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买碟的时候,卖碟的女孩很郑重的向我推荐,说这部电影让她很感动,里面有我们关于青春的所有一切,我喜欢她的这种说法。
《NANA》是一部标准的青春电影,本身的故事就是对畅销漫画的改编,融合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将音乐作为情感宣泄的时尚元素,讲述了两个女孩各自关于梦想和爱的故事,青春中的种种感伤被一一呈现。
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世上的另一个我》,不由得想起来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和《情书》,前部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大作,被无数人视为最爱,后部同样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喜欢看到中岛美穗在雪地里一遍遍呼唤“你好吗”的样子,就像两部电影中一样,也许在心里,我们每个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只是始终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矛盾中,而没有办法相遇而已。
小时候,或者说现在,自己有的时候还是害怕照镜子,总觉得镜子中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究竟是不是自己呢,后来意识到,其实在某种状况下,自己并不是照镜子,而是在观看,观看镜子中的那个人,也许就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许就是自己在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哲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的基本本能,追求快乐和满足的冲动欲望,自我作为人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载体,超我成为了一种人格发展的升华,在理想和道德的准则下使我们变成了社会人。
而在这个三个部分之外,镜像中的自己,则是另一个自我,——“他我”。
他我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作为自我对外展示的一种表现结果,一方面自我会影响他我,另一方面他我也会影响自我。
镜像——他我的故事如果有一天,镜像中的自我出现在了生命的实体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这种意义上,对于另一个我的疑问和好奇,《NANA》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镜像中的“自我”的故事。
两个年龄相同的女孩子,姓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记忆和轨迹,在同一天坐上了开往东京的列车,从此命运就这么纠结在一起。
她们之间有很多的相同点,却又存在着众多的不同,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拥有,却没有拥有的东西。
这个奈奈,像小狗一样可爱而充满了幻想,尽管也会时不时地被青春撞一下腰,“看起来乖巧听话,其实只会给人添麻烦”,永远做着公主和王子的浪漫美梦,连做家务时系的洁白围裙都带着可爱漂亮的大大蝴蝶结,喜欢用草莓图案的水杯,即使穿上了职业的小白领装,还像小女生那样可爱,这个奈奈,简单而充满了热情,总以为生活会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好。
那个娜娜,像野猫一样活着骄傲而自由,尽管身上有着深深的创伤,“看起来对什么都不在乎,而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依托”,习惯把忧郁隐藏在一身的黑衣中,可以用捡来的废木材钉出一张实用的餐桌,十五岁在爱情来临之前,没有尝过任何爱的滋味;不轻易落泪,只是在该哭泣的时候也并不压抑自己。
那个娜娜,瘦弱的身躯中孕育中宇宙般的梦想,用她的声音点燃所有人的热情。
两个人都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娜娜?奈奈?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我,她们所留给对方的印象,仿佛就是镜像的另一半,就是自己缺失的东西,也许这些就是她们所期望得到的评价,镜像中的自我正是因为无法触及而让人更加着迷,于是相互吸引,成为了朋友。
爱情——本我的冲动从本我的角度上,爱是人类的本能性的冲动。
奈奈是因为爱而来到了东京,她以为和章司的这段感情会这样下去,可惜爱情是条单行线,所以奈奈眼睁睁弄丢了自己一心相信的美好爱情,不用质问,不去责怨,不再说话。
只是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我不要了”,以及必然的哭泣之后的一阵沉寂、伤悲、——感冒式失恋,痛过,爱过,当爱情的感觉在一瞬间被击的粉碎,与其在努力去挽留什么,或者说去寻求一个所谓的回答,不如果断的放手,“我不要了”,看似软弱的奈奈在面对爱情的抉择的时候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勇气和果断。
她开始习惯没有他的生活,她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她还是会憧憬着下一次恋爱的来临,但是对于旧爱,她把他的电话号码彻底删除,不要得干干净净。
娜娜是因为不爱而来到东京,她想要忘记莲,虽然她还是把莲花刻在了右臂上,他们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分开,而是因为太爱对方而分开,两个彼此相爱的人,为了各自更自由的活着,为了各自的梦想,而选择分开。
在莲走的时候,两个人在车厢的过道相拥而吻,开车的铃声响了,娜娜头都不回的跳下火车,但是就在她跳下来的那一瞬间,她就倒在了雪地中,泪水无声无息的滑落,她本以为,那把锁能够把她的莲锁住,直到生生死死,她本以为他们能够一起在更大的舞台上表演,然而一切都像过眼云烟,只是惘然,在爱情和自我之间,她选择后者。
她来到了东京开始了新的梦想,希望自己乐队的贝司手能够超越莲,她还是会在莲的乐队的演唱会上泪流满面,她终于没有能够打开莲身上的那把锁,因为,这把锁,关于爱的锁,已经深深地扣在了他们的心中。
从这个意义上,奈奈,娜娜,不管是谁,都不是卑微地服从爱情本能的冲动,她们都是胜利者。
成长——自我的蜕变我们总是会对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自我,在他人的眼里形成变化的自我。
对于娜娜和奈奈而言,也是这样。
也许只有在莲的面前,娜娜才会像回家的小猫那样温顺可爱,而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冷漠的拒人以千里之外;也许看到章司的时候,奈奈才会像小狗一样的撒娇任性,虽然在工作时她常常被斥责得一无是处。
镜像中的自己,就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并不是自我的简单再现,而是有着自己的个性,两个NANA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相互接受,彼此信任。
最近经常听到这个词,闺密,对于女孩子而言,彼此分享的不是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明天买了什么首饰,而是确实能够把另一个人当作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彼此交流最自我的东西,这种信任是自愿的,是给了对方充分的空间,而不是满足对隐私的猎奇和探究。
娜娜和奈奈开始分享自己生命中所有的东西,一种信任和接受的感觉,就像她们俩在演唱会上握在一起的双手,不需要什么话语。
娜娜从奈奈的身上看到了她不曾有的纯真和执著,她学会了去坚持对莲的爱,去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感情,而不再逃脱;而奈奈也从娜娜那里努力学会独立和坚强,对于章司的背叛,虽然难过,但并不遗憾;她也学会了把工作的委屈在回家的时候留在门外。
娜娜变得更加细心,奈奈变得更加稳重,两个人的自我开始越来越立体化。
还是那样锋芒毕露,只是我们比以前更喜欢自己,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经历:在对视的镜像中,我们学会了审视自己,弥补残缺的自我,最终两个人合为了一体。
梦想——超我的原点以前故乡的老房子,莲口口声声说这是他的原点,他忘不了以前那些孤独的日子,对于莲和娜娜而言,是他们梦想的原点,也是他们爱情的原点,从这里开始,也许很多年后,他们会回到这里结束。
对于奈奈而言,东京之行成为了她一段爱情的终点,但是谁又不能保证这不是下一段感情的起点,这同样还是一个原点。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什么才会是我们生命的原点呢,什么才是我们值得珍惜一辈子的东西。
一切归零,原点,回到了最初的自己,这就是超我。
能感动人的电影未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很多时候一部平凡的片子亦能触动到你心里最柔软地方。
nana就象一个人心里的两个意志,一个柔弱,一个坚强,一个开朗,一个压抑。
一个唠唠叨叨不断说着自己爱的人,一个却对过往只字不提。
娜娜看上去极富个性..象极了一只任性的野猫..``她骄傲自由.摇滚内敛..目中无人..冷艳到了极点....但是背负着的是怎样的伤痛....她很少讲有关于自己的事情..是担心伤疤再次被揭开..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新鲜的血液一滴滴的滴在那个曾经被重创的心口上么..她象个守财奴一样拼命的坚守着自己的骄傲和理想.不允许任何人夺走它们....包括用全部力气去爱的男人..她选择了她的理想..弃守了爱情..当男人离开她的时候..她骄傲的转身跑下火车..一场选择与选择的终极对决..我知道.那个时候的娜娜..心很疼..疼到没有力气再去作任何选择..奈奈温柔烂漫..天真的如同一张白纸...始终微笑的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她的微笑真的可以融化一切..包括娜娜那颗冰雪一样的心...那样的一个娜娜..偶然间遇到了这样的奈奈(日本里娜娜和奈奈发音都是NANA)..两个有着一样的姓名不同性格的女孩..这样的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总是会在看到伤感的镜头时落泪..没法控制...我是个很情绪化的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变化出好几个自己...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我使劲的拉回自己..却又深深的陷入现实的泥潭里爬不起来...总觉得我本该属于双子座而不是巨蟹座..不管是不是骄傲的娜娜还是天真烂漫的奈奈..都一样坚强...坚强的面对人生..面对种种的痛苦...擦干眼泪...对灰色说拜拜...
先旨聲明:下文出自一名Nana原著漫畫狂熱者之手,其對Nana電影的一切均有先入為主之見,以影評標準來看並不及格持平。
Nana電影對原著愛好者來說最驚喜/最不驚喜的,就是它每句對白/場景幾乎都直接拷貝自原著漫畫。
這些晝面/對白對從未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感覺可能不怎麼樣,但漫畫愛好者看來卻是無比熟悉,更甚者能記起哪些對白/情節被刪剪掉。
可能為了遷就時間,也可能因為偏心粉絲心目中有太多經典/關鍵場面,電影有點劇情交待不足的感覺,間中甚至連剪接也顯得破碎凌亂。
電影完全淡化了娜娜跟泰的關係,娜娜跟奈奈的牽絆不怎麼深刻,對奈奈的花心軟弱性格更是隻字不提,這些對本片的情節推進其實影響不大,只是一旦續集開拍,劇情接續將出現嚴重問題。
最不滿電影完全刪去了奈奈的大魔王教和對數字7的顧忌態度(其實是180度扭轉了),變相忽略了矢澤愛原本創作的構思。
Nana的原意是表現人生對命運的無力感、以及人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一點電影是完全抹煞了。
不能對一眾青春偶像的演技有太大期望,及格是絕對及格,只是也不算突出。
而且電影中常常出現詭異的表情定格,眾人物每每凝神一兩秒後才開始說話/動作,未免太過造作。
外形來說,飾演娜娜的中島美嘉可說是完美,宮崎葵的奈奈也算是不俗,泰、雷拉和拓實是令人滿意的,但最驚喜的是章司和京助的神似造型。
至於其他,則可說是不敢恭維......另外Blast的表演場面也令我有點失望:貝斯手真一的架式像是在彈結他一樣,結他手伸夫的手指卻完全不會動,泰的鼓也稍嫌不夠力度,總的來說是稍欠火花,這些細微處是電影應該能做得更好的地方。
大體來說,電影本身的最大不足之處是原著那種深刻沉重的感覺不太能營造出來。
許對普遍觀眾來說,本片是及格的,但始終只是一套普通偶像電影也說不定。
實際上是,原著始終太完美,Nana的魅力理應不止如此。
在我们鄙视日本电影里面过度宣扬暴力,色情,变态东西太多的时候,日本人神奇般地会弄出像《情书》一样清澈到底,爽人心扉的佳作,清纯的让人发麻。
剧中两位同名同姓的女主角,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命运偏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便产生了交叉,到最后你我已分不清两人具体有什么区别了。
看到此片,不能不让人想到《情书》中的两名井腾树,虽然在本剧中发生了性别的变化但纯真的爱,对爱的执着没有丝毫改变。
本以为娜娜是为了梦想可以放弃爱的主儿,但一旦与莲相逢,所有的计划都被情感的污浊所覆盖,她——乐意!
我——感动,对日本的漫画不感兴趣,对剧中的女主人翁不感兴趣,甚至她们表达了是少年的幼稚爱情,我已过了这个年龄段,但我依然感动,只是为了那爱情,无关音乐与服饰。
虽然里面音乐很多,但喜欢的不多,尤其是和娜娜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但也不反感,因这符合娜娜的性格。
说到两位女演员的表演,我很喜欢,一个简直就是日本版的李宇春,另外的是我们身边不乏的典型猫猫型小女生。
剧中两演员表演不露痕迹,让人感觉的就是本色演出,如果两位生活中是与剧中不吻合的性格,那么他们表演就可用演技形容了。
剧中娜娜与纳纳的关系描述的很微妙,前期的友谊之情一直未有什么异样,当纳纳男友变心后,剧中有几个桥段纳纳微妙的眼神让人不能不联想到刘烨对胡军(蓝宇),对张东建(无极)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眼神。
如果按照纳纳的性格分析,她对更具有独立性男化的娜娜产生感觉实属正常,如果这种猜想是对的,那么正好又体现出了日本电影人心理畸形,虐恋倾向。
喜欢看动漫的人建议看动漫 因为电影删掉了很多的情节在开往东京的列车上坐着娜娜,中分 烟熏 带vw戒指 朋克女 奈奈 准备去东京找自己的男朋友 两人坐上了同一列开往东京的列车 更巧的是两人的名字在日语发音中是相同的 下车各奔东西以为不会在相见的两人 却在707再次相遇 住在一起的两人 虽然过着各自的生活 却在靠近彼此 最后纠缠不清,不过电影呢 最后还是没说完 后面还有很多情节呢
两个女子,惺惺相惜.原谅我没有看过原著的漫画,对很多地方的文化,或许我知道它好,但是我喜欢被一股力量把我击中的感觉.比如,
文章作者:火神纪是谁曾经告诉过我。
摇滚应该是灰色,黑色,沉重,甚至死亡。
我不记得了。
是谁曾经告诉过我。
这部电影描绘的是摇滚音乐以及地下乐队的电影。
我不记得了。
电影里有几首歌,听着怎么也无法让我认同这是描绘摇滚音乐的电影。
莫非只是为了粉饰太平,在日本的摇滚音乐居然是大行其道的,看起来他们的摇滚可要比我们滋润得多了。
莫非是因为那几句看起牛B而其实俗不可耐的唱词,日本的摇滚音乐莫非真的已经堕落成电影里所描绘的那种落魄。
其实我只是想说,摇滚音乐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可以用那种高亢的曲调串上几句写意的歌词再加几个类似“臭水洼”之类的陋词鄙语就真的成了摇滚音乐。
其实我还想说,摇滚乐队并不是留个看起异型的发型或者化个带点颓废或者多少有点惊世骇俗的妆就真的成了摇滚音乐人。
在我看来,这似乎更像是一部打着摇滚的旗号而高唱流行歌曲的伪摇滚题材电影。
可是其实有多少人会去真正关心这部电影里讲叙的到底是不是摇滚,也许这更像是一部讲叙爱情或者友情的电影,而不是摇滚题材的电影。
或者说,摇滚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噱头罢了,说到底这依旧只是想借着摇滚而走向特定群体的电影。
也许原著的漫画会更好看一些。
我想,毕竟那些音符上的东西无法用很直观的方法在平面的画纸上表现出来,于是,说是摇滚,也许也就真的成了摇滚了。
既然只是噱头的话,或者就真的把其当是噱头吧。
抛开这一点不说,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挺不错的。
不着边际的爱情作为虚线而围绕着表层的友情来表述,可是真正要表述的依旧还是作为虚线的爱情。
女主角Nana。
娜娜。
浓郁得化不开的沉重,甚至是忧伤。
这黑色的重得已经凹进去的眼影以及带着点苍白的粉底和艳丽得快要滴血的唇。
这样的妆至少可以让人有一种忧伤的错觉。
至少可以这样感觉,这个女子的确是忧伤地活着的。
微微上翘的嘴角以及尖削的下巴。
似乎是在宣扬着这个微弱的女子不死的梦和倔强的疲惫,还有困苦不安的生活。
前方。
进取;也许除了进取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点一根烟,永远漠然的眼睛里永远疲惫以及空白。
淡漠得可以连周围的空气也跟着开始弥散出一种死寂的灰白。
淡然的双眼,还有一个看似坚定的信念,以及一个苍白的脸庞。
之外,似乎已经一无所有了。
还有另一个女主角也叫Nana。
奈奈。
阳光,温馨,可爱而唠叨。
喜欢漂亮的商店和呆在家里煮饭洗耳恭听被单以及等心爱的男人回家。
男人问她,你从乡下来东京就只是为了做一个家庭主妇吗;她只会傻傻地回答说,这一切都只是为你而做的。
因为长得可爱而被不景气的老板雇用一个月后再被辞退,因此站在滂沱的雨中哭泣地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出现的安慰。
因为突然见到心仪的偶像而惊惶失措得落泪的女子。
同样叫Nana的同年女子,两个性格处于两种极端的女子,在奔往东京的列车上相遇。
一个去追求她挚爱的歌唱事业,一个去追寻心爱的男人。
同路。
不同途。
事业。
或者爱情。
完全不同性格的两个女人往同一个方向奔走;追求两种彻底不同的东西。
《Nana》。
这部电影里的东京被设置成了一个梦想的所在,或者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
只是不同的人看起来不尽相同罢了。
而Nana,在我看来更像是同一个人的两个极端性格被设置成两个人,在某种机缘下碰到了一起。
于是又成了一个人。
我在想,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最大一个因素也许也在于此。
任何人都是多种性格的综合体,而所有的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会成为我们的主体性格。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当我们的一种性格遇上另一种性格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这方面的欲望。
如果Nana只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也许这部电影就没什么看头了。
然而有了娜娜,还有一个奈奈。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人格分裂的童话版及终极版本。
性格迥异到了极端的两个同年同名的女子。
相遇。
东京,同样的一个地方的两种梦想。
碰撞,或者相互相承。
我在我的这种假想里欲罢不能地沉迷。
如果仅仅是娜娜和奈奈的故事的话,这部电影也许不再那么迷人了。
很多时候总是用奈奈的身份来旁白,这的确很适合这个人物。
爱唠叨以及爱幻想的小女人适合在任何时候在心里发表任何想法。
而娜娜,总是用一种漠然的表情在镜头里荡来荡去。
奈奈表述的总是关于娜娜的事。
破碎家庭。
或者是一个温馨的小屋。
自力更生。
或者是彻底没有主见和依赖。
Nana是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女子。
只是因为有了处处的对比反衬和时时的相互扶持,让这部电影在人物设置上来说已经接近于经典的高度了,就算情节设置上是那种常见的恶俗爱情故事。
当友情成了表象的时候。
所有的一切似乎只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努力扎挣。
如果掐掉最后的十五分钟的话,我会以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可是最后的十五分钟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当娜娜终于接受本城莲之后。
并非我不相信电影里所讲述的爱情。
只是娜娜接受本城莲的时候,看起来跟接受施舍没什么分别。
纵然被冠上了类似于理智崩溃的堂皇之名,可是依旧让我大倒胃口。
两年前当本城莲舍弃了乐队和爱情奔往东京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样的所谓爱情已经彻底死去了。
娜娜作为一个坚强的女人典型,要超过本城莲的音乐事业的决心没有半点值得置疑。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坚强的人,最后却在热烈的拥抱里安然地接受了本来应该已经逝去的爱情。
在我看来这跟急转直下没有什么区别。
理智破产而逝去的情感死灰复燃。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初可以因为不想生孩子而要歌唱事业而和本城莲分道扬镳。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初可以自己留在乡下坚持自己挚爱的音乐而放弃自己同样挚爱的男人。
这一点没有任何可信度。
也许可以说,是和奈奈在一起的生活改变了她么。
如果坚持用这样的观点的话,也许可以说,我被这部电影彻底地俘虏了。
奈何我没有办法真的这样认同。
我总觉得,这样的安排无非是制作方给出的最恶俗的讨好群众的美丽馅饼罢了。
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来粉饰太平呢。
是不是我们已经习惯地接受那些看似美好的结局,于是制作电影的人们也就习惯于给所有的电影安上一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呢。
也许我不是一个很安分的人,所以我会在鸡蛋里挑骨头地祈盼娜娜和本城莲成功地分手,然后我还有一个无须电影说明的祈盼,就是娜娜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她自己的梦想而超越了本城莲。
可是这样的结局也许没有把我的祈盼彻底的打碎,只是我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变成了奈奈的娜娜了。
在本城莲开完演唱会之后回来给他端上一碗饭说,这是专门为你而做的。
也许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女人面对情感的时候似乎没有办法可以彻底的理智。
可是至少娜娜的出现似乎曾经给过我某种希望,毕竟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女人的话,也许我会寄盼于她。
然而现在明白了,这只是一个假定的希望,当这个假定的希望被突然打破的时候,我终于开始愤愤不平以至于开始不停地叨叨念起来了。
奈奈是个小鸟依人的角色。
她的情场失意看起来颇有点可惜,或者说是遇人不淑。
娜娜最后和本城莲被奈奈撮合,也许正是电影刻意制造出来的错位思索吧。
一个本来就应该被呵护的女人没有能够在东京找到她的爱情。
一个本来只想在东京发展歌唱事业的女人都突然间成了幸福的小女人。
错位,彻底的错位。
娜娜手臂上的莲花本来还在哀怨地绽放,电影的最后显得多少有点妖艳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剪接。
回忆和现实被错乱地安排在那些段落镜头里。
北方的雪和东京的雨,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漂亮。
电影最后的镜头朝着一个满是阳光的窗口,电影里应该是一个满是希望的朝阳,我却看到了一个没落的夕阳。
电影之后,阳光明媚。
在我的电影之后,看起来似乎更多的是死寂和阴暗。
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假象式的希望。
于是过多的希望过后随之而来的就只能是越来越沉重的失望了。
娜娜是所有人的希望,包括她的新乐队以及奈奈的梦。
可是在我看来,娜娜已经不再是希望了。
爱情会让她越来越疲软了。
本城莲说过,等到退休以后会带着娜娜回到他最初被遗弃的那个旧仓库里抱着她一起老去。
坐在浴缸里的娜娜显得比奈奈还更软弱一些。
当她老去的时候,她会跟着本城莲一起回到他们最初离开的地方。
我想,或者不用等到她老去。
我曾经想过,这部电影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可是我越想越迷糊了。
逐梦,却错位地找到梦以外的另一些东西。
那么所谓的梦究竟是什么呢。
现在我明白了。
其实在镜头之外,冷眼旁观,我一无所有。
而所谓的摇滚,音乐,梦想,都是这部电影用来掩埋爱情本身这个已经泛滥主题的包装模式罢了。
其实这部电影不关梦想,不关友情。
只关风月罢了。
不管是娜娜还是奈奈,女人,终究只是找一个可靠的男人而后在厨房里度过漫漫余生而已。
这就是这部电影骨子里的大男人主义。
在我看来,本城莲实在只是一个小白脸罢了,就算已经功成名就。
娜娜、奈奈;Nana。
其实都是女人中的一个符号罢了。
或者说只是电影里表达这种大男人主义的一个镜头符号罢了。
朋友曾经在半夜四点在外地发信息给我吐血推荐的电影,我说半夜四点的吐血推荐,一定很吐血。
那时候看了朋友介绍的那部电影之后的感觉跟这一部感觉差不多。
除了剪接上给了我少许惊喜之外,这部电影,我不想再说其它了。
玩摇滚的女人也依旧是女人,爱情永远是不二的良药。
郁闷。
NANA。
这个名字,似乎就适合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女孩。
她如此帅气孤傲,她如此甜腻可人。
冷漠的,“我是娜娜”,干脆利落的日语发音不再多透露哪怕丝毫信息;卡哇依的,“嗨,我是奈奈”,粉嫩的齿音都听得见香喷喷的笑。
昨晚看完这部片子,感觉是很好的。
可也有很多朋友说,完全找不到漫画里的感觉。
情节似乎都还没铺开,就戛然而止。
矢泽爱的漫画我没有看过,据说至今还在连载中。
而还有一个喜欢视觉系的朋友则对两个演员相貌不满。
抱怨娜娜太老,奈奈则太难看。
呵。
先入为主大概也不是好事。
而我依然觉得好。
许是还没看过漫画原著的缘故。
对日本当今流行的偶像亦无关注,所以没有偏见。
两个女孩,名字相同,年龄相仿,各自有各自的记忆和轨迹,在列车上偶然相遇,命运就这么纠结在一起了。
两人之间的感情联系铺展延伸,节奏力度轻缓自然,不过不失。
诸多情节脉络亦是在意料之中,总之,是可以放松下来看的电影,却并不缺少感动。
能够让人内心触动,不管力道如何,在我看来就是不错的电影了。
也因此,这两个小时没有浪费。
许多女孩是会更喜欢娜娜的。
无疑。
影片开场第一个画面便给了她。
穿透嗓音,金属装扮,摇滚精神,瞬即击中人心。
而为何几乎所有的女孩,无论自己是何种style,内心深处都会对这种帅气洒脱的粗线条女孩怀有由衷的倾慕与向往,为什么,或许其实也没有什么为什么,女人就是如此,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结和情绪。
她是如此野性自由,意气骄傲,独立自我,简洁而势不可挡,青春激越的力量让人心惊。
而孤独和伤口是流放的根源,一如狡黠锐利的幼兽,不动声色但气场强劲。
超喜欢她烟熏黑的眉眼,利落短发,脖颈上皮带犹如兽环,黑色背心衬出线条完美的肩臂和坦然肆意的锁骨。
以及淡漠的声音和如履薄冰的眼神。
大崎娜娜,So cool。
如若我是奈奈,亦会欣喜而好奇地将她细细查看,在她蜷在地板上听着音乐入睡的时候。
然而娜娜对于奈奈的宠爱亦是显而易见的。
她叫她小八,如同宠物狗一般的昵称。
她和她是如此不同。
她倾听她,帮她出头,给她抚慰,与她分享最高兴的事情,得意的时候,也亲昵地吻她,到最后,也给她惊喜。
毕竟都还很年轻,而无论各自的背景道路如何相悖,心地依旧纯真清澈,渴望关怀和感情,也愿意为喜欢的人付出,还有足够心灵相通惺惺相惜的可能。
如果有隐匿、逃避和拒绝,那也只是因为,逆乱的,不过只是性情。
但若是年纪再往后推三年、五年甚或十年呢?
天知道,至少现在,我就很烦那些缀满蕾丝蝴蝶结的草莓女人,似乎怎么也长不大,似乎要被人一直保护到八十岁,亦舒说,怎么可以还这么天真,无耻。
又或许,只因为还不是那个灵魂里的另一个自己。
也曾经向朋友说起分别对于男人和女人的态度和感情。
女人和女人之间,很多感觉暧昧难明。
至少我是如此。
对于女人,通常我会持有更为严密的试探和警戒,许多细节均会以更为敏锐的触觉小心翼翼,与男人相处反倒会放松心机;然而,一旦某个女人走进我的世界和生活甚至生命,我会投放倾注更多的关怀和感情,比对男人深刻持久得多。
为什么,其实也没什么为什么。
那种比友情更深切一些的爱,何其之好。
是会深入到生命曲折幽暗的内核,带来无法言明的力与光。
双生花。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活着灵魂里的另一个自己。
电影似乎主要偏向的是以娜娜为第一女主角,奈奈只是为了衬托娜娜而存在。
所以奈奈的描写也就很随意了。
但是基本上 电影还是很忠实于原著的,看过漫画的人也许都会对电影比较失望(真一,真一啊...),但是对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我的同学和我一起看,我看得很平静,但是她就很激动这是我们学校一个没有看过原著的同学的帖子: 影片一开始,就是中岛美嘉穿透力特强的演唱。
心里面不禁暗暗说了一句:不赖嘛。
浓浓的秋冬气息慢慢地从银幕中渗出,弥漫在漆黑中。
抒情的配乐衬着雪景,与热血沸腾的concert相映着,好像两个NANA在对话似的。
感觉不断地被牵引着,一旦陷进去了,就再也拔不出来。
后来,看到NANA与REN那一段,我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也许是导演把爱情刻画得太沉重了,又或者这样的季节本来就是比较适合沉重的爱情。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_^
这是糊弄三岁小孩的
就电影来说,是部不错的片子。爱,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都是美好且伴着痛苦的。姑娘,不管以什么姿态出现,都要独立,追求自我。中岛美嘉是没有眼线会死星人,松山研一萌得一塌糊涂,尽管他的脸上随时挂着一根奇怪的链子,除了他,所有演员都是火柴棍腿星人。阿泰有点出戏。宫崎葵是日版王珞丹
三星半
还是动画版好看
因为中岛
空洞的电影
中岛美嘉的声音在里面是个巨大的亮点 短发女生很有爱
从漫画一直追到了动画,歌很好听,可惜了貌似不是中岛美嘉唱的……
女主唱把摇滚乐表现的有一定现代感,个性张扬
让另一个世界的自我去拯救未来,叫我们去发掘自己的伟大。
看这样的傻B片子,真tm蛋疼。要表演没表演,情节又俗套的一B,寥寥几处演唱让人情何以堪啊,这也叫rock?我艹。浪费时间。
雖然拍得不好,不過我還是哭了,中島美嘉外形上跟娜娜相像,不過原來她不大會演戲,其他角色也是,不知是青澀或是太在意漫畫人身本來的表現方式,人人也演得拘謹,唉,蓮是不用說的了,樣子真的差很遠,還好他演重遇娜娜那種小男孩似的不知所措,比較像樣。下集上映時,我還是繼續看的。雖然,真的拍得不好。
和漫画差的有点多
喜欢宫崎あおい甜美的样子,很忠实于原著,背景道具服装等等都力求完美。
不如漫画
两个本不该有什么的人却有了交集。人生真的很奇妙
配乐还行..
还是动画片好看,中岛美嘉还是唱歌合适啊!!
真心不喜欢宫崎葵
挺早以前看的,没什么印象,因为当时没看出什么感觉,个人不是特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