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然点开第一季第一集的开头,看到开头男主义愤填膺地发表长篇大论:美国为什么不是最伟大的国家,我惊讶的发现短视频常常截取的精彩内容竟然来自这里,到后来一看就不可收拾,难以停止。
从S1E1到S3E6结束,我只花了5个工作日晚上和一个周末。
惊讶至极、感动无比、震慑心灵、相见恨晚。
这竟然是2011年到2014年播出的剧集,有些地方不仅是令人感到,甚至可以说就是美国超级无敌正能量主旋律,但即使认识到了这一点,也丝毫不能否认这部剧集制作的优秀。
密集的信息量与超快的语速这一特点从片头will的几分钟内罗列数据狂用排比的长篇大论就初见端倪。
在第一集中,更是以这一特点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融进了分秒必争、信息量爆棚的新闻从业者中间去,有着非凡的代入感。
“跟紧我们,不然就掉队了。
”也正是这一基本特点,让后续的曲折起伏的剧情、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加紧张刺激,锦上添花。
尤其是双人争吵甚至是多人争吵时,也让观众感觉一种虽然脑子嗡嗡的,但是也被他们的专注、执着、口条飞快、口齿犀利所打动。
新闻关注度与新闻专业性的两难困境这是贯穿三季始终的选择与思考。
是播出枯燥又无人关心的国会通过的法案会带来哪些影响还是播出一件真相还不明了却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凶杀案?
剧中整个主角团队们都执着于新闻的专业、准确、与事实相符,快速、及时,且又崇尚道德。
因此,will用极具攻击性的语言揭示茶党正在鸠占鹊巢取代共和党的事实; don在被逼迫宣布波士顿爆炸案伤者死亡时说:只有医生才能宣布一个人的死亡;sloan执着于说明提高债务上限的严重后果。
他们为专业真实的新闻斗争,为了做出自己期望获得竞选辩论而妥协,为了真实性而反复确认,屡败屡战。
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可笑、可悲,但是没有放弃。
发人深省的剧情和令人惊叹的情节塑造、人物刻画第一季可以概括为坚守理想的选择,煽情而令人振奋;第二季用一整季讲述了验证新闻、揭露真相的困难,新闻人面临的严肃而苛刻的审判;第三季更进一步,他拷问观众,你愿意付出自由或者生命的代价,来充当社会的良心吗?
在鲜明、高尚、简洁的理想主义主题下,编剧、导演、演员展现了非凡的专业素养与技巧。
无论是笑话还是讽刺,赞美还是挖苦,求婚又或是分手,主角们金句频出,艾伦索尔金不经意间就展示自己的功底;911播报后的停顿与静音,市政厅婚礼里优美的光影、天籁般的歌声,再加上动情的演出,足以与任何历史上经典的婚礼情节媲美。
主角们的眼神、台词、状态都与角色那么贴合。
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
S2里,有这么一段录音,是will磕嗨后发送给mac的语音。
它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1.它的提及让will和charlie意识到电话被监听,而mac没收到消息;2.它证明了reese对will的监听;3.它的具体内容解释了为什么will一蹶不振,以为mac是收到了而没有回复,以为mac不再爱自己;4.它最终被本可以利用它大肆炒作一番的八卦小报记者删除,证明了will的真诚是有用的,也体现了小报主编Nina人性的光辉;5.它让mac意识到,语音内容必然十分重要,很可能就是will对自己的真情坦白,但正因为will后来不愿意透露内容,引起后续mac在好几集时间里不停地追问,展现了mac的聪明可爱。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具,与前后剧情多重联系,紧密交织,推动情节发展,勾连人物关系,丰富人物形象。
在回过神来看看有些电视剧,连主线剧情都说不清楚,配角甚至主角都像是一次性用品,差距之大令人叹息。
令人抓狂的配角感情戏主线感情戏唯美动人,当面对一方的巨大错误和背叛,被伤害的人终于在几年之后,意识到原来惩罚别人也是在惩罚自己,既然如此深爱,过错方已如此坦诚、如此卑微,不如尽弃前嫌、相伴终生。
3号配角感情线针锋相对、旗鼓相当,令人乐不可支。
2号配角感情线则是令人伤心、震惊、抓狂、到最后放弃又或是看淡,除去因为这条感情线而弃剧的观众,剩下的要么骂角色、要么骂导演,要么如我一般每当看到这一对,就会默默地想:受够了,真的受够了。
有一些行为或者感情真的有极限,编剧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引起了极大的反效果。
让人深思、也让人绝望让人深思非常好理解。
随着我对影视的越来越多的体现我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的多重标准,是否能引发我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成为我评价一个好作品相当重要的标准。
新闻编辑室显然超额完成了任务。
它展现了新闻人的生活,歌颂了一帮严肃媒体人的道德标准,它提及美国政党选举、经济议题、社会议题,它追溯历史事件、预测未来发展并且得到不可思议又有理有据的印证。
他让我想认真月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让人绝望则没有那么常见。
但在剧集里绝望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狗血的有争议的话题才能吸引观众吸引眼球,带来高收视率,主角也是因为失恋后放弃了职业追求,反而职场得意,收视率上全国第二,成为台柱子。
当他在mac带领下开始追求真实,报道下真相,引导观众,一部分观众忽然弃他而去了。
在一次争吵中,mac大喊,我们是为了观众的利益!
reese反问,你们还有观众吗?
在关注度不够的情况下,真实严肃的新闻还有意义吗?
当收拾下降,为了效益的老板要把你开除的时候,坚持新闻理想还有意义吗?
拷问不止于此。
怎么才能保证得到的是真实的新闻?
当经过重重验证、仔细辨别、机制的审查,数月的心血被发现是一个笑话,你还能信任自己的能力,信任同事吗?
自我审视没有结束的时候,时代的车轮又要无情碾过了。
网络与社交媒体日益发达,人人都可以播新闻,人人都可以做新闻。
没有实施调查却可以飞速传播,没有从业资格却能够影响大众,这个时候,传统的以经营稳住先核实后播报的,有着巨大人力、财务、时间成本的电视媒体应该如何自处呢?
新东家撕碎他们的尊严,也要改变这帮新闻人的命运。
令人绝望的不是他是错的而且他有能力。
而是他有能力而且十年后的今天,你知道他掌握流量密码、尊重市场规律、猜对发展大局,他完全正确。
正是面对绝望的时候,他们的勇气是如此可贵而动人。
我不记得因为这部剧潸然落泪有多少次了。
虽然开怀大笑的次数也有很多,但主要记住的是落泪时的感动。
堂吉诃德是可笑的,最终失败了。
当我们面对现实里的困难,并且知道自己很可能无法战胜时,我们会有勇气做堂吉诃德吗?
我们会老气横秋地、又或是无可奈何地说:让我们现实点吧。
然后去嘲笑那些理想主义者吗?
On HBO TV serial Newsroom ENDING"There's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oat. That hole is never going to be fixed and it's never going away and you can't get a new boat. This is your boat. What you have to do is bail water out faster than it's coming in." - Aaron SorkinWhat is illness to the body of our knight errant? What matter wounds? For each time he falls, he shall rise again. Woe to the wicked. Sancho, my armor, my sword! Adventures, old friend!对于游侠来说疾病算得什么?
伤口又能怎样?
每次跌倒,他都重又起来。
小人们,当心些!
桑丘啊,取甲去!
拿剑来!
冒险去,老伙计!
The mission of each true knight is duty...nay, is privilege.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To fight the unbeatable foeTo bear with unbearable sorrowTo run where the brave dare not goTo right the unrightable wrongTo love pure and chaste from afarTo try when your arms are too wearyTo reach the unreachable starThis is my questTo follow that starNo matter how hopelessNo matter how farTo fight for the rightWithout question or pauseTo be willing to march into hellFor a heavenly causeAnd I know if I'll only be trueTo this glorious questThat my heart will lie peaceful and calmWhen I'm laid to my restAnd the world will be better for thisThat one man scorned and covered with scarsStill strove with his last ounce of courageTo reachThe unreachable star - Man of la Mancha
perfect ending不舍得所以细细地看,但总有终点。
最后一集和开头形成了完美的环,一切都扣了起来,Don Quixote完成了他的冒险,Charlie找到了Mac,Will,Sloan,Don然后…第一季以类似单元剧的形式将他们想做的新闻初步铺陈,第二季整体进行了大选报道和fake news平行叙述的设置(是我较不喜欢的一季),第三季对保护线人原则的坚持,和舀水进水速度的博弈,对故事发展的揭示,有归宿的结局。
一切都是我心中的期冀。
这部剧缺点有多明显,优点就有多吸引人,虽说如此理想主义的一群人实在难以真实存在,但至少编织出了一个梦,而我选择在这里相信一下,憧憬一下。
永远难忘开头Will的那段话有多惊艳。
Will解开了心结,和他注定性心中最特别的Mac有了未来。
Don和Solan也是令人喜爱的一对,虽然我一直不喜欢但Mag和Jim也终于修成正果。
一切都很美好。
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成为了我歌单里拥有独特记忆的一曲。
And Charlie, we always miss you.
这部剧讲了一个既执拗,又说不清的东西——人的精神。
骑着驴子的堂吉诃德,把村姑当公主,以风车做敌人,等到病重才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荒唐。
直到最后,观众才看到了最重要的角色,查理。
是这个爱笑,倔强的老头子,抱着大无畏的堂吉诃德之心纠集一派兵马,要做一些真正良心的报道。
这不是一部流水剧。
剧情的结构并不复杂,三季做了个大圆场,线性的时间中穿插很多具体案件。
故事的开头,以峰回路转引人耳目,慢慢节奏放缓,冲突下潜,精神浮出水面。
三季刚刚好,结尾正是一个新的开始,不需要再拍,再煽情。
主线探讨了职业道德,操守与良知。
真相是什么样的,给观众看什么样的事实,做错了要怎么弥补,如何对抗其他利益集团的侵蚀。
每个案子都很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第三季中,旧派传媒思想与新派传媒思想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观众也很难判断谁对谁错,好剧就是能给观众抛出无法解决的矛盾。
总的来说,从主角一众决心做真正的新闻,事情就麻烦不断,到最后几近毁灭,胜少败多。
感情线有三条,都晕晕绕绕。
“不忠”的爱情,道德负重的爱情,不敢表白的爱情。
要命的不仅是这群人在爱情中的徘徊,还因为他们是新闻工作者,吵个架都是意识形态的你争我夺。
老小子Will爱上了Mac,但Mac没和前任处理好关系,Will被打击得不轻,只能把自己包起来。
在问题处理后,Will还是直截了当地娶了Mac。
唐因为道德愧疚与Maggie半分办离,两人最后全身而退,各自追求真正的爱情。
吉姆是最纠结的,孩子气,好心肠,执拗且嘴不饶人,又想找对象。
他总是半推半就,既前进,又后退,和前两任相处的很不舒服。
这几条爱情线看下来,你会发现找对象就是在谈工作。
这部剧繁复的对话能把人绕晕。
自己刚从《球手们》里学了几句脏话,突然转到复句连篇的《新闻编辑室》,一个山路十八弯,连人带车翻了下去。
这部剧表层探讨的是新闻业的道德操守,实际上探讨的是一往无前的精神。
查理决心做污浊世界的堂吉诃德,一把年纪,呕心沥血,成功训出了一班子弟。
新闻报道是不顺,但就是在这种不停被打击的情况下,无畏之精神实现了传承。
最后查理的领带,也是其精神象征,给了唐,而不是Will。
唐又拿它去激励Sloan。
Will与Mac已是中流砥柱。
唐和Sloan,才是继承精神的下一代。
整部剧中讨厌的人,其实都没那么讨厌;主角们敬业,但实际上也很刻薄。
观众在一开始可能觉得公司的老板势利,但慢慢会发现,其实人家做的非常好,到最后甚至扛起了理想的重任。
不让吉姆上车的人员,不透露口风的发言人,人家做的并没有问题。
还有苦逼的FBI,去抄家反被将了一军,但工作还是得做,关Will也是没办法的事。
Will享受了主角光环,但他严谨的新闻态度,是个人就招架不住,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找茬。
不过最后,公司老板Leona的话一语中的:“当老板,找新闻主任,一定要找那种和你天天吵架的人,即使你要开除他,他都不怂,这新闻绝对差不了。
”从她与查理,到查理与Will,再到Will与下属,行程一环又一环的冲突前进机。
剧集的结尾非常宁静,所有人按部就班,再次发力,好戏才刚开始。
这部剧突出的,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欢呼,而是一往无前的曲折,是太阳照常升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并不悲哀。
人类的前进,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中激烈斗争。
成功与失败都是命运所操纵的小丑,唯有挺立的长枪,是永恒的存在。
堂吉诃德故事里,真正的冲突基于理智的理想和理智的反抗,但他的理想不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之上。
从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矛盾突出并亟待解决,可这不是堂吉诃德该操心的事,他所要做的只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却并不考察他们为什么受苦。
所以小说只是透视而不做任何评判,无论是骑士本身的智慧和偏执还是理想与现实共同展示出的世界秩序,其整体基调都是轻快的。
但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拿堂吉诃德作为标榜楷模,就会遇到骑士故事与人物行动、小说与现实世界的更多一重矛盾,况且此时你不仅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更因为你接近了真相也就接近了“他们为什么受苦”,在这个时候靠理智的反抗去守护理想是苦涩的,负重的,无论是心理还是实践。
因而讲这个新故事的人带有一种难隐的激动和赞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一次看完新闻编辑室,是2015年。
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看完的,有什么样的心情。
5年后,可能反反复复又重看了两三遍,有时候随便点开一两集看,有时候会把整一季或者整三季从头到尾看一遍。
重看的场景和心情倒是很明确的,无非是遇到了困境,寻找一个情绪出口。
在这部剧里,堂吉诃德像一个精神领袖,领导着这些在新闻编辑室里的人们。
某一次重刷剧之后我还把堂吉诃德这本书也看了,为了一部剧去啃一本900多页的小说,想来也是有点好笑。
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子,幻想自己是一个骑士,要与世间的丑恶作斗争。
追随他精神的人们,可想而知也是疯狂而必然失败的。
只是,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必然失败吗?
在News Night改版的宣言里面,Will说,"I am going with the guys who are getting creamed. I am moved that they still think they can win, and I hope that they can teach me a thing or two." 在那个灾难性的报道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过错在自己,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最前面去担责,直到最后Charlie说我们并没有做错,我们做了一切正确的事情,只是依旧无法避免最终的错误。
为了第三季的那个报道,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顶住了多少压力和威胁,最后马上要报道了,被直接喊停。
Mac冲着Reese喊,“It was for nothing? It was for nothing?” Reese回答,“Yes.”他们失败过多少次,如果故事继续,还将要再失败多少次,大概编剧也数不过来了。
从这一点看,这个剧简直是一路丧到底了。
所以真的是all for nothing吗?
倒也不是。
看看第一季的Will,Reese,Maggie,Sloan,Neil,Don,他们在Charlie邀请来Mac和Jim之后发生的改变。
即使是Don,可能是团队中最追求利益的人,在第二季本能地想要接受交易的几秒钟之后也明白了过来,跟团队其他的人站在一起,在第三季最后还拒绝了News Night的Executive Producer职位,要继续做自己的新节目。
连那个第一季在被Will在演讲提问环节训了一通的毕业生Jenna,都被Charlie招来给Will当助理。
而第一季莫名其妙当上了助理的Maggie,最后要去华盛顿当Field Producer。
不难想象,以后这个编辑室里的人们,都会陆陆续续离开,去到其他的地方。
也不难想象,当他们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也会像最开始的Mac和Jim一样,逐渐地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的。
这样想想,不也倍感安慰?
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穿行,直到有人亮起手中的光。
新闻编辑室插曲Tha’s how I got to Memphis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我觉得我还没办法整理语言来描述。
先留个印记。
每次看这剧都热血得不得了、上一季播出时还有人陪我在宿舍一起热血一起激动一起热烈讨论才隔了多久这剧就要剧终了,而离开本科生活好像也已十万八千里自己看剧的滋味找不到同盟默默抹眼泪 然后转身集中精力干活自己作战的滋味和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相处真是太美妙Will和Mac,Sloan和Don,Jim和Maggie愿自己和那位有同样喜好的姑娘能在这大浑水中勿忘初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不违背自己的心的superhero。
看过的美剧有一些,喜欢得爱不释手的并没有太多,这部算得上一个:一集集认真存下来,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偶尔甚至觉得能够从中得到一点激励,像是有人拍了拍我的背,告诉我在这个世界里做一个这样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此之前看过的唯一一部艾伦·索金的作品,是他在2010年和大卫·芬奇合作的“社交网络”。
那部电影里呈现的快节奏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了延续和发扬:从角色的语速到情节的推进都迅猛得几乎让人喘不上气来。
同时又因为电视剧篇幅上的优势,每一个冲突都得到了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被更加细致地抽丝剥茧。
艾伦·索金在这部聚焦新闻行业的作品里所呈现出的并不是新闻业的现实:这并不是一部纪录片。
相反的,通过每一集、以真实事件为素材进行的创作,艾伦·索金向我们勾勒出了他理想中、新闻业应该成为的样子:理想主义,道德至上。
这八个字一出,大概就要吓跑很多人:这么教条和枯燥的内容,有谁会感兴趣。
事实上这部剧确实得到了非常两级的评价,很多新闻从业者嘲笑艾伦·索金对这个行业脱离现实的描画。
如果说把电视电影剧本看作是戏剧的一种延伸,那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而言,“翔实”也算不上一部电视剧应该承担的首要责任。
很多时候大家赋予了文学莫须有的责任,认为它是历史,它是社会,它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确实,文学是这些的综合,但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
潜到所有肉眼看得见的现象之下,去把握那些看不见的暗流、去体会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去预见人们即将要去的方向,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文学和新闻共同在做的事。
艾伦·索金在这部作品里创造出了一个新闻业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就是整个故事在其中展开的这一间新闻编辑室。
威尔·麦卡沃伊是新闻编辑室的门面:他以颇具戏剧性的方式登场,第一集里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既成功又混蛋的形象,表现出了一种顽劣张狂的性格。
这个设定在接下来的剧集里,确切地说在麦肯锡出现之后,被一步步推翻。
如果说其他角色在这部剧集里所获得的是“成长”,即从青涩走向成熟,威尔·麦卡沃伊的变化则更像是一种“回归”:他一点一点与自己抗争,找回自己身为记者的初衷,变回自己本来的样子。
麦卡沃伊让我们看见的是在某个行业里一个人能拥有的幸运的结果:在经历了短暂的迷途之后,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
这不仅升华了他的职业生涯,更拯救了他日常的生活:他从一个年薪百万、只注重收视率的名人主播变回了一个斗志昂扬、充满魅力的新闻人。
促成麦卡沃伊这一改变的两个人物,查理·斯金纳和麦肯锡·麦克黑尔,也是整部剧里的两个标杆。
查理·斯金纳是一个舵手式的人物:他引导威尔,挖来了麦肯锡,一手打造出了新闻编辑室这艘船的骨架。
他自诩堂吉诃德:一个对现实世界抱有近乎幻觉的理想主义者。
查理和麦肯锡在整部剧里几乎没有经历什么内在的演化:如果说查理诙谐的个性稍稍缓和了角色发展上的平淡,那么麦肯锡在我看来是整部剧里最没有波澜的角色。
意志太坚定的人有时候是很无趣的:她一出现就已经很高级,别人打怪升级、看起来很精彩的那个过程,在她这里统统被省略了。
在剧集结尾,她接过了斯金纳的大旗,成为了新闻部的主席。
她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她所热爱的新闻行业:不仅仅为一档新闻节目把关,更得到了参与塑造整个行业面貌的资格。
在整部剧里她表现出的从未动摇的、对职业操守的执着,让人毫不怀疑她会把这份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剧集里相对来说次要一点的角色,比如玛姬·乔丹,吉姆·哈珀,都是这个行业里的新鲜血液:年轻,经验不足,但同时也充满干劲。
就像麦肯锡所说,他们刚刚踏入这个行业,“还没学会如何搞砸一条新闻”。
他们贯穿三季的成长不仅仅是职业上的,还有个人生活上的,这也使得他们承担起了这部剧“娱乐”的功能:无论是玛姬和吉姆百转千回、总要差那么一步的离奇的缘分,还是唐和斯隆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快节奏恋爱,都增加了这部剧的看点,在对新闻行业看似枯燥的描绘中注入了颇具趣味的戏剧化的成分。
吉姆和唐代表了在每个行业里起跑后遥遥领先的那一类人:高学历,过硬的专业能力,比同期的同事丰富得多的经验,但吉姆和唐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吉姆几乎是年轻版的麦肯锡,对职业操守有着极高的自我要求,而唐则更加圆融。
在这个几乎人人眼里都进不得沙子的新闻编辑室,唐的这种灵活有时候甚至让他看起来像个坏人。
在查理去世之后,唐放弃了有收视保障的黄金档,在更加冷清的十点档坚定地扎了营。
在新闻编辑室这样的环境里,他身上那些世俗、功利的部分最终被同化,他也站进了理想主义者的队伍里。
玛姬从第一集里紧张局促的新手长成为第三季结尾一名成熟的新闻人。
她一路跌跌绊绊,却把这条路走得比别的菜鸟都要更快更好。
在这个角色身上,身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又一次得到了善报: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分得清是非曲直并且绝对坚守原则的人,如此迅速地拓展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斯隆是晚间新闻里的唯一一名女主播,她的身上映射出了女性在职场可能受到的偏见:因为她的漂亮性感,很多人都误判了她的智商和学历,甚至连麦肯锡都这样解释找她来做主播的原因:如果想要让观众坐下来听一堂经济课,那么就需要斯隆这样的美腿。
斯隆的高智商和她在待人处事上那一点书呆子气的迟钝,营造出了一种反差萌:她也确实承包了这部剧里的很多精彩语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伦·索金不仅创造了新闻行业的乌托邦,还营造出了一个理想的职场氛围:从AWM的大老板莱昂娜·兰辛到麦肯锡再到玛姬、斯隆,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甚至表现出了比男性更耀眼的潜力与韧性:在新闻编辑室这个环境里,她们的前进没有遭遇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壁垒。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艾伦·索金自身的理想主义者属性:glass ceiling在他的新闻编辑室里是不存在的。
在“新闻编辑室”里,艾伦·索金表现了传统新闻行业在新时代所遭遇的困境:曾被作为“第四权”的职能在今天不断地退化和削弱,而如今自媒体的诞生也严重威胁到了新闻业的严肃与严谨。
除此之外,艾伦·索金还刻画了更广阔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道德的约束力日渐下降,消费主义的盛行,娱乐化几乎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艾伦·索金的态度是严肃甚至是保守的。
这也是这部剧受到抨击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一种太过认真、不够轻松的姿态很容易被定义为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关于当代社会的影视或者文学作品,有趣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们讨论的很多问题就是今天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发生的。
也正因为问题本身正在进行,所以与之相关的一切答案也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
这种动态带来了活力:这些问题因而得以不断被讨论,答案也因而有了更加多元与全面的可能。
艾伦·索金的“新闻编辑室”表达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类人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与期许:理所当然地,它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与欣赏。
麦肯锡曾经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新闻甚至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召唤。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这句话时几乎热泪盈眶。
从第二季开始,新闻编辑室几乎马不停蹄地遭受重创:华盛顿来的制作人瞒天过海地做出了一条轰动全国的假新闻,刚从这个称得上“灾难”的事件里喘上一口气,集团又被卖给了对“新闻”一无所知、一心只想着收视的新老板。
新闻编辑室从第一季里、大家只需要为了做出一条好新闻而彼此之间争成一团的局面到了后来,眼睁睁地看着真实的世界眼都不眨一下地向他们碾过来。
现实的重量是很沉的,在第二季里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灰头土脸,整个新闻编辑室想要把新闻做对、做好的决心,在华盛顿来的制片人想要在纽约扬名立万的贪婪与功利面前,被踩碎揉烂。
这些未曾被收视率下跌影响、一心一意想要做出好新闻的人们,却因为公信力的丧失几乎决定要止步不前。
第二季的结尾是整部剧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瞬间,是被揍趴下的人挣扎着也要站起来的一个光辉的瞬间。
于是第三季里,就像他们曾经一点点被打垮那样,我们又看到他们一点点地重新容光焕发起来。
在起起落落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某个角色的成长,而是新闻编辑室作为一个集体所发生的变化,也因此,这部剧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升华:这不是个人主义的胜利,而是人与人凝聚成一种环境、一种信念,然后是这个信念舞起了胜利的大旗。
在狼狈不堪、甚至是鼻青脸肿之后,他们重新整顿好,要更加昂扬地上路了:意志坚定的人也可以是如此的光芒万丈。
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却又不能总是和现实世界保持步调一致的人,有时候是很疲惫的。
时不时地,他们要对眼里看见的不光彩嗤之以鼻,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稳住自己的步调,偶尔甚至会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冷箭射中:威尔无法控制小报和八卦对他的中伤,他引以为傲的“大傻瓜(The Greater Fool)”的信念被杂志的专题文章嘲笑成“傻瓜”。
他一次又一次被击倒,却总能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就像他自己说的,对这个社会,对这个行业,他还有着“教化”的义务。
很多人说理想主义者是天真的人,因为他们把世界想的太过美好,可我却不这么觉得:他们是越挫越勇、勇敢坚定的人,他们是在认清了现实的残酷、无数次被打翻在地、却又无数次起身上路的人,他们比谁都要清楚路途艰险、但也比谁都更坚定地相信只能往前,无路可退。
偶尔相信世界的美好并没什么难,难的是对这种美好深信不疑,难的是把对这种美好的建设和维护当做自己的责任。
而这就是我理解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幼稚天真的梦想家,他们是脚踏实地的拓荒者,是他们从一片荒凉与泥泞里建设起了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他们把庸常的生活又向上拔高了一点,从冷酷坚硬的现实里砸出一道缝来,让一切暗淡的都有了见到光的可能。
我花了人生里很长的一段时间梦想去做一名新闻人,这也是吸引我去看这部剧、最初的原因。
可后来发现,它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生态,不仅仅是某种职业的生活,而是更广阔的、无论身在哪里、做着什么的人都可以有的、关于生活本身的理想,它给了每一个在生活里遇到挫折的人继续横冲直撞的勇气,它让每一个质疑过自己的人又有胆量对自己变本加厉地坚信不疑,它让渺小平凡的人敢于心怀一个把日子过大过满的梦想。
而这样一个充满英雄色彩的梦想,也已经足以照亮我们疲惫的生活。
2014年末“The Newsroom”出了第三季,只有6集。
奇怪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免费资源, 从昨天开始,我迫不及待却有依依不舍的看完这终结季。
看前几集我都有点小失落, 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但到第四集我开始要流泪,第五集到第六集我就不停的想流泪, 其实我真的在流泪。
不仅仅是因为Charlie的突然去世,有时候你会不会就 想流泪,却分辨不出自己是什么感觉或是出于什么原因。
但你会认同如若另一个看同一个片子,会有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想说What Kind of Day Has It Been , 第六集算是回顾了第一季第一集一个Team的开始,但怀旧不是为了煽情。
不是所有人会喜欢这个剧, 我有时搞不清Will的政治立场;我常常听Sloan机关枪一样说完一段,我字幕都没看完。
Mackenzie的口音让我着迷,Maggie在公交车的表白让我记忆犹新, 我渐渐忘记了这两年多在剧里的感动, 却记住了这些琐碎,真正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
Charlie 葬礼后大家一起唱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之前看过片段,应该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但一定不会讨厌乡村音乐, 就好比你一定不会讨厌“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在我的内心里,乡村音乐里总会让人得到慰藉。
我承认我的这个观后感写得很糟糕,因为写出来的不及我想表达的五分之一。
但真得我说不出更写不出。
我记住了那些温暖,却忘了温暖来自哪里。
终章,谢谢你们 。
谢谢Will。
谢谢你为保全Neil牺牲自己,谢谢你在Charlie葬礼上安抚他的小外孙,谢谢你放弃ACN收视第二的荣膺甘心忍受观众的离弃和普鲁特的刁难,谢谢你挺过来。
谢谢Mac。
谢谢你唤醒Will,谢谢你愿意嫁给一个11分钟之后就要进入监狱的囚犯,谢谢你一直和莉欧娜和莱斯打架,谢谢你只想做一个小时的民生新闻。
谢谢Don。
谢谢你即使被降职也把晚间十点档做的有声有色,谢谢你宁肯晚播报也不愿泄露未确认的消息,谢谢你包容Maggie欣赏Sloan的每一分钟。
谢谢Jim。
谢谢你作为副手从未让Mac失望,谢谢你宁肯分手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新闻理想,谢谢你明白自己所爱。
谢谢Maggie。
谢谢你一如既往的勇气和对新闻事业的热情,谢谢你一直明白自己追求的事业是什么,谢谢你教会我爱。
谢谢Sloan。
谢谢你一直清醒又果断 ,谢谢你对专业的坚持和完美认知,谢谢你无谓又洒脱 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才是一个新时代女性。
谢谢Niel。
谢谢你宁肯请罪也不愿透露线人的名字,谢谢你一直保持高度的好奇心,谢谢你为网络道德所坚持的一分一毫。
最后,谢谢我可爱幽默总是想拿威士忌擦枪口的白头发老头Charlie。
妈的,敲下这行字竟忍不住想哭。
“Charlie Skinner 很疯狂,像骑士一样行动,不想让世界变得粗鲁无礼,他有正直的宗教信仰 ,他一辈子都与敌人斗争,很遗憾,他不能来此,想我一样,得知他继承者的名字……you were a great ,big man. ”这个小老头啊,先是给了Mac一本堂吉诃德 ,把Will踢下了收视第二的宝座,组建了一个总是让母公司头疼不已的The newsroom,总是喝太多的威士忌 死前最后一分钟还在和别人正常。
但他其实是最具有骑士精神的人。
Yeah,he is a big man。
你在天堂看什么呢无非是Will和Mac的小宝宝,Dong和Sloan终于见了双方父母 ,Jim和Maggie一周一次的见面,Neil终于成功的一次提案……这群为了理想负重前行磕磕绊绊的人。
谢谢编剧,终是给我一个尚存希望的结局。
see you,I promise.
“你知道堂吉诃德么?那个骑士,好吧其实他是个疯子,他自以为自己在拯救世界,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傻蛋。”
并不是这个系列的粉丝但是最后一集真的棒呆完全值得五颗星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最后这季索金还是让人没太失望。简直能想象导演说,JGJ你搬个吉他唱曲,Jeff大叔就从草丛里跳出,我我我!
又是一部看到最后让人一边骂一边哭的剧
这一季的收购危机其实写得不怎么样,线人的退场也潦草(竟然用了和上一季一模一样的方法……),但最后一集足够打动人。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赞歌,新闻工作者的狂欢却又都都带着文艺范的矫情,于是看到每个人认真地看着你的眼睛用三倍语速对你讲不容质疑的正确价值观。对Maggie这个角色已经忍到极限是我个人有问题吗?
艾伦索金自认本系列在有点失控,前两季的确陷入理想主义的疯狂和自鸣得意里面去了,幸而在第三季做了个漂亮的转身。短短两集里面深陷泥潭的编辑室以最后的坚守新闻道德和专业主义自比堂吉诃德,虽然还是那么多小聪明和俏皮话,却无疑点燃那盏灯,告诉我们新闻的价值。
理想主义的bla bla 有点腻了
这个俗气的结尾啊,虽然所有角色心都特别宽而且都很pretentious,但就剧本来说真的是非常强大的。这帮eastern elite啊,虽然反智是绝对不好的,但站到普罗大众的对立面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媒体来说。
一个完美的环,看完立刻重返一季循环直到第三遍,可见对此剧方方面面的倾心。客观地说剧集整体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确而突出,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更凸显出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契合。无论是否新闻人,对理想主义的忠贞以及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都令人无限敬佩加慨叹,也甘愿成为剧终那个奔走相告的孩子。
最后一集不太喜欢,落入俗套了
It's a reference to Don Quixote. He wasn't a real knight. He was an old man who was delusional. He thought he was a knight. He took on a world that was bleak and morally corrupt. He got his ass kicked.
竟然没写评论。给三分因为现在的评分实在是过誉,拉低下平均分。我对索尔金的感情天地可鉴。最终季烂的也天地可鉴。套用本剧的创意顾问的话,本剧毕竟只是部爱情喜剧,本剧只是另一个白宫风云。当电视剧看,别当真。
喜欢查理,但对网络文化的批评依然过时粗暴招人烦
新闻部分依然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过瘾,但第三季剧本非常俗气地走向了美式大团圆。在查理去世的前半集弃剧。
视角立意 值得深思
为了唐吉诃德。
后面拍得好流俗啊……以及Maggie和Jim在一起之后反倒一点情侣感都没有了
\Olivia Munn/
剧情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