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Those Years We Have Traveled together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路东,卢傲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似水流年》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似水流年》长篇影评

 1 ) 《似水流年》:时间虽然回不去,但心可以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2 ) 怀旧风《似水流年》:振兴国粹昆曲,还靠亲兄热弟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

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

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

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

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

如何发扬民族文化?

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

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

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

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

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3 ) 严重剧透

开头师傅在大街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 然后这个小女孩 被三个师兄弟同时喜欢上。

他们长大了。

都爱上了小师妹。

小师妹和他们洗衣服玩泼水。

玩着玩着就湿身了。

三个人眼睛都直了… 然后趁着其他人都不在小师妹和大哥亲着亲着一下就上床了 … (太突然了一脸懵逼)之前好不容易要演出,二弟和三弟跑出去和小流氓约架???

最后在路上捡了个弃婴…(说实话后来那个弃婴变成小孩子以后也没发现其作用,感觉整个把这个小孩戏份删了都没影响)后来可能受打架小流氓影响,加上之前被三兄弟同时喜欢的师妹突然嫁人,三人决定去外面闯荡。

(嫁人这也毫无铺垫和交待,就看四个人在那尬哭。

观众继续懵逼)去了大城市。

大哥回收旧家电。

二哥房产经纪人。

三哥酒吧驻唱。

干了一段时间非典了然后把酒吧收购了。

在外创业八年都没回家看师傅,师傅被牡丹亭要拆了心神恍惚被车撞身亡。

三人悲痛至极回家开了—牡丹亭民宿。

这时候小师妹又跳出来说!

我离婚了,原因是我这辈子就做了一次女人(意思是和大哥做那次)感觉这剧情变成小说都是一烂剧。

昆曲精神体现在哪??

就师傅死活不让拆牡丹亭那段??

这里面感情刻画的也丝毫不深刻 几乎没有师傅和他们相处的情节。

前面三十分钟完全就是表达三个人都喜欢师妹“我喜欢师妹” “我也喜欢师妹” “这么巧,我也喜欢师妹”后面一个小时完全就是玛丽苏附体,干啥啥行。

处处是商机。

要不说这片是哪个老板投资拍的纪录片我tm都快信了。

 4 ) 烂片就不要拿传统艺术开刷了

昆曲好像还是京剧的发源剧种之一,本来是抱着缅怀昆剧现代发展的演义故事,谁知道等来这么个不知所谓的片子,这种大年代穿插的戏码本来故事性很强的,各种冲突也挺好设置的,而这部片子一直在用不咸不淡的方式给大家讲着一个很容易知道结局的故事,唯一最后情感爆发是在老爷子归西入土的时候,一群人醒悟过来要振兴民族艺术,然后就是把事给搞成了,情节严重弱智,特别是那个女主嫁人的动机和最后的遭遇,简直就是让人无可奈何,几个小子离开八年对于师傅不管不问的,对于自己收养的孩子连最基本的户口都没有给解决了,这是一群什么师兄弟,一个个看起来正义凛然的,关键时刻全部掉链子。

年代感是有一些体现的,奈何演员演技实在一般,故事情节七拼八凑,注定是一部国产烂片啊

 5 ) 《似水流年》用历史的轮回展现初心的可贵!

很巧的是,我出生的家乡也有一个昆剧团,我还认识团里大大小小不少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昆剧团在我们那座四线小城市里的起起伏伏。

跟电影《似水流年》里表现的一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世纪之交那段时间,原来的昆剧团受到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被认定为老旧的戏曲再也无法吸引普通受众,剧团里的大大小小们都在经受着一次诱惑和洗礼。

万幸的是,没过几年,昆剧被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那所小城里的剧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重新回到戏园子里,开始学着去欣赏这种古老、优美、同时也不乏新意的戏曲。

我的那些朋友们,并不像《似水流年》里的老师傅和三兄弟活的那么憋屈,至少现在不是,在世纪之交那两年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象电影中人物那样坎坷的心路历程,我说不上来。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太快速了,几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始终傲立潮头,所以有涨潮、自然也会有落潮,最重要的还是不论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人,始终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

历史的车轮始终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彼时的鸡肋,未尝不会成为此时的熊掌。

昆曲如是,人也如是!

但《似水流年》着力想要表现的,还是在成为鸡肋后,昆曲低潮时,昆班人的执着。

在电影里,三位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孩子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唱念做打,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台、成角!

但是谁知道还没等他们长到可以登台,那座挂着“牡丹亭”字样的戏台就已经被群魔乱舞的迪斯科占领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迪斯科就一定比昆曲要糟糕,这代表的只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毕竟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如今似乎也不再那么流行,时代的潮流总是轮流转的,谁能想到古风戏曲如今又能焕发新的生机呢?

先不提如今,在当时的三兄弟没有戏唱了,只能离乡背井去打工,他们从小学习的唱念做打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提到一句,尽管两位八零后导演在技法上或许还有些青涩,不够圆融,但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却非常到位,三兄弟在大城市做的那些底层工作,不正是每一位北漂、上漂以及离乡背井的孩子都曾经做过的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只在于,这三位年轻人始终都没有忘记师傅、昆曲在他们身体上,血脉里牢牢打下的印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电影的后段,三兄弟已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没忘记的仍然是师傅心心念念的昆曲,也是他们一直烙印在心底深处的昆曲。

大概正是因为有象他们这样的人,那些古老的,优美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

年华诚然似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流过的痕迹却不会褪去,它只会提醒每一个有心人,它曾经的美好!

 6 ) 一往而深的记忆解锁,勿忘初心的信念重拾

一座露天老戏台的拆除与复建,折射着传统与现代冲突后的契合。

同门三兄弟的出走与归来,幻化出一场信念重拾的美好。

《似水流年》虽有着文艺电影的腔调,却有着正剧的风范。

故事是温情也可催泪、怀旧不忘励志。

而益重的师徒情深、真挚的兄弟情长、至诚的男女爱恋,以及治愈的父子和解,让人物之间始终激荡着饱满情感。

电影属于青春片范畴。

故事背景设置在浙江西南部的遂昌小城。

一个昆曲戏班,三个情同手足的异性兄弟,故事沿着他们三人的成长与经历,道尽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悲欢起落。

而他们的10岁、20岁、30岁,每个年龄阶段对应重要的时间节点,来表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活际遇。

故事富有极强的年代感。

开场便让怀旧气息扑面而来。

男孩手弹玻璃球,女孩怀抱不倒翁玩具,纸皮包裹的红豆冰棍,三道杠蓝色运动服,尽显在微黄泛旧的画面里,这些道具真的把人们的思绪就带到了遥远的80年代。

那有着不同姓氏的三个小男孩,寄养在昆曲艺人林翰文门下。

流落街头的女孤儿伶俐,被林师傅收养。

她的到来让团结三人组变成亲密四人行。

随着同门四兄妹的长大,故事开始90年代的记忆解锁。

三兄弟技艺有成,但昆曲却已变得泛人问津,遭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

本是表演昆曲的露天老戏台,竟成了唱跳的士高的场所。

已是弱冠之年的三兄弟性格初步体现,老大玮钢沉稳且刚毅,老二玮钢冲动有热情,老三玮俊内敛又含蓄。

他们与社会小青年们因戏台的争夺而大打一仗,象征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现实中的尴尬与困境。

而他们也因雨夜打架,错过进剧团的机会。

林师傅的伤心溢于言表,三兄弟的失落现于面庞,收获的弃婴天赐,成为他们心头的慰藉所在。

当时间线索进入千禧之年,打水仗的嬉戏玩乐,看似欢畅温馨,但冲不淡戏班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兄弟同时爱上师妹伶俐,可小师妹仅钟情大师兄玮钢。

密无间的三兄弟产生了裂痕。

可伶俐偏偏又要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三个柳梦梅”迎娶不了“一个杜丽娘”,三兄弟婚宴抢亲未遂,品尝着无法言说的痛苦。

而昆曲无人喝彩的现实,导致他们抱团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故事顺势开启励志的节奏。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衢州,三兄弟历经艰难困苦,依靠勤劳与智慧来拼搏创富。

老大玮钢在风雨无阻中收售旧电器,老二玮峰竭尽所能售卖房屋,老三玮俊辗转娱乐场所当歌手。

三人其后抓住商业契机,协力开起大型歌舞厅。

当徒弟成为成功人士之时,师父却因车祸而亡。

而回到故乡的三兄弟深感内疚,往昔对昆曲痴迷的初心被重新唤起,他们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把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影片在内容上一波三折。

最初是快乐无忧的纯真主义,体现三兄弟少儿年代苦学技艺。

尔后是笔触真实的现实主义,呈现着剧中人在无人喝彩时遭遇的苦辣酸甜。

接下来是激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表现着三个男主拥抱经济大潮,怎样让昆曲推陈出新。

而影片的真正主题,显然是来表现昆曲这门国粹,如何在时光洪流中的坚守与思变并存、淡定与进取共生。

该片既有类型片的结构特征,又有文艺片的反思和探索,创作者没有刻意去营造人物光明或悲伤一面,或是太过艰辛的历程和太执着的理想,而是把暗涌压制在画面里,让观众凭心去感怀并欣慰于过往浪潮般的年代。

它那扎实的时代感,却又目光流离让观者恍若隔世。

其实就在这种犹疑之间,已经达到了具体与抽象的平衡量,也许,导演想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亦悲亦喜,诗意又自现,让平淡中的浓浓温情,平凡中的暖暖爱意,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意念。

 7 ) 汤显祖诞辰纪念片

好震撼!

居然公益活动放映的片子还未正式上映!

确实是一部遂昌县、昆曲宣传和汤显祖诞辰纪念片。

风景美,摄影拍得也不错,但确实故事情节不够流畅,80年代戏只留下海魂衫么?

年青演员(可能确实理解不了30年前的岁月)表演痕迹太重,90年代几场戏过于煽情,确实象《无问西东》一样太主题先行。

3个高徒加师傅应是4帅哥颜值抢眼,师妹脸凹很上妆,整体打7分。

 8 ) 《似水流年》:时间虽然回不去,但心可以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9 ) 《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

路东编剧、郑君奇和李龙俊联合导演的《似水流年》,将昆曲和现实进行了有效的勾连、做出了深沉的对比,舞台内外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共振。

《似水流年》主要讲述了一个昆曲老师傅和他的三个徒弟的故事,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做出了美好的呈现。

故事的发生地是典型的南方小城,无论是情深义重还是流水栏上,叹息的、惆怅的、枉然的、守中的,吴侬软语中分明有着花非花的时光潋滟。

《似水流年》以昆曲艺术,连接起三代人的生命,和昆曲艺人们的整个青春。

乍听起来,这就像极了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

虽然两部电影都把焦点对准了中国传统艺术,但其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

归根结底,这就是南北两种文化本身所带来的的不同。

《游园惊梦》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经典选段,亦梦亦幻的故事,数百年来都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似水流年》开始就像多年未启的相册,随着舒缓的音乐和一个孩子的旁白娓娓道来。

一群嬉笑打闹的孩子,街道上浓重的烟火气息立刻就把观众带入了三十年的光景。

青色的瓦,白色的墙,镂空的花窗和土黄色的老戏台,还有矮矮的房子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一切安静祥和,一切都是那么漂亮。

然而时光就在屋檐滴雨时,一点点流走……“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此一句《游园惊梦》的唱词,不由得使人联想。

如果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那么显然就太通俗,《似水流年》里有三个男孩,可以看成是人生的不同状态,即使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局中人却只能弱水三千唯有一瓢可饮。

那三个小男孩,园中直立的情景,倒不是说唱词一样,而是那情景,很有些陈凯歌《霸王别姬》的影子,然而昆曲更加柔和的身段,并不似京剧的鬼斧神工。

倏忽光年,十几年一眨眼,再回首看,他们在面对师傅责备时的表现,三个人的性格和以后的选择早已在此处定下基调。

大师兄,算是最老实听话的一个,但主见不大。

二师兄,则是点子多,滑头的一个。

老三嘛,介乎二者之间。

林家班的三兄弟,味道都很足,阳光下的笑容里,带来春天的消息,有时匆匆,有时漫长,时间总是相对。

三十年的岁月,给了时光中人足够的时空,辗转仿佛的曲折,都是人生的复调。

三兄弟各有各的活泛,然而却将难题给了他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尤其是人生的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做参考,即便是戏上身,依旧是不可得。

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终究不能替代演员在现实中的角色。

伶俐就是杜丽娘,于是在伶俐出家时,三兄弟闹事那一场,其实倒是充满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

”的无限感慨。

 10 ) 《似水流年》:昆曲之美,兄弟之情

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说,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或者深入了解中国的一些很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了,甚至对于一些最应该得到传承的精髓文化也逐渐淡忘了,我想,这其中就包含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

其实这种汉族传统戏曲中比较古老的剧种形式在当下已经很少被大家提及了,特别是80后,90后以及00后的年轻人对昆曲更是了解少之甚少,这也是当下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部分,也是在学校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部分。

而在3月29日就要在全国院线上映的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似水流年》,它的主要故事背景就是以明代汤显祖原创的戏剧昆曲《牡丹亭》为创作背景,融合了70、80、90年代的年轻人共同学习,共同经历,共同创业的故事为核心,为观众打造的一部充满情怀,充沛情感的影片。

电影《似水流年》的故事线很清晰明了,主人公是三位从小跟着师傅学习戏曲的男孩,他们在六七岁的时候就被家人送到了浙江省遂昌县的林家班跟着林师傅学习昆曲,从昆曲唱腔到身段再到武术动作,三个男孩从小就有板有眼的刻苦训练,在他们心中真正融入了什么叫做“戏比天大”的昆曲精神。

他们用自己切身实际的付出努力在当地试图让这门戏剧发扬光大且得到传承。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制作单位的满满诚意,不管是电影中从80年代开始的浓郁怀旧风,还是展现其昆曲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可谓用心良苦,让观众始终随着三个男孩的视角一起成长、历练、抉择、坚守到最终的成功,也让大家从最初的认识昆曲到传承昆曲再到昆曲的衰落以及后来的保护昆曲,都充分的见证了在浙江遂昌地区的昆曲文化的变迁历程。

这其中是包含了人们对于昆曲的认知度,对于社会的变化,对于文化的更新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电影《似水流年》中它不仅仅是展现了昆曲文化传承的部分,它也融入了很多关于情感的传递,包含了三兄弟从小到大几十年的兄弟情,包含了三兄弟与师妹之间纠葛不断的感情,也包含了三兄弟与师傅与捡到的弃婴男孩之间的亲情,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情感是极具饱满的,每一种情感的背后都渲染出了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故事,既有感动,感慨,也有惋惜、遗憾。

影片中胡琨、初俊辰、李云赫三位演员饰演的三兄弟其实很有年轻人的代表性,他们三个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对事情的看法与思维,老大为人敦厚诚恳,他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趋于传统,他也是三兄弟中最踏实靠谱的一位;老二相对精明圆滑一些,他不仅有商业头脑还大胆有想法,他生存的本领是三兄弟中最强大的;老三属于那种乖巧伶俐的类型,他唱功极佳,不仅昆曲唱得好,对流行歌曲也很在行,属于在艺术领域很有发展前景的人。

三位演员把三位主人公诠释的很接地气,既表现出每位男生的不同性格,又在电影中把兄弟情融合的很好。

昆曲之美,与兄弟之情,还有同样感人至深的三兄弟与小师妹对林师傅的依恋之情,杂揉贯穿于这部电影的始终,也是电影最大的看点,但凡是世间凡人都很容易被其中的情感深深打动,而这种打动中的意义,我想就是所谓的中国昆曲艺术的传统;弘扬传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中国人共同努力传承的事情,但是有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要去做,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这部电影《似水年华》就用它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演了一出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示例,希望大家都可以走进影院一同观赏。

《似水流年》短评

年轻演员表演生硬、过分用力且很认真地在念词,另外能不能好好练练昆曲啊几处BGM极度令人反感编剧真的很有问题掺杂了太多与昆曲毫无关联的老套剧情一眼望穿整部电影的感觉很难让人提起兴趣明明是江浙地区的昆曲却要用京腔硬要把流行乐放在对立面吗难道《beat it》就是昆曲的死敌吗为什么不能多一些昆曲的元素呢知道你想从反面突出昆曲的传承不易但也不能这样喧宾夺主啊难道是自己也对昆曲也缺乏信心吗明明对昆曲的挖掘、理解不到位却硬要拍成电影这样的导演是对观众、对昆曲的极不负责本来这是昆曲的宣传片但我觉得它让昆曲蒙羞献给汤显祖却不知道汤显祖九泉之下会怎么想总而言之一部标准的跑题作文今年最差应该稳了

7分钟前
  • 木雨亏
  • 较差

看了10分钟,太多不准确了,影像不准确也不真实,即使以《霸王别姬》《百鸟朝凤》的标准看,也非常像一部动画片。各种升格,调色刻意发黄(有点像《岁月神偷》),充满着抒情,演员却留着现在的发型,衣服非常的新,运动装就像某部烂大街的青春校园剧的校服,每个人都特别想当然和表面,“看你这么聪明伶俐,就叫你伶俐吧”,问题我根本没看到她多伶俐,小孩的画外音特别像小学生朗诵……师傅安排师兄弟去师妹婚礼上上唱戏,完全没想到他们可能会闹?他们也完全不在意师妹果真就闹了。而且师妹和戏什么关系?电影中对传统文化并没有体现出任何尊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种哀悼有何意义,想起老舍的《断魂枪》,“不传,不传。”才有意思。

8分钟前
  • 史仸
  • 很差

还以为是毕业作品

12分钟前
  • Julia
  • 很差

整个片子时间跨度大 走向非常缓 以戏曲为主线 不尴尬 情感走向虽然有不明朗的地方 但是主体很好

13分钟前
  • 没有锦鲤
  • 力荐

原来是下错了片,我说怎么从头到尾没见高娃老师,可太难看了,一个孩子三个爹,三师兄同时爱上小师妹,也太老套了。老二在小酒吧明明还是我们哲老板音色怎么换个大舞台就变烟嗓了?

14分钟前
  • 小百合爱吃肉
  • 很差

那个时代的故事总是感觉亲切的

19分钟前
  • lztl16
  • 推荐

看半天破电影 片源错了 🥱🥱🥱💩💩💩

20分钟前
  • 漾子
  • 很差

电影源于生活,不去批评演技和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就生活,人间值得~~

21分钟前
  • xiao_shuai
  • 推荐

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这电影 真的挺怪的

22分钟前
  • XIAYINAN-
  • 很差

看了~无奈啊起了个80年代同名片的名……我是来看严浩导演和斯琴高娃的

25分钟前
  • 禾一
  • 较差

彪子的这个哭戏真的很能够打动我,有被带入到了情绪之中,跟着一起共情

26分钟前
  • 影视爱好者
  • 力荐

我想看的是香港版的

29分钟前
  • 书,电影,音乐
  • 还行

哈哈哈 刷了五双鞋

34分钟前
  • PossibleA
  • 还行

不计岁月 莫问过往怀念中初心回归

39分钟前
  • Mr K
  • 力荐

乱七八糟的故事线

40分钟前
  • 豆友p0uzGrevTo
  • 较差

70后的回忆

41分钟前
  • 我de世界
  • 力荐

感觉粗制滥造的影片,本来是冲着三个学昆曲的剧情简介打开的,结果实在看不下去。里面的内容跟学戏基本没有关系,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情节如盘中散沙,相互之间牵强附会。歌词里还有错别字。

46分钟前
  • 无眠
  • 较差

好恶的片子,演唱戏的那位大妈连《皂罗袍》的口型都对不上!呕!我要去听昆曲了886。比《逐梦演艺圈》好点吧。

51分钟前
  • lucy
  • 很差

一开场的旁白就被雷到了,然后仨小孩儿拉山膀的戏,判断这导演的戏曲知识大概仅限于看了一部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再然后收养小女孩儿的戏,得了,一个主创没知识没经验没才华却野心勃勃的学生作业没跑儿了……

52分钟前
  • 高玉宝
  • 很差

#🍋观影# 哈哈哈哈

54分钟前
  • Shirleysays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