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FFF08.
即便是纪录片,也有一种独属于张律的电影感。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No.1725 作为纪录片,会觉得太散,太平淡,很难代入到每个人的采访中。在本片中,梦作为桥梁。打工人忙忙碌碌,无暇回家,因此故乡、想见而很少见到的人,只能出现在梦中。一星加给最后的镜头,脑补到一个奋力奔跑,想要挣脱这满身枷锁的打工人,但最终筋疲力竭,跪倒在地,仰望天空,喘着粗气……
可见的影像与不可见的梦境相互交织,前者对后者的具象化与后者对前者的暧昧化,令风景存在于有/无、实/虚之间,“罅隙”与“刺点”因之而生,指向了幻想与反思,主动的观看随着变为被动的转化,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本雅明那个凝聚情感的辨证意象,静止辩证法带来了救赎力量。结尾摇晃的长镜头,在空荡的梦境与喧嚣的实景之间穿梭:谁在做梦?谁被梦见?谁在凝视?谁被凝视?谁是谁的风景?谁在风景中缺席或被抹去?若先入为主地将其化约为“劳工乡愁”或“社会批判”之类的陈词滥调,既会错过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又会失去一次被转化的机会。张律以他的电影语言诠释了影像的力量,诠释了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以迥异于萨特的方式去介入现实。如果说大卫·林奇是布莱希特,那么张律就是本雅明,他们都不是卢卡奇。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补标
强烈的身份意识。张律说人在异乡的时候梦更多,不知道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提——漂泊。塔什干的面料工人好帅。
翻个字幕:http://subhd.com/ar0/487192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夜里看见的梦 就像白天看见的风景 都是奢侈的。在张律的视角下 异乡的风景中还能看到故乡的影子。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闷骚记录片,讲述了在韩国打工的十几个国家的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片依旧如张律之前拍摄的电影一样闷,能看下去的人估计还是能看下去,看不下去的人估计还是看不下去。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原鄉和夢境真的是張律的母題啊,忽然跑動的玩具小三輪和鬼魅般在空間中遊走的鏡頭在後續的影像中被放大和誇張,夢境走入生活,成為日常。/不得不說,以夢境撕開內心、對照現狀,真是溫柔又聰明的方法;大量對準工廠、街道、生活的固定鏡頭和身在其中的採訪,仿佛是杜塞爾多夫派攝影的有聲版,固定以凝望,聲音以想像,異域文化以面孔和語言的多樣體現,共同譜寫了一曲思鄉。宗教和音樂真是超越性的存在啊。/ 那個噴漆的小哥太像陳榮輝的聖誕工廠了,對那套作品的意涵有了新的感受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没想到韩国有这么多东南亚外来务工人员
FFF08.
即便是纪录片,也有一种独属于张律的电影感。
用带着温度的视线去关注他人。记忆在空间的叠加。重视巧合和缘分。最后是情绪的爆发。
梦见遥远未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乡愁与寂寞才是全球化时代下梦的永恒主题。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No.1725 作为纪录片,会觉得太散,太平淡,很难代入到每个人的采访中。在本片中,梦作为桥梁。打工人忙忙碌碌,无暇回家,因此故乡、想见而很少见到的人,只能出现在梦中。一星加给最后的镜头,脑补到一个奋力奔跑,想要挣脱这满身枷锁的打工人,但最终筋疲力竭,跪倒在地,仰望天空,喘着粗气……
可见的影像与不可见的梦境相互交织,前者对后者的具象化与后者对前者的暧昧化,令风景存在于有/无、实/虚之间,“罅隙”与“刺点”因之而生,指向了幻想与反思,主动的观看随着变为被动的转化,恍惚间,我似乎看见了本雅明那个凝聚情感的辨证意象,静止辩证法带来了救赎力量。结尾摇晃的长镜头,在空荡的梦境与喧嚣的实景之间穿梭:谁在做梦?谁被梦见?谁在凝视?谁被凝视?谁是谁的风景?谁在风景中缺席或被抹去?若先入为主地将其化约为“劳工乡愁”或“社会批判”之类的陈词滥调,既会错过电影艺术本身的魅力,又会失去一次被转化的机会。张律以他的电影语言诠释了影像的力量,诠释了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以迥异于萨特的方式去介入现实。如果说大卫·林奇是布莱希特,那么张律就是本雅明,他们都不是卢卡奇。
张律拍完《豆满江》(2012)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但一年后他就交出了《风景》。他把镜头对准数名在韩外籍劳工,用大量空镜展示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嘈杂的车间、大棚),请他们谈他们在异国的梦。有人梦到自己中了乐透,带家人朋友去首尔玩、看演唱会;很多人都会梦回故乡;被烧伤的工人在梦里被戴镣铐的鬼魂缠身又遭遇纵火;有人一晚五次梦到自己辞职。《风景》里没有张律热爱的唐诗。
各国劳工面对镜头自述梦境的间隙,张律选用了大量人群蒸发式的空镜头,比如摇晃的秋千,挪动的小三轮,机械厂和蔬菜大棚的模糊局部,仿佛在幻想和营造一个民众全面消失中的韩国,结尾那个主观镜头也透露出导演的失落。
补标
强烈的身份意识。张律说人在异乡的时候梦更多,不知道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提——漂泊。塔什干的面料工人好帅。
翻个字幕:http://subhd.com/ar0/487192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夜里看见的梦 就像白天看见的风景 都是奢侈的。在张律的视角下 异乡的风景中还能看到故乡的影子。
结尾四星,其余三星。
两星半//#大路//异乡人的梦里多半是故乡与故人//由张律记录的韩国人口组成变化的风景 似乎韩国人在韩国消失了一样//迷茫和词不达意构成了电影的绝大部分 导演选择不深入讨论选择表现那些相对漂亮的东西 多少有点可惜//最后那个镜头突然主观 我以为会栽下去 但他抬起了头
闷骚记录片,讲述了在韩国打工的十几个国家的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片依旧如张律之前拍摄的电影一样闷,能看下去的人估计还是能看下去,看不下去的人估计还是看不下去。
高度发达的东亚社会,开放与封闭共存
原鄉和夢境真的是張律的母題啊,忽然跑動的玩具小三輪和鬼魅般在空間中遊走的鏡頭在後續的影像中被放大和誇張,夢境走入生活,成為日常。/不得不說,以夢境撕開內心、對照現狀,真是溫柔又聰明的方法;大量對準工廠、街道、生活的固定鏡頭和身在其中的採訪,仿佛是杜塞爾多夫派攝影的有聲版,固定以凝望,聲音以想像,異域文化以面孔和語言的多樣體現,共同譜寫了一曲思鄉。宗教和音樂真是超越性的存在啊。/ 那個噴漆的小哥太像陳榮輝的聖誕工廠了,對那套作品的意涵有了新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