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你在想什么,你看的电影就在反映什么。
1、櫂直,当然是天才,但更厉害的是,执着,坚定的信念,我接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甚至有些不择手段。
当然,对手更加不要脸。
2、造假战列舰造价的人,和反对造战列舰的人,自己内心都坚定的认为,只有我的主张,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项。
3、1933年左右吧,日本已经在造航空母舰,差距啊。
4、櫂直和他的上司,成功地证明了造价的造假,但却没能阻止建造“大和号”的举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被说服了。
5、大家都知道,无论怎样,都会走上战争扩大的路;大家都在想,如何更好的走;而没有人想,这条路到底对不对。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政治正确!
大概,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关于偷袭珍珠港之前的,日方的决策吧。
大家都在追求政治正确,绝不能站到对面去,反正有人会反对的;东条英机也是,反正天皇会否决的。
不料,天皇也要政治正确。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看完有些迷茫,像是后人给这艘寄予了厚望的船的沉没编了个悲壮的理由。
就好像是“啊!
我的船沉了!
但是我造它就是为了让它沉的!
它是为了大和民族沉的!
”这种感觉。
有点战争合理化的意思,虽然男主反战。
而且我很好奇他这九年都在军队干嘛了。
感觉从头到尾櫂直都在被忽悠,说到底两边对他说的话我觉得都不能信。
两边对他说的都是很理想化的部分,然后这个数学天才也就信了。。。
就像山本这边也是想发动战争,我觉得藤冈那边也就是想把自己的船造出来。
而且这种片子根本脱不开立场,一直在说不能发动战争,这个时候明明正在和我们战争中啊!!
没在你们那片地方开战就不算战争哈?
气得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全程翻白眼。。。
一直在等着原子弹啥时候来结果没拍啊。。
然后除开一堆眼熟的老演员,还有鹤瓶桑的惊喜出演,我就觉得苏打那个写公式的长镜头好NB啊,这得背多久。
1941年10月20日,大和号战列舰海试:
作为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成为军国日本的精神图腾: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日本有大和号。
然而,这个号称无敌战舰的钢铁巨兽,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发生什么作用就被美军击沉:
大和号爆炸沉没产生的巨大烟云,200公里之外都能看到,似在宣告军国主义的覆灭: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从《战舰大和》(1953)到《男人们的大和》(2005),日本描述大和号的影片数不胜数,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的战争大片《阿基米德大战》脑洞大开,从全新的角度演绎大和号的前世今生。
片头再现1945年4月7日大和号的死亡之旅:坊之岬海战。
美军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蜂拥而至,冒着铺天炮火拼命攻击。
剧组显然考证过战斗细节:美军汲取了击沉武藏号耗时太长的教训,先消灭大和号左舷的防空火力,再用鱼雷攻击左舷,使其横倾——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一细节:
制作精良,连水线以下附着在舰体上的贝类、海藻、浮游生物都没放过,真的很可以:
一名美军飞行员跳伞落海,马上被卡特琳水上飞机救走,日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镜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日美综合国力和战争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时间回到1933年,日本陆海军争风吃醋由来已久,海军内部的航母派与舰队派就海军未来的战略和造舰计划,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曾在美国留学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海战的未来是航母时代,对巨舰大炮主义嗤之以鼻。
舰队派岛田繁太郎认为:“从空中攻击是小人行为,不是我们高贵的帝国海军的做法,舰队决战才是海军的本职!
”
数学天才棹直非常厌恶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山本五十六请他出任审计,找出舰队派造舰预算的漏洞,以便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建造航母。
最终决定会议,棹直拿出独创的一套公式,根据吨位就能推算出军舰造价。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公式,忽悠,您接着忽悠——舰队派:妙高号巡洋舰9700吨。
棹直很快算了出来:2816万元。
根据棹直的计算,舰队派造舰预算8900万的数据有误,实际上高达1.7564亿日元。
航母派要求舰队派解释为何要谎报军舰造价,后者索性承认预算造假:为了保卫日本,钱算什么?
虚报预算是为了麻痹敌人。
片尾再次出现超级大逆转,反战派棹直居然被说服,帮助建造大和号!
谁也不傻,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平山认为,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
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命名为:大和。
1942年,棹直望着大和号流下了热泪。
你怎么哭了?
在我眼中,这艘战舰就好像是日本。
日本海军不乏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这样优秀的反对侵华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师,但日本国民日穿钢板外加天花板的民族主义、爱国激情驱使陆军暴走,海军精英再多也只是增添精致的炮灰。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一封信里写道: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山本五十六》(1968)三船敏郎对山本坠机前精神状态的演绎动人心魄:
战后日本海军不服气,复盘太平洋战争,结果是就算中途岛日军大获全胜,也只能推迟投降,战败无可避免。
二战美国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支撑这种巨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的文化、教育、科研等综合国力,日本望尘莫及。
日本黄金一代之后,左翼电影青黄不接,《阿基米德大战》算是近年来日本最优秀的战争片:脑洞清奇,回味无穷:大和号的出生,就是为了以死亡警醒国民。
评分:5/10 影片的几个重要标签:1、漫改;2、历史,准确来说可以看做是二战史;3、数学。
首先,个人一直认为,影视剧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的。
在某些题材方面,特定的表现手法就是会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样的,每种表现手法,也有着相对更擅长的内容领域。
当然,艺术是追求创新与突破的,所以这自然不会是艺术的一种桎梏,可真要想突破这个基本的规则,如何处理好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之间的不契合的部分,就是需要特殊的处理的,而这特殊的处理,就是艺术的创新的一部分。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观影历史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彼得·杰克逊的《可爱的骨头》。
关于这部电影,我也说不清是片方本来就有想反映儿童绑架这个社会现实问题的想法,但是却错误的找了喜欢拍童话故事的彼得·杰克逊,还是充满幻想的彼得·杰克逊心血来潮,将目光拉回了现实世界,至少最终的结果就是,影片变成了在残酷的社会问题与美好的虚拟童话间反复横跳,不伦不类之物。
回到这部影片来说,用真人漫改一贯以来偏向轻松的画风,来表达二战史这样一个无论是对日本还是世界都非常沉重的话题,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本片比上面的《可爱的骨头》表现的好得多,影片整体明显的是偏向写实风的,而且这种偏向是立住了的。
但是,在中间的许多剧情片段,还是令我产生了影响整体观影体验的出戏感,稍显严重的是,这些出戏感的片段或设定,又基本上与主角紧紧关联。
恕我实在难以想象,在当时的日本那样一个环境里,一个帝国大学的辍学学生,能够这样肆无忌惮地在日本海军中办事。
出场第一段戏,顶撞山本五十六;计算战列舰费用,与平山派处处做对;海军决策会议,怒斥平山派一中将,一少将,甚至很可能冒犯了海军大臣;与镜子的恋爱,得罪了日本首屈一指的尾崎财团(能与海军部有那样密切的往来,不能是一般的财团吧!
)。
如果上面这些都还能用山本集团是他背后的靠山来解释,那么在最后的反转中,重新支持战列舰计划,至少应该是真正得罪了山本五十六吧。
就算山本大度不男主一般见识,那么当山本的真正计划暴露,男主发现被利用,按照男主的设定,他难道不会出来搞点事情吗?
这时,难道平山派又主动成为了男主的靠山吗?
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后,你告诉我,男主顺利活到了九年后,甚至很可能仕途发展得还很顺利,我只想说,这也太魔幻现实主义了吧!
上面的这些问题,如果是在漫画里,那么我个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那怕这是一部历史背景的漫画,可是一旦真人化后,照搬到以历史为基础设定的真人影片中,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出戏。
甚至很多中间男主和他的那个护卫去调查相关资料时的许多桥段,都带着一种浓浓的日式热血漫的味道。
并不是说这种日式热血漫的味道不好,只是,与影片本身的史实基调不搭。
这种不搭带来的观影结果就是我仿佛就像在看另一个角色,没错,说的就是你,张崇邦——一个完完全全立不住的典型角色代表。
当然,如果真要比较起来,还的是张崇邦离谱得多,因为,政治,仕途,又或者军队,这些并不是男主角色的全部,所以,这个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是崩了一部分而已。
除了海军军官的身份,男主的另一更主要的身份——数学天才。
关于这个身份的表现,本身也是数学系出身的我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的的确确契合了大众对于学数学的人的普遍印象,并且进行了完全可以接受的艺术化加工,所以虽然还是有不少槽点,但是在最基层的方面,还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在接受的基础上,我还是忍不住想吐槽两点: 1、回归方程太生草了。
全片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铺垫要算出估价有多么多么难,主观的,客观的困难,直接地,间接地表现手法明示或暗示,最后等了差不多一百分钟,谜底揭晓,虽然那个函数看上去很长,唬人效果应该应该还是很足的,然而实质上,就是一个回归方程这么平常的东西而已。
只能说,这个谜底,至少在对数学有一定的简单的了解的人来说,是完全对不起期待的。
同时,于我个人而言,此处带来的落差感,很可能继续影响了后续反转剧情给我带来的震撼感。
没办法,前面的气氛烘托没有到位,意外地坠机了,后面的真相揭露自然也就无法接着起飞了。
2、数学天才,在其他方面,实在是过于愚蠢了。
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造战列舰就会引发战争呢?
影片中给出的答案似乎是:造战列舰会使日本海军心理膨胀,从而挑起和引发战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造战列舰会让日本海军膨胀,然后带来战争,那么把战列舰换成航空母舰,差别在哪里呢?
为啥战列舰会带来战争,航母就能避免战争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贯穿整部影片主线故事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男主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一丝丝这个问题。
我在影片中也试图去找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的是,并没能找到哪怕半点相关的可以给出一个说法的回答。
从影片内容来看,似乎就是:山本告诉男主,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个方案,已知方案一会带来战争,然后就欲擒故纵地转身走了。
男主一听,方案一会带来战争,我是个反战者,那么我就要反对方案一,支持方案二,至于方案二是什么,它能不能制止战争,不好意思,我一点都不关心。
作为一个研究数学的,不能够,至少不应该会是用这种思维逻辑去做选择吧!
就我一个普通的数学系毕业人士,我都想不明白,山本的逻辑凭啥就能说服我,让我不顾一切地放弃普林斯顿的学位,转而进入陌生的,我所鄙夷的政府机关,并且呕心沥血的,尽心尽力的去为他们奔波,去顶撞权贵,甚至去卖命。
可是,在影片中,男主被根本就不存在的逻辑说服了,一个能在一瞬间脱口而出日美两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石油产量比值的超级大脑,一下子就想出了,只有航母才能救日本的荒谬结论,所以,难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是数学天才的原因吗?
对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的不解决,直接的结果就是,男主的行为逻辑是不成立的,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要求他成立的。
这就造成了影片本身的主线故事是立不住的,同时,加深了漫改缺陷本身伴随的出戏感。
深层一点的结果就是,这部战争片,它是不反战的,即使有一些可能会令你产生误解的片段或台词,也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口号和形式,因为,从根本上,它甚至就没告诉你战争究竟是什么。
尽管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复杂,但是,影片逃避了给出一个答案这个行为,那么,同样的,不存在的东西,是没有资格谈支持或反对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对影片的全部逻辑都选择接受的话,那么,将会得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从平山派的角度——我们造战列舰是为了日后壮士断腕,击溃日本的战争信心,这样日本就能从战争中抽身,所以我们是反战的。
从山本派的角度——平山派造战列舰会引起日本的自我膨胀,将日本卷入战争,我们极力阻止他们这种将日本卷入战争的做法,所以我们也是反战的。
然后,男主是反战口号喊得最响的,自然也是反战的。
剩下的田中少尉,大里社长,尾崎财团,都是站队的,自然也都是反战的。
所以,综上所述,日本海军方面都是反战的。
那么说,战争是陆军挑起的啰?
可人家陆军也有话说啊!
你看,我们跟海军争预算,就是为了让海军只能造一艘船,要是海军能造两艘船,那岂不是妥妥地会引起战争,我们这么努力,在反战事业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所以,我们也是反战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整个日本,全都是反战的。
这就是最有意思的了,如果此时,我问日本: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
日本大概会扯着皮跟我说:你没看到吗?
我是反战的,我必然是被动的一方啊!
我大概只能回应一声:呵呵!
毕竟,蠢人可教,坏人难救。
当然,上面撑死只能算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自己编的一个段子,但是由此或许可以看见,这部影片背后的逻辑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亦或其实是多么的自然合理。
日本的战争片,说实话我看的比较少,对于导演和主创团队,我也是完全不了解,所以,对于这种不反战,或者像某些朋友说的,不反战争,只反战败的处理,究竟是主创方能力不足致使影片缺陷产生的一种误解读,还是这本来就是主创方的本身的真实想法,我不想,也不觉得有太多的必要,再进行更细致地探讨,至少,这部影片,它是不反战的,这个结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老实说,在一开始,其实我是想给本片7分的,因为,尽管上面我列出了该片的种种问题,但是,那些大多是影片本身的重点标签带来的先天不足的结果,没能克服可以算是情理之中,倘能超出应算意外之喜。
在这些先天不足之外,影片在细节还原,整体节奏,演出,配乐,甚至政治博弈的刻画,反转剧情的设计,美学的探讨方面都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还是能配得上7分的。
不过,或许是我的个人习惯的原因吧。
对于一些双向突出的影片,除非非常对我的胃口,不然,在评价时,我还是会更倾向于挖它做得不到位的那一面。
这种视点的选择,就注定了,这一类影片的评分,只会随着我的思考,而越来越低。
而这部片最终能跌破及格线,只能说,不反战的内核,特别是对于一部以日本作为主视角的二战背景战争片来说,不反战的内核,令我不能接受,仅此而已。
阿基米德大战,尽可能直面客观地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界内部正在筹谋战争的各方势力间的折冲及其深层考虑。
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就无法刹车吗?
至少很困难。
片中翻转很多,苏打作为男主自然将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设定毕竟是孤傲的天才,旁边有个非常耿直可爱的柄本佑当随从,都有点超出现实。
所以前半段山本五十六的扮演者十分亮眼,平山少将则后发制人,最后二十分钟从刁钻的角度把事情说圆了!
日本海上自卫队也赞助了本片。
因此本片绝不能以好战或支持和平来划分,只是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并不回避二战的最终结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无论投降是因为片中的理由,还是原子弹,这段历史真能成为未来的镜子吗?
当今正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多少人又想搞事呢?
不仅要警惕,更要放眼长远,早作图谋。
大和号战列舰前世今生的一种有趣假说,天才数学家想用数字来诠释真理正义,但最后还是向非理性的狂热妥协而选择了以毒攻毒的止损策略,积极地消极,主动地被动,乐观地悲观,绝望地希望,故事一波三折的很有看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古人的经验智慧能否给今天的中国人足够的警示呢
《阿基米德大战》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因为影片叙事技术高明,语言艺术也很有特色。
首先,虽然影片改编自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改编,但是故事绝对不是小孩玩过家家。
我稍微查阅了下资料,不仅故事的时代背景明确(1933年,日本在动荡的是时代中大幅摇摆,为了赶快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敝的国力,1032年宣布建立伪满洲国。
和同样要打进中国的欧美列强之间的对立更加强烈,这一年,日本推出联合国,日本陷入了被全世界孤立的状态),而且片中涉及的日本海军对于扩充军备的争议,也与现实对应(日本偷袭珍珠港采用的是片中山本五十六提出“航母加飞机群”战斗策略;而日本也的确打造了旧日本海军所建造的最大一级战列舰,也是人类海军舰船史上最大的一级战列舰——大和号。
只是片中所提到的2亿日元和资料中的“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可能存在差异)。
其次,故事设计既曲折又自然。
日本为了侵占中国领土和资源,与列强产生矛盾,战争一触即发。
所以,军队里产生两个阵营:一是保守派,认为海战就舰艇作战,所以坚持建造“大和号”战舰来取代即将退伍的“金刚号”战舰;一是创新拍,认为未来作战是飞机群战斗,主张建造航母与飞机。
但是很明显“大和号”战舰的造价更加吸引海军大臣的心意,于是乎主张造航母、飞机的山本就挖掘到一个纯粹的数学天才棹直,希望靠他找到“大和号”造价的毛病,以此推翻对方的方案。
被山本诱骗的棹直,以为这是靠数学救国,让人民避免陷入战火,改变世界的光荣使命(因为他一听说日本即将对美宣战,而他坚信数学真理,认为“光是工业水平,日本就是美国的50倍,石油产量是日本的120倍,和比我们强大这么多的国家开战,就连小孩也不会觉得能赢”。
于是答应了。
尽管主张建造大和号的大臣们百般阻挠,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有关图纸。
都是棹直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力,在短时间掌握了造船的设计技术;通过实地偷窥长门舰的全图以及实地丈量该舰的数据,掌握一些具体的数据对应;而后又是从掌握大量尾崎造船制造战舰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可以迅速计算造价的函数(其实也是因为时间有限,被迫把大量资料摊开寻找其中的数据联系):我以某份资料为基础,推算出制造军舰的总用铁量和建造费用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这个图表表示出来,鱼雷艇或猎潜艇等总用铁量较小的,也就是小型舰艇,它们的制造工艺会更复杂,每吨钢铁所需要的建造费用会上涨,上涨最高的是这部分,也就是潜水艇,潜水艇体积虽小,但建造所需花费较高,反观战舰,虽然总用铁量大,但制造工作较轻松,每吨钢铁所花费的建造费用也能压低。
也就是说,建造这样的潜水艇所需的费用,可以用峰值出现在总用铁量1500吨前后的曲线表示出来。
这张图表的函数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是这个样子,只要根据这个公式,就能通过舰艇的总用铁量算出这艘舰艇实际所需的建造费用。
数学本身就是靠已知推未知的技术,而虽然每艘战舰大小、结构、配置不同,由此所需的造价自然也不同。
但是基于战舰现有的一组直接对应数据——用铁量和造价,尤其是抓住峰值和谷值,还是能够基本能够描绘其变化,而描述这一变化的函数,代入某一具体的用铁量,自然也能够得到造价(当然片中计算出来的造价完全相同,这也合理,因为本来就是函数的来源依据),拿来推测一艘从未建造过的大战舰也是基本可行的。
本来指出了故意降低造价(注意不是抬高造价,中饱私囊;而实际解决也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尾崎低价造战舰,又高价造其他巡洋舰),以求通过采购方案,就可以阻止制造大型战舰——大和号。
都是没有想到,负责设计和提出计划的平山造船中将却义正词严地给出了解释:保密需要(我都是为了保卫国家才这么做的。
为了保卫日本,1亿2亿,根本不是什么大数字……真相,那种东西有什么意义,你仅凭表面的正义感,讲着大道理,但是,真正的社会不会因为这点东西就产生动摇,真正的正义是存在的。
我确实是在尾崎造船的协助下,报出了低于实际的报价,若不这么做,就保守不住建造超大型战舰的机密了。
日本似乎要斥资2亿日元来建造一艘新型战舰,如果其他国家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会如何应对,他们必定会通过分析这一预算,对我方战舰的规模和性能做出预测,随后,为了与之抗衡,他们又会造出更大规模的超大型战舰,也就是说,想要骗过敌人,首先要骗过自己。
建造战舰的预算必须是公开的,正要利用这点,来骗过敌人)。
就在这时候,棹直又根据自己之前的研究(顺便而已,但做足功课还是好的),指出了大和号设计存在的问题:大是大了,但是承受风浪的能力却没有解决(如果是只是一年10次左右的小台风的话,风速一般为40米每秒,通常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在产生了低气压的情况下,波浪将从多个方向用来,互相重叠,这时,可能会出产生超乎预想的巨浪,如果台风风速达到50米级,复合产生的波高会达到30米,也就是说发生一年两遇规模的台风时,海上就可能产生足以吞没战舰的巨浪。
然而,这个提案的设计中,船体中央覆盖着厚重的装甲,看似坚固,但由于重量分布不均,导致舰首和舰尾变得脆弱,如果这两处受到巨浪的冲击,船体就可能产生裂痕,使船内注水。
最坏的情况下,战舰将会沉没)。
简单地说,事物总是没有两全的,战舰要耐攻击,那么就要制造得笨重,笨重的话就又不灵活,简直就是活靶子;所以,要灵活又要耐攻击,就必须找到一个“最优解”:两者之间的最佳比例。
而数学也是找到最优解的一种途径。
而发现问题的棹直,当然也早就找到了答案。
棹直并没有预料到,让自己阻止大和号方案的山本五十六,他为战争提出的方案更大。
棹直以为自己成功阻止了战争,靠数学改变了世界,为日本人民换取了和平。
其实大错特错。
后来,被否决的平山造船中将,后来又找了棹直,和他说了真相:战争无可避免;而制造一艘具有象征性的完美强大的战舰,让它在日美战争中沉没,可以让国人早点惊醒,不至于亡国(无论是否造出这艘战舰,这个国家都必将走向战争,大陆是关东军的爆发,满洲国的成立,退出联合国,世界各国对迅速发展的日本感到非常厌恶。
更重要的是,当国家被逼到困境时,民众不可能允许选择不打仗,人们仍旧沉醉在“日俄战争”的胜利当中。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艘战舰所能左右的了,我们必须要看到更长远的地方,美日一旦开战,日本必败……面对两国间巨大的实力差距,我们无能为力。
然而日本人从不懂得认输,相信无论战况多么惨烈,战斗也会持续到最后一兵一卒。
若是到了那个时候,日本定将灭亡。
但如果这时,有这样一艘,能作为日本象征的巨大战舰,当这艘战舰被敌人击沉时,所产生的绝望感,是不是,就能让这个国家清醒过来呢?
正是如此,这艘战舰才如此巨大而美丽。
要让所有的人相信,它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迎来壮烈的结局,这便是这艘战舰被赋予的使命。
我希望造出,能够成为这个国家替身的战舰。
它要在国家灭亡之前,作为国家的牺牲品,沉入大海。
所以,我为它取了一个与其使命相称的名字——大和)。
棹直一直认为:拥有最强战舰而产生的骄傲感,必定会让日本走向战争,绝不能让人民产生期盼战争的情感。
这艘美丽而又巨大的战舰,对这个国家而言,只是一个诅咒。
但没有想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和号的沉没,也可以挽救“好战而至死不屈”的日本。
最后,我们可以据此下个结论:电影很好地利用了事物的两面性,制造了语言精妙的对白,透过这些对白,也让我们明白了语言背后的思维,真相的两面性。
伪造战舰的造格,既可以是舞弊以求通过,也可以是蒙蔽敌人;制造强大的战舰,既可以引发国家民族的好战心,也可以让国家民族尽快惊醒。
因为,在小的范围里,真理是如此;再大的范围里,真理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棹直是个天才数学家,他坚持:数字不会说谎,数字才是真正的正义。
这是对的!
而且他也的确利用了数学,既由已知推出了未知,也由矛盾计算出最优解。
应该说电影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和人物的工作,非常好地展示了数学的力量。
对于普及数学,对于那些不理解数学力量的人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案例。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而言,电影又展现了哲学对于数学的碾压。
真理是什么?
科学是真理,哲学也是真理。
棹直代表数学的真理,而平山代表的是哲学的真理,最终看到国家民族的本质,看到世界发展规律的平山是对的!
日本是在被原子弹砸了之后才选择投降(即便大和号沉没也没有让日本惊醒)。
所以,从语言来看,电影艺术到达了一个表达的高峰!
不仅如此,电影的矛盾设计,曲折安排也相当完美:否定之否定,真相外有真相。
棹直历尽万难找到估价的方法,却被平山轻松反驳;棹直指出大和号的问题,成功否决了平山的方案;可是回头棹直还是得为平山提供“公式”,让大和号顺利制造出来,因为平山的理论他无法辩驳。
而大和号在美国空军的强烈轰炸中,最终还是被击沉(片中还展示了美国战机的一个了不起的细节,被击落后,还在水面上滑翔而起,这让日本军人震撼,但其实也是暗示科技力量的悬殊)。
而且有些铺垫和细节,比如棹直与一班艺伎做扔扇实验,以实力赶走高级将领;比如棹直作为家庭教师与尾崎造船的千金有瓜葛,尽管只是纯粹地想计算小姐脸上的完美比例,但是小姐对他的爱慕,是后面帮助他获得资料的关键。
2020-01-29 �.=^i�
所谓会发生战争就是指和美国打战,和中国的就不是战争了。
之所以避免战争(与美国的),是因为知道这样必败无疑,对中国的侵略就无所谓了,对日本人来说那都不是战争。
作为中国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气愤!
所谓的反战是指反对与美国打战,根本不是反对侵略中国,更谈不上对侵略中国的惭悔!
对于侵略别国的罪恶,日本人完全无感,这是最无法原谅!
所谓的反思战争,只是反思不要以卵击石,而不是反思这对世界和平与他国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对他国造成人间惨剧,这不是最需要反思的吗。
可这部电影从头到脚都是认为不可与美国发生战争,对中国的侵略则提都不提,不为所动。
也是,因为侵略、掠夺他国享受的是日本,根本不会对日本造成打击或影响国民生活水平,更何况可以掠夺财富和资源,对日本是件好事。
而进攻美国就不一样了,那会家破人亡,所以主人公极力反对开战。
对中国等侵略,因为对日本有利所以根本就不反对,哼,反对战争,真是讽刺。
在这里,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最该反思的不是自己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是不赞成发动战争的决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不偷袭美国,日本的结局说不定就不一样了。
说不定日本还在享受国上之国的待遇,日本人还能继续享受亚洲人上人的骄傲。
这也正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日本人的想法,对他国的侵略和因此造成的灾难没有一点悔悟,这真是从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人最大的悲哀。
另外,决定日本投降的不是大和号沉没,而是原子弹。
再另外,抛开这些价值观不谈,影片确实热血,也确实中二傻逼,一股满满动漫风。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不谈价值观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既觉得愚蠢,又觉得确实有些深度,好似硬币的两面,只能说好坏参半。
知耻而后勇,唐代开始,明代,清代,日本人的精神和野心值得我们学习,一个只有火山海啸,地震的岛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日本人,人穷志不穷,知耻而后勇,为集体主义 无脑牺牲的想法恐怕只有他们能干的出来,日本虽然败了民族精神尚在还是没有垮掉,而我们却有近代100多年的耻辱,外族入侵其实早就是家常便饭,外面不闹自己也跟自己闹,出现灾年有外敌,自己就崩溃掉,我觉得这就是千百年帝王思想的束缚,使我们固化了奴性思维
刚刚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感受挺多的,感觉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人性的。
主角感觉在剧中篇幅很多,但是只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主要是围着两个派别来进行的。
可以把剧情分为几层意思吧 首先第一层,“反战派”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国民的钱花在不切实际的战列舰上,还有就是让造船公司公报私囊而叫主角来推算战列舰费用。
第二层就是推算出了建造价格,设计师平山以国家不为了让其他国家发现建造超级战舰而用的障眼法,差点推动了大和舰的初始建造。
不过后来发现设计存在致命缺陷而告停了。
第三层就是最后推动了"反战派"航母计划的诞生。
但是山本的目的确是为了将超级战舰隐藏起来,让其他国家看不到日本的野心,再通过航母当跳板去侵略其他国家。
当时欧洲列强在忙着打仗。
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制裁,所以说把美国有生力量打掉,坚持一年以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中国澳洲等地方有了战略资源再回头去攻打美国,再北上苏联,以达到瓜分世界的目的。
正去剧中山本说的一样,我只喜欢的他的数学能力。
主角帮助山本实现了他的计划。
第四层就是,平山找主角谈话要公式。
主角是对政治没有概念的人,反而平山是看透了一切,他明白不管是哪边中标了都是用于战争目的,而最后都会失败,因此需要用大和号沉没使人民保持理性(这就有点扯了,日本建造战舰是为了沉没的?
)因此主角告诉了他公式。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反战,但是有些地方说不过去,很符合日本人拍的二战片的思维,对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只字不提,只是着重对美宣战相当于以卵击石。
可以说,他们拍的反战片只是在于对二战的过程反思,并没有在大的战略上,根源上进行反思,是值得我们要警惕的。
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见谅
我爱你,菅田将晖
小日本敢发动战争还是有底气的!看一半越来越扯了…噗~哈哈!卧槽了,这会开的,小老婆都抖出来了,山本这家伙真他么够可以的!!这预想也太遥远了!大和号!!悬浮公式的拍摄有点像福尔姆斯…
难说没有夸张的成分,不过多少还算是精彩。尾崎镜子这种纯真可爱的邻家大小姐形象还真是虚幻啊。Y
6.5-7吧,表演有点太过于用力了
日本历史题材为什么调色都怪怪的。对白痴天才的展现刻板到极点,无趣。
日本人生凹逻辑这事还真的是阔以撒
造船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沉没...其中成百上千条生命被宏大的忧国情怀轻松忽略,纯粹是理想博弈的牺牲品...以如此扭曲的方式反思战争,膈应不说,连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做不到,反思的真的是战争吗?
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战”,而非“反战败”,这一点真是难得。苏打稳,柄本佑更稳,至于美波,负责可爱就好了。
应该说,全片当中,确实有不少镜头画面和台词,是精彩的。尤其是几个老头 ,围着大和号的模型,癫狂的时候…算是很完美的表达了“大和号——男人们的大玩具”这个潜在含义。不过剧情很不走心…反战反而变得为了打一架而打一架…呵呵。
日本的战争片真是不走寻场路!不过深得我心
这片子立意不错,不是那种“我们不应该输”,而且“我们不应该打”,在反战上有点高度的。虽然人物设定的关系,漫画感非常强。历史上大和号沉没的“菊水作战”发动的初衷,就是为了不能让大和号留到战败,细想很有意思。
理科生的浪漫
开头战争场面拍的非常漂亮。后半段陷入逻辑怪圈,有点莫名奇怪。军部的尔虞我诈让科学家陷入历史洪流这个设定,苏打表现的还是弱了点。不过日本人的大和号情结还真是重啊
苏打穿白衬衫太好看了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开场特效稳
你以为这是个战争电影,其实它是个审计电影。。。因为脱胎自原作漫画,难免有些非常日式的中二爽文设定,对高层内部博弈的表现也相对简化,但电影的确提供了另一种回看战争的视角。设计师平山中将的人物立体度远超预期,男主角心路历程的微妙变化也挺值得玩味。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佩服日本电影的自黑反思
日本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都喜欢动作很夸张很大啊。无趣的很。
片中的热血仿佛全都是对于军国主义的鸡血,实在接受不能。整体电影来说,结尾的反转和点题有点过晚,以至于整部影片绝大多数时候陷入了一种癫狂和偏执,不论航母派还是大和号巨舰派,不论苏打柄本佑还是小林克也。这种偏激不正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体现么,正反两派都传达出了一种精神,那整部电影说了个啥??如同长评有人所说,无论怎样,大部分人都在反战败而非反战罢了。另外,配乐可以加分,美波还是短发/半长发好看。PS:想到了思想钢印和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