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小男孩的人一定是爷爷首先想说的是 电影名为<蒙太奇>,不仅仅是犯罪手法是蒙太奇,而且在拍摄手法上是蒙太奇。
具体举个电影中的例子:我们为什么在第二个案件发生时没有怀疑西珍的母亲(女主角),就是因为导演将女主角独自找线索和警方办理第二个案件安排在了一块,这是人们产生两段主线是同时发生的错觉,这样就给女主角不可能犯罪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明。
将两段画面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到一起,就起到不同的效果。
同样,试图绑架小男孩的画面,虽然安排在第二个案件之前,但并非是当时发生的。
因为如果是女主角所为,根本讲不通,女主角做事是很有目的性的,不会去找一个不相干的孩子,倒是十五年前的爷爷很有可能是在物色猎物的时候所发生的,在后来的摩托车司机提供的证词中也印证了爷爷偷车的事实。
电影犹如记忆碎片,看似很混乱,但在看完之后,其实很明朗。
之所以用蒙太奇的剪辑方法,我想是为了制造悬疑的气氛,或者说为了移走女主角身上的疑点。
有时候这种蒙太奇的手法能将导演的主观想法强加在观众的逻辑思维中。
韩国悬疑类型片中的佳作,精致又缜密的剧情设计让影片自始至终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可以感觉到导演在剧本上的研磨付出了极大精力,而在如此特别的故事背景下,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和某些逻辑上的漏洞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也会留下不少被质疑和吐槽的空间,甚至会给人一种过度戏剧化的痕迹,但总体上瑕不掩瑜,讲述的事情可以令人相信,影片的根基也就扎住了。
多级反转的故事最容易搞砸,也是非常难驾驭的,一不留神便会成为刻意与生硬的背景板,但此片从前期铺垫伏笔到后期进入高潮,层层递进自然流畅,特别在剪辑的视觉技巧方面运用得十分恰当,让观影者瞠目结舌的同时醍醐灌顶,解开谜底的一霎那更是升华了主题,打开了人们内心思考的空间,节奏感可谓满分。
片中对警方的讽刺和嘲弄基本成为了韩影固定的环节,几位演员的演技爆裂,片名则完美呼应了故事内容。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
佳作。
关于剧情不细说了。
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
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
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影片有三条线。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
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
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
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
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
我说两个别的“bug”。
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
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
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
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
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
不会的。
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
一定不是。
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
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
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
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
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
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
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
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
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
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
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蒙太奇》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名字翻译的有意思,很点题,电影还不错,尤其是结尾的部分,反转挺耐人寻味的,想到句俗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于完美犯罪,其实并没有很精妙,但整个节奏把握的很好,只想说一点这个不太完美的犯罪!
(硬要挑出一点问题的话)蒙太奇是剪辑技巧,片中被害人的母亲,把15年前的案子平行剪辑了一遍,如果不是电影,那这位母亲可以说是相当高智商了,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前两年看过一部电影叫《看不见的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复仇的父母,不过有铺垫,那位母亲有话剧团的表演经历,所以,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而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唯唯诺诺的样子,15年的时间,怎么看也好像不太有说服力!
可能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就是他对孩子的爱和对嫌疑人的恨!
PS:每次看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是很想为里面的policeman打抱不平,因为几乎所有的案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傲慢的,愚昧的,邪恶的甚至,当然也有好的policeman,不过面对大多数的坏policeman,总觉得他们不被人理解
《蒙太奇》是韩国导演郑根燮的处女作,该片在2013年上映,算是一部老片子了,主打悬疑犯罪,一出世就备受瞩目,颇受争议。
引起观众争议的并非影片类型、风格这些外在的内容,而是它在故事结构和形式上的一些尝试。
这些尝试打开了悬疑片一个新的角度,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个新的角度重新去看待一部电影。
说起来,韩国电影在悬疑、犯罪类型上的确是“身居高处”,罗泓轸的《追击者》、《黄海》首当其冲,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寄生虫》紧随其后,杨宇硕的《辩护人》、《铁雨》,虽牵扯ZZ题材,但骨子里那股神秘的血腥味仍清晰可见。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电影类型,复杂的现实社会结构给了电影一个契机,利用前者来设计故事,建置故事大框架,所以以往我们看的韩国电影,即使与现实社会毫无关联,但在某些设定、角度上,其实仍从现实社会中吸取灵感。
比如,《铁线虫》的城市框架,《寄生虫》的阶级框架。
以及这部《蒙太奇》的犯罪框架。
《蒙太奇》的开头给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说了追诉时效性这么一个问题,片里给出了一个年限:15年。
意味着什么?
自罪犯被立案侦查的那一天起,到第十五年后同一天为止,超过这个时限,案件便会撤销追查,倘若没能在十五年内找到凶手或嫌疑犯,或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追责,那么过了时效期,犯人将不会为过往的罪行担负任何责任,重获新生。
这个设定是不是有点熟悉?
是的,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里,关于追诉时效这个细节,一直贯穿在电影间,直到最后时限到了,也没能找到罪犯,片子风格压抑绝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情感上更能使我们震撼,但这种故事设定出现一次就够了,第二个《杀人回忆》,未必能比原版更优秀,且承担的风险更大。
所以我看电影时,期待《蒙太奇》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也担心它没有突破。
《蒙太奇》怎么运用这个设定呢?
我很好奇。
电影从一段梦开始。
这段梦,可以分解为三个片段。
「一个女人头上套着黑色塑料袋趴在方向盘上,情绪紧张」。
「从后面奔驰而过一辆面包车,车里坐着一个打电话的男人,他朝女人车里看了一眼,再往前看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车子急刹车,瞬间失控,翻倒在地,车里人生死未卜」。
「女人下车,缓缓走进车祸现场,失神间,踢到了一只被撞断了的白色水晶鞋」。
黑幕,梦戛然而止。
其实这段梦里隐藏了很多信息,只不过在刚看电影的时候很难去利用这些信息找出潜在线索,所以我们先记住这些细节,等到之后再慢慢揣摩。
然后呢,镜头直接给到了女人,女人醒了,这是女人做的一场梦,梦里元素太多,且太琐碎,一时间没有有用的信息可以利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女人,有一段悲伤的经历。
这是一个突破口,看电影要么从事件出发,要么从人出发,无论是事件还是人,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量都是极庞大的,且都是相互关联的。
你找到了一条线索,就可以顺着这条线索一直走下去,只要中途没有遗漏的细节,就可以直到故事终点。
而至于我说的对不对,我们在故事中找答案。
后来呢,警察上门,和女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在上面提到的“15年时效期”这个细节,原来在十五年前,一位名叫“西珍”的小女孩失踪了,而这个女人就是西珍的妈妈。
嫌犯一直没有踪迹,而下个星期追诉将会截止,到那时候,即使抓到了犯人,也无法定罪了。
当年警官吴青浩亲口答应了西珍妈妈,一定会把犯人抓到手,但眼下时限将过,再大的承诺也没有意义了。
怎么办?
争分夺秒。
抓住这短暂的一周时间,抱着一定要把凶手绳之以法的决心,替受害者伸张正义,或许会创造奇迹也说不定,还真巧,恰恰都在这个紧要关头,嫌疑人露出了马脚——在案件现场放了一束花。
吴青浩抓住了这个线索,先是找监控,查车牌,无果;然后再找路人,查行车记录仪,无果;最后,他去过去的几个案件现场,收集车辙印,仍是无法追踪到犯人踪迹。
没想到,吴青浩再次与嫌疑人打了照面,这一次,他无意间发现了嫌疑人的车,车上的标志和记忆中的标志一模一样!
这个故事设定有点奇幻,但为了戏剧冲突,电影这样设定我倒能接受,不过尽管他发现了嫌疑人的车,也发现了嫌疑人,最终还是跟丢了。
这次逃脱,让嫌疑人彻底摆脱追捕,破案无望,伴随着午夜十二点到来,这起案子也消失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吴青浩决心辞职,自此离开警局,这场历时十五年的诱拐案,宣布结束。
但整部片子到现在才过了半个小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在追诉时效期结束后,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必须提到的是,在警官吴青浩和嫌疑人的追逐戏里,有一个片段的一个细节需要再说一下:尽管吴青浩没能追上嫌疑人,但在一家面馆里,嫌疑人为了挣脱追捕,仓促逃跑时没拿带到店里的伞,而吴青浩和他的同事也没有注意到那把伞。
这个细节很重要,之后再说。
十五年时效期过了,嫌犯找不找得到都已经不重要了,那么显然该片并没有纠结于时效期这个细节,它还想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期限之外的事情。
2012年由韩国导演郑秉吉执导的《我是杀人犯》,讲述的便是一个时效期外的故事,该片讲述了十五年前的连环凶杀案还未破案,就超过时效期后,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终于露面,出版自传,并成为明星的故事。
由于该片略带荒诞的现实意义,在2017年,日本翻拍此片,起名《22年后的自白》,该片于2019年在国内上映,相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一定还有印象。
那么《蒙太奇》会是这样的故事套路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
激烈的追逐戏码后,是一段漫长平淡期,吴青浩辞职,诱拐案沉没,受害者无人问津。
每个人,每件事情需要一把斧子去凿开表面的冰层,挖掘真相,而电影也急需一个转折点来让故事焕发生机,这个生机就是:另一起全新的诱拐案。
同样的声音,同样的地址,同样的照片线索,同样的路线规划,以及同样的作案手法,一切都和十五年前的那起诱拐案惊人的相似,致使警局首先就想到了当年诱拐案的负责人:吴青浩。
一场猫抓老鼠的好戏,再一次上演,这一次,一切都有了把握。
追踪电话,搜索现场,准备钱袋,一切井然有序。
到了交钱那天,车站出站口一堆警察,没用,当年也是如此,还是没抓到。
那嫌疑犯在哪呢?
吴青浩知道答案,嫌疑犯钻车底,躲列车,翻围墙,吴青浩紧随其后,十五年前的逃跑计划,如今再度上演,但这一次,他再也逃不掉。
提线,收网,抓鱼。
一气呵成。
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这起诱拐案的嫌疑犯,竟然是失踪女孩的外公!
虽然难以想象,但众多线索都指向这个外公,包括电话里的录音和电话亭里烟头上的DNA,这个诱拐案终于告破。
但貌似还有一些细节让人心生疑惑:外公诱拐自己的外孙女的动机是什么,是钱吗?
那他为什么要把钱袋扔出去(在被抓过程中,他奋力想将钱袋扔出围墙),还有,他为什么要模仿当年的诱拐细节,还是说当年的案件也是他所为?
这些细节,让吴青浩也疑惑不已,直到找警局老朋友比对十五年前和现在的嫌疑人录音的时候,才找到突破口,原来,新录音看起来新,其实是旧录音的拷贝版,是新的嫌疑人拿着录音机播放的片段,这段录音其实是十五年前所录。
而这段录音的主人,就是这位外公。
这不就说明了这位外公实际上就是十五年前的嫌疑犯了嘛!
是的,这是一个意外的突破,但十五年后的诱拐案呢,还是他吗?
另有其人。
无论是将钱袋扔出围墙还是利用录音模仿犯罪的手法,都证明了其实这起诱拐案的真凶仍旧没被抓到,这个通过模仿犯罪的真凶,利用制造的假象让过去的嫌疑犯暴露,让加害者成为了受害者,说明他对加害者极其痛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模仿细节,伪装嫌犯抛线索,讲条件,灭证据,说明他熟知十五年前的案件细节,且懂得完美作案。
这个人,一定是认识嫌犯的人,并且一定对他恨之入骨。
吴青浩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是西珍的妈妈,那起十五年前诱拐案当事人的母亲。
虽然没有线索指向这位母亲,但其实电影在一些细节上,都有所暗示,就是我在前面提醒大家注意的那个细节,那把遗留在面店的伞,伞上写了一家公司的名字。
这个细节被安排成了一条支线,在支线里,西珍的母亲回到面店,拿到了这把伞,想请求当时还在警局的吴青浩帮助,但感觉无望的他拒绝了西珍妈妈的请求,此事之后不了了之。
但这条线索并没有断,其实西珍妈妈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努力排查和筛选,这把伞只赠与公司优质客户,她就从这些人中筛选出诸多嫌疑人中,并终于在嫌疑犯的家里,发现了嫌疑犯。
她想亲手杀了他,但最终没有下手,不是因为下不去,而是想把这么多年的痛苦加倍还于加害者的身上。
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身份的错位让电影迎来了第二次转折,你或许不记得当时的种种细节,但光是这次错位,就足以让你印象深刻。
它把电影彻底拼接成了一个整体。
电影是蒙太奇的艺术,这点不用我多费口舌,《蒙太奇》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来给我们制造了一场梦。
电影开篇,破碎的镜头,中间,混乱的细节,之后呢,是匆忙的结尾,一切都像赶工一样,匆匆达到目的,但都是残缺的内容。
当然了,片段本身是完整的,缺的,是故事。
拿开篇举例,西珍妈妈的梦,有画面,还有细节,但缺什么,缺人。
人的细节,只能用人来补。
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来填补缺失的细节的,吴青浩是打电话的男人,那么关于他的细节,需要他自己来说。
嫌疑犯也是如此。
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身份错位,只不过是让这种细节重演,让我们更容易看清它们,发现它们,而不是创造它们。
这一点,很像电影《控方证人》里,即使故事细节在之前有所演绎,到了法庭上,所有细节仍要重演一遍,复述一遍,为什么,因为故事仍有疏漏,只有重演,才能发现真相,也只有重演,才能填补上之前缺少的细节。
影片最后一个画面,西珍妈妈在西珍失踪的最后现场放了一双白色的水晶鞋,这个画面,和开头梦里的场景是否有些神似呢?
电影的艺术,是蒙太奇的艺术,也是重复的艺术。
最终,嫌疑犯怎么样了呢,真凶找到了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你去电影里找了,电影有蒙太奇,文字也有,事件的真相,也隐藏在这篇稿子里,需要你的慧眼去发掘它,补充它。
相信重读几遍,你终会寻得答案。
影片利用两条叙事线间的时间差创造了反转,节奏流畅紧凑,细节铺垫足,前面虐后面爽,很值得一看。
蒙太奇还是一语双关,既指画像,又指影片手法。
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的凶手承认自己罪行时死鸭子嘴硬的一番话:都是女孩自己作死,原本没想杀她,我为救自己女儿害别人女儿就是伟大,已经忏悔了15年了我已经获得原谅了,你个没老婆没孩子的懂个屁!
完全是自我的原谅,让人想到现实中各种案件中犯人狡辩的嘴脸,果然这种人只有通过同态复仇再关进去慢慢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毁了多少人的一生。
从未放弃,坚持调查,孤身一人深入险境的母亲,一线之差错过犯人,惭愧辞职,想销毁一切却又扑灭火的警察,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了女孩死的那天。
犯人说警察没家庭没孩子,然而除非把法外之徒捉拿归案,人怎么可能放心组建家庭抚养下一代呢,就这样把孩子送进一个魔鬼游荡的世界,然后告诉他爸爸当年没能抓住犯人,以后相似事情发生也可能不能保护你吗?
幸好,母亲的计策顺利进行,警察发现后也没有圣母心爆棚地戳穿,反而配合到底将罪人押入他曾逃脱的牢笼。
也许案件有15年的追诉期,社会要运作永远要抛弃那些生锈的零件不再耿耿于怀,但那是“算了”而不是“原谅”,伤害已无法抹去,一切都是犯人自我解脱与安慰,总有一双眼睛会盯着你,如悬剑般不日带来真正的惩罚。
完全不合理啊喂!
为了得到雨伞强铺市场那场戏,罪犯居然在银行留了真实地址还在那放了一堆证据,真的想不到有人会找上门么?!
女主指示罪犯重演十五年前的取钱手段,为什么罪犯完全意识不到之间的关联等男主找上来还一脸懵逼?!
工程师又会偷车又能在电话里变声还把警察耍的团团转技能都很666嘛。
小女孩被女主抱走怎么那么配合,不哭不闹还回家拍个照。
最后小孩真的不会说出来是被阿姨抱走的吗?
是阿姨啊!!
20250425鉴于周六只休一天,决定今儿彻底开摆,不洗澡不运动就是吃,顺便选个片片,于是选了这部。
很是满意,一开始就用一段蒙太奇(真蒙太奇)抓住我的注意力,默默点开全屏观影——先夸一下觉得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这个出神入化的蒙太奇剪辑,教科书也就这样了吧??
尤其两个受害者母亲跑出去拦垃圾车那,甚至会恍惚一下发生什么了?
然后才恍然大悟,是异时空的同时间点,交代了母亲当年的遭遇及新受害者母亲面临的同样情景,这段巧妙的双线交代到最后真相大白时甚至有了个完美的回扣——这其实是个伏笔,既可以看做双线的交代,其实也是母亲“模犯”的经过。
真是让我拍手称绝!
前半段的市场追逐戏也是回溯的话其实也是同样用意。
而到最后看过结局再反刍,会发现很多片段甚至让人会混淆时间线,制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后边爷爷的反应也制造了很大混淆,让我也一度被误导,是否真的有隐情。
警察组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在让人火大的同时,被甩出的录音又让我跟男主一样瞠目结舌——完全被导演制造的影片节奏牵着鼻子走。
后边车站追逐戏的节奏也非常好,紧张感和无力感都满满的,张弛有力。
后半段交代故事脉络很是草蛇灰线了,磁带的设计回想一下其实在母亲的场所反复出现过,如果不留意,后边男主的回忆片段会有点一头雾水,但为什么他很快确认是母亲,就是他太熟悉受害者家属15年来的状态,那盘磁带会被反复播放是理所当然的事。
男主对着凶手说小春在自己手里后走出去的走廊背影给了一个倾斜角度,也是让我非常叫好的一个小设计。
代表本片中最追求公平正义的警察,在最后一刻的天平失衡,随着混乱的阴差阳错的际遇,为了这一案件的句号倾向了犯罪者一边的行为,为了这一案件的句号。
最后的结局更是泪崩啊泪崩,从母亲跪着摸树干的大俯视角度我就开始鼻子发酸,直到母亲复刻拍照却忍不住哭成一团,女孩不知所措又似有所感的摸上她头的时候直接哭懵比了——一个坚持了15年等不来正义的失望的痛苦的但坚强的勇敢的放手一搏的女性。
她在凶手的老鼠洞里颤抖着想动手,带着滔天的仇恨,带着让观众甚至不理解的以为她就是最开始凶手的误解握着刀,又因为不想让爷爷成为被害者,自己更不想成为同样的行凶者而放弃。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是我从小学就没变过的空间签名,这部影片里复现了我个人对这句的理解形式之一。
其实这个案子有点像《东京巴比伦》的一话,母亲的女儿被凶手杀害,她苦盼来的结果是凶手的精神异常证明,她用前半生制造的幸福被一纸轻飘飘的证明带过,无人来执行的正义,于是自己亲自出来,用自己同样的精神异常证明作为挡箭牌而作乱,但这里母亲的不幸是她其实没有报复应该被报复的人,《蒙太奇》里却有明确的目标。
母亲、其女、男主三个人阴差阳错的遭遇随着女孩飞起的身体,让人重温起片头莫名其妙的那段公路戏,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是痛苦而无奈的只能说,造化弄人。
当然,本片并非没有缺点。
健步如飞的爷爷这个大bug就不多说了,警察组那个刚开始心事重重还能意识到录音环境不合常规的警察,到最后莫名人设崩坏成了唯利是图一样的人。
与男主的关系也不甚明了,开始以为是很久不见的关系不错的校友,到最后莫名又没再有太大关联。
包括整个警察组的塑造其实都比较刻板,转折的也比较生硬。
爷爷的设计仔细想的话bug确实有点多,他年轻时的无差绑架这段穿插的略微突然,而绑架孩子后要换心脏这种事是不会致死···的?
大部分都属于人设崩坏和剧情点的突兀,但个人还是认为瑕不掩瑜。
其实刚看完我在回想《模犯母亲》不是更合适一点吗,后来恍然大悟,复刻15年前的犯罪,交叉剪辑,何尝不就是个巨大的蒙太奇。
看完《杀人回忆》再看《抓住那个家伙》,猛然发现十年的岁月流逝在金相庆的脸上竟然没怎么留下痕迹,依然是面目俊朗,依然是眉头紧锁,不同的是,《杀人回忆》里的罪犯逃出法网、逍遥法外,至今连凶手长什么样都无法清楚,但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被评价为“完美罪案片”,而《抓住那个家伙》里金相庆扮演的警察找到了真相,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只是绳之以法的同时,他最终也染上了污点,付出了代价。
在《抓住那个家伙》这部电影中,能够很容易地嗅到《杀人回忆》的味道,一是因为金相庆在两部电影里都饰演了警察的角色,二是因为两部作品同样皆涉及到往事以及连环作案等等悬疑元素。
虽然情节各不相若,风格也有差异,然而最后终究回归到了人性这个本源上来,只不过在《杀人回忆》中被欲望所奴役,而在本片中则被救赎所扭曲。
影片用平实的镜头,一边叙述今事,一边回溯往昔,逐渐揭开一段残忍的悲剧,罪犯韩哲在15年前因为急需巨额医疗费用救治女儿而绑架了一个女孩,却不慎导致女孩死亡,这一事件不仅令韩哲在15年中心怀愧疚,也让另两个当事人受尽折磨,一个是女孩西珍的母亲,还有一个便是负责此案的警察吴青浩。
《抓住那个家伙》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绑架了罪犯韩哲的孙女,并复制出当年案件的过程,既混淆了警方的视听,又能让韩哲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
吴青浩也屡次将这个案子形容成“完美犯罪”,15年的时间,查不到任何线索,罪犯无疑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高智商,15年难以破案的羁绊令其备受煎熬,以至于选择了辞职。
不过此次类似的犯罪过程让警方又把他找回来帮忙,亦使他重新燃起了斗志。
当警方受误导而将韩哲定为本案的实施者时,吴青浩起先据以力争,可是在他弄清真相后却站到了西珍母亲的那边,以归还孙女为条件,迫使韩哲认罪伏法,为当年的错误付出应有的惩罚。
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过分地沉溺于往事,不仅让人活在阴影之中,甚至会走向极端。
西珍母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最终让过了15年追诉期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情有可原,但终属犯罪行为,手段也非高明,也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犯罪行为。
因果轮回,一饮一啄,报应不爽,当年的受害者和警察为了救赎而变成了违法者,当年的罪犯则转而成了受害者,其中的阴差阳错和人性之微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西珍母亲和吴青浩得偿所愿,却背负违法的头衔,韩哲罪有因得,却仍会为当年的罪行抱愧终生,三个想要救赎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真正的救赎,既是命运,也是生活,我们只能面对,不能逃避。
(综合)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471921246693/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21p.html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
蒙太奇是法语中剪接的音译,是电影艺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更是悬疑电影的灵魂所在。
影片故事的核心焦点就是案件重演,除了作案人及动机不同,其他细节做到高度一致,这是一种重复蒙太奇;将20多年前的声音通过剪接技术巧用于设的局之中,类似于声音蒙太奇技术;将过去的案发地点与目标孙女(所谓的被绑架人)拼接起来,类似于影像蒙太奇技术;剩下都是陷害技术,如烟头,车,以及最绝的直接让目标以相同作案手法再次实施最后的典型犯罪。
所以说,蒙太奇技术贯穿了故事核心。
故事在逻辑方面处理得也很得当,最神机之处就是被陷害的人其实是另一层面真正的罪犯;而逻辑重心在于如何完成重演,并达成以前没有成功的抓、判环节。
绑架、胁迫与催眠是大部分故事中,处理掉人物不合理作为的逻辑神器。
这个故事就正好用到了对被陷害目标至亲被绑架这点,以及最后由警察代替复仇人完成的面对面直接胁迫这点,衔接地天衣无缝。
而剧本写得最好的地方是警察没有走愚正的套路,而是让人情最终战胜了法理。
抛开故事,影片制作本身也是利用大量的蒙太奇技巧,由三段不同时间段的故事进程,利用交叉蒙太奇,形成时间性混淆,从而加大悬疑效果,完成精巧的前后对比特效。
最成功之处是巧妙地将追溯期马上过期的这段故事进程(特别是复仇人查案的进程)作为隐蔽干扰线,形成观者错觉,如目标被抓后,影片仍呈现于追逐嫌疑的过程,追逐一个被模糊混淆出来的悬疑目标(画像人),似乎成为重重迷雾外直捣黄龙的奇袭线,有效地将复仇人和被陷害目标同时暂时排除在悬疑之外,很好地为最后大揭秘埋下伏笔,同时极大地增加影片揭秘的紧张感。
20年前故事线与最终故事线的交叉蒙太奇,也产生了很强烈的情绪对比。
由此可见,本片剧本一流,且制作剪接技术也是一流,这样的悬疑片自然就是超一流的典范之作。
以至于,7年之后的国产院线电影《误杀》中,会将这部电影作为主人公一系列神操作的样本教材。
硬伤就不提了。男猪老了之后真像我二舅。
剧本写得十分出色,转折有点太过,看到最后,温情及绝望诠释得我眼泪哗哗地流啊。配乐也很好听。再次证明了韩国电影超中国电影太远太远。推荐。
上半年看的,记不清了。
剧情衔接很差,就差直接告诉你真相是啥了,时空交叠可不可以做的更加隐晦一点?另外警察是真滴无能
劇情有點造作,不是很特別,質素還算可以。叙述尚算合理,但沒有新意,比起同類型的片還差一段距離。
女主角演的太好了。。
同类型的韩国片我都给了三颗星,而这一部在情节和表演上着实出彩很多。
构思其实不错,就是几条线拍的很凌乱,看着看着经常要出戏...
搞太多啰里啰嗦对话,气氛破了,比《奥罗拉公主》差多了
四星半!
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犹如炫耀般,使得整部影片看上去跳跃过度并不自然。孩儿她妈给逼急了最后居然照搬原案的作法也没说让老头多少有点醒悟出到底是谁干的;见着孩子了不知啥情况就是跪那嚎叫好像孩儿就能睁眼跟你说话似的;长得不好看也就忍了,对着镜头干瞪眼睛是在找存在感?
冲着《蒙太奇》这个电影术语看了这部7年前的韩国电影,匪警片,迷底悬念设置结构得还不错;其他就没啥了。
这么好的电影,照葫芦画瓢,国内翻拍成什么玩意了都,如果这个五星的话,国内翻拍的顶多的两星。
扎实的剧本、精巧的时间轴、细腻的包袱,虽然有些细节还可以推敲,但人家这是处女作。加油,棒子!!!PS:为处女作多加一星。
也许故事还可以,但这些演技(几乎所有人)实在不敢恭维,居然有8分多
emm比你是凶手真的是…也没好到哪儿去
打的又是十五年期限的牌,这张牌似乎被用滥了。演员的表演还行,前半段也还行,但是,后劲不足。
好久没看到如此工整的韩影
剧本扎实,好片子
我发现韩国人特别爱拍这种追击片,而且一拍种追击片,警察就特冒失,特冲动,智商特他妈的低,而且还特别爱说脏话。(严正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