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

Joker,小丑起源电影:罗密欧,Romeo,Joker Origin Movie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罗伯特·德尼罗,马克·马龙,莎姬·贝兹,谢伊·惠格姆,弗兰西丝·康罗伊,布莱恩·考伦,布莱恩·泰里·亨利,布莱特·卡伦,道格拉斯·霍奇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9

《小丑》剧照

小丑 剧照 NO.1小丑 剧照 NO.2小丑 剧照 NO.3小丑 剧照 NO.4小丑 剧照 NO.5小丑 剧照 NO.6小丑 剧照 NO.13小丑 剧照 NO.14小丑 剧照 NO.15小丑 剧照 NO.16小丑 剧照 NO.17小丑 剧照 NO.18小丑 剧照 NO.19小丑 剧照 NO.20

《小丑》剧情介绍

小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湿冷无望的哥谭市,卑微的亚瑟·弗兰克(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依靠扮演小丑赚取营生。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而亚瑟深记母亲的教诲,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都笑对人生,却因此让自己背负着莫大的压力,濒临崩溃。他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怎奈生活一次次将失望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不仅如此,他因意外丢掉了工作,偶然瞥见母亲的秘密,又使他心中燃起对那个与之地位悬殊却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殷切渴望。命运习惯了事与愿违,空荡荡的地铁内,悲伤的小丑在无法自已的癫狂笑声中大开杀戒…… 本片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红问号黑之召唤士车逝艾曼纽还没三十岁通灵之六世古宅海猪仔紫香槐下纠结之旅部长和社畜的恋情令人着急真幌站前狂想曲我死之日花腰女儿红查理2号捉迷藏破千者之天下公敌家庭聚会第五季进击的男孩赌城绝杀向山进发第四季年轻女子自豪与荣耀影王少帅的新娘少女龙婆啊朋友还钱恋爱宝典双筒望远镜之兔子的朋友是乌龟碧蓝航线微速前进1980年代的爱情

《小丑》长篇影评

 1 ) 超级“坏蛋”电影在下沉的世界中上升,小丑在笑话中说出真相

作者 | NoNoNos

今年威尼斯的第一部爆款出炉!

媲美《黑暗骑士》、横扫年底颁奖季、杰昆·菲尼克斯碾压式的表演二封威尼斯影帝…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它就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导演的——《小丑》(Joker)!

IMDb9.7分(3006人评价)、豆瓣9.2分(1714人评价),能在威尼斯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片子,是带给影迷的一份至高的礼物。

当然,不要迷信评分!

而北美影评人的评价则一定有争议,烂番茄85%新鲜度,Metascore仅获得75分…但也不会阻挡其成为今年继戛纳《寄生虫》后的又一部海外巅峰之作。

开分如此之高,电影品质到底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

不散来自威尼斯的特约作者,饭都没来得及吃,为你带来全网最快中文长评,一睹为快、了解个究竟。

(剧透慎入!!!

仅给想提前了解更多影片信息的朋友参考阅读)

小丑 (2019)8.72019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惊悚 犯罪 / 托德·菲利普斯 / 华金·菲尼克斯 罗伯特·德尼罗很难描述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现场看《小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威尼斯电影节刚宣布片单的时候,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就是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起大早排着超长队伍在丽都岛等着开场的时候,就预感这部电影将成为爆款。

带着极高的期待走进放映厅的时候,能感受到全场记者、包括卢奎西亚·马特尔(本届威尼斯评审团主席)在内的国际评审团都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

电影放映过程中,所有人随着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或放声大笑或倒吸一口凉气。

电影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人甚至起立大声欢呼。

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开头的时候,大家纷纷吹起口哨尖叫起来…似乎整个威尼斯都等待、期待《小丑》成为爆款,而这一刻终于到来。

电影节从来没有哪一天像那个时刻一样,如此像一个节日。

不少人等不到embargo结束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赞美本片。

而我,连打开手机的工夫都没有,立刻从Darsena影厅狂奔到Grande影厅。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甚至今年的最佳影片诞生,看一遍怎么够,我要趁着热乎劲儿连看两遍。

1这部华纳出品的《小丑》和在全球漫改电影大赛中保持最后一名的DC公司并没有太多关系。

整个原创剧本由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和他的编剧伙伴斯科特·西尔弗共同完成。

事实上,蝙蝠侠的影片、动画、剧集拍了千千万,但是小丑作为其最著名的宿敌,从来没有人拍过他的源起故事。

观众们只能在蝙蝠侠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一星半点地拼凑小丑的背景和成长。

但是小丑这个反派角色又是如此的邪恶迷人,各路戏骨都忍不住挑战。

目前来看,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版本的小丑抑郁、疯狂、神经质,是公认的小丑一番。

唯一能挑战希斯·莱杰的,恐怕就是蒂姆·波顿1989年版本《蝙蝠侠》中的杰克·尼科尔森吧,他的邪典小丑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自杀小队》的“少爷”杰瑞德·莱托、《无耻之徒》男星卡梅隆·莫纳汉等后生的版本,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而动画声优界的小丑第一名,当然是《星球大战》卢克·天行者的扮演者马克·哈米尔了…但是今天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杰昆·菲尼克斯,他的小丑,狠狠攥紧你的心,全力一击。

2《小丑》的开头,便是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Arthur Fleck对镜化妆。

惨白的底色,夸张的眼线,鲜红的唇形延伸到脸颊,这张小丑的脸,简直比广播里哥谭市垃圾成灾的新闻还要凄惨。

可是小丑看着自己的脸,粲然一笑。

Arthur是一个职业小丑,平时靠公司派活,去各种场合为人们提供小丑服务:举着大清仓的牌子做广告,或者去儿童医院逗生病的孩子们开心等等。

他和母亲拮据地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公寓中,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Murray Franklin(罗伯特·德·尼罗 饰)的脱口秀访谈直播节目。

梦想是做一个成功的脱口秀喜剧演员。

但是现实惨淡,他真心想给人们带来欢乐,却总是遭到冷遇、虐待甚至毒打。

他的母亲总是梦想着曾经的雇主、哥谭市富豪托马斯·韦恩会拯救母子俩于贫穷之中。

他同时服用七种药物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和抑郁状态,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病理性的放声大笑。

祸不单行,同事为了栽赃给他,他的枪被人发现,Arthur惨遭解雇。

当晚在地铁上,他又被三个华尔街金融男欺凌,一口怨气咽不下,他拔枪把这三人全杀了。

小丑地铁杀人事件迅速发酵,全哥谭市的底层人民都对杀人者产生了诡异的同情和崇拜。

社会仇富情绪到达最高点,小丑成为反资本运动的象征,示威轰轰烈烈,甚至影响到了托马斯·韦恩竞选市长的进程。

而就在这时候,Arthur的母亲突发中风,他也因此发现了自己身世的秘密。

在追逐真相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来自整个世界的恶意和背叛,那个被乌合之众虚构出来的反英雄“小丑”在他身上逐渐苏醒…

3小丑形象原本出自于DC系列漫画,和傻白甜拯救世界的漫威宇宙不一样,DC一贯以暗黑深刻而出名。

而小丑的形象,正是这种世界观的精华所在。

他扭曲的面容,疯狂而神经质的性格,出格狂乱的行事风格,和蝙蝠侠形成鲜明的反差。

他一出场就是黑暗世界里的头号恶人。

他甚至不像一个人,像是邪恶及其一切要素的集合体,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文化符号,代表着道德、秩序的反面。

但是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要做的,正是将小丑还原成为一个人。

恶人非天成,在小丑之前他是Arthur Fleck,一个被童年阴影折磨、在破碎家庭中挣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毫无还手之力、寸寸心寸寸伤的可怜人。

超级英雄不是有超级能力、就是超级资源,但是超级反派小丑什么也没有,靠的只是痛失一切之后无恃无恐的纵身一跃。

正如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他和菲尼克斯的小丑,并不是一个危害社会的坏人。

他发自内心地想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笑声,只是在丑陋的世界中,没人有能力笑,这让他只想加倍地伤害自己。

正如他面对假想的父亲托马斯·韦恩所说:你们这些人怎么回事?

为什么总是这么粗鲁这么愤怒?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说话?

我并不想要钱,我从你身上不想得到任何东西,或许只是想要一点温暖,一个拥抱,“爸爸”?

影片的最后时刻,整个哥谭市都被小丑的放手一搏所点燃。

被内伤外伤折磨得一塌糊涂的小丑从昏迷中醒来,面对这个疯狂的城市,被时空的人群簇拥。

他站上破烂的警车顶部,在世界坍塌的轰鸣声中,一个心碎的边缘人绽放出血的笑容,作为小丑跳起和过去诀别的新生之舞。

4走出影院,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有排队失败、两场都没看上的朋友急着想知道电影如何,问我《小丑》大概可以和哪些电影参照。

仔细想了想,我回答,或许《小丑》是更加黑暗和绝望、从底层向上挣扎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或者是在暴力血浆中沉沦的《喜剧之王》。

但是《小丑》是如此当代,和我们的生活、我们世界的现状联系如此紧密,那些带着小丑面具、愤怒呐喊施暴的滚滚人潮,曾经是沉默的大多数。

生活的苦难泥潭没有尽头,他们终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要我说,《小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出租车司机》。

讽刺的是,曾经出演《出租车司机》中反叛者的罗伯特·德·尼罗,在《小丑》中成为上层阶级的代表,拥有了一个“英雄般”的结局。

或许“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苍白的字眼,在超级英雄电影中手淫的时代已经结束。

超级“坏蛋”电影在下沉的世界中上升,小丑在笑话中说出真相。

 2 ) 关于小丑精神疾患的解读:他是一个病人,但没有得到重视

多说几句关于小丑的精神疾患 #Joker#(轻微剧透,不涉及关键剧情,请酌情阅读)我看到一些影评一直在说小丑的行为是报复社会,悲剧是贫富差距和阶级差距造成,对此我不是完全同意。

其实如果你看过本片,他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而且已经很多年,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

外界的刺激是一方面,本质上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有精神上的疾病,而且突然出现了断药。

也就是说他在片中的转变,并不是某一个人,一件事造成的,而是一个多年的精神病患者,在诸多元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病情恶化。

片中讲的很清楚:1)他以前进入过精神病治疗所2)他同时在服用七种精神方面的药物,七种!

常常不自觉地大笑也是症状之一。

3)他小时候曾被毒打而脑子受伤,母亲精神也有问题4)他不断地说,自己一直都很痛苦。

这就是挺典型的抑郁症的症状。

虽然社会上的霸凌存在,他没有正式工作也是事实,但很多时候他头脑中的negative thoughts,不一定是别人给的,而因为他本来就有抑郁而产生的。

比如觉得所有人都讨厌他,觉得大家都嘲笑他。

虽然有时我们会被嘲笑,但我们不会认为所有人都嘲笑,也不会因此就仇视所有人。

这就是正常人与有精神疾患的人想法上的不同。

其实很多正常的人,就算一辈子平凡,也是很乐观的。

而他就不是。

他不知道怎么快乐起来。

预告里也放出了片中那句,他说:“All I have are negative thoughts” 这不代表是人们对他不好造成的,没有positive thoughts,很可能因为他大脑中制造正面、积极、乐观情绪的部分在小时候受伤时已经被破坏了。

所以原本他存在的精神疾病症状是完全不可以被忽视的。

以上这些的细节还说明1)他的精神疾病有可能是遗传的,因为这类病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遗传,包括抑郁,遗传也是主要因素,特别是他的母亲显然是不正常的。

(这里我选择相信他母亲说的是真话,原因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553755/ 而托马斯维恩因为不承认而伪造了医院的病历和谎称他是领养。

但他确实有遭受过后来母亲嫁的继父的毒打。

)2)他童年就生长于一个对他很不利的环境下,曾受到创伤,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创伤是很容易造成大脑器质性的改变,导致比如情绪容易过激,容易抑郁,脆弱,暴力行为等。

这些都不是因为穷造成的。

3)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是有成瘾性、戒断反应及各种副作用的影片还有重要的细节就是曾经小丑有的免费的医疗咨询和药物,突然间没有了。

这其实是对目前美国共和党健保体制的一种控诉。

一个精神病患者,突然间断药,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大部分使用精神疾病的药物都是为了缓解症状,比如失眠、头痛,需要长期用药。

我老公是药剂师,他有很多病人真的就是很多年持续在用。

而这些人本身的情况确实相比正常人来说就不稳定,比如他的病人中有的就会出现突然自杀或进监狱,作为药剂师他发现这个人一直没来拿药,家人来了才得知。

而且在药物滥用方面,精神疾病的药物被滥用的最多。

比如解决头痛的药,的确会让一些人high起来,也常常成为一些人抢劫药店的原因。

我老公的药店被打劫过,丢失的也是这类药物。

为何抢呢?

就是医生不给开了,但是成瘾戒不了,这类药都是成瘾性的。

长期服用,过于依赖或服用不当,it's going to mess up your mind但精神病患者如果突然没有了这些药物的控制,也没有了心理咨询,在这种时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及幻觉(片中他的确出现了幻觉)。

我觉得本片的编剧是很用心的,对mental illness的病人给予了全面的解读。

剧本完全没有只强调他的变化是外界刺激造成的,而是不断地在强调他和他的母亲都是mental illness的患者。

我之所以会把这部分单拿出来说,也是希望大家看过本片后,不要忽略这一点。

因为我认为本片的编导并不是在强调他就是穷人,反社会,憎恨富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病人。

他需要被当成一个病人去看待。

而本片是希望大家重视这类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低收入的一群因为他们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

本片中市长的候选人,长得与老川都很像,背景也相似,一开始还打算找Alec Baldwin出演,这就很明显是把这个人作为共和党代表。

共和党的政策中有一部分就是并不照顾穷人,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获得免费的医疗保障是对富人不公平的。

这就说到了我希望提醒大家的第二点,Joker其实也是一部很贴近美国政治的电影,你可以从里面看到对共和党的不满。

anyway,我只是看到一些人看过本片似乎没有看到我上面说到的这些内容。

其实很多的历史上真实的杀人狂都是精神病患者,而不只是反社会而已。

多看些犯罪类纪录片就知道了 。

这也是为何,我们的社会,需要重视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美国这种可以持枪的国家,应该对买枪者的精神健康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审核。

 3 ) 关于孤独、关于喜剧、关于精英主义与社会罪恶

什么是孤独?

什么是喜剧?

什么是罪恶?

1. 这部电影可以说完全和以往的所有蝙蝠侠和小丑的漫画电影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更像的只是借鉴了其中的人设,并且借此讨论一些更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此它与其它任何一部DC或漫威的超英电影都不在一个比较维度。

唯一暗黑风格上有相似的是《V字仇杀队》(巧了也是DC出品)。

这部电影完全不是想要探讨为什么小丑会变成小丑抑或是罪犯在成为罪犯之前经历了什么,更不是希望塑造一个像诺兰蝙蝠侠里面高智商犯罪天才成长历程。

他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怪胎,一个社会边缘人,在传统意义上被大众所鄙夷和唾弃的亚瑟弗莱克,他的人生。

2. 借由亚瑟·弗莱克的视角(以及菲尼克斯大师级的表演),这部电影所希望探讨的,是以前其它超英电影不曾触及过的领域——包括孤独,喜剧以及社会异化;因此,它的比较对象或者说在风格题材上相近的电影,绝对不是其他的漫威DC出品的影片,而应该是诸如《肖申克的救赎》;应该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应该是《黑天鹅》,还应该是《熔炉》,只是《小丑》的表达方式更为激进更为极端更为政治不正确。

肖申克探讨的是自由,松子探讨的是原生家庭,黑天鹅是艺术,熔炉是社会罪恶,而《小丑》 是孤独。

3. 【关于孤独】:孤独的极致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孤独?

”,我相信你问看完这部电影的所有人“你觉得亚瑟福莱克孤独吗?

”你100%会得到肯定的答案,然而为什么呢?

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孤独,或者什么让你觉得他孤独:是因为他天生缺陷,有强烈情感的时候会忍不住放声大笑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异类和怪胎?

是因为没有朋友,而唯一亲近的母亲最后却成为了促成他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

是因为他一直的理想最终沦为人们谐谑和嘲笑的笑柄?

还是因为他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

片中亚瑟福莱克在成为小丑之后说了一句话:“我以前认为,我的生活,只是一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这他妈是一出的喜剧。

” 谈谈我的理解:孤独不是什么网络上所谓的 一个人吃海底捞对面放着一只熊或者什么第二杯半价所以我就吃了两个甜筒,孤独在于没有人认同,在于寻求认同而不得;而孤独的极致,是在你用尽一切努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之时,别人缺在嘲笑你为了寻求认同所做的一切努力。

正如亚瑟福莱克在电影中一样,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带给全世界欢笑的喜剧演员,然而真正逗观众笑却是他的“不好笑”, 对于一个喜剧演员来说,观众说他唯一的笑点在于他讲的笑话不好笑,这是孤独。

4. 【关于喜剧】:喜剧的本质是什么影片中至少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喜剧(Comedy),实际想表达的就是美国六十年来喜剧的演变史——从查理·卓别林到杰瑞刘易斯,再到现在的Jon Stewart和Jimmy Fallon,脱口秀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最初的卓别林时代的喜剧在于滑稽,夸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再加上配乐;到了杰瑞刘易斯,喜剧增加了许多荒诞,也增加了许多黄色笑话。

在影片中唯一一个从头讲到尾的段子是这样的:女人选择男人就像是买一辆车:要考虑性能好不好,耐不耐用,持不持久,性价比合不合适;而男人选择女人则像是停车:噢这里有个车位,这个车位有点窄,但可以试试咦这个车位不错,哦这个车位要收钱,那算了。

再到最后的现代脱口秀像现在的Jimmy Fallon,也就是片中德尼罗饰演的莫里秀:亚瑟弗兰克被邀请当了嘉宾,在节目上他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咚咚咚““什么事?

““女士你的儿子被酒驾的司机撞死了”鸦雀无声。。。

德尼罗说这不好笑,而另一个被邀请上台的嘉宾则说你不应该开这样政治不正确的玩笑。

这就引向了本片的另外一个主题——究竟“好笑” 与 “不好笑” 应该由谁来定义?

更进一步, “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是由谁规定的,在规定我们不应该政治不正确这本身,是否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再后来,影片以小丑之口,说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戏剧和脱口秀,精英阶层定义了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什么是可以开玩笑的而什么不可以,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什么样的人不正常。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精英们自己定义的,丝毫不顾及其它(阶层)的人的处境或是感受。

而片中的小丑更像是一杆旗帜,践行着:“我,不需要你(们)来定义什么是好与坏。

”5. 【关于社会罪恶】:究竟是罪犯导致了社会的罪恶,还是社会的罪恶产生了罪犯?

这个问题在法理学上已经被探讨了太多年了:选择犯罪究竟是罪犯的个人意志,他天生就是一个坏人,还是社会教化失职所迫使,社会没有给他足够的关怀以及教育。

就像其实每个人都是疯子,只是没有遇到让你发疯的那一天 (‘All it takes is a bad day') 这样的事情离我们生活远吗?

不远,想想现在川普治下的美国,更近的,想想现在的香港。

我不会去思考香港的“废青”为什么会成为废青,不会去思考香港回归中国之后对于本土的香港人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包括我们大陆人还是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意的都只是那些废青堵住了地铁让我没法回家,在机场闹事害我航班取消。

我确实从来没有尝试了解过那些“废青”们在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有没有道理,只是看到新闻恨不得让驻港部队把他们全部枪毙。

那么事实上,我与哥谭市对于下层人们痛苦生活充耳不闻的托马斯韦恩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再讲一个故事: 古希腊有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问别人,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答不出来就会死。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人”,这其实是个绝妙的隐喻,正在猜谜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谜语的答案,这个谜语似乎在描述一个妖魔或者陌生的东西,但其实就是正在答题的人本身。

猜出这个谜语的是俄狄浦斯,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已经不是人了。

其实这也在隐喻俄狄浦斯的处境,俄狄浦斯四处找寻杀死老国王的凶手,谁是凶手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谜,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杀了老国王。

斯芬克斯的谜语被俄狄浦斯猜出来后选择了跳崖,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后刺瞎自己双目自我流放。

而我们看到了许多电影在讽刺精英阶层,却从来不会意识到我们大部分人自己其实就是精英阶层其中的一员,我看到了影片中那些捉弄嘲笑弗兰克的人们,却不会想起我也曾有意无意疏远过嘲笑过看起来不正常的人。

就如同很多年前一个我喜欢的女孩子问我喜欢谁,我回答“你猜”,她永远不会猜到是她自己一样。

其实一切谜底都早产于谜面,而智者都在偷懒。

6. 活得越久,愈发佩服那句:“我们与社会的罪恶,都脱不了干系。

” 我猜这或许是之所以这部电影用这么政治不正确甚至于挑衅和反白左的方式去挑战当今美国主流的价值观的原因吧。

7. 建议去看,如果你曾感觉到孤独。

转载不须注明出处,就说是你自己写的。

 4 ) 《Joker》: A Serious Joke, or just a JOKE?

《Joker》也許會和那些中庸的傳記片放在一起,放進好萊塢的某一種殿堂,搞不好它還會尤其因為中庸而拿幾個奧斯卡獎。

儘管導演Todd Phillips特地強調本作獨立於DC擴展宇宙,實則片方鋪天蓋地的宣傳一早就在不斷暗示,這一部電影要告訴你,男主角如何變成了所有人心目中的那一個小丑。

所謂「獨立於DC宇宙」像是一則免責聲明,其用意將電影抽離出英雄/反英雄電影類別,以拍真實人物傳記的方式來創作。

它的確產生了類似田忌賽馬的功用,一旦無從比較,就很難找出一個公認的標準,這是它狡猾的地方。

在《The Queen》成功之後,明星擔綱的傳記電影行成了更清晰的規範,達成了工藝上的默契。

我們可以視之為時態上的修正,它摒棄了過往兩分的黑白,抑或好壞參半的灰色地帶這三種陳述方式,試圖給出複雜的人物面貌。

同時,整個人生拉片式的描寫方法或事件起承轉合的戲劇推進也幾乎被拋棄,傳記片開始以人物某時間段內的狀態流動做主題,人物在兩種狀態的轉變或好幾種狀態的之間的探索遊離成了驅動電影由始至終的線索。

可這並沒能改變商業傳記片的實質。

它依然是一種被好萊塢構建出來的人物標準。

明星工業的運作方法,宣傳物料的表達方式,片商和製作人體系對市場和受眾的計算,流行文化的反哺,通通參與了這種構建,受眾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在腦中形成了一種對傳記片和對這些人物的標準。

而在這個體系下,電影的大膽或保守,其實並非取決於這個劇本或人物能否沾染到的議題/元素,在於它是否能突破受眾預設的價值判斷,不是“whether”,而是“how”。

《Joker》的創作和製作方式,都延續了好萊塢眼下很標準的人物傳記片模式:有口皆碑的演技派演員,反英雄/反常規英雄的主角設置(病態的惡人其實是反常規英雄的一個極致變種,早已在漫畫世界屢試不爽),無限放大的細節和小動作。

只是真人傳記電影中,要麼嚴格遵從事實,要麼嚴格遵從原型人物家屬的意願。

《Joker》卻幾乎擁有絕對的自由。

要表現小丑如何變成後來那個臭名昭著的反派,編導幾乎可以做任何事。

我是指,人物會放進怎樣的環境裡,他們會遭遇哪些事,這些遭遇影響他們個性的因果聯繫,全部由編導說了算。

電影說,這個DC漫畫歷史上(也可能是美國漫畫歷史上)最不可理喻的奸角,蝙蝠俠從未真正猜透的對手,無因由邪惡的代言人:在一套好萊塢商業電影裡,他的惡可以「解釋」——童年遭受反覆家暴,身心俱損,在惡意滿滿的城市被欺壓幾次之後,他最愛的人背叛了他,於是他和邪惡合而為一。

與此同時,那些與小丑一起出現在這部電影中,掀起大型街頭運動的路人,他們的行為卻被符號化,扁平化了。

他們不只沒有姓名,沒有臉孔,沒有前因,沒有後果,甚至也沒有生命。

儘管小丑的很多舉動在報復那些曾經傷害他的人,但在前景與背景的對比之下,我們很難確認,《Joker》編導關心的是「反抗」這個動作及意義。

Robert De Niro扮演的節目主持人彷彿一語道破了主創們的態度:你別在這裡自怨自艾了。

小丑一開始被賦予了弱者形象,然後頻頻遭遇制度和社群之惡。

這部電影看似要關懷在惡劣社會環境中的個體,不過有一些過分湊巧的,在關鍵的轉變時刻,編導很自覺地退到安全線內,小丑的重要轉折幾乎全因為他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故事也就恰好就在這個時候,遠離了觸碰制度與社群問題的機會。

High Concept或抽象,極度漫畫化的故事中,作者可以將人物的轉變推往「命運」,可一旦將整個戲劇場景具象化,想要從極度寫實的切入點去追究人物何以至此,作者卻還語焉不詳地偏向「自作孽」和「造化弄人」這樣的語調,這樣的寫法無疑是取巧且自欺欺人的。

電影上映之後,那些質疑編導支持右翼的觀點實際上言過其實了。

將路人抗爭者平板化,將深層次問題束之高閣,《Joker》只是將社會運動粗暴地歸類為右翼民粹行為,而以「可憐之人,可恨之處」對主角進行居高臨下的揣測。

電影中那些雷同Martin Scorsese的鏡頭處理,帶來的問題不只場景的不原創而已。

這種粗暴的拿來主義,正好反映了編導對小丑人物寫作的流水線處理和不求甚解的生搬硬套。

其中的傷害,就如同多數所謂創意寫作對文學的刻板解說一樣。

那樣的人物描寫——為主角設計小動作,放大他們的面部細節,慢鏡與凝視的獨角戲環節——何止Scorsese使用呢?

借用Scorsese的視覺美學,無論是想提升本片的審美,還是想為公式化的人物處理添加個性,效果皆不如意。

當我們見到有喜劇演員重複周星馳的搞笑手法時,我們往往感到不適。

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先後次序問題,手提式攝影被重複使用時,觀眾不見得會有巨大的被冒犯心理,那通常只是一種技術手法,很少脫離單純的技術具備自己的敘事,變成獨立的語言。

可是大銀幕上人物描寫的方法不只是技術而已。

它不僅是攝影機位置和角度在哪的選擇,在《Joker》這部電影中,它非原創的部分是搭建人物的過程,以及加諸於成型之後的華彩部份。

它所使用的並非很基礎的手法,而是嘗試將許多過往標籤式的表現手法去創作一個大眾心目中十分清晰的角色,一面凸顯所謂的個性,一面冠以致敬之名,同時還要宣稱那是脫離漫畫電影宇宙,獨立成篇的,貼近真實的故事。

這顯然讓人無法相信編導真的對這個角色有深思熟慮的思考。

因為他的構建過程與手法並不是獨立思考和原創的產物,反而是類型化而空洞的。

電影花大量篇幅去演繹「病態」,用鏡頭聚焦表演的細節,確實也轉移了觀者視線。

那何嘗不是一種障眼法。

觀眾知道這個角色後來必然的歸屬,大家肯坐下來的原因,無非期待編導能自圓其說,講清楚這個故事。

《Joker》並沒有使用一種平視的角度,除去它的憐憫居高臨下,那些非原創的,刻意突出的凝視,將主角推到一個尷尬的境地,同時又很清晰地保持距離。

手法加劇了「非我族類」的憐憫,劇情的轉折則強調主角及那些隨後上街且膜拜小丑的民眾無藥可救,這種「巧妙」的夾角擠出了特別刁鑽的巷弄,一邊顯示鏡頭對小丑施之以人道主義的「正確」,另一邊粗暴地把社會運動打上右翼民粹標籤,迅速劃清界線。

在小丑報復時,鏡頭施加的「王者」光環,顯然是回應觀眾心理,釋放他們此前所眼見的欺壓,然後產生移情作用,在街頭的群眾群像與火光,破壞之間,加強宣洩快感,而蔑視了這些行為的結構化動機,徹底無視這些現象的前文後理,如同小丑母親的角色一樣,營造出有傾向但模糊的羅生門,皆因編導對結構,社群,個體的語境並不關心。

他們只想營造出戲劇衝突,手法的扭曲加上演員的高超表演能力,《Joker》確實做到了。

反而Thomas Wayne的角色一開始似乎愚蠢得不可理喻,後面卻用它者的妄想症迅速維護了他的光環,這樣的手法又轉而加強了小丑的自作自受,電影的後半截一直很聰明地左右搖擺到最後。

和許多影視劇作一樣,《Joker》不停地提供空洞和平板的符號。

尤其在這個時代,或許它會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在社交平台變成重要的傳播渠道之後,文化產品的評析有了新的面貌和導向。

擷取符號,另做文章變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評論寫法。

它本身應該脫離擷取的源頭,開拓另一個空間。

不幸的是,我們往往看到這些評析與作品錯誤地聯繫在一起。

它可能也向創作者給出了錯誤信號,使得「放入符號」被追捧為重要的創作方法。

拋開抽象的創作不談,所謂貼地的作品,往往由此養成一種難言的習慣。

比如電視劇將不同收入的角色放入一個高級社區,如果缺乏事實建構和對結構的書寫,它不見得是要誠懇討論階層問題;影劇中放入被侵犯的女性,如果缺乏對性別議題和暴力的洞見,它也並非在真誠地討論女性權益。

但沒有關係,文化產品的下游——傳媒和社交平台——會自行地擷取這些符號,無論源頭的問題是否為真,他們都可以自行就這些符號發展下去,因為符號本身具備其原本的歷史脈絡,具備其現實意義。

而只要不去深究「放入符號」這個動作,似乎找到符號就是作品的成功——暫且還不論那些過度解讀的部份。

《Joker》粗暴的底層和街頭群像,無疑在這樣的評析環境裡向作品輸送了被討論的活力。

它也一次性放大了評論世界早已存在的荒謬。

這種荒謬的危險之處是,對社群的截面式描繪是虛構作品很基本的創作方法,無論是從虛或實哪一個角度去觀察,總有各種意義上的符號。

在網絡時代之前,創作者的學習和探索歷程也是豐滿個人符號庫的過程,進入網絡時代之後,符號的積累和使用已與過去呈現斷崖式的差別。

粗暴地擷取符號而分析的評論方法已經變成了自作文章和一廂情願。

《Joker》在這個時代誕生,受到追捧,追根究底恐怕還是因為它以進行時時態裝載符號的姿態。

寫實作品(或號稱寫實)與現實的斷裂,符號與內容的斷裂,評論者與作品的斷裂,可能才是笑話,或者我們還來不及重視它的滑稽之處。

 5 ) 关于《小丑》,很多很多你绝不知道的事!(小丑电影幕后花絮)

你知道在银幕上饰演过小丑的所有演员吗?

你了解过比尔•芬格创作小丑的灵感来源吗?

你知道杰昆是第几位饰演小丑的演员吗?

你知道预告片中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著名的曲子吗?

你关注过小丑的发型吗,本片是长发,那其他影片呢?

本片向阿弗莱克致敬?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拒绝了参演本片?

.. 你知道在银幕上饰演过小丑的所有演员吗?

你了解过比尔•芬格创作小丑的灵感来源吗?

你知道杰昆是第几位饰演小丑的演员吗?

你知道预告片中的背景音乐是哪一首著名的曲子吗?

你关注过小丑的发型吗,本片是长发,那其他影片呢?

本片向阿弗莱克致敬?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拒绝了参演本片?

……杰昆·菲尼克斯1. 杰昆·菲尼克斯因为要扮演小丑而减重了太多,说是减成了皮包骨头也不为过。

所以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电影拍摄只能进行一次,没有重拍的机会,而本片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必须一边拍摄电影一边写剧本。

杰昆·菲尼克斯在片中的出演2. 本片的小丑是杰昆·菲尼克斯第一个漫画电影角色。

3. 杰昆·菲尼克斯正在和鲁尼·玛拉约会,而鲁尼·玛拉也曾是《自杀小队》(2016)中小丑女角色(小丑的女友哈利·菲恩)的被考虑对象。

杰昆·菲尼克斯和鲁尼·玛拉小丑的长发形象 本片是小丑第三次以长发形象出现的影片。

第一次出现在动画电影《蝙蝠侠》(2004)中,其中小丑是由凯文·迈克尔·理查森(Kevin Michael Richardson)来配的音;第二次出现在《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中,小丑是由希斯莱杰扮演。

凯文·迈克尔在《蝙蝠侠》(2004)配音小丑 (长发形象一)

希斯莱杰《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长发形象二)

杰昆·菲尼克斯 《小丑》(2019) (小丑形象三)与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相似本片小丑的面部妆容非常像约翰·韦恩·加西的小丑妆容,这个加西是美国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和强奸犯,这个连环杀手经常扮成“小丑伯格”(这是他自创的小丑名字)来逗乐孩子。

当时的小丑演员们都不会选择这种妆容,因为这种妆容会在嘴角处画有如“刀子”般锋利的末梢,这会让孩子们感到害怕。

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韦恩·加西饰演(配音)过小丑的演员们1. 三位奥斯卡奖的获得者:杰克·尼科尔森,希斯·莱杰和杰瑞德·莱托,他们都曾饰演过小丑,而希斯·莱杰正是因为饰演了小丑而获得了奥斯卡奖。

而本片小丑的饰演者杰昆·菲尼克斯曾三次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

2. 在蝙蝠侠系列的动画电影中(如《蝙蝠侠:致命玩笑》),为蝙蝠侠配音的是凯文·康罗伊,为小丑配音的是马克·哈米尔。

凯文·康罗伊就曾希望马克·哈米尔能去扮演电影中的小丑的角色。

说起马克·哈米尔,大家可能有些觉得不熟悉,其实很有名的啊。

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卢克·天行者就是马克扮演的啊。

为蝙蝠侠配音的凯文·康罗伊

为小丑配音的是马克·哈米尔,这是他在《星球大战》中的剧照杰昆·菲尼克斯是第七位在银幕上扮演“小丑”的演员。

其他六位出演过小丑的演员如下图所示。

“六位小丑”1到6位分别是:1. 恺撒·罗摩洛(蝙蝠侠:电影(1966)),2. 杰克·尼科尔森(蝙蝠侠(1989)),3. 马克·哈米尔(蝙蝠侠:幻想面具(1993)),4. 希斯·莱杰(黑暗骑士(2008)),5. 杰瑞德·莱托(自杀小队(2016))6. 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乐高蝙蝠侠电影中的配音角色(2017))。

哈哈,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了吗!!

头发都是绿的。

好看。

灵感来源1. 电影制作人员们从艾伦·摩尔的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The Killing Joke)中汲取了灵感,这部漫画讲述了小丑的起源以及小丑如何走向疯狂,他们也从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出租车司机》(1976),《愤怒的公牛》(1980)和《喜剧之王》(1982)中得到了一些灵感。

《蝙蝠侠:致命玩笑》(The Killing Joke)2. 比尔·芬格(Bill Finger)(1914-1974)是小丑的创始人之一, 他创作小丑的部分灵感来自于纽约康尼岛上的一个名为Steeplechase游乐园的标志图案,这个图案就是一张人脸上有着诡异的微笑。

比尔·芬格(Bill Finger)下图是一张Steeplechase游乐园的入园门票,可以看到那个激发了比尔创作灵感的诡异微笑。

Steeplechase游乐园的入园门票一些时间导演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在Instagram上透露,电影拍摄已于2018年的12月19日结束。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一些错过1. 亚历克·鲍德温曾计划在片中饰演托马斯·韦恩,但因为档期安排冲突,他选择了退出。

亚历克·鲍德温2.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的女主)拒绝了扮演小丑妈妈的角色。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3. 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放弃了扮演托马斯·韦恩(蝙蝠侠的父亲)的机会。

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4. 据传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比尔·斯卡斯加德是扮演小丑的人选。

比尔·斯卡斯加德关于本片预告片1. 大家在预告片中听到的歌曲叫做《微笑》(Smile),这首歌是由著名的喜剧演员查尔斯·卓别林为他的电影《摩登时代》(1936年)而创作的歌曲。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的剧照https://y.qq.com/n/yqq/song/002FCu4D13EIqr.html?ADTAG=baiduald&play=1#stat=y_new.top.pop.logout 点这可以听一下哈 《smile》2. 本片的首个预告片于4月4日在澳大利亚发布,而4月4日也是希斯莱杰的生日。

一些致敬1. 尽管本·阿弗莱克选择不再重新扮演蝙蝠侠,但据传闻,片中小丑的名字是“亚瑟·弗莱克”(Arthur Fleck) ,而Arthur Fleck 可以简写为"A. Fleck",这让粉丝们认为起这个名字可能是为了向阿弗莱克致敬。

本·阿弗莱克2. 莎朗·沃辛顿(Sharon Worthington)在本片中扮演一位名为黛博拉•凯恩的社工,起这个名字是作为对蝙蝠侠创作者鲍勃·凯恩(Bob Kane)的致敬。

3. 杰昆·菲尼克斯,罗素·克劳,康妮·尼尔森,杰曼·翰苏都曾出演过电影《角斗士》(2000)。

而他们四位都出演过DC的电影。

杰昆·菲尼克斯出演了《小丑》(2019);罗素·克劳出演了《钢铁之躯》(2013);康妮·尼尔森出演了《神奇女侠》(2017)和《正义联盟》(2017);杰曼·翰苏出演了《海王》(2018)和《雷霆沙赞》(2019)。

合作这是比尔·坎普和道格拉斯·霍奇自电影《红雀》(2018)以来的第一次合作。

本文也发于微信公众号:Aloneye翻译整理的外文网站: https://www.imdb.com/title/tt7286456/?ref_=nv_sr_1?ref_=nv_sr_1 https://www.cbr.com/joker-viggo-mortensen-thomas-wayne/https://arkhamcity.fandom.com/wiki/Amusement_Mile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eplechase_Park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eplechase_Park#/media/File:Steeplechase_jack_1905.jpghttps://www.imdb.com/title/tt0398417/mediaviewer/rm2577647360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2019.6.1Happy Children’s Day

 6 ) 高口碑《小丑》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为何反而饱受争议?

《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以后,一直爆出高分口碑,然而最后得金狮大奖,实属爆冷。

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部5500万制作的“商业电影”会成为一贯以艺术质量著称的三大之一威尼斯电影节首奖。

有人列举出获得历届威尼斯金狮奖的几部大制作片子:水形物语成本 1930 万美金,罗马 1500 万美金,小丑 5500 万美金。

制片成本难道可以成为是否被艺术电影节纳入和考核获奖的标准之一?

获得首奖的一定得是低成本艺术电影?

即便说是为了鼓励“穷”导演的创作,入围三大能够成为今后创作投资之路的敲门砖。

但是反向思维,如今商业电影中可以出现艺术性值得被评委会一致认可的作品,说明商业资本的走向开始往更高质量作品靠拢。

商业电影好看又有艺术性,难道不是一桩值得被大家讨论和赞美的事?

评审团之一的保罗·维尔齐这样说道:“我们有规定,一个影片拿了金狮就不能拿别的,我们试图找到平衡。

总共21部电影,只有7、8个奖,不够分,应该有更多的奖。

这是一部很现代的作品,其中讲述的孤独,痛苦,脆弱,还有对电影中的超英的思考,都可以引起共鸣,这也是对电影无比热爱的一次致敬。

影片中几乎超人般的精彩表演,不单单是华金,整个剧组演员表演都是。

”列数本次在威尼斯看过的主竞赛影片中,之前猜测唯一得奖的可能是《我控诉》,但是波兰斯基这部作品归根结底也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马丁伊登》叙事节奏略有问题,可圈可点的是男主角的表演,所以给最佳男演员十分合适。

《兰心大剧院》是娄烨导演非常完整的“转型之作”,但对于国外评委和观众来说也许这次相对要晦涩难以解读一点。

之前也曾期待过《继园台七号》能够得最佳影片,但它同样充满争议,部分国内媒体反应无法理解其中的东方美学,反倒是外媒集体为杨凡导演欢呼。

刨除这些是非之争,本文从《小丑》本身出发,具体谈谈它和普通意义的DC漫威作品区别,《小丑》不仅仅是“好看”而已,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

威尼斯电影节第四天,《小丑》全球首映。

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一直是近年来观众媒体非常关注的电影类型,随着漫威宇宙诞生,很多公司和系列电影也开启了“宇宙”模式,目前还在热映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作为“速激宇宙”的衍生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环球“黑暗宇宙”等,但近年来漫威不断扩充超级英雄宇宙同时也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收益。

而DC无论是超级英雄电影还是电影宇宙都呈现出了疲软的姿态,远不及曾经“黑骑三部曲”之时的辉煌,显然DC的创作在这些年出现了与当今电影市场强烈的水土不服,从最初的开创者变成拙略的模仿者,是DC近几年被诟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都在好奇,《小丑》会是DC的翻身之作吗?

如果带着观看超级英雄的心态来看《小丑》,你一定会失望,因为这是一部属于loser的电影。

从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奠定了这部电影黑暗的基调,随着电影开展,观众遇见了主人公小丑被欲望和规则束缚解开后的疯狂恶念。

萨德以为,人性本恶。

但这种恶,是人为制造的善良和规则,将人原本的欲念和自然属性凸显成“恶”。

所以某种角度看来,世界上本没有善恶之分,因为人类的思考和规则制定,制造出了“恶”的概念。

小丑就探讨了善恶的界定划分,主角在善恶之间游离,你一时分不清这是个可恶还是可怜的角色。

每个人都可以在小丑身上找到共性的一面,孤独、忧郁、受人排挤、害怕嘲笑。

(此段剧透)小丑共经历了七层黑化。

第一层是列车上碰到三个青年人,嘲笑小丑,质疑他大笑的意味,把他踢倒在地疯狂殴打,怒气之下“善良”的小丑开枪杀了人;第二层在看到母亲手写书信,得知自己“父亲”的身份,便来到父亲的庄园,遇见父亲现在的“儿子”和管家,被管家打了一拳并苛责“你母亲就是个疯子”;第三层黑化在自己被同事暗算,带了一把枪到孤儿院表演,被同事举报后遭遇老板开除,接电话时小丑无奈落泪;第四层黑化,是电视上看到搞笑节目中偶像用喝醉视频调侃小丑,将痛苦放大成为奚落笑话,上节目的梦想成为一把报复的利刃;第五层黑化,是在厕所围堵“父亲”,得知自己非母亲亲生而是弃婴,并被“父亲”打了一拳怒斥“不要接近我的儿子”;第六层黑化是想象中和邻居黑人女嘿咻高潮,但自己在落寞之时闯入女方家中,女方显得十分害怕,直说“我的女儿在睡觉请不要打扰他”。

第七层黑化,承担着搞笑义务接受了偶像真人秀节目邀请,在节目中心声倾吐被观众赶下台,复仇之心让他再次做出疯狂举动…整个电影,小丑经历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非难,这也是被观众诟病的方面,它“太丧了”。

像是《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像是娜塔丽波特曼的《黑天鹅》,像是拉斯冯提尔镜头下的《忧郁者》或是《黑暗中的舞者》。

从小丑黑化后,我脑子里想到的便是去年备受争议的电影《此房是我造》。

同样无厘头地黑化,杀人抢劫强奸殴打虐待全部集中在一个“魔鬼”身上,最后因为对自己足够自信最后还是跌入了地狱最底层。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男主角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把小丑的心路转变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要扮演小丑,几乎减成了皮包骨头。

虽然演出的“受苦”不应该成为电影本身质量的标榜,但是不同于阿米尔汗的苦情宣扬,他的表演如《机械师》一样,身形仪态极度贴合小丑的角色,做到了人形合一。

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电影拍摄只能进行一次,没有重拍的机会,所以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必须一边拍摄电影一边写剧本。

这也考验了导演的编剧能力,同时也让剧情在“非可控因素下”行进地更加自然。

演托德·菲利普斯表示,拍摄《小丑》参考了自己喜欢的几部作品:《出租车司机》(1976),《愤怒的公牛》(1980)和《喜剧之王》。

网上资料显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比尔·斯卡斯加德曾也是扮演小丑的人选。

尽管本·阿弗莱克选择不再重新扮演蝙蝠侠,但据传闻,片中小丑的名字是“亚瑟·弗莱克”(Arthur Fleck) ,而Arthur Fleck 可以简写为"A. Fleck",这让粉丝们认为起这个名字可能是为了向阿弗莱克致敬。

《小丑》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越了《黑暗骑士》,因为它将欲扬先抑的小人物憋屈和欲望放大后的张力呈现得更为直接,这秉承了DC的正邪较量的深层思考,还带入了反英雄反政府主义的广阔命题。

电影中小丑逃亡时刻,其他小丑因为错打一拳形成大面积慌乱的场面,警察被民众压在脚下肆意践踏,无一不映射了人性丑恶的荒凉之感。

影片结尾,民众为反对政府上街游行,暴动胜利也暗含了当今自由民主革命的压制反讽。

世界永远冷面,希望也仅存影像之中。

电影说了这么多,网络对《小丑》的评价也是出奇一致。

也许很多人会不解,《小丑》难道真的是DC近年颠覆之作?

觉得DC在近几年还是有优秀的作品出现,并不一无是处?

不可置否的是DC确实有产出质量较高的影片,例如前年的《神奇女侠》、去年年末的《海王》;但是我们进行横向比较,DC相较于漫威而言出产高质量漫改电影还是少了很多,不仅如此,DC宇宙电影《正义联盟》、《自杀小队》上映之后都受到了来自影迷们的不满和抨击,豆瓣均分6.4也远低于《蝙蝠侠:黑暗骑士》的8.8分,而漫威《复仇者联盟》系列中最差的一部豆瓣也有7.4分,从粉丝和漫迷的角度很难接受这样高开低走的DC。

从DC影业本身的电影进行纵向比较不难发现,为了适应所谓的市场趋势,DC正在逐渐迷失属于自己的风格,如果说漫威是在构造一个安全的超级英雄守护的梦幻世界的话,DC则一直都是在立足现实并旨在揭示现实的黑暗,像漫画中的哥谭镇,这是一个充满罪恶与仇恨的地方,在这里有太多恶的滋生,因为恶衍生出了蝙蝠侠这样正义的化身,但是正义与邪恶、善与恶之间的博弈是曾经的DC电影中永恒的主题,重点在于正邪之间。

曾经的DC电影中两者一直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正义很难战胜邪恶,邪恶也无法吞噬光芒,正是这种博弈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中不断选择与徘徊。

但是曾经的DC早已一去不复返,靠“伪女权”、“搞笑的段子”等等获得的成功里也看不到DC的影子,DC自己的风格在市场中被渐渐模糊化、淡化,这才是最让人失望的部分。

而这部《小丑》,可以说重新脱胎于DC的原有风格,推陈出新,又带着之前DC拥有的锋芒,将人性之恶表达得淋漓透彻。

我们重新看到了这种正面和反面、善良与邪恶、平庸和癫狂之间的博弈。

作者、编辑|刘小黛 张文妮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书本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7 ) 《小丑》隐藏彩蛋&影视漫画致敬关联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致命玩笑》《小丑》与漫画《致命玩笑》有诸多共通之处,尤其是小丑在成为犯罪王子前落魄的喜剧演员生涯。

Batman: The Killing Joke《致命玩笑》中小丑绑架了戈登局长,将其女儿芭芭拉打成残疾并拍摄裸照,为的是把蝙蝠侠和戈登逼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任何人都会因为偶然的打击而陷入疯狂。

Batman: The Killing Joke《小丑》的故事同样印证了这句话,亚瑟并非天生的坏蛋,他只是一个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可怜人,由于一连串悲剧事件令其精神彻底崩溃,才最终步入癫狂。

电影中,亚瑟痛苦地诉说"I had a bad day",随后重生成为真正的小丑,正好呼应《致命玩笑》中小丑的理论: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的条件,只需要"one bad day"。

Batman: The Killing Joke《黑暗骑士归来》在弗兰克·米勒创作的漫画《黑暗骑士归来》中,曾出现小丑上脱口秀节目的情节,但他犯下的罪行远比电影里严重得多。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用死亡笑气杀死了演播厅内几百人

漫画里也有小丑强吻女嘉宾的情节《喜剧之王》如果你看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喜剧之王》,你也许能在《小丑》看到不少该片的影子。

罗伯特·德尼罗在《喜剧之王》中饰演痴迷脱口秀的Rupert Pupkin,终日幻想自己能够站在舞台上享受观众的欢呼,甚至不惜绑架自己的偶像来达成梦想。

有趣的是,德尼罗在《小丑》里扮演的角色正是一个脱口秀大明星。

与《喜剧之王》男主一样,亚瑟总是幻想自己得到赏识,在家中排练登上节目的情景,也会因为声响太大而被同住的母亲吐槽,最终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愿望。

Pupkin在绑架事件后入狱,因此声名大噪,深受群众追捧(虽然影片似乎在暗示结局并非现实)。

《小丑》中的亚瑟也一样,公然犯下重罪,却受到暴民拥戴,一举成为反社会的领袖人物。

《出租车司机》影片还致敬了老马丁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同样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出租车司机》。

该片讲述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在堕落的纽约市中苟且谋生,最终为了一名雏妓屠杀了整个淫窝,却戏剧性地被媒体封为英雄。

除了剧情上的呼应,两部影片的男主角有着相当多共同点:两人都经常幻想、写日记、半裸玩枪、关注政治人物、在精神彻底崩溃后形象大变。

两个主角都曾做出枪指脑袋的手势《摩登时代》影片中出现了查理·卓别林的经典作品《摩登时代》,讲述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出精神病院与监狱后,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归宿的故事。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小丑》也有体现影片里卓别林宁愿坐牢也不想在社会中打滚,正呼应《小丑》中医院职员说的话:有的人只是无处可去。

影片中的插曲《Smile》正是出自《摩登时代》,是卓别林亲自谱写的乐曲。

1954年由约翰·特纳和杰弗里·帕森斯填写歌词,此后被许多著名歌手传唱,其中就包括迈克尔·杰克逊。

除此之外,亚瑟在节目中自述“我的人生只是喜剧”,也呼应了卓别林的名言“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小丑作者影片中出现了"Robinson Park"地铁站,这是蝙蝠侠漫画中常出现的地点,致敬了早期蝙蝠侠画家杰瑞·罗宾逊(Jerry Robinson),他也是小丑和阿福的创作者之一。

索菲工作的地点在WilliamStreet,致敬了蝙蝠侠和小丑的联合创作者比尔·芬格(Bill William Finger)。

为亚瑟做心理辅导的社工名叫黛博拉·凯恩(Debra Kane),致敬了漫画家鲍勃·凯恩(Bob Kane)和他的女儿黛博拉(Deborah)。

比尔·芬格与鲍勃·凯恩在40年代联手创作了蝙蝠侠和小丑等经典角色,不过比尔作为主要功臣却在几十年间默默无闻,直到近年才终于被正名。

对这段幕后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哔哩哔哩搜索“蝙蝠侠与比尔”观看。

豆瓣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很少,也没有字幕,所以我特意上传了外挂中字,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个故事。

时代背景本片没有明确指明故事发生的年份时间,但从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影片开头出现了颇具年代感的华纳LOGO,实际上这个画面是1972年到1984年间华纳通讯公司的电影作品开场(包括DC的《超人2》),说明故事年份大概落在这个区间。

接着我们能听到一段收音机播报,提到哥谭市正在爆发环卫工人罢工,结合哥谭的原型为纽约市,而纽约市曾于七八十年代发生过类似事件,进一步印证上面的推论。

影片中韦恩一家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可以看到广告牌上写的是:《粉红佐罗》(Zorro the Gay Blade),这部电影是在1981年上映的。

漫画里,布鲁斯·韦恩在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看的是《佐罗的印记》(1940年的首部曲)。

而《小丑》为了呼应故事年代,特意把佐罗电影改成了1981年上映的续作。

另外,电影院墙上还贴有其它电影的海报,包括《黑暗时代》(Excalibur)、《狼人就在你身边》(Wolfen)、以及呼应主人公名字的《亚瑟》(Arthur),这些电影都是1981年上映的。

也许是个巧合,《蝙蝠侠大战超人》中也出现过《黑暗时代》(Excalibur)这部电影的名字。

喜剧演员小丑的起源故事向来神秘莫测,正如《黑暗骑士》中小丑对脸上疤痕的由来就有多个不同版本的说法。

除了《致命玩笑》中的笑星设定,其它蝙蝠侠作品里也有提及过小丑与喜剧表演的渊源。

在1989年蒂姆版《蝙蝠侠》的改编小说《The Further Adventure of Joker Anthology》中,杰克(小丑)的父亲热爱喜剧表演,习惯将灵感潦草地记在纸上(和亚瑟一样),而且总是在讲完一个蹩脚的笑话后,要求儿子必须要笑。

动画版《蝙蝠侠》第三季17集《Make 'Em Laugh》中,年轻的小丑曾在舞台上受到奚落,因此在多年后向当年的评审们复仇。

杀手小丑亚瑟表演单口喜剧的酒吧名叫"Pogo's",恰好是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小丑的名字。

"Pogo the Clown"是一个连环杀人犯,本名约翰·韦恩·盖西,曾在1972年至1978年犯下虐杀33名男孩的骇人罪行。

阿卡姆疯人院相信喜欢蝙蝠侠的观众对阿卡姆疯人院并不陌生,影片中出现的“阿卡姆州立医院”明显是对这个哥谭著名地标的致敬 。

韦恩家族影片中饰演布鲁斯·韦恩(aka蝙蝠侠)的小演员但丁·佩雷拉-奥尔森,曾在2017年电影《你从未在此》中扮演杰昆·菲尼克斯的童年。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也是一部由杰昆主演的“出租车司机”式电影。

小少爷身边的英国大叔毫无疑问是“管家侠”阿尔弗莱德·潘尼沃斯(阿福),原作中阿福或是军情处特工,或是退伍军人,甚至(在药物作用下)暴揍过超人,总之武力相当不凡。

因此有网友猜测,影片中的亚瑟出现在韦恩宅院的情节只是他的幻想。

家庭之死蝙蝠侠的父母又一次被杀,从佐罗电影和罪恶小巷,到两声枪响和散落的珍珠,最后留下小布鲁斯跪在死去的双亲身旁,本片完美又无情地呈现了这一经典时刻。

漫画角色开场的社工Debra Kane出自漫画《Batman: the Ultimate Evil》,但身份有所不同,漫画里她是一名儿童保护服务社工,也是蝙蝠侠的伙伴。

Batman: the Ultimate Evil谢·惠根姆饰演的警察名叫Burke,漫画里曾出现过同姓的警探角色Tommy Burke。

亚瑟母亲的主治医生名叫Dr. Stoner,在漫画里也有一位叫Benjamin Stoner的阿卡姆医生,后来成为了命运博士的敌人Anti-Fate。

60年代《蝙蝠侠》童年布鲁斯·韦恩出场时,这位未来的黑暗骑士从一根杆子上滑下,从树屋中走出来,不禁令人想起60年代蝙蝠侠电视剧中蝙蝠侠与罗宾出任务的场面。

《蝙蝠侠:第一年》亚瑟的化妆间房号为404号, 漫画《蝙蝠侠》第404期是著名故事线“蝙蝠侠:第一年”的开篇,与《黑暗骑士归来》和《致命玩笑》同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蝙蝠侠故事之一。

尽管小丑没有在该漫画中出场(只提及过一次),但书中描绘的80年代纽约风貌与电影里的哥谭市非常相近。

《蝙蝠侠:动画版》默里脱口秀的节目LOGO与《蝙蝠侠:动画版》的标题使用了相同的字体。

《黑暗骑士》小丑在警车内注视窗外的画面,相信让很多人都想起了《黑暗骑士》中的希斯·莱杰。

另外,在结尾的大暴乱中,我们可以看到街上的海报写着"Ace in the Hole“,令人想起《黑暗骑士》小丑最后说的话(指哈维·登特是他的Ace)。

最后,附送一个炸裂彩蛋:“小丑”杰昆·菲尼克斯曾演过《少年超人》!

实际上是剧中角色的梦境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个人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8 ) 《小丑》剧透解读,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我想了一下是否现在做剧透解读,但因为中国目前没有上映本片的计划(我估计也上不了),所以我也不等了。

只能打个剧透警告。

请大家在看完电影再来看这篇。

希望大家尽快看到啦!

文:不开玩笑的蓝猫之所以决定写这个解读,主要是因为我第二次看本片后,发现了更多细节。

而且发现一些观众回来的反馈,说本片剧情简单,俗套,我就知道,他们也跟我第一次看时一样,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换句话说,没看懂编导的心思。

再看一次,我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非常playful的,它故意设下很多圈套,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在很多人控诉最后那场众人簇拥小丑的戏份有煽动性时,你真的确定,那场戏是真实发生的吗?

其实,在采访导演的时候,他就开玩笑滴说:“我听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不同解读,有人说,整个都是小丑脑中的幻想,都不是真实发生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读。

” 导演其实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未必真的有一个结论性的内容,确定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幻的想象,也许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讨论。

但是,必须要肯定的是,这部电影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有些内容,片中有明确交代是假的。

也有些内容,片中看似说是假的,但又做了其他暗示,似乎转折之外又有转折。

以下就真的是剧透了,请大家谨慎阅读。

疑问1)托马斯维恩和曾经的女仆潘妮究竟是不是亚瑟的亲生父母片中有提到他的母亲坚持说是,而且还说,当初被托马斯维恩逼迫签了保密协议,维恩始终不承认,还谎称是她有病且领养了亚瑟。

虽然亚瑟的确是去那个精神病中心拿到了母亲的报告,上面也说,他是被他母亲领养的。

但真的如此吗?

一切看起来更像是托马斯维恩安排好的报告,并告诉亚瑟去那个医院查看。

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在他杀害了母亲之后,他找到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背面写着“你的笑容很美丽,T.W.” 。

也就是托马斯维恩给他母亲写的暧昧话语。

如果精神病院的报告是真的,这个细节被安排在这里,就变得多余和没有必要了。

所以我觉得,既然要放入这个细节,反而说明,也许他母亲说的是事实。

我们不能忘记,托马斯维恩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他完全可以伪造医生的证书,及亚瑟被领养的证书,并强调是潘妮有精神疾病,大家会信谁?

显然是信这个有钱有势的人。

谁会在乎潘妮这样一个仆人的死活?

这就好像是那些性侵的案列,女方说被性侵了,男方说:“都是她的臆想”。

没办法证明。

除非查DNA。

以托马斯维恩的地位,他是不会承认自己有私生子的,特别是他正在竞选市长。

当年施瓦辛格有私生子也是在他从州长退休后他才承认的。

你能想象如果早年爆出他有私生子他还能竞选州长??

而且一个女人也许会不记得自己跟谁上过床,但一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的,因为要经历十个月怀胎和多年养育,她每天对着这个孩子,怎会不知道他是谁的?

不信你问问你妈妈。

这是一个女人永远不会搞错的。

她妈妈尚未病到这个程度。

另外,这个情节正是为了去展示富人阶级的残酷和冷漠,政客为竞选拒绝承认私生子的真实例子太多了。

更何况,虽然他母亲是有精神问题,但她一直强调了两次托马斯韦恩不承认,谎称是领养,还提到了保密协议。

如果她只是妄想,应该影片不会一直强调这些。

一个神经病怎么会想到保密协议这么细节的内容?

加上后来的照片似乎都在暗示,她并没有说谎,而是维恩试图掩盖事实。

编导也没必要给你抖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然后跟你说:“逗你玩呢”我认为编导安排这一些列伪造的医院病历目的可能是要展示富人的虚伪。

一个无权的人,在一个有权势的人面前,根本没有地位,没有能力为自己争辩,真相,只是富人口中的真相。

而一个富家子弟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是可以做到如此冷酷的。

另外,她母亲这么穷的人,真的领养得起孩子吗?

一般领养孩子的都是有钱人,既然有文件说明是正式的领养。

你知道领养需要调查领养父母的背景和情况及随访吗?

他们这样的生活情况是不会被准许领养孩子的。

更新:找到新证据!

片中精神病院母亲病历及母亲收养证明都是一个叫Dr. Benjamin Stoner的人签署的,而这个人在DC漫画里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是一个反派!

导演会用这个人物角色也说明这个医生并非好人,很可能是与托马斯维恩串通好的,伪造病历和收养证明,逼迫亚瑟的母亲签署保密协议,断绝与她的关系 那么为何小丑要杀死他母亲呢?

并非因为觉得母亲说谎,而是因为看到病历上说,他小时候被继父虐待,母亲袖手旁观。

也就是他将自己的病痛归罪于母亲没有好好地待他。

疑问2: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小丑脑中的臆想?

可以肯定的两个绝对是幻想的片段包括:1)女友。

这段影片明确展示了是小丑的幻想。

他只是见到了女邻居在电梯里,之后的约会、亲吻和去看他表演,甚至与他一起去医院,都是他的幻想。

当影片再度回顾这一切时,我们看到女邻居并不在场。

当他闯入女邻居家里,女邻居的反应也明确显示,她其实与他不熟,很吃惊他为何闯入。

2)另一个幻想的部分发生在影片开头不久,他与母亲观看真人秀时,他开始想象自己出现在真人秀的现场,还被主持人叫上了舞台。

这段表示他一直很希望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希望登上这个节目。

而且看起来是比较年轻的亚瑟,似乎是说他很早前就有这样的幻想。

这段可以看成是他内心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后来自己也在真的见到主持人时承认一切如他想象中的一样。

但是后来,他断药之后,影片最后的15-20分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究竟是否真的发生?

有的人认为自从他钻进冰箱开始,后面都是臆想。。。

有的人认为一切其实都是他与心理治疗师的谈话讲的故事。。。

,他其实一直都被关在精神病院,没出来。

但我觉得出现在片尾的心理医生与前面的社区心理医生并非一个人,没有明显地展示他一直都在医院里。

还是觉得他在片尾是因为杀人而被关押了回去。

我个人觉得,杀害母亲、登上脱口秀并杀害主持人、及杀害同事都是真实的。

因为这一切都因地铁里的自卫导致的杀人所致,是他重要的转变。

地铁的那段绝对是真实的,因为导演自己有解读,认为那一开始是正当防卫,直到亚瑟追着最后一个人从背后开枪,那一刻是丧失了理智。

之后他因为断药及一系列刺激,逐渐演变成为杀人狂。

但所有他觉得自己被无限崇拜、追捧和倾慕的内容都是假的,只是脑中的幻想。

这就包括最后他从警车里被拖出并受到大家的膜拜,我觉得这段也可能是他的意淫。

他很可能直接就被警察带去了精神病院。

正如幻想女友和曾经登上脱口秀,那两个片段里,别人都是对他很关注,这正是他想要的。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这样说有点残酷,就是但凡片中他觉得自己是英雄的时刻刻能都是他的想象。

而他遭遇霸凌,被父亲抛弃,小时候曾被继父虐待,医疗保险被夺走断药,及后来他杀人,这些冰冷的内容则都是真的。

最后结尾在精神病院,他走出来时有血脚印,但我个人觉得他没办法在精神病院杀人,应该会有保安,而且也没有凶器,可能也是他的意淫,觉得自己已经可以为所欲为。

但是,最难说的是:维恩夫妇被杀的片段究竟是真的是假。

我一开始觉得是真的,因为小丑不太可能想象到这样的结局,如果是他自己幻想,估计他会亲手杀了托马斯维恩。

导演之所以按照我们所知道的死法拍摄,也是为了呼应漫画原著,还原这段悲剧,确实可能因为各种骚乱导致了这场枪杀。

只不过,想想在那么乱的夜晚,这一家人居然去看戏,有点令人无法理解。

一般如果有骚乱发生,这样的重要人物应该是待在家里才对,更何况,连保镖都没有也是奇怪。

从这点看,又觉得很像幻想。。。

你们觉得呢?

欢迎看过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

Again,我不觉得有明确的答案,而是导演要呈现精神病患者本来就有可能臆想,让现实和假象难以分清。

这也是为何我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亚瑟是精神病人的事实,这很重要,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他只是被逼得走上了绝路。

我们都知道,很多恐怖片、悬疑片都是因为主人公精神有问题而产生的虚幻的影像,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导致。

本片也是走的这条路线,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看一个可怜的底层人物如何报复社会”路线。

 9 ) “喜剧”之王(《小丑》拉片笔记,乏味慎入,附表)

这是一篇用于拉片的笔记,分享出来是供爱好者参考,行文并不雅致,阅读过程不一定会有抒情为主的影评那种愉悦的感受与智识的启迪,对拉片没概念的同学,还请谨慎选择。

无疑《小丑》是一部探讨同理心的影片,而同理心恰恰是悲剧和喜剧两类影片间分寸感拿捏最微妙的部分,同理心旺盛的看喜剧笑不出来,同理心匮乏的看悲剧哭不出来。

作为主角,亚瑟当然在谴责后者,但谴责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意即是目睹生活不如意的弱者的悲剧,有能力帮助他们却毫不关心他们死活的,那些自私自利的被取悦者,明明取悦希望换取微薄的尊重,慰问只要由衷就可以,哪怕只是认真听听在说什么,而不是急着打发、处处提防甚或加以利用。

之所以认为它足够经典,并非里面铺天盖地的情绪与口号,也非DC反派角色的又一次本垒,而在于它兢兢业业完成人物研究的同时,在本体论上找到了悲剧和喜剧的分岭,并通过人设和基调分列这两种叙事,难点在于是反派唱主角束手束脚,输出的还不是什么主流价值观,在设定上找平衡是必然,但此等技术难度与舆论压力下,竟仍可以在结构上做到近乎完美,简直匪夷所思,这一点上其实是十分服气的。

以人物研究为终极诉求的电影是建立在心理分析和社会观察上来组织情节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应激反应,在这一点上,表演(或者说经过导演的表演)简直没话讲,所谓反派悖德型人格的养成,这部算是很有分析价值的作品,鉴于对其他文章津津乐道的心理、表演、美术、导演乃至神学、符号学什么的没啥研究,只谈一下对本片三幕结构方面的一些心得,对结构和拉片有基础的可以直接去文末看图片部分的表格,以下文字部分只写节拍表中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五个时间点,其他的估计大多数人也都不会很在意,有动力的自提吧。

不过我英文稀烂看不了英文剧本,凭借听译版不好说是否准确,成片也不代表三幕式剧本,总之条件有限本文凑合看吧。

《小丑》的开场画面、第二幕衔接点、中间点、第三幕衔接点和终场画面的含金量非常高。

更多被探讨的是影片首尾两个用手咧出小丑嘴的画面,也就是两张静帧图片说明一切的道理,是很典型的开场画面、终场画面相呼应,但用以展示人物状态及内心变化的相呼应的情节,莫过于片头片尾两场追逐戏,开头是亚瑟追着小瘪三跑,紧赶慢赶却诱骗进了陋巷一顿胖揍,结尾是搞死了社工的小丑被疯人院护工撵着在楼道里追跑打闹,追逃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足以说明小丑这一角色已经完型。

重点说一下衔接点和中间点。

中间点我一开始觉得则设计得略显一般,但在做表过程中居然几经犹豫才有了最后的判断。

拉片的时候我一般先找到中间点,有助于指认主角的问题根源在哪里,中间点往往是不经意的稍纵即逝的一个小错误,其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不一定即刻展现,但注定摧毁主角与其团队之间的纽带,且往往是在心理层面产生了罅隙。

中间点确认的难度通常要小于衔接点,然而本片却难分伯仲。

在此之前提炼一下道德前提。

虽然小丑这样的“反派角色”未必适用道德前提,但不普世也同样是人物所输出的价值观,道德前提基本就是论文的结论,论证道德前提的影片基本就是辩论专题片,写清楚这些的剧本大概就是三段式议论文、八股文,辩证地提出中心思想而已。

用复句来展示比如:什么是错的,而怎样才是对的;这样会失败,那样才能成功。

要把持否定的观点和建议的观点都展示出来,借助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展开分别予以论证。

三幕式结构就是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形成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也就是旧世界进入新世界(立论),新世界更容易暴露本性并招致旧世界大门关闭(驳论),在新世界活下去只能通过改造自己根治症结(合题),用立案、取证、审判来形容也是一样的。

故事的选择无非就是找到天然具备这种阶段性变化的题材、人物、意志并将其概念化、类型化。

节拍表就那几页纸,能吃透就已经烧高香了,读麦基很容易对理论研究本身上瘾,从而陷入一种想当然的宗教狂热,最终在流派之争和自我满足中裹足不前,有碍于实践创作,这段纯属苏乏瞎说啊,不做准的。

亚瑟希望:“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可以理解“死”的“价值”就是不再为别人添麻烦,意即“活着”比较多余,他是有自杀倾向的。

这句话写在收集笑料的日记本中,意味着多余这件事很值得调侃,“死”这件十分暴力的事反倒可以让别人高兴。

影片中亚瑟多次被评价他的言行“不好笑”,他作为笑星娱乐大众的必然性,强化了自杀的必要性。

所以可以理解为:我希望我的死亡是一出喜剧。

结合上述本体论的考量,大概就是亚瑟的另一句话:“我曾以为我的生活是悲剧,但我现在明白了,它他妈是喜剧。

”喜剧对应的是悲剧,那么他的希望就变成:既然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剧,我希望我的死亡是一出喜剧。

再结合故事最后他的选择,我猜道德前提应该是:好人的死亡不是喜剧,坏人的死亡才是喜剧。

那么影片主要就是在求证:好人的死亡是他者缺乏同理心所致,不好笑,而坏人的死亡是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从自杀到杀人,亚瑟如何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文末的表格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这里只探讨他的主动性。

因为幕间衔接点是进入下一幕的标志,要求主角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个人认为被迫也是主动的一种,只是无奈之举而已,有时这种被迫的决绝代表了更强的意志。

结合道德前提和本体论基本可以得到:人物塑造经历的四个阶段(中点算一个幕间的话视同四幕式):1、开场画面~第二幕衔接点(旧世界):作为悲剧的受害者;2、第二幕衔接点~中间点(新世界):作为喜剧的受害者;3、中间点~第三幕衔接点(因旧世界的消亡而崩塌的新世界):作为悲剧的施暴者;4、第三幕衔接点~结局(重建秩序的新世界):作为喜剧的施暴者。

幕间夹着的就是衔接点和中间点。

实践死亡的道具“枪”在影片中充当了线索,可以考虑借助这个线索来检验新旧世界的切法,但归根结底是沿着死亡这一动作的施受方及心态变化来梳理人物。

先说第二幕衔接点。

第二幕衔接点前后在心理上还都是受害者的人设,但行为上已经不得不迈进了新世界,我猜应该位于枪杀烂人这场戏,一般而言找到这里就好了,但杀一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要安排亚瑟杀三个人呢?

这个处理是很有意思的。

他杀敌一个人的时候是自觉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正当防卫,亚瑟完全是慌的,心想坏了,他很害怕,所以近乎惯性杀了第二个人,然而第三个人他是可以不杀的,但是他下意识决定要杀死他,跑了很远,开了好几枪,他没疯,也不享受,他只是在权衡利害,既是被迫也是主动,所以只有杀死第三个人的时候才算踩到第二幕衔接点,此后他的生活从没意思慢慢开始有意思,这也是游戏环节主要完成的叙事任务,但他还是受害者,因为他不想施暴,所以是“作为喜剧的受害者”。

再说中间点。

亚瑟的同事在影片第二幕贡献近乎为零,能够依靠的只有家庭。

中间点是关于犯错的,亚瑟犯的错误不少,但并不能影响到他和母亲的关系,因为这是他表现出来的底线,甚至用心程度高于收集笑料。

真正的坏事是从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显而易见是母亲中风住院,但这跟警察来访调查有直接关系,不过亚瑟内心会认为自己负有责任,如果他没有去找韦恩,警察就不会有机会骚扰母亲。

亚瑟去找韦恩认亲是抱有极大期待的,却被管家告知母亲有妄想症,和韦恩的关系是她一厢情愿所捏造。

本来是希望家庭变完整,收获的是对母亲的怀疑,他又无法向昏迷的母亲求证,只能搁置,虽不知道谁在撒谎,但这件事埋下了让他、母亲、韦恩、少爷的“家庭”破裂的种子,但作为伪胜利似乎证伪来得太直接。

是否还有别的中间点?

是有的。

我曾猜测亚瑟在病房收看电视的位置更合适作为中间点,莫瑞在他的节目中播放了亚瑟的第一次登台表演脱口秀的录影,亚瑟大喜过望,但莫瑞只是把他当笑话,这令他很受打击。

这是一次典型的伪失败,他的蠢样一经播出人气飙升,所以后来节目组邀请他当嘉宾,甚至更进一步捆绑他和母亲两名忠实观众与他的精神教父莫瑞组成的“家庭”。

可是这个错误并不是亚瑟犯的,甚至称不上错误,而且母亲中风的坏事明显早于这件事发生,不可能归在“游戏环节”。

我甚至猜想亚瑟之前上台表演是不是中间点发生的错误,毕竟埋下了使他、母亲和精神教父这样一个“家庭”破裂的种子,也是伪胜利,但无论从时间线上还是情理上都很难说服自己。

难道中间点仍旧存在于造访韦恩的事件中?

是的,因为我在另一场戏找到了一处细节。

亚瑟在卫生间见到韦恩,他还没说什么,韦恩就知道他的来意,主动奉劝他打消认亲的念头,可以猜到管家跟他复过盘,他不打算接盘。

亚瑟是在从韦恩口中获悉自己是母亲领养的之后才爆发的,他因意外、委屈和愤怒失态,发病后大笑不止,韦恩恼羞成怒饱以老拳。

表面上看韦恩动粗是因为权威受到挑战,但他说了一句话,让亚瑟离他的儿子远一些,这足以证明他的愤怒是因为家庭安全收到了威胁。

可是亚瑟对他儿子做什么了么?

他一直非常礼貌甚至谦卑,除非对方的言行涉及母亲的名誉或者他作为儿子的本分。

于是我可以确认中间点的位置就在亚瑟从管家口中得知母亲有妄想症之后,他对管家动粗了,正是这不同寻常的举动致使管家对韦恩说了什么,他的错误直接导致见到韦恩时,等待他的不是“父子关系”而是“敌人关系”,再加上因为他的出行他对母亲中风负有间接责任,此刻亚瑟的“家庭”正式瓦解。

最后说第三幕衔接点。

第三幕衔接点意味着亚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什么问题需要被解决呢?

显然不是自杀,因为自杀的目的或者说获得的价值是不给别人添堵,很好解决。

自杀这个方案只是道德前提被否定的前半句而已,前述道德前提讨论的并非怎么死,而是谁该死的问题。

亚瑟在片尾提到“咎由自取”,所以在衔接点得找出这个“咎由自取”的人,让他在第三幕死掉。

亚瑟在进入第二幕之后杀了三个人,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兰道尔,一个是莫瑞。

杀死母亲是因为他打算自杀,他死之后没有人照顾母亲,他只能杀死她,以避免她成为拖累别人的悲剧。

兰道尔虽然“咎由自取”,但有点临时起意。

那么是莫瑞?

这要从他死的那场戏入手。

这是个重场戏,亚瑟按照他提前设计好的方案登台,他翻开日记本凝视着自己的执念,此时他都还没下决心杀莫瑞,但他的段子被视作不适当,他谈论死亡被嘉宾攻击,讨论杀人结果嘘声一片,质疑大家同情烂人却毫不关心病人,此时他也没有下决心杀莫瑞,直到他坦言莫瑞是坏人,请他来无非是为了取笑他,应该是已经有了杀意,但他还是没有立刻动手,他什么时候动的手?

我们回忆一下,亚瑟坦言自己杀了人时,金提醒莫瑞请他下台,莫瑞没有,接着观众要求他离开,莫瑞没有,他试图教育他批评他,但亚瑟释放想讲笑话(死亡)的信号后,他因为被打岔显露出不耐烦,可直到亚瑟发怒,他才意识到失控,匆忙让金叫警察,此时亚瑟选择开枪。

为什么这个时候动手?

我们以莫瑞的视角回放一下,当亚瑟谈话的内容跑偏,出于职业敏锐,莫瑞想利用这一点制造话题,这位精神教父一步步引着亚瑟暴露他的问题,直到谈论社会并批评韦恩,莫瑞作为控场老手,觉得刚好踩到可以批评他的节奏,想通过指认他为歹徒的精神领袖来占据道德高点,但却成了没有同理心的权威典范,此刻亚瑟终于有了杀意,释放了死亡段子的信号。

再以亚瑟的视角代入一下,之前他没有开抢,是因为他把莫瑞看作笑星在过招,看作和精神教父在交谈,直到莫瑞批评他是精神领袖,他才意识到莫瑞和韦恩是一种人,他们既不在场,不了解他的痛苦,又沉浸在控场的快感中一味指责,丝毫不想理解他,亚瑟感到伤心,他要讲的笑话亦杀他的理由,叫“咎由自取”,但此刻他还没有行动,直到莫瑞连听都不要听他说话,执意要金叫警察,亚瑟才送他上路。

这样一来,莫瑞更像是韦恩的替罪羊,在这场戏亚瑟有可能是为了指认韦恩是个混球,因为他也该死。

可是亚瑟并没有杀他,他死于小丑党徒之手。

借刀杀人是其一,强化精神教父的“咎由自取”是其二,影片很想让我忘记对于亚瑟而言韦恩才是最该死的,亚瑟甚至挨了打都没想过报仇。

看得出是不太想让主角背负弑父的重担,这给第三幕衔接点的确认带来了干扰,但必须要让亚瑟确认韦恩是“咎由自取”的,才能符合前述重场戏中精神教父背锅的设计,从而解决第三幕衔接点的动机问题。

影片没有给出让亚瑟下决心的证据,毕竟他似乎跟亚瑟母亲除工作关系外确无瓜葛,反倒是管家的表现比较暧昧可疑。

但当我反复观看时间线前后的片段时,我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第三幕衔接点,最终还是与韦恩和亚瑟妈妈组成的B故事有关。

“Love your smill.” -TW亚瑟从母亲的梳妆台翻出了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背后赠言署名TW——分明是托马斯韦恩姓名首字缩写,而赠言“最爱你的微笑”或许证明了什么,甚至影响了母亲对亚瑟的期望,连小名都起为快乐(happy),如果他们曾有这样的过集,为何在韦恩的口中将母亲描述得如此不堪?

韦恩撒谎了,至少他为了免于撇清关系隐瞒了什么,而亚瑟刚刚亲手送走了母亲,然而他除了将照片攥成纸团,表现得异常平静,但敲门声重又刺激(提醒)他,所以他将剪刀藏在身上,不管门外是谁,必将成为韦恩的替死鬼,此刻他也已做好了准备,加冕为彻头彻尾的施暴者,佩戴他独有的喜剧王冠。

附:拉片表

1/7

2/7

3/7

4/7

5/7

6/7

7/7距离上次认真写影评已经快八年了,那还是为了交作业。

距离最后一篇随便写的也有三年半了,我以为自己犯不上再写了。

就这么徒有虚名以影评人的身份继续存在于学习型豆友,我的心也不会痛。

今年第一次想给一部影片写点什么是《寄生虫》,最后就糊弄了个短评给自己交代了。

到了《小丑》呢,是趁手热干脆拉个片,结果边想边做弄了三天!

双十一都没顾上。

本来只有一张表,写文自我矫正又拖了两天 ... 上次这么纠结还是十年前为了把《小猪教室》写好一点,自己贼感动,但那也只用了三天。

这一部是因为逻辑相对复杂,给难住了,生怕出什么大的纰漏让人笑话,但也没道理非得我对是吧。

就这样还是借助影像才能梳理到以上程度,通过结果去反推开发,可想而知编剧在剧本阶段有多纠结。

既有珠玉在前无可超越,又得从零干起标新立异,光想想就觉得难到无以复加,有此成绩,实至名归呗。

 10 ) 哥谭是历史选中的城市

在当下时点重新评估《小丑》难以避开其成为现实隐喻的命运。

一部作品诞生以后便成为孤儿,在谈论《小丑》之时,讨论作品本身,与讨论主观经验投射再创造的隐喻同样具有必要。

隐喻本质是认同的一种方式,只是在静默成灾的哥谭市以北世界,隐喻已被驯化为一种促成静默交流的讽刺体系。

但在全球化的巨大分歧面前,隐喻也变得富有争议,不同立场的过多投射再造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超级英雄是工业化的电影文化符号,把《小丑》定义为反超级英雄,倒不如承认其只是一种另类的超级英雄。

另类的超级英雄同样诞生于底层,历经磨难后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流行文化的顶礼膜拜,成为当代的神。

常规超级英雄精神大多建立在勇敢、责任、信念、正义这类语焉不详的政治正确字眼上,而小丑诞生的土壤却源于更情绪的愤怒,人群的边界正在被逐渐的激活,结构性矛盾酝酿的愤怒似乎在全球蔓延,它的破坏力足以击穿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屏障。

题材的尖锐现实性导致小丑一诞生便混杂进现实世界的民粹情绪。

在全球范围内,积压的结构性矛盾似乎将赋予电影以往罕见的煽动性和破坏力。

这应该被人们所警惕。

哥谭市则是个孤岛般的人造景观,哥谭以外世界常年笼罩在静默之中,黑暗地带不发出声响,若洞穴中的囚徒,冷冷看着孤岛上的狂欢:景观化的社会运动实验场。

我认为电影在梳理现实世界复杂性上存在某种天花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电影叙事对现实繁杂的简化与归纳都显得粗暴,这是商业电影的宿命。

在修剪去庞杂的现实脉络后,《小丑》叙事中的社会矛盾被简化为贫富失衡形成的冲突(导致正义的真空),但要知道贫富差距永远都只是结构性的表象。

在小丑的故事中,哥谭的人群边界被激活,我们与他们的有了主观的边界,底层哥谭人不再愿意接受以韦恩为代表上等哥谭人所圈定的社会秩序,正义的真空使得政治暴力成为“正当”手段。

上层主导的媒体消费底层,但媒体赋予的放大使得小丑亚瑟被神格化为底层哥谭人的反抗者,暴力被正当化后,小丑面具成为了反抗的图腾。

但电影为了加强人物动机,赋予亚瑟更多的机械悲剧性(精神疾病、不幸童年、社会边缘化、欺凌),同情的加码是为建立与观众的进一步信任,但这在某种层面上却限制了《小丑》的更深探讨。

谈到《小丑》常被提及的两个“缺点”:一是缺乏更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体现在立场太过模糊,也诡辩为一种静默: 为拓展思考提供时间开放性 );二是角色塑造的“过于工整”。

于我而言第一点并没有太多探讨的意义,电影世界资本化和工业化后带来的现实属性决定了它没有义务进行更深入的社会思考,静默是更狡猾的做法。

但电影必须有可见“深度”:常见的做法是将更深入的探讨落在人性上,这是处理文本时更为经济有效的做法。

关于第二点,得认同《小丑》仍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框架下的产物,经典叙事一旦做得足够扎实,往往就难以摆脱“工整”的评价,具体到人物的塑造上,我们可以掰开看看。

小丑人物塑造的三个重要节点都体现在了反抗上。

具体为三段杀戮的情节。

小丑的第一次反抗是对社会欺凌的抵抗,面对地铁上的欺凌,刚经历糟糕一天的亚瑟进行了忍无可忍的被动抵抗,由于刻意铺垫了很多的同情戏份,使得该段小丑的被动式暴力被赋予了“情绪”上的正当性。

影片里这种被动式的抵抗给亚瑟带来了情绪的解放:他获得了某种以往没有的权力。

公共厕所中的独舞可以理解为亚瑟获得权力的宣誓,亚瑟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小丑。

小丑的第二次抵抗是对原生自我的摧毁。

第二段因为涉及群体的反应而很有意味,地铁凶案后,媒体与舆论的聚光灯神格化了小丑,在社会结构失衡的哥谭市,人群的边界被事件激活,“我们”和“他们”形成了身份的边界,市民被因为主观上的认知被区分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群体之间信任的缺失导致互相的怨恨逐渐升级。

平日里相安无事的市民如今被激活了对立的边界,暴力在所难免。

小丑事件激活了市民的边界机制,而它的暴力因为顺应了某边的情绪而进一步正当化,小丑面目被消费为底层反抗的图腾,风靡一时。

这是超出小丑意料的。

小丑虽然是边界的激活者,但因为他立场的模糊反而不自知,他仍然在解决“自我”的问题。

在发现自己的生平充满谎言与不幸后,亚瑟用枕头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弑母的过程也是亚瑟杀死原生自我的过程,原生自我仅存的社会与道德属性被彻底摧毁,理性、善良、道德,亚瑟放弃了自己赢弱的社会属性。

当下的Joker与之前的小丑演员亚瑟划清了界限,一无所有的小丑不再受世俗藩篱的限制。

第三段抵抗则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

这时候的小丑已成为“艺术家”,而成为艺术家势必要超越思想约定俗成的藩篱:以失去理智为代价。

随后的两次杀人均始于愤怒,终于表演。

台阶上的独舞、暴动街头的谢幕,小丑以罪恶艺术家的形式示人,却被哥谭市被激活的愤怒饰以自由与抗争的名义:伟大的反抗者。

这或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小丑的立场依然相当模糊),但无论如何他都获得了真正艺术家才配拥有的聚光灯,他是历史无意间选中的人。

自然,哥谭也是历史选中的城市。

《小丑》短评

如果将演员视为电影的合著者(与导演)我会表彰这部影片。从视听上而言,其工业水准相当高,单看那些布光就能明白。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打动我,纵的力度上不如《出租车司机》,横的面向上不如《喜剧之王》,它所建立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弃绝社会的,不会再向暴徒们献上舞蹈(煽动与传播所带有的“方向性”与真正的“混乱”相违背),而对这个社会的刻画也嫌浅薄,由此才能把矛盾极端化,把正义与邪恶颠倒。总之,《小丑》是一出大秀,肢体语言多于想表达的,可欣赏不可回想。另.配乐太棒,与凤凰叔同样是灵魂所在。

5分钟前
  • Dear Cosmos
  • 还行

故事背景毫无疑问指向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纽约,正是纽约城市发展史上最糟糕的时代,包括几处打杀情节,都隐射了真实发生的案件。问题在于,既然设定了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故事也应该与历史的现实主义发生呼应,然而本片故事却很单薄、格局很小,偌大的背景成了个纸老虎。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男主角的设定上,演员的表演本身足够漂亮,无奈这个角色干瘪到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他无非就是个童年虐待+精神异常+社会底层的三重奏,演员的表演只能在这三个参数之内发挥,除此之外看不到一个完整饱满、富有层次感的角色形象。同样是试图表达思想的卖座类型片,同样充满了对观众的迎合与算计,《寄生虫》在商业与艺术之间、迎合与深刻之间做到了成熟地平衡,而本片没能做到这一点,甚至最后那极其应景的打砸抢杀一幕,表现得也很肤浅。【K11】

7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当Joker决心暗杀Thomas Wayne时,我们发现了反向的《双子杀手》的结构:缺失的父亲之名降临在了影片之上,但是,影片却随后摧毁了俄狄浦斯三角——弑杀母亲,他应该被视为一种弑神者,在终结了母亲及其底层幻象之前,他先象征意义上地推翻了自己的神像,在电视媒体逐渐成为当代世俗宗教之时,如果想要摧毁神明,自己就必须自我牺牲,成为一种符号,某种程度上,你完全可以将这部影片拆解,重构为另一种版本的《当幸福来敲门》——一个美国故事。因而《小丑》并非什么安那其狂欢,民众的癫狂恰好证明了他肮脏却不加反讽的优雅,华金·菲尼克斯将这个角色呈现为一种另类的内敛,在《小丑》中,笑容是一种元表情,它可以表示任何含义,也遮盖住真实的意图,正如鲍德里亚在《美国》中所暗示的那样,我们可以以喧闹的方式呈现某种沉默。

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看完世界首映激动的打卡!剧情节奏感满分,内涵思考张力满分,艺术戏剧性满分,人物塑造满分。所有奥斯卡大奖给它都不过分,因为此片足够划时代的宣布,超级英雄的时代结束了。

10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力荐

不舒服程度达到了杰科尔尼科尔森的闪灵级别

14分钟前
  • XU
  • 力荐

我的人生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喜剧。华金的演技加分太多。//单子星,一个会因为听到室友和男朋友在该睡觉的点连麦聊这部乏善可陈的电影并津津有味讨论剧情而愤怒降星的坏脾气女人。

17分钟前
  • 极地单子星
  • 较差

为病态封神加冕的电影还得到众人称赞真是社会奇观。

21分钟前
  • 老饼干
  • 很差

华金演绎的小丑固然精彩,但从导演不相信小丑可以从化学池里诞生这件事中,大概能看出他并不是很相信影像,所以只好大搞心理现实主义的mumbo jumbo,然而最终还是只能用大量堆砌的刻板印象制造冲突来推动故事发生。

25分钟前
  • TWY
  • 还行

【C+】本子实在是太拖后腿,很多篇幅似乎只是为了给凤凰留些表现的空间于是无头无尾,以及能看出导演能力还是有些欠缺难支撑起野心。给差评的原因无非就是不行不好看,然后感觉也没好多说的。某些美媒的评价真是让看完影片后的我懵逼,一些明摆着的缺点不说,非得从枪支暴力、社会影响的角度切入来打差评(看完这些评价我一度以为佳作稳了)。这片若是都称得上极具煽动性,那DC早年黑暗骑士啥的都得当禁片看了。

27分钟前
  • 较差

一个普通人之所以沦落为“恶”的诱因是其向善的无能。邪魅的《小丑》于这部政治意图颇为明显的作品里不再是神秘而强大的科学(理性)主义之对手,而是被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压迫和遗弃的城市流浪无产者。此人设也为本片唯一的驱动力——人物塑造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这一“狂人偶像”的诞生恰恰又是历史的必然,就像来日可期的美国大选那样充满宿命感、戏剧性和迷惑性。然而这位应运而生的“超级英雄”怕是要让他的支持者和粉丝们失望了,因为他本质上是每一个人的阴暗面,而非富人的对立面。影片将这股支配人作恶的力量塑造成了一个实实在在形而下的穷人,好为它的“阶级决定”论调提供有力的证据。一个极端存在主义者的《自卫艺术》赢得人们普遍的认同和赞许本身是件危险和值得警惕的事情,因为他的真实面貌就隐藏在其背后的欢呼声与喝彩声当中。

31分钟前
  • Muto
  • 较差

好是好,但也没那么好。主要还是菲尼克斯的表演给力吧。以文艺片似的风格拍漫画/超英故事,这是延续了《黑暗骑士》《守望者》之类的路子。影像颇有怀旧风,有点新好莱坞早期电影味道,显然受马丁·斯科塞斯等人影响。但是,影片没有提出有力量的问题,探讨的东西其实很肤浅,导致小丑无法被看做一个真正的“反英雄”。他更多是被盲目的本能的愤怒所驱使。这种隔靴搔痒的态度,使它无法与《出租车司机》《热天午后》等经典媲美。

34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有一部分东西,其实一直都在你的身体里,你的生活里。你想抑制,是因为是你想融入大众,无论物质还是行为。但当你不需要别人认同的时候,就会有另一种自我产生」。

37分钟前
  • 大地
  • 力荐

这部电影表演确实精湛,但是要说故事有多牛逼,其实也没有。但是一部电影如果恰好切中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弊病,很容易就成为了现象级的影片,小丑的牛逼首先在于编剧吧,剧本能把握住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小丑摇身一变成为了底层代言人,托马斯·韦恩成为了富人的符号。最关键是,小丑的身份是一个精神病人,而韦恩的出身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清白,富人与底层之间并非绝对的清白,所有的人都抱持了一种模糊性。所谓蝙蝠侠和小丑,都是面具下的人类,他们的阴暗面是无法通过面具遮掩住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会爆发的诱因。

42分钟前
  • 思郁
  • 力荐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为疯子,何况这里是民风淳朴的哥谭市,它能让你的每一天都很糟糕。这座城市孕育出了一个怪胎——小丑。疯狂、混乱、恐怖、滑稽……自1940年《蝙蝠侠》问世以来的几十年里,他的形象便屡次被搬上大银幕,也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标签。一代代的创作者们,在他们对邪恶本源的探索中,不断描绘小丑的混沌与邪恶,但从未有过任何作品妄图解释,小丑为何是小丑。他是谁?他从哪儿来?一个疯疯癫癫的反派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因果来历,但对于这位角色来说恰恰相反:创作者不敢轻易给他一个起源,直到今天。从杰克尼科尔森的滑稽奸诈,到希斯·莱杰的纯粹邪恶。这次,接力棒传到了菲尼克斯手中。 像极了《黑暗骑士》的结局,《小丑》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打败了大批超英漫改片。片片预感,它将为超英电影加上新注

45分钟前
  • 小片片说大片
  • 力荐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49分钟前
  • 尘思
  • 力荐

万恶的美国社会把人都逼成什么样了,这部主要讲述了小丑如何成为反美国体制的精神领袖。多么正确的电影啊,还不快在国内上映!

52分钟前
  • 胖胖胖胖胖大年
  • 力荐

3星,本片是精神病育成教科书。 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55分钟前
  • 蛮蛮
  • 还行

一口气连刷两场IMAX,仍感意犹未尽。其实是关于一个受精神疾病困扰的社会边缘人,如何被那些可恶的“稻草”们一步步逼入绝望偏执的故事。除了地名人名外商业漫改痕迹很淡,更像艺术片。即使对DC一无所知者也能完全入戏。暴力血腥用得克制得当,但也绝不含糊。动作戏全无,完全靠杰昆影帝级别的伟大表演撑起整部电影,仅此便值得五星。其脸上的一举一动一笑一蹙,皆震慑人心。意味深长的标志性“微笑”贯穿开场到结尾,层层递进。亲人朋友爱侣皆为虚妄,最后的台词更如同对全人类的嘲讽。而罗伯特德尼罗的角色与马丁的《喜剧之王》相得益彰。摄影调色极佳,巨幕效果精致如画,声道层次丰富。奥斯卡必有本片一席之地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漫威:制造一个大坏蛋,首先要给他超高的智慧,强大的肉体,绝顶的战斗技能,对了,还有无限宝石 DC: 给他一个糟糕的人生吧

1小时前
  • 小小明月几时有
  • 力荐

Jacquin Phoenix的表演的确很惊人,也很抓人,这受益于他出现在每一场戏的重点突出。与之相适应的是大量近乎表现主义的灯光镜头和配乐,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小丑形象。但剧情设计上,为小丑的疯狂邪恶寻找个人遭遇的悲惨溯源,本来就是180度的错误方向。而在当下时点,无论是否主创有无意图对HK、Catalonia、Chile 乃至Indonesia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时代回应”,过于简化的“富人不仁,穷人奋起”的处理都显得浅薄表面。小丑成为图腾的过程,恰恰是他个人和社会的关键转变,有很多ambiguous的时刻可以加以设计,现在的处理毫无才华可言,这样的片能得金狮,倒是恰恰证明了这是一个倒退的年代。

1小时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