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电影里的为士兵提供临时躲避的老太太这句话其实最为道出本质打来打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不管谁来当王,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老百姓只是想过上安全踏实的日子,所以,每场打着正义旗帜的战争,到底是谁的战争?
两军交战,但求有良知的军队,不要捆绑老百姓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
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
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
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
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
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
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
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
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自行车排迎击装甲师比不上波兰骑兵挥舞马刀砍坦克的悲壮;四个小时阻击比不上中国八年——现在更正为十四年抗战。
但是小国有小国的尊严。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我正奇怪丹麦如此重要的一部电影,国宝级演员米科尔森(《皇家赌场》《奇异博士》)居然没有参演。
查演员表发现有一个“米科尔森”。
原来这个米科尔森(《神夏》第三季大boss)是那个米科尔森的哥哥。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1940年4月9日,丹麦投降日。
就在同一天,挪威国王也在进行着是战是降的艰难选择。
(《国王的选择》2016)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
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
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
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
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
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
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
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
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
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
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
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
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
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
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
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
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
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
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
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
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
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
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
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
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
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昏庸的政府、无知的百姓、低级的军备构成了一个一天就被打穿的国家。
然而,这里还是有一帮不怕死的爱国者,是悲?
是喜?
想想1931年日军侵占我大东北,唉……
下午起床,无意看到一个电影,《开战日》,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
由丹麦拍摄影片看的很震惊,装备并不寒蝉(至少在轻武器方面),跟中国部队比起来,要好上很多,然而没有什么战斗意志。
有的是紧张,焦虑,主人公少尉一直是紧锁的眉头,从战前到战中到投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高层本身就对战争含糊不清,战前就十分惧怕德国,甚至不敢展开战前动员令,任由德军大摇大摆得开进丹麦国境。
从一个老妇人的话语中:这里20年前是德国的,对于我是没有什么区别。
投降后民众对德军的欢迎小孩子们爬上德军战车欢庆,一方面解释了没有民众基础的战争是打不赢的,另一方面,投降的少尉看到这一幕,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是会死人的,一个战士他最想的是去做个小商人,找个可爱的姑娘,生一堆孩子。
一粒子弹,一粒本不必要的子弹毁了他梦想,夺了他的生命。
说是本没必要,是因为战争打响几个小时以后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这些士兵没有收到消息。
一个可爱的卖牛奶的小朋友,一粒子弹,让她的母亲撕心裂肺。
不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以后的母亲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德国人的关系。
对于德国军队的压倒性优势,缺少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高层政府的软弱,人民的模糊,甚至国土纵深也不是很深,这都是原因。
电影最后对老兵的采访,老兵们也大多是后悔,愧疚,不堪。
这是时代的悲哀,愿和平永驻!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开战日》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
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
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
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
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
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
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
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作为一个伪纪录片,详略处理的很不得当。这部影片其实想说的,最后两三分钟说完了,使影片前期意义变得不大了。
噢,丹麦。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二战对于丹麦并没有很多的故事,开战日即结束日。平淡无奇的对战,却有着更为复杂的逻辑
其实整个国家,从政府到军队,根本就不想抵抗,拖四个小时再投降也算是意思意思吧!别再强调敌人有多么强大!你们装备有多差!丹麦制定过抵抗计划吗?有临战物资准备吗?有居民疏散方案吗?国境线地区布过地雷吗?至少你们挖过一条像样的战壕吗?
果然是丹麦自己拍的。德国人对同血统的人果然是高看一眼,最后那个德国军官对着降兵不但好声好气,还行了一个军礼。
历史上的丹麦战役,双方死伤加一起都不到100人,本片确实拍出了小国的尴尬,尽管这么尬其实观赏性也就比较有限了
太荒诞了,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知所措”,不知自己为何而战,不知自己如何去战,一个政府比它的军队早先投降,“这块土地,20年前属于德国,20年后属于丹麦”。真是玄妙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节奏感太好了,气氛渐渐肃杀,生动的呈现了什么叫“开战日”——从犹疑不定到说出“他们越过边界了,我们正在被侵略”。全片都风和日丽的,是很适合踏青的日子,所有人却都在逃命。有个人演我呀“我今天还没喝咖啡”,每天都能如常的喝咖啡,是和平时期才能有的幸福日子。
德国军官问他为什么坚持抵抗这么久 难道不知道国家已经投降的事情么? 直接把大哥问蒙圈了 大哥心里瞬间那些个酱油白醋各种调料直接都溢满了斯勘的纳维亚海峡
战争突然降临时,大家的反应很真实。
如此糟糕的战备,如此烂的装备,总共只挂了两个,还击毙对方N多个,鬼扯丹麦现在也来摆出受害者的姿态,在哀怜什么?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看在这部电影比较特殊的份上给三星吧。
毫无波澜的抵抗,儿戏一般的边打边撤毫无重火力哪怕一颗手雷一罐炸药,连子弹都纸包像粉笔盒一般,有一定机械化能力的部队留下守城还把机枪这种火力留了下来,最终德国上尉说你们抵抗的这么坚决,然后礼貌彬彬的把他们送上车,最终还是安然享受在德国铁翼下过着北欧安生日子当着仆从军。对于国土广袤人民众多的中国,战俘女人儿童老人,亡国奴的结局恐怕连牲畜都不如。至于什么展现心里拍摄手法纯是自我迷惑,这要是拍的国军,最终争议要叫破天,要是拍的共军已经骂出翔了,沉闷的气氛没有宏大场面和煽情对话,对于上个世纪出生的国人来说根本欣赏不来,评论一下说看睡着了讲了个啥,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再来煽情,无脑反华之人必被历史冲的稀烂
3.5
躺倒任调戏国还拍了个这个🤣羞羞羞羞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这个色调的战争片深得我心,第一次看丹麦视角的二战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