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有些时刻生活呼唤着需要有变化.一个变化.就像是四季一样.我们的春天是完美的,但是夏天已经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我们想念着秋天.现在突然地,变得寒冷起来.太冷了以至于把万物都冻僵了.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的爱陷入冬眠,它被雪花惊醒了.但是那些还在雪中沉睡的东西,并没有意识到死亡.请珍重. 我们见过面吗? 我觉得咱们好像在哪里见过 你住在哪儿? 第七区吗? 没错吧? 不太爱讲话 我不知道 但我觉得在哪见过你, 很奇怪 你给我感觉很特别 你相信"心有灵犀"吗? 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咱们好像在某个时间 某个地方见过面 我说见过你, 而且很想和你说话 这种欲望很奇怪, 也很强烈 我对自己说, 如果走之前 不和你说句话 那我就会错过, 错过...
这张盘睡在那里很久了,一直想找个可以安静下来好好思考的时间来看她,可是在这不安分的世纪,想要心如止水真的很难。
于是,随便的看了。
电影节每年都会组织一部电影短片集,不管是不是为了证明只有这资深权威的电影节才配得上这数十位导演的齐心协力,结果总是好的。
数十位导演冥思,等待灵感迸发的那一刻。
几年前曾看过《十分钟年华老去》,伴随着大提琴的低音,读完了二十个发灰的短片。
那次是真正的失落与震惊,二十位世界响当当而我又完全不认识的导演,二十个引人深思情节错乱的电影。
只有寥寥几个可以勉强看得懂,其他的看了许多遍都无法和导演达成心灵上的共鸣。
而这次的短片集,却看懂了。
所有的片子,心灵上都是光鲜的。
十八个故事,像融化了的水果糖,流着蜜蜜的汁,不是很鲜亮却很浓郁的色彩。
他们都是心灵与思想上的浓缩,短短六分钟。
不想说每个故事,因为他们不只是一个故事,说也说不全面。
直想说,一百二十分钟里,书写了巴黎,the city of love,停留在爱与生活层面的巴黎。
故事中,掺杂着冲突,文化差异,误解,叹息,亲情••••••有限的街区,无限的故事,和爱缠绵。
说巴黎是座爱城,太片面了,我想,这是座感性的城,人们过着感性的生活,才显得这里的爱是那么浓厚,那么特别,像是上帝对这座城市有所垂青。
这次短片的导演们平民了许多,据说是耳熟能详的,不走高调的导演。
但是,由于我的浅薄,认识的还是不多。
这是十八种风格的电影,差异并不时在手法,情节上,而是整个的设计和感觉。
他们有很多雷同,长镜头,场景不停的变换,快闪,大段的心理独白和静止,可是他们的不同就是在这些雷同中慢慢渗透出来,即使类似的镜头,那种不同导演的文化背景和思想都在拼命地呈现在人面前,告诉人们他的与众不同。
记得在看《十分钟》的时候,唯一看得最明白的就是陈凯歌的,这次抱着同样的心理,想着中国人演的电影也应该很好懂,可杜可风毕竟是外国人,即使在中国人中混了很久,即使拍了部中国人的短片,在中国人的地盘,还是拍了部彻底的洋电影。
太视觉的电影,有些唐突,还有些王家卫的感觉。
这是十八部影片中唯一没有看懂的,尤其是不明白为什么配乐是王菲的《天空》。
中国元素在世界里越来越多了,不经意发现了许多很中国的东西。
写有“龙”字的牌匾,中国女孩,中国饭馆,还有些不记得了的中国东西。
最喜欢的是艾方索柯朗的《马叟公园》和汤姆提克威的《圣丹尼斯》。
是我喜欢的出人意料的结果,感性纯真的演员,有关亲情爱情的情节和对话,童话般的场景,很巴黎。
关于这座城市,有无限的话语,无限的思绪。
十几个区,反映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状态。
十八個淺顯易明的小故事,遊客看不到的巴黎。
印象較深同時較為喜歡的有:Tour Eiffel:默劇小丑的愛情故事,扮開車到處去的肢體動作超強!
全場爆笑。
Parc Monceau :你以為他們是一對偷情男女:老傢伙與背夫偷漢的少婦。
這印象一直延續到影片最後三十秒,觀眾才恍然大悟人物關係,很聰明幽默。
Pere-Lachaise:即將結婚的兩人應女方要求去Oscar Wilde 墳前朝聖,男方極度不以為然,幾乎導致分手。
Wilde顯靈助男方一馬,加插經典章句,輕鬆搞笑。
五分鐘的清新小品。
Quartier Latin:中年夫婦述說近況談離婚,禮貌周周卻又互相調侃,相知已深,對答像是理所當然,然而不無悲涼。
我們這個年代絕不陌生的場景。
14e arrondissement:中年的美國婦人到巴黎圓夢,一口流利但美國口音濃厚的法語,將身世娓娓道來,淡淡的孤單寂寞。
最感人的是公園長椅凝神淚盈眶一幕,鏡頭停在主角臉上,極緩慢地,眼眶漸濕…Loin du 16E:年青的母親為了生活,放下自己襁褓中的嬰兒,舟車勞頓去照顧富人家襁褓中的幼兒。
母親的無奈與悲傷,深鎖眉宇。
Tuileries: 高安兄弟的短篇,一如既往帶點黑色幽默,Steve Buscam 的臉還不是普通的難看,但他演戇遊客的迷惘眼神簡直一絕。
Place des Fetes異地人在巴黎掙扎求存,潦倒失敗的悲慘故事。
但有些故事水準實在……像Porte de Choisy,如果對杜可風有期待,會徹底失望,毫無章法亂七八糟。
作為中國人,只能嘆句:老外啊,到底要讓中國人(男男女女)耍Chinese Kungfu到甚麼年月?
到底要單鳳眼代表全球中國女性到哪個世紀?
真是受不了你們!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老掉牙的吸血殭尸的故事,魔戒 Elijah Wood主演。
與巴黎有甚麼關係?
在哪兒拍都可以吧?
可是這種老套拍來幹嘛?
整體可以看,不過要有心理準備有些真的不行。
看《巴黎,我爱你》的过程就是一场爱情的旅程。
第18区的蒙马特,陈旧,散乱的空气弥漫了故事,找寻停车位的中年男人,邂逅昏倒在他车旁的女人,一样的孤单在温暖中探求着抚慰的可能,是巴黎对爱情的彷徨。
塞纳河畔,人群中沉默的男孩远远的注视着黑色头巾包裹的女孩,他伸出援手,他称赞美丽,他在清真寺门口等她,与无法交流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找寻着他们爱的共通的语言。
马海区,巴黎有名的时尚同性恋区。
Le Marais一间画室里年轻的男孩相遇,他企图用言语掩盖交流的真实。
然而或许他们听不懂彼此的言语,但眼神告诉他们彼此的心,已经紧紧依偎在一起。
卢浮宫的所在地铁站,憧憬着蒙娜丽莎的美国观光客,被一对不可理喻的情侣和不谙世事的孩童在地铁站里“折磨””。
现实超越了幻想,蒙娜丽莎散落一地。
Porte de Choisy中国城,法国造型师遇到中国动作美女,他在相册中选择了黑发飘扬的她的美丽,中国式的神秘遥远的美丽。
16区,天还未亮,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儿所,然后乘公车去市中心的法国人家照顾别人的孩子,她给两个孩子唱相同的歌谣,虽然他们永远不可能一起听到。
12区,巴士底广场,他决心和妻子分手,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然而癌症改变了他的决心,生死永隔之前的这相伴重新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在得与失之间,太太的红外套碾碎了他的心。
2区,胜利广场,母亲午夜在与已经离开人世的爱子重逢,可儿子说,妈妈回去吧,爸爸在等你。
7区,埃菲尔铁塔,小丑温馨的爱情故事是我的出生,好像是说给儿童听的故事,其实又或许是给成人看的。
17 区,Parc Monceau蒙梭公园,说着法语和英语的两个人,年老的男子搂着年轻的女孩,争执,聊天,相拥又分离。
19区,有色人种的聚居区。
他工作时看到她,却在和她相见的瞬间失去了自己。
9区,Pigalle,相伴几十年的两个人,谈论一切,竞争,相拥,抚慰,没有尽头。
8区,玛德莲娜区。
半夜,吸血鬼出没。
他不可自拔的深陷爱情。
20区,拉雪兹神父公墓,王尔德从坟墓里跑出来,帮英国情侣破镜重圆;它们因为王尔德著名的唇印而争执,又因为王尔德著名的诗句而复合。
10区,圣丹尼。
听障男孩与怀着演员梦的美国少女在电话相爱,他们相遇在她排演角色的时候,他看不见她,他想象他们的爱情,在时间与地点之间穿梭,巴黎的熙熙攘攘。
他一直到最后还在说,他看得见她。
6区,拉丁区,散布着咖啡馆,书店,还有名牌学府。
两个人年过古稀,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使用英语,他们在怨恨中依赖,爱情和生活本就不那么简单。
蒙素立公园。
旅者用自己的视角来感受巴黎。
而来到巴黎,才真正学会了说“我爱你”。
20位导演,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五分钟内可能发生的爱情。
各种身份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想法不同的人在巴黎上演着他们独树一帜又千篇一律的爱情,在交错嘈杂的镜头之间,故事淡化,爱情,友情,亲情和人浮现出来,充满想象力的在眼前翻花。
片子最后几个故事通过片段的画面穿在了一起,你突然发现这些人物可能曾经擦肩,可能相识已久。
在巴黎,有很多种可能性,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
正像制片人所希望的,通过这部集锦片“将爱的神话与巴黎的神话结合起来”,并且“向巴黎和电影致敬”。
写于二零零八年
巴黎我爱你相爱,旁边的一切在变化,不变的只有你和我。
相爱,旁边的一切依然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转动,变的只是你和我。
或者分手的时候我们一样伤痛无奈,然后,你继续遇见不同的人,我与夜色中的巴黎对饮。
我站在窗前,看见另一个窗口内衣香鬓影中貌合神离的她。
我向她举杯,她失神的眼中漾起一个微笑。
电影结束了,故事,有的在继续,有的已经落幕。
或者彼时生活中的主角,换套衣服,又继续在另一个场景中粉墨登场。
有时,我们去寻找,有时,只能等待相遇。
遇到的时候,伸出手去握住。
而对于一些人,生活是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悲喜剧。
而可能最终,我们可以做的是好好的爱自己。
我坐在那里,远离所办的事,认识的人,突然觉得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期待已久,又已经在生命中不经不觉的失去,刹那间,悲喜交集,悲少而喜多,我感到活力,对,活力,那一刻,我爱上了巴黎,我觉得,巴黎也爱上了我。
我们会轻易的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市,因为,空气中有他的味道。
如果爱情走了,我们会不会依旧爱这个城市,因为爱与习惯,留下来。
巴黎,是和纽约,伦敦,香港,苏黎世,上海一样听听名字就想去的地方,因为城市巨大的包容性和五光十色的魅力。
我们爱上一个人,喜欢看一本书,钟情一首歌曲,流连一座城市,是因为当中有我们自己的故事,投入了感情,所以感动。
一个一个的小故事穿起来巴黎的清晨与夜晚,一个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组成了巴黎的爱与哀愁。
坚持信仰的女孩眼睛绽放出美丽的光彩,阳光下少年为之钟情;失去儿子的母亲彻夜难眠,神帮助他见到孩子,紧紧拥抱的瞬间;扮作盲人接近艺术学院的女孩的男孩,人来人往的镜头中,拥抱,分开,背对彼此;夜游中的吸血鬼;美国来的演员;黑人女医生的咖啡,还有不知道在前有后果的故事,就像是街上的随处可见的人群,带给我们最真实的巴黎。
我一直在等,一直在等,等什么,不知道。
终于,一个人的旅行者,爱巴黎,感受到被巴黎所爱的女人,出现了,我等到了打动我的那个人,等到了我所想要的,会爱上的,巴黎。
她一个人旅行,走巴黎的小路,练习法语,在巴黎的最高处快乐的忧伤,在美丽的小公园里,找到自己在巴黎的一个位置,阳光中感受到爱与被爱。
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你爱的,也爱你。
于是我看到自己三年提着两个箱子来到上海时的模样,感受到自己站在高架桥上望着这座城市的快乐的忧伤,找到那个与我坠入爱河的人,端午节清晨的栀子花香,那些快乐的,时光。
然后,开始奔波,很多城市之间的奔波,深圳,上海,香港,多伦多,迪拜,利比亚,伊斯坦布尔,温哥华,慢慢的,我忘了在一个城市久留的感觉,学会了尽快地适应,然后,问自己,习惯了一个城市,熟悉了这里的一切后,那种不愿改变的留恋是不是爱。
习惯了一个人,熟悉了他所有的生活,那种习惯的依恋,还是不是爱。
也许是吧,爱,是等待,爱,是相伴。
爱,是不离不弃。
但是,巴黎,不一样,它太精彩。
后记:这部电影创下了我一个看电影时间最长的纪录,大年28座飞机回家,飞机上看了一个小时,然后忙忙碌碌,直到上了4天班,今天中午休息时看完后面的部分,然后闭上眼睛,在办公室小小的格子间里向往巴黎。
有一种城市,让人无法抗拒,而身陷其中。
只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巴黎不是家,再美再好,不会久留,欣赏就够了。
亲爱的你,最爱的城市,是哪里?
是家乡吧,爸爸妈妈在的地方,无论贫穷,富有,在原地等待你的地方。
只是我们长大后大都离开了家乡,在另一个城市继续我们的梦想。
也许,最爱的人永远不能结婚,最爱的城市也要永远放在心中怀念。
爱一个人,说不出理由。
一部电影真的精彩,同样无从说起,只是,你的心会感受得到。
愿你有一个愉快的春日。
2007/9/20我坐在街角的咖啡馆,等待一个女人。
我认识她二十年了,每次约会,她都会穿那件红色风衣,哦,见鬼的,每一次。
当她做饭时,她都会轻轻哼唱那首《完美人生》,是的,每一次。
当她洗完澡,一定穿上粉红色的吊带丝裙。
当她想做爱时,就会攀住我的脖子,说“宝贝,我们是不是该做点儿什么?
” 一想到这儿,我就再也燃不起任何激情。
她此刻一定穿着那件红色风衣,手指不自觉地划过每一道栏杆,脸上洋溢着无知的满足的笑容。
你瞧,就算我现在不在她身旁,也能知道她所做所想所说。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默契,但是,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毫无新鲜感的日子了!
不想,不想,不想!
所以,我约她在这个我们经过无数次却从未进来过的咖啡馆,我要告诉她,我们必须离婚。
“吱呀”,门开了,有节奏的高跟鞋声音敲打着地板,“哒——哒哒”,她走路永远是这个独特的节奏,坚定的一脚,稍稍迟疑,然后快速两步。
我回头,果然,就是她——我结婚15年的妻子。
她穿着那件红色风衣,大红色,坐在暗暗的咖啡馆里,触目惊心。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件风衣。
也许是衬着她更加白皙?
还是为掩饰那渐渐不再红润的肤色?
她的微笑好像慈祥的老人家,仿佛在看着一个犯错的小孩,她是不是在说“亲爱的,我可以包容你的一切”?
你以为这样我就不会跟你说离婚吗?
不,我已经下定决心了,你别想拿亲情来压榨我,别想!
她叫了一杯咖啡,和我的一样,黑咖啡,纯的。
这是她跟着我而改的习惯,其实,何必跟着我改呢?
等等,我该想想怎么开口。
毕竟20年的感情,我也不想伤害她。
我抬头望着她,斟酌着如何让她明白这段婚姻已是无可挽回。
但是,她竟然哭了。
我什么都还没说,她哭什么?
天哪,她哭地这么伤心,究竟为什么?
这样让我怎么办?
她是不是也知道我要离婚?
不可能,她总是那么无知,那么开心。
接着,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是医院的诊断书。
我迟疑着接过来,仔细地仔细地看,心里有不详的预感。
“今天早上,医生说,我得了肝癌,大概还有一年的生命。
”她一边哭一边含糊不清地说了这句话。
这一句话,让这个约会的初衷完全改变方向。
我好像听到周围无数金属般的声音对着我咆哮:“你该负起责任来!
” 我也这样做了。
我搂着她回到家,躲进厕所给情人发了个短信“请忘记我吧!
” 每天,我陪她买菜做饭,听她哼唱《完美人生》,从她身后温柔地环抱她,亲吻她的脖子。
每天,我喂她服药,哄着她入睡,对她说“我爱你”。
每天,我送她鲜花,陪她到公园散步遛狗。
每个周末,我带她去新开的餐厅品味美食,让每个餐厅送她一朵火红的玫瑰。
我扮演着一个沉醉爱河的男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爱。
一年后,她在我的臂弯里死去。
她的面容安详而幸福,她的身体逐渐冰凉,我的心也跟着冰凉。
她走了,再也看不到她边哼着歌边轻轻摇摆身体的风情万种。
我抚摸着那件红色风衣,手指一寸寸下移,无法控制地失声痛哭。
很多年后,当我走在街头,忽然看到前方拥挤的人群里有一抹大红,鲜艳夺目。
我情不自禁地追上前去,而她却总是离我一步之遥。
我终于只能站定在街角,望着没有红色的风景,莫名的失落、忧伤涌上心头。
这就是根据《巴黎我爱你》里一个片段改写的小说。
非常非常喜欢“我扮演着一个沉醉爱河的男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爱。
”这一句话。
不可否认,巴黎不是谁都来过的。
即使可以出游,也是在罗浮宫附近转转就跑掉了。
所以,对于巴黎的印象一直是以传说的姿态展现在我们心里。
古老却时尚、浪漫也博爱,走在潮流的尖端却蕴藏古往今来的文化宝藏。
呵呵,还有就是美女如云、个性特异……。
对于身临其境的巴黎,过为遥远,过于奢望。
而对于《巴黎,我爱你》中的巴黎,那些建造在人性基础上巴黎经历,都在平实中展现着巴黎的魅力。
远观影像中的巴黎城市,密布的老式房屋此起彼落,决然没有现代化的特征。
就是这样的一块土地,成就了人类文化的推动和积聚。
因而,层层而入的美与神秘之感如同那些错落的中世纪建筑一样充满由文化积淀而成的沉甸甸的荣耀和向往。
24位导演的18段5分钟小故事汇成了艺术家眼中的神奇巴黎。
这些故事虽然题材迥异,各有不同。
但的确展示了巴黎的特征。
巴黎,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主题,就是巴黎的包容性。
这种海纳百川的姿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可以将外人的向往变换为相互的共通。
《巴黎我爱你》的巴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特征、不同取向都在这个城市中被融合被贯通。
即使,象那个美国游客在地铁车站被殴的悲惨遭遇,也经由旅游手册的提示而变得可以控制。
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人文的。
这种良美的氛围可以构建出那些美好事物的气息。
在英国诗人王尔德墓前吵架的恋人终究被李德尔们所营造的人文气息所覆盖。
美妙的文化氛围所传承的更多的是年轻人的爱恋,跨越民族、种族、疾病的各式爱情在巴黎的人文中生息繁衍。
法国男孩邂逅穆斯林女孩,美国女孩同盲人青年的心灵之恋,以及感人肺腑的黑人打工仔在生命最后一息中的满足。
任何城市都有感人的故事存在,但《巴黎我爱你》中的巴黎爱情都印象着浪漫之都所拥有的美誉。
城市需要人们的奋斗才能生息。
积聚千年文化的巴黎一样充满生存的艰辛和不测。
如小丑的人生,那张被手控制的笑脸以及碌碌而为中的乐观;如保姆吟唱的歌谣对着窗外想念着自己同龄却被寄养的婴儿。
这种苦涩中的生存状态在凯旋门的光辉后面支撑着城市的运转。
虽然,太多的辛苦辛酸都凝集在外乡人之中,但巴黎的前行也包含着这些人的操劳。
巴黎是奇特的,就如罗浮宫与红磨坊并存的现状一样,充满奇特的欲望和幻想。
一段路遇的观爱可以成就一段孤独伤心的告别。
一次不期而遇的自荐可以促成一次同性之恋。
一段路人的影像可以挥发一个家庭三代同堂却朋友一般的亲情。
即使,一次推销经历都可以成为一种冒险。
这个深邃的城市虽然具备她久远的韵律,但拉丁民族更为久远的自由和灵动已经透入这个城市的骨髓。
一切的一切,在白昼与黑夜之间都自然的存在着。
关于人性,巴黎是一个大课堂。
巴黎人的感性是灿烂和跳跃的。
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躲在人情背后维系了感性的鲜活。
丧子的母亲被儿子呼唤回家,一句“爸爸在等你”。
婚姻枯竭的夫妻在声色场所的斗智和离婚老夫妇争执继续生活的乐趣。
还有,那段让人感动的丈夫陪伴已失去感情病危的妻子将爱找回的故事。
一切的行为并未在理性上盘旋回应,而灿烂的感性将理性转换为一种拉丁人特有的风格,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体。
巴黎是神奇神气的地方。
吸血鬼的故事虽然牵强,但无形中为风情万种的巴黎投入一丝神秘。
而女演员同毒贩的暧昧情缘都在透视着巴黎这个都市旖旎霓虹后面的阴暗,这些迷离的情感很贴切的勾起了人们的幻想。
如同巴黎的印象,总是透着一种微妙的暧昧和一丝奇异的向往。
止步巴黎,高呼我爱你,这是影片的主使。
就如最末一段母亲按照家书体会孩子的成长一样,不仅延展了巴黎魅力的体现,也延伸了对现代巴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爱慕。
就如故事中的人们奇妙的相聚相识在巴黎这个美丽之都一样,一切都充满美妙和温暖。
人就是这样,生活在文明中,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自我中,也生活在城市中。
而巴黎,则带给人们生存的期许和必要的温暖。
一个城市,一种心情。
巴黎,一直都带着梦想和曼妙萦绕着世人的心。
看完《巴黎,我爱你》后,与同类型的《纽约,我爱你》进行了比较,觉得还是前者更加真实,更加朴素,也更触及灵魂。
里面的多个片段,都留在脑海中,并不象《纽约,我爱你》,热闹过后,犹如沙滩的脚印在数日后已没有踪迹。
印象一:小丑的生活不知为什么,小丑的那个片断总是在眼前闪回。
这个孤独的小丑,独自起床,逗弄着同样孤单的小猫,孤独的一人开车上路,孤独的去公园,孤独在凯旋门模仿游客。
看的让人无比心酸。
可是小丑是专门给人逗乐的,所以他经常用手轻轻向上一抹脸,于是愁眉苦脸变成了笑口常开。
是啊,生活中人人都象小丑,将快乐的一面展示出来,而背后的惨淡只有自己明白。
印象二:老夫妇的离婚前他俩多大了?
也许60多,也许70了,但依然执着于彼此之间的爱的忠诚,一顿散伙饭,吃的火药味十足。
可是在针锋相对和相互戏谑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两人之间浓浓的化不开的感情。
他们会离婚吗,结果是显然的。
印象三:什么是真爱一位中年男士约妻子在餐厅吃饭,他对伴侣已经厌倦,对她一成不变的红外套,一成不变的化妆品,一成不变的做饭时哼着的歌。。。。。。
他已经寻找到新的刺激—一位美丽的空姐,他决定在正餐和甜点之间提出分手。
然而妻子掏出的一份医院诊断书改变了这一切,中年男士选择了道义,陪伴妻子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而在就要失去妻子时,他终于找回了初恋的感觉,平时的琐事都变得充满情趣,两个人都找到了幸福。
然而这是以一个人的离去做为代价。
印象四: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单身中年妇女,平生的梦想就是到巴黎旅游,为此她报名上了两年法语班,又努力赚钱储蓄。
终于有一天,她来到了那魂牵梦萦的地方,独自一人开始了自己的探险之旅。
当她游历于巴黎街头、餐馆,游历于拉雪兹公墓和爱菲尔铁塔,她感受到了什么?
当她远离了家和朋友,远离了熟悉的环境,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她感受到了什么?
当她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小息的时候,看着周围人们的悠闲自在,渐渐的湿润了双眼,她寻找到了感受到了,那是生命的喜悦和哀愁,那是自己的生命力,那是。。。。。。
活着的感觉。
很喜欢电影的片尾曲,特意记录下来:是什么把我们连在一起,这个莫可名状的小东西,纠缠的命运该往何处去你我才能永不分离跳吧,且让我们尽情舞蹈,这正是音乐的目的,大伙相聚在此,宛如火焰般紧密,感受那节奏、音乐和韵律,把握这良辰我们全都转啊转,舞伴绕了一圈又出现,找寻着再次的机会,我只知道,我们全部沉醉于舞蹈中是什么让我们分离的,是什么让我们偶然重聚,为何有那么多的来来去去,跳着这支永不休止的圆舞曲,且让你我随时间往前行,顺着风儿的意,就这么,过一天算一天,我们的渴望,我们的爱情,就这么走了,却不自知,其实我们一直都在。。。。。。
同一个故事里。
在我看来,拍电影和写小说有些类似,往往拍短片比拍长片更考验导演的功力,毕竟长片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展开故事,烘托气氛,而短片不同,短短的时间里你就要表达些可以抓住观众的东西,特别在专门的众多导演的短片集里,还有些“较劲”味道,就更让参与导演们要好好斟酌了。
作为2006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便是集合了20位导演的短片集,每个导演或两个导演以巴黎一个区为背景,拍摄一部5分钟的短片,5分钟,相当于超短片小说了。
庆幸的是,导演们大都有出色的发挥,让我们可以从每个人5分钟的片子你一瞥生活的片断,5分钟,年华不会老去,但是无数个5分钟确实组成了完整的人生。
生活往往由无数个不经意组成,当你还边唠叨着寻找停车位,感叹老大不小还孤身一人时,不经意间,就会邂逅让你生命出现转折的女人;当你年轻的朋友们吊儿郎当的对路过的美女们打情骂俏时,不经意间,你会与一个跟你有不同背景,文化隔阂的女孩暗生情愫;当你在印刷室里沉默的坐着时,不经意间就可能和一个话唠产生友谊。
那么多不经意,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变得充满惊奇,充满乐趣。
生活往往又无数交织欢乐与悲伤的经历组成,当有了外遇的丈夫将要向妻子坦白分手时,却发现了妻子生的时日不多,于是他留下来,于是生活中无数平淡无其的小事因为可能是最后一次而充满了意义。
本来,丈夫是要装作去享受爱,但是却真正的享受了爱,直到妻子死于他的怀中,他在悲伤中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孩子的死去对任何一个母亲都是沉重的打击,在广场上悲痛的母亲在幻觉中遇到了孩子梦想的牛仔,她随牛仔与孩子相见片刻,尽管终将回归现实,但是她大可带笑继续与丈夫的生活,因为孩子已经有牛仔陪伴,在极度的悲伤后她带着欣慰继续生活;小丑很痛苦,他在世间显得那么另类,他希望与人们接近,却总是被排斥,直到在警局,他遇上了她――另一个孤独的小丑,两颗孤独的心从此汇聚,他们依然要忍受人们的偏见,包括他们的孩子也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但是他们依然面带微笑,因为有人相伴,他们不再孤独,勇敢向前。
那么多或悲伤或欢乐的故事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变的丰富,变的厚重。
生活难免无数的误会与争执,作为一个到法国的游客,可能因为不了解当地文化注视一对热吻的情侣而被戏耍和暴扁,但是或许几年后想起会是一件趣事;或许一位老先生在红灯区却遇上旧情人,他们争执,他们又有些怀旧,多么矛盾的情况,是让往事随风而去还是再续前缘,这真的很难办;或许争执会上升到暴力事件,原本快乐黑小伙背着吉他却因为一场误会被匕首刺死,但是他或许死的时候忘却了这些争执,因为他遇到了让他怦然行动过的女孩。
那么多争吵和遗憾的故事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充满波折,充满不快,但是这不也正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中甚至难免不可解释的“灵异”事件,你可能一不留神碰上了一个女吸血鬼,让你害怕,却又让你神往,于是你宁可告别正常人的生活,化身一个吸血鬼去体会别样的爱情;你可能在王尔德墓前与女友莫名分手,又猛的碰见王尔德灵魂显灵,教导你与女友分而复合。
那么多稀奇古怪,或真或假的故事在巴黎发生,在欧洲发生,在这个世界发生,生活因此充满了神秘和传奇。
生活终归还是由那么多平淡无奇的片断组成,年老的父亲和女儿“密会”,宛如情人一般在“躲避”一人,而这个人实际上是老人的孙子,他们“抱怨”着小孩子带来的麻烦,其实在品味平淡的幸福;保姆每天照看着不同的孩子,她对他们哼唱着美妙的儿歌,也包括自己的孩子,有些疲惫,也那么幸福;两位分居多年的老“夫妻”相见,他们谈论着各自的生活,或许不乏醋意,但是那也是一种融洽的气氛,大家都在各自的诡计行径,这也是多么的平淡而充实;或许朝着一口美式法语在巴黎游览显得有些滑稽,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一个美国游客对巴黎那种充满爱的气氛的体会,终于她学会体会爱,学会说我爱你,多么平常的小事,对一个人又是多么欣慰的转变。
众多导演以巴黎为背景展示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一瞥生活的片断,当然不可能涵盖生活无穷的变数,但是也足够生动了。
片子的最后在优美的歌声中,几部短片的主角的片断也都再现了片刻,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人生还在延续,而电影作为生活的延展永远的在记录着,展望着。
《巴黎,我爱你》是部很适合放松心情的影片,很生活化的故事不会刺激你的神经,也不会考验你的大脑,你只需静静的靠在沙发上,慵懒的趴在床上,看看大导们的短篇故事,同时,本片也是云集了不少著名演员,在看片过程中突然发现几个熟面孔也是个有趣的过程。
所以,朋友们,假期里,不妨看看这部让人有恬静之感的短片集,让生活有滋有味,巴黎,我爱你!
生活,我爱你!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d41a0018de557051c9583ad.html
非常美的片子!有几个短篇甚至拍得惊心动魄的美..最喜欢那个盲人和音乐系的姑娘的故事,还有那个红衣妻子的故事...
放到一半才发现以前看过这电影 为了玛吉又看了一次 发现娜塔莉波曼在这里特别美
大家好,我叫巴黎(泥垢……)片子120分钟下来明晃晃的告诉了我,巴黎其实没甚可爱~即便是最浪漫的街区也有强盗地痞无素质的青年和荒唐的故事~而且大杂烩式的结构直接让每一个故事都匆匆忙忙,记住,烤鸭的肉要切的大片一点才好吃!喜欢小丑的伊斯兰少女画室男孩的部分,神烦杜可风的那坨,直接扣两星
最喜欢那个小丑的片子.里面有中国导演的,但似乎很难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坐在那里,独自一人身处异乡。远离工作与熟知的人们,一种感觉席卷全身,就像是我回忆起一些事,一些我不曾了解,却一直期盼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何物。也许是些早已被我遗忘的东西,或者是那些我生命错过的东西。我只能告诉你,那时我在同一时间感觉到了喜悦与悲伤,淡淡的忧伤,因为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
看电影时去晚了半小时,不过落座一会儿后发现整部影片是由多个独立故事串连而成的。故事之间看似毫无关联,但都是发生在同一座城市之中。因为是多位导演执导,每个段落的风格各不相同,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不喜欢吸血鬼那种超现实片段,更偏爱普通人的日常琐事,或喜或悲,有笑有泪。
喜欢Montmartre 、Quais de Seine 、Le Marais 、Tour Eiffel 、Place des Fetes 、Faubourg Saint-Denis 、Quartier Latin。当然最喜欢还是最后一个14e arrondissement
Coens(哥倆對電影這回事太瞭了),Isabel Coixet(女主角居然愛Jules et Jim、Béla Tarr和村上春樹),Sylvain Chomet(自娛自樂最高尚),Richard LaGravenese(Fanny Ardant啊~~),Vincenzo Natali(parody氣質,深深猩紅),Wes Craven(Wilde出來我都要哭了),Tom Tykwer(讚美女,讚快意恩仇),Frederic Auburtin(
小短片,其实不太喜欢这种类型,很难让人投入
二刷:维持两星。科恩兄弟好像对巴黎没爱吧(笑),杜可风更像是元素大杂烩,阿方索就像在自己的成片里剪5分钟对白给本片……观感尚可的瞬间有:1.小丑的哑剧更适合这类短篇故事,2.王尔德那段略惊喜,3.黑人男女那段歌曲响起时,4.最后一个故事@萨特的「存在主义」。本以为当初可能没有心平气和的看,再次看完证明我真不喜欢这种碎片化的拼桌片,全片由18个独立故事构成,对应巴黎18个区(巴黎市总共20个区),观影过程中猜测最后会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但没有,结尾只给了一组镜头回顾这些人物,平均不到7分钟一个故事,对导演们的发挥也是硬伤,影片呈现出的效果很散乱,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都没有。好奇:1.本片立项时是怎么通过18个故事的,2小时呈现18个故事,危险。2.导演间是怎么分配经费的。
一定是打开方式不对,为什么只有四五个对我胃口。这样十几部短片放在一起看不会累吗?怎么会有这样的创意?意味深长的类型大量堆砌,在我看来远不如【真爱至上】这样让人轻松享受的影片
最终坚持了几次还是看不下去……我不是文青啊文青啊!!
3.5 水平参差不齐,5分钟时间要拍出让人过目难忘的故事还是颇有些难度的,感觉还是那几个比较有名的导演拍的更好,有几个故事实在是太形式化,还有的就是一段对话,太偷懒了,这样看来,汤姆提克威是最用心的
太多意犹未尽的小片段,这个实在看不下去。。。。。。
麻痹我看不进去阿!! 我是不是应该换个国家阿!!!
温馨而别出心裁的故事,实则平淡而深入人心。我爱这种简单中的深意,闻言大意让我欲罢不能。
这种情调对于小清新来说大概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爸特!I don't buy it.
还是不怎么喜欢在一部电影里挤很多个小短片的形式
呃..。。。。。。我为自己的不够文艺感到羞耻....喜欢失明男孩和戏剧女孩那个故事...杜可风的那个雷死了............|||||||
有点失望,只有三段可说:英语不好哑剧那段我也一猜就中,西维亚乔迈不会错个人很喜欢这段。还有就是非洲导演那段“节日广场”真是浪漫感人。最后就是小霍比特吸血鬼那段好有港片风啊...整体一般~杜可风真是吃到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