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们的世界》,开始有满腔的话想说,直到最后的结束,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在每个女孩的身上我都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宝拉是一个孩子王,她拉帮结派,孤立女主;当她看见新来的智雅,羡慕她的成绩,她开始慢慢讨厌智雅,开始孤立智雅,这是一种必要称王的弱点;女主善良,她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我觉得是因为这样的不擅长的表达让别人误解她,觉得她不适合做朋友,但是女主李善明明知道智雅跟宝拉之间有了间隙,为何私下还要告诉宝拉关于智雅的一些私事,这在部分人眼里是一种讨好,感觉这是一个不尊重他人隐私的弱点;智雅曾经被孤立,所以当她发现李善被孤立,自己却意外的受到同学的欢迎时,她果断离开李善,不断编造谎言讨好宝拉,陷害李善,李善与智雅一步步地紧逼导致她们打了起来。
结局的最后,李善弟弟的天真的一句话让李善醒悟了,最后的最后,她和智雅四目相对,她们原谅了彼此。
前期觉得这是因为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孤立,越到最后越发现,贫富差距不仅仅是绝对原因,更多的是在儿童时代总有一些人想当孩子王,怂恿周围的朋友孤立这个人孤立那个人,孩子年代不需要孩子王,需要天真平等的友谊,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王是没有的。
李善和韩智雅(友好),宝拉李善,韩世雅和宝拉李善和韩智雅(恨意),宝拉小团体+pua身边有很多雌竞怪,一看就知道小时候是宝拉这种人“我打他,他打我,如果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李善和韩智雅(友好),宝拉李善,韩世雅和宝拉李善和韩智雅(恨意),宝拉小团体+pua身边有很多雌竞怪,一看就知道小时候是宝拉这种人“我打他,他打我,如果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
导演允佳恩虽然是个新人且没有什么作品,但从这部影片就可以看的出来,她绝对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而且还有点「小女生」的女生一开头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小孩」的影片,允佳恩的细就细在于她的这部片子里不会有多于的「大人」出现,即使有,也不会有一个「清晰」外貌显露出来。
她的「小女生」是影片的关键就是五颜六色的指甲。
小善家境虽然不是特别差,但她家也不会给她买多余的东西,像手机,指甲油这些东西,所以她会用一种植物的花汁来涂指甲。
也正是因为这个花汁,韩智雅才和她打开了心扉,告诉她所有的事情,指甲的颜色是她们友谊的象征。
在她们关系即将破裂之时她们指甲的颜色也跟随着变换,一个细节导演就已经清楚的告知了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问题。
而且导演用一个指甲的颜色就准确的告诉了我们,两人之间一个站队的小秘密,我想无论是谁,小的时候也应该遇到过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吧。
而这些不公平会让你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欺负。
但这不公平的原因往往只是因为你的一些外貌,成绩,家庭背景或者是父母关系等等的原因。
甚至你自己有时候都会特别委屈,特别郁闷,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错,怎么就没人和自己玩了。
但其实回想起来小的时候最容易吵架也是最容易和解的。
有时候会仅因为一个眼神,一件事情,就又轻松和解了,而且对好朋友和不和解都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小善有一个弟弟,他的弟弟有一个每天都和他打架的「玩伴」,每次打架都是弟弟被打的满脸伤疤,但他还是坚持和那个人继续打闹。
我为什么要打回去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影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两人同样被人排挤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微微一笑,结局看着很美好,但事实一点都不好。
在我们看来只是从一个孤立者变成了两个孤立者而已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以及老师曾经给我们看的她的毕业设计短片,同样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片子,感受颇深,印象深刻。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给《我们的世界》打了五颗星的评分。
其实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很喜欢李善,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会主动亲近的人,如果我是李善的同班同学的话,就这样,我也成为了,本片想讲的校园冷暴力中的罪犯之一。
说上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是李善,看到片中的那个她就像看到了我自己,所有的情节都与我经历过的相似,我不愿意去回忆,却在屏幕面前一一的赤裸裸的回放,所以才让我不怎么喜欢李善,像躲避球一样去躲避,害怕出局,害怕再也进不来这个我想进来的朋友圈子。
但,李善不应该被讨厌,李善没有错,相反的要谢谢李善。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长镜头,一直停留在李善的表情特写上,同学们正在猜拳选择玩躲避球的队友,李善虽然面带微笑,非常认真的注视着正在猜拳的两个同学,时不时也看一下被幸运选中的同学,眼里却真实的透露着尴尬,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同学被选走了,自己却还没被选中的尴尬跟焦虑,最后一名同学也被选走了,剩下自己只能无奈的归入猜拳输的一方,对方还传来了不情愿的语气。
而玩耍的过程中,也被同队的伙伴极力说是踩到了线必须出局,被出局。
真诚的心想融入这个圈子,最终还是被出局了。
独自站在外围的李善,很孤单。
接下来以为终于得到大姐头一般的宝拉的欢迎,甘愿代替她一个人打扫了卫生,又精心手工制作了一条手链以此作为宝拉的生日礼物,宝拉非但骗了李善,还故意给李善一个错误的家庭住址。
其实在李善打开宝拉的生日邀请的时候,就知道李善最终不可能成功去到宝拉的生日会的,宝拉在邀请卡上面写着“礼物一定要超过5千元哦!
”,假使李善真的顺利去到了,宝拉在看到一条于她而言很普通的手链,又怎么可能不讥笑李善呢?
手链跟凤仙花还有凤仙花染色的指甲一样,是片子的线索道具,没有成功送给宝拉的手链,最终送给了喜欢它的智雅,李善开始不是一个人陪一个人玩耍了,刚转学而来的智雅成为了李善的好朋友。
但,联想起前面老师说暑假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刚好在一个暑假里相遇的李善跟智雅,想必这段友情也不长久,猜到了后面的剧情一定是智雅跟宝拉一群人一起玩而撇开了李善,果不其然是这样,虽然有点无奈自己会去负面的想一段友情不会长久。
一开始从指甲的改变看出了李善和智雅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在补习班安慰哭泣的宝拉, 李善以为在即将失去智雅的时候,能重新获得与宝拉的友情,她甚至看起来不计较之前宝拉欺骗她的事情,主动递了手帕给宝拉,甚至还跟她说了一些小秘密,李善就是那么单纯,她没有想到的是宝拉会将这些秘密当做利器,去刺伤智雅,只因为智雅的成绩比宝拉好,成为班里瞩目的第一名,宝拉借李善刺伤了智雅,更加激发了李善跟智雅的矛盾,之前李善种种主动求和的举动,变成一种假惺惺。
两人在班里打架,用武力对对方造成身体伤害。
观影的前半部分我觉得李善是不是自作自受,自己不懂得交朋友,后来觉得智雅也太过分了,伤害了李善,其实是我自己的错误,误解了她们,没有看到实质的校园冷暴力,越看到后面,并且知道一些人物真相,心疼李善,理解了智雅,越觉得自己的没资格。
宝拉很像我的一个初中同桌,初中的时候我也像李善一样一直想融入大家的圈子里面,而我们班也有跟宝拉一样的小团体,小团体一共有四个人,包括我同桌,在班里比较受欢迎,为了融入他们的团体,主动示好也积极的跟他们一起玩耍,也跑腿,即便有什么本来是他们的错误,他们推卸在我身上,虽然我很难过,但也咬着牙承担。
其实一直都过得很不快乐,有一次音乐老师要我们自由组合准备音乐表演节目,我于是跟她们一起组合,因为平时也在一起玩,下午放学后我们都会在班里自己彩排,有一次其中一个女生的朋友上来找她,那个朋友认识我们里面的每个人,我刚好被门外的同学叫出去,刚踏出班级门的时候,听到那个朋友说:她的风格跟你们很不搭啊。
其实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跟她一起组合呢?
这样子多别扭啊!
而我的同学都尴尬的笑了,什么都没说。
而智雅的家庭经历也跟我相似,只不过我的要比智雅复杂的多很多,父亲外遇,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离婚,跟爷爷奶奶生活,拼命的想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很好,家境和父母都很好,自己很幸福,小时候的自己真傻。
那时候却决绝的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保护罩。
校园冷暴力其实是父母都看不到的方面,只有孩子自己清楚,所以李善的妈妈其实能看出来李善不开心,并且也说了“只有你告诉妈妈,妈妈才能知道”,孩子要是没有告诉父母,父母永远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同样很难看出来,这样一点一点的藏在孩子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祸。
等到那时候父母知道了,也太晚了。
影片的结局也正如整部片的节奏一样,虽然有波澜,但总体还是比较缓慢的在跟每一个人讲述一个故事,大家还是在玩躲避球,李善早早出了局,摊开手看着每根手机都被自己咬的起皮了,而其中一根手指还留有跟智雅一起用凤仙花染色的痕迹。
智雅则跟李善最初的时候一样,被队友坚决认为踩线要出局,智雅也像李善一样反驳,李善主动站出来,作为躲避球对手的一员,替智雅讲话,说看到了智雅并没有踩线,智雅逃过了一劫,最终伙伴还是故意把球丢在她身上,使她出局,智雅与李善,大家根本不欢迎。
两人并排站在线外,时而看着玩耍的同伴,时而看着地板,时而看一下对方,眼里还是有一些不好意思,然后,两人互相对视了。
李善与智雅对视”我们和解吧!
”李善的手指还留着象征两人友情的凤仙花的染色痕迹。
很喜欢影片节奏跟结局。
长篇大论的说了一大堆,有些方面还没有提及,但我想看过这部片的人都能悟出来。
看到很多豆友都说很真实的,很刺痛的,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了,没有特效没有复杂烧脑的剧情,最重要的是,在片子里面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就足够了。
还有,电影海报,真喜欢。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
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
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
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
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
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
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
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
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
那时候我很自卑。
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
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
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
我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
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
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
很羡慕,又有些嫉妒。
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
我一两周后才知道。
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
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
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
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
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
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
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
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
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
因为我的性格。
我觉得很辛苦。
很累。
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
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
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
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两个女孩的演技真的太好了,从李善和智雅的眼睛里几乎能感受到所有的情绪变化。
看到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脏被什么击中一般,谜一样的“普鲁斯特时刻”袭来。
就像妈妈一直问李善“最喜欢的是妈妈还是智雅”,李善只会笑着说“智雅”。
大人们永远不会懂朋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对于李善来说,智雅大过一切。
看到李善用捣碎的凤仙花给智雅染红指甲时,忽然想起大学时期的室友,她的家乡也有用花染红指甲的习俗。
凤仙花染红的指甲,代表着独属你我的深厚的情谊,就像我送你的手绳,你爱不释手。
然而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涂上了蓝色的指甲油,就像我们之间被第三个人的色彩覆盖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被剪断的手绳一样,活生生切断了。
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变成刺向彼此的冷箭,也许,我们都没想到会给彼此带来那么大的伤害。
指甲上残存的凤仙花染红的痕迹,预示了重归于好的可能。
智雅撒谎说母亲在国外工作,大概是不想让孩子们得知父母离婚的事,又或者想避免和孩子们讲母亲的事,然而李善和母亲的亲密刺痛了缺失母爱的智雅,友谊就这样有了裂痕。
就像李善的父亲说,“小孩有什么,不就是上学,玩耍,吃饭吗”,他不会懂孩子的苦痛,大概除了孩子自己,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友情里一个微妙的变化就足以击溃她们。
李善被单方面断联时,她被刺的何止是手,她的心也被完全伤透了。
一度不理解她一次又一次地靠近伤害她的人,一次又一次原谅伤害过她的人。
后来才明白也许是太孤单太寂寞了吧,母亲不会认真听她倾诉,被从小认识的同学一直霸凌,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友谊突然拥有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放下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男女生孩子的时候大概是从未替孩子想过。
我看到有人赞颂李善的母亲对李善的教育,穷人当然只能教育出一个善良的孩子,不然怎么会有一个心甘情愿的血包呢?
爱李善吗,也许是爱的,但更爱那个儿子。
只想说穷的人不要生孩子,孩子不是你,她们有自己的欲望,她们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没必要和你一样过那种无能为力勉强活着的生活。
如果给不起他们想要的,就不要生。
买不起色铅笔买不起手机进商店都会和弟弟说买不起玩具的李善,会容忍别人打自己的会懂事地说自己只看不买的弟弟,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时时刻刻在她们面前念叨家里没钱的父母。
我们都是处于同一个世界的人,都有着被人霸凌的惨痛经历,可是为什么处于同样困境的我们,却依旧彼此伤害。
坏的人明明自己也会难过,却依旧那么理直气壮地霸凌别人。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里难以说明的事实。
但那又如何?
你望向我的瞬间,我也把目光投向你,我们已然明白:此后,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彼此伤害,而是永远选择彼此,支持彼此,做彼此最好的朋友。
1、电影中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相当不错的了,老师不以成绩对学生偏爱,学校反对暴力……这在国内是少有的;2、电影中李善的家庭也是相当不错,有那么一个好妈妈,甚至让人艳羡,穷只是白璧微瑕。
现实生活中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在群体里人缘蛮好的,也很多人见人爱的,穷实际上并不是不合群、被孤立的原因,只是n多借口之一。
3、李善并不懦弱,也不低自尊。
现实中常有那些表现懦弱的、低自尊的孩子往往被欺负被孤立。
可见在群体里被孤立是很常见的事,所以鼓励孩子,不要因此而自责,每个孩子都不完美,也并非都快乐,包括那些在群体里风光无限的,他们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快乐,比如宝拉……你只是被击中了而已,理解为自己的幸运吧。
4、李善是那种在家里特别懂事的孩子,赢得大人的赞赏和关爱。
现实中也确实这种在大人眼里“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孩子群体里不受欢迎。
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毕竟大人的观念和孩子还是不同的,大人认为满意的行为方式和孩子认为的好也不同,孩子还是比较讨厌那种特讨大人欢心的性格。
长到这个年龄有些是精神上脱离父母,极力寻求群体认可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的。
5、通篇看来,李善确实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会说话,在一些敏感时刻说出来的话、做事的态度方式,让人感觉不舒服。
比如韩偷彩笔的时候,李善表现出来的“不该偷、怎么能这么做呢?
”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的。
郊游的时候,李善主动找到韩,那番对话,看似诚恳,但是于对方来讲这种直接说出来的方式使得韩很没面子,甚至是感觉到自尊被伤害,这其实真的只是思维方式和说话技巧的问题。
李善好心做了坏事。
惹得韩生气,很正常了。
再有看到韩戴着自己送的手链时,主动上来搭话,说出口来的也是感觉这孩子真是太不会说话了,说了还不如不说。
等等 电影拍的接近现实,孩子的表演也可以说很到位。
让人有很多反思,回想自己小时候……那么多泪水、孤独、痛苦、无奈、迷茫、伤心、尴尬。
庆幸终于长大了。
长大了谁再对我不好我可以说句“去你妈的!
”然后啐他一口唾沫扬长而去,劳资才不在乎你是否喜欢我呢。
但是小时候真的不敢,被孤立简直就是坠入深渊一样。
谁说童年美好来的?
让他变回小孩儿去吧。
6、可见,被孤立是客观存在的,偶然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刺碰巧长在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知道,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然后大家就都躲着你了。
当然更多人的并不是因为收到你的伤害而远离你,他们和你还没有什么接触,他们更多的是懦弱,害怕被人另眼相看、害怕自己因接近你而被群体不接纳,才远离你的,他们就像墙头草。
无辜的大多数也是懦弱的大多数也是平庸的 大多数。
所以,当你被孤立时,至少说明你不属于那个大多数。
你是有个性的,很可能在将来你会超越他们。
学校环境好、家庭气氛好、经济条件好……等等都不是决定因素。
7、反过来换个角度来看,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留下的是揪心的痛和深深的害怕“被孤立”的恐惧。
相信有过被孤立经历的孩子和被孤立恐惧的孩子,都能感到深深的揪心。
如果让我们站在那个操场上当一回李善,恐怕仅仅是十分钟,都是很煎熬的。
被大家孤立的那种痛苦,带着耻辱感的痛苦,真是无以名状。
如今当我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些孩子时,真心心疼李善这个小女孩。
人性之丑恶,群体的丑陋卑鄙懦弱……让多少无辜的孩子被欺凌被孤立被冷暴力深深伤害。
《底线》里有一个校园霸凌案件,然后就想到电影《我们的世界》,把校园里的冷暴力/语言暴力等霸凌现象做了深度细腻的拆分。
同学情谊归类于友情,友情感觉是最脆弱的,爱情和亲情里还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友情似乎就纯靠吸引力法则了,磁场越强越牢固,读书时就靠兴趣爱好捆绑在一起,长大后还要叠加各种态度或者方式什么的。
而且友情还有奇妙的分寸感意识,不需要一直黏得那么亲密,像刘嘉玲有次分享和王菲的感情,有时候两个人坐一起,各自安静地思考,也是很好的交流。
友情里如果有那种占有欲或者控制欲强的一方,还挺恐怖的,这种情况在爱情或者亲情里就很常见。
李善性格偏内向,但内心其实很向往那种成群结队的小团体氛围。
她挺单纯的,也愿意付出,更愿意让利,小小年纪懂得忍辱负重也不好。
我在想,这些遭遇会不会让她过早养成讨好型人格呢?
好在她最后终于绷不住,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
不过李善妈妈教育理念还不错,虽然妈妈很忙,没时间照顾家里,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粗中有细。
她有自己的幽默感,即便为了生计忙得喘不过气,但还是留了耐心和女儿打打闹闹。
这样的妈妈是大气的,对自己对别人都大气,不会把大家弄得很紧绷。
韩智雅第一次腹黑,也是看了李善和妈妈撒娇打闹后爆发的,她很缺爱,所以容易摇摆不定。
她一直和奶奶住,父母关爱是缺位的,看到别人都是一家整齐的,她容易扭曲。
于是她给自己编织了各种谎言,来包装自己,来迎合同学们会追捧的兴趣点。
大概也因为缺爱,她也不容易相信真心,小小年纪就把翻脸无情修炼得炉火纯青。
宝拉的扭曲在于,她是霸凌领导者,她喜欢拉帮结派,然后孤立别人,最可怕的是,她还会去玩弄别人的善良和天真。
她从小就必须独占第一,韩智雅考试超过了她,友谊的小船立马翻过来,毫无余地。
这种人长大后非常恐怖。
小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路漫漫,心理教育尤其是刚需。
看过《我们的世界》后,想起不久前的《声之形》,同样的题材,后者的影响力数倍于前者,原因?
也许是《声之形》中施暴者的反省行为的表现力更足,而施暴者与被施暴者间的感情更能激起话题、勾起人们心中猎奇的部分吧,但个人觉得《我们的世界》更佳,相对石田,李善与其说在世界中醒悟了,不如说是在世界中迷惑的前行,用孩子的方式选择了最成人的方法,毕竟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弥补这种无谓的挽救,打破霸凌怪圈需要不卑不亢的正直,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是最好的开端。
在成人眼中,孩子是这世界中最纯粹美好的事物,做出的事情皆是无意而为之。
可谁没有过童年,回想一下,童年的我们在好恶的选择上,近乎本能的趋利避害,脆弱的心灵在自我保护的时刻残酷的不能自已。
就我本人,在霸凌这件事上也是一个可耻的旁观者。
对,在霸凌与被霸凌的中间,正是这群人的漠视才会有那么多的孤立中心,我们更多的是恐惧被划入学校群体的底层,心底又是非常清楚霸凌者的可恶,处于两者之间的人,选择透明,这些透明的土壤给霸凌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被欺凌的孩子们在这样的透明土壤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看见世界的形态是扭曲的,没人可以听见他们浸溺其中的声音,也没人可以看见那窒息世界的形态,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想到的是,这不是长大了就可以愈合的伤痕。
愿世界没有霸凌!
青春前期,总是敏感而脆弱的。
羞于家境的窘迫,难以坦荡荡的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
羞于家庭的破碎,难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朋友的善意。
不止小孩子,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女生之间的友情很奇妙,可能来的莫名其妙,去的也可能同样莫名其妙。
说实话,整个片子很安静让人很容易沉静下来入戏。
虽然最后两个小孩子算是和好了,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有点惋惜。
从我的角度看来,这并不是解开心结,只能说是两个同样被孤立的人迫于无奈的和解。
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刚刚萌芽,这种三俩成群的现象很正常,如果是一个人,就会显得很“羞耻”。
一起组队上厕所,一起上下学,一起说悄悄话,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特征吧。
李善是最初的被孤立者,在她看见智雅的时候,她感觉到她可能会有一个朋友,所以她在智雅即将消失在转角的时候叫住了她。
她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假期,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在小公园聊天,李善不让智雅回头的那个瞬间。
因为她知道,她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
她们的第一个间隙出现在哪儿呢?
我想,应该是智雅醒来看到李善对妈妈撒娇那时候。
智雅的父母离异,她很羡慕总有这种温情的李善,至于是不是嫉妒的程度,我不愿多想。
最善良最纯粹的是小孩子,最刻薄最复杂的也是小孩子。
至于后来的争吵打架,也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彷徨和自卑。
女生的友情,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
另一点,我想说说李善的母亲。
开始我很不待见她,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我觉得她太不关心孩子了。
慢慢看下去了以后,又发现其实她也是有心无力。
需要照顾整个家,每天工作也很累,还有个更小的孩子要操心。
实在是没有过多的心力来留心女儿的变化。
但是发现孩子问题以后,也试图和女儿沟通,我相信她是爱李善的。
羞于启齿,总会让我们错过很多。
羞于表白,你可能会错失一个刚好也暗恋着你的人。
羞于道歉,你可能会错失一个一辈子的好基友。
何不坦坦荡荡做自己,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
至少,不会留有遗憾。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在某个阶段经历过被孤立之后才能变成现在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欢她弟弟说的那句话:“如果我再打了他,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我只喜欢玩”,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哲理。
挺好看的,这种现象挺普遍。就是结局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喜欢这个调调
看完心里很伤感,小孩子那些敏感的微小的感情,有时候也很复杂
差一口气,还是不喜欢韩国导演的说教太浓烈。我也曾经在这样的小世界里,被这样的小团体排挤,不需要什么大不了的原因,性格再大咧咧也更感觉到这种或细腻、或坚决的拒绝。另一个层面,感情受伤的时候本能地用反击来保护自己,成人的世界自尊心更浓重一些,大家也更忙碌一些,最后真的搞得像失恋。
3.5 比较平淡 但小孩演得好 女生真是从小就爱撕 结局好赞
无感
小孩演技不错,成年人很少注意到小孩子之间的情绪
打破了观影预期,第一场戏就共情到了。小女主的塑造非常令人信服,不是傻白甜也有缺点,韩影里能把小学生写得心理复杂且真实的不多,大都爱在依靠动作霸凌提升戏剧冲击力,这部更高级。
20_31。真是复杂又单纯的电影。感觉所有事都似曾相识,好些事在自己还没懂有哪里错时就已经发生了。作为站在事情外面的人会觉得怎么就会因为这些小事而欺负人呢,是的就是这么单纯地因为这些小事而欺负人。电影没有安排一个大人去做坏人,母亲和老师都是关心小孩的,但事情就在眼皮底下发生了。小孩为什么不说,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出来,说出来又怎样呢,这些事,人生当中一直在发生,只是在于你在不在意而已
平淡、舒缓、克制、乏味……
幼年的儿童最容易埋下恶性的种子,他们所目睹的世界和社会,不管好坏都会全部吸收,这是最可怕的地方,可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却很难去发现或者阻止其发生。如何让孩子长大后能善待自己和别人,的确应该从小就营造好的环境。
三星半。虽然没有充分展开,但小演员很不错
大人怎么会注意,小孩指甲盖褪掉的凤仙花液,盒子里编制好送不出去的手绳,躲避球赛总是第一个被击落,英语测验总是成绩平庸。大人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自己却在天桥上烂醉,在空床前发呆,在海滩边只会抽烟,不发一言。若经受过日光下没有归属感的凌迟,当生活再殴打你时,便不会再还手。
女孩间的细腻情感,很真实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期,那个时期我们生命中都有那样一个她,时光荏苒,纵使记忆中的画面模糊,依然记得有一个女孩同我笑过哭过冷战过和好过,最终天南地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曾经的同桌,愿我们彼此安好
32113-4-9
“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这种程度的勾心斗角放在孩子身上也显得幼稚。
影片细节处理比较细腻,情节也很完整流畅,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哪里的世界都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