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的冲动是来源于刘青云的《神探》,刘青云的演技和整个剧情融为一体,是少数让我看到意犹未尽的电影。
于是对于类似题材和演法的《再生号》,我抱了强烈的兴趣。
真正开始看的时候,倒是又被过于艺术化的镜头磨掉了一些兴趣,毕竟我是执着于港片那紧凑快速的节奏感的人,《再生号》于我,稍嫌慢了些。
值得一提的是将山顶缆车和载人去投胎的再生号联系在一起的情节,因为上次去香港的时候还特地跑去坐了山顶缆车,没想到编剧可以利用这个香港特有的红色缆车来融入到剧情里,突然觉得人生也很戏剧化。
既然提到了编剧,就先来说说。
整个是一环套一环的。。。
混乱啊。。。
跟《神探》最后的换枪有得一拼。
现实里的小说,小说里的现实,再是小说里的现实里的小说,互相影响,互相切磋,最后竟扭转了时空,不知是生是死,应生应死。
也很喜欢电影里的一段独白,生和死就像硬币的两面,通常总有一面必须藏在另一面之后,只有当硬币树立的时候,才有共容局面的出现,但是竖立着的硬币,是摇摇欲坠的,一碰就倒了。
有人评论说这片子的编剧已经成精了,我倒是觉得最后的最后,连编剧自己都已经搞不清了。
也许生生死死,本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最后的寓意又回到了珍惜生命,很老套,但是很诚恳。
在湿漉漉的梦里醒来刷牙、洗脸每天一次的触摸日渐消瘦的脸颊她尖峰而陡立很像附近有个日夜轮转的红星砖厂挖空了附近的沟沟壑壑它生意的日渐红火宛如决然走向死路不再往复的心一般炙热梦里有东厢房、西厢房和画着长颈鹿、装满各式各样小玩意儿的方形的饼干桶爷爷拿出一束铅笔给妹妹我眼巴巴的看着每支铅笔有两个色彩,青蓝色与淡紫色嫩绿色与橘黄色……哦,每支铅笔都已经削好整装待发梦里有安祥的奶奶她在西厢房的炕上斜躺着、蜷缩着,沉沉的睡去奶奶!
奶奶我透过小窗子,拼尽一切的嘶喊您转过身,冲我以陌生人般礼貌的微笑继续睡去——东厢房爷爷继续给我找我要的痛风药九十岁的老人离不开人三十岁的人病入膏肓凌乱的沙发床上留着残缺梦魇的余温窗外细雨飞扬一道彩虹生生的浮现我直挺挺的躺下不再醒来不要放开我的手爷爷、妹妹还有最疼爱我的姑姑不要放开我的手我最亲爱的奶奶我九年未见的奶奶——我抢劫了离我最近便利店喝光了透明橱窗中的忘情水再寻找那传说中的迷魂汤除了慈爱。
忘了世间种种孟婆汤 入腹再 见血封喉往生——写给成颢、苹果、leta、小可、凡凡还有我自己,因为他们都一样,你们也一样。
原文链接:http://ephoenixfy.blogbus.com/logs/47162773.html
看了《再生号》,难看啊。
我对韦家辉12万分的幻想又破灭了,在感情戏这方面他简直跟杜老不相上下。
你有《蝴蝶飞》,我有《再生号》。
不管是神鬼系还是科幻系,无论故事有多么的复杂,因为说到底还是感情,所以请多花点心思啊。
好看的感情戏,都是有许多若有似无的细节搞完整的。
网上评论都大赞编剧很厉害,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平行宇宙的事,你从这个时空跳入那个,她却从那个跳回了这个,最后大家在一个时空相聚,不难懂啊,但鬼哭狼嚎的亲情戏真难看。
刘青云这两年阴气越来越重,林熙蕾倒是符合银河一贯的女性审美观,但我看比起邵美琪还是差远了。
至于年轻演员,,,还是不要提了。
《大时代》里面的感情戏很妙,一男二女,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和谐,后来大决战,刘青云为了把对方运气彻底搞背,骗了郭蔼明跟她爸,这种做法实在是冷酷无情到极致了,但对着周慧敏又温柔缱绻无限,红河谷唱来唱去。
还有那个邵仲衡,一开始跟李丽珍简直是山盟海誓,死生契阔,最后为了自己老爸,把人家几个姐妹一起扔楼下摔死了。
这些感情观啊!!
从8点档就开始了!!
左手温柔乡,翻脸就是下地狱。
还是拍拍大疯片吧!
如果想拍科幻片,那就少提感情,或者干脆像杜生一样,让刘德华给蒙嘉慧套个项链不就得了嘛。
唉,不要最后变成马景涛,那就惨了。
烧脑族的影迷有福了。
不敢说,韦家辉的《再生号》牛逼的什么程度,至少它可以让你的大脑,间歇性缺氧。
不过,没有了杜琪峰的江湖气与诗意,《再生号》相比《神探》,更像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作品。
纽约的亚洲电影节(NYAFF),直接将这部电影评价为,“Using the form of the Hong Kong melodrama, the movie is shot like a yuppie fantasia full of improbably large apartments, photogenic cemeteries and antique.”85分钟不到的《再生号》,就叙事结构而言,仿佛俄罗斯套娃。
一个个故事,以“小说中的小说”的姿态,滋养着“PARP1”的磷酸化。
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汤乐儿的小说世界,一个是汤乐儿小说中父亲的小说世界。
层层叠叠,互相纠结。
于是,我们可以用荣格(Jung)所说的“同步经验”(synchronicity)来引证《再生号》的叙事结构。
费里尼曾经说过,“提到荣格对同步经验的定义(不仅是同时发生的事,也指更神秘、不可解的现象),我想他指的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状态的关联,这两方面在逻辑上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
就因为它们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无比的重要性。
”显然,《再生号》以生与死、阴阳相隔,做为整个叙事结构的“硬币”两面。
复杂的是,这枚“硬币”,不偏不倚地没有倒下去。
小说套小说,思念套思念,仿佛俄罗斯娃娃的环环相扣。
每一个叙事层面的变化,都会对另一个叙事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仗的是,影片44分钟的时候,小说里的程希(汤乐儿的小说)与现实中的Maria擦肩而过,整部电影的平衡结构由此被打破。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最后的汤乐儿的“三上天台,两度死亡,一人生还”。
这里,韦家辉集中火力地运用摇镜、跳轴、俯拍、赋格(心理学),加强汤乐儿对生与死之间的选择与内心的强烈斗争。
悖论的是,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的汤乐儿是手持盲杖上的天台,80分钟之后,本该掉落在旗杆旁边的盲杖竟然不见了。
难道,最后那个生还下来的汤乐儿也是“小说中的人物”?
恐怕,这个并不是Bug。
影片中,几次明白无误地交代了程希手指上的戒指有错位现象。
当她出现在汤乐儿的小说之中的时候,戒指戴在了食指上;当她出现在爸爸汤有亮的小说中,戒指又戴在了无名指。
这点,不仅暗示了女儿的恋父情节,或许也暗示了“梦中梦”的梦幻特质。
一如,库布里克电影《大开眼戒》中,随机变幻位置的台球以及老虎玩偶。
既然,上文提到了书生气。
《再生号》的解码结构再怎么复杂,说教味显然是太浓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人开始在“六道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暨电影中的小说世界)中流浪生死,皆为“我执”在作祟。
这点,韦家辉借片中“孟婆”之口,说出了他的电影观念,“死不是惩罚,有死亡才有再生。
每个家庭都有死亡、有分离,也有再生和团聚。
不要执着了,放下吧,汤乐儿。
”说穿了,《再生号》还是讲一个“思念”的东西。
相较而言,邱礼涛的《头七》也是绕来绕去讲一个故事,讲一种思念。
不同的是《头七》里的思念是一种遗忘,而《再生号》里的思念则是一种执意,殊途同归的是,两者都选择了释怀。
具体说来,除了东方的佛教观,关于《再生号》的小说世界,我们更可以挪揄亚里士多德的话,“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世界(以小说还原自己的想像世界),每一个死去的人则只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以‘再生号’泅渡生死的彼岸)。
”来牵物引类。
《圣经·传道书》第三章,第二节的“生有时,死有时”,明明白白地晾在了观众的面前。
而这位烧脑导演的解释则是,“失去亲人是人类情感共同的恐惧。
如果没有死亡,生活本身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意义。
”
不喜欢银河映像作品的观众很多都会将“形式感”作为理据之一,刻意复杂的剧情或过于形式化的剧本导致电影毫无情感感染力。
其实无论是90年代末的《暗花》《非常突然》还是近年的《神探》,虽然说“形式”和“内容”几乎并驾齐驱,让他们之中多部被奉为经典,不过反对派认为的“形式感太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而这次的《再生号》可以说是代表作了。
剧本展现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值得肯定的。
失去了父亲的女儿为了安慰母亲写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故事中父亲是唯一没有死去的。
女儿借故事中父亲的手续写了一段人鬼情未了全家重逢的故事。
然而现实世界中的残酷并没有结束,母亲和弟弟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剩下女儿一人活在世界上。
于是女儿笔下创造的世界开始互相交替重叠,绝望的女儿在她自己的故事中认识到了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她要为了死去的家人好好活下去。
观看电影时大脑一直在飞快转动,特别是在母亲和弟弟去世后几个虚幻世界开始重叠,让人觉得疲乏就像被编剧硬牵着鼻子走向故事的真相和结局,一不小心还会因跟不上脚步而迷路,而电影提到的感人的亲情却完全被复杂的故事淹没了。
其实这个问题从电影一开始就暴露出来了。
片头首先展现的就是车祸,然后就是哭泣的母亲和想写小说的女儿,这个开头极其精短且几乎没有更多的情感铺垫,然后女儿笔下父亲的世界就已经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了。
然而父亲的这段故事更迅速,父亲想看到全家人的鬼魂,于是开始写鬼故事。
观众几乎还没有时间来适应父亲的世界,就应经被拖入了父亲笔下人鬼共存的世界。
这样便造成了后来全家人一起在虚幻中生活,后来又全部灰飞烟灭这些本该感人打动人的戏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
这些都说明了韦家辉迫切希望呈现的是这个“连环套”的创意,而不是静下心来讲一个好故事。
后半部分想象力算是亮点。
在孟婆接待鬼魂的那个空间中,你踩着的地面是虚无的,周围全是你世上最舍不得的人在你脑中回忆的定格画面,而你死前的最后一幕还会时不时出现。
例如片中会有突然从头上飞过的翻倒着的汽车,或是突然落下的阳台。
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可惜编剧始终在动脑筋如何将几个空间的重叠讲得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却忘了怎样把全家人在阴界相逢的场景说得更感人,形式最终掩盖了内容。
后半部分看得云里雾里,又完全没有因哭来哭去的角色和煽情的音乐有半点感动的观众应该不占少数。
不过作为银河韦家辉的作品,电影中的亮点也不少。
比如其中一幕由列车窜起三个世界的场景个人很喜欢,还有在母亲和弟弟死后,女儿借父亲来宣泄对命运的不满那场戏处理得也很好。
另外,片中少有的几次特效也非常棒,个人很喜欢全家搬去墓地的那场戏,所有家具都飞了起来,在空中还不时发生碰撞,看起来很梦幻美妙,而之后举家驻扎在墓地中那个场景也设计的不错,整个空间没有墙壁意味着没有隔阂,也就是人鬼之间没有阻挡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套故事,空间套空间的剧本,看似有趣,电影前半段也会觉得有点新鲜感,可是电影始终不是一个猜谜游戏,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转动大脑,并在情感和内涵上能有所收获的电影。
《暗花》的剧本也复杂,但是始终透露出的面对宿命的无奈才是制胜法宝。
《神探》故事也有新意,但是观众更愿意回味的,是人性如深渊的叵测和不可预知。
而《再生号》剩下的,只是一个关于重叠时空的猜谜游戏罢了。
韦家辉的《再生号》感觉好复杂,有多层世界,真有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感。
但影片内在的逻辑联系是有问题的,而且不能构成一个情感顺畅的整体,从剧本的角度来讲,原因出在哪,且听慢慢分析。
为了跟之前《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纯粹的鬼片相区别,韦家辉很聪明的先设置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爸爸死去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盲女儿写出来的小说世界,在那里爸爸一个人幸存了下来,但他盲了。
粗看上去,这就如同两个平行世界,但不是那种角色俱在,身份变动的类型,只是让“车祸,目盲”这些元素成为两个世界共通的部分。
如果两个世界互不干扰,自然相安无事,但盲女儿偏偏还是要在书中设计鬼这一元素,并且是假借书中幸存的老爸之手。
于是再添一个父亲书写的世界,那边鬼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这样子一来,三个世界,真是好复杂。
本来只是一个用写小说来疗伤的故事,但故事中的老爸也在写故事,而且这个老爸也不觉得自己是被女儿操纵着写了故事。
开始时相安无事,进展顺利,现实生活中这个残缺家庭成员心中的伤痛在慢慢恢复。
但接下来又发生一起惨剧,老妈跟弟弟也出了意外,这是个转折,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产生问题的开始。
两个世界中微妙的对应,无疑是戏剧性最强烈,最容易出彩的部分。
现实中妈妈弟弟死了,小说世界里一定也要有人死掉,但因为小说中家庭成员只剩下了爸爸,总不能让爸爸死掉,于是就轮上了那个凭空产生的菲佣出事。
在爸爸写的那个小说世界里,菲佣被吓跑了,但在爸爸幸存的世界里,她还在帮着摆花。
在这个情节点上,我不免有疑问,菲佣死了,为什么爸爸要那么悲痛欲绝?
爸爸是盲女儿笔下的人物,女儿在现实中失去亲人后的悲痛情绪转嫁到笔下的爸爸身上,这没问题,但不应该以现在片中这样,只是因为死了一个菲佣。
韦家辉好象忘了女儿才是主笔,女儿悲痛欲绝时再写小说,会去写父亲痛失一名菲佣吗?
编剧迷失在全知视角的元素对应中,却忘了片中两位盲作家的主次关系。
从这一刻起,故事其实已经乱了套,编剧没准也有同感与担心,接下来女儿说,在小说里要发生什么就可以发生什么,没有命运没有偶然。
其实这可以被认为是编剧当时的真实心境,也等于宣布编剧接下来能任意改变生死与剧情。
于是有了盲女儿去见盲父亲的情节,这样两个世界里的人接触,只是因为女儿说自己要挑战死神。
当两个世界的界限被任意的打破,不同性质的角色想见面就能见面时,故事内在的张力其实已经消耗殆尽了,编剧只是陶醉于两个盲人见面时的戏剧性场面,以及那种如同《人鬼情未了》般阴阳两隔的特效画面。
还是让我们暂且从银河编剧的误导中纠正过来,把思绪理清楚吧,主体情节很简单,一个盲女儿在面临两次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是去求死还是求生?
而她笔下的盲爸爸世界接下来应该发生什么?
其实妈妈和儿子不应该那么早以“鬼”的身份出现在爸爸身边,特别是儿子竟然是以狗的形象出现,只是为了反复呈现镜头角度一变,人狗之间切换的效果。
现实中妈妈与儿子出了事,盲女儿悲伤,而她实际上已经处在假想中的盲爸爸相同的位置上,就是亲人全部死了,只余下她一人,这时从她的角度来讲,她要继续小说,会怎么安排书中的爸爸呢?
是让他再失去一个凭空生造出来的菲佣?
还是虽然内心痛苦,但庆幸妈妈与弟弟终于去那边跟同样意外致死的爸爸团聚了,虽然那是上天的安排,而不是她笔下的功力?
如果按正常的情感逻辑来讲,自然是安排后者,而绝不可能是影片中为了造成两个世界对应,而设计的前者。
妈妈与弟弟设计与爸爸的偶遇,然后以其他的身份介入爸爸的生活。
爸爸甚至开始慢慢爱上了妈妈扮演的角色,虽然内心对死去的妈妈还有强烈的感情。
盲女儿在书中编织着爸爸迟到的幸福生活。
她越写越动情,把妈妈与弟弟之前的一些生活细节写进了小说里,情节上有了漏洞,书中的盲爸爸开始发现问题,他开始对身边新出现的这两个成员产生了怀疑,并最终了解到这是妈妈与弟弟的“鬼魂”,而他自己也是女儿书中的角色,这种独立意识的产生,才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让爸爸很生硬的闯进女儿的现实世界中,从而进行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的终极对话。
女儿也发现了之前章节里的漏洞,她想补救重写,但心神已乱,她越是想编织另一个世界里家庭幸福的景象,越是顾影自怜,丧失生活下去的信心。
她慢慢设想自己也应该去另外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
这种求死的意识,可能是托梦给了小说世界里的爸爸。
已经知道自己是谁,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爸爸,已经不再是女儿笔下那个机械的角色,而是有了自己的声音,现实世界里女儿的盲文小说自动在续章节,凭空出现盲文的字点,而这就是小说世界里爸爸传达出来的信息。
爸爸劝女儿,如果自杀的话,她根本不可能与家人团聚,因为其他家人都是意外致死。
故事进行到这里,盲女儿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生死难题呢?
影片中她用来选择生死的办法,就是在天台边转圈,让老天代她选择是生是死,其实这跟银河电影常用到的抛硬币是一样的道理,最夸张的就是《暗战2》里林雪没完没了的扔硬币,银河的片子似乎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有些元素必须存在,最多只是改头换面一下。
我还是顺着刚才的思路继续下去,盲女儿想死,但又不能被认为是自杀,绞尽脑汁,方法似乎只有一个,同样是从银河电影里找出来的元素,就是郑保瑞的《意外》,当然在我看来,《意外》借鉴了《死神来了》中的设计概念,把不出场的死神置换成银河演员团队。
盲女儿找到某个团队,模拟意外,想骗过死神与孟婆,使自己不被当成自杀者处理,这样就能与家人团聚了。
爸妈还有弟弟这时了解到女儿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意外”设置中,比如像《意外》中的玻璃下坠,太阳光反射造成的车祸等,进行破坏,让女儿一直死不成,而在最后破坏一次电车触电的过程中,逝去的家人与女儿第一次正面对话,希望女儿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不因一时的情感软弱而放弃。
上面这样处理,至少在我看来,是尊重了盲女儿第一小说主笔的地位,整个故事是有一条严谨的情感逻辑线的,就如同《蝴蝶效应》,虽然情节在不停的归零重来,但因为主体设置很清晰,所以不会让人感到生涩。
而《再生号》是为了繁杂而繁杂,爸爸笔下的那个世界有点多余,而且把大量的特效用在营造真正的“鬼”世界,生死簿之类的玩意,更是浪费了之前的细心铺陈,而让故事峰回路转后,又回到了一般鬼片的套路上,真是非常得不偿失。
在内地看过很多西片的影迷眼中,韦家辉确实是香港影坛少有的不拘于传统思维,会玩西式技巧的人物,从而对他推崇备至,但冷静分析下《神探》《再生号》,前提构思都不够明确,没有一个可以不断扩展的创意内核,而为了展现复杂,刻意的将不同元素反复碰撞,再加上幽默感欠奉的老问题,导致整体呈现的状态,也只能用“机械的精巧”来形容。
特别是对于鬼这个元素的情有独衷,看来是香港导演的通病,徐克拍《深海寻人》,有很好的水下摄影科技突破,有心理惊悚的故事概念,本可以完全不用鬼来搅局,但徐老怪在这点上同样不能免俗,从而导致臆想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换显得无比生硬,无论是内地版还是港版。
因思念而产生幻想,幻想之中又有幻想,又是要用右脑看的片子。
开始还能明白现实与小说的关系,到最后几个世界混合的时候,我也混乱了。
看来,太强的逻辑思维会削弱对本片的感觉。
关于片子里的亲情,因为过于在意几个世界的联系,这方面没有太多的铺垫与描写,显得有些突然,这方面显然日韩片是行家。
叙事超越情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演员变得没用了,即使请了刘青云来,也没太大的发挥空间。
关于结尾的处理,个人觉得有点过了。
跳个楼跳了三四次,也许导演安排每次跳楼都有不同寓意,但我却是越看越糊涂。
没死的话,生活还是有希望,但我实在看不出Melody有什么生的理由,死了与亲人团聚岂不更好?
在充满悲观气氛的全剧最后,突然安排了一个希望的结局,有些不能接受。
让一个又盲又孤的女孩儿活在世上,日日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小说里选择死,现实中选择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韋家輝和社民連都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都夠膽去問,如果有一些東西別人已經在做,尤其是那些無創意,墨守成規,明知是苟且偷安,跟人口水尾的東西...為什麼我要跟住去做呢?
難得的是,即使他們選擇的路,是不容易行的,什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但方向正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1zB1brpczk
此片值得提起的怕就是穿插的时间平面 或者说多个小说世界属于在故事层次或者说平行世界上玩花样的题材 不常看此类或许觉得很屌 但此片在这类作品中绝对泛泛而已 前段两边各自写故事时情节紧凑 吊人胃口 但接下来故事发展急转直下 妈妈弟弟死光光 下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给人的感觉就像吃完了一道很是开胃的小菜 正等着大餐上桌 waiter却告诉你 您这道菜就这样 that is it 除了层次穿插到接近尾声时一度让人有点意外(简单的说就是开头结尾是现实 其他交叠都是在小说中体现的 全片基调是完全的现实世界 鬼神全无) 没有其他可以让人回味的主题如果说是想传递对亲情的不舍和死者的思念之类 用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哗众取宠 故事上的空洞让背景框架喧宾夺主简单的说 "老套的概念"+"空洞的主题" 不值得过多品味也难怪下片如此之快至于有把此片当"神作"之说的 我只能说那一定是枪手--为影片或者为自身如发自肺腑 借用另一位豆友的话:"你丫写评论是用屁眼思考的吗?"在致过度解释症患者 祝您蛋疼好
用厨子来做个比喻形象化一下银河的三巨头:杜琪峰是五星级酒店的金牌大厨,手起刀落庖丁解牛般硬桥硬马,做的就是这个气势。
用餐环境必须配以冠冕堂皇,服务生个个燕尾服一张嘴一口伦敦腔:“May I help you?”倍儿有面子,这就叫范儿,吃了道《枪火》够出去跟人吹半个月的;游达志是小区门口大排档的老板大哥,技巧娴熟,极具亲和力且调皮鬼马。
经常还会不见外的拉个凳子坐你旁边吹一瓶,一边念叨着他曾经多么牛B闪闪却又《非常突然》的大起大落;韦家辉则是世外高人,可能先祖是御厨出身,也可能是半路出家突然顿悟。
这边厢农村办喜宴,一人包办百十号人的流水席游刃有余,敦实的硬菜《和平饭店》,辛辣的小炒《一个字头的诞生》,家常菜《鬼马狂想曲》,《最爱女人购物狂》,《喜马拉雅星》……能满足各种口味的食客。
那边厢杜师傅办国宴请他去帮手也不显得技拙,《大块头》,《神探》登韦氏绝活颇能登得上台面。
韦厨子永远不按常理出牌,你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材料做出什么味道。
但这道名叫《再生号》的回锅肉有点过于炫耀奇技淫巧了。
就像不安于寂寞的绝顶高手,出山游历,恰巧遇见血雨腥风的武林大会,蹲在一边看了半天热闹,那边头破血流昏天黑地的打了几天几夜,终于一人浴血而出几近登顶,他却一出手轻轻一掌给拍死了,然后拂袖而去:“试试掌而已,你们继续,盟主爱谁当谁当。
”你看,我在厨子的比喻中又套了个武林高手的比喻,是不是说得有点乱?
乱就对了,犯了《再生号》同样的毛病。
韦厨子这道回锅肉就是这个感觉,食客知道这是回锅肉,也知道回锅肉应该是什么味道。
可韦厨子说:“我的回锅肉不是一般的回锅肉,你吃出来我回了几次锅?
”我们TM只是想吃道回锅肉而已啊!
你是做给我们吃的?
还是做着自己玩的?所以,对韦家辉的编剧能力顶礼膜拜的不要延续到这部《再生号》,平行结构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和多视角叙事的《神探》已然证明韦家辉不愧为华语编剧的翘楚。
可《再生号》为了编剧而“编”,却忽略了讲故事就有点自我陶醉了。
我倒宁愿相信韦家辉此次是尝试了一下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不过很可惜,这依旧是不够成功的。
如果我的理解方向正确,那么《再生号》的篇头韦家辉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什么是鬼?
有人说鬼是死了的人,因为舍不得在生的亲人,留在这个世界上没走;又有人说鬼是在生的人,舍不得死了的人想象出来的。
”前一个说法涉及平行空间理论,鬼和人为不同空间的平行体;后一个说法则沿用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平行空间和存在主义结合的优秀电影有很多,个人认为最好的是《十三阶梯》和《移魂都市》。
二者都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何为存在,是感官上的确认还是丰富的人生经历?
并用空间错位来试验这个问题,但都未曾给出结论。
而韦家辉在《再生号》里却试图对这个问题盖棺定论。
《再生号》的开头味道做得很足,小女儿 Melody 跳楼前的回忆,特写至小说手稿,镜头语言为“It's written。
”命中注定。
之后通过回忆开始论证自己的观点,Melody思念亲人,以写小说的手段创造出虚拟的平行空间来抚慰自己,却又因现实中的变故导致虚拟的平行空间同样产生不可逆转的变故,最后由虚拟空间的经历得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的超脱,决定以后好好生活。
很可惜韦家辉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悖论中,Melody最后的超脱是否也是另一个作者的剧情安排呢?
所以这种题材只能拍成开放性结局,最后Melody在天台两个分身反方向跳楼,影片就应该戛然而止,可惜最后画蛇添足的主旋律结局,神作变拙作。
确定存在需要怀疑而非肯定。
我们都是薛定谔猫,既活着又死了,即是人也是鬼,即是现实存在的也是虚拟想象的。
罗素曾提出过一个关于时间的思想实验,是问你如何证明世界不是在五分钟之前被创造出来的。
当然你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证明,证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时间至少已经绵延了五分钟。
比如你拿出一根钢笔,说,这是三天前你在中关村家乐福买的,而且你极为细心地保留了当时的小票;假如我不信的话,你还可以带我去家乐福查找三天前的记录……但我可以说,这只笔、这张小票、中关村和家乐福这些名词和实物以及你此刻对三天前的记忆(记忆本身是神经元的电流),都和你的身体一样,是五分钟之前创造的。
这样你就没办法再做进一步的反驳。
哪怕做同位素的放射性检测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射线、衰减甚至此刻地球上全部的物理化学知识也都是五分钟之前上帝创造好的。
所以,罗素说,谁也证明不了,谁也无法肯定。
编剧强大到无可奈何的地步....
女儿的演技太渣了,腿太粗,减肥了再出来演戏好吗。神经病模式的故事穿来穿去,傻逼构架非要佯装高大上
剪辑还挺学时时刻刻的
创意是有,不过操作起来还是不脱俗套,给人很匠,很没灵气的感觉。女主角的表演也不尽如人意。
看到电影里那个Maria,想起在澳门吃大排档,到处找不到座位,惟有一桌空旷,坐下去才发现原来是个菲佣在边读书边喝咖啡。
编的故事分支太多,没个中心。中心是爱,你爱在哪了
文字的再创造夹杂思念与悲怆 死去的挚爱真的是心中再生 还是为自己的灵魂做抉择?再生的是他们 也是自我意志的治疗 在伤痛的记忆中活着 还是在虚幻的美梦里死亡呢 现实只有一个 皆由你定夺
不就那点事
2.5,有创意有想法,但是所有表演与台词都太做作太文艺,我始终进不了这情绪。
故事不错,画面不够精美……
编剧和导演都是韦神一手包办,少了大佬的些许黑色,却把韦神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尽致。环形的剧情,巧妙的构思,让习惯他之前怪力乱神的思维的我们,还是不禁的拍案叫好!少了杜琪峰,韦家辉在《再生号》中,得以用一贯的温情感人的格调来散发香港电影中的魅力,那是种对人世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智慧!
韦生为你来开颅
韋家輝當初不應該自己拍《再生號》(交給杜sir會不會好點?),一個敘事結構如此複雜,需要腦袋在短時間內極速運轉的多層次劇本就算交給名導操刀都不一定能夠駕馭到(人哋路蘭《潛行凶間》最多都係得五層夢境,韋生竟然可以寫到七層⋯⋯),而文本往影像的轉化恰恰又是韋生的弱項,過分倚重畫外音表達人物情感、解釋劇情(「編劇電影」的特徵之一)因而淡化了鏡頭語言的表現力度(死後世界那一段粗糙的CGI看著更像低幼童話)。不過話說回來,除了杜韋(銀河映像)以外,目前還想不出香港仲有邊位導演兼編劇有能力拍出似樣的「心智遊戲電影」(puzzle movie)。
看着好难过
可以道别,可以再生。有点温情,有点励志。
如果这部电影是在我看《无限恐怖》这部小说之前看,我会给五星来赞叹编剧的想象,小说中的人物认识到了自己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是《无限恐怖》里,那种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居然有了互动,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悍,小说、电影或者真是另一个平行的空间。
拍的很乱,剧本也很乱,简直就是砸韦家辉自己的金字招牌咯。。。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硬是搞得那么复杂,不是故弄玄虚是什么囧还白白搭上一个刘青云
前半小时神作,可惜烂尾。数不清多层嵌套的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透顶。如果不想做剧本分析就别看了
好萌啊~~~~不知所云
为了说理和炫技而拍的电影。看多了就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