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北斋之女

眩~北斎の娘~,Kurara: Hokusai no Musume

主演:宫崎葵,松田龙平,长塚京三,三宅弘城,余贵美子,野田秀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眩:北斋之女》剧照

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3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4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5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6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7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8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19眩:北斋之女 剧照 NO.20

《眩:北斋之女》长篇影评

 1 ) 匠心人文倍感目眩神摇。

于某个闲暇午后静心欣赏毕,坦言沉浸式共情几度潸然泪下。

该片主要讲述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三女葛饰应为(荣)的艺术半生,是值得尊敬的一名优秀女性画师。

开篇指出葛饰北斋贯彻的绘画理念’世界是由圆与线构成‘,而后荣探寻并开辟自我创作风格,延展为‘世界是由光与影构成‘。

对颜色尤为着迷,远际屋宇燃烧盛景与花街柳巷微妙光影,成为其迸发创作灵感的来源。

只可惜‘画技跟不上内心传达‘,猝不及防的创作苦痛难以消解,‘满意‘并不是轻易脱口而出的词汇。

遵循父亲教诲,忍受耻辱,拿出毅力不断挣扎。

究竟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画家?

或许,提出思考本身便是在试图碰触答案。

艺术家不自知在于不自足,艺术生涯终是漫长岁月积淀。

片名中‘眩’可谓题眼,取译者‘目眩神摇’十分恰当,至于传达呼应大抵在:容初次接触绘画的感受、荣对父亲的仰慕、善次郎与荣之间的情愫。

再提影片细节点扣体现为:猫与金丝雀、手握画笔、吟唱歌谣。

演员演技全员在线且自然代入融合,宫崎葵层次感微表情演绎较为惊艳。

另,配乐部分确为一大亮点。

整片偏向艺术史纪事,穿插介绍葛饰父女众多经典传奇佳作,其背后蕴含的匠心精神与人文情怀显然更为引人注目。

同时,出场人物细腻饱满的刻画,有感令历史愈发鲜活深刻。

 2 ) 属于日本的阴翳礼赞

谷崎先生的《阴翳礼赞》已经读过好几遍,真是每次翻开都会对日本美学有不同的理解。

前几天又看过了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大为慨叹:日本人真的把物哀刻进了骨子里。

今天,终于又把许久之前挖的——《眩:北斋之女》——这个坑给填上了。

想着已经很久没有动过笔,于是就借此机会写一点东西好了。

一直以来,日本古典文化之于我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恐怕连自己都讲不清楚这一感情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眩》让我再次对大和民族的阴翳崇拜有了更深的体会,以往很多若隐若现的东西现在似乎都有了联系。

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日本,哪怕仅仅是为了一场感官上的欢愉。

我本能地对光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偏爱阴翳之美。

当光亮褪去,黑暗中,整个空间都失去了边界,一切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无处遁形,却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一片深沉里。

这种静谧是只属于自己的,只能独享,而不可同乐。

享受阴翳之美,是一种自我的完成和修行。

因为当黑暗降临,就连自己的躯体也一同隐去,留下的只有一颗般若自照的内心。

阿荣说: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影子将万物塑形,而光就是为了将其凸显出来。

我觉得光影是自然投射在人间的侧影,有神祇般的魔力。

有人着了迷一样地趋近,还是会有人仓皇地想要逃离。

世间总有怕黑的人,但对黑暗的惧怕再强烈,也不可能一直耽溺在阳光里。

谈到对阴翳的理解,就不得不搬出这一组对比。

日本喜阴,而中国好阳。

从这一点上看,乐观是中华民族的天性,而悲观却成为了大和民族的底色。

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却因时间的流变而归一。

阴不是绝对的黑暗,而阳也不是绝对的光明,它们互为对立却紧密合一。

黑暗要有明亮的映衬,才可谓之翳;明亮要有黑暗的对比,才能算作是光,否则都只是绝对黑白的两个虚空。

影是侘寂的谜底,是自洽的演绎;光是阴翳的侧面,是生命的序曲。

最厚重的感情往往就藏在阴翳的褶皱里,一切情感发迹于深沉的阴,又在时间的更迭中走向光明,向世界展现出它成熟的形态,最终却还是会在黑暗里和生命完成最后的联系。

到头来看,这一切似乎都是对自然的敬畏。

光影的变化本来就是一首叙事诗,自然是它的作者,时间的流动中为其添上了注脚,而我们自己,用一生找寻和自然相处的奥秘,于是便成为了这首诗最好的读者。

 3 ) 追寻心里的光

这算是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大画家北斋之女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但又不仅仅是个纪录片,它探索了艺术家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匠人对艺术的追求,追求有灵有魂的作品,北斋老人这位影响了梵高的画家竟然说出,“若再给我十年时间,不,五年时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画家”,说来惭愧至极。

每一幅作品妙在意蕴,成于积累,需不停修炼自己的工艺,方能成竹在胸,泼墨于方豪之间。

阿荣的风格每一次升华皆来自对生命的感悟,有爱而不得,寻而未果,年华逝去,也有生离死别,作品里意蕴的厚度和深度皆可窥一斑。

追光。

善是阿荣的光,他懂她。

他随性却也温柔,他理解阿荣对画的热爱,也明白阿荣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懂对阿荣来说太致命了。

而阿荣也是善的光,她的坚定与痴迷是他心中最耀目的光。

两个灵魂惺惺相惜,却也有一份距离与隔阂,这是隐忍的情感,当然男女之情在本片中并非重点,重点在这份隐忍的情感中,应为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

借名妓诉说自己的内心北斋是阿荣的光,父亲精湛的画技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阿荣一直在追寻其脚步,从起初的为父调色,到与父同创作,再到父亲说出那句,“再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成为一名好画师”,无不深深的影响与打磨着阿荣(北斋能够握着画笔逝去也算是完结),这是对“技”与“艺”的追求,既有对画技的打磨,也有对生命的感知。

不同于浮世绘的工整流畅,应为的风格在于光影。

记录一位光影画家,导演对光影也有着超凡脱俗的感知。

电影随着人物性格的丰富与饱满变幻着光影,画面也越来越丰满。

整个电影每一帧都美极了,细细的看细细的品时不时暂停,生怕漏掉某一处美丽,太美。

还有好多匠人的孜孜以求与惺惺相惜,就不多赘述,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同人经历感悟也或许不同,不如自行去体味。

影片有一段,虽然他们对画作不满意,但时间已到,硬着头皮交出了作品,怎么办呢,必须铭记这种耻辱感。

那么我也是,写出来交给大家去评判吧。

 4 ) 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俗世女子,相夫教子,也可以心守一物,不问风花与雪月

一个从小就对线条和圆有着深刻兴趣,把光与影的完美结合作为自己至高追求的女子,生于绘画之家,见证过一个画痴父亲的人生浮沉,他是她毕生追求的光,而在那束持久而幽暗的光下,她也照见了自己一生的影子。

把任何事做到高境界的人,都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阿荣饮食生活,不声不响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个世界的美丽色彩感动着。

离开画技不精的丈夫,整日沉浸在绘画之中,母亲对她的未来担忧不已,一个不贤良淑德貌美如花的女儿,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

一次又一次苦苦的探索,却仍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她问自己:为什么要对画画如此痴迷呢,明明那么辛苦。

太阳一样照亮她人生道路的父亲却向她坦言,自己也总是不满意自己的画技,但又享受着这种不断追求的挣扎。

父亲之于她的意义,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用语言表达。

这个从小就把她抱在怀里教她领略绘画之美的男人,这个年近暮年为了绘画打败了病魔的画痴,这个无时无刻不让她景仰万分的老师,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阿荣。

父女俩的痴,成就了绘画,也为常人不解。

母亲不懂,为什么自己正值春华的女儿不去相夫教子,为什么自己的丈夫已经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自己的女儿还执意要他作画,为什么自己倾其一生奉献的两个人,没有一个人她能看透。

无解,所以她选择了解脱。

阿荣的一生又何尝不寂寞,母亲离世,她独自一人照料父亲,经营画馆,后来父亲离世,她再没人仰望,也无人可诉衷肠。

我猜,她也曾无数个夜里想起那个男子,那个和她一样对画画如此痴迷的男子,才华横溢,机智过人,轻易就能参透她的心事,他的温柔像极了毒药,她在画布上缱绻半生,不敢说尚已忘怀。

不然《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何来?她都不曾了解过这个男子,他在花丛中留恋,在世俗里汲汲于名利,与妓女结婚,只记得他们一起在桥前观火,一起逛艺伎馆,也有过几页情事,心事最深处莫过于那幅用普鲁士蓝画成的浮世绘。

可是最后相见他说,我已经不能作画了,你要好好画下去啊。

她不知,她的一腔执著,也是一束光,照亮过那个男子。

她不曾停过笔,当能够与自己共通的人都相继离开,她终于有能力画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所谓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她的一生,只有光影色彩为伴,万般寂寥,却有常人不及的洒脱与旷达,她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支画尽人间风雪的笔。

 5 ) 人生就如浮世绘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葛饰北斋,是他的「神奈川冲浪里」,如此超凡脱俗的浮世绘作品。

记得在美国时,住在肖恩家前后一个月,说起他对日本艺术的沉迷,第一话题就是这幅图。

电影的中心人物是葛饰北斋的女儿荣。

荣作为女画师,名字是葛饰应为,一派豪气。

她的「吉原格子先之图」,则是浮世绘的一抹异色。

宫崎葵的演技让人惊喜和赞叹。

松田龙平就不说了,从他的「编舟记」开始,真心实意喜欢他。

他的善次郎啊,清清浅浅,温柔体贴,却绝尘而去。

特别精彩的一场戏:荣的母亲离世后,善次郎和荣在河边。

几乎没有台词。

镜头里,人物特写,肢体语言。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里,记录三场死亡:荣的母亲;善次郎;葛饰北斋。

所以,看电影,你要去看有漏皆苦,去观人生无常。

你要懂得:盛极必衰。

在轮回里,没有究竟的快乐,一切都如阳焰,都是海市蜃楼。

人生就是浮世绘。

每个人画自己的浮世绘。

那就是梦幻,就是告诉你,一切如梦幻泡影。

“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

”电影开头,善次郎唱给荣听。

善次郎死后,孤独苍老的荣,唱给善次郎听。

电影的画面,唯美。

 6 ) 执笔一支,画山,画草,画风月

笔者并非熟稔绘画之辈,近期无意间接连观看了林权泽的《醉画仙》及《眩:北斋之女》,当然《醉画仙》是很老的片子了,一个是国画一个是浮世绘也没什么可比性,只是题材相同,想到这里浅浅谈一下两部影片。

醉画仙《醉画仙》是讲朝鲜末年国画画家张承业传记片,从他年少贫穷,绘画天才被赏识讲到成长成一个朝鲜人尽皆知,一画难求的画家、再到清朝末年朝鲜的风云激荡。

而《眩:北斋之女》可以说《百日红》的真人版吧,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阿荣,故事是关于父女两人如何献身于绘画不断革新画技的故事。

相比《醉画仙》的个人史诗和时代激荡,《眩:北斋之女》将焦点集中到了阿荣倾其一生追随父亲,寻找绘画中的光影色彩,这让本片有了一种别样的精巧感,绘画和阿荣看似不羁却又细腻的女性情感相互辉映,别有一种韵味。

宫崎葵此次的表演着实亮眼,大概也是到了一定的阅历和年龄,脸上不仅仅是少女颜的萌感和温婉可人的娴熟感了,一面是不羁的倔强,一面又有一种淡然和洒脱,真让人喜欢。

阿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不到三年就和丈夫离婚,不化妆,头发乱糟糟,几乎就是一个落拓女画家的形象,可是她却又是非常有女性魅力的,歪着身子抽烟喝酒很有风情韵味,而且也非常痴情。

这个‘痴’最重要的是对于画画的痴,她对画的痴迷是贯穿始终的,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她对父亲的情感其实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画的迷恋,以及想要追寻父亲的脚步成为更加优秀的画家甚至超越父亲。

所以她在父亲病倒后那么生气地要父亲赶快拿笔画画,她对父亲的崇敬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父亲令人称奇的精湛画技,以至于她完全忽视了这个家庭总母亲的存在,直到母亲去世才突然发现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哪怕她每天都在家里念叨着阿荣。

另一方面她的‘痴’是对善次郎,这份感情其实有些隐忍,或者说被阿荣内涵到对绘画的痴迷里了。

因为善次郎也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阿荣是知道善次郎生活是很风流的,整日和艺妓混在一起,但她仍然非常崇敬他,或者说是两个灵魂的惺惺相惜吧,因为他们俩太懂彼此了,有时候太明白对方的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

有两组描写两人镜头特别的美,一个是善次郎带着阿荣去看歌舞伎,两人坐在小船上,阿荣在前景是清晰的,善次郎在后景有些虚焦。

其实这可以看做两人关系的隐喻,善次郎在阿荣心里其实一直是一个犹如灵魂一样的人物,她最终找到关于绘画的光影的真谛也正是因为和善次郎看到了歌舞伎在夜色中的繁华喧嚣,或者说是在她垂垂老去的时候悟出的关于人间情爱、风月寂寥。

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地方就是阿荣在母亲死后和善次郎坐在河边,说起善次郎和那个叫阿泷的艺妓同居。

阿荣伸手摸善次郎的脸,善次郎也抚摸阿荣的脸颊,两人就这么看着,阿荣在流泪,那种眼睛里的深情呼之欲出。

她说:善大哥的温柔是毒药,我还是服下了毒,感到头晕目眩。

这么描写爱情就对了,一个电影如果将爱情那一定要让观众相信男女主人公在相爱,它必须拍出能让观众感觉到荷尔蒙的地方,比如《甜蜜蜜》在狭小的空间里李翘穿衣服又脱衣服,那种男女间微妙的情感马上就能传达给观众。

而《眩:北斋之女》里这个动作让我第一次从合作过很多电影的松田龙平和宫崎葵身上看到了cp感,我会觉得,啊,他们俩在这个瞬间难道真的不会为对方动心吗?

阿荣和善次郎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们几乎是一起长大,又在阿荣丧母之后有了亲密关系,阿荣是很敬重善次郎的,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但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却特别不一样。

阿荣把绘画当做毕生的追求,基本上就是一个画痴,但善次郎活得很随意,欣赏欣赏歌舞伎、失踪后拖家带口地开了青楼。

这样的两个人也不太可能有结局,所以阿荣将爱情内化入了绘画,而善次郎则将阿荣悬置在了心中的某个位置,就像他最后对阿荣说的在我心里你也是让人眩目的光,或许善次郎放弃绘画也是因为阿荣这光太过强烈,在令人眩目的强光之下是无法睁开双眼的。

两人的最后一面,几乎就像从来没有分离过一样,阿荣见到善次郎也不像与生死未卜的人重逢的喜悦,从某种程度来说,善次郎已经成为她心口的朱砂,笔下的月光了。

龙平的好演技基本不用吹了,如果把世界上的男演员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偶像型、演技派......我都要单独给龙平划分一个种类,他身上那种感觉特别难用词语来描绘,喜欢的人就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会觉得他长得很奇怪。

虽然个人特色非常鲜明,但神奇的一点是只要龙平穿上善次郎的衣服,说出善次郎的台词,见到阿荣那么‘哟’的一声,就会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这就是善次郎,或者说善次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也是龙平独特的能力吧。

从小眼神就很有杀伤力的龙平虽然是讲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但北斋先生的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其中他和马琴先生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他“上天再给我五年,我可以画得更好”那种画家对画技的无限追求实在是非常感人。

这和《醉画仙》里张承业将自己的画撕碎,放弃模仿中国笔墨想要开创自己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在想,画家,或者说但凡是真正的艺术家或许都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当然这种不服输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一直希望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这也是北斋对女儿阿荣说的话。

其实这里关系到一个对技与艺追求的探讨,《醉画仙》和《眩:北斋之女》看似更多的是关于画家技的追求,但两个故事都在谈画家的风月情史,张承业的人生里须得有酒有女人,他是多情的又因为这种单纯的情活得不入俗世,在颠沛的时代中很是痛苦,而阿荣也是因为和善次郎的这份情缘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其实可以把这种生命际遇当做‘艺’,它和‘技’是相辅相成的。

‘技’是画技的精进,是一种基本功,而‘艺’在于一种对生命的感知能力。

葛饰北斋好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我出生的时候就是五十岁’,大致的意思是他的绘画生涯的开端是从五十岁开始,这里说的当然不是绘画技法,而是一种人生阅历。

就像高更,他年轻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后来抛弃一切成为画家,到塔希提岛上创作出了惊世名作。

虽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如此奇幻的际遇,有如同天启一般的绘画表达冲动,但经过岁月积淀,风月洗礼,笔法或许并未变化,但下笔却又‘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深邃与淡然。

画家画山,画水,最终需得移情万物方能让万物着得我色彩,绘画、艺术是能够让人目眩神迷的,但最让人眩目的却是风月情爱,是生命编织的光影和色彩。

 7 ) 瑰宝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8 ) 看到这幅《夜樱美人图》,你会不会也心生感动

看到艺伎时,阿荣眼里闪着光,“是光与影,光与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光与影也构成了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短短72分钟的电影,用细腻的笔触,精致的构图,扣人心弦跟随情绪的配乐,展现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

阿荣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绘画,眼里也只有绘画,因为嫌弃丈夫画功烂而离婚回家,成了整天待在画室“啃老”的姑娘;别处失火的时候她会兴奋地跑出去看,为了目睹那不同于朝晖与晚霞的美丽颜色;可她却一直只是在画室帮忙做调色,后来受到情人善太郎的鼓励与启发,开始了自己艺术追求的道路,终于在夜樱美人图里奠定了自己的风格。

跟着电影的画面与音乐,观者隔着屏幕也会为阿荣的灵感、进步而感动。

之后情人与父亲先后离去,阿荣一个人继续在孤独追求的道路上走下去,晚年也还是会为了看歌舞伎而一个人跑出去。

她恣意、潇洒的人生,电影里评价说“再没人比姐姐更肆意妄为了”。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日本人就是能在这种讲述匠人追求的故事里透出沉静的力量,比如之前同样是宫崎葵和松田龙平合作的《编舟记》,同样有着平缓的叙事和内在涌动的情感,看完以后能让人久久停留在电影的氛围里。

电影的节奏也并不缓慢拖沓,画面与配乐都非常有魅力,即使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也能够被吸引着看下去。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高潮的部分一是阿荣画出《夜樱美人图》的时候,二是父亲画出绝笔《富士山跃龙图》时。

我是冲着龙平去看的这部电影,他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抓人,又演了一贯的深情寡言的角色,不同的是善太郎这个角色多了一点风流的味道。

他俩感情戏不多,但是电影最后老年的阿荣在木桥上唱着善太郎唱过的歌曲时,终究心里还是有点意难平的感觉。

 9 ) 情迷浮世绘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10 ) 让人感动的执念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眩:北斋之女》短评

纪录片不像纪录片,sp不像sp,也完全不是电影,几个构图空境其实是摄影基本功,没什么吹的

4分钟前
  • 普通Z
  • 较差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虽然,但是男味重

11分钟前
  • 单细胞
  • 很差

感觉没看够,很多故事一笔带过,不过拍得很精巧,摄影明亮养眼,绘画爱好者会更偏爱;主要是演员选得太好,完全被内外兼修的龙平和葵给带进去了,两人的感情戏着墨不多,稍加点缀却耐人寻味;葵更是不得了,饱含情感的眼泪极具感染力;色彩和光影造就的绘画之美,摄人心魄;精雕细琢般的真功夫,被上帝授权以此为生,一百年难得出一个冒尖的,葛饰北斋绝对是佼佼者;活到九十岁的老爷子依旧不满足,还想画得更好,越是大师级的画家就没有“画完”或感到满意的时候,精益求精是严格律己的高要求也是下一步投入更多心思于创作的最大动力和追求,是一段不断精进修炼没有尽头的漫长过程。生为天才之女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仰望着崇拜着,跳脱不出也超越不了,不过相信荣的画一定也成为了不少人眼中难忘的光。

15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真人版百日红,没有动画飞起的脑洞,倒是把时间线拉长了,造成了毫无重点的流水账。感觉就是所有演员难得凑在一起,姑且把能拍的给拍了,剪片子的时候再说。不过画面真的是美。

16分钟前
  • sam
  • 还行

拍的像是科普节目

20分钟前
  • m3r
  • 较差

能够找到生命中想要追求和奉献的那样东西,是多么幸福啊。

24分钟前
  • Luu
  • 力荐

镜头有追富岳三十六景的外景,北斋最后的那条龙,以及~世界由光影组成 光凸现万物,影则塑形万物。父亲与善都是光,她活过,爱过,落笔即完成万物塑形。

2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沉浸在我葵的演技和美貌里无法自拔。试问她这一代演员中有几人能到如此份上。

26分钟前
  • 琴酒
  • 力荐

如果不是电视电影是正经地像编舟记那个规格做一个冲奥的版本绝对比编舟记强好几级……比起来那个剧作核心完全是班门弄斧 这虽然做不到对绘画的研究但看得出自传的底子很好 不过一度担心怎么把握这个父亲的观察者的角色和父亲本身的高度的平衡 最后高潮的戏圆回来了效果挺好

29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08.21/HDTV.ZhuixinFan/887M】

3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宫崎葵这个扮相!!!简直是从影以来角色塑造最好的一次!!!棱角明晰的脸 白皙的皮肤 淡淡的眉毛 抽烟的姿态 斜嘴媚笑的样子 不要太好看!让我想起The Hours里面妮可基德曼演出的Virginia Wolf 真美啊 这样的女人

37分钟前
  • juni
  • 推荐

中规中矩吧,剧情模式也比较单一,不过看得挺舒服;宫崎葵还是耐看

40分钟前
  • 异史氏
  • 还行

对背景不是太了解,单纯对片子来讲,宫崎葵一直带节奏,看着电视电影的制作方式,还是可以的!

42分钟前
  • 邵禹升
  • 还行

百日红真人续集版,能碰巧连着看也是有缘

43分钟前
  • 气急败坏陳牙齿
  • 还行

我想画得更好;

48分钟前
  • mandyzyx
  • 较差

无聊到爆,看了两遍还是体会不到高分在哪,不得不承认我看不懂在讲什么,我和这种纯正的日式思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53分钟前
  • 安仁
  • 还行

宫崎葵演得真好,但故事太单薄了。

57分钟前
  • 还行

醉女,真是个遗世独立的笔名啊。

1小时前
  • 菱歌
  • 推荐

对我而言有些无聊,就是北斋及其女儿的画作很美很吸引人。所以在讨论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时,不要忘了他女儿所做的一切,

1小时前
  • 悲哀的亡灵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