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他在寻找灵魂的路上,而我重新开始。
2016年6月14日,距离第一次看《Begin Again》时隔将近两年,然而心情落得十分复杂,看着的都是物是人非的画面。
剧里响起的每一段熟悉的旋律都能勾勒出那年夏天的白云,澄澈的蓝天,铺满阳光的RER站台,还有微风拂来的触觉。
隐约记得是在站台上等去往小巴黎的列车,《New York Melody》的宣传海报就搁在身前,我拉过他指向海报说:“想看这部,我们一起去看吧。
”那年夏天,2014年,法国,巴黎。
和他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队长2》,那时还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蜘蛛侠》是第二部,没多久走在一起了。
之后碰上UGC办理电影卡有优惠,一起填了表,交了RIB,拍了大头照,两人各自办了一张,每个月付20欧电影随便看,于是接下来大多的娱乐时间里都伴有UGC的身影。
办好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Lucy》,可是我已记不起《New York Melody》是我们一起看的第几部电影了。
对的,《Begin Again》在法国上映时叫《New York Melody》。
Keira Knightly,她小清新的声线模糊了我的记忆,在我印象里应该是Elizabeth Swann的模样,也已经忘记了Elisabeth Bennet的存在,或许是搭上黑珍珠号,穿过富丽堂皇的达西庄园,我跟着她从巴黎去到了纽约。
在纽约,她叫Greta,而心爱的人叫Dave。
印象最深刻的是Greta 流着泪转身默默离开,留下DAVE和他的舞台,还有他热情的粉丝们,而Dave也同样流着泪看向她消失的角落。
在剧的最后,我跟着Greta和Dave一起哭了,就在Greta转身走的那一刻,即便她心里还活着Dave,却明白了他所追求的,明白了她所追求的,如同两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偶然交汇于一点便又各自重新出发。
后来他在iTunes买了电影原声,我听了一个夏天,无限循环。
每每听到专辑里的歌时,那年夏天的场景如同切换幻灯片,一幕幕在脑海里播映,门前的樱桃树,车站前的停车场,缓缓进站的列车,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娇艳的花朵,陪在我身边的他……我想起厨房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Greta听着听着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歌词里分明记载着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啪地甩了Dave一耳光。
当时他坐在我左手边,没反应过来靠过来问我为什么不欢而散了,我说Dave有新欢了。
Dave有新欢了,放弃了Greta。
我看着厨房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Greta听着听着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歌词里分明记载着一个不是自己的人,错愕吧,紧张吧,生气吧,啪地甩了Dave一耳光,而我分明听到有什么碎了一地。
可他并没有再靠过来了。
在厨房里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I don’t know if I’m fool’s getting this all wrongThat’s the dream too simple, perfect girl the perfect songAll I know is I can keep on wearing Lister’s guyWhen you’re the only one that seeds what’s read in my eyesYeah take me to another space, and timeYeah take me to a higher placeSo I’m bout to get out of other ways, I don’t mindYou’re all I know that everything’s nothing to find I have you我想起了厨房里的那一幕,那一幕还有那一幕。
Greta失去留在纽约的意义,而我在若大的巴黎里迷失了方向。
曾经Dave站在Greta的右侧,他站在我的左侧,Greta为了Dave来到纽约,我为了他留在巴黎。
那一刻,我和Greta一样都想逃离这个物是人非的地方。
最终,是他离开了巴黎,去到另一个向往已久的城市继续深造,我慢慢地缓过神来在原地继续跌跌撞撞了一些日子后也离开了这个在我人生里无法黯去的城市。
虽然我没能像Greta那样发光发热,可我想或许他在寻找灵魂的路上,那我还是要不停地在挫败里重新开始。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因为股灾有好多人推荐,所以去看了。
我一度如此向往的影片,被褒扬成可以重振股民信心的影片,结果女主居然是05版傲慢与偏见的女主啊。。。
从此在我心中该演员简直就是烂片代表了。
虽然离看完这部片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一看到海报还是停不下来要吐槽的心情。
单从剧情来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连这种文艺片,女主都必须是拯救自己、拯救男主家人、拯救男主家庭、甚至差一点连男主都要一并拯救成自己家人的设定啊。
好好的演一场歌舞片,不要把每一个明星上位之路,都当成一定要跟经纪人有啥暧昧情缘的牵扯在一起,这样做真的好吗?
像我这样的小清新,要不是小胖纸出现打断了后续,不然我真的接受无能。
看在小胖纸的面子上,我给三星。
begin again里有一个的场景,音乐制作人丹和kk使用着分频器听着kk手机中的曲库,漫步在纽约的街头,私以为这是电影中最浪漫的一幕了。
begin again是导演又一部“好听的电影”,相信这一部的OST依旧会如同once一样受到不少人追捧,上一部讲的是对音乐的梦想,而这一部则放在了对音乐的态度,是选择民谣还是流行,是选择小众还是大众,是选择免费还是付费。
这是每个人对音乐都会有的态度,其实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有喜好之别而已。
所以当kk听着前男友的新专辑时,听到自己的歌被改编成流行,分别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当前男友享受的站在聚光灯前时,她就已经知道这是不属于她的音乐了,最后选择转身离去。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音乐了,好听的音乐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丹那样脑补出强大的编曲、配乐,也不会像kk一样仅仅听一首歌就能知道男友出轨,我们只是普通的大多数,但是我们也期望有那么一刻能够在喜欢的人的手机里听到自己喜爱的歌曲,至于歌曲是民谣、摇滚还是流行,小众还是大众,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永远都是和你听歌的那个人。
来自爱尔兰的导演,整部影片都有一种老式的浪漫。
我出生前后那三年,约翰是摇滚乐队“The Frames”的贝斯手。
他不仅参与录音,还为乐队制作演唱会录像和音乐录影带。
属于音乐的故事永远那么动人。
以下摘自最佳影评:(我只是把喜欢的文字摘过来,留给自己欣赏)观影过程就象在清新的午后看着雨点打在池塘上,一个连着一个的惊喜,让你不忍心看它结束。
凯拉奈特利的唱功的确是不怎样,好在这个角色100%符合她的气质。
有态度又甜美的平胸玩乐队女孩,穿卷腿裤真是不会有人比她更好看。
马克鲁弗洛一向适合神经西西心中又很有追求的中年大叔,最最好的是电影并没有俗套地让男女主角在一起,或有一夜激情。
他们的激情全在那一次次的录音中升华,太好了。
骚当本来不指望他有演技,但事实是有惊喜,从一开始的青涩文艺格子衬衫男到成名后那一点渣男特质,最后那首"lost stars"的高音真是惊艳,也是全片高潮。
看完电影回来后replay 10遍不止。
此外配角也出彩,学院气质拉大小提琴的姐弟、嘻哈风格的黑人鼓手和贝斯手,哪个玩过或想玩乐队的人不梦想有这样一支混搭的组合呢?
他们一起在天台上、桥洞下、纽约的地铁里玩音乐做唱片,实在是酷极了。
录音这几段拍得美好可爱,是给流行音乐,也是给纽约的一首情诗。
我喜欢影片传达出来的精神,好的音乐在街角巷尾,人人都可以享受。
就象歌里唱的:我们是银河里的灰尘,我们是迷失的星星,只是想要点亮黑暗。
故事的结尾,女主骑着自行车,没有成名,没有和哪个男人在一起,她用一块钱卖掉了这张专辑,上传成功的那一瞬间,她的生命,那些歌曲的生命,又迎来一个崭新开始。
记得五年前初次荧屏邂逅Once,那时的我还是高中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生活中只有喜乐,并无伤悲。
音乐对于我,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静生活中的佐料,无关痛痒。
就连Once中的If you want me也被我强行用来变成了表白歌曲,只可惜现在他也成了那曾经拥有。
昨晚,坐在AMC的大厅里,等待着荧屏亮起,却并不知道Begin Again将是怎样一部作品。
之前并没有看任何简介和影评,去影院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但是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我就相信这是我与它无法错过的缘分。
虽然电影大厅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二三十人,但是Begin Again 101 分钟的故事却饱满到足以让整个空间完完整整,又刚好留出了空隙让你呼吸和思考。
摇摇曳曳的暖色灯光,虚虚实实的长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John Carney把如此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俗套的故事讲的恰恰好好,不煽情,不拔高,亦不偏执。
故事看似平庸,中年音乐制作人绿巨人遇到瓶颈,在pub发现被明星男友出轨的Keira, 惊觉这是自己要的美国好声音,于是两个人一起走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找到了出路。
故事的梗概听起来如此三俗,可是通过John Carney的镜头,我看到了音乐 。
十年前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因为对音乐固执的追求一路变得酗酒、暴戾、偏执,直到被自己的音乐厂牌开除,妻子疏离,女儿厌恶,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十年前的名头压垮了他一度膨胀的自我,却没有埋没一颗深爱音乐的心。
就在人生的低谷,他在一个乱哄哄的酒吧中,看见了被好友拉来散心的Keira。
Keira细弱的身子背着木吉他站在台上,紫红色的灯光打在她的头发上,染上了一轮轮的小光晕。
台下的酒瓶碰撞、人声喧哗,而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台上唱着,不可谓不失落。
就这样在两个人在最落拓的时候,音乐却带来了故事的转机 。
他们开始了一场音乐的狂欢,在纽约城市的中央,他们搭起了自己的录音棚,天台、地铁、街头巷尾都成为了他们的演出场,城市的声音也成为了他们乐曲中最天然的伴奏。
他们灌制的不仅是专辑,更是对音乐的初心。
音乐逐渐抹平人心的创伤,最初的不甘慢慢通达,逐渐被更大的快乐所充实。
一个美好的夜晚,Mark带着Keira飞奔在纽约的大街小巷,Keira 的音乐收藏通过Mark的耳机接孔传送到一左一右两幅耳机中,此时的他们的心满满得都是快乐,爱人之背叛、妻女之疏离已在音符得跳跃中慢慢被愈合。
然而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Keira爱上了Mark,他们两个live happily ever after,我一定会失望地质疑John Carney是不是也廉颇老矣。
但是音乐连接的得绝不仅是浅显的男欢女爱,是心灵,所谓 soul mate,即是如此。
在夜的衬托下,Dooley Wilson低沉的嗓音缓缓流淌,Keira和Mark只是深深的望着对方,目光中水波摇曳,仿佛已经道尽了衷肠。
点到为止,才足以致远。
影片中还充满了可爱的细节,Keira的好朋友,那个胖胖的大胡子流浪歌手,从头到尾永远充满激情地对着街上冷漠的行人放声歌唱,从未放弃从未颓废。
也是他毫无保留地收留了Keira,并带她鼓励她为所有人歌唱,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在听。
音乐,是给予自己力量,与他人无关。
在影片的结尾,Mark抚平了戾气,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Keira也不再纠结于男友的背叛,独自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最后摇曳的长镜头中,Keira的身影慢慢走出了被阳光铺满的屏幕,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一个失魂落魄的唱片公司创始人,一个失恋悲痛的歌手。
爱情故事也好,音乐故事也罢,音乐终究是最自由最纯真的。
配乐、场景、情节、情绪,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恰到好处。
很好很感人。
对于真正喜欢音乐的人,用心去爱音乐的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体会的影片。
无论你喜欢古典、爵士、朋克还是金属。
无所谓哪一种,此片都会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音乐梦!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电影。
每一个人物都那么丰满可爱,塑造和演绎都不止于主角,孤僻的violet,一脸害羞弹着吉他,连接受父亲的吻都那么“勉强”(最爱的一幕);每一条情感线也都含蓄真实,最喜欢的还是dan和violet之间的父女情,violet每次关上车门欲停又止向家走去的脚步,dan望向女儿背影的不舍眼神,不只gretta看了出来,观众也能不自觉地读懂,不需要时时刻刻告诉每一个人我一定要穿越亿万光年飞回地球去见我女儿;还有gretta在人行道上道别时脸上泛起的潮红,即便不能准确用亲情友情爱情来定义的情感也能确切又含混地表达得恰到好处……所有这些都没有用力的呐喊和一股脑的“爱”倾泻而出泼在你的面前,一切都像音乐一样缓缓流淌,化作不知不觉轻轻划过脸颊的泪水。
全片无败笔,轻轻松松演过,轻轻松松看过(最近好怕看电影看到累)。
凯拉·奈特莉在片中真是美,以及每一次着装。
——我只是偶尔写写歌。
——那你为了什么写歌?
——什么叫为了什么?
为了自己高兴,为了我的猫。
——是嘛?
那他喜欢吗?
——是她。
是的她喜欢。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她会发出满意的咕噜声。
——也许她在喝倒彩。
——不,她很有品味。
她听莱昂纳德·科恩的歌也会咕噜。
看完最想说的是女主很有个性,很独立,她不留恋任何一个,她选择离开和成全,她选择赞美与指引,她不畏惧,她勇敢面对。
电影很妙的是片尾处女主看到戴夫看向自己时,露出来少女一般开心的笑容,而戴夫转而开始像之前录好的专辑里的一样,变成热歌来唱,镜头再转到台下的挥舞着手的热情观众,女主的笑容凝固消逝了,她的眼泪流淌下来,她毅然转身离开了。
我觉得女主就像是纯情地爱着之前的幻想,戴夫变了,她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确信自己不爱他了。
这些也都在一瞬间。
戴夫以前可能是这种幻想的载体,而在他受到世俗激发,本性暴露出来之后,那个人女主就不再认识和在乎了。
所以说这也反映了女生可能一开始就是喜欢着自己想象中的你而不是那个你,你变了她也就不喜欢你了,应该说是怀疑自己之前爱着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女主说:“我们没有梦想,他有梦想,我之前怎么不知道?
”戴夫隐瞒了自己的梦想,从仅有的戴夫出现的片段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为人不太地道。
首先,他出轨;其次,他出轨不告诉女主,还写歌给女主听;然后,女主转身离开他也没有挽留,他完全没有把女主当作是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只把她当作是附属的物件来对待吗?
还有,女主离开后他也没有主动联系,你冷静下来了你不联系吗?
直到女主给他留言他才回复,而且回复的也是那么不走心的话……真让人难受所以戴夫是否真真实实地爱过女主,我不知道,喜欢肯定是有的,欣赏肯定是有的,至于爱,就不得而知了……ps. 很喜欢啊!
电影里的歌曲都超级好听,有感觉。
应该是一类人很爱,一类人不屑的电影吧。
剧情totally cliche,中年危机男遇见文艺失意女,因为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产生共鸣,发乎情止乎礼,最后温暖励志大结局。
是你无聊周末不知道干什么时会loop一遍又一遍的鸡汤电影。
可我相信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姑娘很有代入感的是不是!!
来来,挥起你们的小手让我统计下人数!
主要有赖于女主角的设定真是太精准了:文青,穿碎花棉布裙子,大都市漂,唱小清新,虽然没多少钱,但是有逼格的。
纯真,不势力眼,没架子,有不成功的感情经历,她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本质上还是个女孩呀!
没错,就是老女孩!
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在热舞的潮男潮女中穿着棉布裙听着老掉牙舞曲自嗨,比起跟上流行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是老女孩,才会对小自己一轮的中二少女也能平等对待,对街边卖唱的胖子和住别墅的有钱明星一视同仁,身份地位阻止不了灵魂交流;因为是老女孩,会在有钱前男友浪子回头后选择离开,心灵同步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没错,就是老土、固执又矫情呀!
我天,这不就是豆瓣主要受众群吗,我敢说随便拎出两个资深豆瓣姑娘都能找到以上特质。
只要任何一个男人暂时愿意去倾听她内心世界,就像影片里男主用个分滤器(那东西叫啥来着就是能插两个耳机的),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花钱也能泡到的姑娘!
所以说结局也算理所应当的:纯真的老女孩是不会去做破坏人家庭的挫事的,也不会和心灵已经不一致的前男友复合,更不可能上了资本主义的当所以专辑放网上才卖一块钱。
可是,如果换个人来讲这个故事会怎么样。
比如男主对女主真情告白那段,“两个人维持18年婚姻很难,我老婆爱上了另外一有妇之夫又被玩弄了blabla”,你信不信,如果让不加v木老师分析,她绝对会说:“你肯定平时就沉浸在你那些没人听的音乐里吧,事业不成功,不教育女儿也不顾妻子的心灵世界,所以女儿叛逆妻子出轨,你现在不弥补错误还想靠着悲惨故事骗小女孩,脏!
”,如果换个中国逼格过高的导演来拍,比如李玉,肯定会让女主的北漂梦破碎回老家嫁人结束。
好在导演的野心只是熬一锅美味鸡汤,不是什么大补中药。
女主的歌最终大卖,男主也和老婆重修旧好,美好的结局收尾。
在我看来最棒的不是结局,而是女主短信留言前男友那段。
本以为她会大骂男主f****off之类。
女主只是轻描淡写地唱了一首歌。
是呀,这时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渐渐清晰起来:爱的时候全情投入,爱消失的时候,也会维持姿态。
这才是真正的老女孩。
顺便诚心建议一下:像这样的老女孩,就应该找那个街边卖唱的胖子那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陪着自己的,真诚地真心地欣赏自己的人!
昨天看了Music and Lyrics,片中有一段男主与女主讨论了歌词与曲调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女主说曲调给人的刺激仿佛性吸引,直观激烈,而歌词才是让人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内在与真实面目的部分。
在此之前我听歌很少在意歌词,这大概说明我是一个只注重肉体欢愉的人?
总而言之昨天我看了Music and Lyrics,感觉不甚满意,想起同类型片中最为喜欢的一部begin again,就在今天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知道这部电影源于lost stars,非常好听抓耳,太好听了,听过无数次,但却真的没有一次认真地看过他的歌词。
我英语又很差,除了那句灵动的难以忽视单词又那么简单的“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和多次重复的“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我确实没有仔细去想里面的歌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重温,剧情早已熟悉,加上昨天看到的那段讨论,于是终于沉下心来看了眼歌词,才发现这说的是个和我想的不太一样的故事。
近来情绪不对,本就囿于年少的理想与长大后的现实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但凡看到一点稍微有关联的内容就开始郁郁寡欢,很有病,看到这首歌,又难免想起了这一点。
结局处KK看着AL在台上唱歌落泪而离开,最初看这里时我还与朋友调笑说要是骚当愿意给我唱一首lost stars我能打着滚的和求他复合。
但现在,其实也是能懂了。
对于主角本身来说,年少时的理想与成熟后的现实是可以不存在任何矛盾的。
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长,想法也会变,年轻时想要的几年过去就不再渴求了甚至觉得很可笑是一件多正常的事情啊。
梦想时时刻刻都在变,变得更现实,更可行,更利己,更妥协,更容易实现,随后一步一步靠近从梦想蜕变成理想的目标,随后完成它,作为主角来说,从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就是真实的,幸福的。
这个现实的目标不一定要与少年时的理想相悖,更多的可能只是毫无关联而已。
所以一段时间风行的什么“最终长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其实很可笑,如果谁长成了他讨厌的模样,请去抱怨自己,不要抱怨时光,我们大家更多的都只是长成了小时候没有想到过的模样罢了,至于这样子讨不讨厌,就看自己了。
活成了个南辕北辙的样子对于自己来说可能真的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最多午夜梦回忆起年少感到一阵短暂的哀伤或是惆怅,并没什么大碍,可对于旁观者来说,总还是令人伤感的。
旁观者可以是很多身份,像我这样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的真正的观众,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爱人,只要不是他们本人,就都是旁观者。
旁观者用与己无关的眼光把他们当成个故事去审视,一眼从故事的开头看到结局,年少的豪情紧挨着被摔打妥协后现实比邻而居,对比太强烈,很难不产生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哀伤。
Gretta在Dave演唱时最终落泪离去,可能是觉得曾背叛了自己选择别人却又最终把那人甩了的男人实在是很难再次去信任,也可能是觉得他已经不是自己曾爱恋五年的人了。
Gretta在看见Dave获奖感言时震惊又疑惑:“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梦想,我了解他,过去五年我和谁住在一起?
”Dan回答:“和一个摇滚明星,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会成为摇滚明星而已。
”梦想是会变得,人也是,谁能要求一个活生生的人永远保持着自己上一秒的样子不发生任何变化呢。
每个人都在向前走,可步伐频率各有不同,甚至选择的路径也不一样,能够拥有一段时间的合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要是不再合适,可以选择勉强自己改变,可以去改变对方,可以干脆选择分道扬镳。
而要是等发现的时候发现已经差了好远,可能放手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比较轻松的选择。
可Gretta是Dave的女友,她多少有资格去左右Dave的人生,有理由去评判这份“失去”是否可悲可惜,而我们这样的观众,确实是真的一点点这样的资格都没有的。
毕竟从最开始,是谁允许我们将别人的生命看成一个故事,擅自沉浸其中,试图掌控操控的呢。
如果真的不再合适了,还是……放过自己吧。
Dave开始顾忌大众的喜好而舍弃了歌曲的魂魄,大概从那一刻开始Gretta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
Lost Stars唱“ Woe is me if we're not careful turns into reality,Don't you dare let all these memories bring you sorrow.”留下点让自己好过的东西吧,别整天自我折磨了。
太喜欢结尾了,真实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有些人会有交集,有些人则永不再见。
这不是马老五的骚当么🙂话说有点俗的电影,困境中的救赎
冲着Mark_Ruffalo来的...........
看到头疼
走出影院,偷偷删除了手机里百分之八十的歌。
音乐的力量,一听到lost stars就绷不住了,没有原因的触动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74633/
故事情节很简单,也就是歌很好听
两年siff都没赶上,进院线跟着清洁工大妈大爷一起看到字幕黑屏,夏天汽水的味道
民谣,不代表小清新。小清新,不代表高级。但凡是个女的,假装文艺,假装有品位,都要玩一把小清新,每个女的都觉得这样的自己很小资,很独特,很有水准,实则因为音乐的单薄,简单,平庸,千篇一律,带来了审美疲劳和乏味。就像这部电影,所谓的小清新,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浅薄,叙事上的空洞,制作上的乏善可陈。
城市和音乐真的是一拍即合的恋人,听着音乐走路都有风。治愈系电影,放空心情后奈特莉的血盆大口都不那么讨厌了。 PS一定要给译名“歌曲改变人生”点赞,6个字完全提炼出了电影本身。
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陷入情感的糟糕回忆中无法自救,两个相似的人遭遇,在纽约这个大城市中,使用充足的环境音来制作专辑,没有陷入传统故事中人物都有了好归宿的窠臼。放下曾经的自己,再次重发。流畅的商业制作。
“重看002”——绝境逢生的老树新花不在于音乐的引入,在于反抗感的制造。跟刘别谦或老派爱情靠偶然拯救套路不同,男女面上是解决俗套的爱情、家庭、事业困境,实则是两个拒绝随波逐流的协作反抗大势。所谓“begin Again”有点中文里“回到初衷、重整旗鼓”的况味,化繁归简、无往不胜。
歌很好,足够了。金牛万达9号厅。
奈特利的戏难看得犯罪,从未见过镜头感如此之差的演员,有本事多年不变也是一种英雄主义了
並不是一部拍給我看的電影。因《曼哈頓戀習曲》不僅是一齣載歌載舞的影像音樂劇那麼簡單。它的劇情一直在談一件事情,那便是「聽音樂」這種行為。在本片中,如何寫音樂,波及了男女主角的事業;如何聽音樂,則左右了所有人物的生命。但我不懂聽音樂這回事,根本進不去電影裏。
mapmovie
骚当唱的版本好听多了。对某演员真的完全喜欢不起来。。。
#SIFF2014#三星半,美式励志;原声比电影本身好得多,运用环境音是个不错的概念,利用网络销售更搭上顺风车;loser 重振,爱情收复,创伤痊愈,破镜重圆,这一切都太美好,就当是理想国童话吧。
我怎么就那么讨厌这种hipster啊 喜欢这片子的人一年能听超过50张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