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理解这里面角色的动机,完全一副“我就要这样嘛”,什么都不考虑的小孩子的样子。
男主和妈妈通过电话之后依然选择去救死生不知的女友,完全不想想妈妈就自己这一个孩子了,女朋友重要还是家人重要?
弟弟死了也不伤心难过,除了象征性的震惊和抽泣之外什么都没有,就好像弟弟跟自己毫无关系一样。
看到朋友一起涉险也不劝他们离开,如果你真的爱你的朋友,不应该冒着绝交的风险也要把他们逼走吗?
其他人更是连给家人报平安的举动都没有,人物形象就像白纸一样扁平且空洞。
这部电影表现人的恐惧是很脸谱化的,惯例的捂脸、尖叫等等,但是他们的行为逻辑一点都不受恐惧的影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男主一个人去做还可以解释,所有人一起去做,眼看着一个个死掉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质疑、犹豫、后悔、埋怨,就像日漫里的“为了友情和羁绊”一样单纯。
说白了就是除了当下做出了几个符合情景的反应之外没有任何思考,这几个人物仿佛毫无记忆,没有反思:天啊军队都干不过的怪兽,我们要去也是以卵击石,还是从长计议先跑到安全的地方吧——不我只想救女友,其他什么都不在乎;天啊我的朋友为了帮助我死了,我好愧疚,不能再让他们跟着我冒险了——不他们想去就去吧,反正我只在乎我女友;天啊我的同伴都死了,我还有家人,抱歉你还是自己去找你女朋友吧 / 你害死了你的朋友,你的决定就是个错误,我就不应该跟你来(是的大家都是自愿的,但是其他人看到朋友去世出现这种情绪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不我什么都不在乎,我的命都是男主的。
只剩条件反射一般短暂出现的情绪,没有任何情绪带来的思考。
这些都是完全符合逻辑也不会受到观众刁难的正常人物性格,偏偏编剧让他们当木偶,一个个都是工具人,编剧说了男主要去救女友,那好吧,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死了几个人,我们也要紧密跟随男主,一直到摄像机坏了为止,当然,Hud死了以后摄像机居然还被拿起来接着拍就更是槽点中的槽点了。
回到人物性格,有这几个人的执行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要是合伙开个创业公司绝对能做成世界五百强了好吗XD。
这性格表现就像把漫画里的人物搬到了现实世界一样,如果要拍伪纪录片,至少人物的行为逻辑应该符合现实吧,没有复杂的人性,没有求生的本能,只有由爱情驱动的主角,甚至连爱情都没表现出来多少。
友情更是仿佛不存在,根本看不出几个人是熟人,朋友们好像给男主打工的一样,怕他拖欠工资不得不一直跟着他,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会被责备,男主对他们也不关心,顶多在员工死后喊几声,又损失了一个免费劳动力。
此外,电影前面将近20分钟的铺垫太长了,后面也没有呼应,和人物性格、剧情走向关系不大,直接从怪兽出现开始看都不违和,就说你前面拍了个啥吧。
其他的诸如朋友受伤,遇到医生却不第一时间求助,救女主直接把钢筋拔下来等槽点就不提了......
翻译自bordwell个人blog从本质上说,cloverfield就是“当哥斯拉遭遇手提摄象机”。
当一群20几岁的年轻人在开派对时,一只怪瘦袭击了曼哈顿。
他们其中的一个叫Rob的人收到他之前女朋友Beth的电话,后者被困于一幢摩天大楼中。
他发誓要去救她。
与此同时,他还叫上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就用摄象机拍下了这一过程。
角色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直到只剩两个人,然后……Cloverfield是被叙事理论家称为限制性叙事的一个范例。
就最为狭义的限制性叙事来说,一部以此为视角的电影会把观众所知的限制在影片中一个人物所知的范围内。
或者,当剧中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时,我们所知的则等同于这群人所知的。
换言之,这种叙事手法拒绝给予观众更多的故事信息。
相比之下,通常的哥斯拉电影都是全知全能视角的,视角通常会在科学家、记者、政府官员、怪兽俯视视角等角度之间不断切换。
而Cloverfield则想象在地上遭遇和看到怪兽的袭击会是怎样的,而它则是通过一群遇害者的眼睛来观察这一切的。
恐怖片和科幻片中既有使用限制性叙事的例子,也有使用非限制性叙事的例子。
比如说,《豹妹》(1942)把视角在Irena(假想的怪兽)与其他人物之间不断切换。
《侏罗纪公园》和《汉江怪物》则以多条线索讲述了几个人物的故事。
让观众了解更多的好处在于,当观众知道剧中人物所不知道的信息的时候,它便会产生恐惧感和悬疑气氛。
我们超出人物的知识使我们为那些对自己命运无知的人物感到担心。
但是这些类型片同样会运用限制性叙事。
《天外魔花》(1956)就是一个好例子;我们几乎是伴随着Miles看到他所身在的城市被逐渐的占领。
《活死人之夜》、《启示》、《世界大战》也基本相同,这些电影使我们总是身处于一群人物之间,虽然我们的视角会在其中的某些人物之间切换,但我们并不会脱离他们所处的境况。
限制性叙事的优点显而易见。
如果你和角色一样,都不知道他要被怪兽袭击时,你就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和悬念。
与此同时,因为我们能看到的怪兽就是角色所看到的,拍摄者还不用一下子就把怪兽的样子给你看,这对于这种类型片来说很重要。
当然,当故事的焦点聚焦于遇害者对于危险情况的反应,你还可以利用这种手法来使观众产生更多的认同。
当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角色被怪兽杀死时,我们总是会感到同情和失落,而当那些无名的人群死于怪兽脚下时,我们则不会产生这种感情。
最后,如果你还是想让观众了解处于人物境遇之外的信息时,你也总是可以让他们遭遇新闻报告、广播报告和电视直播等。
人们经常以为这种理论上的区分使事情过于学理化了。
那电影制作者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当然。
Cloverfield的导演Matt Reeves如此说道:视角如此地被限制,这种做法相当新颖。
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我。
你和一群人在一起,然后突然出了事情,他们竭尽全力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试图存活下来,而这就是他们所知的一切。
限制性叙事并不一定要主观镜头。
在《天外魔花》以及其它我所提到的电影中并没有太多这种例子。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多的类型片中,电影工作者都在想象用一个人物的视觉/听觉经验来讲述整一个故事,即所谓的“第一人称”。
再一次,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种叙事策略中两个不同变体。
第一种叫做“即时”(immediate)限制性叙事——我们仿佛就是剧中人物,和他一样遭遇到这件事情。
在上世纪20年代晚期,伟大的记录片导演Joris Ivens就试图制作被他称为“我—电影”(I-film)的记录片,这种电影将记录下人物骑自行车、喝啤酒等行为时的直观体验。
但是,当摄象机像人眼一样跳动或者旋转时,效果却让他感到失望,因为他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纠正感官的不稳定。
Ivens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但他仍然无法忘却这个想法;于是,他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摄象机与我》。
好莱坞历史上最严格也最为著名的主观叙事的运用当属Robert Montgomery的《湖上艳尸》(1947)。
片中的效果相当怪诞,这种怪诞感使我们注意到这种做法内在的挑战。
你怎样才能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样子呢?
(让他经过一面镜子。
)怎样才能略去沉闷的部分呢?
(让你的人物一次又一次地昏过去。
)怎样才能让人看不出无法避免的剪接?
(你就竭尽全力做吧。
)就算这个导演是Robert Montgomery,他也只能把这些主观镜头处理成大段的闪回,把这些片段放置在现时序的片段之间,在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主角在他的办公室内告诉我们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因为这些原因,长时间的主观即时限制性叙事相当少见。
有很多妥协的做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Hitchcock的很多片子,尤其是《后窗》,他的做法则是在“客观的”呈现人物动作的镜头和主观的呈现他所见的镜头之间转换。
我所说的主观即时镜头就是这种东西:直接把图象(和声音)记录下来,在故事的陈述与人物的经历之间没有任何机械的介入操作。
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限制性叙事,即间接(mediated)第一人称叙事。
人物运用录象器材把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呈现给我们。
André Bazin曾写过一篇有关记录片Kon-Tiki的出色文章,他在其中分析了导演是怎样用展示Thor Heyerdahl自拍木筏旅行的片段来增加本片的真实性。
Heyerdahl和他的船员并不是经验丰富的摄象师,他们带16毫米摄象机也是随意为之,但正是这种业余的气质加强了本片的真实性。
这些录象片段的不完美通常是因为受到了险恶环境的影响,而这恰好证明了这次旅行的真实性。
当他们要和暴风雨搏斗时,他们没有时间拍摄;于是,正如Bazin用他那种标志性的矛盾修辞说道,正是因为缺少暴风雨的这个片段,才愈发证明了本片的真实性:比起一部有组织的电影中所展现的那些毫无错误的、完整的对暴风雨的报道来说,这些挟裹在暴风雨之中的残骸看上去更加动人……这些丢失的记录片段正是这次冒险的负片。
那么,电影工作者又是如何用这种手法处理虚构故事的呢?
早在60年代,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虚构电影中,有些镜头所呈现的事件完全就是摄象师所拍下来的那些主观镜头。
一个早期的例子是Stanton Kaye的 Georg(1964)。
在第一个镜头中,摄象机随着一群士兵冲向前线,然后镜头开始摇晃,最终掉在地上,在这个被颠倒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一个士兵倒下,而另一个士兵则冲了过来。
他朝我们弯下来,镜头再次开始摇晃,然后我们就随着镜头被提起来。
在画外音中,我们听到:“于是我找到了我的摄象机。
”手提摄象机的发明与真实电影式的记录片使拍摄虚构电影的电影制作者也开始使用这个叙事技巧。
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把电影拍成准记录片的形式,通常的做法并不是把电影局限在一个人的经历中,而是把它呈现为第一人称的所观察到的一系列事件。
喜欢看灾难片,喜欢在看灾难片的时候拼命找代入感。
一片鬼哭狼嚎浓烟四起的大屏幕上想着法子把自己塞进去,体会那种绝处逢生的快感。
所以尽管手摇摄像的方式看得人是有点儿窝火有点儿晕,我得承认,从头至尾逼真的代入感掩盖了画面,情节,甚至怪兽外貌上的种种不足。
典型的“换个角度讲故事”。
很久没在充斥华而不实CG场景的“大片儿”里攥着手心出汗了。
而本作放足了片尾字幕也还不足90分钟。
自然,前期故作玄虚的宣传对于小成本商业制作来说很新鲜也很必要。
也很喜欢倒带插入叙事的那部分对比。
总之五颗星不是给怪兽的,不是给自由女神头的,是给让人眼晕头晕还伴有气喘吁吁画外音的手摇镜头的。
太TM真实了。
刚开始确实晃得我头晕,想是哥斯拉跑到纽约来啦?
正好罗伯不是要去日本吗,这下他该认识到日本怪物的可怕了吧。
哈德真是尽忠职守,为了回去取摄像机被怪物咬死,摄像机拍到了他倒下的头,最后只剩下莉莉坐直升机飞走也不知有没事,罗伯、贝丝、莉莉三个真倒霉都坐上直升机了,怎么会被怪物一口咬下来呢,怪物看上去离那么远难道炸弹都炸不死,还会跳?
好莱坞电影每年都在给我们惊喜,尽管这几年这个惊喜的数字在逐渐减少,但硕果仅存的开拓性作品还是能时不时触动我们的视听感官和思维神经。
看着《科洛弗档案》的宣传海报,自由女神像再一次被凄惨地身首异处,第一感觉就是又一个再版的《哥斯拉》来了,又是比高楼大厦还要壮观伟岸的大怪物横行纽约街头,街头处处断瓦残垣,人们个个惊恐失措、奔走逃命。
偶就下了断言:又一部无甚新意的灾难片在延续。
观影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知道自己的判断有严重修正的必要,尽管它离经典尚有若干公分的距离,但该片一以贯之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手法,的确给人惊艳之感,不可否认该片成为FILM这个品种繁多的庞杂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另类视觉电影。
《科》并没有运用多少浓重笔墨,去表现浩劫中人们的患难真情和英勇行为,或是和环保、和平之类的沉重话题扯上关系,甚至连吸引眼球的大怪物,也只享受或明或暗的不标准特写镜头待遇。
该片反道而行、独辟蹊径,完全用手提DV机的摄像镜头展现电影的100%画面。
这容易让人回忆起数年前的超低成本鬼片《女巫布莱尔》,也是一部DV搞定整部电影,以黑马姿态卷走全球数亿票房,从这一点出发,《科洛弗档案》不过是都市版的“女巫”,但《科》的魅力,来自于它分明是刻意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工艺,来“做”出这种DV式的技术效果,把片中手拿这部摄像机的年轻人在庞然怪物降临纽约大都市恐怖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思,统统完整呈现,仿佛一个业余记者带着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一般,不时响起的喘息和惊呼、场景频换的画面变化、人群的慌乱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那头龇牙咧嘴的巨型生物和它明显不按计划生育原则制造出来的灵活小怪物们,甚至由于拍摄者操作不当,画面切换到以往存放镜头的谬误,皆表现出不掺水分的现场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者故意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形成现实世界怪物横行的末世场景和往日美好时光的强烈对比,颇有创意地营造出落差效果,更是叫人唏嘘感叹。
稍有观影经验的影迷,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录像带式的留白,片中也不时用拍摄者的错误操作,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刻意做出“档案”式的纪录片效果,但作为炮制此片电影人的初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观众骗倒,当此片在影院上映,彼端的电影制造者和此端的观影者已然心照不宣,观众们的心中已把此片定位为灾南题材的娱乐片,而该片周末三天收获票房4100万美元,刷新北美一月份周末票房最高纪录的亮眼成绩单,足以说明带着试验色彩的《科洛弗档案》,获得了较广泛的市场认可度,算是颇为成功的商业制作。
在《哥斯拉》之后,怪物入侵片似乎走到了绝境。
已经开始出现像《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这样的纯跟风电影。
鲜有像《暗袭》这种小成本高质量的怪物片,也不能成为普遍适用的模板。
怪物片常用的套路其实与警匪片十分相似,只不过反面人物变成了怪物而已。
新好莱坞经过了许多年的发展,很多怪物片也被发展成类似《邦妮和克莱德》这样的以反为正的电影。
可是由于怪物片的题材限制,它无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直到《科洛弗档案》的问世,怪物片才似乎找到了更好的革新办法——影像实验。
由于题材和剧情都十分单调,主流怪物片只能从影像上创新。
《科洛弗档案》使用的办法是十分冒险的:全片用一部DV机充当第一视角,所有的人物只能在这一个视角之内活动,场景和视角的转换都是非常死板的,所有事情必须是自然而然地在镜头前“被发生”而不是有意用镜头来“看”故事——国内的神作《B区13号》就在使用DV视角时犯了无数次错误,导致恐怖片变成喜剧片——更何况,全片手持摄影的使用对于怪物片来说,稍有不慎,就会有毁灭性的后果:人们无法看到怪物的清晰形象和怪物伤人的全过程,这是非常扫兴的,甚至可以说是偏离怪物片宗旨的做法。
但是,《科洛弗档案》却在剧本和剪辑两个环节上堪称完美。
DV在相当精确的时间转换于几个主角手中,用DV的开关抹掉不必要的部分,同时在倒带过程中插入故事的前因后果。
应该说,很难再有一部第一视角影片像《科洛弗档案》一样细致了。
表面上粗糙的摄影风格却暗合了dogma95的主旨,影片幕后的运作方式不仅为怪物电影,甚至为所有小成本商业片提供了一条新路,从这个角度上说,《科洛弗档案》对电影的贡献是无法用奖项和口碑来衡量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科洛弗档案》带来的直接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是对于影像风格的模仿,而且大多数出现在同类题材的怪物入侵片中。
《第九区》应该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争议很大的《天际》和做广告加圈钱的《洛杉矶之战》也有《科洛弗档案》的痕迹,最广泛地得到肯定的是手持摄影的应用。
对于一部科幻片来说,最大的成就也许就是走出一条新路吧。
影片:Cloverfield / 科洛弗档案出品:Paramount关键词:DV / 纪实 / 灾难 / 怪兽 / 污染 / 够惊悚我说:一部DV视角从头到尾拍摄的电影(当然了,用来拍摄的都是超专业级的DV了),手法并不是多么新锐但是在怪兽片中如此应用是十分的嚣张的,效果很不错,要看就看高清一点的。
影片开始半小时之后我还希望主角的DV快坏掉,来两个怪物的伟大的精致的镜头吧,但是很不幸拿DV的Hud最后时刻才牺牲。
镜头临场感特别强(毕竟是DV的感觉,看着晕的人可以放弃了)总之从剧情,从背后寓意,从怪物画面,从震惊程度,从破坏程度等等等等来说,这个电影我都很喜欢。
看完电影之后希望可以看看背景事件的说明,整个电影只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表象,是几个人的经历,但是怪物是有来龙去脉的,电影很隐晦的提及了一些,很多高人对它进行了很透彻的分析 这一部电影很互动,表面看就是简单灾难片,但是背景很深厚,都在网上呢,自己找找很有乐趣,例如怪物的出现,海洋的污染,日本船只,日本的公司,公司的卫星,等等等等PS: 某些怪物造型有点俗套。
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373993.htm(百度百科,介绍的挺全面,看完影片后可以看看这个)http://cloverfieldclues.blogspot.com/(此处是cloverfield的官方资料博客,如果英文好的,可以在这里找到从电影上映后官方所播出的更多资料。
包含影片内并未直接披露的一些线索和内容,十分有意思,可以慢慢研究研究)http://hi.baidu.com/%D1%A9%CA%CC%CF%FC/blog/item/1019abde3968e25dcdbf1a64.html(也许对你了解剧情有一点点帮助) 写得好,必看!!!!!!
http://fox.lee.blog.163.com/blog/static/863789200831923227563/ (也写了很多哦) 写得好,必看!!!!!!
http://www.1-18-08.com/ (所有相关时间几个关键照片,了解大概的真相后可以去看看。
Flash站,照片可以翻过来看背面)!!!!!!!
PS: 电影最后最后(演职员表结束了)有个 Help Us 的录音声音。
如果你有 CoolEdit 或者 FL Studio 软件,把这个声音截取出来倒放,(声波倒过来播放)就变成了“It's Still Alive”它还活着哈哈 彩蛋!
《I AM A LEGEND》(我是传奇)和Clover field这两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内在过多联系。
只是很巧合,他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以末世为背景,都是科幻题材,都是以纽约为地点,以纽约人为视角。
也都是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
更兼之挡期比较接近。
也是就一并写了。
《我是传奇》是一部多少头重脚轻的作品。
讲述了主人公Robert Neville(Will Simith饰演)是一场病毒浩劫的唯一幸存者,独自带着一条狗在空无一人沦为鸟居狐穴的纽约生存并对抗变异生物的故事。
其实这个引起很多争论的作品早以有之,这部其实是翻拍了。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科幻世界》杂志就有过原著的翻译。
这是基本没有人有印象了。
其实这个题材,也并不新鲜,早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超级经典科幻电影《十二猴子》中,就可以见到类似场景。
只是电影这次的重点不在于巨大的破坏力和恐怖的异形,而是在于末世中人类的内心斗争。
可怕的不是丧尸,而是孤独,而是末世的绝望。
一个人带这一条狗每天就穿梭于空无一人的纽约,打猎野鹿,和服装店里的人偶说话,用广播无望的寻找幸存者。。
到了晚上就只能龟缩在家中,防备那些白天见不得光但是夜晚无比凶悍的丧尸(夜魔)。。。。
夜魔也好,战斗也好,最后的救世也好。
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恐慌,是痛苦和人类用自己信仰勇气与绝望斗争的过程。
真的,砸了2亿多美圆,就拍一个人一条狗,全世界也就HOLLYWOOD干的出这种事情。
但是WILL的表演的确非常精彩。
当然,还有他那条狗,可以说两个最佳演员,WILL和SAM(狗的名字)。
但是为什么说多少虎头蛇尾。
主要前半段,WILL自己和孤独及夜魔的斗争很精彩,他的孤独,他的抗争。
他和SAM的感情。
全剧在SAM之死中达到了高潮,刺激,悬念,悲情,痛楚,狂怒等等心理元素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女人和孩子的出现多少有些突兀,因为这个女性的出现和他的角色设定和表现多少欠缺自然,如果从较光明的结局来说,还是可以的,只是让人觉的破坏了协调和全戏的精华部分。
不过我觉的也并非不能理解。
因为这毕竟是要面队大部分观众的, 大众也需要一个较光明的结局。
另外戏中多次出现教堂和宗教的隐喻,包括最后女人和孩子进入那个避难村时门口出现的教堂影象。
也很强的宗教说教救世意味。
可以说也代表了一种宗教对当代科学发展的疑虑既——探索生命的源泉是否会带来毁灭的问题。
不过我以为,在这部这么大众化的作品中添加那么多基督教元素,是不恰当的。
最后说说夜魔,其实这个戏里的丧尸,并非我们理解的如在《生化危机》里那样的丧尸。
用夜魔而不是僵尸来称呼他们更为恰当。
因为他们只是因为基因突变而成为另一种生物而已,并没有完全丧失智慧,思考和感情,而且他们也有社会组织。
其实,“我是传奇”这个名字,不但对WILL和人类是如此。
对于夜魔也是如此。
这个电影我是一个人看的,当时因为时间的问题,整个电影院也就3,2个人。
加上异国的孤独。
看的我是声泪具下,多次流泪。
异乡的孤独使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男人的孤独使的我有了深切的同感,这部电影不推荐和女朋友一起看,自己好好静静的思考生命吧。
其实,别的不说,就看到满鬓苍白的WILL如此精彩细腻的表演,就足以获得最大的感动了。
如果说《我是传奇》是一部很静的电影。
《Cloverfield》就是一个乱字了。。。。
这个电影是以一个DV的视角来展示一场纽约被莫名怪兽破坏的过程。
手法新颖,必然造成大量的话题。
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直接翻译是苜蓿地的意思。
这个电影目前还没有标准的中文名。
港台的译名总觉的不够达意而庸俗化了。
这个名字据说是电影公司派拉蒙为了保密的缘故而起的,甚至演员都始终没有拿到完整的剧本,就是那样没头没脑的靠自己体会——体会大灾难中小人物的感觉。
因为在国外看的缘故,自然没有中文字幕,而且DV自然不可能完全清晰,而里面也有大量生活化的对话。
所以有些看的糊涂。
不过人们看到自由女神象头落到街上的怒吼却是可以真实的展现出主题——就是OH!
MY GOD!!!!
(真是喊的中气十足)。
电影很有特色,场面宏大,但是就是很难看清楚怪兽的摸样,也搞不清楚前因后果,甚至无结果而终——大家都死了,就剩下那盘录象带。
可以说,把你的心勾出出来却就是不让你过瘾。
而且摇晃的DV效果也足以让一些观众头晕(可参考〈集结号〉,不过比那个厉害)。
我知道。。。
中国观众中有一群喜欢琢磨的人,这电影对这群人,必然是一个折磨。
因为没头没尾啊。
可以的让他们很痛苦,而且骂娘找不到地方骂。。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DV啊,人家不交代清楚是合理的,你再不服气,再骂人也是没用的。
DV啊,老百姓啊,又不是宏观电影。。。
嘿嘿,真有意思。
甚至DV最后主人公说的那话也点了这点:“现在是几点几分,纽约被不明的怪物袭击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们应该知道的比我多。。。。
”看到没有。
人家都说了,不知道。。
你们就叫唤去吧。。。
就电影背景本身来看,其实不是传统的美国电影,而是哥斯拉式的日本怪兽电影。
怪兽莫名其妙的出现,毁灭城市,也不知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海里出来的。
军队出动坦克飞机大炮大战巨兽。。。
WOW,真是标准的日本段子。
也怪不得电影里使了吃奶劲要向日本致敬——无数次提到去日本,让主角在DV前说日语,PARTY里几次特写的日本国旗,墙上的日本风挂饰。。。
不过也有些地方是很标准的美国设定,比如那些大虫,这个很有星河战队的感觉,绝对美式风。
比如那个被怪兽弄伤中毒眼睛流血的女性,显然又有点调侃《我是传奇》的感觉,只有那个很模糊的似乎那女的有东西开膛破肚的画面,也让人想起了《异形》和《独立日)。。。
哎。。。
还真是一个大杂烩啊。
在这个怪兽片中,没有超人,也没有国家英雄,讲的就是普通人那种惊恐,害怕,绝望。
立意深刻,让人深思。
那种世界末日突然到来无处可逃彻底绝望的感觉。。。
不过电影其实还是很赞的,怪兽的设定很有想象。
结合了后现代主义人们对于那些恶心的要求,总之和有点可爱的哥斯拉不同,这次的怪兽都是些很恶心的东西,感觉是动物肢体的大杂烩。
我很怀疑,这个设定是参考了美国一部海洋怪兽电影《极度深寒》(讲一个大章鱼式的怪兽袭击一个大轮船)。
感觉那个头很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军迷也可以看到,焊马吉普,M1A2坦克,M2A2步兵战车,F117轰炸机,火箭炮(看不清是美国哪号)黑鹰直升机等等大战怪兽的场景。
不过真的,这片子是很过瘾,只是就是过瘾到一个高度了就戛然而止了(说黄一点就是挺了半天就是X不出来)。。。
让人不爽啊。。。
不过也许真因为如此,才会激起更多话题吧。
也不知道怎么了,纽约怎么最近总是成为电影中的毁灭题材。。
怪不是有人恨房价太贵了,要打击一下房地产市场吧。
这电影推荐仇恨美帝的FQ们,看你们憎恨的美帝嚎叫鼠窜,估计FQ们大大的过瘾啊。
最后,不知道有没有续集,看样子是没有的我是希望有续集的,至少告诉我一个事实,子弹炮弹到底能不能对怪兽伤害,为什么大家都受伤了,就一个人中毒呢。。。
唉。。。
捉摸不是一个好习惯,累人啊。。。
《Lost》班底的缘故,我很早就对本片感兴趣。
看了预告片后,充满期待。
今天找来,虽然只有英文字幕,也赶紧看了,果然好看。
影片采用了独特的DV视角。
但真实感主要并不是来源画面,而是来自角度。
从头到尾跟着几个主角跑,并且用“第一视角”来记录整个事件,别有一番感受。
也如《Lost》一般,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恰恰是缺乏宏观的镜头,常常只能窥见一角,所以神秘感十足。
也愈加显得恐怖,因为较之人的渺小。
观众们和片中的角色们一样,统统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抽丝剥茧的过程,伴随着惊恐的一步步深化。
有那么一两个镜头,我也看得很投入被小小吓到——因为我也一直想看清那东西是什么。
甚至刚开始那会儿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先是地震,然后爆炸。
像一场比911更可怕的恐怖袭击。
谁知……话说那东西也确实挺恶心的。
大的恶心。
小的也恶心。
恶心又强大,所以吓人。
至于哪来的?
我倾向于认为就外星的吧。
长得不够地球。
Cloverfield=苜蓿地。
把地球当牧场了?
虽然Cloverfield其实只是档案名。
坦克出动了,一脚踩扁。
B2轰炸,倒下又起。
多么彪悍的生物啊。
最终估计是用核弹把曼哈顿炸了吧。
片中几个角色长得还都不错。
Rob和Beth的情感戏居然也能穿插其中,因为DV的SD卡中没删干净。
影片有些地方稍稍牵强,但我以为还好。
比如很多人攻击的:什么牌子的DV质量这么好?
超长拍摄时间,画面巨清晰,摔不烂,还有夜视功能。
女主角受那么重伤后来还能跑?
等等。
也有人攻击DV风格镜头太晕。
宽容点吧,其实都不是大问题。
倒是,纽约,为什么又是纽约?
为什么又是自由女神像?
为什么又是帝国大厦?
……纽约真是全球最好的灾难地点。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18279996.html】
1. 一个超现实灾难片首先是灾难片,真实感是美德但却可遇不可求。
尽管本片的摄影手法是标志性的,本片真实感的核心并不是【晃镜头】(以及无配乐/杂乱零碎对白/流水席一样的群众演员/有意强调的曼哈顿地标等等),而是以各种方式在表观上极力掩盖故事操纵者和讲述者的存在(虽然实际上必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前者为后者服务,而后者不只是前者。
2. 完全人类角色POV。
几乎没有宏观镜头没有剪辑。
3. 情节如真实时间线(而不是经过编排的剧本时间线)一样一路向前。
事件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高潮场面前的铺垫,没有重要事件的停顿和强调,没有原因,没有解释,没有反思,没有总结。
4. 这种设定下人物只有对事件【反应】的份(如同真实世界一样),根本没有“表演”和被“塑造”的余裕。
这一点不光对于主线角色成立,而且对于在同类题材电影里已经被极度俗套化的角色也成立——比如短暂出场的军队。
5. 标准灾难片剧本里十有八九会出现的情节,人物性格(包括英雄)和特效在本片里的感觉就是:可能会看到,也可能看不到——就和真实世界一样,谁知道?
6. 可以说本片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
灾难始终是灾难,而不是一个将要被科学解决的难题,将要被人类英雄战胜的困难。
这个意义上很多主流灾难片只能算20%的灾难片(剩下的80%都交给科学家,总统,军队,英雄小分队,主角破裂的婚姻等等)。
7. 推敲一下的话有很多设计痕迹重的细节。
但是对这类电影来说【感官上】而不是逻辑上的真实性才是最重要的。
It's a MONSTER MOVIE guys!!!(8. 另外,虽然怪兽出场的特效场面加起来不会超过1分钟,但论制造恐惧感的能力就算放在正常特效灾难片的参照系里也可以算有效。
)9. 所以到头来晃镜头只是一个并非本片有效性核心的技术手段。
因为晃镜头而不被很多观众接受令人遗憾。
希望以后能看到介于主流出品和本片之间的折衷作品。
情节如真实时间线(而不是经过编排的剧本时间线)一样一路向前。事件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高潮场面前的铺垫,没有重要事件的停顿和强调,没有原因,没有解释,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灾难始终是灾难,而不是一个将要被科学解决的难题,将要被人类英雄战胜的困难。
一直忘了这个片子的名字。。
影片的拍摄很有想法,特别是用一卷家庭录影带的形式,剪辑上也是无懈可击的。不过据说是有很多的彩蛋在里面,不过我是个懒蛋加笨蛋,实在是不高兴去查找这些彩蛋哈!另外,女主角很漂亮,很漂亮!演员看上去都挺顺眼的,这是多么的重要啊!
头晕 看不下去
晃动的镜头更添真实感,在死亡面前友情爱情变的盛大,我在想为了一个人而死去那么多朋友值不值得?如果我是男主角,我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朋友冒这样的危险,即使是我一个人面对死亡。
第三者视觉拍的电影,有新意,但还是有痕迹.
85分钟的正片,10分钟的字幕。前10分钟摇晃以让观众进入操蛋的家庭录像晃动感,然后开始介绍几个中产的子女二逼无聊的生活,然后怪物来了,这帮二逼跑啊跳啊然后死了,不被怪物咬死也要被晃死的,注定是个死,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来了个10分钟的字幕。有精彩的部分,自由女神头像掉在身边的几分钟好棒。
形式的创新难掩剧情的反智作死,从罗伯特坚持回头救情人开始,就让我强忍着骂人的冲动。时长也不太算一部电影,比短片长一点。以fps视角贯穿全片,手持风格。叙事大致都交代清楚了,但以罗伯特为首的重人的反智让人瞠目结舌。美国文化就是这样吧,推崇个人主义,结合疫情以来的发生过的事,这部电影的反智就更容易理解了。个人主义,大号流感,喝消毒水,死了一百多万人,这些美国疫情显示,告诉我该片的合理性。真的是愚蠢。另外,omg这种惊呼,一开始来点还能帮助代入,但在后期反智作死的剧情走向之下,配合老美习惯式的大呼小叫,真的是聒噪至极,令人生厌。另外,贝丝的那种贯穿伤,直接拽出来居然没有大出血,这绝对是个bug。
晃的我想吐,又是一部由于生理原因导致无法继续下去的电影。
Non so come ho fatto ad arrivare alla fine.
全程第一人称手提 新包装的老式科幻片
摄影的逗比小哥一直被我脑补成seth rogen,根本停不下来...片子3.5星吧 晃得略想吐
没吃饭 空着肚子看的 有点头晕 手法是亮点 低姿态看灾难 身临其境 但剧情有待加强 以及男二说 是不是政府故意的 我怀疑 是故作不经意 希望一切都是人类悲观的幻想
不推荐观看。恶心。
有病,从头拖到尾依然觉得很SB,伪DV记录片了不起啊?看看JJ是制片,呵呵……
第一次看灾难型的伪纪录片(第九区应该不算吧)= =。。太爽了!··不喜欢怪物··= =·世界末日的话更好·哈哈哈
來美帝一路上看的,有幾次被嚇到了…俺是被前面美好床戲吸引來的~實際上,看著扭腰被狂轟亂炸神馬的,一邊是可惜,一邊是暗爽…事實告訴我們,樂極生悲,沒事開啥轟趴呀~╮( ̄▽ ̄")╭
OMG OMG OMG...摄影君居然死了..好吧 大家都死了
纪录片风格,不太习惯。
形式新颖,提高真实度,演员牛逼,太逼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