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兰的最新电影《拜访小屋》讲的是同性夫夫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正在湖边小屋度假,突然遭遇四人闯入小屋。
四人说:你们一家必须决定牺牲掉某位家庭成员,否则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结局剧透:四人没有撒谎,相继结束自己生命以证明给夫夫一家看世界末日真的已经到来,最后安德鲁也相信了四人说的话并选择了牺牲自己。
末日停止了。
个人见解:1,这个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因为很快就设定好了一个框架,然后充分展现戏剧冲突。
观众非常想知道到底四人到底是邪教成员,还是天启骑士,世界末日真的掌握在这一家手中?
爱能拯救世界吗?
几个月前,我从预告片开始就对此片十分期待。
2,为什么是夫夫家庭?
电影里已经说了,说他们的爱最纯洁……NO NO NO,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家跟电影里夫夫的家庭结构很相似,是两个爸爸和两个女儿。
但我依然认为异性口中说的只有同性是真爱这句话是一厢情愿。
爱,只有质量之分;爱一个人,只有能力高低。
爱跟性别无关这句话是需要双向理解的:恐同者无法否定同性之爱,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证明异性之爱就要逊于同性之爱。
至于很多人说异性之爱有繁殖的约束而同性之爱没有。
抱歉,我又要说一句:缺乏一男一女生理搭配结构的同性爱人想要孩子往往还非常被动,只能选择代孕或者形婚等在如今社会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
怎么反而把繁殖权的缺陷变成了同性的优势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爱只分质量,爱人的能力才分高低。
从来都跟性别无关。
3,很多人可能会被最后安德鲁的牺牲感动,这么好的一个家庭破灭了,放弃幸福而拯救70亿人,太了不起了。
拉倒吧!
别掉进宗教的陷阱!
注意,世界的毁灭不是灭霸打响指,而是天父要给考验。
这天父也太滥用神权了吧?
如果真的要证明夫夫是否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素质,凭什么你就可以随意发动海啸、操纵700多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这些人的命怎么算?
你们难道没有爱吗?
为什么这么狭隘的要证明3减1等于无限大?
为什么不把安德鲁和所有死去的人复活,然后大肆宣扬爱的宝贵?
为什么总要苦难、牺牲、死亡?
搞不懂,搞不懂。
4,我的性格和安德鲁很像,很容易相信人。
安德鲁也是夫夫家庭里最先相信四人的。
而我家那个的性格和艾瑞克很像,一直在抗拒、逃跑,一直在否定4人的言论。
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跟安德鲁一样选择牺牲自我,让我的爱人和女儿在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下去。
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
因为如果我先妥协,我家那个肯定会立马相信我的决定,就跟我们在一起后同居、定居成都、出柜、买房、买车、投资、要孩子一样,每一次做重大决定,都是我引导他倾听、学习然后支持。
我牺牲自己,就会跟电影一样的结局,会给他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另外,如果我们是片中的夫夫一家,我肯定不会牺牲任何一个人,我宁愿世界毁灭。
因为如果天父都可以那么轻易的推翻现存人类的所有贡献和大爱,那他以后又发神经病怎么办?
我又能再组织他吗?
我拿什么再牺牲?
说不定下次他就直接让我杀掉我爱人或者孩子了。
圣经里这样故事还少吗?
5,所以还是《林中小屋》的结局我喜欢:要我死不如全世界一起死,我拒绝被道德绑架!
所以还是《天山童姥》里虚竹在破玲珑棋局里骂得好:你们(这些神)小心小眼,不顾大道大义,跟魔有什么区别?
既然神魔不分,我就见神杀神,遇魔降魔!
世界末日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少见。
这个万能的叙事机器将我们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灼烧,其中的套路,如今无论是观众们和创作者都心知肚明。
在这些电影的机制下,天启的四骑士不再是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而恐怕是英雄主义、特效堆砌的奇观、贫瘠的叙事以及盲目的观众——“一切的终结”在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句广告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观众总是非常自愿地接受此类影片中的“末日倒计时”,也只有在这种默许下,影片才得以展开任何“拯救世界”的叙事,而为了维持观众的幻觉,电影人必须用大量的视听与情节,几乎病态地令影片充满毁灭与牺牲的桥段,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物承担的救世重任才会显得重要。
面对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绝对二元,留给电影人的选择似乎并不多,要么在剧本的套路中稳稳地走向“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陈词滥调,要么拥抱虚无的诱惑,否认一切的意义。
M·奈特·沙马兰的新作《拜访小屋》似乎也把“世界是否会毁灭”当作它的主要噱头,但影片提出的疑问却是:如果一切都显得不可信,如果一切都几乎无法被证明,观众和人物该选择相信什么?
这部摇摇晃晃的电影将沙马兰的封闭空间设定推向了极端:一对同性伴侣带着他们的中国养女前往一座密林中的木屋中度假,竟遭到四位手持自制武器的陌生人胁迫,自称“天启四骑士”的他们宣称自己各自在小屋内看到末日的幻象,因此要求这家人选择一人进行牺牲,不然世界就将毁灭。
面对这样的假设,我们的第一反应和片中的两位父亲一样,一定是“不相信”。
诚然,沙马兰对末世题材可谓得心应手,但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情节,沙马兰的首要策略总是从场面调度出发,用摄影机的意志将角色与事件相连:我们也许还记得在两年前的《老去》中,他是如何用画框与景别的畸变制造悬念,以此将一片海滩变成了时间隧道——一种摄影机的魔法,让看似不可能的情境赤裸裸地在眼前展开,时间的波浪令人物措手不及。
但画框的边界同样告诉我们,电影所营造的幻觉同样存在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外,摄影机与场面调度不再拥有替观众做选择的权力,唯有观众(和主角)自己才能选择是否相信。
在《电影书写札记》中,罗伯特·布列松写道:“戏剧和电影:相信和不相信的交替。
电影书写:持续地相信。
” 那么不妨说,如果《拜访小屋》无法坚定地令观众相信它的末日预言,正如片中的“四骑士”无法令主角一家信服于他们的使命,那是因为在影片内部,总是有一些强烈的“戏剧”令人物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与此同时,容纳这些“戏剧”的电影表面,却依旧维持着简洁与直白——摄影机不再为了布道而运动,而只是将所有的情感集中到人物的身体与面孔之中。
如果作为导演的沙马兰在场面调度中继续行使着“持续的相信”,那么影片内部的人物与影像则不断摆出游弋姿态。
因此,影片的张力不再纯粹由情节与悬念的不断推升而产生(没有“沙马兰式反转”),反之,观众与人物必须持续地穿透一系列的“不可信”,来抵达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即便最终呈现的效果算不上完美,仅仅凭借这一个特征,影片依旧称得上沙马兰最大胆的创作之一——这部电影不再关于绝对的相信,而是关于“选择相信”。
在《拜访小屋》中,关乎相信的选择,夹杂着道德与信仰的意味,而这二者永远和某种“不可见”的东西密切相关。
如果宗教的表面是由一系列的图像与传说组成的神话系统,那么信仰所要求的往往是去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在我们的当下世界,身处复杂的图像网络中,“所见不等于所得”越来越成为了新的真理,人类需要一些更直抵心灵的“证据”,才能确认周围世界的存在。
电影人处理影像,也就是处理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一切观众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某种可见的表象,而电影越是接近人物内心的秘密,影像则越需要尊重可见与不可见的距离。
从一开始,沙马兰就玩起了视角与言语的游戏。
女孩的游荡首先令世界进入微缩的状态,而在戴夫·巴蒂斯塔现身后,则是互相试探,言语的捉迷藏。
沙马兰用巨大的特写遮蔽周围环境,人物的面孔变为唯一的风景,目光试图穿透彼此。
但面孔只是表象,其背后存在的秘密与历史——不可见之物,即便是摄影机也无法一眼洞见,只能被感受。
对面孔的描绘贯穿影片始终,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设定中,一切其他的部分多少都被抽象化,即便是闪回与物件中鲜少的生活细节,同样经过心理的过滤与计算,没有人能确切地读到对方的真实:无论是艾瑞克的宗教信仰,还是安德鲁的创伤,或是二人生活中面临的歧视与不安,都仅以切面的方式出现——在一行人在车内唱《Boogie Shoes》的闪回中,只有艾瑞克处于构图的安全线内,丈夫和女儿被压至画面边缘和后景(沙马兰引用了黑泽明在《天国与地狱》中的景别设计,通过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方位来呈现不同的状态)。
留给电影的,是一场关于相信或不相信的戏剧,我们发现,所有人的“剧本”都不是那么可靠,因为正如他没有过多表现主角一家的生活,沙马兰自始至终也没有将末日的预言彻底视觉化——“四骑士”所见到的“幻象”没有被直接展示,他们能做的只有直白地将他们所见到的,用一种戏剧般的方式传递给主角。
但言说的力度总是差一口气,由于缺乏“证据”,即便是面对面的直视,也不足以打破那堵无形的回音壁。
即便是电视的影像也无法构成相信,它的视觉有点粗糙,更像是某种“节目”或者“程序”,或者一种苦难的奇观,因此自然无法令主角一家打动。
但秘密并不在荧幕的画面中,而是在观看它的人物内部,因此唯有透过人物的目光才能使它变得可信,但鉴于我们(主角一家)被包围在对方的叙事内,它依旧没有强大到能引发我们的信任。
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认知不完整的执着中,沙马兰得以保留人物做出选择的意志,无论是片中的两位父亲,还是那四位陌生人,因为对秘密的保守令选择成为可能,因为没有人能帮另一个人做出选择。
看见并不代表相信,那么,最终只有面孔成为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即便所有人都在进行着被迫的演出。
那么,如何看到面孔底下隐藏的内心?
正如“四骑士”的死亡仪式——将被审判之人的面孔用白布遮蔽,但这可见的白色底下,面孔的轮廓却依旧清晰,即便沙马兰几乎没有正面拍摄血腥的场面,死亡在画面之外依旧被感知到。
如果说“末世”题材普遍的策略是用冷漠的批量死亡来反衬主人公的坚韧,沙马兰影片中的牺牲在冷静中带有强烈的悲情:这不是《老去》中面对时间速度的反抗,而是在时间尽头对生命的超越——画外的死亡实际上带来了永恒的力量,因为生命的感觉被带到了身体之外,超越了银幕自身。
什么是看得到却令人困惑的,什么是看不到但令人相信的?
这种永恒,无论将其称为“上帝”、“信仰”、“爱”、“灵魂”或者“存在”,或许便是所谓的“不可见”之物,它正是意义本身,是否相信,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
奇幻因果律设定还是一向有趣的,某些人做某些小事可以直接导致世界性的大事的强因果。
而在这里大事是世界末日灾难,小事是一家人共同认定的自愿的杀死一人就可拯救世界。
而入侵者来告知这家人,没有恶意,但需要执行,却没人愿意相信,于是入侵者一个个去死完成仪式,每死一人世界上发生一次群体性灾难,最终看你信不信,从不从。
牺牲小我拯救大家是自由主义最厌恶也最怕的事,生理上厌恶这种设定,会说这是邪教蛊惑,集体主义,不可理喻。
虽然有宗教救世意味,但仅从影片设定来看,这件事就是事实而与邪教无关,本就脱离现实,也必须接受这种设定事实,不是幻想,没有欺骗,也不存在强迫,全凭个人道德情操,那厌恶的就不是邪教,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不接受现实,不愿自我牺牲,不愿救助他人。
不同的是这个家庭是同性组成的,隐藏的寓意是同性恋该死吗?
但真正该死的是这对男同收养的孩子是从中国骗来的,这种生理男性收养女童还是要严格限制谨防漏洞的好,虽然片里这对是好同性恋,可万一不好那才是一个人的世界末日。
首先本片有些反套路的新意,至少过大半剧情观众都深陷猜测:四个闯入者到底另有目的还是事实如此?
最开始2个男主角也怀疑他们是某邪教组织成员,受幕后指使来挑唆他们“夫妻”俩自杀的,我甚至脑洞大开的会以为这四人是男主之一的父亲雇来的,因为刻板保守且有虔诚宗教信仰的父亲无法忍受男同的事实,从2个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父亲无言以对,一副身无可恋的样子,极度克制对此事的反感,顺着这个线收尾,应该是个不错的。
可惜导演依然逃脱不了西方宗教主旋律价值观。
天灾降临,人间毁灭!
四骑士下凡寻找天选之子。
抛开宗教元素不论,作为小成本制作没有特效和大场面支持的单一场景片,本片与神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本片有点悟了,为什么近几年来西方社会与国家以最大的敌意来面对中国,因为他们从不相信上下一心团结奋进,只信天选之子,以一人救万民。
首先:如果有人告诉我,马上就那个世界末日了,如果我自杀,就能阻止一切。
我只会硕:滚你妈的!
如果世界注定要毁灭,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注定的话,那就这样吧,一起毁灭吧,我不会毁灭自己去拯救别人(而且这一切都并没有被证实,都不确定,也不可能得到确认。
)全程给我的感觉就是堵得慌,感觉要被气死!
抢拿到了就全部怼死!
不就好了吗!
气死了!
真的气死了!
真的是全世界最烂得大烂片,看着心慌、气短、头晕的电影,这不是惊悚片,而是恶心片!
四个得到天启的普通人,绑架了一家人,要求他们牺牲一人,不然世界将要毁灭。
当每次征求这家人意见是否愿意牺牲,如果回答是否定,则这四个人中将献祭一个人,同时向世界释放一场灾难。
这个设定太棒了呀。
这个电影,不应该被标上任何恐怖,惊悚的标签,就是悬疑,妥妥的悬疑WWE巴蒂斯塔的演技越来越出色了呀,把一个善良憨厚的中学老师演得很生动,但他的块头太大了,戏路上会很受限制。
感觉导演夹杂了私活,因为这家人是一个同性家庭,要求这个同性家庭死一人,不死的话就会世界毁灭。
而最后同性家庭选择了自我牺牲后,世界恢复了正常。
这个是不是导演在暗搓搓地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反对?
还有就是结尾,最后幸存的两人上了车,车上响起了之前的音乐。
但我明明记得他们是换了车的呀,最后结尾时的车辆,原来是不属于他们的,那为什么车上能响起之前在这个家庭去小屋度假时开车听的音乐呢?
开开脑洞,其实有妄想症的是这一家人?
他们绑架并杀害了四个无辜的人,并自以为自己拯救了世界?
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这部戏就有点意思了,可以再多给一颗星的。
一看到白加黑两男两女高矮胖瘦的四人组,就立马想到天启四骑士的老梗了,果然导演也没让我失望。
但问题来了,看了这么多各种关于天启四骑士的影视作品,头次遇到这么怂的四骑士,不但不能阻止末日,反而还白白把自己搭进去。
所以,有点怀疑,到底是真的四骑士化身,还是幻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四骑士?
有点搞不明白了。
还是更习惯以往影视作品里塑造的那些大杀四方的天启四骑士。
影片试图用最小的场景(一个树林小木屋),来展现最宏大的故事背景(人类即将毁灭)。
大部分灾难场景都用电视新闻的形式传递出来,确实感觉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人死在自己眼前更有冲击力。
还用上了火车撞人理论:是应该选择让无辜善良的同龄恋家庭相互杀死一个人,还是选择让地球其余70多亿人都死去。
难道是想用这种选择的荒诞性来衬托同性恋感情的真挚伟大?
影片到最后也没解释为啥这个同性恋家里杀掉一个人就可以拯救全人类,看到最后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还是可以及格,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
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情绪。
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
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
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
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能带来的最大的德性-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
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之间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
这大抵就是寓言的部分,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
这里面的悖论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的审判式自我牺牲。
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其实不一定需要善和美好的加持,但道德与崇高的谈论与伸张,则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浅薄“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强制。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看那些高尚的无耻之徒们!
可能是我太年轻了,之前也没看过沙马兰的影片,所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有点看不懂!!!
但还是依稀看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1.主题自相矛盾。
看到夫夫+族裔的角色设定就知道还是常规的zzzq;但问题来了,这是左派的设定,但问题是电影最后还真的牺牲了夫夫当中的一个人,而且看末日场景还与基督教当中的一些末日设定是一样的,这融合的右派的宗教不允许txl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观众的观感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主题自相矛盾,导演到底想讲些什么???
2.太满了。
我没理解错的话,主题应该是在讨论宗教,以及宗教环绕下的人性抉择。
此时融入的政治元素就真的没有必要了,因为政治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单拉出来都能拍出很好的影视作品。
放在这里不仅显得大材小用,更显累赘,能讲好宗教题材就已经很成功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主题的缺陷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但庆幸的是,小乔和奥德里基的表演相当不错,情绪非常饱满;四位“天启四骑士”也不俗(里面甚至有一个半路出家的摔跤运动员,这种商业片演员能在文艺片中有这样子的表现,实在难得)。
豆瓣低分神片,用小成本串起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问题的好电影。
先说说打低分的人可能会是怎样的群体:①无非是希望被娱乐的,期待成龙大哥警察故事系列那样的爽片,直接了当交带剧情的直来直往的爽片,“工作太累谁还想动脑思考狗屁哲学神学”。
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神或者宗教,毫无逻辑。
③特效太差,都不是大片。
④太非主流了吧⑤其它。
而思考的乐趣,彷如running high,只有少数人喜欢或者体验到。
说长跑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快感,大多数不运动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本片我觉得是用心的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有没有诚意呢?
有。
哈利波特男二客串领盒饭,银河护卫队大块头来演不打架只文戏飚演技的男配,都说明了这不是纯玩票性质电影,加上两个男主,各个配角的演技,你可以看到,本片是严肃认真的。
为什么我要给高分?
因为本片讨论太多自古以来人类思考过的许多高概念:①自我牺牲与人类的自私如何平衡。
“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轮到你自己的时候,你会如何抉择。
②荒谬的真理能否通过语言传播。
就像拥护哥白尼日心说被教会烧死的布鲁诺,真理的传播何其困难。
日心说在现在是真理,但是在那个时代,听起来是如此荒谬。
③亲情、爱情与成员之外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④家庭成员为家庭整体做出过的牺牲。
其实父亲、母亲、扶弟魔兄姊都为家庭牺牲过,晚辈后辈,你们发觉过吗⑤同性恋、领养关系等等,是否人间的纯爱?
⑥宗教、神学如果真的存在,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
⑦真诚的陌生人vs普通人的成见⑧有神论和无神论本质上是否都是一种信仰。
当然,本片里是的,无神论科学分析,恰恰就跟有神论,具有极其雷同的相似特点。
最后,所有概念汇聚成:要让这一切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之达成共识,要有多么困难。
感谢萨马兰一直以来的脑洞,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却又继续坚持创作,从而带给我的思考。
而思考,是有乐趣的。
五星。
身为基督徒也不好对整部电影的主旨表达什么。实际上沙马兰在我心中对于“深刻情感表达”是一直处于机械式无法融入的状态。从这点来看拜访小屋里在刻画人物不论是质疑、悲悯、相爱、无助等情感镜头细腻度的掌控上,可以说是跨越式的进步。但我还是蛮想说,这类题材,不然改成“只要杀了你自己世界就会完蛋,你要不要救你自己”会更好玩吧?一个不想活的人会不会为了世界努力活下去,好过一群想活下去的人要不要为了地球去死,我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这个调度就是在炫技!
不喜欢,因为①剧情过于重复,第一个人死后基本一直重复 ②神神叨叨,非要用宗教来解释 ③太多怼脸大特写 ④这还评级R?还没PG-13的M3gan血腥,杀人镜头全给裁剪到画面之外了⑤世界末日的表现不够有信服力。
熟悉的沙马兰配方,宿命论重出江湖。
hhh那个科幻片和恐怖片逻辑什么的也不用太认真,毕竟讲逻辑的恐怖片其实也蛮少的。从《老去》到《拜访小屋》可以看出沙马兰从不缺灵感,他缺一个好编剧。感情线到位了,可其他的都总是差点东西。今年上半年的恐怖片都不够看,希望后面艾斯特的《Beau is Afraid》能看得过瘾。
Ben Aldridge现在是好莱坞唯一指定top吗,两位主角塑造得完整,在被仇恨、不公待遇下组成的最完美的家庭。情节是沙马兰胡说八道的那挂,结尾倒不转折了,拍了这么多就按着头叫人相信大爱,我真的不介意是异性恋家庭来牺牲下
蠢得要死,同性恋毁灭世界,同性恋拯救世界,死也不是不死也不是,按部就班平述一件事情很容易,拍成这样也是难得,天启四骑士为什么不是同性恋?没有给观众太多时间考虑两人之间谁会选择sacrifice,Eric怎么又如此宽宏大量要拯救世界,只靠一个脑补:女儿跟老公一起很快乐,自己就知足了??我觉得结局黑屏就行了,可以给人遐想,但不能很直白。整体来说还是很有趣的,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假的,可惜结局有点败笔。
沙马兰你装什么逼?一个逼印度人装你妈红脖子白男呢?难看死了臭货。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还行呀 也没那么差劲啊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2023.04.05可能很多人一看这配置就会打低分,哈!挺不错看的电影,有暴力情节却无血腥画面,夫夫很帅很养眼,小姑娘也聪明伶俐很讨喜。看的时候思路一直被牵着走,四人组和公诉人双方势均力敌,拉扯着观众倒向自己那边。
24_006。凭啥要我去救世界啊,大家一起死不行吗我说。创意倒是挺不错
有这么好的事,让70多亿人快消失吧
「我们三就在这个满目疮痍的星球上孤单的游荡...」↑ 要是电影结局拍的是这样,我能欢喜死!是我意境中的那不负责的“感觉”之愿。●本片尾穿插了故事中的灾难元素。最后的最后!出现英文原译“敲敲门”片名,背景声响起真的敲门声...数了下,共敲了“7”下门,若有所思,小屋内刚好“7”人!↘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拍出正式口味的世界末日的作品?目前够格的是《流浪地球》,但没那末世味↙
比较离奇的想法和概念
1.创意不错,只是大部分的情节、表演和叙述节奏有点拉垮,很多时候几乎看不进去,只能依靠影片创意设下的谜题令人坚持到最后;2.纯爱男同、牺牲小爱拯救世界。
美帝真的快完了,白左们干得漂亮,加油!继续!
毫无任何意义的神棍电影,以为结尾会有什么心理反转,结果就神棍得低端到不敢相信。浮夸的表演、狗屎一样的剧情,2023年了,还有这种低端封建迷信片呢?这是给小学文化的乡下人看的东西吗?谁还我1小时40分钟的生命?
看懂了,内核就是个人为集体牺牲,“向我开炮!”
地球其他人的命和你俩有啥关系呢?恶心的宗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