《王冠》和之前斯嘉丽·约翰逊和娜塔丽·波特曼演绎的另一部英格兰宫斗剧《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由于英国皇室的国王都是通过继承的,尽管王朝更迭,皇室的姓氏会改变,但从威廉一世开启的诺曼王朝开始,历代国王都是血脉相承。

这一点不像中国的历史,只要打得赢,外姓外族的普通人都能当皇帝。

但也正因为需要继承,所以英国的皇室经常要面临绝后无人继承的问题,所以王位的继承有时就会十分混乱。

故事还要从安妮女王的爷爷讲起,她爷爷是历史书赫赫有名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堂堂国王被公开处死太惨了),之后英国差点没改朝换代,还好之后安妮女王的伯伯查理二世复辟了,这才拯救了英国皇室。

查理二世被人民称为“快活王”,尽管查理二世和情妇有14个私生子,但和正宫王妃并没有一个孩子,所以查理二世死了之后王位就传到了安妮女王的爸爸詹姆斯二世这。

但她爸爸詹姆斯二世命也不好,被历史书上一个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给打倒了。

安妮女王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她姐姐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性恋女王(还有其他的同性恋国王,不得不感慨腐国文化源远流长),她姐姐深深的爱着一个王家管理员的女儿,奈何另外一个小姐姐是个直女,就算你是皇室也掰不弯,于是她姐姐就嫁给了她哥哥(喵喵喵?

),还联手继承王位治国。

因为姐姐是同性恋,自然和她哥哥又绝后了,于是王位才跌跌撞撞的到了安妮女王这。

结果就像《宠儿》电影里讲的,安妮女王随在造人方面兢兢业业,却皆以流产和夭折等失去了这17个孩子,屡屡经历丧子之痛的安妮女王在电影中养了17只兔子,并赋予了他们名字以及生日,来纪念自己的17个孩子。

安妮女王驾崩之后,王位又传到了她爷爷的姐姐家那面,也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她们家,这就是后话了。

在历史上,安妮女王和丈夫还是十分恩爱的,而且也并不是同性恋,这一点应该是故事矛盾需要的改变。

虽然在剧中安妮女王是一位昏庸无能、没有主见、被人摆布的国王,但在历史上,安妮女王统治期间实现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真正的合并,成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之后大英帝国最辉煌时代的基础。

三、影片故事扯完了历史上斯图亚特家族的事之后,再回来说几句电影本身。

开头的时候提到过兰斯莫斯导演的作品向来以荒诞和诡异著称,尽管兰斯莫斯在本片中已经收敛许多,但还大量的慢镜头,鱼眼镜头、巴赫和维瓦尔第的古典配乐,以及荒诞的人物表现和故事情节的浓郁都彰显着浓郁的个人色彩。

本片还有导演精心设计的三场打猎戏,夹杂着一些隐喻作为剧情发展的标志。

萨拉刚刚提携阿比盖尔为贴身侍女带她第一次去打猎时,阿比盖尔迷茫的眼神中是没有目标的,自然也打不到鸟。

在萨拉教导阿比盖尔“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后,阿比盖尔喊“Throw”时眼神坚定了很多,说明这时她已经有了目标,而且想好了要付出什么代价。

果然,第二枪打中了。

紧接着的一场戏阿比盖尔就展示了她的目标是什么:她开始勾引有过一面之缘的马沙姆上校,利用和贵族的婚姻重新恢复自己的贵族身份,但第一次勾引马沙姆之后背过身的表情告诉了我们,阿比盖尔并不是很情愿的。

但在勾引过马沙姆之后,阿比盖尔无意间发现了女王和萨拉之间的秘密,并在第二次打猎时暗示萨拉,这时阿比盖尔只是想以此为把柄从萨拉这多得到些好处,但萨拉朝她放了一个空枪,让阿比盖尔动了和萨拉开战的心思。

这时恰好萨拉忙于政务,两个人出现了感情危机,给了阿比盖尔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当阿比盖尔用花言巧语和陪伴赢得女王好感时,萨拉及时的感到了危机,并在第三次打猎时警告阿比盖尔,但这时阿比盖尔的枪已经对准了萨拉,用鸟溅了萨拉一脸的血,宣示着两人正式开战,也为后面毁掉萨拉的脸埋下了伏笔。

随后阿比盖尔火力全开,一边勾结托利党党首哈利,一边加快了勾引马沙姆上校的进度,一边对女王展开了色诱,最终爬上了女王的床。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石头姐演出时大尺度露胸的镜头原本是不在剧本里的,是石头姐表演时自己要求加入的,故意露出自己的胸面对着门假睡,这样才能给萨拉最大的刺激和打击。

但萨拉与女王的青梅竹马并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两人回暖自己即将失宠被赶出宫门,阿比盖尔拿出了终极武器——下毒,并在萨拉消失的时间里,把之前的资源都利用了起来,和哈利正式结盟,并嫁入贵族豪门,成为了贵族小姐。

在新婚之夜用手给马沙姆上校解决问题时,石头姐瞪着大眼睛迷茫的看着墙壁,配合着节奏越来越快的交响乐,嘴里自言自语的在念叨着,在宫斗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已经着了魔。

影片的最后,萨拉失去了权力和爱情,和丈夫被驱逐出境;阿比盖尔在宫中生存了下来手握大权却只能每天沉溺于花天酒地,屈膝于女王的脚下;只有安妮女王拥有着永恒的权力,但除了权力之外,她已一无所有,只能被这深宫永远的囚禁。

结尾阿比盖尔和女王的脸与一群兔子重合在一起,仿佛寓意着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兔子,在被人宠爱和喂养时,也会被人拿在手里玩弄,在这鸭子赛跑和血橙砸裸男的荒诞世界中,谁又是真正的宠儿呢?

其他文章:《罗马》:阿方索卡隆的私人订制原文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草莓与巧克力(ID:MeetBryan)不定期更新影评、摄影作品等,欢迎来找我玩

《宠儿》短评

简单直白,但拍法和三主角的演绎极速增色:居室既国事,宫闱秘闻与行政运作界限模糊,或许是因爱与权力的排他性让二者间高度相关;兰斯莫斯大量使用自然光、广角甚至是畸变的鱼眼,荒诞四下弥散,如同做了个关于库布里克和贝托鲁奇研究的毕设。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说兰斯莫斯个人风格不再的观众可以封口了,因为这个如哲学家那般思考的作者只会创作寓言。筑起《宠儿》这座宫殿的是一个削弱了男性力量的女权结构。不幸的是争宠的女人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里是绝对的小丑,而男人在一箭双雕的叙事里也并非缺席,他们因愚蠢而被放逐在了另一场滑稽的表演里。因此从男权那里过渡而来的秩序像束身衣一样强行套在女性的双腿上,困在王座上的女人走不出变形的房子也走不出扭曲的语境。这个浮华的大鱼缸最终成了女人的悲惨世界和她们永远无法逃离的牢笼。

7分钟前
  • Muto
  • 推荐

鱼眼镜头堪称本片一大特色;Cunt和Rape俩单词满片飞则是另一大特色。哼,别想太多,到最后你也不过是既受宠又受困的笼中之兔。

1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是挺有趣的,鱼眼镜头、配乐、服装、美术都有亮点,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就这样了?真跟《影》有点类似,费了这么大劲,就讲这么个故事?有意思吗?

12分钟前
  • 两生花
  • 还行

81/100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件事:人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失去珍贵的“东西”的。兰斯莫斯再度展现了他对悲剧的独特精准的切入角度,整个premise相比之前的作品更成熟精炼。最后一幕即便是在credits出现时,仍然持续回荡在我脑海中,特别伤感。

16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这我不行 男女博弈宫斗什么的 靠奇情取胜 整个一大不列颠绮谭 除了女王演技炸 剩下的部分真是闭着眼睛都能想到怎么发展 服化道过关 但横向比较奇情故事 近期看过最好还是血观音 这个真的不行

19分钟前
  • 巧比
  • 较差

三位女主都很棒,尤以奥利维亚的演技拔高一筹,痴傻霸道哀怨的女皇形象演活了,与宫斗剧不同本片是三个女人交杂爱恨欲望的权斗,放小环境里是三角恋或是闺蜜闹别扭,放英国皇室里就能决定欧洲大陆命运,我认为比兰斯莫斯前几作要好,因为性-权力关系在这样一个故事里被展现的更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摄政的权力,想被爱,想要高贵的身份,影片中出现过的性几乎都是权力关系的体现,通过性来修复信任、赢得青睐、建立关系等等,唯一能明确的爱大概就是劳燕分飞的女王和夫人难以言说的历史了,从这方面说“同性”根本就是个不值一提的标签,因为所有的性都是关于权力的。当这个女皇也很惨,君主立宪后,两党基本架空她,皇室的集权度可能还没现在中国的县政府大,被困在偌大的皇宫里逗兔赛鸭,成为王冠的囚徒,荒诞,其实三人都是受害者。

24分钟前
  • 局外人
  • 推荐

我可以直接说我没看懂。Yorgos Lanthimos的电影看过三部,这部的看不懂程度在《龙虾》和《圣鹿之死》中间。一贯的黑色,一贯的喜剧腔调,一贯的演员主位,一贯的风格摄影和一贯的“结束了?”。这电影单独拎出来一个章节可以说很好看,但是连在一起有种so what的感觉。三主演的表现,特别是Olivia Colman的表演是看电影最大的收获,因此加一星。Anyway,我大概不适合看Lanthimos的电影。

25分钟前
  • Karo
  • 还行

摄影美术表演加分,可对于从小在宫斗剧中浸染长大的国人来说,这戏写得实在太小儿科了

29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荒诞感的营造很厉害,三位女主的配合也是绝了。

31分钟前
  • mOco
  • 还行

终于get了石头姐的美,躺在床上假睡那一幕真的柔软可爱充满诱惑力。一直觉得跟天朝这种传承上千年礼仪文化的宫斗比起来,欧洲中世纪的宫斗总是显得很儿戏,这部也同样简单直接野蛮,但因为代入了石头姐弱势心机女上位这条线,看起来有吸引力多了,女王和公爵夫人也都演的好自然,结局一声叹息。总之在爱情里争斗,就不会有谁真的胜利。小说戏剧一样的分章节看着挺舒服。尼子这个造型都能入戏真的有意思。

34分钟前
  • 杨淇羽
  • 推荐

传记类,英国女王先后经历闺蜜霸道的爱和女仆阴谋的爱,从而成长成熟起来,但这么神经质,皇室同意吗?景物很精致漂亮,镜头视觉变幻很特别,背景音乐很难听,有些镜头很尴尬。

38分钟前
  • 龙皇
  • 还行

很好看啊!低机位广角畸变,犹如西洋镜的华美造景及人物,古怪配乐,就连篇章设计都特地精致排列了荒谬标题,整个视觉是变形又充满挤压感的,很有趣的喜剧做法。大玩特玩,惊悚算计的最后居然是两个人荒淫行为下非常落寞伤感的叠影特写。挺喜欢的!

42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6.8 前期格局给人感觉很大,人民,战争的字眼频繁出现,但这仅仅是表面,宫斗的故事并不会说有多差,但是在本身的格局面前一切给人的感觉就是儿戏,勾心斗角的争宠和大格局的战争背景给人一种很强的割裂感,没有更深层次的讨论,如同几个泼妇一样骂街,只是有了英伦格调的优雅,优雅归优雅,煞笔归煞笔,全片完全是靠三个优秀女主撑着,而且片中每次都会突然出现一个鱼眼镜头,这是何必呢,看着难受又尴尬,完全没有必要。(但是服装设计是真的棒啊)

47分钟前
  • 老滚
  • 还行

我很少用恶心来形容一个人

48分钟前
  • 花泽累
  • 较差

兰斯莫斯证明了自己这套装神弄鬼也是可以改成商业片的,我倒觉得他这夸张和惊悚的套路在这部电影中也是处理得不错。几位女演员都有闪光点

52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外国的王室女人整天都在想着这些破事儿么???我的天啊

54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希腊新锐导演又一个性光彩之作,三位女演员个个精彩。西方的“宫斗剧”,多了一些夸张、戏虐、后现代色彩。

5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女人啊,都是戏。

59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还行

薇姿真真爷t,宛若宫廷版霸道总裁,谁又能看出来薇姿比科尔曼还要大四岁呢。

60分钟前
  • 过尽潮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