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黑猫警长》里有一集,讲某个小动物挂掉了,找了半天凶手,凶手原来是院子里的夹竹桃,题外话一下,其实以前好多动画片还是蛮科普的。
当时就觉得这花很漂亮,后来慢慢长大,知道玫瑰带刺,花蘑菇往往有毒,就形成了“美丽的东西就会自我保护”这个观念,在豆瓣看到有人说“夹竹桃只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
”我英文不好,反正我看的电影里中文翻译没有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句话挺诗意的,而且容易往脑子里钻,但是我并不太喜欢这句话,因为,太拟人了,也太,怎么说呢,人类思维了,我不是夹竹桃,谁也不是夹竹桃,夹竹桃不会上网,更不会注册豆瓣,大抵也不会有“我不想给人养”这样的想法,就算它真有,也很难告知一位人类朋友。
这些想法都是人为了表述观点和情感时,自己想出来的,就像说狐狸狡猾,熊却笨拙似的。
所以,这样的话说也就说了,要是真觉得意味着什么,就弄错了。
另外,植物就是植物,就像鼠标就是鼠标一样,所谓“万物都有灵性有情感,所以要善待”,其实我很讨厌这说法,人善待万物,就善待万物好了。
难道没灵性没情感的东西就不该被善待么?
难道所有美丽的东西都会自我保护么?
难道不美丽的东西就不用自我保护么?
成年之后我就对女人形容自己是什么蛇蝎啊毒品啊之类的玩意很反感,之所以有人会这么说自己,无非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容易让人上瘾,有魅力,无法抗拒。
文艺作品中常常创作出这样的角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又爱又恨的,我以前也喜欢过这样的角色,慢慢地看过了,就觉得不舒服,觉得好像作者是在故意搞坏我的是非观似的,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大闹天宫》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的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多棒的一件事,喜欢的就是喜欢的,厌恶的就是厌恶的,别找借口,没有理由,又喜欢又讨厌?
哇,这个情感太成人了,太复杂了。
人长大了,看事情就会看好多角度了,判断起来就困难了,比如电影里女主角的妈妈,她控制欲超强,几乎是在强奸自己闺女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对女儿的养母毫无善意,甚至言语刺激引发她自杀,还因为失去了男友就删了他写的文章,最终弄死他。
以上罪名,足可以让任何人讨厌她。
但是,等等,她很美?
她极有艺术天赋?
她还特别坚强?
我想想我是不是还是会讨厌她呢?
我想好了,她是个艺术家,但她道德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讨厌她。
我真厌倦透了来评价这种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美丽自以为是用保护自己当借口来破坏他人的所谓的坚强的女性了。
他们太千篇一律了,他们往往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但是他们拥有着摄人魂魄的气质,或者捉摸不透的神秘,他们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一般是艺术方面的),性格方面有点儿咄咄逼人,但周围就会有人说:“她没有恶意,她只是心直口快。
”当她们做错了事,其实内心想的是“这帮鼠辈,我才不在乎你们呢,我是个天才。
”但是旁人看到她们的无动于衷就会说:“哦她真坚强,遭遇了这么多事还能微笑的面对。
”废话,死的又不是她。
她凭什么不坚强,如果她是该被同情的,那死者该如何对待?
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在心中暗暗的说:“虽然他死的很惨,但是没办法啊,谁让他抛弃那个女人呢,她可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啊,而且她那么爱他,她不能失去他啊”道德观已经被艺术作品颠覆了。
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把丑的东西,包上美丽的壳,来迷惑世人,使人们对表象的重要性的肯定不断的升高,然后把丑陋本质弱化,使矛盾的天平一点点的平衡,这种早在几十年前根本不是矛盾的矛盾,到了21世纪,却成了不朽的课题。
真可笑啊。
无辜的夹竹桃,无辜的玫瑰,无辜的各种带毒带刺的小家伙们,被艺术家们反复利用,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可以和夹竹桃对话。
没准夹竹桃会说:“他妈的,我一直想摆在谁家阳台上当盆栽,我想毒死那个让我带毒的上帝。
”既然打了四星,前边又说了不满,总有些特别喜欢的地方要说说的。
我在十几岁的有段时间,对本我的坚持几乎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觉得周围的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要改变我,同化我,给我洗脑的,我几乎觉得所有人都是敌人,虽然我没有伤害他们,但是我多少拒绝了他们的善意。
那个时期没有维持多久就过去了,因为我终于发现,把刺放在外面,是会被磨光的,人是谁,会成为谁,是要放在心里的东西。
不用说给谁听,也不需要摆出样子,如果抗拒世界,抗拒改变,就会被摧毁,或者被世界磨平。
坚持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自省,需要接纳和包容,需要走进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吸收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就放在一边,不用销毁,因为那些都不重要,需要擦净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不看。
爱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情感,爱本身不伤人,爱人也不会伤人,伤害自己的,只是那些虚荣、仇恨和占有欲。
这是我喜欢那个女孩的原因。
她终于遵从了心灵,她拒绝别人认为,她是一棵夹竹桃。
独一无二的,哪怕爱也不能让人被谁占有。
不知道要过多久,也许很久很久。
我终会从你的影子里分离,哪怕面目全非。
Let me go ,and I wil go.
这部电影是小说的浓缩,导演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
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心理障碍,她美丽,坚强,高智商,既漠视众生又能强烈地争取他想得到的,无视规则,在她的心里规则是别人的,与她无关,所以在她杀死自己的情人,女儿质疑时,她说,我没有错,仿佛是在说,我的规则就是这样。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的心里其实没有女儿,女儿是她自我延展的一个工具,她在顶楼吹风,那个地方有危险,女儿害怕,她一把拉过去,她看不到女儿,也就谈不到照顾,他教导女儿,希望女儿与她紧紧的相连,像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相连中,只能是他的情绪,他的意志,女儿并不存在,看似与女儿紧紧相连,是母爱,实则并没有爱的能力,她需要的是来自女儿的认可,照顾,追随,在关系中,她是单向索取者,一旦女儿想摆脱,她宁可毁掉她,所以她妒嫉女儿找到的那个演员妈妈,跟女儿说我宁可你下地狱你也不要和他在一起,她关在监狱里,其实她也不希望女儿快乐,她说,你跟我一样,把我们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女儿才会用技巧留在他寄养的家庭,去勾引雷,然后女儿被枪击。
女儿跟妈妈说,你教导我不是让我独立思考,是按照你的想法思考,这是第一回合,女儿说,你看不得我好,这是第二回合,女儿说,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才是我的敌人,you and me,这是第三回合,女儿说,我让你看看,我跟你在一起的代价是什么,你只想到你自己,你把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丢给邻居,去海滩度假,你杀死你的情人,我十二岁怎么生活你不考虑,你毁了我的寄养人,那个让我感到爱的人,只是因为你觉得我跟她亲密,你妒嫉,你为了我做伪证对我撒谎,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的利益。
至于最后,他没有让女儿出庭,也可能高智商的妈妈觉得女儿出庭也可能让他出丑,这个风险她不赌,所以她才是那样看女儿的眼神,而女儿说,她放了我,这个放掉有可能是被动的,妈妈已经没法控制她了。
女儿的形象从温柔,依赖,到独立,坚强,影片的颜色从梦幻般的蔚蓝转到黑色,这其中承受了多少痛苦,恐怕外人不能理解。
女儿的几个寄养家庭,第一个家庭,自己的孩子都会选择离家出走,那个妈妈善良自我幼稚,其实也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演员的家庭,有爱,但她脆弱依赖,第三个家庭,是女儿自己选的,DEAL是这个家庭生存法则,影片的最后,女儿说,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一定不能留在他身边,他就是那个白色夹竹桃,美丽,骄傲,聪明,强大,但是他充满侵略性,时时在发起战争,她有毒。
大学毕业时移动硬盘里带走的四部影片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母亲入狱后四处漂泊,期间又不断与母亲见面,在母亲的教导中被她的意识所影响,但最终决定坚持自我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女主角的金黄头发蓝眼睛,和精灵一样的脸庞,影片一开始穿着睡衣穿过房间的背影,美得像一个天使,但是十分钟后她就变得无依无靠,母亲突然被送进了监狱,那是一个有点神经质、控制欲强的女艺术家,女孩崇拜着她,看母亲的眼神在说:我知道,我们是彼此的唯一。
于是女主角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电影的光影很美,很有怀旧的感觉,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我可能十分钟就关掉了播放器),第一个家庭,她尽量对所有人表现友好,甚至在房东的带领下开始尝试信教,然后她第一次去监狱探望母亲,夹竹桃女士告诉她宗教都是骗人的,人要独立思考,为人自私并没有罪(如果自私也是罪,那所有画家都有罪,这倒是没错),那些信教的人才是艺术家的敌人,女主一边反驳一边默默取下了脖上的十字架,回到寄养的家庭,房东叫来女主,不容分辨地断定她在和自己的男朋友搞暧昧,并扬言要把她送走,她请求房东像上帝一样再给她一次机会,房东吼道可是我不是上帝,看着判若两人的房东,她眼里最后的一点妥协褪去了,剩下的满是坚毅和无情,她决定做一个自私的人,最后发现男朋友出轨的房东朝她开了一枪,当她醒来的时候,房东和她男朋友早已双双离去,女主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刚刚尝试步入社会,刚刚尝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信仰,就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她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成为一个在孤儿院里独来独往的人,直到一个和她同样喜欢画画的男孩慢慢卸下她的武装,这时候夹竹桃女士又出现了,教育她要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寂寞而去依附一个男人,女主也很理智地反驳了,然后默默打包,离开了孤儿院和漫画男,入住了一个中产家庭,这个时候觉得一脸mb,原来篇幅那么长那么走心的漫画男也是个打酱油的?
中产家庭有个过气女演员和常年不在家的电视男,由于女演员没法生孩子选择了领养(一脸mb,为了培养感情不应该领养五岁以下的孩子吗,算了,也许是因为女主太美了),女演员是个善良无主见的傻傻双鱼座(作者很走心了,上升双鱼的我举手,双鱼就是这样的),给了女主所有她想要的,物质上的生活,精神上的陪伴,不同于母亲的专横和神秘,双鱼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分享自己的一切,女主第一次感受到了慷慨无私的爱,在第三次探监时,虽然女主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情感,从她的欲言又止和养尊处优的模样中夹竹桃女士感受到了不同于上两次的强烈危机感(女主很聪明,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母亲就是不想她和任何人好,只要她表示她和谁走得亲近,她就会想办法破坏,所以不想描述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的相处,只是母亲反而看出来她的用意,甚至绕过她亲自写信给女演员,只为有机会面对面“教导”和摧毁她的敌人),没错女演员家庭生活早就一团糟了,她原本是默默忍受丈夫的背叛,在和夹竹桃女士单独面对面谈心后,她决定揭竿而起,和老公开始了走心的谈话,然后演变为激烈的争吵,电视男直接承认自己有外遇了,如果是天蝎座,打包走掉或者离婚,自己还可以活得很好,可惜双鱼座无法忍受,直接选择了自杀。
于是,在女主眼中,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一个人被她的母亲谋杀了,她对母亲说,自己再也不会见她了,然后选择了跟着一个朋克女,卖二手衣服、吸烟、刺青,报复式地过上正常叛逆少女的生活。
最后夹竹桃女士重金请来律师邀请她女儿出庭作假证,女主熟练地点燃一支烟,要求母亲回答她人生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杀人,小时候女主记忆中的“保姆”是谁,父亲是谁,而母亲的回答又完美呈现了一个自私又不负责任的女艺术家形象,但是就像女主后来说的一样,母亲虽然让人觉得不堪,但至少她真实,不虚伪,夹竹桃一边回答一边祈求她原谅,而她说她只想要她放手。
当女主已经做好了准备出庭时,突然法庭散会了,女主穿过人流找到律师,律师告诉她,母亲决定不让她出庭,她彻底放开了女儿,用终身监禁换女儿一个自由,她回头看到女主,依然是一幅坚强骄傲的样子,母女就这样沉默着告别。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4日)有时,成长很漫长,有时,又只是一瞬,某件事在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时并不明确,甚至很茫然,就像影片《白色夹竹桃(White Oleander)》中女儿阿斯特丽德所言的那样——“只有到了结尾,我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最终,当一个人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影响,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时,他已然成长,而这个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或许漫长,又或许只需点燃导火线。
有人生来是完美主义者,又具有极强的控制欲,总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一旦不按“剧本”演,就会极端情绪化。
《白色夹竹桃》中的艺术家母亲英格丽德无疑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容貌美丽,气质出众,个性独立自信而坚强,她以艺术家的眼光和曾经情感不幸者的偏执,希望把女儿塑造成另一个她——独立思考,坚强而完美。
同时,她又是极端纯粹主义者,不能接受女儿违背她的愿望和标准,即便她在高墙之内,也不断对女儿施加影响,殊不知,她的言行已经让饱经世事的女儿千疮百孔……02年的《白色夹竹桃》,一部关于母女关系和女儿成长的影片,自看过之后,每逢“反刍期”,都会不由自主地从记忆中窜起,片段或整段会浮现眼前,于是再一次体悟阿斯特丽德于15到18岁之间的痛苦历程——母亲因谋杀入狱,阿斯特丽德辗转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之间,在修养水准、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迥异的家庭中,寻找着属于自己成长空间,而母亲的影响依旧无处不在,利用书信往来和探视时间,不断向女儿灌输着自己的理念和影响力。
离开母亲的日子,女儿遭遇了一段冷暖人生。
第一个寄养家庭,让缺失父爱的阿斯特丽德寻到了一丝亦父亦友的“朦胧”,然而信教的善妒“养母”以一颗子弹将她的“朦胧”击碎,于是母亲的智慧言论让女儿放弃了上帝,她不需要圣经,只需要独立的个性与思考。
母女间的裂痕出现在寄养学校男生给予孤独女儿的理解和温暖,母亲以决绝的话语打碎了女儿短暂的甜蜜。
母女间的激烈碰撞、控制与反控制,出现在母亲仅以书信和一次见面会谈就毁了女儿喜爱的克莱尔的生存斗志之后。
此后,女儿经历了极力挣脱母亲影响力的煎熬期,从曾经的崇拜走向多重质疑再到完全颠覆,女儿改变的不只是形象,于是,母亲痛苦地看到眼前一身叛逆装扮的女儿,女儿却以交易的方式,让母亲说出失败的情路往事以换取她出庭说谎……在这部痛苦而美丽电影里,叙事看似淡然,却处处充满了力量,让观众颇有亲历感,不管是否遭遇过那样的人生,其中的某些东西是共通的,如青春期的心理蜕变。
而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拍摄该片的手法,也让影片氛围始终像一首哀婉的诗,有着“非同寻常的凄婉与美丽”(NW有线新闻的评语)。
这部女人电影中的女演员各个表演出色,饰演女儿的年轻的爱莉森·洛曼有很好的内心表现力,在片中,她准确地拿捏了阿斯特丽德在各种遭遇下的挣扎与纠结,即脆弱又坚强,在沉默或反击中暗涌着内在的力量,并最终完成了蜕变和升华。
此次似乎是米歇尔·菲佛与角色最合二为一的演出,就像UPN电视台评价的那样:“这很可能是米歇尔·菲佛一生中最难得的角色,和最伟大的演出。
”而原著作者写英格丽德这个角色时,脑子里想的就是菲佛。
菲佛在片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飘洒的金色长发,坚毅的下巴,洞悉的眼神,智慧而有力的言辞,无不刻画出这个人物的特色,仿佛一棵美丽孤傲且有毒的白色夹竹桃,也诠释了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毒自美丽》。
英格丽德最终对女儿放手,着白衬衫的她被押解着离去,依旧金发飘洒,她依旧有魅力让观众和女儿目送她上车远去。
蕾妮·齐威格饰演的克莱尔是一个有事业追求却不成功内心脆弱的女人,当去监狱探望英格丽德时,后者几句话就点出了表象热情乐观的她内质的脆弱和敏感。
影片继而给了齐威格一个中远景,克莱尔默默地坐回等待区,面容上流露着显而易见的失落和无措,令观众顿时明了,英格丽德点到了她的痛处,她已经不能再假装相安无事的生活,这为克莱尔的自杀以及阿斯特丽德和母亲的决裂打下了伏笔。
齐威格的确是那种不浪费丁点镜头的演员。
影片首尾呼应,始于阿斯特丽德的工作室,也终于此。
镜头依次扫过她收藏的那些值得纪念的箱子,上面所题的字样见证了一个少女的痛苦嬗变——伤心的露、悲痛的蜜、忧愁的水、痛苦的泪以及心脏的河流。
此时的阿斯特丽德恢复了她像母亲的外貌和装扮,金色的发辫,白色的衣衫,她已经不需要用外形上浓妆艳抹的反差来区隔自己,确立自己的独立。
也已理解了母亲爱的方式,她也会时常想起母亲和白色夹竹桃,但她已经超脱,一如波士顿环球的评价——“心碎之后,会展翅翱翔”。
(该影评博客http://nicolew.blog.hexun.com/41496280_d.html)
影片从一个美丽少女和她拥有的四个盒子讲起,每只盒子代表她所经历的一段故事,故事从加州的一个炎热的夏天开始.….. Astrid是一个12岁的女孩,她的妈妈Ingrid(米雪-菲花饰)是一位才华横溢、美丽并老于世故的艺术家和诗人,Astrid非常崇拜她的妈妈,她们共享着不平凡的岁月,直到一天一个男人闯入了她们的世界。
后来,由于无法忍受这位男人的变心,Ingrid用一朵最美的也是最毒的白色夹竹桃杀死了这位负心汗。
Astrid开始了漫长的寄居生活……第一站是一位俗艳的女人,她与一个已婚男人同居,并有拥两个孩子,她信奉基督并让Astrid接受了洗礼仪式,可是生活并不因此平静,由于Astrid与男主人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女人开枪打伤了Astrid……Astrid被送至孤儿收容学校。
在特殊学校的日子并不令人愉快,Astrid喜欢独处,因为那里的女孩子认为她举止奇怪并叫她同性恋。
她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的,画着一个女人,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这个女人,她的头发黑黑的,卷卷的,脸上有一点一点的雀斑,她就那么笑着…在Astrid记忆里,这个女人叫安妮。
后来,Astrid在那里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也是她在学校里唯一的一个朋友,男孩很有天赋,但Astrid的狱中的妈妈告诉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靠自己,不能用男人来填补寂寞的空白,平凡的人只能使自己的光芒减退……不久之后,Astrid被一个女明星(蕾妮-齐薇格饰)领养…女明星和丈夫正在闹离婚,曾经有过自杀的经历,领养一个12岁并受过枪伤的Astrid一方面为了弥补自己没有孩子的缺憾,一方面是家人为了防止她继续自杀,Astrid和她的时光是快乐的,她们一起躺在床上聊着过去,一起在沙滩上奔跑…可是,Astrid的妈妈认为她只是一个优雅但无能的怨妇,妈妈告诉Astrid,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使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凡,她宁愿希望Astrid被地狱收养而非这个女人…后来,女明星自杀了,Astrid这一次崩溃了,她决定和妈妈决裂,在Astrid的心中,妈妈从来不愿她开心,妈妈嫉妒她所拥有的快乐。
没有任何人伤害我们,如果说谁是公害,那是我们,妈妈。
她丢下这句话,头也不回的走了…Astrid第二次回到了学校,她只要自己一个人呆着,她觉得自己是一支有毒的白色夹竹桃,只会伤害善良的人们,她唯一的朋友满18岁要离开学校去纽约了,男孩要Astrid和他一道走,但是Astrid决定不再连累任何人,她决定沉默…要求领养她的人很多,有条件不错的善良夫妇,但是Astrid偏偏选择了一个靠倒卖二手名牌的俄罗斯女商人,她伤害着自己,为了报复妈妈…妈妈决定重新申诉,律师在杂货市场找到了Astrid,这时的Astrid已经毕业,不见了往昔清纯的眼睛,换上了一身朋克的装束,烟熏的眼睛,黑红的嘴唇,煞白的脸,她叼着一支烟,说话也变得非常老练…她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妈妈,不过此时境况大不同,她们之间已经成了a deal is a deal的关系,从妈妈的嘴里,她知道了爸爸的故事,知道了那个神秘女人安妮。
她留着泪,你愿意用你的下半生换回原来的我吗?
她多么希望Ingrid能够给她一个肯定的答案,Ingrid迟疑了,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Astrid彻底对妈妈绝望,她决定按照之前两人的约定,给妈妈出庭作证…后来的故事,我也没有想到,但是当Astrid看着Ingrid远去的背影,留着泪说she let me go的时候,我也忍不住了…Ingrid是一个美丽,傲慢,强势的女人,是一只有毒的白色夹竹桃。
经历了很多很多之后,我才发现妈妈,是爱我的…Astrid摆弄着自己的盒子,影片结束…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次,因为Astrid的饰演者新秀Alison Lohman老练的演技实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Ingrid的饰演者Michelle Pfeiffer将一个心狠美丽的女人也诠释的很到位,后来我才记起,她在”I am Sam”中也饰演过一个成功的女律师,但是可能我没有太注意到她,可能因为饰演Sam的萧恩•潘和饰演她的女儿的那个小女孩的表现太出彩了吧…
其实整体下来感觉没怎么懂啊,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啥。。。
后来看了影评,知道原来是想表达小女孩成长摆脱母亲的控制?
他母亲确实是毒药,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把她母亲说的也太那啥了吧。。
她母亲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啊。
首先,她很坚强,虽然这坚强是来自于以前所受的伤害。
只是很遗憾地说,她在受到伤害以后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变成了一颗有毒的夹竹桃来进行自我防卫。
所以最后她毒死了离他而去的情人,锒铛入狱。
她最后对女儿说,巴里想杀她,她是自卫。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巴里并不是想杀她,只是离开她,而那痛苦跟杀了她也差不多吧。
包括她对她女儿的占有与控制,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防卫,因为人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
其实她也是在传授给她女儿她自己活了半辈子的经验和教训吧,虽然她有些偏激,但是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吗,我们的父母总是教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免走弯路。
也许以后我们为人父母,其实也想这样的。
比如她教她女儿要独立,思考,坚强,不要因为那个人对你好,你就跟着他,你得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些就是好事情。
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来说,难道我们不需要吗?
就像她寄宿的那些家庭,斯达怕她抢走了男人而开枪杀她,mac学校的女生打她因为她看了她的男朋友,包括后面的克莱尔,为了一个不爱他的男人选择自杀等等,每一个女人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为了占有这些男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如果那个男人走了会怎样?
是的,我们承认我们爱,我们怕失去,我们难过,我们悲伤,但这不是我们占有和依赖的借口,更不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一个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的时候,我们可以悲伤和痛苦,但不要因为占有和嫉妒去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坚强一点,然后潇洒地去过自己想过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实现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做成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母亲,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而不是歇斯底里,甚至自杀。
像题目问的那样,你的夹竹桃是为谁开?
这不是一个自私命题,而是一个独立命题。
你没完没了的依赖和占有,对别人而言从来就不是无私的表现。
所以,女人要独立。
其次,我们得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我承认,人是社会群居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安全感。
但也不要盲目接受或者索取。
就像女主,她一直在等待,直到她遇见了克莱尔,知道被爱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女主每在一个家庭,受到别人的影响总是很大,至少从穿着打扮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她太小的缘故。
母亲说“知道27种眼泪的叫法并不能让你得到什么”虽然这是有些问题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得衡量哪些东西对我们是有益的,帮助成长的,哪些事应该摒弃的。
就像女主最后的自甘堕落其实是一种极端。
如果我们接受上一辈的结论,也许少走弯路,但却如傀儡一般,如果想独立,总是要摔几个跟头。
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些坚持无关乎形式,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力量。
而这些东西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女主在成长的最重要时期,经历了四个家庭阶段,应该说,和克莱尔相处的日子对她价值观的影响是最大的。
可以想象,如果母亲没有入狱,那么女孩长大后,会是个了不起的画家,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但也一定像极了她的母亲,虽美丽,却危险。
最后,女孩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让母亲放她走,她成功了,她自由了,换来的却是母亲永远的监狱生活。
这个代价大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起我同学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太愚笨,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一定会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事理这样中性而坚强的词在这部电影里一点儿也用不上了。
没有道理来解释“母亲的阴影”,“对成年男性的崇拜”,“安逸生活和marc jacbos”这样的名词组合。
astrid从我的中学时代用“没有人的阁楼上如海豚一般骑啊骑”之类的言语让我面红耳赤,到如今终于见得电影之后对blond chic之感想还是到底美得冒泡。
不需要拨开云雾见天日,谢谢有人告诉我,人生总会有迷路的时候,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路回来就好了。
纪念我少年时期看此书有如看禁书的惶恐心情。
P.S这是少数我看过的改编电影如此great之作。
haha, the title is interesting. loveless homeless, XXXl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n and be able.keep on to the topic. white oleander is also a poignant movie,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of gender literature. the lack of paternal love, and the control of maternal love.from one family to another, always looking for love and always fascinated by mother's poison. four lives and four suitcases.they say the most charming woman is mother, i think the girl herself is mysterious and fascinating.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i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ovel.
艺术和道德它们本不冲突,艺术的出现即是一种思想的出现,任何一种思想在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去评判它对与错的准则,比如说母亲不愿意女儿去遵从基督教,其实本身对于信仰的东西没有过错,只是我个人对于信仰的教条也感到反感,我的主张既不赞同母亲的偏激也不完全遵从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只不过是基于参考上的精神思想,它对于一些偏激思想的不包容性评定得也是过于苛刻,到现在谁还能像儿时那般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是好人坏人一说,艺术是自私的,它需要被赋予一种坚硬的思想,要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是它还是如同液体般随波逐流,它就不能叫做艺术。
它的残忍就在于剖开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约翰曾经说过,搞艺术的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而艺术家的高妙就在于,他拥有了疯子的思想之后还能保持理智。
这个母亲只是越过了那个界线,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对于自己的思想坚信不疑,从而使思想越来愈坚硬,她爱她的女儿只是她坚硬的思想开始要吞噬阿斯特丽德了,一开始阿斯特丽德对着自己所选择的思想半信半疑,她以为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信仰中去,就会得到救赎,然而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替你做最终的选择,当第一个担保人因为担心阿斯特丽德会抢走自己的男人时对着她说 “基督算个屁” 并且开枪打了阿斯特丽德,如果没有那个男孩,她就身亡了,信仰开始变成一种伪装,一种说辞,一种让人厌恶的感觉。
但这都不在与它本身,在于人。
虽然母亲毒死了背叛她的男人,虽然她做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我是认同她的观点的 :你不能忘记你是谁。
只是你一直在跑啊跑,你发现你那么强而有力,有用不完的活力,有广阔无边的田地任你狂奔,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忘记了你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
关于阿斯特丽德,她和她母亲一同在成长,然而她并没有如同她母亲的思想任其放纵狂奔,我很佩服她的是,她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思想的成型在最初是剧烈撕扯和血肉模糊的过程,一次因为美丽而对她的射击,让她变得不在乎外表,对外界冷漠,但她的心门没有关,她懂得去感恩和报答,她懂得何时应该挣脱出母亲坚硬的思想,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让她明白自己该抓住的和舍弃的,虽然那一切都变得那么矛盾,一边是弱小人性的微弱的闪光点,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母爱,但最终她选择的从善,虽然她打扮的像一个汽车旅馆的妓女,但是她奔赴真理,剖开母亲丑陋的一面。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小女孩真美,长大怎么就那样了。。。米歇尔非弗一如既往的气质
身世坎坷 成长坎坷
二刷,我承认我是冲菲佛阿姨看的。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是有点无聊,就是青春期女生和严厉母亲的故事,外加2个寄养阿姨的事。小女主与菲佛阿姨都很漂亮啊,有她俩坐镇就不怕不怕了。由于看的是无字幕版,所以对细节不是很清楚
如果是在中国,这位母亲也就隐忍了。也许孩子不会受那么多委屈。
这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good end版本,女主在每一次失望的经历被伤害,重塑自己的认知,被伤害去改变,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母亲对女儿的完全占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能。AlisonLohman演少女美呆了。MF一如既往地美到夺命!Z老了。
女主和女主母亲都太美了 以及豆瓣的简介说完了所有剧情…
女人的成长像花开一样。
白色的夹竹桃,美是美但有毒。当伤害来自于自己的母亲,仅仅在《父母皆祸害》组里抱团取暖是不够的。没有决裂走不出母亲的控制,伪善的母爱面具后是最残忍的自私、嫉妒和占有。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avior. Be strong and clear,my angel.
片名
她妈妈真的讨厌的让人厌世…
萌~母女之间这种角逐实在太感同身受。
漂亮女人走到哪里都是祸害,一切伤害必源于最初的被伤害。
由母女关系延伸出的女性群像 有这样和那样的母亲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女儿 即便在同样的性别位置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处境使人有所敌对 比起他人 考虑自我更为容易//不追究不评判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 确实是说 女儿是母亲最严苛的审判者也是继承母亲血脉受她抚育或受她影响最深的承载者//重新开始的勇气总是不可多得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孩子意味着什么?从片中三段领养经历就可见一斑 用孩子传播基督徒博爱精神的 自己先嫉妒成性捕风捉影违背了教义 为了把丈夫拴在家里将孩子当成两性关系粘合剂的 没了男人自己都无法存活更不用说照顾孩子 把孩子当赚钱工具的 一旦商业价值降低可以随时丢弃 这些都只是虚伪的爱(虽然Renee很温暖) 最可怕还是亲妈的思想绑架 以培养女儿独立思考能力为名 实则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洗脑 差点就信了她的鬼话
见识过各种渣男,却每次都总深陷其中,突然不知是爱情嫉妒的仇恨作祟,还是内心深处母爱的力量觉醒,手撕渣男不惜搭上往后余生。可惜强烈的远程控制欲被花季女儿识破。虽然女儿在各种寄养家庭中游离,但潜意识一直有种怀疑和想挣脱的愿望,直到尘埃落定,与母亲天各一方。令人不理解的是当中情感转变的突兀,以及夹竹桃被赋予含义的一笔带过。你可以理解为这是青春期少女对母爱方式认同和接受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这是渣男毁掉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正常生活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一个决定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生。
是为了RENEE来的 可这样的电影一部又一部 我总是不能免疫~~~
偏执娘造就反叛女,挣扎于血肉撕裂的成长之痛。
以母爱之美丽名义实施的控制与精神暴力。与这种自恋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切断心理联系是件困难的事,单纯拉远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摆脱纠缠,需以极强大的内心力量、划清心理边界才可自泥淖中起身。女儿有句反驳很精彩,直指要害:不!你并不想要我学会独立思考!你不过希望我学会像你那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