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12年父亲的回归解读为政治寓意,把7天流浪解读为创世纪7天,我不愿意这样透过一层镜子看这部电影。
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男性故事,在狼爸式的教育下,两个在童年缺少父爱的男孩在7天时间内迅速成长为男人的故事。
甚至在死后,哥哥还替代了父亲的角色。
儿子:“你喝酒还开车?
”爸爸:“是,要来点吗。
”留下大儿子偷偷的傻笑过了一会儿,一个大屁股女人走过车门,儿子和爸爸不由得同时瞄过去,大屁股性感美妞对爸爸回眸一笑。
这个爸爸真的很酷,啥都会。
2003年,当俄罗斯电影《回归》捧得威尼斯金狮奖后,安德烈•日瓦金采夫——这部惊艳的处女作的导演面对关于影片含义的各种追问不胜其烦,最终他颇为抗拒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
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
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 ******影片从星期日开始,在星期六安息日以父亲的尸体沉于湖中终结。
一星期的父子之旅暗合了上帝创世的七天。
影片中父亲第一次出场就同时呈现出神与死亡的意象——沉睡中的父亲完全是15世纪意大利画家曼泰尼亚的名画《死去的基督》的翻版。
影片最后,当死去的父亲被放置在船上时,他依旧是这个姿态。
第一眼看到沉睡中的父亲后,小儿子伊万跑上阁楼,从尘封的旧箱子中翻找出父亲的旧日照片。
这张照片夹在一本圣经故事画册中,于是我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两幅并置的图像:前面是孩子年幼时的四人家庭合照,其乐融融;后面则是德国画家卡罗尔斯菲尔德的圣经版画“亚伯拉罕杀子献祭”,惊心动魄。
版画取自圣经旧约中的一段,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是否忠于自己,要求他杀死独子以撒献祭。
亚伯拉罕遵命行事,正当他要杀子时,上帝派出的天使及时阻止了他,以羔羊替换了以撒的性命。
“弑父”与“杀子”的隐喻其实正是全片中父子对抗关系的写照。
两个孩子都没有继承父亲的强势:哥哥安德烈缺乏主见、惯于妥协;弟弟伊万则恐高,不敢跳水,也不敢从高塔上走下来。
在他们成长中缺席了12年的父亲突然回归,使他们骤然面对强势的父权统治,此时兄弟二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趋向:安德烈兴奋不已,对父亲崇拜又顺从;伊万则充满了怀疑、抗拒,爸爸二字叫得心不甘情不愿。
本是钓鱼的出游,在父亲的带领指挥下变成了目的地不名的“行军拉练”。
父亲对儿子的种种行为都报以粗暴、蔑视的态度,他用一个个不容置疑的命令开始让孩子遵从他的生存法则:以暴制暴、绝对服从、埋头苦干。
孩子们在行动上的迫不得以,越来越强烈的心理对抗和敌视随之而来,终于始终顺从的安德烈在父亲的责打下也转而反抗,伊万则跑上高塔相威胁,残存的最后一点平衡彻底崩塌,影片从一开始就预言的悲剧终于上演。
父亲的坠落死亡转而成为两个孩子的成人式。
一直表现摇摆的哥哥十分镇静地决定要把父亲的尸体带回去,并真正开始充当起兄弟二人中领导者的角色。
伊万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从他一直畏惧的高塔上走了下来。
父亲带着他不可知的秘密永远地沉溺下去了,伊万第一次发自肺腑的大喊着“爸爸”。
曾经的缺席成为了永远的丧失,爱恨纠结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只能继续存在于儿子们的心中,无可避免地生长为一种永远的痛。
******故事主要在人迹罕至的自然中展开,悠长的道路,广阔的原野,无垠的湖面,色调清冷,构图极美,随便截取一帧画面都如同是黄金分割的经典示范。
现实世界被远远抛在身后,被彻底模糊,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永恒的诗意气质,渗透出深沉的哀伤情绪和冷冽的美。
在视觉充满感染力的同时,人物和故事的某些细节却是严重缺失。
诸如:父亲为何归来?
过去的12年他都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带孩子踏上这次行程?
那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导演对这些问题完全不加理会、不予追究,甚至使之更加模糊化——至少在影片原作剧本中,即便没有解释这些问题,也留下了更多的现实线索。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对剧本的改动还不止于此,虽然影片中间部分与剧本基本吻合,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被彻底改变,演变为一个玄妙的轮回。
正是导演所做的种种改变,使电影突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跳脱了来龙去脉的现实琐细,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神秘的寓言性质。
这种寓言性质也随之带来了丰富的解读:以反叛父亲获得男人身份确立的成长故事,旧日强权高压与瓦解的政治暗喻,俄罗斯民族忧郁的家国情结……更有不少影评人指出影片中明显属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元素。
每个人都可以从影片中读出自己似曾相识的影子,都会有些无可名状的情绪在心头涌动。
这也许正是导演的苦心孤诣所在,正是他抗拒解释电影涵义的原因所在。
因此,当《回归》上映后,两位编剧就电影阐释他们的理解时,导演不禁忿然,称他们“就他们根本一无所知的事情——实质上是从剧本到影片的过程中那些繁杂的内部工作——不正确、不负责任的‘描绘’”。
进而声明:“任何思维健全的编剧都知道,电影剧本——作为自己的劳动和灵感的成果——仅是创意和和最终成片之间的中间环节。
事实就是这样。
因此,导演——是自己影片的作者,正如编剧是自己剧本的作者一样。
”******现在回想我第一次看《回归》时,既没有读过该片剧本,也尚未察觉出那些宗教隐喻,更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无所了解。
但这些“无知”并不构成理解这部电影的障碍,更无损于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感染力。
在这部导演不提供解答的电影中,每个观众都可以从光影之间获得自己独有的那个答案。
扮演哥哥安德烈的小演员,在影片拍摄完成后不久,溺毙于影片拍摄的那个湖中,这个年轻生命的早逝似乎更增添了《回归》无法言说的忧伤气氛《回归》观影记录:第一次:2005年1月,DVD第二次:2005年12月,CCTV电影频道播放第三次:2011年4月,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于影院观看第四次:2015年8月,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此文完整图文版见:http://i.mtime.com/176879/blog/5921881/)
这是一部俄罗斯的电影,它有一部好电影所能给予我的所有感受:绝望中的希望,冷漠中的温情,巧合中的宿命。
《回归》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有一天回家了,家中的两个男孩子面对12年未曾谋面的父亲,充满着一种陌生而又好奇的心情,然而这位父亲并没有美国父亲的热情与随和,他沉默,严酷,刚见面就要带两个孩子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钓鱼,在这次旅途中,父亲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交到这两个男孩如何成为男人,其间充满了与小儿子的冲突,当到达旅途的终点时这种冲突达到了顶点,小儿子不顾对高度的恐惧,爬上了一座灯塔上并要跳下来,父亲奋不顾身的爬上去救他自己的孩子,可是这时不幸的意外发生了,父亲重重的摔在了地上,从此便再也没能挣开眼睛,而这次小儿子自己从灯塔上爬了下来(在影片开头小儿子也曾爬上一个高塔,但它不但爬下来,是由他的母亲抱他下来的),两个孩子面面相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父亲拖上来时作的那艘小船,父亲躺在小船上,好像他们第一次见到父亲似的样子,父亲安详的躺在那里,像极了受难的基督,兄弟俩依然面面相觑,直到上岸后,小船挣脱了绳索慢慢的离岸而去时,兄弟俩看着远去的父亲,终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斯心裂肺的叫着父亲。。。。。。
看这样的影片对人心灵的触动很大,但当我的纸片中扮演哥哥的小演员,在电影拍摄一年后回到拍摄地再次逃入那座湖中却意外的溺水身亡时,我忍不住大叫起来,这是为什么?
宿命,是啊,请记住这样一位少年,在他15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人世,以一种回归的方式,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是个无知的蠢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谁也没办法告诉我,包括那座灯塔,那座湖,在时空的交织中,我显得那样的愚蠢,回归,归向那里?
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还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回归,抑或是人性的回归?
我想不出答案,只愿那个15岁的少年安息。
我们只能对着那些人说这些,而当我们有一天也和他们一样时,是否有人对我们说同样的话呢?
俄罗斯电影。
老爸当十几年兵,当回的时候两个儿子都是半大小子,他们一直和妈妈和老人在一块。
没有父亲的陪伴,成长中缺少很多。
老兵带着他们出去旅行,这一路上这对兄弟总是习惯性的让父母帮他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突然出现的父亲,老二有弑父情结,终于在小岛上,老兵为了就救孩子,摔死的那一刻。
兄弟两人才能懂得爱与责任。
陌生的父亲他喝着酒 开着车 看着后视镜里和一个陌生女人12年前生下的两个孩子看着后视镜里街上另一个陌生女人摇曳生姿他看着孩子跨在悬于海面的树干上浸在暴雨中钓鱼他不接受孩子捕的鱼不接受孩子的询问不接受孩子的散漫懦弱淘气他说在外边吃了太多的鱼他说妻子请他和孩子共处他说自己也想和孩子共处他把小偷抓到巷子里逼孩子们施以报复奚落他们没种他把孩子们的营帐打翻把一次悠闲旅行变成酷烈的生存考验他的神秘通话他的神秘交易孩子在日记上写道“他再碰我一次,我杀了他!
”他带着孩子们造一条小木船带他们到自己开掘的荒岛上他避开孩子们 挖出埋藏已久的宝箱藏入船舱他追着惧高的孩子 爬上铁塔“伊凡,听我说!
”他颤抖的手尝试抓住铁塔顶端颤抖的木头讲不出最后想对伊凡说的话他从塔上跌落他躺在树枝上孩子们把他拖到船上他带着所有的秘密沉入海里“爸爸”他的孩子 第一次真心地呼唤他灰蓝的海面 暗涌流动青空中 乌云笼罩着远际多彩的天色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说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和谁分享宝藏和秘密Acen 2023.5.20
对俄罗斯电影了解的并不多,对他得了解也是在由名著改编拍制之上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默片时代,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拍出的震惊世界影坛的<战舰波将金号>,塔尔科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还有影响我爸爸妈妈一代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知识有所听闻.<回归>是让我震惊的.深蓝色的电影,从人物的服装到内心,从影象的布景到摄影.(摄影是一级棒的)从开头到结尾,没有太多音乐烘托,演员的表演足可以挖掘到内心.结局是那么异想不到,两个孩子最后狰狞的面部表情,摄影师给了一分钟,之后,是父亲再也不会发出任何威胁的安静,三个人仍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海水淹没了父亲,两个孩子叫出了撕心裂肺的"爸爸",最后的一沓照片,从很远飘来的音乐在诉说着这个残酷的青春故事和一个永远不知道来路的人的交叉点.伊凡,安德,自称爸爸的爸爸,一切与俄罗斯的空旷,辽远,寂静相映,永远是无尽的伤感,无声的撕吼,欲哭无泪的落寞.装在船舱小箱子里的东西,只有可怕得无边无迹的大海知道.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在讨论俄罗斯民族的问题.因为在电影中的爸爸离开了孩子12年,而在拍摄此片的2003年的12年前正是苏联刚刚解体的1991年,讨论的是两个时代里,两代人之间.12年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也许这是导演要表达的.<回归>让俄罗斯在阔别四十前的<依凡的童年>后,再捧得了金狮.本人看来是实至名归.
题记有一段时间,甚至于现在,俄罗斯文化对我的影响久久不能忘怀。
乡愁,土地,和野蛮这三种是我对俄罗斯文化的第一印象,其中影响我最深的仍然是塔可夫斯基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美国文化和俄国文化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形成了两股极具分裂的力量。
从现在通看历史,我仍认为美国电影文化要比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影响力要大,因为俄国的电影文化不如美国电影做的精美,包括当时的很多苏联的电影流派到最后影响力越来越小甚至于无。
《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电影的影调冷冽到了极致,除了父亲开的红色的车,几乎没有其他颜色。
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里诗人流亡意大利开的也是一辆红色轿车,究竟是由心底的抒发还是向塔可夫斯基的致敬只有导演本人了解了,但不难看出塔可夫斯基对俄国电影的影响仍然存在。
电影当时是2003年,播出之后影响力很大,被认为塔式的俄国电影又再一次崛起,但从现在看来,虽然有塔式电影的影子,但仍然没有延续的趋势。
导演本人说:故事是以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不想因为他自己的解读影响了观众的解读,但是只要循着自己内心来看一定会在电影中得到自己的答案,这点故事空间的延展性足以让钻牛角尖的影迷们内心雀跃。
再讲讲导演本人的,就能让人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作品。
导演是1964年出生,同时代的中国导演应该是娄烨和管虎会比较接近他的年龄。
娄烨是95年拍摄的《周末情人》,00年拍摄的《苏州河》,而萨金赛夫是2003年拍摄的处女作也就是这部电影,相对导演里起步算是晚的。
因为是以演员身份毕业,他当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拍片,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进入一家电视台有机会拍摄电影短片。
《回归》对他来讲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如果对于刚毕业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让你十年内都没有机会拍摄电影。
而十年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
故事本身很简单,12年没回家的父亲突然回来要带两个儿子安德烈和伊万去旅行,旅行期间用近乎暴力男人的方式教导两个儿子一些道理,最终伊万终于忍受不住跑向高台,父亲在爬上高台的时候失手掉下去摔死,而安德烈和伊万用父亲之前教的技能造了一个木筏,木筏最终落水,父亲和父亲很久之前埋藏的盒子一起沉入海底。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怎么这部电影做的这么干净?
”没有一丝浪费的嫌疑,镜头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都是近乎打磨好的,演员台词没有一句浪费,表演没有一丝夸张。
这样之下的控制力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冷酷和严峻。
关于摄影的调度,虽然没有很长的镜头调度,但是仍然能看到导演对于长镜头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之前也有想过一模一样的调度,可是我的镜头单纯的为了长镜头调度而牺牲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有一段时间我还误以为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我明白我错了。
全片出现的很少有配乐,基本上都是干净的对白和环境里的声音,这点也很喜欢,不煽情。
剪辑上对于演员的表演处理的也很干净,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很少出现三个人以上的景别,伊万,安德烈和父亲几乎是分开的,这也是加强隔阂的一种镜头处理的方式。
影片的开头出现在海里,安德烈和伊万和玩伴们一起玩,伊万因为不敢从高台跳进海里被小伙伴亲们嫌弃。
而第二天伊万和安德烈在一间废墟的工厂里撕扯回到家里发现母亲告诉自己父亲回来了。
父亲躺在床上在睡觉,母亲留给安德烈和伊万的是背影,奶奶一个中景链接了一个眼神的近景。
父亲睡着时的羽毛,以及安德烈和伊万翻找的相片。
这些处理我不想刻意的解读,但是我能看到某种影像独一无二的叙事魅力。
很多人都试着解读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可是电影看到四遍,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种视觉极强的处理。
所以说这部电影包含着制作者的纯粹,和干净。
越是干净而纯粹的东西引起争议就是越多,这点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本来还想多写一点,但是就想写到这里了。
这部电影让我很激动的一点就是,我仿佛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电影大门,那扇门如同伊万追赶安德烈的那道门,有若隐若现的光芒,但是走进去之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2021.07.01
离家12年的爸爸回来了,哥哥安德烈显得很高兴,弟弟伊凡却心事重重,尽管妈妈已经确认是爸爸,他还是心存疑虑,充满敌意,任性的不断制造摩擦来试探爸爸,比如无缘无故犯倔不吃饭,顶嘴被爸爸撂半道淋了个落汤鸡。
哥哥就乖巧的多,一口一个爸爸,唯一一次犟嘴被扇了一个耳光就不再敢反犟了。
奇怪的是弟弟伊凡一再犟嘴犯倔,爸爸却不对他动粗,选择不搭理他。
这一路对弟兄俩来说充满神秘,不知去向,半路爸爸和神秘的人交谈和交易,另外爸爸的野外生存能力非常强,遇见劫道的小混混、汽车抛锚、爸爸都能不费力的一一摆平,弟俩搭建的野外帐篷,爸爸一眼就能看出毛病。
他们来到一个沙滩上,修复了一艘破船,行至半路船上发动机坏了,爷仨划船前行,终于到达一个小岛。
上岸宿营。
爸爸好像对这个岛很熟悉,还带着安德烈爬上高高的灯塔。
爸爸独自一人来到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挖出一只军用木箱,从里面取出一个金属铁盒藏在了船舱里。
弟兄俩随后也来到小木屋,发现了屋里的坑,在里面找到了钓鱼用的虫子。
弟兄俩划船去钓鱼,回来晚了,爸爸又一次打了哥哥,弟弟气恼的爬上灯塔,爸爸追了上来,不慎坠落,当场毙命。
弟兄俩把爸爸的遗体一点点拖到船上,回到岸上,弟兄俩刚刚把行李扛到车里,回脸看见船载着爸爸的遗体飘回海里,在伊凡撕心裂肺的大喊“爸爸”声中船带着爸爸沉入海底。
爸爸活着的时候,弟弟百般任性,哥哥也尽量顺从弟弟,爸爸走了,弟弟变得依赖顺从哥哥了,弟兄俩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起来。
只是爸爸的缺席成为了永远的丧失。
这是一部寓言故事,暗喻俄罗斯人对前苏联的复杂情感,借以思考俄罗斯与苏联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片故事发生在七天内,星期天父亲归来,周一父子三人开始远足,周六故事结束。
正巧与《圣经》里创世纪的七天相吻合。
至于如何解读和理解,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解读和理解。
片末的黑白相片是与现实错开的极端补白,意外的错觉般的温暖。
伊凡,安德烈,母亲的笑脸过去,依然没有出现父亲的样子。
他便必定出现在最后一张相片,并与意愿相违地,淡出得过快。
旅程的开始已是父子三人上路时的情境,当时觉得启程前应当出现的告别,是被刻意盖过的。
这部电影缺少太多惯常的起承转合,却因此留白更多。
如果说父亲离开的12年是到03年为止苏联解体的12年,如果说父亲至高无上的神秘威严已化身为宗教隐喻,那么这部风格极简的处女作简直是个奇迹。
自己独立的思考,还是没有能力,也不愿做任何影射。
关于成长。
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最多的。
缺乏预兆的父归,对于安德烈来说是一道亮光和隐隐的期盼,对于年幼的伊凡来说是得以自行抗之的压力,分歧在他们望向熟睡中父亲的第一眼就已经产生。
如果父亲至此留下,他的存在确会改变两个孩子的生活。
而这个父亲逗留不到七日,茫然忽至又钝然死去,对兄弟俩来说,颠覆的是整个成长的进程。
伊凡独坐雨中的场景过后,我想对于他来说,最恐惧的是被遗弃。
如片头其他孩子散去后被独自留在塔上的他,被父亲赶出汽车淋着大雨的他,也同样蜷着身子瑟瑟发抖。
前者面对母亲的安慰,他坦白了自己的恐惧,后者当父亲的车终于回来,他几乎哭着喊出自己几日来不满的现实,即父亲的出现是个错误。
拿刀指向父亲的伊凡,在刚经历父爱些微的温暖后再次遭弃。
身后被父亲紧追的他其实在孤独奔跑。
冲上塔顶的他,威胁着父亲,也是在向父亲证明自己。
直到父亲断然坠落。
在那一刻之前,安德烈始终是对父亲略带敌意的弟弟的配角。
推车时被父亲粗暴地撞伤,却因为下一个表扬又完全恢复了对父亲的期待。
望着父亲坠地后冰冷尸体的安德烈,忽然做回了兄长的角色,甚至被赋予了父亲的人格。
这无论如何不是一次通常意义上的成长,而是两个孩子被瞬间收回了受庇护权利的,别无选择的前行。
关于母亲的几个场景是心中的疑问。
她应该是唯一知情关于父亲的真相,却未作任何透露的角色。
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孩子问母亲“他(父亲)是从哪儿来的”,得到的回答只是“回来的”。
母亲的最后一次出现是睡前未合的眼。
像是藏住了太多不愿揭示的秘密。
回过头来再说父亲,只想说最后的一刻沉没。
在安德烈的“爸爸”喊出声之时,我依然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已经看过的结局,这样迎来再一次意外的震撼,也好。
这里是父亲坠落之前来不及填满的高潮,这时父亲才真正消失,沉入海底。
最后摊开的相片,简直是像先前迫不及待确认父亲的样貌那样,残酷地坚定了父亲的死亡。
孩子们理智大于一切的眼神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冷淡收场的悲剧。
清冷而不失温情的俄罗斯土地上,他们重新寻找回归的希望.叛逆与和解中的父权形象寓言,隐喻俄罗斯人的精神状态蓝灰色,绿色色调首先是电影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忧伤沉郁的色调,每个镜头都值得品位.导演显然十分自信,电影情节波澜不惊,含义隐晦深沉.电影多用长达一两分钟的停格镜头.整部影片的配乐只出现在高潮的一分钟内,其他除了瓢泼的雨声与马达的轰鸣外,是一片静寂.影片选景多在郊外,景色之唯美与耐人寻味令人咋舌.红色的轿车与清冷的色调形成鲜明反差,这显然容易让人联想起<辛德勒名单>中穿红衣服小女孩与灰暗背景的强烈对比.最让人难忘的一幕是当孩子的父亲永远离开他们沉入海底时,孩子歇斯底里的喊声"爸爸,爸爸",正是那个原来极不情愿服从他父亲,甚至扬言要杀了他的孩子.影片对父与子的关系的刻画又使人联想起俄国另以部同类影片<小偷>.但就<回归>本身内容而言,其主题显然早已超出了亲情的范畴.影片中父亲被赋予了一种神的形象,如同受苦受难的耶酥基督,暴力与温情并存.父亲的出场与退场完美地契合了"回归"的主题.此片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结尾的一组黑白照片回放,最终停格在一张两个孩子小时候和父亲母亲的和照上,使整部影片同样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回归".另外,此片导演与<伊万的童年>的导演有一段佳话.片中饰演安德烈的演员在电影拍摄结束后一年在同一个小岛附近溺水而死,这又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宿命的味道.
缺位12年的父亲如何能轻易回归?面对意外怎么可以那么淡定。苏联这个老父亲终究是回不来了。
太闷,没看完
爸爸
9.0。前苏联遗产在12年后回归,复现一周后即宣告破产,而萨金塞夫不惜运用大量宗教元素将其神圣化。
#140
9,本来以为是部感人的励志片,没想到后来的展开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冰冷得太残酷了,一丝暖意都无,不过空镜头真美
彻头彻尾的一场悲剧。离家十二年的父亲,性格各异的兄弟俩,在重逢之际用尽了各自都读不懂的方式表达着强烈的爱与恨。原以为是俗套的父子和解催泪片,但结尾处的突然翻转却颠覆了我的认知。翻阅影评才知本片有着深刻的政治隐喻内涵,作为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委实惊艳。
不知道演了个啥。“人粗暴是要遭报应的”?
最后三十分钟美到让人窒息,让此前漫长的沉闷都变成诗意。很理解这种爆裂的感情,很理解小男孩充满仇恨的眼睛,虽然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有非常强烈的隐喻意味,但是真的好伤感。
三傻
他以同样的平躺姿态,闭着眼归来又闭着眼离去,出现得悄无声息,消失得尸骨无寻,仿若历史幽魂,从1991飘到2003。海水埋葬着过去,垂钓似有重访之意,废弃锈朽的大船凭空授人以鱼,以巨大的沉默提醒着曾经的存在,但海底才是其应有的归宿,正如那个或许名为潘多拉的从土中挖出尚未打开就沉没无踪的盒子,也让小儿子放生和丢碗的动作有了深意。和自己的过往切割必然是带着痛的复杂纠葛,所以“弑父”是必要的,但终究情不自禁喊出了“爸爸”。告别了童年的伊万能否克服对高处的恐惧?长片首作,从技法到表达都如此成熟。|3200
吊诡的叙述。两星给片子,三星给摄影。
某物倏忽退场之后将日常熟悉的空间抽成了真空,然而鲜活的记忆会留存很久,这种冲突像虹吸效应那样把虚无的潮水吸进此在的生活,可喜的是这种虚无的状态强烈希冀着莫名之物的到来,可悲的是另一物的到来将同样是一段痛苦的旅程。
哇,这部毛子片阴郁得可爱哦,而且很应节……整片很多细节,估计有很多隐喻,但不会二刷。P.S. 男主很像HP里的马尔福(
父性意象。
一般般
现实中的溺死算是莫比乌斯环最终完成吧。
我只想问一句:伊万,这下你满意了吧?!
资料馆温度敢不敢再开低点?🥲
腾讯看的影像太旧,看得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