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是枝裕和导演非常高产。
继去年凭借《掮客》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为宋康昊摘得戛纳影帝后,这次他又带着在本土创作的影片《怪物》重返戛纳。
电影《怪物》剧组在戛纳目前,这部新作在银幕场刊上的评分为2.3,暂列第二。
这个成绩对于是枝裕和这样已经拿到过金棕榈的热门导演来说,确实算不上太过理想。
相较于《小偷家族》场刊3.2的高分,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银幕场刊评分影片《怪物》的编剧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坂元裕二,他的代表作有《东京爱情故事》《四重奏》等。
而此次《怪物》的故事则通过一桩悬疑事件切入:平静的湖畔小镇,安藤樱饰演的单亲妈妈早织、永山瑛太饰演的老师保利,以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原本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偶然因为一次校园冲突,渐渐酵酿成轩然大波,引起社会与媒体的关注。
当整个事态越来越严重,竟在一个暴风雨的清晨,两个男孩双双失去了踪影……
电影《怪物》将于6月2日在日本公映这次,是枝裕和再度引入最擅长的儿童视角,只是故事结构采取的三段式,从三个不同角色的感受出发来看待同一件事情。
这样的结构并不新鲜,但对于是枝裕和来说,这尚属首次尝试。
当然,也正因为感受的差异,故事的悬念感便由此而生。
尤其是安藤樱饰演的母亲,作为影片第一段落的主视角,她的孩子以及所遇到的人,个个都散发着古怪气息。
而当观众准备随母亲视角慢慢解开谜团时,是枝裕和却笔锋一转,又把焦点放到风暴中心的老师身上。
可以说,这是一个节奏感比较强的悬疑故事。
影片名为“怪物”,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出现了有关“怪物”的意象,更在于故事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古怪的一面,而这些古怪或多或少都来源于一些悲伤的记忆,或者周遭身处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所以《怪物》的本质,还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跟自己的相处,只不过因为孩童视角比较突出,所以打上了鲜明的是枝裕和烙印。
谈到创作初衷,是枝裕和做出了这样的阐述:“我是第一次和坂元裕二合作,他是我最尊敬的活跃的编剧。
我比他大一点,但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在昏暗的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我们写了关于忽视、刑事罪犯和伪家族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有相似的主题。
尽管我们是在不同时间点写的。
然而,我们采取了各自独特的展现方式。
这就像吸入相同的空气,呼出的却不同。
我在2019年加入剧本的开发,那时疫情让世界天翻地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故事反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裂痕。
这次能够与我想合作的制片人、编剧、包括坂本龙一合作,我感到非常自豪。
”
由于《怪物》属于不便过度剧透的影片,关于各个角色的命运和选择,我们在此不过多讨论,为更多影迷留下观影时的快感。
回望是枝裕和的导演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称得上是与戛纳电影节关系最为紧密的亚洲导演(甚至没有之一)。
从2001年的第三部剧情长片《距离》开始,是枝裕和便踏上了这条长长的戛纳红毯。
直到2018年《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榈时,他入围过戛纳电影节的作品数量已达到七部之多。
2001《距离》
2018《小偷家族》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空气人偶》和《比海更深》这两部作品并没有进驻主竞赛,而是入围的一种关注单元。
尤其是2016年的《比海更深》,考虑到前一年的《海街日记》还处于主竞赛梯队,这待遇显然是属于被降级。
这也从侧面说明,哪怕戛纳存在着所谓嫡系,对明星影人有着种种优待,可一旦发现创作者存在着自我重复的势头,戛纳也会亮明态度,不留情面地将之遏止。
2009《空气人偶》
2016《比海更深》近年来,是枝裕和确实身处于自我重复的漩涡里。
纵观是枝裕和的绝大多数作品,往往都是脱胎于社会新闻、漫画、小说等先于电影而存在的叙事载体,而非原创故事。
这样的创作手法,对于切入点的选择和深挖内核的决心有着较高的考验。
而他赖以成名的杀手锏恰恰正在于此——绵里藏针的口吻和笔触。
尽管以家庭题材为主,他也绝不满足于表面上的温吞和柔情,而是直面伤疤所在。
是枝裕和正如《无人知晓》里随夏天一同腐坏的廉价出租屋,这些孩子难道生而有罪,否则为何遭此惩处?
正如在《距离》里,浅野忠信饰演的投毒小组第五位成员,兼具施害人与受害人的双重身份,他的在场便是一根情感的搅动棒,质询观众,原谅要从何而起?
正如《小偷家族》里不被社会接纳的重组之家,他们要的只是一份彼此陪伴,为什么会难如登天?
2004《无人知晓》观看是枝裕和造诣最高的几部电影时,我们面对温馨甜蜜的影像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将平等地诘责所有人,类似社会事件的发生是否与我们的冷漠息息相关。
观影结束后,我们或许会萌发出强烈的动机想要改变什么,或许人格产生些微的升华,由此增加一个认知世界的角度。
无论如何,他都能成功唤起一些潜藏在利己主义下的良知。
2008《步履不停》然而,是枝裕和新近几部作品均不在此列。
如果说《真相》《掮客》的隔靴搔痒是因为采用外语创作的水土不服,那么回归日本本土的《怪物》,其多线索的情节结构则会让我们想到《第三度嫌疑人》里的发挥。
甚至影片中男孩之间的那份复杂情愫,也会让影迷们不自觉地拿它跟去年荣获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那部《亲密》相比较。
倘若是枝裕和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仍然独立,那么他的思维方式便多少有些滞后,或者说呈现出一种疲态。
是枝裕和《怪物》
卢卡斯·德霍特《亲密》打破自我重复的魔咒,对任何一位创作者而言都绝非易事,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取得过杰出成绩的顶尖高手。
在摘得世界最高电影荣誉后,或许没有人比是枝裕和能更清醒地意识到瓶颈的到来。
为求新求变,他选择的方法是出国拍摄,采用不同的语种丰富形式。
但创作外化的扩张与攫取,所导致的却是内在意志与专注的流失。
无论《真相》还是《掮客》,都难免流露出一股疏离感,而这份疏离则终将成为他持续钻研的阻碍。
是枝裕和年逾耳顺不久,放在大师的维度里讨论,还有着诸多可能性。
身为影迷,如果能见到是枝裕和挣脱漩涡,再度推陈出新,那才是幸事一件。
因为就现状来看,失去了锐利锋芒的生活流电源,终究太容易沦为一碗寡淡的白开水。
作者| 岛主+队长;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缘于一个身心俱疲的单亲母亲,怀疑孩子被霸凌,单枪匹马跑到学校提诉求,讨说法引导出故事,围绕这条主线辟出4条分支,构建成三段式的叙述:母亲,老师,校长,男孩们。
究竟谁是怪物,坂元的伏笔埋得颇深,每个看似都是怪物。
男孩母亲几次三番跑来学校,学校只会用道歉来粉饰太平,以至于年轻的老师不得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爬上了学校的顶层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地主观认定他们所看到东西,不去探寻事情的真相。
执念的母亲,酗酒暴力的父亲,冷漠旁观的校长校园霸凌家长,学校对于老师的霸凌媒体舆论对老师的霸凌来到孩子们的篇幅峰回路转,这非常坂元裕二,电影正式揭开重重迷雾见他受欺负,单纯地想对他好,就这么简单他们成为秘密的朋友,有一个秘密基地,森林里报废的火车车厢穿过黑暗的桥洞,属于他们的小小宇宙这不关乎任何外界因素,纯真地喜欢一个人,想要与之亲近,即使白天假装不熟,打架也罢,夜幕降临时分依然会跑到车厢来等他当母亲发现桥洞,老师提到星川,喜欢成了最大的秘密“时钟,人,火车,还有猫,都会回到过去。
牛肉饭会变成牛,人类会变成猴子,我们会回到宇宙诞生之前。
所以我们都会重生。
”“是吗。
那我们做好准备吧。
”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吧,就我和你重生到一个可以在阳光下肆意奔跑的世界那么,因为秘密造成老师辞退社会性死亡,是否同样是怪物呢!
相对的老师不是全然无辜,想当然和不用心不关心促成了孩子们对他产生不了信任感,因果循环影片在男孩的关系营造得有些牵强,像是摸头发,搂脖子,扑倒显得刻意,两个孩子的感情不能称之为爱,爱对于他们来说太复杂了,就是天真的纯粹的喜欢,硬往那方面靠一样是主观臆断,如此想的观者是否也是怪物。
树林的奔跑让人联想到“亲密”,类似的情感着重的点不同,一个在于感情的变化,单一视角,而怪物核心不仅在孩子们,里面有许多双关的含义,更多是表达社会冷漠,武断,压抑,信念崩塌,重建,长大成为怪物,我们皆是怪物。
01只有孩子才能看见大人们有多擅长粉饰太平。
从前看过很多罗生门叙事,但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其中的巧妙。
即使已经到达结局,你回头也会发现母亲和老师其实都没有说谎,但他们看到的却并不是全部的真相,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真相。
在母亲的角度里,她和孩子的关系和睦,他们看上去像是一对可以无话不谈的母子,即使父亲去世,母子也会保留为父亲过生日的仪式,母亲善解人意地从父亲的牌位前走开,好让孩子没有顾虑地和天上的父亲倾诉。
这位母亲也会在学校据理力争,想要为自己反常的孩子讨回公道。
于是观众越发不解,为什么拥有一个如此通情达理的母亲,凑依然会做出让人担心的举动。
家庭的暗面在第三幕中才得以揭露,父亲原来在与外遇对象的旅行中身亡,凑在牌位面前低诉,说的也不是父子间的温情谈话,而是委屈又无助的一句叩问: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
至此母亲维系的体面开始崩裂,你看见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成为了年幼的心的裂痕。
母亲说被移植了猪脑的人根本不是人类,模仿电视上男扮女装的搞笑艺人,希望凑像父亲一样组建普通家庭,每一句无心嘲笑,每一个恳切期待,都成为了过分锋利的匕首,少年唯有以自戕来应对这样的绝望。
凑的沉默背后是一个不敢问出的问题:妈妈,如果我就是那个长着猪脑的怪物,你还会接受我吗,你还会爱我吗?
另一边的老师尝试着尽责,却凭借不完整的场景曲解了事实,过分强调男子气概的价值观,也展示了一种异性恋语境霸权,给仍在摸索性别观念的少年们刺痛的一击。
当大人们后知后觉地道歉、迫近真相,孩子们却早已熟悉背面的世界并携手出逃,只留下作文纸上昭然又未被正视的谜底:沉默的、依偎的一双小小姓名。
02凑和依里藏在作文里的名字是镜像的。
文字是心理状态的其中一种表达,从文字的变形延展,你会发现其他的变形无处不在。
很明显的一点是,在过分沉重的压力下,凑变得无法处理对自己、对他人的感情。
他对亲爱的母亲哭泣、大叫,将手中的饮料瓶捏得吱呀作响,他推倒心爱的依里,和他打架,也突然打开车门以相当危险的方式伤害自身。
他本应该爱母亲,但母亲无意中否认了他,他本应该爱自己,但这个世界阻止他接纳自己,他本应该爱依里,但所有人都觉得男孩子不应该喜欢男孩子。
当爱被压制,无法被正当地表达,就会以另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
它往往会变形成爱的对立面,搅浑大脑和心脏,年幼的孩子无法内化这种痛楚,唯有以近似恨的方式释放,伤害他人,亦刺向自身。
凑和依里所执着的“转生”,也是一种变形,孩子们发现无法在现世获得幸福,于是寄希望于彼岸的世界。
03导演多次提到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这个故事讲的是,贫穷的男孩乔万尼在半人马座星祭当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和他最好的朋友康帕内拉乘上了遨游银河的列车,醒来后却得知朋友溺水身亡的噩耗。
宫泽贤治故事里蔓延的悲伤和电影如出一辙,作家似乎并不打算治愈谁,比起以幻想来修饰或弥补残酷的真相,作者更常以一种坦诚到冷静的态度去叙述贫穷、惩罚、孤独与死亡,看完他的作品总令人觉得萧索,心口像有冷风呜呜咽咽。
凑和依里的乌托邦正是一节废弃的列车车厢。
“康帕内拉”最后出场的父亲,对应了依里只有父亲露面的家庭。
而在那个最令我心碎的镜头里,也出现了躺在浴缸里奄奄一息的、浑身湿透的依里,对应了“康帕内拉”溺水身亡的结局。
凑是活下来的乔万尼,依里是死去的康帕内拉。
在最无能为力的年岁,他们所做过最勇敢的抗争,是为身后的你跳下行驶的车,是冲出门大喊“我撒谎了”然后面对父亲的殴打,是在台风天出逃,艰难地拖出心爱的人伤痕累累的身体。
孩子们一无所有,唯有用肉身和生命作筹码,赌死亡之后是美丽的转生,宇宙膨胀,时间逆流,总会等得到新天地。
银河铁道的终点是什么?
宫泽贤治写:“可是我们不在这里下车是不行的。
因为这里是天堂的入口。
”母亲的期待太锋利,父亲的拳头太沉重,你也痛得无法忍受吗,我亲昵的朋友,那一起逃跑吧,奔向银河铁道灿烂的终点。
或许在某个转生的世界,你我这样的孩子不再会被称为“怪物”。
04看到有人质疑,这么小的孩子能否分辨这样的情愫,我想说我也是在相仿的年纪,第一次喜欢一个女孩子,并在同样的欢欣、迷惘和恐惧中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成长期。
我想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是为人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答案,让我们通过参照来确认自身。
希望以后更多像凑和依里这样的孩子,能因为电影的启发,而更理解、爱惜自己。
我们不是怪物。
https://gaga.ne.jp/kaibutsu-movie/本文翻译为人工智能翻译(ChatGPT 3.5),如有错误请谅解。
MC MC戻ってきたばかりの監督からご挨拶を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请刚回来的导演向大家问好。
是枝監督(以下、監督) 是枝导演(以下简称导演)2時間くらい前に羽田についたばかりなんですけれども、この作品にとって本当に素晴らしい評価をいただいたなと思っております。
無事にこの脚本賞の盾を、僕が運んだ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が、坂元さんにお渡しできすることができて、ちょっとホッとしています。
今日は有難うございます。
遅い時間にすみません。
我大约两个小时前刚到羽田机场,对于这部作品获得如此高度评价,我真的感到非常开心。
虽然不是我亲自运送的,但我很庆幸能够将这个剧本奖的奖杯交给坂元先生。
非常感谢今天的机会,时间这么晚了我表示抱歉。
MC MC一足先にご帰国されていましたが、この度見事受賞されました坂元裕二さんよりご挨拶をお願いします。
虽然您已经先一步回国了,但是我想请坂元裕二先生代表我们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贺。
坂元裕二(以下、坂元)こんばんは、脚本家の坂元裕二です。
本日はお越し下さり有難うございます。
晚上好,我是剧本家坂元裕二。
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光临 こういう場に出るのは初めてですので、とても緊張していますが、どうぞ宜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场合,所以我非常紧张,但还请多多关照。
<質疑応答> <回答提问>質問者 提问者今回は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受賞されてトロフィーを今受け取られたばかりですが、 恭喜您这次的获奖!
您刚刚领取了奖杯,真是太棒了!
そのトロフィーの重み、実感みたいなものはいかがですか?
那个奖杯的重量,你有没有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坂元実感は正直あまりありません。
まだ受賞を初めて聞いた時に寝ていたものですから、第一報を聞いた瞬間、まず初めにまだ夢を見ているのかなと思いました。
その後もまだ続いているようで、今も夢の中にいるような、そんな思いと、ただこの重み自体がやはりこの作品の責任感だと感じますので、そこは私自身、手にも背中にも乗っかったとても大きな責任だと感じております。
实感实在不多。
当我第一次听到获奖的消息时还在睡觉,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还在做梦。
之后,这个感觉仍在持续,现在仍然感觉自己像是在梦中,同时也感受到这份荣誉所带来的责任感。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无论是在手上还是在背上都感受到了。
質問者 提问者今回世界的な評価を受けたということで、今後映画の脚本に対する向き合い方ですとか、考え方のようなものに変化は出てきそうな予感というものは自分の中にありますでしょうか?
由于这次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认可,您是否感到自己对电影剧本的处理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等方面可能会发生变化的预感呢?
坂元最近、映画の脚本を書くようになりまして、ほぼ2本目のようなものなんですが、まだやはり監督のお力を借りながら、プロデューサーのお力を借りながら、ゆっくりと進んでいるところですから、やはり今回含めて周りの人のお力によるものだと考えております。
最近开始写电影剧本,虽然算是第二部作品了,但还是需要导演和制片人的帮助,所以进展比较慢,我认为这次以及之前的作品都是得益于周围人的支持。
質問者 提问者先ほど一報を聞いた時に寝ていらっしゃったということですが、どなたからどのような手段、どういう状況で一報が入ったか教えてください。
听说您在刚才接到通报时正在休息,能否告诉我是谁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向您通报的呢?
坂元朝方というか、深夜4時頃だったものですから、寝ておりました。
着信はあったようなのですが、気付かずにそのまま寝ていまして、そのうちに、またそのニュースをご覧になった方からショートメールをいただいて、それで初めて音が鳴ったんですね。
その音で気付いて、見たところ、プロデューサーや監督から、受賞しましたというお話を聞きまして、何と言いますか私はご覧のようにあまり感情の起伏がないものですから、「うれしい」とか「やったー」という気持ちよりは、何か「ズシン」という思いが訪れて、水を一杯飲みました。
それが最初の行動でしたね。
与其说是什么情况嘛,其实大概是凌晨4点左右,我正在睡觉。
虽然有来电,但我没有注意到,继续睡了下去。
后来,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是从另一个看到那则新闻的人那里发来的。
这才是我第一次听到声音。
我被那声音吵醒后,看到是制片人和导演给我发来的消息,说我获奖了。
我要说,我并不像你们看到的那样情绪起伏很大,不会像“开心”或者“耶!
”那样的心情,而是有一种“咚”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喝了一杯水。
这是我最开始的反应。
質問者 提问者 以前、完成披露試写会の舞台挨拶の際に、この脚本は子供の頃の記憶・経験を思い出しながら書いたと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
また、受賞の後に是枝監督が紹介されたコメントの中では、たった一人の孤独な人のために書いたと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
差し支えない範囲で、この作品の元になったという経験がどの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のか、また、たった一人の孤独な人という、その人に伝えたい言葉が今ありまし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在之前的披露试写会的舞台致辞中,您曾提到这个剧本是在回忆童年的记忆和经历的同时写成的。
而在获奖后,导演是枝先生在介绍中说,这是为了一个孤独的人而写的。
如果不介意的话,请告诉我们一下,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样的经历,以及如果有一句话想要传达给那个孤独的人,您现在会说什么呢?
坂元監督にお送りした、「たった一人の~」というコメントに関しては、慌てて書いたものでしたから、文章が下手だったんですが、きっとどこかにいるであろう孤独に過ごしている誰か、それは特別な誰かを指し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く、また多くの沢山の人に届けるという気持ちではなく、誰かこの映画を受け止めてくれる、そんな人がいると信じて、その人のことを頭の中で思い描きながら常に書いていました。
关于我给监督的那条“只有一个人”的评论,我匆忙写下的,所以文笔不太好,但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们或许在某个地方独自度过,这并不特指某个特殊的人,也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而是相信会有人接纳这部电影,所以我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人,写下这些话 子供の頃に関しては、その時に話していた通りで、仲良かった友達のことや、何人かの僕が小学校時代から中学にかけて出会った友人や出来事、そんなことを思い返しながら書きました。
关于小时候,就像当时所说的那样,我写下了与我关系亲密的朋友们的事情,以及我在小学到中学期间遇到的一些朋友和事件,回想起了这些事情。
質問者 提问者感情の起伏があまりないと今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が、賞というのはもらうと嬉しいものでしょうか?
您刚才提到情感起伏不大,但是获得奖励会让人感到开心吗?
坂元周りの方から「おめでとう」と言われて初めてうれしくなります。
当别人从周围赞美你并说“恭喜”时,你才会感到开心 沢山の方から、まずは監督から、プロデューサーから「おめでとう」と、勿論チームの一人ですので、みんなでもらった「脚本賞」だと思っていますから、その時点で私が身内からお祝いされるのも不思議なことではありますが、沢山の人からその後も「おめでとう」という言葉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それが、やはりうれしかったです。
一番うれしかったのは、ジョン・キャメロン・ミッチェル監督から「脚本賞受賞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というメッセージが届きまして、タクシーの中にいたんですが、涙が出ました。
うれしかったです。
从很多人那里,首先是导演,制片人,他们都对我说了"恭喜",当然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也认为这是大家一起得到的"剧本奖",所以在那个时刻,我被亲朋好友祝贺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之后还收到了很多人的"恭喜"。
这些话,确实让我很开心。
最让我开心的是,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发来了一条消息,祝贺我获得"剧本奖",当时我正在出租车里,眼泪流了出来。
真的很开心。
質問者 提问者是枝監督はカンヌで沢山もらっていらっしゃると思いますが、賞をもらうという気持ちはどのようなものでしょうか?
我认为是枝导演在戛纳电影节上收获了很多奖项,那获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監督 监督勿論、うれしいです。
華やかな場所が好きなわけでは勿論なく、僕も周りから感情があまり見えないと言われがちなんですが、内側では色々感情の起伏があるタイプなんですが(笑)、特に自分が褒められると、本当かな?
と疑問が湧きますけれども、自分の映画に関わってくれた役者さんとかスタッフが褒められるのは、うれしいですね。
今回は会場にいて、何かとても幸せな気持ちになりました。
无论如何,我很高兴。
并不是说我喜欢热闹的地方,而且我也常常被人说我看不出太多情感,但其实我内心起伏多变(笑),特别是当别人夸奖我时,我会怀疑这是真的吗?
但是,当别人夸奖参与我的电影的演员或工作人员时,我感到很高兴。
这次在场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幸福質問者 提问者坂元さんに質問です。
受賞しそうだな、するんじゃないかなという予感はなかったんでしょうか?
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坂元先生。
您没有预感到自己可能会获奖吗?
坂元まったく考えてもいませんでした。
カンヌに呼んでいただけたこと自体が私にとって何より嬉しいことでしたし、それ以上のことは考えていませんでした。
勿論私も『怪物』のチームの一人として、作品を観てとても好きになれた作品でしたので、評価を受けると嬉しいなという気持ちでした。
本音で、自分のことは全く考えておりませんでした。
我完全没有考虑过。
被邀请参加戛纳电影节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开心的事情了,我没有想过更多的事情。
当然,作为《怪物》团队的一员,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所以能得到评价让我感到高兴。
说实话,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質問者 提问者脚本のどんなところを評価されたと考えていますか?
您认为脚本的哪些方面受到了评价?
坂元勿論、審査される方が脚本を読んでくださっ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ので、出来上がった作品から脚本を評価していただいたと思うのですが、それは作品のすばらしさ、そして脚本に関しては、どうでしょう、自分ではなかなか評価しづらいんですが、ジョン・キャメロン・ミッチェル監督は「人の命を救う映画になっている」とおっしゃってくださったので、もしそれが誰かの心にそうあるなら、こんなに嬉しいことはない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无论如何,我认为并不是有人审查了剧本后才评价了成品,而是从成品中评价了剧本的优秀之处。
关于作品的精彩和剧本本身,我自己很难评价,但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先生说这是一部能够拯救人命的电影,如果这样的评价能触动某人的心灵,我觉得再开心不过了質問者 提问者子供と親と教師という3つの視点が巧みに表現されていると思ったんですが、その辺はどういった意識で書かれたのか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我认为这本书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父母和教师这三个视角,您能告诉我它是以什么样的意识来写的吗?
坂元3つの段階をふむのは、私が以前経験したことなのですが、車を運転しておりまして、赤信号で待っていました。
その時前にトラックが停まっていて、青になったんですが、そのトラックがなかなか動きださなくて、しばらく待っても動かないものですから、私は前の車がよそ見しているのかなと思って「プップッ」とクラクションを鳴らしたんですね。
そのトラックはそれでも動かなかった。
经历过三个阶段,这是我以前的经历,当时我正在开车,等待红灯。
那时前面有一辆卡车停在那里,绿灯亮了,但是那辆卡车一直没有动,我等了一会儿也没有动,所以我以为前面的车在看其他东西,就按了一下喇叭。
但是那辆卡车还是没有动 どうしたんだろうと思っていると、ようやく動き出した後に、横断歩道に車いすの方がいらしたんです。
そのトラックは車いすの方が渡り切るのを待っていたんですが、トラックの後ろにいた私にはそれが見えなかったんですね。
それ以来、自分がクラクションを鳴らしてしまったことを後悔し続けておりまして、このように世の中には普段生活していて見えないことがあり、私たち、私たちと言っていいのか、まず私自身、自分が被害者だと思うことにはとても敏感ですが、自分が加害者だと気付くことはとても難しい。
それをどうすれば加害者が、被害者に対してしていること、気付くこと、それができるだろうか、そのことを10年余り常に考え続けてきて、その一つの描き方として、この方法、この描き方を選びました。
我一直在想发生了什么事,终于开始动起来后,横过马路的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
那辆卡车等着轮椅上的人过完马路,但是我站在卡车后面看不见。
从那以后,我一直后悔按响了喇叭,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看不见,我们,或者说首先是我自己,对自己是受害者的事情非常敏感,但是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加害者。
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加害者意识到他们对受害者所做的事情,如何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我已经考虑了十多年了,选择了这种方式来描述这个问题質問者 提问者是枝監督に。
坂元さんの脚本の優れているところ、どのように評価されているのか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对于是枝导演来说,能否告诉我坂元先生的剧本有哪些优点,以及它们受到了怎样的评价?
監督 监督ぼく個人が、でいいですか?
说我个人的观点可以吗?
質問者 提问者はい。
好的監督 监督受賞後のカンヌの囲みで、坂元さんの脚本のどこが評価されたと思いますか?
という記者の質問が出て、 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后的采访中,有记者问到坂元先生的剧本被评价的哪些方面?
審査員の人たちと話す機会があれば聞いてみたいなと思っていたのですが、ちょっと今回はそういう集まりがなくて、いきなり花火があがってお祭りになっちゃったものですから、ちゃんと聞けていないんですよ。
それがちょっと残念なんですけれども、僕自身は最初にプロットをいただいた時から、一体何が起きているのかわからない、わからないのに読むのが止められない。
どこまでいってもわからない。
映画が半分過ぎても多分まだわからないということが、あぁこんな書き方があるんだなと、自分の中にはない物語の語り方でしたし、読み進めていくうちに、読んでいた自分が作品によって批評されていく、自分がその今の坂元さんのお話でいうと、クラクションを鳴らす側に否応なくなってしまうという、そのある種の居心地の悪さというんですかね、良い意味で。
それが最後まで持続するということが、とても面白かったです。
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としても本当に面白かったんですね。
それが僕は一番チャレンジしがいのある脚本だなと思ったところの一つです。
沢山ありますけれども、それが一つですね。
如果有机会和评审们交谈,我本来想问问他们的想法,但这次没有这样的机会,突然间烟花绽放,就变成了一个庆典,所以没能好好询问。
这有点遗憾,但从一开始收到剧本时,我就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却停不下来地读下去。
无论读到哪里,都不知道。
即使电影已经过了一半,可能还是不知道,这种叙述方式在我内心中是全新的,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发现自己被作品所批评,我不由自主地成为了现在坂元先生故事中按喇叭的那一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以一种好的方式存在着。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最后,非常有趣。
作为娱乐作品,真的非常有趣。
这是我认为最具挑战性的剧本之一。
还有很多,但这是其中之一質問者 提问者坂元さんにお伺いします。
先ほど映画の脚本は2本目と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が、そもそものお話として映画の仕事をやりたいということが、脚本を書かれるルートにあったという風に伺っております。
例えば、フジテレビヤングシナリオ大賞に応募する前にディレクターズカンパニーの方に長い脚本を出して、それと同時に短くしたものをフジテレビに送ったらフジテレビの方で通ってしまった。
でも、どうしても映画をやりたい、ということで、ご自身で監督作をやったこともある。
そんな過去がありながら、近年だとドラマというものは結論が出ていないから面白い、映画は2時間で結論が出るから面白くないというような発言をされていたのもちょっと聞いたことがあります。
もともとやりたかった映画の世界で、脚本という道で賞をとったということの喜びについて、どう思われていますか?
我想请教坂元先生。
刚才您提到您已经写了第二部电影剧本,但我想了解一下,最初您是怎么进入电影行业并开始写剧本的。
例如,在参加富士电视台青年编剧大奖之前,您曾向导演公司提交了一部长篇剧本,并同时向富士电视台提交了一份缩短版,结果富士电视台通过了。
但是,由于您非常想做电影,所以也曾自己执导过作品。
我听说您曾经说过,近年来,电视剧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没有结论,而电影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有结论,所以不那么有趣。
作为一名在电影界本来就想做电影的人,您对通过剧本这条道路获得奖项的喜悦有何感想?
坂元映画がつまらないと思ったことは全くありませんし、一人の映画ファンとして映画が大好きです。
自分が高校生の頃に多くのこの世界にいる人達がそうであるように、映画をたくさん浴びるように見て、この映画の世界で映画をつくる仕事をしてみたい、と10代から20代前半のときはずっと思っていました。
我从来没有觉得电影无聊,作为一个电影迷,我非常喜欢电影。
就像许多人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一样,我一直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从事电影制作的工作。
这个想法一直伴随着我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纪 1本映画をつくったのですが、その時に全く自分が監督という仕事に向いていないということが分かりまして、それ以来辞めようと思って25年くらいですかね、もう少しで30年くらい経ちます。
30年も経つともしかしたら今ならできる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ったりはしていたんですが、今回の是枝さんの仕事をみて、やっぱり自分にはこれはできない、無理だとはっきり分かりましたので、本当に映画監督ってすごい仕事だなと思いました。
すみません、質問の答えになってましたか?
我制作了这部电影,当时意识到自己完全不适合导演这个工作,从那时起我就考虑辞职了,大概已经有25年了,差不多快30年了。
过了30年,我有时候也会想,也许现在我能做到了吧,但是看了是枝先生的工作之后,我明确地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真的是太难了,我觉得电影导演真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
对不起,我的回答是否符合您的问题?
質問者 提问者映画監督が凄いということは分かりましたけれども、脚本でカンヌの頂点に立った、もともとやりたかった映画で賞を取れたということの達成感、そういうものはあるんじゃないですか?
我明白电影导演很厉害,但是在剧本上能够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实现了自己一直想做的电影,难道没有一种成就感吗?
坂元そうですね。
私30年前にカンヌ映画祭に遊びに、観光で行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して。
それは仕事でもなんでもなく、ユーロスペースという会社の堀越謙三さんや、亡くなられた吉武美知子さんにパスを取っていただきまして、吉武さんに案内されながらカンヌで映画をたくさん観ました。
その時に、いつかここで自分の作品を上映できたらどんなに幸せだろうか、そんなことを毎晩考えていました。
遠巻きに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を見ながら。
それから30年経って、賞を獲ったということも勿論嬉しかったのですが、上映できたこと、それが30年来の願いで、願いというか忘れていた願いが蘇ってきて、ああここにあったんだという気持ちになりました。
嗯,是的。
我30年前去过戛纳电影节玩,当时是作为旅游目的去的。
那并不是工作,而是得到了Eurospace公司的堀越謙三先生和已故的吉武美知子女士的通行证,她带着我在戛纳观看了很多电影。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作品,那该有多幸福啊。
就这样远远地看着红地毯。
然后30年过去了,当然获得奖项也让我非常高兴,但更让我高兴的是能够展示我的作品,这是我30年来的愿望,或者说是我已经忘记的愿望重新浮现了,感觉啊,啊原来它一直在这里質問者 提问者ドラマの世界でもなかなか難しい時期もあったかと思うんですよね。
テレビから離れた時期もあった。
ゲームの脚本を書かれたこともあった。
テレビドラマに向き合うってこと、脚本家っていう職業として向き合うことが難しい時期もあったと、著書の中でも書かれていますけれども、今ご自身の脚本家の人生を振り返ってみて、やっぱり幸せの頂点というところなんでしょうか?
我觉得在电视剧的世界里,也有过一些困难的时期吧。
也有过离开电视的时候。
还曾经写过游戏剧本。
在面对电视剧这个职业作为编剧时,也有过困难的时期,这也在您的著作中有所提及。
但是现在回顾您自己作为编剧的人生,您认为最高点就是幸福吗?
坂元全く頂点とは思っておりません。
なかなか日々とにかく、(記者の)皆さんも同じようにパソコンの白い紙に向かって書かれていらっしゃるかと思いますが、私も日々ただただ締め切りに追われ、文字を埋めていくということをコツコツ毎日1日中やるしか、それでしか、ものが出来上がらないので、そこになかなか達成感というものが生まれるということはなく、ただただ文字を書き貫いていく、これが自分の人生だと、振り返れば思っていますので、そこに達成感というものが、この仕事をしているとなかなかそう簡単に手に入るものじゃないのではないかなと。
ただ、お客様から観てました、時に救われましたという言葉をいただけると、ちょっとそのコツコツやっていた日々を思うと、無駄ではなかったなとそんなことを思うぐらいです。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顶尖的。
每天都在忙碌,我想记者们也是一样,坐在电脑前面面对着白纸写作。
我也是每天被截稿压迫着,只能一天到晚埋头填字,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工作。
所以,我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只是一直写字,这就是我的人生。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在这个工作中很难获得成就感。
但是,当客户告诉我他们从我的作品中得到了救赎时,我会稍微想一下那些辛勤努力的日子并不是徒劳无功質問者 提问者子供のセクシャ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について、かなり踏み込んだ内容の脚本と作品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が、クィア・パルム賞を受賞された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と思うんですが、このテーマについては、お二人はかなり最初の段階から形を変えないまま、この企画をもんで映画化された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のでしょうか?
それとも色々話し合いで脚本をつくったというお話をカンヌの記者会見でされていましたが、そこのテーマについては紆余曲折があって最終的な形になったんでしょうか。
我认为这部作品在探讨儿童的性别认同方面非常深入,因此获得了奎尔·帕姆奖。
关于这个主题,您们两位是从最初的阶段开始就没有改变形式,直接将这个计划拍成电影呢?
还是在戛纳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到的,您们通过讨论最终完成了剧本,经历了一些曲折才得到最终的形式呢?
坂元まず私からお話しますと、どんなお話でもどんなテーマでもそうなんですが、まずは取材、勉強、自分自身のこれまでの経験、それを踏まえながらとにかく自分の中にある“まずこうだろう”を捨てて、まず知ること、自分自身を疑うこと、それを考えながら取材・勉強を続けてきました。
ある段階で監督含め監修の方に入っていただき、多くの指摘をいただきながら修正していきました。
その具体的な過程に関しては監督の方が詳しいかと思うんですが、ただ自分たちが分かった気にならない、それはいつもそうなんですが、自分たちは何も知らないんだということを、常にふまえながら勉強していったという感じですね。
そして、脚本に修正をいれ、大きく変えていきました。
首先,让我来说一下,不管是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主题,首先要进行采访,学习,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放下自己内心的“首先应该这样”的想法,先去了解事实,怀疑自己,同时继续进行采访和学习。
在某个阶段,导演和监修人员参与进来,给予了许多指导意见,我们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了修改。
关于具体的过程,我认为导演会更详细,但我们始终保持着不自以为是的态度,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我们对剧本进行了修正,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
監督 监督そうですね。
プロットをいただいた段階で、これはちゃんと勉強しないとまずいなと思って。
プロデューサーと相談しながら、協力していただける団体の方たちに連絡を取って、最終的には、LGBTQの子供たちの支援をしている団体の方に、本を読んでいただいたり、演出上どういう風な注意点があるかということをお伺いしながら、描写については現場にインティマシー・コーディネーターの方にも入っていただいて撮影をするという様な形をとりました。
嗯,是的。
在收到剧情之后,我意识到如果不好好学习这个问题就不妙了。
我与制片人商量后,联系了一些愿意合作的团体,最终请了支持LGBTQ儿童的组织的人来阅读书籍,并询问了他们在导演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同时请了现场的亲密协调员参与拍摄 もう少し踏み込んでお話した方がいいですか?
需要再深入讨论一下吗?
僕もなかなかどこまで踏み込んだ描写をするのか、彼らがどういう、要するに自認をしているのかというあたりが、演出する上でポイントになるなと思ったので。
団体の方たちと話していた時に、あの年齢の子たちが、例えば自分がゲイであるとか、トランスジェンダーであるという自認、もしくは他認をするというような認識をするということは、まだ早い段階の子供たちだ、ということで、そういう特定の描写をむしろ避けた方がいい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アドバイスをいただいて、極力というか、そういう描写を脚本から少しカットした、ということはあります。
我觉得在表演中,关键是要考虑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同以及他们愿意展示多深入的描写。
当我与团队交流时,他们建议说对于那些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例如他们自己是同性恋或者是跨性别者,或者是对他人的认同,这样的认知可能还为时过早。
因此,他们建议尽量避免特定的描写,我也在剧本中稍微删减了这些内容 。
そのうえでーー、これはもう映画を観ていただいたうえでの話になると思うんですけれど、、、その名付けようのない、自分の中に芽生えた、得体のしれないもの、あの子たちにとっては。
それを彼らは「怪物」と名付けてしまう、もしくは周りの抑圧によってそう呼ばされてしまう、そのことを描きたい。
僕が考えたのは、そのように自分の中に芽生えてしまった、自分でも理解できない自分の感情とか存在を、「怪物」だと思ってしまうという感情とか行為というのは、色んな所で色んな状況に置かれた子供たちの中で起きているだろうなと思っていて。
多分さきほど坂元さんが「孤独な人」といった人達だと僕も思っています。
その子たちを、孤独な状況に追いやってしまっている私たちっていうものを、要するに彼らから見れば私たちの方が「怪物」であるという、この私たちが彼らに見返されるというスタンスを、どういう風に映画の中に描いていくかということまでやるべきだということを、その相談させていただいた団体の方と話し合ったうえで僕が学んだことでした。
一番学んだのはそこでした。
そこを見失わないようにしようと思いました。
この辺で大丈夫ですか?
在那之前——我认为这是在您观看电影后的谈话——那种无法命名的、在自己内心中萌发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
他们将其称为“怪物”,或者是被周围的压抑所迫使称之为“怪物”,我想要描绘的就是这一点。
我想到的是,在自己内心中萌发的、自己也无法理解的情感或存在,被认为是“怪物”的感情或行为,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和情况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
也许正如坂元先生所说的“孤独的人”,我也这样认为。
我们将这些孩子们推向孤独的境地,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才是“怪物”,这种立场是我们应该在电影中描绘出来的,这是我在与咨询团体讨论后学到的。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一点。
我希望不要失去这一点。
这样可以吗?
監督 监督すみません、もう一点追加を。
一部でその子供たちが抱えた葛藤をネタバレだから言わないでくれと、言っているというようなことがささやかれたり、発言が飛び交ったりしているようなことを耳にしているんですけれども、観た方の感想で、なるべく先入観なく見た方がいいっていうのは間違いないと思うんですね。
そういう感想をいくつも目にしましたけれども。
決して、彼らが重ねた葛藤をネタとして扱ったつもりはありません。
あの、構成上、おそらくむしろ観た方が自分が当事者としてあの子供たちと向き合うためには、これも坂元さんの脚本の技術だと思いますけれども、できるだけ振り回された方が、見終わったときに自分がどこに着地するのかということが最初に分からないほうが、いいのではないかなという風に思っておりますので、そこは誤解のないようにという風に、僕自身は宣伝のスタッフにも伝えております。
ごめんなさい、余計な話かもしれませんが以上です。
对不起,我有一个小小的补充。
我听说有人在暗中议论着不要透露那些孩子们所面临的困扰,因为那会泄露剧情,也听到了一些言论飞扬的声音。
但是,根据观众的感受来看,我认为最好是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
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感受。
绝对不是要把他们所经历的困扰当作话题来对待。
在剧情构思上,也许更多是为了让观众在面对这些孩子时,能够更好地与他们共鸣。
这也是坂元先生剧本的技巧所在。
我认为,被剧情牵引着,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向何方,这样的体验可能更好。
所以,请不要误解,我已经向宣传团队传达了这一点。
对不起,可能是多余的话,就说到这里吧質問者 提问者坂元さんに伺いたいんですけども、先ほど、今回の作品を通して監督をするのは自分には無理だというようなことを感じたということをおしゃっていましたけれども、今回自分が書いた脚本がこういう形で映像化、作品になったのを観て、自分の想像以上のものができたのかとか、どういうようなことを感じたのかというところを教えていただけますでしょうか。
我想向坂元先生请教一下,刚才他提到了他觉得自己无法担任这部作品的导演,我想知道他对我这次写的剧本以这种形式被拍成电影、成为作品后的感受,是否超出了他的想象,以及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能请您告诉我吗?
坂元まず、主演する二人の子供たちを観ているうちに、自分の子供時代のことをどんどん、どんどん思い出しました。
自分の名前も忘れて顔も忘れていたはずの友人の顔が、その時急に思い出すなどして、それはもう新鮮な驚きでした。
首先,当我看着两个主演的孩子们时,我不断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我甚至突然想起了曾经忘记了名字和面孔的朋友,这真是令人惊讶的新鲜感 映画全体としては、本当に本づくりの段階から監督はじめ皆さんに引っ張っていただいて、多くの知己をいただきながら書きあがったものが、編集の段階でもまたよりどんどん変わっていき、というか良くなっていき、映画が成長していく、作りながら、私が書いた設計図にしかすぎない脚本が、どんどん人々が息づいていく、作品になっていくその様子に驚きましたね。
一人の観客として出会えたので、それが何よりかなと思っています。
整部电影来说,从真正开始制作的阶段起,导演和大家一起努力,得到了许多知己的帮助,最终完成了剧本。
在剪辑的过程中,电影不断地变化,变得越来越好,不断成长。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写的剧本只是一张设计图,但它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个作品,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能够以一个观众的身份与之相遇,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質問者 提问者実質、今回が映画の脚本としては2本目という風に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したけども、それがこれだけ世界的に大きな賞をもらって、このことがご自身の今後に影響を与えたりするようなことがあると思われますか?
实际上,您曾经说过这是您的第二部电影剧本,但是这部电影却获得了如此重要的国际奖项,您认为这会对您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吗?
坂元もう少し早く映画を始めていれば変わ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ですけど、私もう結構なベテランでカスカスなんですね。
絞っても何もでない状態なので、まあ日々いろんなことを学び周りの方に助けていただきながら、書いてるんですが、正直自分がこれから何を書けるのか全く見えてはおりません。
振り返った時に『怪物』が自分をもうひとつ成長させてくれたものだったなって10年後に、もしこんなこと言いながらバリバリ書いていたとしたら、この時だったなと思う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が、今はもうカスカスです。
(笑) 如果电影能早点开始,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我已经是个老手了,有点老态龙钟的。
就算再努力也一无所获,所以我每天在学习各种事情的同时,也在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写作。
但说实话,我完全看不到自己接下来能写什么。
十年后回首,我可能会觉得《怪物》让我再次成长了一些,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说着这样的话,努力地写作着,也许会觉得那就是现在吧。
但现在我已经有点老态龙钟了。
(笑)質問者 提问者あともう一つだけ確認で。
今内容に関してカスカスだということだと思うんですけど、例えばこれから書くもので映画になるのかドラマになるのか、それとも他のものになりうるのか、そこら辺については何かありますか。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确认一下。
我觉得现在关于内容方面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比如说接下来要写的东西会变成电影还是电视剧,或者可能会变成其他的东西,对于这方面有什么想法吗?
坂元当面、映画を書くことは決まっています。
ドラマは決まっていません。
现在我已经决定要写电影剧本了。
至于电视剧,还没有确定質問者 提问者先ほどの質問と重なることがあると思うんですが、これまでたくさんのお仕事をされてこられて、トレンディドラマもご自身を鍛えてくれたとおっしゃっておられて。
そのあとも様々な社会的テーマと言われるようなところにも次々と取り組んでこられて、作風の幅を広げてこられたという印象を持っているんですけども、この『怪物』はご自身にとってこれまでの書かれた作品の中での位置付けと言いますか、これまでの取り組みの中から『怪物』のプロットに繋がるものがあったのか、そういったことをお伺いしたいです。
我觉得这个问题与之前的问题有些重叠,您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说过流行剧锻炼了您自己。
之后,您也接连着涉足了各种被称为社会主题的领域,拓宽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我对您的印象。
那么,《怪物》在您之前的作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您之前的探索中,是否有与《怪物》情节相关的元素?
我想请教您这些问题坂元2010年に「Mother」というドラマをつくりまして、脚本を書きまして、2011年に「それでも、生きてゆく」というドラマの脚本を書きました。
その時からずっと、先ほどもお話しましたが、抱えていた問題が自分の中にずっとあって、それがここでこんなお話をすることが相応しいのかどうか分からないのですが、加害者というのをどのように描けばいいのか、それが私にとって12年間の長い長い課題というか、自分が考えていきたいテーマだったんですね。
先ほどもちょっと言いましたが、加害者がどのようにすれば被害者の存在に気づくことができるか。
私たちは被害ということに対して自分自身よく考える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自分自身の加害という行為に関して考えることは難しい、気づくことは難しい。
それをどうすればいいんだろうかということは、私の長年のテーマだったんですが、先ほどのクラクションの話もそうなんですが、『怪物』で辿ったのは加害者が被害者の存在に気づいていく、その道のりを自分なりに今現在書ける最も適したもの、現状書けるものがコレだったという。
そういうことを、“社会的”という話も出たんですが、それにまつわることをずっと考えてきたということなんですよね。
ですから、これで一つ自分なりの道筋というもの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いなと思うんですが、それが、答えが出るかは分からないのですが、現状コレです。
2010年我制作了一部名为《Mother》的电视剧,并担任编剧,2011年我又写了《即使如此,依然活着》的剧本。
从那时起,一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这也是我在这里谈论的内容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不知道如何刻画加害者,这是我长达12年的一个长期课题,也是我想要思考的主题。
刚才我也提到过,加害者如何意识到受害者的存在。
对于受害我们常常会好好思考,但对于自己的加害行为却很难思考,很难意识到。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提到的汽车喇叭的故事一样,《怪物》所经历的就是加害者意识到受害者的存在,这是我目前能够写出最适合的、能够表达现状的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希望这能成为我自己的一条思路,但我不知道是否能找到答案,目前只能是这样質問者 提问者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関連して監督にもお伺いしたいのですが、是枝監督はこれまで坂元さんの作品を観ていて、ご自身の関心とやはり同じものがあって同じ時代を生きていて、そういったこともあって、もしご自身が脚本お願いするなら坂元さんにと前々から言われていたと。
今の“社会性”といった、坂元さんがずっと取り組まれてきた、そのことに関しては監督としては今回の作品を含めても、テーマといったところと、今の坂元さんの発言に関して監督からひと言頂ければと思うんですが。
非常感谢。
我想询问一下导演相关的事情,是枝导演之前看过坂元先生的作品,他对坂元先生的作品非常感兴趣,觉得自己和坂元先生有着相同的关注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一直对坂元先生说,如果要找编剧的话就找坂元先生。
关于现在的"社会性",坂元先生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这个主题,导演希望能在这次的作品中包含进去,并且希望能从导演那里听到一句话,关于坂元先生现在的言论監督 监督難しいですね。
世代的には僕の方がちょっと上なんですけれども、僕も初めて書いた脚本はディレクターズカンパニーに持って行っているんですよ。
僕は89年だったか90年だったか。
相米慎二に憧れて。
出発点から結構似てるんですよね。
90年代、僕はフジテレビの視聴率1%未満の深夜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やりながら、坂元さんのドラマを見る、心の余裕のない20代〜30代を過ごしたんですけれども。
先ほどの「Mother」や「それでも、生きてゆく」―「それでも、生きてゆく」は僕の中では圧倒的な打ちのめされ方をしたドラマなんですけれど、自分が関心を持っているモチーフをこんな形で連続ドラマで、しかもラブストーリーで真摯に取り組んで、ドラマを通して何ができるのかを模索している、作り手がいる。
本当に、演者と演出と脚本が信じられないくらい高いレベルで成立しているなと。
そこから目が離せなくなったっていうのが、正直なところで。
“社会派”と言われると坂元さんも「ん?
」と思うと思うし、僕も“社会派”っていわれるくくり方であまりピンとこないっていうのが正直なところなんです。
モチーフとして選んでいることと、その先で作り手が何を考えて何を描こうとしているのかと、結果的にどんなものになったのかというのは、必ずしもイコールでつながらないもので。
特にドラマでも映画でもそうですが、集団でつくってるし、作り手が描こうと思っていないものが描かれちゃったりするので、あまりそれを決めたくないなという気持ちはあります。
ただ、同じ時代に生きて同じ空気を吸ってきた。
でも吐き方が違ってきた。
吐き方は違っていた脚本家と監督が、今回は息を合わせてつくったという感じです。
嗯,确实挺难的。
虽然从年龄上来说,我比你大一点,但我也是第一次写剧本时拿给导演公司看的。
我记得是89年还是90年。
我当时非常崇拜相米慎二。
从起点来看,我们有些相似。
在90年代,我一边做着富士电视台收视率不到1%的深夜纪录片,一边看着坂元先生的剧集,度过了一段没有心灵寄托的20多岁到30多岁。
刚才提到的《Mother》和《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在我心中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剧集,我在连续剧中以这样的形式,而且还是一部爱情故事,真诚地探索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试图通过剧集找到自己能做些什么,真的,演员、导演和编剧的水平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从那时起,我就无法将目光从剧集上移开,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如果说坂元先生被称为“社会派”,我想他也会有些疑惑,而我对于被称为“社会派”也不太能理解,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选择作为主题的事情,以及制作人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什么,想要描绘什么,最终成为了什么样的作品,这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
特别是在剧集或电影中,因为是集体创作,所以有时会出现制作人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被描绘出来的情况,所以我不太想去确定这一点。
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只是吐出的方式不同了。
这次,编剧和导演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合作创作質問者 提问者ちょっと軽い質問してもいいですか。
すみません。
可以问个简单的问题吗?
对不起 せっかくカンヌに行かれたので、坂元さんには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を歩いた時とか、現地で過ごした感想を聞きたいのと、是枝監督には、授賞式後、役所広司さんと2ショットで写真を撮られたりされていましたが、現地で経験したことなど聞ければというのもあり。
さらに、1つちょっと気になっていたのが、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でかかっていた曲が『菊次郎の夏』の「Summer」だったのが凄く気になっていて、もし現地で間違えちゃったんだと言われたとかあったら、と気になっていたんですけど…とりあえず、そのカンヌの思い出話、楽しかった思い出話などを聞けたらなと思います。
既然你去了戛纳,我很想听听坂元先生走红毯时的感受,以及在当地的体验。
还有,我听说是枝导演在颁奖典礼后和役所广司先生合影了,我也想知道在当地的一些经历。
另外,有一件事情我一直很在意,就是在红毯上播放的那首歌是《菊次郎的夏》的"Summer",这让我非常好奇。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当地搞错了的话,我也很想知道。
总之,我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戛纳的回忆和有趣的故事坂元楽しかった思い出ではないんですが、私3日間滞在していたんですが、お腹を壊してしまいまして、 虽然不是令人愉快的回忆,但我在那里逗留了三天,结果患上了肠胃不适 3日の内2日寝込んでおりました。
ただ、ギャガのスタッフの方が優しく、クッキーとウエハースを持ってきてくださって、そのウエハースを食べたらとても美味しくて、カンヌに来て良かったなと思いました。
多分、一生あれより美味しいお菓子を食べることはないような気がします。
とっても美味しかったです。
帰るときでしたね、治ったのは。
我在三天内有两天都病倒了。
不过,幸好有个嘎嘎的工作人员非常友善,给我带来了饼干和威化饼,吃了那个威化饼后觉得非常好吃,觉得来干啊真是太好了。
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吃到比那个更好吃的零食了吧。
真的是太好吃了。
正好在回去的时候,我就好了質問者 提问者じゃあ全然、南仏のお料理みたいなのは… 那么,完全就像南法的料理一样..坂元料理は機内食は美味しくいただきました。
でもほんとに、どんな料理を食べるよりどんな美味しいものを食べるより、スタッフが持ってきてくださったウエハースが最高でした。
我在飞机上享用了美味的机内餐。
但是说实话,比起吃什么料理都更美味的是工作人员给我送来的华夫饼干,简直是太棒了質問者 提问者公式上映のときは大丈夫だったのですか?
正式上映的时候一切都好吗?
坂元あの日は大丈夫でした。
あの次の日の午前中に倒れてしまったんです。
いい思い出です、これは。
那天没事。
第二天上午我突然倒下了。
这是个美好的回忆質問者 提问者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非常感谢您。
監督 监督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の音楽はですね、事前に何にしますかと聞かれました。
それで坂本龍一さんの今回の『怪物』のテーマ曲をお願いします、という風に伝えました。
かかったら久石譲さんだったんですよ。
(苦笑)これはなんでだか分からない。
何かを間違ったんだと思うんですけど。
在红地毯音乐的选择上,有人事先问我要播放什么。
我告诉他们请播放坂本龙一先生这次的《怪物》主题曲。
结果播放的却是久石让先生的曲子。
(苦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是我搞错了什么質問者 提问者やっぱりそうですよね。
絶対、坂本龍一さんの曲じゃないの?!
と凄く思っていて。
果然是这样啊。
肯定是坂本龙一先生的歌曲吧?!
我真的非常这么认为。
監督 监督当然そうだと思って歩き始めたんですけど、違いましたね。
(苦笑) 当然我以为是这样,开始走了起来,但是结果却不一样呢。
(苦笑) 上映終わって出てきてもまたかけてきたので、大好きな曲ではあるんですが・・・なぜあれがかかったのかは分かりません。
授賞式で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を歩いていても、「タケシ!
」と声をかけられましたんで。
もしかすると、どっかで何かこう違っていろんなことが伝わってるかもしれないです。
(苦笑) 电影放映结束后,我出来的时候又开始播放了,虽然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播放那首歌。
在颁奖典礼上走红毯的时候,还有人喊着我的名字:“Takeishi!
”也许在某个地方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传达了各种不同的信息。
(苦笑)質問者 提问者そのあとの北野監督の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でも「Summer」が流れていたので・・・ 在北野导演的红地毯之后,也播放了《夏天》这首歌曲,所以..監督 监督そうですか。
そっちでもしかすると『怪物』が流れた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ってたんですけど。
(笑) 是吗?
我在那边也有点想着会不会有"怪物"出现呢。
(笑)質問者 提问者だから、日本の作品は全部久石譲なのかなと思っていたんですが。
所以,我一直以为所有的日本作品都是由久石让创作的監督 监督だとすると、だいぶ雑ですよね。
(笑)まあいい曲でしたけどね。
いい曲だったんですけど、ちょっ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有点杂乱了呢。
(笑)嗯,虽然是一首不错的歌曲。
虽然是一首好歌,但有点.. せめて坂本さんにして欲しかったな、というのがレッドカーペットを歩いた皆の共通の意見でしたね。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见,希望至少是坂本先生走上红毯。
質問者 提问者やっぱそうですよね。
凄い気になってました。
没错,是这样的呢。
我一直很在意呢。
監督 监督すみません。
伝えておきます。
役所さんとの舞台裏については、、、まず、受賞の瞬間に役所さんの名前が呼ばれたときに、僕と安藤サクラさんが一番叫んで歓声をあげていると思います。
そのぐらい格好よくてというかですね、本当に嬉しかったです。
役所さんがあの場所で評価をされるということが。
不好意思。
我会转达的。
关于与役所先生的幕后事情,首先,在颁奖的那一刻,当役所先生的名字被宣布时,我和安藤樱小姐应该是最大声地欢呼了起来。
这是因为役所先生真的很帅气,或者说,我们真的非常高兴。
因为役所先生在那个场合得到了认可 裏で記念写真を撮って、役所さんも恥ずかしがり屋さんなので、あまり受賞した喜びをそんなに言葉にするということはなくてですね、裏で話したのは、今後の日本映画をどうしていくか、みたいな。
日本映画界をどうよくしていくか、みたいなことをまた戻ったら話し合いましょうね、という実務的な話をしていました。
ずっと応援していただいているので、僕らがやっている活動も含めて。
そのお礼を伝えて、日本に戻ったらまた話しましょうっていう、そういう話です。
在内部拍摄纪念照片时,由于役所先生是个害羞的人,所以并没有过多地用言辞表达获奖的喜悦。
我们在内部讨论的是关于未来日本电影的发展方向之类的话题。
我们将来可以再次讨论如何改善日本电影界之类的实际问题,因为您一直以来都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包括我们所从事的活动。
这是一种表达感谢之意,并表示在回到日本后再次交流的谈话質問者 提问者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非常感谢您。
質問者 提问者坂元さんにお伺いしたいんですけど。
今回、脚本賞を受賞して、今後の作品とかもより一層注目度が高まるかなと思うんですけど、その辺、プレッシャーや不安に感じることはありますか?
我想向坂元先生请教一下。
这次获得了剧本奖,我觉得今后的作品会更受关注,您是否感到了更大的压力和不安呢?
坂元プレッシャーのない仕事をしたことがなくて。
しかもあまり結果も出たことが、私はそんなにないものですから、いつも怒られながら、謝りながら仕事をしていて。
それはビジネス的な面で、とても脆弱な脚本家なものですから。
いつも細々と、細々というか、細々というと自虐が過ぎますが、皆さんにお仕事をいただきながらやっているものですから、それは今後もプロデューサー次第だと思うんですけど・・・これでそのプロデューサーたちがおめでとうって言ってくれたり、ご飯食べましょうって言ってくれたり・・・なんの質問でしたっけ?
嬉しかったです。
我从来没有做过没有压力的工作。
而且我也没有取得太多成果,所以我总是在被责备和道歉的同时工作。
这在商业上,对于一个非常脆弱的剧作家来说是很常见的。
我总是默默地,或者说是自嘲地做着这些工作,同时也在接受大家的委托。
这将取决于未来的制片人,但是如果那些制片人能够对我说声祝贺,或者邀请我一起吃饭...我忘记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我很高兴。
質問者 提问者世に出していく上で… 在我们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坂元本当にもうカスカスなんです。
ただただ、仕事をしましょうって言ってくださることが嬉しくて。
それにホイホイついて行ってしまっている自分がお調子者で情けなくて。
本当に書けない、ゴメンゴメン、と言いながら謝りながら、周りの方が大丈夫書けるよって言ってくださって、支えられながらやっているので。
すみません、愚痴をこぼして。
今後、自分が変わっていくとは現状は思えないです。
ただただもう、脚本を書くのは地味に毎日朝、仕事机に座って、夜寝るまでずっとパソコンの前に座って。
私の万歩計、日々12歩なんですね。
トイレに3回行ったくらいなんですけど。
大晦日、元旦以外はずっとそんなことをしていて。
愚痴で申し訳ないですけれど、楽しい仕事でもないですし、ただただ真面目に文字を書くことでしか何も得られないものですから。
こうやってとても華やかな場に立た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が、公開が終わったらまた私締め切りに追われて、コツコツとパソコンの前に向かうしかないですので。
とても楽しい気持ちにはなれないです。
真的是一团糟。
只是听到你说要工作,我就感到很高兴。
而且我自己也是个爱跟着去的人,真是可笑又可悲。
我真的写不出来,对不起,对不起,一边道歉一边说着,周围的人却说没关系,你可以写得好,他们一直在支持我。
对不起,我在发牢骚。
我觉得我未来不会有什么改变。
只是每天早上坐在工作桌前写剧本,一直坐到晚上睡觉。
我的计步器每天只有12步。
只去了三次洗手间而已。
除了大年夜和元旦,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很抱歉发牢骚,但这份工作并不开心,只能通过认真写字来得到一些回报。
虽然我站在这样华丽的场合,但公开结束后,我还是会被截止日期追着,只能默默坐在电脑前。
我无法感到开心質問者 提问者そしたら、賞を受賞しても自分にご褒美といか、そういったリラックスする瞬間はないってことですか?
那么,您的意思是即使获得奖励,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奖励或放松的时刻吗?
坂元昨日、そのジョン・キャメロン・ミッチェル監督からメールが届く直前に、ヒカリエでモロゾフのプリンを買いまして、これがご褒美だと自分に言い聞かせて、メールを読み返しながらプリンを食べました。
昨天,在收到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导演的邮件之前,我在光艺术中心买了莫洛佐夫的布丁。
我告诉自己这是个奖励,一边阅读邮件,一边享用着布丁質問者 提问者次の作品に向き合うときに、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とかそういったものとかって自分の中であったりするんでしょうか?
当你面对下一个作品时,你是否会有灵感或类似的东西在你内心中存在?
坂元本当にごめんなさい、後ろ向きの話ばかりで。
やっぱり35年経つと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が皆無になります。
何もひらめかないですし、思いつくことも何もなくて、パソコンに我慢して向き合った時間の長さだけが何か生んでくれる状態です。
もう何か普段ポンッと思いついたり、お風呂に入ってる時に閃いたとか、頭に電球が灯るようなことが、もう全くないですから。
ただただ頑張ってパソコンの前から離れない、椅子から立たない、それを一年中続ける、ということだけが、それを辞めない、諦めずに真面目にやる、ということだけが、書き終わるという日を迎えるので。
すみません、インスピレーションの話をされただけでこんなに長い愚痴を言ってしまって。
真的很抱歉,一直在说消极的话题。
毕竟35年过去了,灵感已经完全消失了。
没有任何闪念,也没有任何想法,只有面对电脑所花费的时间变得更长,才能产生一些东西。
我已经没有那种平时突然想到什么,或者洗澡时灵光一闪的感觉了,头脑中已经没有灯泡亮起的事情了。
只是不停地努力,不离开电脑前,不离开椅子,坚持一整年,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写作完成的那一天。
对不起,只是被提到灵感,就说了这么长的牢骚質問者 提问者是枝監督、どうですか聞いてて 请问是枝导演,听了感觉怎么样?
監督 监督ねえ、ちょっと、あれですよね、坂元さんにそう言われちゃうと。
(苦笑) 嘿,稍等一下,就是那个,被坂元先生这样说了的话。
(苦笑) でもあの、似てる瞬間はあって。
僕も編集をしているとやっぱりもう、閃きを待っていてもしょうがないので、朝からとにかく夜中まで画面の前に座って、あーでもないこーでもないって手を動かし続けるっていう。
それをとにかく休まずにやっているうちに何か、千回試せば一回いいことが訪れるみたいな、そういう気持ちで祈りながら、画面の前に座っている時間がありますけれども。
今すごくシンパシーを感じたのは、同じような瞬間を生きながら、ようやく作品を生んでいるんだなという、そこでした。
但是,那个,确实有一些相似的瞬间。
当我在编辑时,无论怎样等待灵感都没有用,所以从早上一直坐在屏幕前,直到深夜,不停地动手做这个那个。
在不停地做着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如果尝试了一千次,就会有一次好事发生一样,我一边祈祷着,一边坐在屏幕前。
我现在非常能感受到的是,与你们一起经历着类似的瞬间,终于创造出作品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刻質問者 提问者今後もお二人で作品をつくったりとか、そういったことを考えていますか。
你们以后还会继续一起创作作品之类的吗?
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吗?
監督 监督チャンスがあれば僕はお願いしたいと思ってますが、坂元さんがいやもうこれでっていうことだとちょっと困っちゃうんですけども。
でも今、周りの声に応える形で、こう、ね、引き受けてって言われてるから、声掛け続けようかなって思ってます。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向坂元先生提出请求,但如果他已经不想再继续了,我会有点困扰。
但是现在,为了响应周围的声音,我在考虑接受这个任务,所以我想继续尝试与他沟通坂元仕事1回ってこう、偶然でもあるじゃないですか。
でも、2回仕事するっていうのは偶然じゃないですから、そんな、監督とお仕事できることが簡単なことだとは、もちろん僕は前提として、“脚本家”是枝裕和さんをとてもとても尊敬していて、見上げている存在ですので、その方が自分で書かずに僕に依頼するということが、とてもそんな簡単にあることとは思ってませんけれど。
またね、もう一回やりましょうって言われることが、仕事をしていくうえで最も嬉しいことですから、2回目っていう必然があったらこんなに幸せなことはないですよね。
工作一次是偶然的,但是工作两次就不再是偶然了。
所以,能够和导演一起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然我是以“剧本家”是枝裕和先生非常非常尊敬并仰慕的存在为前提的。
他不自己写而是委托我来写,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当被告知再来一次的时候,这是我在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情,如果有第二次的机会,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質問者 提问者是枝さんに一つお伺いしたいんですけども。
今回『怪物』が脚本賞で、トラン・アン・ユン監督が今回監督賞をとりましたけど、『幻の光』と『シクロ』でしたっけ、あの年以来の再会と共に受賞ということで、喜びを分かち合っていたとしたらご感想をお聞きしたいです。
我想向是枝先生请教一个问题。
这次《怪物》获得了剧本奖,导演陈安运也获得了导演奖。
我想知道,如果这是自从《幻の光》和《シクロ》之后的再次相聚并共同获奖,您对此有何感想呢?
監督 监督いやぁ、嬉しかった。
デビュー作でベネチアに行ったときに、彼はカメラドールを撮った後の二作目でベネチアに来ていて、同じコンペで出会ったのがお互い、多分同い年だと思うんですけど、33歳の時で。
そこから交流が始まって、彼が日本で『ノルウェイの森』を撮るときには現場に陣中見舞いに行ったり、僕がキャンペーンでパリに行ったときにはご飯を食べたりみたいな関係はずっと続いて来たんです。
哎呀,真是太高兴了。
当我第一次去威尼斯参加电影节时,他正好在拍摄他的第二部电影《摄影师》,我们在同一个竞赛中相遇了,可能是同龄人吧,我猜他当时应该是33岁。
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交流,当他在日本拍摄《挪威的森林》时,我去了现场看望他,而当我去巴黎进行宣传活动时,我们还一起吃饭,这样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 ただなかなか同じタイミングで作品を発表するということもなく、映画祭で再会ということもなかったものですから、それが今回こういう形でご一緒できて、僕は上映にも参加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し、主演がジュリエット・ビノシュさんだったので、なんか三人で会場でこう抱き合ったのが、なんだろう今回の中盤のクライマックスでした。
最終日の授賞式のときには、ホテルで着替えて廊下に出たら、エレベーターを降りたトラン・アン・ユンがやはり着替えの途中でいて、あ、呼ばれたんだね!
ってお互いにそこで分かって、またそこで一度抱き合いましたけども。
なんか映画祭って、そういう形で長い時間かけてつくってきたことが報われるっていうのは、賞以上に、そういう瞬間というような気もしています。
由于很少有机会在同一时间发布作品,也没有在电影节上再次相遇,所以这次能以这种方式一起参与,我也参与了放映,而且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女士,所以我们三个人在会场拥抱在一起,这是本次活动的高潮。
在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上,当我在酒店换衣服走廊时,陈安云也正在换衣服的途中下电梯,我们互相看到对方后,就知道彼此被叫去了!
我们在那里再次拥抱了一次。
电影节,我觉得不仅仅是获奖,更是对我们长时间努力付出的回报 とてもいい再会でした。
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重逢。
本文涉及完全剧透,阅读前还请注意。
本文字数大约26000字,大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最近《怪物》上线流媒体,借着这个机会修订一下文章。
之前的文章在每次参加导演座谈场后进行各种补充,内容比较杂乱,本次修订为了易读性进行调整。
最近文章阅读量大幅增加,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不过为了避免误会还是稍稍提一下,本篇文章不算影评,只是笔者太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去从各个角度整理分析了影片相关内容。
如果能某种程度上起到一个非官方guide book的作用就再好不过了~观影记录:6.3一刷、6.7二刷、6.14导演座谈场三刷。
【6.27追记】六刷导演teach-in场次悄咪咪多提一句,是枝导演本人也真的好温柔啊,遥想当年看《奇迹》的时候,真的被他的温柔之心、笔下孩子们的纯真愿景温暖感动。
另外关于两个主角(麦野湊、星川依里)在文章的不断增补中渐渐修改为以名字称呼(湊、依里),不过还有部分没有统一起来的地方(麦野、星川),还请见谅。
在文章中提到的重生/转世/转生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生まれ変わる),在不同语境中采取了更流畅的翻译,还请理解。
【7.11追记】补充7.6七刷是枝导演teach-in场次【7.27追记】前一阵子八刷,7.23九刷是枝导演最后一场teach-in,这场湊的演员(黑川想矢)也到场,整理内容放到文章最后。
十刷、十一刷也在之后完成。
(部分周边:小海报、电影小说、坂元剧本、场刊、坂本龙一OST的CD)目录1.前言2.三幕完整时间线整理(适当增补小说细节)3.九刷注意到的细节汇总(随时补充)4.解答剧情相关问题①二人的关系 ②关于结局 ③作文写了什么 ④是不是校长把孙女撞倒的 ⑤是不是依里放的火 ⑥为什么要剪头发 ⑦怪物究竟指什么 ⑧两人究竟渴望转生吗?
5.导演teach-in场次(笔者去了四场)第一场(池袋):一些幕后分享第二场(新宿):①结局二人活下去了吗 ②二人的服装色调 ③坂本龙一的音乐 ④导演最喜欢的场景 ⑤关于导演拍摄儿童视角电影 ⑥关于三幕转换 ⑦关于美青(坐在湊旁边的女生) ⑧一些有趣幕后 ⑨关于海报的回眸(重要) ⑩校长相关问题:为什么绊倒小女孩、为什么探望丈夫时提到零食小偷、如何理解她向湊说的话、导演是否认为校长为了学校“牺牲”保利是正确的吗第三场(六本木):①依里之后的转学问题解决了吗 ②为什么湊要说谎 ③小演员的出色表现导演是如何指导/关于这次拍摄和以往的不同 ④导演最喜欢的角色 ⑤关于导演自己 ⑥选角的时候是否将变声纳入考虑第四场(日比谷):这场湊的演员(黑川想矢)也到场。
1.湊最后骑车是去哪?
美青真的看见湊玩猫了吗 2.班里黑板上的标语是谁想的 3.饰演湊的时候注意了什么呢 4.《银河铁道之夜》相关 5.依里有没有发育障碍呢 6.黑川君和柊木君有什么回忆可以分享吗 7. 为什么电车上玩怪物游戏时要说:“我是星川依里君”呢 8.黑川君最想让大家看的场景 9.两人最喜欢的台词 10.黑川君和田中裕子对戏紧张吗 11.感觉最艰难的一场戏是什么呢 12.黑川君如何向同龄人推荐这部作品呢 13.关于二人之间的情感导演是如何进行“演技指导”的呢 14.黑川君想成为什么样的“杯子”呢 15.黑川君通过参演这部电影关于LGBTQ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6.结语前言非常喜欢是枝裕和导演,观看他的作品时总感觉被缓缓注入一种细腻的、难以名状的叙事能量,在影片最后爆发开来,后劲十足。
本片安藤樱和两个小演员的演技非常好,安藤樱的情绪处理,非常精准,真的佩服。
另外结局给人带来的情感高光,特别在坂本龙一先生的音乐下更加触动心弦。
影片中很很多隐晦的、很“轻”的、也许是刻意回避的表达,其实在它的电影小说中都相对直接、明确地写了下来。
关于电影小说:本作品并不是改编自小说,而是基于是坂元裕二的原创剧本拍摄。
《怪物》的电影小说更像是配合宣传期基于影片和剧本写作而成 ,由佐野晶代笔。
小说有着些许独有的情节、细节与心理描写。
推测这些描写可能参考了导演、编剧的意见,或者有其它参考材料。
(也或者是小说作者自己的理解?
)比如说描写小男主麦野湊的性格是那种不愿参加欺凌,也不愿看到其它人被欺凌的孩子(与后面两人之间学校发生的事情相呼应,能做到的、想去做的因为周围环境影响没能做到的)还有母亲和儿子同龄人的母亲们一起聊天发现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愿意和单独和母亲一起出门,渐渐疏远(湊在一年前四年级的时候提出要自己睡);以及湊的班级构成,和一些背景描写(所以说一开始剪头发时母亲立马想到了会不会是被蒲田欺凌了);另外这天回家发现湊在洗澡母亲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湊是不催促不会自己主动去洗澡的孩子;湊出门很久都不说「行ってきます」(我出门啦)等等。
不过目前本文主要展开讨论两个小主角相关的内容、还有校园欺凌、单亲家庭、家庭暴力、被冤枉的老师(关于日本教员的相关社会问题)等很多角度都可以深入展开,待之后有时间慢慢补充。
不过这篇文章最多只是笔者作为普通观众的一些感想,不能算得上影评。
还请大家多多讨论、指正,非常感谢~另外把6.3上映第二天一刷后的最初感受贴出来给自己留个纪念:好哭了。
导演也许有意突破以前作品的一贯风格,第二幕开始便开始有趣起来。
那些隐喻、意象,朦胧的、缓缓流动的情绪结局又回归是枝裕和式的核心,无尽触动。
虽然有时是枝式的细腻表达可能太“轻”与隐晦了,但令人感触颇深。
(有几个镜头真的要看哭)三幕完整时间线前言三幕的时间线并不是同一进度进行的,比如我们第一幕看到的跳车就是第三幕中后期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一种悬疑感,使用涌现式揭秘方式为观众缓缓注于“叙事能量”,在结局达到一个情感高光。
不过笔者并非在写影评,前面写的没有任何专业术语,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做出分享~相较于坂元原剧本,影片修改了部分时间线,经确认,理论上影片本身只用了一处插叙(被关洗手间事件)、其它事件都是线性的叙事。
另外关于“校长绊倒小女孩”“保利老师家访”“湊去找依里”都把原剧本的时间线提前了。
关于近况报告,其实是不同时间线的两个场景,但导演应该是有意造成是一个时间线的假象,形成一个给人情感冲击的对照(此处小说反而把时间线理解错了)综上1.电影和原剧本相比,有时间线的调整2.小说基于电影改编,电影里没有拍摄的(或删去的)情节小说也没有放入,倒是小说有着些许独有的情节、细节与心理描写。
推测这些描写可能参考了导演编剧的意见,或者有其它参考材料。
絮絮叨叨很多非常抱歉,下面正式开始全剧情梳理。
第一幕(母亲视角)车站前大楼发生火灾,湊到阳台和母亲一起远眺,初次提及猪脑→交代母亲在洗衣店的工作→母亲回家发现湊莫名剪了头发→又一天母亲回家发现湊少了一只运动鞋(小说补充:但是湊看上去比平时更加明朗。
第三幕我们知道这天湊和依里放学在一起玩,并把一只鞋借给依里)→母亲让湊给父亲做近况报告(借用这个机会想了解最近湊的异常状况,比如剪头发、丢鞋)→第二天起床发现湊的水杯里是脏水和石子(第三幕我们知道这是为了浇灭猫的尸体)→(小说补充)母亲半夜发现湊在房间里做手工很晚都没睡,眼中闪烁着光芒,对应第三幕装饰废弃电车→母亲回家发现湊不在家中,脏衣篮中有湊沾满颜料的体操服(对应两人打架事件,此处为小说补充),后来打电话得知湊的方向,去铁路废线旧地找湊→车上对话,发现湊耳朵包扎,讲了一些关于和父亲的约束的话,湊跳车→去医院做CT,湊对过程、结果都非常不安,之后情绪激动把饮料丢掉地上(小说补充:湊从来不是乱暴的孩子,甚至也看不下去乱暴的场面,这样失控是第一次)坦白被保利老师说是猪脑(PS这幕长镜头真的调度出彩,安藤樱和小演员神演技,教授配乐出来真的要哭了)→母亲第一次去学校,校长先接待,三个老师后来接待表示校长最近孙女刚去世,不适合再接待了,学校说会调查,母亲回家→母亲第二次去学校,想了解调查结果,但没得到一切细节。
保利老师按照排练好的内容道歉,被几个人拒绝式的生硬地鞠躬谢罪,只得回家→在超市发现校长故意绊倒小朋友→母亲出去买油,出门前发现湊要捡橡皮,回来后发现湊还是保持一个动作(小说补充:母亲后来在网上查到如果受到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与动摇会发生这种情况)→母亲第三次去学校,看见保利老师和湊同班同学走向学校后院,面谈时发火。
突然一个老师进来,母亲意识到保利可能想说什么遂走出面谈室,发现保利,被保利告知湊在欺负一个叫星川依里的同学,还可能持有凶器→(小说补充背景:湊说去文具店买下东西很快就回来,(第三幕我们知道是湊去找依里被其父亲拒之门外),湊回到家心情非常失落,在楼上有乱丢东西的声音),接着电影场景母亲上楼发现湊在自己房间门前挂着“不要进来”的牌子,进去发现湊靠坐在床前一动不动,在湊的包里发现点火机(第三幕我们知道是烧猫的尸体时从依里手中抢来)(更新:这里离烧猫稍微隔了几天,所以母亲也不是从书包里发现点火机的,而是从旁边的袋子)→母亲去依里家,发现了湊丢的一只鞋,依里给湊写慰问信的时候(这几天母亲以感冒为由让湊在家里休息)发现依里会把字左右写反,身上有火伤,疑似受到霸凌→母亲第四次去学校请依里作证,依里说谎(说保利老师对湊实施暴力)(但没被湊欺负是事实,保利老师误解了,此时想否认依里的说法)→母亲第五次去学校,参加致歉的说明会,保利老师辞职→母亲第六次去学校,接到通知说是湊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来以为湊跳楼时候听到吹奏声,后来找到湊说是去洗手间了→台风来的前日晚上母亲去湊的房间被喊住,湊说了父亲的梦中传话(いつもありがとう、大好きだよ/一直以来很感谢,最喜欢(你)了),提及转生时自己会成为什么→台风当日母亲醒来发现家里没人,听到外面保利老师大喊,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保利老师视角)发生火灾,保利发现几个学生也在现场让他们赶紧回家→和女友回到家中,提到有颠覆病的鱼(暗示了保利老师之后的经历)→去学校,在校门前上坡处发现依里摔倒(小说补充保利老师看到了疑似推倒依里的几个学生,其中有湊)→作文课读自己写过的作文,无人反应→和女性年轻教师上楼聊天的时候听到教师里杂乱的声音,跑去教室发现湊暴走,想要控制他时不小心碰到了湊的鼻子,湊鼻血滴到地上→在操场做組体操(叠罗汉),此时我们能看到湊在最下面一排,上面踩着他的是依里(细节:这个和剪头发发生在同一天,也是影片开始的场景,母亲递给湊忘带的水杯,说組体操加油)(更正:这可能就是随机一天,因为一般不止练习一天)→去教室发现两人打架(电影里第二幕没放入这个场景,这里为了理顺时间线补充一下,即摘核桃在前一天,两人打架/跳车/做CT发生在同一天)→被几个老师堵在资料室,说湊的母亲来学校抗议了,保利老师想要解释误会被拒绝(关于单亲家庭,如果把责任归到孩子身上会点燃家长怒火,闹到教育委员会非常麻烦等等)→关于事件的调查,校长表示事实是什么样不重要→排练道歉场景,校长刻意把她和孙女的照片朝向家长座位→保利晚上在教员室和年轻女教师聊天,得知实际开车撞倒校长孙女的可能是校长本人的八卦→在教室发现依里没穿鞋,上靴(室内用鞋子)被藏起来了→去依里家家访,又在此处听到了“猪脑”非常震惊(之前被湊母亲表示自己对湊说过这话)贴一下这里台词(印象中),太难受了「ダメダメ。
あれはね、化け物ですよ。
頭の中に、人間じゃなくて、豚の脳が入ってるの。
だがらね、私は、あれを人間に戻してやろうと思ってる。
」→发现依里被锁在洗手间隔间内,看见了湊,认为他又在欺负依里(这里时间线可以理解为插叙)→被湊同班女生带到学校后院看猫的尸体,说湊之前玩猫(这里台词很重要不是说猫【と】遊んでいる(和猫玩)而是猫【で】遊んでいる(用猫玩/玩猫))【6.27补充:这里可能会觉得有时间线混乱,理解成这里的猫和之前湊和依里烧的不是一只就可以了(按照剧本时间线)】【再度补充:确实这里也没给到猫的镜头】→依里作证时候说谎,保利心里崩溃,出去拦着那个女生请她帮忙作证湊杀猫,被另一个老师按在墙上→给五年级学生全员做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撒谎选“是”,也有很多把“否”改成“是”的学生→参加说明会道歉,进场前向校长说自己真的什么都没做,校长也表示同意,保利质疑为何当初要那样做,校长说保利老师可以保护学校(小说补充:保利道歉前沉默的时间其实是在想究竟是要自己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还是按照排练时的稿子发表)→保利打包东西回家时在校门口遇到了校长,质问她是不是其实才是撞到孙女的人,未得到回应→晚上和女友回家时被采访偷拍,女友走了(细节:保利手上拿着最近刚给女友买的东西,知道女友是刻意没拿,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家门口被人放猪脑→(小说补充: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但最不明白的是湊和依里为什么要说谎)遂去学校找两人,遇到湊追到楼上,问湊自己什么也没对他做吧,得到湊肯定的回应。
本来心里的一个结已经打开,但是湊逃跑的时候摔倒,听到其他学生说是湊是被自己推倒的(注意隐隐约约听到的台词:保利先生に突き落とされた)遂崩溃,感觉怎么都洗不清了,决定跳楼→跳楼时听到吹奏声音,放弃跳楼(小说补充:为什么听到笛声就放弃跳楼是因为想到了姐姐的往事)→给鱼换水的时候水洒到了地上,弄湿了作文,拿起想要批改,改了几个错字时发现发现依里的作文最上面是(むぎのみなとほしかわより),拿出湊的作文发现也是这样,明白了两人关系很好,眼中看到的欺凌不是真相,可能是受到另一批学生的威压→去湊家道歉,和母亲一起开车找湊→在路上被拦下说有泥石流,母亲和保利跑进铁路废线找湊,母亲一直重复着“转生究竟是什么”的话语(对应第一幕最后台风前夜晚上湊提到转生的问题),发现电车侧翻,把车窗打开后没看见两人(小说特别强调了母亲确认了很多遍没看到人)第二幕结束第三幕(麦野湊视角/孩子视角)校长去监狱探望丈夫,后来在湖边远眺时发现依里掉的点火机,同时发生火灾→湊醒来眼眶湿润,看到直播发生了火灾(小说补充:是那几个经常欺负依里的学生直播的,湊并不想看直播,但是如果不看会被找麻烦)→上学路上看到依里,刻意保持了距离→校门口和依里聊天,依里被几个学生推倒→两人在储藏室放箱子,依里摸湊的头发,依里说本来以为今年也没有朋友了(小说补充:依里是升入前五年级转到这个班的)湊说朋友虽然是朋友,但在大家面前不要找我说话(友達は友達だけど、みんなの前で話かけないで),依里表示好,但神情忧伤(小朋友演技很好)→湊回到家后心中感到不安,于是剪头发→黑板擦欺凌事件,湊(某种程度上为了吸引欺负依里人的注意,也有心里不安的因素)暴走,此处给了依里一个伤心镜头(这镜头好催泪),暗示只有依里知道湊为什么要这样做→放学路上遇到依里发现他没穿鞋分享了一只鞋给他,并谈论自贩机的话题→第一次去废线电车,从电车出去后看到了有着路障的铁桥(小说中经常提及想要有一天想要渡过那座桥)→依里在学校后院带湊看死去的猫,提到转生话题→把猫带到废弃电车旁准备烧掉,湊怕引起像加州那样的火灾拿水杯灌水浇灭(对应第一幕母亲在湊的水杯里发现泥水、石子)→依里被关卫生间隔间事件,湊某种程度上怕别人取笑他们关系不正常,没能帮依里(7.11追记:这里笔者进过再三确认,确定影片是把这个事件的时间线从原剧本提前了。
其实本来按照原剧本的话,这里成为插叙很奇怪,因为不能把未发生的事件作为插叙放到前面,而应该是第二幕把已发生的事情作为插叙放到后面比较合理,但这样又和剧本矛盾。
电影是把剧本的关隔间事件(6月22日)调整到和电车聊天事件(5.19-6.4之间的某一天)的同一天了)→在废旧电车车顶聊天,提及保利老师,依里和湊的父亲的话题→在神社道路上玩跳格子(?
)游戏,提到宇宙大挤压(big crunch)→在面向諏訪湖的游具继续大挤压的话题,提到时间倒流的尽头是转世这里台词太美了,贴一下(凭印象)「宇宙って膨張し続けてるんだよ。
今も風船みたいにどんどん膨らんでいるんだよ」「最終的には、宇宙がいっぱいいっぱいまで膨らんだら、パーンって割れるんだよ」「宇宙って壊れるの」「時間が戻るんだよ。
逆回転して、時計も人間も、電車も猫も、後ろ向きに進んで、牛丼は牛に戻って、うんこはお尻に入って、人間は猿になって、恐竜が復活して、また宇宙ができる前に戻るんだよ。
」「生まれ変わるんだね。
」「そうだね。
」6.20补充:这里最后湊说的是「準備しようか」(开始准备吧),直接看上去说的是之后准备装饰电车的东西,但是不是也是指准备“宇宙大挤压”的到来呢?
这里也让人想到了古川俊太郎的诗宇宙はひずんでいる それ故みんなはもとめ合う宇宙はどんどん膨らんでゆく それ故みんなは不安である二十億光年の孤独に 僕は思わずくしゃみをした→二人装饰电车,玩怪物游戏,互相写有两个人名字的藏头作文→(可能是全片最美空镜)两个人去摘核桃,目送经过的电车,回来时湊不小心把依里撞倒
→湊给依里冷敷的时候,依里突然说了要搬家的事情,表示不用太担心自己也没关系,湊很吃惊开玩笑似得说是被父亲抛弃了吧,依里说是,湊很害怕说自己是故意搞笑才那样说的,依里表示没关系,自己没生气。
这里非常关键,印象中台词大概是这样「だがらさ、もうあんまり色々心配しなくていいよ」「へえ、お父さんに捨てられるんだ」「そうだね」「違うよ、わざと面白く言ったんだよ」「怒ってないよ」接着湊很激动地抱住依里说「いなくなったらいやだよ」(你要是不在了,我会很讨厌的)(和母亲说湊经常哭着醒来,因为做了喜欢的人消失的梦相呼应),依里也抱着湊喊他的名字,随后湊发现自己有了生理反应,紧张的把依里推开,依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有时也会这样,湊怀着害羞难以直面依里的心情又把依里推倒在地慌张离开(我的天这里真的让人屏住呼吸,感觉内心深处很是震撼。
导演在这里没有使用任何配乐,也去除了背景的一切杂音,只有夏日的虫鸣)→两人在教室打架,湊也是受到周围压力被迫这样做,压在依里身上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悲伤、无奈又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小朋友演技好好啊)→湊独自一人到电车发现依里不在,直到晚上湊突然面向手机出现笑容(小说里可以知道是依里回复了湊的Line说会来找他)迎接依里时手上捧着一束小白花→看见依里时母亲突然出现,和母亲一起回家,跟母亲道歉说自己成为不了父亲那样(ごめん。
僕ね、お父さんみたいにはなれない),母亲没听清,说了很多和父亲的约束,此时湊看到了依里打来的电话,往窗外看没能看到人,又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心理慌乱后跳车(为什么不直接接电话?
小说里描述是湊怕和依里之间“不寻常”的关系暴露,也和之后害怕做CT相关联)→(小说补充:湊以买文具为由,骑车去依里家找他,此时依里已经陆陆续续不去学校了,湊邀请他去废旧电车也没有结果,联系不到他)骑车到了依里家被拒之门外。
依里病治好了,变“普通”了,在外婆家有喜欢的女生了。
后来又打开门说是在说谎(ごめん、嘘!
),接着又被他父亲进行家暴。
→湊被保利老师追到楼顶,逃走时候摔倒,后一个人走到阳台上道歉,被校长发现。
说了关键的台词,讲虽然自己也不太明白,但自己有了喜欢的人,因为不能给别人说所以说谎(怕一切暴露),校长便说说不出口的事情,就吹出来,于是两人开始吹奏长号。
这里真的两个演员情绪处理太好了,看到这好难受。
附一下这里台词(印象中)「僕はさ、あまりわからないんだけど。
好きな子がいるの。
人に言えないから嘘ついてる。
幸せになれないって、バレるから」「じゃあね、誰にも言えないことはね。
ふーって」→台风来的当天天刚蒙蒙亮时去找依里(这里电影中和吹奏的声音是重合的,但据小说其实是隔了一段时间了,湊这段时间完全无法联系到依里),发现依里被父亲惩罚泡在浴缸中,湊把他抱出来。
这个地方也有关键台词:「ビッグランチが来るよ」(宇宙大挤压要来了)→两人冒着大雨跑向废旧电车,听到了风雨后说道(关键台词) 「出発するのかな」「出発の音だ」(出发了吗?
是出发的声音呀),两人跑向驾驶席模仿发车的场面最后场景(非现实场景/心像风景)湊和依里从侧翻后的电车朝向下方的车窗跳到旁边的水渠,沿着水渠跑出到林中,此处给了一个光芒四散的镜头,然后便是两个人的对话「生まれ変わったかな」「そういうのはないと思うよ」「ないか」「ないよ。
元のままだよ」「そっか、よかった」(我们转生了吗/没有那种事吧/没有吗/没呢,和以往一样啊/是吗,太好啦)随后两人欢声笑语奔向那个栅栏意料之外消失的铁桥。
全片结束。
据评论区友邻分享,关于最后场景是非现实场景是导演自己在讲座的解释,非常感谢分享的豆友。
(7.11追记:另外关于心像风景后文也会解释)这里多一嘴,此处配乐用的坂本教授的aqua(最早收录于1999年的专辑BTTB),现在一听到就不由自主想到最后场景的画面,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6.27追记,导演teach-in场次导演也提到了教授的音乐,特别讲到了aqua,可以到文章最后详细查看~)
(场刊的最后场景的剧照,拿到了导演签名~)九刷注意到的细节汇总(随时补充)0.提个题外话,本片背景设定在諏訪地域(諏訪市、岡谷市),这里有个巨大的圆形湖泊:諏訪湖,也是新海诚《你的名字》的糸守湖的背景设定地。
照片取自笔者的圣地巡礼。
剧中湊和依里谈到big crunch时来到的公园(立石公园),可惜游具在今年三月因为翻新撤去了。
翻新后的新游具
1.第一幕母亲让湊给父亲做近况报告,小说中说母亲疑似听到了「友達できた(交到朋友了)」所以暂时放下心来,影片最后我们知道其实湊说的是「なんで生まれたの(为什么要生我)」(7.27更新:这里的近况报告其实是不同时间的两次,但也许是导演有意剪成像一个事件的样子,放在第一幕、第三幕适时的时候形成一个给观众带来情感冲击的对照)2.母亲和玩的“越过白线”游戏贯穿了第一幕情节。
3.保利老师一直误解是湊在欺负依里,所以依里在教室里找不到自己上靴(室内用鞋子)场景时,保利老师先去翻的湊的桌子。
4.非常简短几个镜头带过的,湊和依里两人在电车顶上时,湊问依里要不要和保利老师谈一谈欺凌问题,保利老师是个很好的人,依里回答“只会被说不像男生罢了(这里之前笔者听错了,是だけだ不是だけど,在此修正)”,湊问;“讨厌这样吗?
”依里:“毕竟是猪脑” 湊:“不是,你爸爸弄错了。
”这里牵扯到星川父亲的家暴,还有保利老师经常提到“男らしい(像男人)”这个词 (比如两人打架后在医务室的场景,保利老师说男らしく握手しよう。
依里这时表情有一些变化),可能也间接导致了依里撒谎的理由(但并不是说恨保利老师故意去的,而是在那个特定场景自然而然的那样说/做了,学生们的集体撒谎也是可能害怕被欺凌导致的随大流的表现)(主要理由应该是依里想保护湊,导演座谈时也是这样表示的)另外湊的撒谎主要体现在怕和依里的事情暴露,无法大家被接受(最后和校长的对话:人に言えないから嘘ついてる。
幸せになれないって、バレるから。
因为不能对人说出口所以说谎,都说(这样)不能得到幸福,(说的话)会暴露)4.保利老师和母亲驱车去找两人时,母亲拿着湊的作文说“(湊)经常早上哭着醒来,梦到喜欢的人要是不在了会很伤心地哭,是个很温柔的孩子。
”(好きな人がいなくいなる夢を見ると、いつも泣いてるんだよ。
優しい子なの。
)这里也许和梦见父亲,后来的电车「いなくなったら嫌だよ」情节相呼应。
全片给到两次湊哭着醒来的镜头:第一次是刚开始火灾湊打开手机看直播,这个时候不知是做了什么梦哭了呢。
第二次是台风前夜,湊也是哭着醒来,说梦到了父亲,父亲给母亲传话:「いつもありがとう、大好きだよ(一直以来谢谢了,最喜欢(你)了)」。
但此处其实可能并非是梦到了父亲,台风前夜湊已经没有见到依里很久了,也许是梦到了依里的被迫离去,结合到后来两人到了废旧电车上说一直提到“出发”,这里的「いつもありがとう、大好きだよ(一直以来谢谢了,最喜欢(你)了)」说不定是给母亲的临别赠言。
(哭死)(6.20补充据坂元的剧本,湊在出门之前在母亲门前告了别,不过电影中没有这个场景)5.写有着二人名字的信,两人都是把另一个人的名字放在前面(这里咋突然有种call me by your name的感觉我的天,哭了)。
依里的信比较明显(保利老师改作文),但湊的信全片只给了两个镜头,一个是第二幕母亲和保利老师去找他们时给了一个很快的镜头,这个时候看不到最上面一排,然后是第三幕在电车里写作文时又给了一个镜头,这个可以清楚看到湊写的是「ほしかわよりむぎのみなと」6.母亲和保利老师去找二人时,看到侧翻的电车,尝试擦车窗但持续很久的擦不干净(这个镜头至少持续了二十秒),可能也是暗示了一些事情难以挽回(6.27追记,导演teach-in场次导演也提到了这个镜头,可以到文章后面详细查看~)7.保利老师刚出场时被女朋友吐槽兴趣很无聊,找书中印错的字给出版社寄信。
之后保利老师开完道歉会后在家看关于自己报道的时候,也圈出了一个错字(只给了一个镜头,不太明显,算是一个比较冷的笑点?
)8.为什么母亲让湊给父亲做近况报告时湊问父亲去世时候盖上土了吗并首次提及转生?
其实是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湊和依里去烧猫的那一天,那时候湊问道:“脸上也要盖土吗?
”依里说:“反正死了。
”之前在学校后院的时候也有以下对话:“如果死了就不是猫了吗?
” “死了的话,什么都是这样哦。
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不能转生了。
”遂两人去烧猫。
综上,所以湊在近况报告的时候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9.一个小bug。
跳车场景第一幕先是湊说抱歉,母亲问耳朵疼吗,湊才说出“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话。
第三幕的话先是母亲问耳朵疼吗,湊才说:“抱歉,我呢,成不了父亲那样”(连续说的)当然这里目测导演也是知道的,也许是为了叙述的流畅做了下小变动。
10(评论区豆友分享)湊自己一个人去秘密基地时等到天黑,迎接依里的时候手上捧着一束小白花(笔者随后特意观察了,在第三幕还是挺明显能看到的,真的要哭)11.影片最后场景使用了教授的aqua当作配乐收尾。
aqua的后半部分有着一个升调,正好在湊和依里从水渠爬出来后到来,也许代表了一种希望与解放吧。
12.在废旧电车中依里告诉湊要搬家的场景,湊把依里推倒在地后可以看到背景中有个牌子好像写着什么,令人很是在意。
这次去了拍摄地纪念博物馆,惊喜发现这个牌子在展示中。
原来是废旧电车的路线图啊,真的想哭。
里面可以看到两人想象中的“依湊”“星湖”“麦川町”等车站。
(鼹鼠号导览图,乘车条件:1.暗号2.鸣电铃)另外去最后湊奔向依里家时候经过的桥那里,竟然发现当地的地名也是“湊”
13.关于保利老师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自圣地巡礼:拍摄地纪念博物馆)问卷:告诉我关于保利老师的事情。
这个问卷是为了大家能够安心快乐生活下发的。
请如实回答。
1.看到保利老师打麦野湊了吗 (是/否,下略) 2.看到过他扔体操服吗 3.感觉过保利老师打用词和态度可怕吗 4.有被叫出去吼过吗 5.有被保利老师用劲抓住吗 6.有过因为保利老师可怕所以不想来学校的事情吗 7.被保利老师做过令心情厌烦的事情吗 8.被保利老师说过关于身体特征的事情吗 9.被保利老师说过“お前”之类的可怕词汇吗 10.看到过保利老师做过什么呢,请画圈,可以多项选择(打、踢、扔东西、揪住、吼叫、直呼名字、其它)有什么担心的事情请写下来。
14.保利老师最后在家里看起来给鱼换水的场景其实是因为辞职了,准备搬家所以要把鱼倒掉,想了一会还是放弃了。
其实他也不是一个心狠的人,存在柔软的一面。
以上是目前的细节整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大家发掘~真的仔细看的话细节太丰富了,这些细节也许潜移默化给观众积聚了情感与共鸣吧。
接下来尝试解答剧情相关问题。
首先是最重要的两个。
此部分内容经过多次增补,2024上线流媒体后为了易读性再次修订。
1.二人的关系(关联问题:为什么会拿到酷儿棕榈奖?
存在LGBTQ元素吗?
)这一段写在上映初期笔者一刷过后,大家都对影片只有朦胧了解的时期(其实看评论区笔者和豆友们的讨论,能看出来随着时间推移理解逐渐加深),其实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了。
但是这段还是保留下来,并在之后对关联内容进行许多补充,供大家参考~结论上来说:是超出普通友情的关系,但也不同于成人之间的恋人关系。
与单纯讲恋情不同,影片更加隐晦地表达了少年对青春期的性启蒙以及对自我认知探索的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一些自我怀疑之类的复杂情绪。
还有面对被欺凌/看到朋友被欺凌时想去做但未能做到的意难平之事等等。
我们来看一下导演接受采访时候的回答。
「LGBTQに特化した作品ではなく、少年の内的葛藤の話と捉えた。
誰の心の中にでも芽生えるのではないか」(这不是一部专门针对LGBTQ的作品,而是描写少年内心矛盾的故事。
在谁的心中都有可能发生吧。
)但只是普通的友情吗?
无论是反复提到的“转生”,还是影片中的诸多情节都在暗示两人超出友情的相互之间复杂的情绪与关系,以下场景基本很明示了。
比如,第一幕在车中没听清楚儿子说了什么的母亲疑似听到了儿子提到了父亲,便说了“和父亲约定好了哦,直到湊结婚,成立家庭之前我都会加油的!
在哪都有的普通的家庭就好,湊在组成家庭也就是最宝贵的东西之前,我会一直......”这里没说完湊就跳车了。
第三幕我们明白了那时湊说的是“对不起。
我成不了父亲那样。
”「ごめん。
僕ね、お父さんみたいにはなれない」二刷后这里补充一下可能的跳车动机。
小说是这样写的:(麦野湊)没能告诉母亲连那个普通都做不到。
之后也没有勇气去告诉母亲。
观察影片中第三幕,湊跳车前收到了依里的来电,所以他往后方看了看依里在不在,此时又不能接电话(会暴露和依里的关系),但想到依里独自一人,心里便又有着苦闷,加之母亲刚说的一番话,湊处于一个混乱状态,于是跳车。
然后关于为什么湊害怕做CT/知道CT结果,可能是害怕自己是猪脑(此时他的认知中,猪脑=喜欢同性)被发现的事实,心中的一切都暴露了。
之后湊去依里家找他,依里说的是大概是“我的病治好了,让你担心,已经没事了,成为普通人了。
”(原句是普通になったんだよ(笔者画外音:真的说话风格一看就是依里啊尤其影片里很是体现,平时讲话方式非常可爱,这里就很伤感)可能翻译成中文这里的普通人有着一层中文的“正常人”的意思)此时依里父亲也说他在外婆家有喜欢的人了(接着依里说了一个女生的名字),然后把湊拒之门外。
最后依里跑出门外大喊“ごめん、嘘!
”(对不起!
刚刚是说谎)。
此处也更具体说明了依里父亲平时星川进行家暴(依里父亲随后大喊お仕置きだ!
/惩罚!
),知道依里喜欢的是男生,说他是猪脑、怪物、不是人(保利老师家访时候提及「ダメダメ。
あれはね、化け物ですよ。
頭の中に、人間じゃなくて、豚の脳が入ってるの。
だがらね、私は、あれを人間に戻してやろうと思ってる。
」/不行不行,那家伙是个怪物哦。
头中不是人,而是放了猪脑。
所以,我想把他重新变回人。
PS翻译这里简直气死)并决定搬家不让两人见面等等。
最后电车中依里说要搬走了,两人靠近后那那一幕一开始没确定是什么(虽然大概有些猜测),看了小说便确认了确实是指生理反应,所以湊当时突然反应非常强烈怀着害羞、疑惑、难以直面对方的情绪把依里推开。
依里其实也明白,于是安慰说“没关系,我有时候也会这样。
”我们来看看两个小演员在戛纳接受采访时的回答二人の男の子が互いを好きになることについて・黒川想矢さん:男の子が好きとか、好きにな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か、そういうのは多分違って、例えばりんごが好きだったら、「あ、そうなんだ」となる。
「男の子が好き」っていうことは、僕はまだ聞いたことはないのですが、実際湊を演じてみて依里のことを本当に好きになれたし、どんな状況でもりんごが好きなように男の子も好きになれるん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
・柊木陽太さん:男の子が好き、という言葉がない。
男の子が好きでもおかしくないし、自然なことだと捉えることできたらいいかなと思います。
・是枝監督:難しい質問に答え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这里笔者翻译一下关于两个男孩子互相喜欢。
黑川想矢(饰 麦野湊):不是说喜欢男孩子、或者可以喜欢男孩子,比如说喜欢苹果的话,“啊,是这样啊。
”虽然我还没有听说过“喜欢男孩子”的事情,但实际上试着演了湊之后真的喜欢上了依里,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像喜欢苹果一样能够(自然)喜欢男孩子吧。
柊木陽太(饰 星川依里):没有“喜欢男孩子”这种说法。
即使喜欢男生也不是奇怪的,当作是自然的事情就好啦。
(啊真是小天使)是枝导演:谢谢两位回答如此复杂的问题。
另外导演也确实弱化了很多坂元剧本中比较“直球”的情节(比如坐在湊左边的女同学美青喜欢看BL漫画,也提到“出柜”相关台词等等)。
之前提到的导演接受采访时候的回答也是,虽然他说“不是一部专门针对LGBTQ的作品”,但还说了:“如果看到《怪物》后感动并意识到了(相关社会问题)的话,希望大家能表现出让现在因疲惫而无法行动的性少数群体和其他社会中的少数群体的权利和生活得到一步改善的态度。
这样的话,至少可以增加活下去的生命(的勇气),即使一人也好。
”下面引用一下日本的影评文章内容。
「映画『怪物』はなぜ性的マイノリティを描きながら不可視化したのか。
映画製作の構造的な問題を考える」(电影《怪物》为什么一边描绘性少数群体一边不可视化呢?
思考电影制作的结构性问题)《怪物》成功地描写了社会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普通”和“正常”,以及因其规范的内在化语言而产生的疼痛和不快感而被折磨的性少数儿童(和大人)的经验。
对于不存在转世,说“还和以前一样”之前的湊,依里表示“太好了”的对话还是基于坂元的剧本(但是导演最终的呈现还是开放的)。
这是坂元通过“想写下那些不能喜欢自己、不能被别人喜欢的人们的故事”的心愿而献给少年们的“就这样就好了”的祝福(“接受真实的自己”就很好了的祝福),很多观众都为少年们奔跑的样子而流泪,和坂元一起祝福他们的生存,体会了是枝导演相信的“意识到”吧。
导演接受访谈时也提到了这方面,笔者翻译一下贴上来吧是枝导演:我也一直在思考应该描绘他们(LGBTQ儿童)到何种程度,他们如何认同自我是一个关键点。
在与这些团体(LGBTQ儿童支援团体)的人们交谈时,我意识到,那些年龄的孩子们,例如自认为是同性恋或者跨性别者,或者认识到是被他人认定(成这些群体)的,这样的认知可能对于那些处于早期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还为时过早。
因此我得到的建议是,不如避免那种特定的描绘比较好。
所以我从剧本中削减了一些这样的描绘。
在此基础上—这可能需要观看过电影之后才能理解—那种无法命名的,突然在他们心中冒出来的,不可名状的感觉,对那些孩子们来说,他们将其命名为“怪物”,或者由于周围的压迫而被叫做“怪物”,我想描绘这个。
我想到的是,那种在自己内心深处萌发出来,自己也无法理解的感情或存在,将其认为是“怪物”的情感或行为,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情况的孩子们身上都可能发生。
我认为,坂元先生之前所说的“孤独的人”可能就是这样的人。
那些让孩子们陷入孤独境地的人,从他们的角度看,我们是“怪物”,我们应该以何种立场反视它们呢,我从与那些团体进行的讨论中学到了如何在电影里去描写这一点。
我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并决定要牢记这一点。
不好意思,我想再补充一点。
我听说有人在暗示和讨论,因为会剧透所以不要谈论那些孩子们所承受的矛盾,确实在观众的反馈中来看,我认为尽可能没有先入之见(这里指有关于主角身份元素的讨论,或者说给这部电影标上某种标签)的方式观看是没错的。
我绝对没有打算将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当做故事的噱头(所以弱化描写这一部分)。
所以在结构上,我觉得观众在面对那些孩子们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地感受到自己是当事人,这也是坂元先生的剧本技巧。
我认为观众越是被牵引,看完之后自己便会明白自己会在哪里落地(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一开始就不明白(两个少年之间所面临的心理矛盾/身份特征,说白了就是指同性元素)最好。
所以我向宣传团队传达了希望避免大家误解这个的意愿。
2.结局到底如何/HE?
BE?
(2024再次整理修订)开放式结局。
导演虽然有着自己的看法,但答案还是交给了每位观众。
导演的teach in相关回答导演确认两个主角活下去了,表示最后的光亮是一种祝福。
导演希望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没有阻碍的。
最后的场景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心像风景(后有解读)。
(见评论区豆友补充,来自讲座)目前是枝裕和导演持着一种乐观、正向的观点;坂元裕二编剧、电影小说则更偏向悲观一些。
(其实好多电影也是这样,即使是主创,创作者们的观点也不一定一致)接下来整理一下HE/BE/其它看法的依据HE:最后场景有着这样的台词「生まれ変わったのかな」「そういうのはないと思うよ、元のままだよ」「そっか。
よかった」(我们转生了吗?
没呢,还是和原来一样呀。
是吗?
太好了。
)这里为什么说像原来一样的话太好了呢,仔细一想,如果没转生的话在现在这个世界(现世)两人还能互相喜欢啊(转世可能变成大家眼中所谓的“普通”的人了)。
虽然导演表示最后的场景是非现实场景/心像风景。
但非现实场景并非暗示是去向另一个世界,也并非说这里就是死后天国的场景、而是一种二人之间内心最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如意识般地自发流露,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事物的自发涌现。
通过这个场景暗示着两人会依旧和现在一样对互相有着真挚情感(元のままだ),携手一起走向那充满光明的未来(导演最后弥漫光茫镜头的用意)。
莫名消失的栅栏也是一种对未来没有阻碍的期待与暗示。
从朦朦胧胧渴望宇宙大挤压与重生的到来,到经历了两人当作“宇宙大挤压”的台风后,沐浴着阳光表示“一切还和原来一样真的太好了啊”然后奔向远方也是对真实的自己的接受与和解。
【关于心像风景的一些补充】心象风景(しんしょうふうけい)指的是在内心构想、浮现或铭刻的风景,而非现实中的风景。
这种风景有时可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可能是内心深处无意识的具象化,或者比具象更多的是抽象的表达。
(翻译自日语wiki)关于京都teach-in场次柊木陽太(饰 星川依里)的回答。
不过笔者没有去这场,内容整理自网络。
有观众问道最后的场景是什么场景呢?
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呢?
本以为导演要回答但此时柊木小朋友拿麦说自己想回答这个问题(哈哈哈和想矢完全性格不同,很活跃话比较多)柊木:那个场景的绿色很眩目很美丽,像是太阳一样感受到明亮(妈耶跟自己名字一样),但是我没有死,而是诞生了新的希望的场景。
是枝:(点头)是啊。
光线非常绚丽没有现实感,但是拍摄时候提到了,就以二人切实得到人自己的幸福结束吧。
我们虽然留在风雨中,但他们肯定了自己,携手同行走向未来。
BE:导演虽然确认两个主角活下去了,不过也有持“留在这个世界未来会更好吗”看法的观众,也有看法说是枝导演虽然表示“两人还活着,最后的场景是一种祝福” ,但那只是在悲伤内核中保留着一丝一直以来的是枝裕和式的温柔。
或许单纯讨论HE/BE反而更片面了。
以下是一些BE相关情节(更新于影片上映,部分内容根据导演的看法可以忽略了)已经确定最后的场景是非现实场景/心像风景(可以见评论区友邻补充)。
最后弥漫着白色光芒的镜头,也许是走马灯似的离世前的回忆,或者说最后的场景就是天国(不过参考评论区友友的意见,两人离开了直接结果上是BE,但真的留在这个世界未来会更好吗需要画个问号,反而这样离去也可以说是HE,哭)。
保利老师、母亲去找二人和结局之间有着叙事空白。
母亲和保利来到废线旧地,发现电车侧翻,费力把车窗打开后没看见两人(小说特别强调了母亲确认了很多遍没看到人)。
不过因为已经确定是非现实场景,叙事空白和异常场景反而没那么重要了,比如台风后两人最后跑向的铁桥,本应在铁桥前的栏杆完全消失了(更新:导演teach-in表示栅栏没了是被台风吹走的设定)。
那桥的意象可以理解成什么?
在日本文化中,桥常被视为连接现世与另一个世界(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所以这里的桥下会不会指三途の川(現世とあの世を隔てる境目にあるとされる川/分隔阴间与阳世的河)(尤其小说描述成“桥在等着二人”)参考小说最后的描写:二人は未知の世界へ向かっていた。
(二人正朝着未知的世界而去)
和导演最终的呈现不同,坂元原剧本确实相对持悲观想法?
关于坂元剧本中有这样的描述保利老师和母亲去找湊时请求母亲告诉湊不用死也可以的,像现在这样就好/台风来的那天早晨,湊在母亲的门前告别/两人在最后听到了母亲和保利老师的呼喊回了头,但随即转回身手牵手,又向前方(铁桥)奔去但是最终的影片没有呈现,也许导演还是希望保持开放结局吧。
3.两个小主角的作文内容。
两人的作文都写了双方的名字。
具体是这样:之前湊妈妈去依里的时候发现他写的一些假名左右颠倒,是埋的一个最初的伏笔。
然后之后在电车上两人说到写作文的事情,保利老师能不能发现之类的。
可以看到依里写这个作文是先横着写了两个人的名字(むぎのみなとほしかわより)再竖着写了文章的内容(日本这边学校里的作文写作和各种出版物基本都是竖排)。
湊于是也跟着这样写(ほしかわよりむぎのみなと),这里细节是两个人都把对方的名字写在前面。
之后保利老师不小心把水洒到地上,顺便看到了依里作文时(其实这个地方也能看到保利老师其实还是很关心学生的,即使辞职了还看学生作文)纠正了依里左右相反的字,突然发现了两个人的名字,拿出湊的作文发现也是这样,明白了两个人关系很好,并不是错以为的湊在欺凌依里,可能是受到了同学的胁迫,遂跑到湊家道歉。
4.究竟是不是校开车长把孙女撞倒的?
大概率是。
年轻女教师给保利老师讲的八卦,校长的丈夫刚刚退休,正好可以挡掉这个麻烦,如果当作校长自身撞倒的去接受调查可能职位不保。
另外最后阳台校长和湊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
校长问湊在跟谁道歉,湊说:“是跟保利老师,他没错,是我说谎了”校长说:「そう、一緒だ」(这样啊,我也是),可能便是提的撞倒孙女事件。
另外校长最后在教室里说「誰かにしか手に入らないものは幸せって言わない。
誰でも手に入るものを幸せって言うの」可能也是说的这件事?
(笔者其实目前没太看懂什么意思)5.有没有可能是星川依里放的火?
有一定可能。
首先开场便是依里拿着点火机的画面,远处发生火灾,第三幕开始依里把点火机掉在地上被校长捡起可能都说明了依里和火灾的关联性。
然后比较关键的是,两人烧猫的时候,湊把火浇灭后依里还想去点,于是湊把点火机抢过来,问是依里放火了吗,因为他爸爸也在那个楼的girl’s bar里,注意此时依里的表情变得空虚,失去了平时的笑容,无力地说喝酒对健康不好。
小说补充湊心理活动,湊确信是依里放了火。
(6.27补充)依里为什么要放火?
从在学校后院的时候有以下对话:“如果死了就不是猫了吗?
” “死了的话,什么都是这样哦,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不能转生了。
”然后两人把猫带到秘密基地烧掉。
确实如同湊猜测的那样,可能因为依里父亲在girl’s bar里,平时受到虐待的依里自然地想到了他父亲死后便可以转生(依里的“转世后会变成其它东西”的死生观),可能转生之后不会虐待自己了,于是放火。
(但这里不是说是为了复仇而放火,更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动,更没想到放火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6.为什么要剪头发不是像在储藏室说的怕被传染,而是在被摸头发察觉到了对依里超出普通友谊的异样情感,可能自己也是猪脑,心有不安于是剪了头发。
7.怪物究竟是什么/影片想表达什么(影片主题/主旨是什么)(6.20增添部分内容,之后还会详细补充)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对于某个人的怪物,每个人也许都有成为怪物的那个瞬间,但没有真正的怪物。
是枝导演接受采访时说:“无法描述的自己心中萌发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他们会把它命名为怪物。
或者因为周围的压迫而被这么说。
”三幕三个视角来看:对母亲来说,校长可能是怪物;对湊来说自己是怪物;对保利老师来说,校长可能是怪物;对依里的父亲来说依里可能是怪物。
但每个人眼中的怪物在其它人眼里并非是怪物,每个人由谎言、偏见(与他人“不一样”引发的对“正常/普通”的定义)产生的心中的“怪物”也可能让谁都成为“怪物”。
但没有人是非黑即白的,比如也许明白依里纵了火,也许明白湊和依里的关系却没有言说的校长,可能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追加)另外有豆友表示这样的话全员到最后不就都“洗白”了吗?
也许其实这才是是枝导演的一贯风格,他是从来不批判自己笔下的角色的。
事物是复杂的,如果观众看到这个故事能有什么思考就好了。
8.(7.11更新)关于两人究竟渴望转生吗?
笔者表示这真是个非常难的问题,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整理一下提到转生的情节(此处暂略、之后详细补充,大概与以下情节有关:依里带湊看猫,湊问是不是依里的放火/湊和母亲的对话、近况报告/最后向母亲的“告白”/两人谈到宇宙大挤压的尽头是转生,台风来临湊说大挤压来了)究竟渴望转生吗,其实在两个角色心中是一个矛盾点所在(导演也表示没有深究两人究竟想不想转生这个问题),如果渴望转生究竟是希望自己变得“正常”,还是希望去一个充满包容的世界呢?
其实在两个角色内心也是一个不断转变的朦胧概念吧。
与其说渴望转生,不如说是渴望一个改变的时机,“从某时开始一切都会不一样,可能会更好”的模糊的愿景。
但当两人共同经历过心中认为是“宇宙大挤压”的台风后,发现了和以往一样就好,不用转生就好,因为在现在这个世界两个人能够互相喜欢,能够携手走向可能是未知的但也可能充满光明的将来。
最后的场景这样安排也是导演的一种用意,导演表示是一种祝福。
第一场导演座谈(teach-in)场teach-in类似路演?
的感觉,不过路演相当于日本的舞台挨拶,teach-in则是基本只有导演到场,和大家深入讨论关于影片的问题,也是是枝导演持续多年的传统了,好像《无人知晓》的时候就是在欧洲的哪个电影节上进行了teach-in,他表示很有趣,所以这个环节持续至今。
大家提问都很热情,笔者没有机会问到。
不过比较可惜没有太多关于关键情节问题(导演也说让大家尽量回避过于直接的问题),大多是揭秘了幕后的一些细节,比如说选角过程,还有怪物游戏的卡片其实是两个小演员制作的等等。
还有当校长角色确认是田中裕子出演后,增加了校长很多戏份。
评论区有友邻提到了导演的讲座,有几处比较关键的地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总之拿到了导演的签名,搭上了两句话也算是追星成功了哈哈哈。
6.27追记:关于6.26导演teach-in场这次的teach-in场次和上次完全不同,整场都是细节满满的提问与解答(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哈哈哈,确实跟上映初期完全不一样)简直收获巨大。
不过笔者记忆能力有限,可能还有很多听漏、听错的地方,只是尝试回忆进行整理。
如果内容有错误也还请同样参加这场teach-in的豆友指正~之后签名会时我跟导演说我今天是第六遍看他很吃惊哈哈哈。
是枝导演真的很有亲和力、非常温柔的感觉,啊也算是日本文艺界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了。
1.关于结局两个人还活着吗?
(哇第一个问题就这样单刀直入,导演也很直接的回答了)两个人还活着!
是枝导演非常确定的回答了。
是枝裕和导演说没有想去拍成暧昧(中文:含糊)的想法,上映过后也是看到了大家有很多很多的解读还挺意外,但两个人还活着,请大家放心。
2.关于两个人的服装色调有负责服装的专业人士(啊不好意思名字没记下来)。
确实,湊经常穿冷色系的衣服(蓝色等等)、依里经常穿暖色调衣服,这里可能也反应出了两人性格上的不同。
包括湊的房间里也经常采用蓝色调的物件,其中有小演员亲手制作的电车模型,也是用了蓝色,因此本来是定于其它颜色(黄?
有些忘了)的秘密基地的电车也改成了蓝色。
3.关于坂本龙一的音乐/如何采用关于坂本龙一,他是大家都很敬佩的人。
当到了某个场景时候就会想到坂本的某首钢琴曲所以就采用了。
比如说最后的场景,选择aqua,虽然最后的场景是充满阳光的大晴天,但刚经历过风雨,选择了水有关的配乐。
同时影片以火开始,以水结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对照。
这里选择这首也是有着一种希望,是对两人未来的一种祝福。
4.关于导演最喜欢的场景导演思考了一会,表示最喜欢的也许是母亲和保利老师去找二人时那个擦不干净窗户的镜头(上文也提到过)能感受到是非常伤感的场景,可能暗示了一个难以名状的情绪,但这个镜头又是一个仰望星空的视角,也蕴含了一种希望。
另外还非常喜欢依里躺在井盖前听猫的声音(做恶作剧),接着湊把鞋子给湊两人相伴回家的场景,真的非常美好。
5.关于导演经常会拍一些儿童视角的电影,是不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对儿童关注的缺失?这里真的想不起来导演怎么回答的了(听力太差,哭)但提到了小偷家族和无人知晓这两部电影。
之后能想起来的话再补充吧,或者有没有友友也参加了这个场次的可以帮忙补充一下,非常感谢~6.关于三幕转换有观众提到了三幕的转化的过程有些不是很明显,对时间线有些弄不明白了。
导演说也不是没想过在每一幕加上小标题的形式,但坂元对这方面比较抗拒。
同时也觉得现在是比较好的安排,不过之后会多反思一下。
7.关于美青(坐在湊旁边的女生)因为笔者还没有完全读完坂元的剧本(虽然买很久了),所以这里也是听的晕晕乎乎的。
结合各种情报,坂元的剧本里好像有美青热爱读BL漫画的情节(之后会进行确认),但是导演最终剪辑的时候cut掉了,多一个视角也许会影响叙事,希望观众的关注重心更可以放到两个孩子身上(比如关注湊被迫去做的,或者想做但没能做到的很苦痛的事情)(其实上文也写了导演也是刻意去避免过于直白的描写)8.一些有趣幕后关于柊木陽太(饰星川依里)平时非常听话拍摄过程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台词记得很好,表演也非常认真,但唯独非常怕虫子和弄脏衣服(哈哈哈这里笑死)。
比如最后的场景都是现场员工先检查好有没有虫子才能够放心。
关于台风场景电车的拍摄,也是在那个现场拍的,但是考虑到保护好两个小演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使用了一小部分CG特效。
9.关于海报的回眸
海报的那个回眸在电影里并没有出现(不过导演拍了)。
这个回眸其实原本是出现在最后的场景,来自坂元的剧本。
【朝阳洒在两个人身上,他们开心地往远处跑去,突然听到了背后保利和早织的呼喊。
两人停下来,回头望向两人(直直盯住镜头),(也许是向观众)提出疑问的两人,又拉着手又朝远处奔去。
】这里的返视笔者理解为我们作为观众(打破第四面墙)或者影片中周围觉得他们是“不普通”的“特殊”的人们,由两个孩子的视角带给观众一个返问“果真如此吗?
”,给观众思考但导演觉得与其一度停下来,面向观众(给观众一个返视【見返す】),不如不停下来一直朝桥对面奔去然后某一刻突然结束,也暗示了一个没有阻碍的未来。
(导演表示最后场景消失的栅栏也是被台风吹走了的设定,暗示阻碍消失。
)其实到了最后的剪辑的时候还在思考要不要cut掉,最终还是决定cut掉了(其实感觉这里听到母亲老师呼喊依旧不选择回头也是坂元偏BE的描写,导演修改了这部分内容)。
坂元也表示理解。
另外还有关于有问到两人到最后衣服都变成短袖,是不是暗示一些束缚解除了,脱去了一些(传统观念)的重担(不过这个地方多半是我没听清楚),然后笔者当时在想应该是到夏天了吧所以正常就该穿短袖了,也没注意听导演的回答,所以就不单列一条了。
【校长相关问题】1.为什么绊倒小女孩导演说其实他也其实不是太清楚,表示其实这里不必太深究这个问题。
这里也是为了体现出校长作为一个“难解”的角色设置了这个场景。
当然比如说与刚失去孙女之类的解读都是可以的,但不必过于深究。
2.校长去探望丈夫时为什么提到お菓子泥棒(零食小偷)是枝导演表示自己也不太明白,包括「さけどころうえだの自販機でコーラ買ったことある?
(你在さけどころうえだ的自动贩卖机买过可乐吗)」那个场景的这句话其实导演自己也没太明白,但相信坂元编剧这样写是别有用意的。
比如说探监场景其实想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后面的“墓另外准备”,但如果单刀直入直讲这个也许会有一些违和感,所以前面作了一个铺垫。
(据导演自己的分析)3.如何理解校长的那句「誰かにしか手に入らないものは幸せって言わない。
誰でも手に入るものを幸せって言うの」(只有某个人能得到的东西不能说是幸福。
任何人都能得到的东西才是幸福。
)这里讲了好多一时好受启发但反而有些记不下来难以概括了。
大概是说,两人都在这里展现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两个人都是说了谎然后校长说那些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就吹出来,湊的一番话和校长的这一番话都是当时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东西。
4.关于校长要求保利隐瞒真相,表示“事实怎么样都无所谓”,导演认为这是正确的吗?
导演表示这里是剧情设定,自己当然认为这是不好的事情。
包括还有一件事肯定也是不好的(好像是说绊倒小女孩的事件?
有些忘了),拍出来只是为了体现校长的“难解”性(在各种场景行为都是有些矛盾的,也展现了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并不是说她的这种行为是对的。
另外是枝导演本身也是从来不在自己的影片中批判笔下角色(包括无人知晓)。
而更多的是引发观众的思考。
接下来是7.6导演teach-in场1.观众: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导演的相关采访也都看了,因为喜欢这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所以想问问导演,关于依里的(在他父亲眼中看来的)“问题”只能通过转学来解决吗?
是枝导演:难道不是不用转学吗(笑)湊和依里确信和以往一样就好(元のままでいい、自分たちのままでいい),不用转生也很好(生まれ変わらなくていい)。
这里是对自己的接受与和解,相信他们一起走向没有阻碍的、光明的未来。
保利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去道歉了,相信他也会去做什么的吧,其他的大人们也会意识到并理解的吧。
如果能成为那样的世界真的太好了。
虽然我回答的可能不一定正确,但是可以作为一种可能性,所以给出了这样的结局。
看电影的观众中既有母亲,也有在学校收到欺凌的孩子,也有老师,所以也许会有否认我的想法的人,但我这里从始至终想做的事,是想让大家都能够去深入思考所以给出了这个结局。
2.为什么湊要说谎导演认为因为他有想要守护的东西。
在影片里有校长和湊都说了谎,是因为他们都有想要守护的东西。
3.有看了十五次的观众(说到这大家都笑了),问湊为什么会演的那么好,比如湊在校长室那场戏导演是做了怎样的安排,让演员能够如此进入状态。
但有印象的是导演让黑川君去感受湊、理解湊、“成为湊”,而黑川君的表现也非常出色,比如在储藏室摸头发时候的场景,两人打架湊的一种挣扎的忧伤的神情都是导演没有指示,黑川自己体会到湊的心情,自发表演出来的。
还提到了关于这次指导小朋友们拍摄和以往有些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拍摄模式。
以前导演指导小演员时都是不给剧本,直接口头描述台词并亲身示范,让小演员更能进入角色之中,而这次是给两位小演员剧本后拍摄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次不是自己写的剧本,给小演员剧本也是对坂元负责(之前采访提到),两个小演员也表示有剧本比较好(池袋teach-in提到)虽然有剧本,但导演也表示也有很多自己不给指示,让两人自己随便去演演看的场合。
这里顺便提到了柳乐优弥(《无人知晓》的小演员,当年14岁拿了戛纳影帝),说他现在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但和这次两个小演员不同,当年拍摄的时候真的是很笨拙的,属于给了剧本也看不懂的类型,但这也是很好的事情,通过导演的口述反而展现出了他的领悟力,更进入了角色之中。
这次《怪物》的两位小演员当问他们需不需要剧本的时候两人都说有剧本比较好,黑川君和柊木君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展现了专业性,如其说他们是子役(儿童演员),不如说他们就是役者(演员)。
4.关于导演最喜欢的角色我从坂元先生创作的极为立体的角色形象中学到了很多,这是我自己做不到的(笑),(影片中的)大家都是奇怪的人呢(笑),其实说大家都奇怪也就是说喜欢大家。
如果非要选出最喜欢的的话那就选班里同学的悠生和岳吧(下图右面两个稍矮的小朋友)(笔者:这里笑死哈哈哈,说的是幕后),拍他们俩真的很有意思,他们对表演时的理解也很到位。
在教室打扫卫生的时候也有着即兴表演(拿着簸箕跳舞)等等,非常有意思(笑)。
当然说到这里肯定我也喜欢两个主角,或者说喜欢班里的大家,大家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表演,相信大家也都能感觉到,在这里非常感谢班里的同学们。
笔者也觉得班里同学真的演的太好了,完全没有群演的感觉,而是真正融入到了班级中,每个人都是班里的自己。
比如说湊暴走时后面震惊的同学们(有个震惊表情小男生印象真的深刻哈哈哈),也有随即拾起湊丢的东西的同学,第三幕湊暴走时正有一位女生正好走进门也是吓一跳哈哈哈,大家真的太自然了,真的不像表演,而是作为班级的一份子的的感觉。
5.另外还有关于之前拍纪录片/导演小学时候的生活这次整理距离teach-in时间有些久远了,关于这两个问题其实有些忘记了。
大概是问导演作为纪录片出身,为什么现在要拍剧情片呢(提到了导演的《另一种教育》,也是在长野县拍的)。
还有大概有问导演的小学生活和影片里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导演回答:完全不一样呢(笑)小的时候也没想到过会从事这个不安定的职业(笑)(全场也大笑)6观众:关于湊这个角色,请问导演选角时把变声纳入到考虑范围吗?
因为如果还在变声期前可能影片的观感就不太一样了。
是枝导演:完全没有这样考虑过呢。
其实选角的时候更聚焦于角色本身(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些印象模糊了)。
不过确实如果在拍摄途中变声的话剧组确实有的辛苦了(笑)因为拍摄时候也不是完全按照影片中时间顺序来的,关于黑川君其实刚刚影片后段和刚开始是有变化的,稍微高了一些,刚才那位看了15遍的观众应该可以注意到吧(笑)7月23日/日比谷teach-in 最后一场teach-in整理完毕,大家久等啦。
完全凭个人印象整理,如有和实际有出入的地方很抱歉。
话说感觉是枝导演有时还挺搞笑的(误),每场teach-in都会埋几个笑点哈哈哈。
黒川想矢(饰 麦野湊)入场,穿着橙色衣服(突然想到剧中的依里),小朋友非常害羞,应该挺紧张的。
随后是枝导演入场,二人就座。
黑川:第一次参加teach-in,很紧张。
是枝:那我是第11次了,不紧张了(笑),这次想矢也来了,希望想矢可以和大家多聊一聊。
感觉想矢是很安静内敛的性格,整个人蜷缩在椅子里,别增可爱(误)。
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非常安静,虽然有的问题可能很难他一时回答不上来,但真能看出来他在用心认真思考,很真诚的小朋友。
其实感觉他可能还没有完全走出角色,也许拍摄时候真的和湊融为一体了,性格的某些地方也很相似。
这次teach-in提到阳太(依里)的时候他经常还是よりくん、よりくん(依里君)的叫,莫名感动,情绪又很复杂。
小朋友是个出色演员,也希望他可以走出角色带来的情绪,未来继续发光发热。
1.很喜欢湊最后吹完笛子骑车的场景,他是要去哪呢?
在湊在房间暴走、随后蹲在床前,母亲发现了点火机的场景里,湊为什么要暴走呢?
另外对时间线有一些疑惑,美青带保利老师去看猫,美青真的看到湊玩猫了吗?
是枝:骑车是去依里家。
是枝:为什么暴走呢?
.......(思考)好像我有些忘了呢。
面向想矢,递了个眼神。
黑川:(思考) ......我也不知道呢。
是枝:我再想想吧。
【笔者画外音:哈哈哈哈看来导演忘了这里的时间线了,当时真的想跳出来回答这个问题(误)。
不同于坂元剧本的时间线,湊去依里家被拒之门外的时间被提前了,这里在房间暴走是因为这个事情(详细还请看上文故事线整理部分)】是枝:关于美青说看到湊玩猫的问题,我认为美青实际上没有看到。
比如说从同学口中听到的,然后口口相传性质逐渐改变。
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保利老师去girl’s bar,实际上只是班里同学遇到了他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事情可能就变质了。
2.五年二组的教室里黑板上写的“当たり前のことを当たり前にやろう(理所应当地去做理所应当的事情吧)”这个口号是谁想的呢?
好像有些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想到的东西。
是枝:是保利老师想的呢,作为班级的一个目标。
但是其它内容,比如书法练习、画之类的是班里同学一起想的。
Q:那想矢作为湊这个角色看到这个口号会想到什么呢。
黑川: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当成到处都有都能看见的一个口号,所以不怎么在意。
3.饰演湊地时候注意了什么呢黑川:意识到要把感情变为感觉,也是导演教我的(大概这个意思)是枝:在准备室的时候也在聊,黑川现在正在排练舞台(音乐剧),他说对现在的排练也很有帮助。
4.再次提到《银河铁道之夜》,没太记清,大概是观众问:电影把《银河铁道之夜》当作下敷き(样板?
),黑川认为湊是其中的哪个角色呢?
黑川:我之前读了,但是名字记不太得了,是没有死的那个。
(观众提示:乔凡尼)是枝:其实也不是当作样板,只是当时看到坂元先生的剧本突然想到了《银》,就让两个小演员也去读一下。
5.有位从事教育行业的观众问:关于依里的鏡文字(左右相反的文字),还有读书时候的场面,是不是依里有着発達障害(发育障碍?
)的设定呢?
为什么要这样设定呢。
是枝:虽然对写相反的文字来说依里的年龄有些大了(五年级),但没有特别这样去设定呢。
6.黑川君有什么和柊木君相关的回忆可以分享吗黑川:当时和依里君(这时还在喊电影里的名字,哭了)还有一位三个人一起住,第一天的时候做了蛋包饭和洋葱汤,是个很美好回忆。
是枝:好吃吗(观众都笑了)?
三个人一起做的吗(笑)黑川:是和柊木君做的。
7.为什么电车上玩怪物游戏时要说:“我是星川依里君”呢黑川:因为担心依里以至于也有些生气的感觉,所以有些故意地这样去说(电影这个场景也表达了两人某种意义上的心灵相通以及某种无奈)8.黑川君和柊木君相必一起拍摄了很多场景,最想让大家注目的是哪个场景呢黑川:是在井盖那里说“今天,抱歉”,把鞋子递给依里接着两人单脚跳的那个场景。
那个时候两个人拌嘴了关系不是很好,之后开始进行拍摄,拍摄的时候又和好了,感觉真幸福啊。
为什么拌嘴?
记不太得了好像是有什么所以拌嘴了。
其实经常拌嘴呢(笑)是枝:我也喜欢那个场景。
隔了很久回答其它问题时(啊小朋友虽然紧张但真的在努力认真思考啊)想矢突然想起来原因。
黑川:想起来了,这一幕导演让我们自己随意去演演看,拍摄之前关于如何表演意见有些不合所以拌嘴了。
是枝:两人表演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的,想矢比较集中,柊木君就一直在说话(全场都笑了)(两人实际性格很不同哈哈,想矢比较安静,阳太就非常外向的感觉)。
虽然是设定在五年二组两个人在一个班里,但实际上两人年龄差两岁,有种大哥哥和淘气弟弟的感觉。
9.最喜欢的台词是什么呢黑川:当依里君问到「生まれ変わったかな/我们转生了吗」我说「そういうのはないと思うよ/没有那种事吧」是最喜欢的台词。
Q:导演呢是枝:出発の音だ(是出发的声音啊)10.想问黑川君最后教室里和田中裕子(校长)的那场戏,田中裕子是那么顶尖的演员,和她搭戏的很多演员想必都很紧张吧,黑川君觉得怎么样呢?
黑川:其实不是那么紧张呢。
田中裕子さん就像真正的校长先生一样和我交流,当吹出了长号的声音的时候她真心为我高兴。
是枝:两个人都非常放松,我很紧张(全场大笑)11.感觉最艰难的一场戏是什么呢黑川:是去依里家的那场戏,有一段自言自语的非常长的台词,那里真的很困难。
导演说像广播一样,不能停下来,如果停下来就成为放送事故了,很有紧张感。
是枝:是的,那里很难呢。
不过最终拍出来的效果很好呢。
(疑似回复观众的想法)(是的,)剪掉了呢。
真不好意思啊(笑)。
Q:那导演觉得最艰难的一场戏是什么呢是枝:其实拍摄意外整体很顺利天气也很好(天候に恵まれ),不过台风的那场戏大家都比较艰难。
这里笔者把坂元剧本里这个巨长的台词贴上来吧,等之后有空翻译~
12.如果黑川君向身边同样年龄的同学朋友推荐这部电影会如何推荐呢?
黑川:(思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也许“很好的电影,去看吧”就足够了是枝:和自己之前的作品有些不同,感觉这一部多刷的观众非常多,在参加teach-in的时候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可能这个作品确实传达了一些什么吧。
暂定这次是最后的teach-in了之后自己也会思考总结。
13.关于二人之间的情感导演是如何进行“演技指导”的呢?
是枝:也不能说是“演技指导”吧,拍摄前准备了很久让两人理解这时两人之间是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其实就把两人情感当时一件很普通的事就可以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
还有相关团体的人员来到剧组,注意到不要给两人精神上的压力的前提下推进拍摄的。
另外这次和以前不同,两人的表演不像是孩子,是如同对待真正演员一样对待的(之前teach-in也提到过)14.在之前的采访中黑川君提到过饰演一个角色要成为一个杯子,黑川君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杯子呢?
黑川:那个其实是比喻呢(思考中)是枝:杯子的话,比如说饰演湊的时候,杯子应该是什么材质呢、注入了什么东西呢、拿在手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
让想矢想了想这方面的问题。
黑川: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15.黑川君通过参演这部电影关于LGBTQ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黑川:当时在戛纳也说到了。
比如说“喜欢男生”就和“喜欢苹果”一样,当作就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好了。
最后的总结(也是拍照时间,笔者这里光顾着拍照了也没太听清哈哈哈)黑川:非常紧张,但是听到大家的提问,觉得参演了这部电影真好啊。
是枝:上映已经两个月了现在已经进入暑假,很多大作也上映了(这里好像提到了什么作品?
大家都笑了,但是笔者没听清。
评论区友友补充是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本来应该放映《怪物》的影院越来越少了,但是虽然排片少了上映的影院并未减少,非常感谢大家。
虽然这次暂且是最后一场teach-in了,但之后要有机会还请大家前来。
结语最后谢谢大家观看这篇文章!
第一次写长文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其实本篇文章算不上影评,因为非常喜欢导演和这部作品,想要深入了解整理下便写了这个文章。
真的每次看完是枝导演的作品后劲都过大,现在想到很多镜头都略苦闷,真的很催泪,很感动。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讨论,最后再做个小总结吧。
在作文里,我最先写下的是你的名字。
当台风肆虐,我们一起经历了“宇宙大挤压”的到来。
在那个只属于我们的秘密基地,我问你,“我们出发了吗?
”你笑着回答,“是出发的声音呀!
” 风雨过后,阳光普照,倾洒在我们的脸上。
“我们重生了吗?
”我问。
你摇了摇头,“没有呢,还和以往一样呀。
”你笑了,仿佛有星辰在你的眼中跳动。
“是吗?
太好了呀!
” 就这样,我们带着欢声笑语,奔向那没有阻碍的、光芒四溢的未来。
这一刻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如意识般自然流露的心像风景呀。
最近《怪物》这部电影上线流媒体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近期营销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不过从这部电影的【配置】和【履历】就能看出,确实是有营销的资本。
是枝裕和执导,坂元裕二编剧,坂本龙一作曲,本片的音乐更是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遗作,安藤樱、永山瑛太、黑川想矢、柊木阳太等主演。
这部影片自2023年5月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起,就备受期待,后又拿下第7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并提名金棕榈奖。
有网友戏称该部电影是《小偷家族》×《花束般的恋爱》×坂本龙一遗作×《重启人生》buff叠满的“王牌对王牌式”阵容。
当然,该片也不是真的就是“缝合怪”。
本片最厉害的点在于它的剧本和电影叙事手法共同作用产生的【障眼法】,抽丝剥茧地讲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故事。
故事从一场火灾开始。
车站前大楼着火了,直冲云霄的烈火和消防车刺耳的鸣笛声都打碎了寂静的夜,这也成为了本部电影在叙事轴线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于是电影的第一重障眼法拉开了帷幕。
【无力之怒】刚开场,男主的麦野凑就问出了一个让人不适又古怪的一句话:【如果把猪的大脑移植给人的话,那那个人算是猪还是人呢?
】母亲问他:【谁说的呢?
】【老师说的。
】自此便埋下了第一重障眼法——【校园霸凌】。
这里指的不是学生之间的霸凌,而是老师对于学生的霸凌。
麦野凑变得越来越不正常:莫名其妙新添的伤口;家中的运动鞋只剩下单只;水杯中装满脏水和石头;半夜做手工不睡觉;脏衣服的篮子里有沾满了颜料的体操服……种种异样也让母亲变得越来越敏感忧虑,越来越想了解麦野凑的内心世界,但却适得其反。
麦野凑表现得抗拒和冷漠,他的行为像一种排异反应。
父亲的忌日,母亲让麦野凑给天国的父亲说说自己的近况,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凑的情况,而凑却并不领情。
母亲带他去医院,他惴惴不安,检查完又气愤地把饮料瓶丢在地上,在回家的路上又猝不及防地跳车,告诉母亲,老师说自己是猪脑……
于是有了母亲对于学校的访问。
谁知道这几次访问经历,竟然成了她愤怒的根源。
她的诉求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虽然出了很大的力气,但都被软绵绵地一一消解。
她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回应,凑还是精神萎靡,校长老师永远含糊其辞。
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保利老师有潜在的暴力嫌疑,然而加害者所做的仅有鞠躬和道歉,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
有传闻,保利老师是一个会去逛夜店的老师。
偶然的一次买菜,凑的母亲又正巧撞上了校长绊倒小孩的场景。
又有传闻,校长的丈夫倒车时没注意后面的孙女,导致了孙女的去世,而其实凶手可能是校长自己,她的丈夫只是个顶罪的。
怒火、无力感和窒息感逐渐在荧幕外散开。
但是电影中的场景、色调、构图却意外很冷静。
正是因为这种隔着防窥镜一样的视角,放大了电影中的无力感,也放大了这位母亲的怒火,也放大了观众的怒火。
将愤怒倾注于保利老师之上的时候,影片也留存着诸多疑问。
麦野凑的异常,不仅仅是校园暴力可以解释的。
而第一幕中,他不断提起【猪脑子】,似乎也在暗示着麦野凑的不正常,以至于我一开始也认为麦野凑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小孩,因此才被势利的老师针对暴力。
然而这仅仅只是电影的第一重【障眼法】。
【潘多拉的魔盒】电影的第二部分也从火灾现场讲起,而讲述的人正是第一幕中体罚、殴打麦野凑的保利老师。
然而保利老师在这一幕却与之前观众所了解到的截然不同。
他同路上遇到的学生们有说有笑,很爱自己的女友。
女友让他不要笑,因为他笑起来很吓人。
女友还提到了一条有颠覆病的鱼,认为那条鱼跟保利有点像。
这些片段说明了几件事:学生们跟保利老师的关系其实很好;保利的女友并不爱他;那条患颠覆病的、奄奄一息的鱼暗示着保利未来的命运。
这显然与第一幕保利的形象大相径庭,他是一个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有点笨拙,但却非常认真,还是一位好老师。
这样的拍摄手法无独有偶,《至爱梵高》中,也是通过展现其他人心目中的梵高,在误解、偏见、谎言和真相之间,观众们也只能猜测和想象,无法窥探全貌。
从第一幕的侧面转到第二幕的正面,观众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真相和误解之间的鸿沟,而这一段鸿沟就是导演的【障眼法】。
连麦野凑都在与好朋友依里交谈时说:【保利老师挺好的,你可以把事情告诉保利老师。
】
而麦野凑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甚至不能称得上冲突,顶多算作是误解。
有一次,保利老师进教室时,发现麦野凑在发疯似的乱扔东西;还有一次,他发现麦野凑在和依里打架。
而保利老师误会了麦野凑,以为他在霸凌依里。
他让凑向依里道歉,并对他说:【让这件事成为我们的秘密。
】
没有想到的是麻烦突然找上门来。
保利老师被几个老师堵在资料室,因为凑的母亲来学校抗议。
保利老师想要去解释清楚,但是被阻拦。
【事实并不重要】校长这么说到。
学校想要做的是息事宁人,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
于是真相被掩埋,保利老师被摁头道歉,最后被迫辞去工作,登上了当地的新闻,被侮辱,被送猪脑,被女朋友甩……不仅仅是观众被导演的【障眼法】误导了,电影的人们也被学校、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立体网络障眼了。
保利老师成为了社会下的一个牺牲品,被舆论钉在了耻辱柱上。
他收拾东西打包走人的时候,质问在校门口修地板的校长:【是不是你才是撞到你孙女的凶手?
】然而,校长没有回应。
后来,在现实的四面楚歌当中,保利老师绝望地飞奔回学校,追上麦野凑,亲口向他求证:【我没有对你做什么吧?
】露出了他女友嫌弃的他那种很吓人,实际上很真诚的笑容。
凑有点慌张地摇头逃走,却又不小心摔了一跤。
楼道里又传来了保利老师把凑推倒的传言。
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滚动的雪球早就停不下来了。
会让人感叹,人类社会大部分时候也不过是被少数意见领袖所操纵的冷血机器,看似正义的审判下,很可能是肆意蔓延的非理性情绪。
第二幕可以说是洗白了保利老师,又把矛盾的冲突点转移给了校长,给了校方。
然而这也是一幕【障眼法】。
【罪与赎】第三幕的主体讲述的是依里和麦野凑之间的救赎、依靠、情感连接。
依里是一个被霸凌者,被自己的父亲霸凌、被自己的同学霸凌。
从父亲漫不经心提到的【猪脑子】,到他的同学所认定的【猪脑子】。
这句玩笑一样的话给依里造成了不可愈合的心理创伤,也带来了众多肉体上的折磨。
麦野凑则是一个被卷入者。
他厌恶霸凌者,也厌恶霸凌的行为。
但是在最初,他也被霸凌者所裹挟,和依里殴打在一起,为了自保做出了违心的妥协选择。
后来,他内心当中的怜悯、善意不断被激发,他也逐渐有了一种意识上的觉醒。
这是一种对成人世界以及规则的认识。
不论善恶,不论好坏,只要被墨守成规,只要是约定俗成,就成为了一种约束力,一种规则。
他开始萌生想要打破这种规则的念头和想法。
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依里。
而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显然有很多方式都错误了。
最大的错误就是说谎,把一切的罪责都推给了保利老师,让他遭受了不该遭受的一切。
保利老师在这一个过程中也对麦野凑产生了误会。
母亲和老师,是这部电影中最无辜也最无助的两个人。
而麦野凑和依里,他们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们有自己的秘密基地——深山中一辆废弃的公交。
他们自己装饰公交,在里面学习,玩耍和交流。
这一段总让我想到另一部电影叫做《瑞士军刀男》。
两部电影的场景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在一辆废弃的货车,同样是两个相濡以沫、惺惺相惜的个体。
而对于麦野凑和依里之间的感情,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单纯的友谊;另一种是青春期萌动的、却饱含世俗偏见的爱情。
但不管怎么理解,最终两人都选择在误解、谎言、流言、压力和偏见当中出逃了。
直到结尾,电影中还是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
两个孩子是否依然活着,他们未来、他们的前路在哪?
而我们最终也无法知道。
到底是不是依里放火,也无法知道究竟是不是校长亲手撞死了自己的的孙女。
但我想电影中的【怪物】并不仅仅指的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种人性的丑恶。
当我们把视野狭隘地局限在单一的视角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超出预期的事情,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引发了单一视角的个体极大的不安。
那么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成了我们眼中的【怪物】。
但是他/她真的是【怪物】吗?
这更像是一种 ,在单一视点下被局限着的无力感和恐惧感,是一种心魔,也是一种社会的压力以及人性扎根处存在的偏见。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怪物,活在他人眼中的怪物。
而更重要的是怎样破除这样的【障眼法】?
怎么才能听见他人心底那首无声呼救的童谣。
欢迎关注公众号【从半途出发】,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我非常喜欢《怪物》,这可能是这几年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
其中最震撼的毫无疑问是第三个叙述视角,也就是麦野凑的视角。
在第一个妈妈早织认为凑被霸凌、凑想要自杀的绝望的官僚的世界,第二个老师保利所以为的凑是霸凌者以及自己被因为误会和官僚系统而辞退的世界之外,属于酷儿小孩的角度和世界如此颠覆且world-making。
前面的世界并没有消失,依里是受到霸凌和家暴的,学校是无所作为不在意真相的,老师是有好心但却误解学生且自己被牺牲辞退的,但是,但是——在这之外,凑和依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带着ta们对宇宙和转生的畅想还有ta们之间的强烈复杂美好又让自己陌异的情感。
原来在深夜的离家出走以及唱的那句who is the monster的歌是属于凑和依里的秘密, 原来凑在那夜只是独自一人在怀着期许的心情等待自己喜欢的人。
原来他跳车是因为想要回去找依里。
原来水杯里的砂石不是被同学霸凌而是凑和依里在给小猫转生。
原来那只鞋是道歉。
原来即便是被风吹下桌子、散落在地面的写满画满了怪物的卡片,在早织视角里那样的凄凉,在第三个视角里却是凑和依里自己制作的、在与世隔绝的电车世界里充满乐趣的游戏。
原来写反的字是藏着名字的亲密。
原来怪物,既是指酷儿小孩在这个强制性顺直、充满toxic masculinity的世界里被当成需要治疗的“怪物”,是指这个世界上那些无法理解酷儿小孩想要伤害ta们的人和系统是怪物,也是指在酷儿小孩(以及其ta人)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内心的otherness。
在我看妈妈甚至到保利的那段的时候,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是跟酷儿相关的片子,直到第三个凑的角度,从那些同学霸凌依里并评论ta的嘴唇并作样亲吻ta,而凑愤怒地开始扔东西的时候,我当时转过一个念头感觉凑可能对依里是有浪漫爱的,而依里自己的性别可能是非常genderqueer/gender non-conforming的。
但我当时也有觉得可能是枝裕和就喜欢拍一些非常复杂交错的non-normative的情感,ta们之间也不一定会是浪漫爱(我也确实觉得结果是非常复杂的),不过到电车那里,几乎是明示了,就是当凑很慌乱地推开依里而依里说“这个有些时候就是会发生的”的时候。
然后就觉得,啊,一 切好像都make sense起来。
为什么依里的爸爸说依里是“猪脑”和“怪物”以及说要把ta变成正常人,这不就是最典型的异性恋家长对酷儿小孩的“矫正治疗”吗,以及为什么凑会那样纠结和悲伤,以及为什么ta们的聊天中经常有提到别人说的“像个男人”和保利老师说的act like a man,强制异性恋系统和cistem&transphobia&那种对于某种toxic masculine ideal的uphold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让amab”更像个男子汉“和让ta跟“一个女人谈恋爱成家生小孩”总是一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妈妈早织和老师保利都有各自的善良、都不是像依里的父亲那样明显直接的施暴者,但ta们也跟依里父亲有相通的地方——早织嘲笑模仿电视里cross-dressing的人、关心凑时随口 提及的过世的丈夫对凑和女性组成“普通”家庭生孩子的期许,保利说的要更像个男子汉一点,这些就像友邻Enlightening评论的那样 “再生产了弥散于生活流的日常暴力——哪怕是以关怀的形式”。
而且这个片子真的好ecological啊,人性一点一点叠加,在前两个人的叙事里似乎不像个人的校长,在第三个叙事在跟凑对话的时候,在吹长号的时候,也流露出了humane的一面。
我也好喜欢豆瓣上友邻们的评论,L写“大人们敏锐地抓住了所有细节,却猜错了所有原因。
台风倾斜时,大人们都被困在自己的痛苦里,两个孩子却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外桃源”。
辣糖放题写“大人们总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说实话,总想介入孩子们的沉默” 。
Enlightening写“对于东亚酷儿而言,《怪物》就像是一次对残酷童年的偶然造访。
当所有平静的悲伤、无从说起的愧疚和难以平复的伤害在第三幕缓缓浮现时,观众得以了解母亲和男老师是如何无视乃至在生产了弥散于生活流的日常暴力——哪怕是以关怀的形式。
谁是怪物?怪物是谁?儿童的游戏之语成为寻求问责的口号”。
sirius_flower写, “故事最后唯有霸凌者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和处理更是一个大型的社会隐喻,被自然收回的电车成为收纳‘怪物’的乐园,被社会这个庞大身体排斥吐出的便进入更大的生态循环”。
除了酷儿角度之外,我也很喜欢里面潜藏的crip/disability角度,我觉得虽然是枝裕和否认说没有考虑,但是我觉得依里还挺明显神经多元/神经酷儿(neurodivergent/neuroqueer)的,所以ta被认作异类被排斥除了being queer/genderqueer之外,也有这个neurotypical/ableist世界对于 neuroqueer/neurodivergent人的压迫和暴力。
我也非常喜欢的是里面对于声音和沉默的影射,就像辣糖说的那样,介入沉默本身是一种暴力。
沉默/谎言本身可以是一种抵抗和自我保护的手段 (i.e. 在这个说出来就会被当成怪物的世界里),而在最后凑和校长吹长号,校长说的话也是,不能告诉任何人的事情就付诸长号里吧,此时长号声本身代替了语言的言说,它的力量更甚于语言的表达。
我也很喜欢的是《怪物》的罗生门叙事下渗透出的希望。
前两个叙事里的惊悚、绝望,以及who is monster的情节,在凑和依里的叙事里原来是ta们的乐园、游戏和亲密,这并不能抵消掉和否认这个世界的糟糕和恐怖 (比如,官僚的学校系统是存在的、暴力的父亲是存在的、学校的霸凌是存在的、没有劳工保障被牺牲被骚扰的老师,以及另一个早织叙事里对学生肢体暴力的老师,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参差本身好像打开了一道抵抗的裂缝以及另一种world-creating和sense-making的可能性。
酷儿被当成这个顺直世界的“怪物”,因disrupt了cishet而遭受系统性的伤害和压迫——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epistemology、自己的世界和futurity。
我也很喜欢片中暗指的monster as otherness,怪物不光是指系统的施暴者,或者是这个世界里被排斥的人,而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让人困惑的、混沌的、无法理解的otherness——自我也是ta者。
星川和凑在ta们的废弃电车里,对坐在车窗旁边,安静地折纸准备装饰电车
星川头顶怪物卡片,面容宁静,在等待凑的提示
18年立项的时候打算在东京拍的,结果疫情一搞限制很多,才搬去诹访;本人说是很喜欢城市里的湖,但显然很多剧本上的关键要素是跟着改了的;特别是消息/谣言的传播这条暗线,相当重要,但在东京这种规模的城市去设计就不太真实了。
然后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在设计教室里学生表演的时候,专门让一个人去当那种小学里经常有的显眼包,这里用了一个日本小学校里特别的例子,学生在体育课上会戴帽子,一般要么是戴红面,要么是戴白面,结果回忆起来老是有那么个人戴了个一半翻出来是红面,一半白面的,就加进去了连续看了三部片,步履不停,小偷家族和怪物,在其角色描述家庭的时候,全部都出现了一个词“ふつう”,大概是某种暗号和叙事的核心之一吧。
还有很有趣的,有人问为啥要叫“怪物”,结果答不上来了;但是其实片子里用了かいぶつ,化け物和モンスター的三种方式来说出“怪物”这个意思,若是枝不清楚的话,大概是板垣的设计吧。
电影从一场大火开启。
消防车呼啸而至,母亲推开玻璃,和儿子趴在阳台栏杆上旁观对面大楼燃起的大火。
简单的生活细节,透露出角色身份与家庭关系。
单亲妈妈,洗衣店工作;读小学的儿子,自然闲散的生活。
固定平视镜头,舒缓节奏,熟悉的是枝裕和风格,叠加上坂本龙一配乐(遗作),坂元裕二编剧,同性题材、问题少年、安藤樱(《重启人生》)等噱头,为这部文艺版《怪物》添加了颇多看点。
故事继续发展,剪乱头发,丢失球鞋,杯中石块、深夜不归、莫名跳车,还有去世的父亲,平静生活被打断,孩子像是碰上了一些麻烦。
单亲妈妈跑到学校去要个说法,坂元裕二为观者设定的解密游戏,正式开启。
01. 叙事解密游戏整部《怪物》由三个段落构成,分别从母亲早织、老师和孩子们三个视角展开讲述。
我将三段主题归纳为“设密”“解密”“抒情”。
第一个段落是“设密”,从母亲的角度,自己的孩子凑出现了种种异常。
在卫生间胡乱剪掉头发,半夜在哭泣中醒来,带去学校的保温杯中倒出石块,深夜跑到野外不回家,还有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在开动的汽车上突然开门跳车。
早织出于保护孩子的用心,自然需要找出这些异状的源头。
一番追问之下,孩子供出保利老师。
观者迅速共情,跟早织一同认为孩子在学校遭遇了欺凌和不公平待遇,否则不会说出什么“猪脑子”的话。
然后到了学校,从校长、老师们的消极反应,更是加重了早织的怀疑。
他们三缄其口,敷衍塞责,罔顾早织探寻真相的追问。
校长老奶奶呆滞木讷,当事老师闪烁其词,甚至扯出“单亲母亲”这样的标签歧视。
其他老师也是和稀泥,丝毫没有认错的诚意。
早织更是在超市偶然看见校长太太伸脚绊倒孩子,当事老师也被传出去酒馆找女招待。
瞬间联想韩片《熔炉》,愤怒的情绪开始上头。
老师说出凑在欺负同学的事实,母亲不信,亲自找到提及孩子,只是收获更多的谜团。
校方公开道歉,孩子紧闭心扉,单亲家庭的氛围降至冰点。
接下来是保利老师的视角。
这一段从他的角度解答了部分谜题。
比如他并非欺凌孩子的不良教师,反而是开朗阳光,希望像朋友那样陪伴孩子的大男生。
可是他遇见的是原生家庭不幸的问题少年。
于是成为了像《狩猎》那样被孩子诬陷的成年人。
第二段更是成为青年老师的情感注脚,因为班上同学之间的纠纷和秘密,他被迫道歉、辞职,背负上坏老师的名声,人生跌落谷底。
段落的最后,他光着脚,走上学校的楼顶,脚步迟缓,仿佛在轻生的边缘挣扎。
所有的解答和温暖,都留在了第三个段落。
孩子们知道所有的真相。
剪掉头发是被同学摸过,半夜哭泣是想起好友,保温杯用来浇灭小猫尸体,深夜不归是去秘密基地。
还有猪脑子,是暗示同学遭受的家暴;校长与老师的含糊其词,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秘密。
大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的,却忽视了更多的真相和阴影。
单亲母亲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另外那个残暴的父亲,大声说自己孩子是“猪脑子”,粗暴制止孩子的边缘行为,却全然不顾孩子在学校遭受的霸凌。
内心的疑惑逐一释然。
但是片中人物敏感困顿的内心,低落悲伤的情绪,依然没有解答。
02. 悲情生活注脚就像是枝裕和以往的所有作品(是所有)一样,《怪物》片中的角色们总是身处困境,难以逃脱。
单亲妈妈早织和儿子自不必说,买回生日蛋糕,在父亲的牌位前唱歌;身处底层忙碌生活,满足温饱,却难见希望。
早织难以从丈夫离世的低沉中走出来,她将全部希望放在了儿子身上,可是儿子同样处于阴影之中,背负了太大的情感压力,以至于孩子开始编织谎言,出现异常行为。
母子之间难以沟通,情绪的出口只能胡乱向外探寻。
保利老师同样身处困境,现实境遇与他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
自认为开朗、友好,希望坦诚地与孩子们相处,结果却被谎言击中,莫名背负太过沉重的罪责,以至于整个人生陷入低落困境。
承受更多的苦难的自然是另外那个细腻柔弱的孩子依理,他的父亲完全是变态的暴君。
骂孩子猪脑,酗酒并且家暴,根本无法与老师沟通,抓过孩子就是残暴的殴打。
对父亲的仇恨充塞心中,以至于依理甚至点燃酒馆(片头的大火),只为了烧死酗酒的父亲。
到了学校,他继续承受着同学的霸凌,一把粗暴推倒,课桌上堆垃圾,往画上倒颜料,反锁在厕所隔间,怎么残暴怎么来。
除了凑这个朋友,依理找不到任何一个情绪的出口。
依理的遭遇绝望到令人窒息,他的阳光和友善,又明媚得令人痛心。
还有校长奶奶,承受着误杀孙女的悲痛;还有保利老师的女友,洗衣店的女工。
所有的人都受困于各自的境遇,看不清希望,找不到出口,就像是日本这个岛国的命运。
些许的亮色存在于两个孩童的相互陪伴,他们以废弃车厢当做自己的秘密基地,以宇宙大挤压的科幻理论作为苦闷日常的出口,倾诉各自家庭的隐秘(父亲出轨离世),温暖地陪伴与守望。
并且拙劣地学习如何表达友善,相互陪伴,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直到可以独自对抗世界的恶意与命运的挤压。
这份低落、悲伤、绝望,自然是是枝裕和一贯的主题风格,同时也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清苦”“孤独”等诸多元素。
“物哀”可以算作一种美学风格,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角度,自然不会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03. 偏狭中二情结除了是枝裕和以往的《无人知晓》《小偷家族》,《怪物》还容易让人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及更早的《燕尾蝶》《抛掉书本上街去》等等。
舒缓的故事中,一个个社会议题浮出水面。
单亲家庭、同性情愫、校园霸凌、家庭暴力、中年危机、未成年心理健康,诸如此类的边缘议题,都在故事中得以呈现。
可是,是枝裕和向来只提出议题,然后抒情,却并不提出解答。
所以片中角色始终受困,寻求不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偶尔旁观是适度的情感体验,但是长此以往,却容易陷入无病呻吟的文艺漩涡当中。
起码在中国观众的生活经验中,这些困境并非无计可施。
即便是陷入“中二情怀”,《怪物》仍然有不少令人生厌的标签和话题。
首先是“同性”,从上映开始,《怪物》就一直将此当做宣传噱头,也拿下了2023年戛纳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奖。
可是,这仅仅是两位孤独孩童之间的相互依偎,哪里需要贴上充满“成年人偏见”的性别标签?
看完全片,更是确证了本片与“同性”毫无关联。
那不过是两位孩童相互依偎,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温情。
在心理学上这也属于“境遇性同性爱”的范畴,生硬地套上LGBT的成人标签,实在令人厌烦。
同时,是枝裕和始终沉湎于文艺抒情的层面,将每个角色放置到各自的困境中,伴以坂本龙一的清朗钢琴声,细致地咀嚼其中的孤独、悲戚、哀伤,全然不考虑如何突围。
两位孩童无力行动,这情有可原。
面对成年人的偏见和暴力,他们无计可施,只能被动承受。
可是片中的成年人,无论是母亲早织、保利老师、校长太太,他们肯定能寻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而不必要在阴沉的情绪中顾影自怜。
家长和学校就不能坦诚沟通,共同解决孩童们的心理问题?
老师就不能坦荡生活,向公众表达内心的真实?
孩子们就不能获得及时完整地关照?
或是从父亲暴力中被救出?
这样的困境和苦难越多,越是可能引发观者的反思与质疑。
当然可以看做是对人类困境的集中化展示,或者联系上之前日本学生饿死,韩国绝望内卷等现实,《怪物》片中的自我捆缚,也许正是当下日本国家精神的体现。
片中谁是怪物呢?
酗酒张狂的残暴父亲?
欺凌同学的顽劣孩童?
这两项真实存在的罪恶未受到任何谴责与惩罚,反而是被挤压和被欺凌的善良人们,在各种误解与冲突中纠缠不休。
没错,表面热情背后的冷眼旁观,繁文缛节隐藏的孤独冷漠,才是片中社会真实存在的“怪物”,刻板冷漠的机制,各自为政的关系,生硬工整的表象,制造出整个社会的扭曲变形。
病态和扭曲不断挤压身在其中的弱小个体,最终只能通过异化病态或是自我回缩,才能感觉安全,以及呈现出人性的些许温情。
如果看完《怪物》,还有什么值得反思的话,那就是警惕我们的社会,绝不要变成那样冷漠和虚伪的社会,彼此的联系和温情,关怀弱者,关怀内心,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援助,那才会让所有人都更加幸福平安,而不再异化成病态的怪物。
是枝裕和的新电影《怪物》讲述了两个青少年在班级里互生情愫,却遭受了一系列不公对待。
《怪物》运用了日本悬疑叙事手法,通过三个视角的转化还原事件,这一多角度叙事在网上也被称为“罗生门”叙事手法,《罗生门》是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里面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叙事,不断转化立场和嫌疑人,叙事前期也让人无从得知事情的真相。
然而是枝裕和曾亲自解释过,与《罗生门》不同的是,《怪物》这部电影虽然也运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但事情的真相一直放在那里,没有改变过。
也就是说,《怪物》的不同视角不着眼于制造焦点,转换悬念,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于真相是什么的强烈探究欲。
相反,《怪物》里的三种视角本身就是对三个群体的记录,很多观众在一开始就已经了解了,这是一个有关同性性启蒙的青春期灰暗故事,既然故事的主线和基调整体上没有那种柳暗花明的大变化,那么电影为什么还要费尽周章让我们完整看完三个视角呢?
我想这和电影的主题有关,什么是怪物?
是东亚社会的传统家庭结构、我们成长过程中缺位的性教育、杀人于无形的舆论、还是儒家文化圈过于“大同”而忽视了“小异”的思想规训?
以上这些结构化的东西不仅是性少数成为“怪物”的原因,也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沦为“怪物”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怪物》里的三种视角其实也代表三种主角,每一种主角都是“怪物”。
除了两个小男孩这一性少数群体,在是枝裕和这部电影里,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别人口中的“怪物”。
一、孩子在主线剧情,也就是电影后半段孩子自己视角中的故事,麦野和星川应该是早早就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但两个人苦于社会舆论,同学之间的霸凌而不知所措,因此只能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被谁替换成了猪脑子,为什么自己跟被人不一样。
麦野和星川,一个没有爸爸,一个没有妈妈,他们能够理解彼此的孤独和单纯,但理解不了为什么这种感情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变成一种危险的东西。
星川的性觉醒应该要早于麦野,他的爸爸应该也发现了,麦野去找星川时,骗麦野说星川在老家有一个很喜欢的女孩子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
可以推测,星川的爸爸还告诉星川,男生喜欢上男生是一种病,并且以星川思念的妈妈作为要挟条件,告诉他,只有把病治好了,妈妈才会回来。
电影中,星川应该也是相信这一套解释的,所以他才会说自己有个猪脑子,还说爸爸很好,一直给他治病。
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自然萌生的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从学校到家庭都随处可见的身体以及思想上的霸凌,因此把矛头对准了自己,同时隐瞒别人,这是前半段所有人都感觉到怪异,但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原因。
二、麦野妈妈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前半段,第一段是妈妈的视角,看了电影,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察觉儿子的性取向问题,但麦野妈妈在其他方面已经可以称作是一位很好的妈妈。
在面对儿子一系列怪异举动的时候,她没有直接寻根究底,而是小心翼翼用最微妙的方式想让儿子说说心里话,比如她会借给亡父过生日的机会想让麦野和爸爸说说最近近况,但这种压抑的担忧在儿子跳车之后终于忍不住了,麦野妈妈质问麦野,是谁在学校欺负你。
得知和保利老师有关,她凭一己之力和校方沟通,在得不到明确解决的方法和真诚的道歉之后,麦野妈妈决定诉诸法律,请律师起诉学校。
麦野妈妈在呵护保护儿子这件事上无疑是一位合格的好妈妈,她打工赚钱供儿子上学,也会经常和儿子纪念亡夫,给儿子还原一个具体的父亲形象。
如果只看电影前半段,我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原本可以拥有幸福,但意外失去了男主人的三口之家。
然而在电影后半段,麦野亲自说出了爸爸其实是在和出轨对象的旅行途中去世的,出轨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死亡的降临使得怨恨没有机会持续发酵,不知道是出于对儿子的保护还是发自真心,麦野妈妈在电影中好像已经不怨恨麦野爸爸了。
麦野年纪不大,但已经完全能理解这些事,所以他会对妈妈说出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爸爸让他告诉妈妈,我爱你。
我爱你,不仅是麦野对妈妈的感情,也是麦野认为爸爸应该给与妈妈的感情,麦野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妈妈。
对于麦野妈妈早织女士来说,怪物是谁呢?
是麦野爸爸吗?
还是那个曾经在破碎的婚姻中苦苦支撑的的自己呢?
在电影一开始,有一个很小的细节,麦野去上学,妈妈早织提醒他要走在人行道里,不要走出白线,麦野说:“知道了,这些都是小时候的老生常谈了”,妈妈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说“你现在也没长大”。
在妈妈的视角中,儿子好像就定格在了小时候,他是无性别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男性,所以麦野多半是没有从妈妈这里接受过严肃性教育的,对于早织女士来说,丈夫出轨的经历是否影响着她对于性的看法呢?
是否令她觉得成熟的带有性欲的男生是一种怪物呢?
在传统的东亚家庭养育模式中,摒除令人尴尬,兴许还令人恐惧伤痛的性,对其讳莫如深,无疑是一个保守安全的选择,早织一直是麦野妈妈,而麦野却并不一直是那个刚失去父亲的脆弱孩子,他在不断长大。
三、保利老师接着我们说电影前半段另一个重要的主角——老师保利,如果说麦野不可能在妈妈那里接受到严肃系统的性教育,那么在保利老师这里也不太可能。
保利老师在体育课上会对疲惫泄气的男生说“真不像个男孩子”,细微的语言偏见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当然做不到如此敏感地抵抗一切惯用语,但保利老师的行为不小心对星川造成了伤害。
保利老师本人很可能也是别人眼中的“怪物”,有着不被别人理解的怪异。
保利老师来自单亲家庭,所以在女朋友说单亲家庭的妈妈大多特别精明时,他会很严肃纠正她不应该用这个词,穿った見方(うがった見方)在日语中本来用于形容用敏锐的眼光看事物,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很多日本人都会把这个词用错,保利老师的女朋友也是,她认为麦野的妈妈过于精明、过于敏感,对孩子的保护过了头。
而遭受了麦野妈妈强烈谴责的保利老师在听到女朋友的评价时,首先是纠正了她,单亲妈妈并不都是那么过分敏感和小心翼翼,其次纠正了精明其实是一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
可以看出来保利老师是个很认真也很公允的人,即使自己有委屈和不公,也会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但就是这样一位认真且公允的老师,却被校方利用,学校得知保利老师的班上可能有霸凌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调查清楚事件,而是非常傲慢地以一种和稀泥和做表面功夫的方式来息事宁人。
保利老师也不得不在校方歪曲事实的道德绑架之下咬牙配合,保利老师怀疑过学校的做法吗?
我想他内心肯定是承受了很大的矛盾和重压,但正如两个孩子只会怀疑自己那样,保利老师太弱小了,无法怀疑和对抗学校这尊“怪物”,所以只能改变自己。
保利老师的女朋友是一名酒吧女招待,一位老师和陪酒女谈恋爱,这在日本是很不受待见的事,学生遇到保利老师和女招待约会,会嘲笑老师“真恶心”,保利老师八卦的同事对此也流露出嘲笑和不屑。
反观保利老师,他没有觉得他的女朋友有任何问题,和她求婚,女朋友埋怨,求婚应该在一个夜景很漂亮的地方提出来,保利老师反驳说“每个人都说它很漂亮,但那些美丽不过只是灯泡而已”,相比于形式,保利老师更肯定一个人、一件事的内在品质,所以如果套用保利老师的话,“每个人都说喜欢上女招待是怪物,那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他女朋友其实是个好人。
”女招待到底是不是好人无法判断,在电影里和保利老师的感情好像也没有保利老师自己认为的那么好,在惹上舆论新闻后,女招待还抛弃了保利老师。
不管女朋友如何,保利老师一直在强调自己是健康的,自己虽然出身单亲家庭,但自己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感情都很“健康”。
保利老师强调“健康”,但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是不会强调自己健康的,保利老师或许也是从小就受尽非议,在单亲家庭和心理问题上比较敏感,才会一直强调自己一直“健康”吧。
谁是怪物?
《怪物》这部电影没有怒气冲冲地声讨谁,两个被性取向困扰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怪物,出轨的父亲是家人眼中的怪物,女招待是小孩子眼里的怪物,喜欢上女招待的保利老师也是怪物,电影里的怪物随处可见。
校长不小心撞死了自己的孙女却让丈夫顶罪,但这一舆论也可能是热衷八卦的女同事杜撰的;在面对有性取向困扰的孩子时,保利老师无心的一句批评刺痛了星川;孩子们嘲笑女招待时,保利老师没有站出来解释说“老师的女朋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麦野妈妈虽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但却在性教育这个方面有所缺失。
电影里的所有人无时无刻都在犯着“无心之过”,但同时又都是受害者,是别人眼里的“怪物”,或者“怪物”的家人。
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能从小事发散出一些抽象的概念,《怪物》这部作品也是,我想,《怪物》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怪物,而是正常。
麦野在吹号的情节中告诉校长,我喜欢上一个人,但别人都说喜欢他会让我永远都不快乐,田中裕子扮演的校长开导麦野:“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拥有的,那就不是幸福。
幸福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
”这让我想起《比海更深》里,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良多的母亲对良多说:“幸福这东西,如果不放弃些什么,就无法得到它。
”在《怪物》里,幸福不应该违背人性,不应该只由一部分人定义,在《比海更深》里,幸福是不要沉湎于过去,要向前走。
是枝裕和总是用这种“非”来回答“是”,他好像在告诉我们,如果找不到生活中确定的“是”,就去体会什么“不是”。
在《如父如子》里,是枝裕和说,有血缘关系的不一定是父子,有养育之情的才是父子;在《小偷家族》里,五个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生存能力的人却组成了最有爱的家庭;《怪物》也是,那些看似正常的观念其实不是正常,被称作“怪物”的反而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真的人。
我们无法消灭生活中所有的怪物,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怪物的一部分,然而自诩为“正常”的,有可能是带着傲慢和偏见,会伤人的,更可怕的怪物。
在影片的最后,名为“正常”的神山崩塌,山洪在每个人心中泥沙俱下,大家打开那辆脱轨列车的窗户,才发现,原来,里面是游乐园呀。
作为一个大人,我觉得撒谎的代价是拿他人的人生作为牺牲,甚至以最后一段故事来美化,无视校园霸凌,无视纵火犯罪,以及一个母亲的痛心,这让我很愤怒,甚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儿童bl变成了美好的事情,他们在成年之前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然而却有大人在拿纯洁的友谊大做文章,甚至让他们把所有罪名轻飘飘地带过伪装成我弱我有理的样子,豆瓣上真是沾点文艺就要忽视最底层的逻辑来末本倒置给高分呢,少在这里装模作样了太恶心了,看完你们磕幼童cp我更恶心了
有猪脑子的是爸爸。
雪藏坂元裕二好吗。
知道这个编剧是写花束的我就懂了,剧本写得前后人物都像分裂了一般根本统一不起来(可能有人觉得是故意的设计),看完让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恶感。居然有人看完会觉得治愈,我的老天爷,难道这不是做了一盘苍蝇菜让人吃下?拜托了是枝裕和,大家都是成年人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样子,不要再拍这种假模假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野生鸡汤了好吗。
这种程度的叙诡剧本在第三部分所谓的真相揭开之际让人反感到极致,或许都不能称之叙诡,而只是自作聪明的愚蠢剧作,小到那些僵硬至死的角色动作细节和逻辑,大到为扭转而扭转的三大块腐肉剧幕,诋毁和消灭了所有真实和人物,只为坂元裕二自己想象中的超现实理想, 是枝裕和是绝对的帮凶。强曝光尾镜令人窒息,浪费,刻奇,虚伪。
毫无必要的罗生门剧本。不是对主题有意见,只是不喜欢这种不真诚的创作者表达,be like“我看这个主题不错,大家都会怜爱,那我就扩展开写一个剧本吧”
我爱是枝裕和,也支持任何性别恋,但是这个演员长得太小了,视觉上像一二年级的,矮个儿娃娃脸背带裤,完全是幼态,一边卖萌一边搞身体接触,真变态
嗯
5.5。是枝裕和被坂元裕二僵硬的劇作結構束縛得輾轉騰挪、分身乏術。如《最後的決鬥》一般取《羅生門》之形卻避其長處,自始便堅定不移的密案追蹤路線使二者都必須以單一的主觀視角給出確鑿無疑的「TRUTH」方可作結。但既然先以敘事手法中的「謊言」形塑敘事文本中的謊言,則導演強貼「TRUTH」標籤的正當性基礎必然孱弱無力。是枝裕和更是不得不在前兩段和第三段給出全然不同的創作策略,本應最為擅長的孩童視點全然淪為填補與解答懸疑謎語的工具。
日本版亲密with a happier ending,三个不同的视角有意思但没必要
又是男同gay啊,真的害怕,滚远点儿
老师没惹你们任何人
不如预期,三视角并线张力严重不足,国家队如果只是为了拿奖有失水准。田中裕子眼里的「无」最震撼。
把单亲家庭掀开,发现是老师体罚,把老师体罚掀开,发现是校园霸凌,把校园霸凌掀开,发现是同性纯爱,把同性掀开发现是炼铜癖。小宝宝看起来禁不起任何性化的摧残。他还是个小宝宝啊,你怎么能安排他演对 性预期 比大宝宝还明显的角色,摸头发,转头,泡浴缸。。他看起来真的刚刚学会自己吃饭。。还有在影评中是在hk百老汇看的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比导演名字出现还频繁
两个小孩一人穿一只鞋跳着走那里,真的哭死我了。 三段式叙事给我带来最深的感受就是千万不要片面的去评价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或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两个小孩懵懂青涩的感情真的很动人,是一种不夹杂成人爱恋的感情。就像主演采访回答的一样,是一种自然喜欢苹果一样的喜欢对方。
如果不考虑这是是枝裕和的作品的话,也许能给四星,但放在他本人的语境里真的很难说达到平均水平了。两个小男孩的塑造不如《亲密》,也没多少空间展现小镇环境。最后一分钟蛮好的,看得我目瞪口呆。
那些是枝裕和电影中自然流淌的生活质感和举重若轻的情感表达在本片中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失真的人物,过度匠气的剧本,故弄玄虚的情节和生硬的主题表达。
从海报就可以看出主创团队想用尽全力谴责我们这些无辜的看客,想让我们在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我才是那个怪物”,这种想法就很畸形不是吗。老师惹你温了?母亲的关心惹你温了?日本选角真让人难受,哪怕是能想到这样的剧情也不敢想象这样年纪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想法甚至讲出一些我都不能理解的话,我就想骂他们是怪物怎么了?炸了楼污蔑了老师,还在美化什么呢,最后一起去天国是最好的结局。日本电影就是除了画面各种三观一言难尽。
第一段以为是老师坏,第二段以为是孩子坏,第三段全部洗白。那么,大费周章为哪般?除了面目模糊的校园轻度霸凌和朦胧性取向,以及两个孩子都是单亲,一个父亲还酗酒,一个父亲身亡是因为出轨——看出歧视了吧,为什么不至少把其中一个孩子设定成良好正常的家庭。好的只剩下“罗生门”了,前一两段观众的悬念确实被高高吊起,可是越往后,越轻飘飘地没地方可放。
喜欢一个人不能说出口就只能说谎。所有人都是一场大火的围观者,而真正纵火的男孩在一场狂风暴雨中被另一个男孩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