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种方式形容雨
1000 Arten Regen zu beschreiben,Different Kinds of Rain
导演:伊莎贝尔·普拉尔
主演:比亚内·梅德尔,毕碧安娜·贝格,路易斯·霍夫曼,雅尼娜·福茨,尼古拉·威尔,艾玛·巴丁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简介:门已经关了好几个星期了。少年迈克把自己关在里面,把无助的父亲、母亲和姐姐拒之门外。迈克并没有生病,只是下定决心不想再涉足外面的世界了。在日本,人们把这样的年轻人称为“蛰居族”。这样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也逐渐蔓延开来。他的家人只能每天站在紧闭的门前等待、询问、发火、绝望、指责、无视和期待,别无他法。详细 >
德国的文艺片简直……一言难尽
如果有一天你需要榔头,我就把它放在门外。
估计很多人看完第一感觉这是他妈什么玩意,拍个鸡毛呢,这孩子智障吗,怎会有如此不负责任的人,我也是。但是想了一会儿觉得这片可解读的地方还是不少的,首先是这种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代表了某类不需要被理解也漠视一切的群体;其次是创作者很坏,他压根就没想解释男孩不露面的原因,而是通过这个角色的缺席来描述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父亲“麻木”的倾诉对象,母亲对相似男孩的移情,和女儿对得不到爱的自毁,都描述得清晰明了;母亲和女儿的角色相对吃重,对她们相互之间关系的阐述也颇具现实意义。至于为什么偏偏是雨,可能与其自带的惆怅属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必去纠结原因到底是什么,至少影片已经给了明确的结局,已经很完整了。
在国内,蛰居族最终的结局,基本上就是父母撬开房门。一声叹息。
在本月第三个没带伞的雨天夜晚看了这部,看起来好像是爱让家人陷入了无止尽的崩塌,一场蛰居于俄亥俄的坠落。落在身上的雨,才是最好的雨。
当儿子突然闭门不出,整个家庭赖以正常运转的秩序崩溃了。也许比起歇斯底里地叩问原因,如何接受和重建新的秩序才是真正的出路。人互相依赖,但不同的地方会落下不同的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对方式,如何去接受雨的洗礼,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
1.一场雨有一千种绝望,每人都不一样;2.做自己能做的一切改变试图靠近希望;3.希望会在任何远方,但终究不在原地;4.寻找吧,不破不立。
逃避可耻但有用。当你选择逃避,痛苦的不是自己,是家人。妹妹其实蛮可怜。电影有一种,很氤氲的气氛,很特别的气质。
(觀前)想到"自殺房間"。|(觀後)36:35一排垃圾桶順流而下😂 「落在你肌膚上的才是最好的雨。」以為Louis是主角才看的,還好他不是演那個不出房間的男生,不然我連看都看不到他。一家子自私的人!長子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讓家人為他做牛做馬,最後留封信感謝之後也沒變。媽媽在兒子朋友身上找溫暖,還把那朋友頭髮染色當自己兒子替代品,最後又狠狠把那缺乏母愛的朋友推開。女兒故意勾引閨蜜的對象,真是個婊,這種婊離遠點好。爸爸燒東西不回家,不過為病患偷東西還是有人情味。一家四口被兒子弄散了,最後搬家還不出來什麼意思?而且幹嘛搬家?遇到這種情況拿把電鋸把門拆了,直接不理他看他還有什麼把戲。真是噁心,要是家人因他而ㄧ病不起呢?不知感恩的廢物。我Louis真惹人心疼,答應你我絕對不會轉身離開🥺❤️
一人蛰居,全家疯狂。不能理解既然都愿意以纸条和家人交流各地降雨情况,为什么还要死死蛰伏不出,缺失责任感的人真是家人的灾难。母亲和少年那段很德国,这要是英法美来拍,分分钟就乱伦了。
断网断水断食,还有不出来的?
压力致使一个人持续降雨,然而乌云却笼罩着整个家庭。尽管人类有《一千种方式形容雨》的模样,但我们却只有一种方式来《守望尘世》面对生活的真相。在《两位国王和两座迷宫》这部短篇小说中,博尔赫斯描绘了一个叫“沙漠” 的迷宫:没有可以攀岩的阶梯,没有可以打开的门,没有无尽的回廊,也没有悬崖峭壁——对于希腊人而言,迷宫就是一条直线。难得的是,普拉尔这部处女作没有书写任何猎奇的情节便向观众传递了《遗世者》的概念。因此它的主题并不是要将人从持续性灾难(资本主义全球化)当中解救出来,而是在说人们于这场风暴里如何活着的问题。故而在这部情感细腻的作品中,最令人动容的核心角色是那位教你保持平衡的母亲。
片名很酷,但片子真的就不怎么酷。家人在一起到底是为彼此牺牲,妥协的地方多,还是伤害的多一点~
被名字和简介骗进来看的…
如果路易斯有床戏我就给五星!
文艺的,沉闷的。让我想起青春期的自我与对抗。我没有看懂一千种雨的隐喻。
即便无法理解,还是尊重孩子的决定。
片头三秒爱上 配乐好棒好棒 因为一个人而映射了整个家庭每个人的矛盾和挣扎 结尾也是很理想浪漫了
房里房外,各有各的逃避方式。
非常文艺的电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