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天才少女》后,我在不同的几个社交软件上发了同一段话:“我知道影片是希望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快乐,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逼迫学习等等。
只是,看完后,我在想一件事。
最近在很努力地学习游泳,小时候也学过,并没有学好。
有一次在想,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也常想如果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学一点东西就更好了。
也许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成长都是件遗憾的事吧。
小时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乐,小时候如果是放养式的,又希望得到关注的严格训练吧。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
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
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
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
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
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
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
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
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
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
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
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
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
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
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
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
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
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猛然想清楚那个问题,其实,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小时候,或是告诉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在小时候,也不懂得我们喜欢过怎样的生活。
然而,长大后的现在,我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方式的。
小时候没有学好的东西,现在可以再学。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快乐,可以再去创造。
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看的是木鱼讲解过这部,美国队长,天才少女这几个关键词,其他盖不记得。
这次因为会员还没到期再看,应该不会再忘了吧,有新的场景可以被记住。
夕阳下把舅舅当树踩着的那个剪映特别温馨啊。
感觉更偏向于合家欢的故事和刻画,人物都比较刻板,挺典型的模板故事。
但是外甥女和舅舅的互动重新被我接收到了。
在解了跟我爸的恨的情结后。
每一个细节设定,都直指 2017 年催泪好片的标签而去,明显如人物角色设定(舅舅与外甥)、演员卡司(Chris Evans 猕猴桃君)、取景、音乐,细节如镜头的运用,在观影期间始终萦绕着想要定格、重看的冲动。
尤其是落日余晖 Mary 在 舅舅 Frank 身上攀爬这一段,已经稳进年度十佳镜头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设置来得过于讨喜、过于明目张胆,但面对如此 Cliche 的剧情,你我又没有办法拒绝,哭是必然的。
导演几乎将所有讨喜的角色做了一个拼盘,比如大叔萝莉配、热心的邻居黑人大妈,甚至连橘猫都有了。
要知道,在爱猫圈有一种毒,甚至连爱猫之人都不敢碰的,就是橘猫。
橘猫易肥,体之大,需要两个床架。
导演用心之歹毒,不仅不惜用猫咪为电影吸粉,更选中易胖体质、吸粉能力堪比流量大 V 的橘猫,而且还是一只受过伤害、流浪街头的独眼橘猫!
好回到正题来·我们的美国队长这次不再拿着盾牌打打杀杀,化身成有着助理教授头衔的 Frank Adler,姐姐自杀后独自抚养小外甥女 Mary。
我相信 Chris Evans 是有潜力演好无脑肌肉男之外的其他角色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也在极力摆脱目前看似成功的”温柔乡“,2014 年自导自演的《午夜邂逅》里的表演可圈可点,但导演的功力就不敢恭维了。
扮演小外甥 Mary 的 Mckenna Grace 虽然才 11 岁,但作品已经非常多,美剧《指定幸存者》、电影《丘奇先生》、《独立日2》都有出演。
机灵不是她的特色,超长待机的睫毛才是纵横片场的独门暗器,而美队也是以超长待机睫毛撩妹的,曾为 Gucci Guilty 香水拍摄的硬广把旁边的妹子都比下去了。
《天才少女》在主题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导演 Marc Webb 通过精心安排各个互动小细节,同样让电影全程无尿点。
充分调动和引发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一向是 Marc Webb 的强项,《和莎莫的 500 天》仍然是失恋治愈系作品的无法翻越的一座顶峰。
在《天才少女》里,主角们尤其是美队和小萝莉之间的相处,吵架时、打闹时、无聊时、开怀大笑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把人融进夏日的阳光里,好了现在问题来了,究竟是要摸萝莉呢,还是抱美队?
尤其是美队冲到寄养家庭抢回 Mary,Mary 大发脾气说 you promised you promised 美队哭着说 I'm sorry I'm sorry,本来两人抱在一起哭也算是完成了这一幕的高潮,但导演偏偏不,神来之笔让 Mary 用小手把 Frank 的脸拉一下做微笑状,简直要暖死人。
再有之前提及的日落散步,小 Mary 完全把舅舅 Frank 当作参天大树(叔)来爬,这样精心安排的场景,我还能不哭嘛Frank 迫不得已将 Mary 送到寄居家庭时,小演员和猕猴桃演技都大爆发,看得人心疼……甚至连出租汽车都萌萌哒。
在 Marc Webb 的镜头下,甚至连我以前最讨厌的喝酒游戏,都突然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 True or Drink 这个喝酒游戏非常无聊,第一这只是一个在酒吧场合用来搪塞尴尬时间的无聊游戏,第二,也是更深层次的,我觉得游戏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对人性的误解,只需要撒个小谎就能避开喝酒,毕竟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谁他妈的会说真话?
但这一次在剧中看到,我突然发现游戏的重点不在于通过这些答案来了解不愿意喝酒的对方,而是通过看似滑稽的游戏逻辑,可以借着假装不愿意喝酒,说出自己不敢承认的事实。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倾诉的欲望。
《天才少女》并没有一个非常令人沉思反省的主题,有的只是处处透露着无声陪伴的生活细节。
但对于我们常人,陪伴就是一切了吗?
首先我承认,我看电影目的不纯,我被美队吸引过来,我被小女主长长的睫毛吸引过来,看的过程中还数次截屏发给朋友,不停地感慨:这要是我闺女,不论她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不会有说NO的力气的。
下方有图有真相:
其次,整部电影其实讨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1、成功的意义何在?
电影中,男主Frank的姐姐Diane虽然是数学天才,但是一生过得并不快乐。
在母亲为了 “人类进步靠伟大发现”的驱动下,Dinae从来没有上过高中,更不用说参加舞会(熟悉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个prom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没有去看过一场赛事,哪怕爸爸有季票;没有参加过童子军;都不需要去外面游泳,因为家里有。
而且,母亲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觉得女儿不喜欢那些东西,觉得女儿不懂得爱情,哪怕女儿Diane在17岁的时候和邻居私奔,母亲都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做错。
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女儿在一年后感谢她的干预。
看到这里,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数学天才会在年轻的时候自杀,会如此恨自己的母亲,恨到即使成功证明 Navier–Stokes existence 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知道,让这个世界认识到她的才华。
她才不在乎自己的照片是否挂在墙上,她才不在乎人类的伟大进步,因为她从来没有体会过作为人类的快乐,或是生生因为所谓的成功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快乐。
所以,先不去考虑成功的定义,先来看下成功的意义。
也许,没有这个母亲,Diane不会年纪轻轻就被成为知名数学家,更不会早早就获得世俗认为的成功。
但是这个成功对Diane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 茨威格说的一样:“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对于Diane来说,她成功的代价就是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像个棋子一样活着,在稍不如母亲大人意的时候,怀上孩子的时候被母亲无情抛弃。
所以这个成功女孩的一生,充满着冰冷和绝望的气息,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主动离开了这个没有任何眷恋的世界。
将她也应该有的责任,她也想要有的报复留给了她的弟弟。
突然想到记者采访王朔,问王朔是否溺爱女儿,对女儿有什么希望,王朔如此回答:“ 我什么都不希望她。
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
我最恨这词儿了。
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我相信王朔是发自肺腑的,但是别忘了,说这样的话是需要底气的,需要“成功”过的。
成功如果真如王朔说的如此不堪,也不会让众人如此趋之若鹜。
没有“成功”过的人是不会对这种“成功免疫”的。
2、父母到底该不该帮助子女成功?
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成功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
但是,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由你左右,太多的选项他们没有智力去分辨和选择。
也许一个决定可以让子女们终身受益,但是也许一个决定也送他们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个责任太大,即使是我的子女,我也负不起。
也许Frank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对的,但是他知道什么是错的。
所以他坚决拒绝让Mary去Oaks这样的私立学校,让母亲把Mary抢走成为下一个Diane,Frank不论如何都不希望Mary走姐姐的老路,拼尽全力也要保证Mary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可以去玩,可以交朋友。
在邻居竭力阻止Frank让Mary上学的时候,他的回答就是:“她要到外面去,她没有同龄的朋友,她没有社交技能,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个孩子。
”但是,这也真的是对的吗?
因为Mary的确是个不一样的孩子,她觉得周围的小朋友都好蠢,以至于自己在一个很蠢的环境里也不开心。
Frank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母亲的方式养育Mary,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连个Mary心心念念的钢琴都买不起,他满足不了Mary的全部需求,其中一部分还是相当合理的需求。
所以他不得不放弃了抚养权,让Mary去到一个好的寄样家庭,以为这些对Mary最好的。
好在他后来发现所有的这些“更好的前途”不过是个谎言,连Mary一起长大的小猫都要被剥夺,重新踏上了姐姐的老路,他才开始奋起反击,最终把Mary抢回到自己身边。
我喜欢电影最后的结局,Mary在学校坐在一堆大学生中间学习着她智力该学的数学,放学后又和同龄的小朋友开心游戏玩耍。
只不过,现实生活中,鱼与熊掌兼得的机会太少。
但是不管怎样,我都相信,如果成功和快乐是一道只能二选一的题目,我宁愿我的孩子选择快乐。
最后放几张戳中泪点的图片:
Mary觉得Frank是个好人的原因
Mary被迫留在寄养家庭看着Frank离去时的绝望和无助
终于见到Frank,可以哭诉他们把她的小猫Fred抢走
05# 第43篇 影评 2017/10/1亲哥拜/文
人们似乎总是在羡慕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
普通人会羡慕天才拥有的绝世聪明的头脑,我不知道天才会不会羡慕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我没当过天才,所以也许吧。
人类基因决定了每个人的才智注定是不同的。
《天才少女》中的小女孩玛丽一开始就流露出的绝顶聪明,她和同龄的孩子显得特别不一样。
敏锐的目光,以及犀利言语,完全不是6岁半的孩子会有的思想。
她这个年纪刚上一年级,才开始学1+1等于几?
但是她能快速的心算出57*137是多少。
普通的六七岁的孩子正是玩闹的时候,她甚至已经在看普通成人都不知道的伟大数学家的著作。
因为孩子的绝顶聪明引发了监护权的争夺。
发现了玛丽的数学天赋后,外婆来争夺她的抚养权。
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告上法庭。
从电影中我们得知,玛丽的母亲戴安生前也是数学天才,但是她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解开某个方程式而存在的。
她没有喜欢的运动,没有进入高中没有参加舞会,她的生命中只有数学。
唯一一次的初恋也被自己的母亲扼杀了。
她的人生就是在破解方程式。
戴安的母亲遗传数学的天赋给她,给她真空式的保护让她一心沉浸在数学的天地了。
每天的生活除了解方程式就没有其他的了。
她就像一台解题的机器,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
直到遇人不淑怀孕生子,到解出方程式后自杀身亡。
回顾她短暂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宁愿自杀也不愿活着。
感到悲哀的是,现在的父母依然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考试获取各种高分,却不管孩子是不是真正的愿意接受。
每当看到新闻中,十几岁花季的孩子跳楼或者自杀的时候,都觉得很难受,本该是最灿烂的青春时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如何走。
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的是:教他们如何生活的,享受生命中的愉悦,而承受生活中挫折。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却舍本逐末,最重要的,没有教给孩子们。
电影从一开始就引出了这样一个观念“让孩子做个孩子”。
就算玛丽是一个天才少女,但是最重要的也要让她像一个普通人那样上学生活。
她需要自己的朋友,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圈子,就像正常人一样。
她舅舅frank虽然没法给她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比如带泳池的房子,舒适的床,但是他交给她最重要的做人品质:尊重人,考虑别人的感受。
虽然玛丽知道那个著名的教授出的题目是错误的,但是她没有当面指出来,教授问她为什么不指出错误。
她说“frank说我不应该去纠正长辈的错误。
没人喜欢自作聪明的人。
”Frank 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
尊重她的想法,让她有知情权。
告诉她案情的发展,直到她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但是没有来看她。
对孩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什么自己的父亲不想来看她,为什么自己的父亲不爱她。
这个真的没法回答。
Frank没有撒谎来掩饰,而是让她面对真实的这一切。
但是他会用最人性的方式来安慰她。
Frank带着她和邻居Robert去医院等待新生儿出生的那一刻,让她亲眼看到小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家人的喜悦之情。
虽然她没有父亲在外面等着,但是frank爱她,她的到来,frank是开心的。
就和所有的正常家庭迎接新成员一样的开心。
玛丽也被感动了。
虽然没有父母的爱,但是舅舅和Robert的爱,并不会让她觉得少了什么。
Frank维护她。
在校车上,看到12岁的大男孩欺负7岁多的同学,破坏他的动物园模型,没人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她勇敢的站出来帮助了他。
虽然打伤人是不对的,但是必须肯定她的勇敢和正义。
这是为人的基本原则。
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男孩,明明知道供出破坏校监汽车的人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嫌疑,但是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他没有为了选择奖学金和自己的前途来出卖自己的同学。
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看起来也许不顾大局,也没有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但是这正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关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禁开始考虑,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重要的?
好的物质条件?
获得成就,名留青史还是就像普通人一样健康的成长?
这个问题好像真的没有答案。
成长的过程中有开心,有难过,有生气,也有可爱,都是常态。
你想要的是是孩子想要的吗?
虽然他们是你的孩子,但是他们更是独立的人。
如同frank最恐惧的事情一样,他害怕不能很好的教育玛丽,也害怕他的所作所为埋没了玛丽的天赋。
这种数学天赋真的是百万人中才能有一个。
最终是看孩子的选择,要相信孩子。
玛丽喜欢她外婆,因为外婆长的和妈妈很像,或许在外婆身上能感受到母爱。
但是她也很诚实的对frank说她不喜欢外婆的专横。
如同正常的孩子一样,没有要到某样东西她会生气,会说言不由衷的话,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我们不能把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
要不到想要的钢琴,会生气说舅舅是个坏舅舅。
破坏了他们之间的约定,而让约会中的舅舅觉得很尴尬,舅舅也会对玛丽很生气。
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虽然我们住在一起是家人,但是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
我们不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人正常该有的情绪。
Frank为了重新获得玛丽的监护权,他告诉他母亲:姐姐戴安破解了那个方程式,但是选择在她死后公布。
这对他的母亲来说极具讽刺。
对于她最想获得的东西确实用自己女儿的生命换来的。
或者她母亲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专横的行为已经让自己的亲身女儿失去了生命,面对自己的外孙女的时候,还想重复自己女儿当初的老路吗?
他母亲看着戴安留下的演算手稿,想到已经逝去的人,不禁开始流泪。
这才是最最无法挽回的,活着才有几乎挽救,但是死了一切都结束了。
或许此刻,她心里有一丝丝后悔吧。
电影的最后,玛丽读了高等学校和她不是一个年龄层的人一起上数学课,但是同时她依然是一个孩子,参加女童子军享受一个孩子该有的乐趣和童年。
她依然和frank住在满是蟑螂的拥挤的廉住房,但是她是开心的,她不是整天埋头解方程式。
她会跟着frank去修船,去出海,去沙滩边捡贝壳,每周六和Robert一起唱歌共度欢乐周末。
整部电影基本上完成了主题“让孩子做个孩子”,但是面对特殊的孩子的时候,要用特别的方式对待,这也算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吧。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天才孩子,这部电影也许对你有借鉴作用。
她的人生才刚开始,她的前途不可估量,或许是天才或许是普通人,但是有什么所谓呢?
这就是最真实的人生,至少现在的生活是大家都觉得比较好的。
我是真都不屑于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没什么好写的,完全没有。
故事很简单,但剧情bug还是挺多。
其实这个题材可以写得很有趣,但这部的编剧显然没有把它润色的很好。
主题立意就不用说了,属于是不用你说大家都懂的水平。
通过这样的故事,完全不会有共鸣。
因为她外婆的做法太极端了,让这个故事的戏剧效果有点太明显了,不贴近现实。
这种讲家庭教育的片子,不是要制造多激烈的矛盾冲突,我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不知道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只在乎她做出的成绩。
大部分家长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正在干预孩子的正常成长和抹杀她的天性。
所以影片不应该先这样一个故事,完全起不到教育作用,引不起共鸣。
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少女回归大众成长路线的故事,但我觉得这部片子是在讲面对和逃避上的平衡。
天赋是强买强卖,不由得你不接受,也不由得你对命运索取的超高价码还价,这部片子里外婆的价码是失去女儿,女儿的价码是失去爱情和生命,舅舅的价码是失去对原来生活的把控力。
这其实就还是那个问题,不管你如何理想主义,如何想把自己固定于洪流之中,世界的喧哗和流动都不可能为了个体发生沉默或绕道。
其实外婆在法庭上那段话说得不无道理,天才是什么?
既然是一种天然的赠与或者惩罚,是十亿分之一的小众,那到底是应该诚实于命运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是背叛天赋成为一个和邻居家男孩私奔的普通人,外婆信奉得道之路在刀锋,所以哪怕看着女儿千禧年问题的完全解答流泪满面也很短暂。
人生苦短,高远的意义也许会撕裂灵魂,但别轻易去声讨,是有一些人以一种残酷的方式鞭策了自己和至亲,无关的人才在无知无觉中得到受益。
成为一个和善、完整的人重要吗?
重要。
但什么是天才?
天才与当前世界极度不适配,天才是超前的,未来的,独自的。
当天才选择成为了大众,选择了平常的哭与笑,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放弃了一部分天才,这首先可能可以推导出不够天选,毕竟放弃也说明了可以选择,第二或许说明了我们对于自身责任的回避,神是什么?
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接受石头反复滚落的西西弗,是看见荆棘也穿过荆棘的不折不扣。
人呢?
逃避可耻但有用的说辞来自人。
恶毒外婆爱不爱女儿,必然是爱的,但也如她所说,她们不仅是母女,她们也兼顾了人类间的对话,那些高悬于天花板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我看见了你能接近答案的能力,那么我是应该给你一辆童车还是推你一把让你摘到那颗金苹果,哪怕粉身碎骨。
舅舅爱不爱Mary,其实除了爱还有别的。
放弃哲学成为一个修船的好叔叔,是想摆脱求真的路活在人间,他看见Mary就像看见姐姐,看见天赋像蛇吐着舌头爬上玫瑰花的花瓣,但他终要面对没有社保拿不到监护权而把Mary拱手送到寄养家庭的无力。
最后舅舅还是拿起了笛卡尔,这是对责任的回归。
Mary有没有挣扎,有的。
她在天才和凡人中拉锯,她想自己的照片挂在人类的荣誉墙上,她也会和同龄孩子玩幼稚小游戏,这个结尾似乎在她这得到了圆满,但甘蔗不会两头甜,天才和凡人不兼容,Mary总会面临或许都不自主的取舍,去哪里,去云层中还是住进灯火。
还是要正视责任,也许凡人的责任没有天才的那么苛刻,但快乐不是活着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无数的愿望都是这样开头的。
克制对快乐的需求比较容易快乐,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是人的必须,人生或许不是猛兽,但也绝不温顺,任何人都应该有勇气成为战士,而教育也应该如此。
如果你有很朴素的生活,那妈妈会祝福你。
如果你有更高远的旅程,那妈妈会目送你。
这一次,电影里有超能力的不是克里斯·埃文斯,但他仍然拯救了一个人的人生。
这人是个失去双亲、缺三颗门牙的七岁小女孩玛丽,是他的外甥女,一个数学神童。
玛丽的母亲黛安自杀身亡后,克里斯饰演的舅舅弗兰克独自抚育玛丽,直到她七岁。
七岁第一天上学,玛丽就天生丽质难自弃地展现出惊人的天分,在课上口算出57乘135,顺口把得数还开了个方。
他们就这样暴露了。
姥姥伊芙琳出现了,跟弗兰克上法庭争夺监护权。
影视剧里关于孩子监护权的故事很多。
美国人有严密的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试图确保孩子在最适宜的环境里成长,最近国人爱说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为人父母不用考试真可怕”,这种考量监护权的法律堪可看做补考。
就像在白纸中间划一条线,把“好”和“坏”分别列出清单,职业,收入,夫妻关系,是否酗酒,是否有不良记录,等等,他们分析出每项的权重和分数,判断抚养能力,像用镊子夹着小砝码,这边加一个,那边减一个。
亲缘关系根本不是最重的砝码,甚至连孩子的个人意愿都不能作数。
然而“儿童福利”这道题毕竟不是数学,不是物理。
《老友记》里的罗斯与瑞秋分手后,也拿一张白纸试图列出新女友的好处。
好处有千千万万条,坏处只有一条:“她不是瑞秋”。
爱是这种题目里永远无法精确计算的变量。
因此那些领养故事多数是探讨这种法律可能造成的“罔顾人情”的悲剧。
美剧《芝加哥烈焰》和《夜班医生》都有类似支线情节:充满爱与善意的夫妇/夫夫想领养一个孩子,孩子与领养人也已经产生深厚感情,此时亲生父母出现了,声称要打官司抢回孩子。
同性题材影视里关于领养的故事更多。
电影《欲盖弄潮》跟《天才少女》一样,结局也是孩子的舅舅把孩子带走、亲自抚养。
美剧《同志亦凡人》中,迈克和他的教授爱人想要领养街头少年亨特,从感情层面上三口人天造地设,但必须获得官方机构许可。
他们努力想往好里表现,想给来家访的调查员留个好印象,结果迈克的大嗓门妈妈过来,几个人凑巧为琐事吵起来,吵得最凶的时候调查员到了。
迈克和丈夫非常沮丧,以为让人家看到这么糟糕的一面,领养的事肯定完蛋了。
未料那个女调查员却说:我跟我妈妈也会这么吵,所以我知道我看到的不是吵架,是爱,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不管父母是同性恋异性恋,小孩子最需要一个充满爱的、稳定的、物质不匮乏的环境。
但“物质”在成长环境中的影响有多大呢?
这影响又是一个变量。
有时,小孩子最爱的那个人的角色无法替代。
在电影《我是山姆》中,达蔻塔·范宁饰演的小女孩露西,被社会机构从智障亲父身边带走,安排进环境优越的有钱养母家庭,而且养母也给予露西极大的爱意和温柔,一切如此完美,仍然留不住露西的心,她每夜冒险爬窗出去,穿着拖鞋走几条街回家,坚持要跟智障父亲睡在一起。
而对《天才少女》中的玛丽来说,情况更坏一点。
姥姥伊芙琳要带走玛丽的目的很明确:她来抢的不是外孙女,是一个“天才少女”。
弗兰克没钱,住破房子,没钢琴,靠在码头给人修船维生,收入低,没有医疗保险,。
伊芙琳有钱,住好房子,有钢琴,收入高,有医疗保险。
而且她本身是剑桥数学系高材生,有财力、精力和意愿好好栽培玛丽,还得到了亲生父亲的指定官方授权(虽然这一条最没用)。
把以上已知条件代入“谁更适合抚育小孩”的题目里,谁会赢得孩子,是一目了然的事。
可是玛丽说:He wanted me before I'm smart.(这就像史蒂夫·罗杰斯说:Bucky loves me before I'm strong. “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有巴基。
”只有巴基爱的不是美国队长,而是那个一米六四的布鲁克林豆芽菜。
)小女孩这句话说得多么透彻!
一针见血。
谁低估孩子的智慧和判断力,谁就是傻子。
瘦田没人耕,耕开有人争。
玛丽心里很清楚,姥姥对她的喜爱与势在必得的占有欲是功利的。
姥姥看中的是她的天分而不是她。
再往下看,一个巨大、巨大、巨大的陈年悲剧被挖掘出来。
那是个人造悲剧。
数学天才少女黛安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中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伙伴,没上学,没有体育活动,没去过夏令营,没当过女童军……同龄人所有的一切她都得不到。
她十七岁时,初恋对象带她去私奔、滑雪,母亲伊芙琳冷酷地报警称对方绑架。
由于自幼零社交,没有辨别能力,后来黛安跟一个不负责的男人胡乱发生关系,怀孕,生下玛丽,最后自杀。
所以黛安并不是自杀,是“慢性他杀”,是几十年来被母亲令人窒息的天才养成计划害死。
更可怕的是母亲并不认为自己有错,还想把这个悲剧续写下去,继续戕害外孙女的生命。
在法庭上,这位可怕的女人像历史上那些被误解、被庸众审判的先知和殉道者一样,义正言辞地说: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天才,所以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我有责任督导她、鞭策她不辜负、不浪掷自己的天才)。
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没有他们,你们现在还在泥里爬呢!
至于亲手扼杀女儿的恋情、导致她自杀未遂,伊芙琳昂起衰老的脖颈,加重语气,反复强调:这无足挂齿(It was nothing)!
接下来她更得意地说:后来黛安感谢了我对这件事的干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后来弗兰克失去了玛丽,她被交给更富有的家庭寄养。
他在寄养家庭洁净、华丽(跟他的单身汉狗窝相比)的大宅子里木然走动,看着自己无法给予玛丽的物质生活,听着那对陌生夫妇有点紧张、略带讨好的讲解,指点他们为玛丽做了多少精心准备。
凄凉悠扬的歌声唱道:Fly away little pretty bird,我的可爱的小鸟儿要飞走了……此刻弗兰克被说服,认为自己真的不能给玛丽足够好的生活,应该让她从自己手中飞走。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玛丽心爱的独眼猫被寄养人家送到流浪猫中心去了。
独眼猫是一个有趣的象征,它以它的残缺不全,跟自暴自弃(好吧这个可商榷)的弗兰克、无父无母的玛丽相得益彰,宛如同类。
天赋是一种异常,独眼也是。
梦露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坏的一面,那你也不配得到我好的一面。
那些不接受独眼猫的人们,他们心里没有爱,所以他们不配得到玛丽。
最后的大结局,弗兰克飞跑去拯救玛丽,打开门,玛丽像个小囚徒一样正被姥姥和数学家们困在中间,苍白的小脸阴沉苦闷。
他像英雄救险一样把她从她的坏命运里救走了。
他们拥抱,痛哭,承诺永不分离。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哭得特别惨,因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天才培养”。
我父亲是个普通工人(作为女儿,我不忍心说他一生失败落魄,只说他过得不如意吧),我出生后两年多,他认为他“发现”了我在文学上的天分,于是开始全力培养我,要我整天读书、不许玩。
就像片中玛丽的母亲黛安一样,所有孩童的娱乐和游戏在我父亲眼中都是浪费时间。
我没有跟任何一个邻居孩子玩耍过。
我在屋里读书,时常听她们在窗外唱着口诀跳皮筋,心里感到天堂跟我就隔着这堵墙,这扇窗,那种深重的孤独与沮丧难以磨灭地刻在心头。
而且从那时起,我就觉得世上人分两群,一群是正常的她们,另一群是我自己。
我甚至不能在任何一次亲属聚会吃饭中留到终席,我父亲总是远远盯着、监视着我,看我吃完了一放下筷子,就立即命令我:吃完了就别浪费时间了,回你房间去看书吧。
在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眼中,我是一个永远在屋里沉默读书的古怪女孩。
父亲要我从三岁开始写日记,直到十几岁,期间不定时抽查,一旦发现我忘记写,非骂即打。
他暴怒时向我举过菜刀。
我还记得他曾让我做一本超龄的语文题目书,答案部分在他手里,每天有固定题量任务,如果做错得多,我就会被他横眉立目地骂一顿,甚至挨打。
每晚他给我对答案的那一小段时间,我瑟缩等待着,感觉被一根头发悬在地狱烈火之上,感觉自己像等待被枪决的囚徒……生不如死,死都比那滋味轻松一点。
幸好我其实没那么高的天分,我不是神童。
也幸好世上有“学校”这样东西,而我父亲还不敢托大到不让我上学。
如果他像黛安的母亲一样是剑桥毕业,估计我真的就没学上了。
至于伊芙琳得意地说“我女儿感谢了我”,那是肯定的,因为小孩不懂事时只是父母的录音机,他或她在被反复灌输、洗脑后不会抗拒父母的指令。
我小时我父亲也常向亲友夸耀他的严厉和高压教育并未令我反感,以及我是多么享受他为我安排的读书学习生活。
他甚至当众问我:你说,你是不是自己就喜欢这样?
但人是会长大的。
后来我懂事之后,用尽力气自己矫正、治疗我父亲造成的伤害和能力上的缺失,十几年几乎每天都在跟这些事斗争。
但有些东西失去就是失去了。
裹过的小脚再放开也是半大脚,得在鞋里填棉花。
我就是这样垫着棉花、带着只有自己感觉得到的残疾,在人群中佯装正常行走。
至今回忆那些痛苦、试图向我先生讲述时,我都会痛哭失声。
所以我心底有一块地方是不原谅我父亲的,也不和解。
由于时代缘故,上一代父母郁郁不得志的居多,再加上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成功欲转嫁、发泄到子女身上。
例子太多,只举两个:马拉松少女张惠敏,钢琴神童沈文裕。
张惠敏的父亲让女儿从三岁开始每天40公里以上的长跑、1000次击拳、400次跳高和800次踢腿。
他说,我对训练、运动医学、营养学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因为我看了很多书,杂志,运动医疗、《本草纲目》。
2008年张父让女儿从三亚到北京“迎奥运”长跑,历时56天,全长3588公里。
她父亲还上了央视电视节目跟专家吵架,一时风头出尽。
到今年张惠敏18岁了。
新闻里写道:张惠敏升入初中后,张父心灰意冷,重新做起了养殖业生意,不再逼着她跑步。
奥运梦破灭,他现在的梦想是做“全球最具特色的热带鱼养殖观赏基地”,需要几十万资金。
于是女儿张惠敏半工半读,帮爸爸攒钱。
简言之,女儿仍在为父亲的愚蠢输血。
沈文裕的父亲培养天才的方法,跟黛安的母亲一样,“囚禁”——“他学琴以后,我就让他完全地生活在音乐世界里,尽量与外界隔离,因为所有成功人士都要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情,才能做到出神入化”。
——沈父曾说,我有三十几篇论文,全是国家的大问题,只有国家领导人考虑的问题我才去考虑,我写好了就直接寄给国家领导人。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其认知水平可想而知。
当他发现儿子有希望留在国外发展、跟自己渐行渐远时,他蛮横地要求儿子辍学回国,从此这个神童陷入了父亲的牢牢把持,过上了在地下室弹琴、录视频传到网上的生活。
豆瓣有一篇《S君:被父母毁掉的一生》,里面引用伟大的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的一句话:“我们应该把那些神童的父母一次性全部枪杀掉。
”最近的电影《摔跤吧!
爸爸》,有些人对其中父亲培养女儿摔跤这件事提出异议,因为那是父亲替女儿做出的强制选择,女儿其实是父亲实现梦想的工具,又有很多人说这种异议太敏感,太上纲上线。
我倒觉得在这种批评即使有过度敏感之嫌,也是好事,因为在移风易俗以及观念的大改造上,矫枉过正是必经之路。
我猜那些对这种“望子成龙”模式过度敏感的人,也许都有类似的严厉父母和不快乐的童年。
天才是礼物,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痛苦,尤其在携带“礼物”者少年时。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里,六岁的小神童维特显露出钢琴天才后,人们严肃地对他母亲说:你身为母亲责任很重大,你要好好栽培他,这是你对他和音乐届的责任。
后来维特日益为天分所苦,对爷爷说,我不想当天才,我想当别人,当普通人。
爷爷说,那么你得先舍弃一些东西。
于是维特宁愿从楼上跳下、佯装受伤失去天分,也不愿再做神童。
他如愿以偿地进入普通学校,交到了普通的朋友。
我多么,多么,多么,多么希望,所有小孩子都能真正地、由衷地做一个小孩子,做他自己,而不是父母长辈实现他们未完成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任何人营造成就感的工具。
爱孩子,要不为什么去爱。
不要把小孩子当做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去投资、经营。
这样在孩子日后不如你意的时候,你就不会暴怒着说出这样的话: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了一辈子,所以你必须……天才就像怀孕,日子久了自然会显现、会诞生美好的结果。
但不能强奸它,硬让它发生。
如果小孩子展露出天分,要感谢上天的馈赠,但不宜把天分当做可居的奇货。
那礼物是送给孩子的,不是送给父母的,不要把它当成自己的资产。
更不要拿它做本钱去赌博,赌孩子的一生。
那要怎么才能不“辜负”天才呢?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认为最首要的是让他获得正常人能获得的一切,比如同龄的朋友,以及一切该在这个年龄做的事情、该享受到的快乐。
这样会耽误了天才的发展吗?
会让人类文明晚前进若干年吗?
不会!
莫言从小找不到书读也成了莫言。
再说,人类的文明进程真是靠天才在推进?
也许某个时间点上某个天才的某项发现确实推了它一把,但“前进”是历史的必然。
有你没你,人类最终都会吃上熟食、用上电灯、开上汽车、连上互联网。
也许,也许我们会失去一个莫扎特,但那只是“也许”!
比起一个孩子的鲜活生命和无法重来的人生,让飘渺不可捉摸的“天才”和“改变历史”见鬼去吧!
《天才少女》不算是一流的片子,有不少地方差一口气。
但我喜欢它。
我多希望我有一个弗兰克这样的父亲。
我多希望世上所有小孩子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
每当看到有人这样全心全意、巨细靡遗地替孩子考虑,这样不休不倦地探讨怎样正确养育孩子,从各个细节提出疑问,都会觉得又心酸又欣慰。
我早已不是小孩,但当年那个没有得到正常童年的孩子始终盘桓在我体内,像在人间有心愿未了的幽魂一样迟迟不肯离去。
多年后,虽然这缕阳光没能照到她身上,但当它照亮了其他孩子们的笑脸,她感觉自己失去的快乐在那里获得了重生。
--一些散碎感想:1. 一个落拓英俊男人身边跟随一个早熟的精灵小女孩,猛虎蔷薇,这种主角设置本身就很讨巧 ,《洛丽塔》、《海扁王》、《我是山姆》都是,扩大范围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谁敢说让雷诺不英俊就请接住我的手套,允许我跟你决斗)。
女孩用细小的手指抚摸长满胡须的脸,无论在怎样平庸的剧情里都是非常动人的情景。
本片最美一幕是一大一小在夕阳下的剪影,玛丽像猫一样踩着弗兰克的腿往上爬,她一伸出双手弗兰克就懂她的意思,默契娴熟地把她举到头顶去。
2. 在所有老照片和老新闻里,黛安都留着男孩似的短发。
她的母亲刻意泯灭她的性别特征。
而被单身汉舅舅带大的玛丽也一直穿着男孩款式和颜色的衣服,灰T恤,军绿色T恤,咖啡色短裤,灰黄间条polo衫,深蓝短裤……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是她喜欢的样子——第一天上学时为了仪式感而穿了女孩子气的彼得潘圆领红色连衣裙,她特别不喜欢,抱怨说自己像个迪士尼卡通角色。
她将过上与她母亲完全不同的一生。
3. 弗兰克给玛丽重复了很多遍,“去交些朋友”,“你今天交到的朋友以后余生都能找他们借钱”,“你妈妈会希望你交些朋友的”。
我想,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黛安那悲惨的一生,引发悲剧的一大原因就是孤独。
以一个自幼被关在屋里的“过来孩”的切肤之痛来说,在每个年龄段都交到一些同龄朋友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4. 在关于天才儿童的电影里,我觉得《少年斯派维的奇幻旅行》是最完美的。
他父母家人待他的方式也最好。
5.这个角色为什么要克里斯·埃文斯来演?
……我自己想出的答案是:别的男人穿得那么邋遢,大伙还有兴趣看这片子么?
而队长是那种在服化道都帮不上忙反而故意拖后腿的时候,颜值仍能坚挺地在每一帧里闪闪发光的男人。
原因二,有队长,有票房。
原因三,埃文斯已经证明了能自主选片的时候,他钟意那种情感和故事比较传统的片子。
6. 找到一个温柔耐心慈悲的爱人太重要。
他会带来土壤与养料,提供第二次自我培育人格的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基本能控制住那些痛苦了,我把它们装在一个铅盒子里,咔哒一声锁住。
因此大部分时间,我是个享受生活和爱情的快乐家伙。
7.我的父亲至今仍以他对我的教育自豪,仍会说“看我教育出多么xx的女儿”。
最后,感谢你读到这里,如果你也曾是一个度过痛苦童年的小孩子,衷心祝愿你能慢慢驯服记忆,击退阴影,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6.26: 感觉有不少人对上文中的这一段理解困难,“电影《摔跤吧!
爸爸》,有些人对其中父亲培养女儿摔跤这件事提出异议,因为那是父亲替女儿做出的强制选择,女儿其实是父亲实现梦想的工具,又有很多人说这种异议太敏感,太上纲上线。
我倒觉得在这种批评即使有过度敏感之嫌,也是好事,因为在移风易俗以及观念的大改造上,矫枉过正是必经之路。
”请注意句子的主语和最后一句作者的结论!
在读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之前,请不要随意抓取几个关键词就跳出来说“印度国情不同”“一年之约”云云。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在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爱我。
(我理解的翻译)
看到《天才少女》这个名字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天资优越的少女如何走向成功的故事。
成功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只要看一部电影就可以小小满足一下心理上对天赋和成功的渴望,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
但《天才少女》却不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七岁的Mary在舅舅Frank的抚养下成长,她的母亲,天才数学家Diane在她尚在襁褓中时就自杀身亡,父亲是个混蛋,从未理会过她。
七岁,Mary遗传自母亲的数学天赋逐渐显现,引起了剑桥大学毕业的外祖母Evnlyn的重视。
Evnlyn想要Mary用她的数学天分来完成尚未被破解的数学方程,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
她要将Mary的生活禁锢在数学学习中,就像她对Diane所做的那样。
这一想法遭到Frank的反对,Frank和Evnlyn因此打起了官司,两人上演Mary抚养权、教育权争夺战。
一个有天分的孩子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
这是《天才少女》发出的疑问。
有天分的孩子,注定是特殊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生来就要过与众不同的生活,不能有正常人的欲望和情绪?
他们的使命是要解决世界难题,他们生来就肩负重任。
不,答案是否定的。
影片最后,Mary继续由舅舅Frank抚养,她一边在大学中学习高难度的课程,一边与同龄人一样玩耍,过着正常的课余生活,两全其美,这是电影给出的最讨喜的解答。
根据影片的结局,我们相信Mary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她受到了适当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生活将充满爱。
尽管Frank给她的物质条件远远不如Evnlyn,他甚至连一架钢琴都买不起,但通过影片,我们仍然相信Frank会给她幸福的生活,而不是Evnlyn。
面对Evnlyn的强势,Frank也曾做出妥协,他自认自己无法给mary最好的生活,他十分恐惧自己会毁掉她的一生,于是他和Evnlyn协议决定,将mary送到寄宿家庭中生活,落入了Evnlyn的圈套。
当他终于看清所谓的寄宿家庭其实是由Evnlyn掌控,要将mary变成另一个Diane时,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冲进寄宿家庭将mary解救出来。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mary与Frank一起生活才会幸福?
Frank与Evnlyn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Frank可以给Mary无条件的爱,而Evnlyn却不可以。
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Frank爱Mary,不管她是否有数学天赋,他都会爱她。
在Mary还是个无能的小婴儿时,他照顾她,抚养她,从不渴求能够从她身上得到任何回报。
而Evnlyn在意的不是Mary这个人,而是Mary的天赋,不然,为什么她会对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不闻不问,而却在她展露了数学天赋时对她格外热情。
也许不能说Evnlyn不爱Mary,血亲之爱有时很难三言两语就说请,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她对mary的爱是有条件的。
有条件的爱,咋看起来像是交易。
你满足了我的要求,然后我可以给你爱,这跟你给我钱,然后你便能拥有一样东西相类似。
只可惜,爱人不像做生意,你以为你给出了爱,那个人便能完全接受吗?
不真诚的爱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下,所谓的爱更像是一种利用。
没有人能够忍受自己被人利用,人并不是一件工具,如果你把他看成器物,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贬低,自尊心受到大大的伤害,更妄论说能够敞开心怀,接受那个贬低自己的人所谓的爱。
孩子,特别是幼儿,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他们要成长,要学习,会犯很多的错,需要被宽容,被接纳,被原谅,需要各种各样的鼓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使他们能够肆无忌惮地去展现自我,而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也不用时刻想方设法讨好他人,满足他人,从而乞求得到需要的爱,他们可以因此放心的做自己,挖掘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成长,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纯粹而不做作,爱你,只因为你是你,爱自然状态下的你,无论你多么的糟糕,都要给你温暖,给你鼓励,这便是无条件的爱。
这种爱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奢望,但弱小的孩子恰恰需要这样的爱来助力他们成长。
有关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孩童时期缺失这种无条件的爱,他便会一直寻求这样的爱直到他感到满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的空缺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填补。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许多电影中的坏人,当谈到他们为什么作坏时,都可以他们童年时期爱的缺陷为理由,阐述他们作恶的动机。
此类电影也常常被人戏谑地总结为“爸爸再给我一点爱”或“妈妈再给我一点爱”。
这样戏谑的总结虽然只为博人一笑,但也恰巧说明了电影的主旨,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充足的关爱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被母亲和父亲抛弃的Mary更需要无条件的爱,她需要这样的爱来认可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Mary因父亲不愿去看她而伤心落泪时,Frank带她去观摩婴儿出生的场景,并告诉Mary,当她出生时,他也这么高兴。
这使Mary感受到自己的出生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自己是被需要着的,而不是可有可无。
在Frank那里,Mary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与Frank相处时,Mary作为一个天才少女的高傲和机灵尽显无遗。
而与Evnlyn在一起时,Mary更多时候表现得很乖巧。
在无条件的爱的保护下,Mary才可以放心的显露自己的个性。
而爱如果是有条件的,Mary则要努力去满足这一条件,在Evnlyn那里,表现就是乖乖地学习数学。
在孩子最弱小的时候,家长给予关爱和保护,容忍他们犯错并给他们指导,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本身并不附带什么条件。
他降生的那一刻,大自然便把一个自然人带到父母身边,他是那样的纯真、自我、没有烟火气,使人心生柔软。
现实却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给予自己的儿女无条件的爱。
Evnlyn的爱便是大我的,世界的,人类的,从未考虑孩子个人的意愿。
在她眼里,只要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一切都是值得的。
个人的娱乐、爱情根本不算什么,人类不应被这些可笑的小我的思想所牵绊。
可以说,她爱数学,超过了爱一切,她为此赔进了女儿的一生,甚至还要搭上外孙女的一生。
这种用大我牺牲小我的选择是常见的,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古代社会,有许多父亲就为自己的儿女做出了“伟大”的选择,想起那些被抓去和亲的公主,被作为人质的王子,为了国家及民族大义,他们必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如果你是自己选择的,人们会歌颂你是个英雄,如果你是被逼的,你也只能哭丧着脸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个时候,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在平等、自由的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科技发展,此类古老的命题也依然存在。
然而,我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文明的演进使大多数人认为父母替子女做人生的选择是为人诟病的,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应该由他自己去选择,他人只能从旁指导,给出建议,因为人们相信只有自己能为自己做出决定并为此负责。
事实上,由自我产生动力去做一件事,事情的完成度确实好过在他人的胁迫下所做的完成度。
就像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由内在源动力驱使所做的事业,往往能给人带来惊喜。
Mary是爱数学的,她有这样的源动力,她不用任何人督促便自学数学,她希望自己能在数学史上留名,把照片放在大学的走廊中。
不需要Evnlyn的鞭策,她自己便会研究数学。
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被逼着套进各种条条框框,喜爱的热情在日夜的打磨中渐渐消失殆尽,比被逼着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还要可悲。
不喜欢的事可以对它一恨到底,而曾经那么热爱的事业,却要对它生出恨意,由爱到恨,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不管Mary是否能为人类解决数学难题,人类的文明并不会因为一个天才的决定就此停止不前。
我们看到的是在Frank的陪伴中生活,Mary是那么的开心,无条件的爱给她更多的快乐和鼓励,一个七岁的孩子,大多数人想要看到的是她快乐地成长,这样就足够了。
小萝莉颜值和演技都爆表 被小萝莉圈粉啦嘤嘤嘤还有天才少女配只独眼猫 太酷了美队也是挪不开眼 尽管从中间就一直忍不住泪流满面 (开始打官司那里)大家通常都是在结尾感到悲伤 我的泪点也是太低 之前还挺理解外婆的 直到她把小萝莉最爱的猫Fred 没经过同意就送走 绝对不能忍啊 好喜欢日落夕阳在海边的桥段 结尾bgm好好听 最后加一句 美队是个好舅舅哈哈哈哈哈
shit
一个超可爱却女汉子的天才少女,一个落魄修船却曾是大学助教的帅大叔,一只独眼猫,满满的套路,可是养眼又舒服。外婆和妈妈那条线负责深度,舅舅和外甥女这条线负责温情。即使天赋异禀,也值得平凡的快乐。
故事很平,满满的标准套路,不妨碍还是会想看啊~人生鸡汤需要定期补
精致设计有余
小女孩太好看惹QAQ
普通(素质)教育VS精英教育。
孩子是不是天才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故事讲得老道,表演火候正好,小演员尤其杀伤力惊人。好看!
适合鸡血中年老母看,什么是真正的天才,看完后放过各位普娃吧,没那多天才的
提问:有什么比西岛秀俊的鳏夫更逮劲儿?答:是单身带侄女的舅舅!!!这片子也太heartbreaking了!!!稳稳当当润物无声的抢小孩电影!什么数学天赋啊传女不传男的!
大概年纪大了,在看这样的温情片是再难有触动。上一次让我有触动的温情片还是很多年前的《我是山姆》。
没想象中好看,小女孩睫毛长的惊人
两个学派的战争,也是世纪之战,根本没有对错,只有谁胜谁负。
这部结尾从一开始就知道的清新小品,如同春日里一道最好的阳光,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天赋异禀并不应该成为被剥夺快乐的理由,享受童真才是孩子该有的生活模板,每一个中国家长都应该看看“美国队长”是怎么做的。
3.5 化繁为简的温情小品,实在太讨喜了。保留着天才的超能还有着孩子的天真,简直是理想型神童呀!Mary太有灵气了。夕阳下沙滩边,Mary在Frank身上爬来爬去的一段实在是美好极了。
喜欢独眼猫
一个看到开头便猜到结局的小清新电影,依然赚人热泪
关于天才与平凡生活的和解。小萝莉演技爆棚,好爱啊。
跟Captain Fantastic的故事很像: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已经在上一代人身上酿成悲剧,对下一代人教育方式仍然继续面临艰难的抉择。教育就像悖论,等到当事人明白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时候,已经在他人安排好的人生路上走得太久,无法回头。
看的时候一直哭,这是一部能找到共鸣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