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一部体现小人物挣扎“诗意”的悲喜剧,影片中以蹬三轮的刘好这个小人物为主角及线索,来展示小人物的无奈生活,及其应对生活之道。
刘好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苦情戏,生长于河北保定一个落后的县城里,年轻时帮厂花摆脱无赖的纠缠后,貌美如花的厂花羞羞达达地说要嫁给他,虽有配不上厂花的自知之明,但还是庆幸自己伸出对厂花的救援之手从而得到厂花的青睐。
哪知洞房花烛夜时晴天霹雳,厂花被人强暴过而且还怀了孩子,且要把孩子生下来;都到这一步了,也只得答应她一起把孩子养大。
由此可见,厂花选择他并不是觉得他人品好,值得自己托付终生,仅是想找个能容纳肚子里孩子的便宜老爸以及容纳自己不白之身的老实丈夫。
之所以这个人选是他,只是因为他老实、善良、能够忍气吞声。
所以,后来无赖发迹后再次找上门时,他的厂花老婆毫不犹豫地抛夫弃子跟人跑了。
在老婆跟人跑之前,因为厂里有双员工必须辞退的政策,他虽有犹豫但也无可奈何,在两人中选择了自己离开工厂,所以,他华丽丽地失业了,这是他既结婚后遇到的又一苦逼之事。
老婆离家了,可他得一直扶养前妻跟别人生的孩子,这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他添加了不少负担,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折磨,苦逼又更甚了。
之后拿钱去婚介所找对象,一百块钱介绍一个,心疼肉疼还是花了两百。
关于第一个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连连认错人,自己的挫样被真正的见面对象看在眼里从而被无情的嫌弃,还没开始聊就掰了。
第二个对象杨倩跟他相处的时间长些,对方看中了他没有孩子,老实敦厚好掌控,想让他把房子卖了给她凑钱买裁缝铺,在得知他家房子早被抵押出去后就跟他没完,带俩五大三粗的年轻男人去他家,看见了被他救下的陈红后,立马让人把他家砸得稀巴烂,还把他给弄伤了。
在与杨倩的相处期间,救下了因宫外孕晕倒的陈红,紧急之下拿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5000块给陈红付了医药费,过后却得知陈红跟她姐也很穷,还不起医药费,一边不间断地在陈红和她姐面前晃悠期望她们赶紧还钱,一边又因为她们的可怜而心生怜悯滞后还款日期。
就连他是否真是因为对陈红有感情而和她结婚还是仅因为她对他有意思、自身条件还过得去且不嫌弃他的“儿子”刘小好所以跟她结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种种,足以让我们透视刘好这个悲喜剧中小人物的人生与生活,似乎一切都处于不幸之中,似乎他的一生都是得过且过,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生活,从未主动去选择过生活。
他前妻向他表白所以他选择结婚,在和杨倩见面后杨倩觉得他不错主动和他联系所以他继续和她交往,在陈红想要报答他给他收拾屋子洗衣做饭到想嫁给他所以他娶了她,这一切都是他被动接受的证明,是因为他性格被动习惯性的被动接受,还是他没有选择,被动接受的那些都已经是上天给予他最好的恩赐?
我觉得最令我难受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在选择生活时,如选择对象,是因为对方还过得去,勉强能搭在一起所以选择,而不是自己出于真心喜欢而选择,当然,他们生活中的其他选择亦是如此。
难道这就是生活,或者说这就是小人物生活的真谛?
另一个方面,影片中也不乏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刘好无论遭遇什么都不悲不喜地继续生活下去:前妻走了,但有孩子能陪在他身边,不乏聪明与体贴理解;给陈红垫上的钱没有即时收回却得到和陈红接触的机会,从而抱得能照顾一家的新妻归。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色人物(刘好,刘小好,杨倩,陈红等)性格,他们性格中有讨喜受推崇的一面,也有让人不喜的一面,但综合在一起人物形象异常饱满。
此外,电影片段里加入了河北的戏曲和歌曲使影片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使观众置于真实的小县城的生活当中。
电影以中年出租车司机寻找对象为故事的主线,小市民的生活图景以较缓慢的速度展开,就如同冯巩脚下那吱呀吱呀地运走着的三轮。
好男人,工厂旧事,与新女友喝酒,把路边倒地的女子送往医院,结婚时的三轮车队,为整个电影塑造了一种“老清新”的氛围。
如同现在的“小清新”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安排如出一辙一般,这种老电影也是由冯导精心拼凑的产物,离不开一个“巧”字。
影片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人物形象的自我矛盾。
电影中力图表现着个主人公温和憨厚善良的性格,但冯巩却始终对几位女友隐瞒自己有一个孩子,还当着儿子的面说这是他舅舅家中的孩子。
他并不“心急”群盘托出,因为他还有心机。
他与那位做衣服的女工交往的已经很深入,却还不告诉她,莫不是想先结婚再说?
尽管如此,把这部片子放到现在看,还是能引起人的一些怀旧情绪的,如果你只是看它的话。
他的镜头运用,还是自然的。
逻辑,还是大体合理的。
如果你觉得生活没意思,人生到处都是黑暗,不如来看看这部电影。
特别记得刘好在三轮车后面打的标语“只比大奔少个轮”。
看似很逗的一句话,涵盖了多少的人生意义。
不可能每个人都开大奔,开宝马。
可是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看成是很美的事。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拥有的东西总觉得不够,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不快乐,明明衣食无忧,明明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羡慕,却一手把自己的生活毁掉——为了满足那无止境的欲望。
一个善良的人,总是让人感动。
刘好真的是个好人。
把自己妻子和别人生的儿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妻子跟别人跑了默默吞声;被一个势利的女人诬陷仍然没有反抗;自己掏腰包给一个陌生的姑娘看病……这样的好人如今估计已经绝了种,能把不富裕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很少很少了。
包括我自己,也丢了那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个世界,太现实,太物质。
不过,就算世界再肮脏,也要相信没有什么不可以!
没牙也能吃豆腐,没钱也能活得开心。
冯巩徐帆演的很到位,这部片子有我想法之外的东西,一个没本事的人心酸挫折的一生。
遇到地痞找茬只能被动挨打,取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结果发现老婆被人强暴,自己老婆生下别人的小孩,自己还要养大,老婆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
天,还有比这个更悲催的人生吗?
这样委屈求全,忍气吞声的生活就是中国人所宣扬的美德吗?
一个没有精彩的人生对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初听到这部片的介绍是一年之前在北京的出租车上,主持人对冯巩自导自演的影片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与期待,我想是因为同为北方人的归属感吧。
一年之后偶然听到电影频道的介绍,忍不住找来看。
它一如冯巩从前的片子,小人物小故事,在生活中抖包袱,苦中作乐,笑中带泪。
虽然故事里依然有许多不太合逻辑的细节,虽然镜头的运用也并不纯熟,虽然很多演员操着满口不像天津话的天津话,可它还是一部贴心的生活片。
普通平民的生活与感情,善良与自私的冲突,感情与现实的矛盾,看起来都那么实在真切。
徐帆的表演过于夸张,但是很生动,刘孜的发挥空间不大,但并没有太多缺陷。
小叮当终于返璞归真,没有延续电视剧里古装少侠的古灵精怪,做了一回贴近自己的顽皮孩子。
冯巩在影片里永远都是老好人的面样子,不会让人失望,也不会带来惊喜,只是跟春晚屏幕上张扬充满精气神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的他有所不同。
这也是一种平衡么?
在下载页上看到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介绍,冲了搞笑人物冯巩做导演这么大的招牌,也要下来看看。
一是估摸着老妈也会喜欢,这样就能有机会一起看电影;再者,看到冯巩就想乐,他执导的一定是喜剧错不了。
和当初的《没事偷着乐》异曲同工,冯巩的幽默让人满眼含泪。
影片中从刘好的生活展开,写了几个和他有远近亲疏关系的女人。
一个是水性杨花见异思迁的前妻,一个是居心叵测图谋不轨的婚介对象,一个是异想天开巴结富贵的晚生后辈……一股脑儿写尽现实中的丑陋现象,以至面对刘好无奈的调侃,已经无法让观者由衷笑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血液汩汩撞击脑门的冲动,愤愤骂道“怎么都TM这样”。
还好刘孜扮演的红儿这个角色还能给整部影片一点色彩——莫非这就是人物名字的由来?
她和刘好萍水相逢,偶然的出现,给刘好添了不少困扰。
从他们最初的交往可以看出,虽然刘好心肠好,可是生活的拮据注定了他的行事不能用“高尚”这样的字眼儿加以诠释。
他处处窝囊,时时表现着一种阿Q似的自我安慰。
如果不是医院扣下了它的三轮车钥匙,他根本不会帮红儿支付押金;如果不是红儿筹不到欠他的钱,他不会死死纠缠,也许早就卖了房子,帮徐帆扮演的杨倩开裁缝铺去了。
我想,红儿真正有心无赖掉欠他的钱,他也是没有办法的。
但生活的艰辛,需要希望的支撑。
没有希望,也要有人来给予我们希望。
因此,美满的结局是不难想到的,虽然落俗,却是大多数人期待的。
希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能落俗地过上电影情节一样的好日子。
看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片子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刘好(冯巩饰)身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巩真实太搞笑了,表情极其丰富,而且里面的配音都是河北保定那一带的口音,特搞!
那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
刘好与刘小好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时改变着整部乐曲行进的节奏。
当“爸爸”两个字从小好嘴里喊出的时候,不但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真善美画上了有力的注脚,让人的心灵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真诚、温情又不乏轻松幽默,影片以轻喜剧的表现方式,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与思考。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尤其是徐帆在里面演的角色挺另类的!
她戴着头套,点上痦子,给自己设计了一副市井小女子的样子,大大改变了以往漂亮、端庄的形象,还在片中充分展现了她的喜剧天赋。
嘿嘿!
最近有一本小津安二郎的书很火,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论风格,这部片和小津是有点搭边的,都是在写平淡的生活。
自然在水平上是无法跟小津比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缺乏艺术性,不只剧情中没有,连镜头也没有,都是平淡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是表面的,也是深层次的。
表面是它选取的题材就是平淡的生活中的一面,深层次是它的内涵也是平淡的,没有深刻的地方。
不过作为喜剧片来看,也没有必要要求它做得有多么深刻。
喜剧片第一要务是好笑,导演是小品相声表演界的多年老手,自然懂得如何引发笑点,电影中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得出是导演的刻意搞笑之作。
而这也是它的,可以说是缺点吧,太明显了。
你看美国的伍迪艾伦,同样拍喜剧片,搞笑片,但就是能够拍得深刻,让人也笑得深刻。
毕竟修养不同,经历不同,很难要求冯巩也拍出这种片,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也应该是最后一部了。
作为职业相声小品演员的冯巩,他相当显著的个人标志之一就是每年在春晚上的那句:我想死你们啦!
虽然近许多年的春晚早已经是在广大的民众心中乏善可陈,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在春晚鼎盛时期冯巩所演绎的那些经典作品以及所带给我们属于那个年代的纯真的欢笑。
当然舞台下的冯巩在电影方面也是颇有建树,单拿这部由他自导自演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说,就用轻幽默的方式来诠释出了基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我们看来剧中冯巩所饰演的男主角充满了窝囊的气质,但是从某种角度看,这恰恰也正是一个敢于承担,敢于面对的纯爷们的楷模,当他面对抛弃自己的妻子和一直抚养着非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时候,那种感觉绝对是酱油和醋一块喝了下去,但是即便这样他仍然坚持着走下去,直至用自己的热心和真情换来了自己的爱情,在此充分应对了那句至理名言:有爱方为真丈夫。
有评论说这次是冯巩“演而优则导”,这话并不过分。
说他演的优,有的人可能想不起来他演过什么角色。
但是,如果看过他的几部为数不多的作品,我们便会感到他每部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这次,息影三年的冯巩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小人物”。
《那五》《站直了,别趴下》属于冯巩早期相声之外的“副业”,不能算他表演风格成熟的作品(虽然他凭借《站直了》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他的表演是在与黄建新合作之后趋于成熟的。
从早期的《埋伏》到今天这部作品,冯巩的电影有两个特征:一是与黄建新的合作,二是剧本改编自小说。
我也是从《埋伏》(1996)开始真正认识并关注冯巩的电影作品的。
这部不太有名的片子至今也可谓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冯巩作为男主角凭此获得当年“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这也是他与第五代导演黄建新合作的开始。
黄建新的风格与同代的张艺谋、陈凯歌不同,他一直关注与城市里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状态。
而冯巩朴实的表演风格可以说天生适合这类片子。
当然,方方的同名小说为这部片子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埋伏》和《过程》也是她最好的小说。
冯巩在《埋伏》中塑造了一个外表软弱平常但内心刚毅坚韧的“小人物”形象——替警察破案守住塔楼这块“阵地”,他可以舍弃一切而寸步不离,坚持到最后一刻直到山穷水尽几乎付出生命。
这个外表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散发了英雄般的性格力量,而冯巩把这种反差表演到了极致。
当影片最后,冯巩终于凭借坚持等到了罪犯的出现,当他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虚弱的走下塔楼,那种感动带给我的绝不亚于当年同时期上映的大片《阿甘正传》或者汤姆汉克斯另一部讲述生命毅力的作品《荒岛余生》(Cast Away)。
《埋伏》标志着冯巩表演风格的成熟,还从此捧红了另一位演员陈好。
之后几年,《谁说我不在乎》、《没事偷着乐》都成为他受人关注的作品。
前者通过一个看似荒唐的突发事件表现一对普通中年夫妇隐藏着的婚姻危机,并带了些幽默的色彩;后者虽然不是和黄建新合作,但冯巩依然保持了他对城市底层百姓的切身感受,并真实的融合到了表演中。
这部电影为他带来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也使同名小说大红大紫,又被翻拍为电视剧。
沉寂几年之后,冯巩又带着这部新片回来了,而且身兼编导演三职。
同时,我们也再次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黄建新监制。
目光依然是城市里的底层百姓的情感生活,而且全用方言。
没有交代故事的时间,但都市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特征——手机、婚姻和性观念的冲突、大款与情人——依稀可以从片子中感觉到:这不是《没事偷着乐》的年代了——虽然片子中的一个重要矛盾仍是为房子而争吵。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同是表现底层百姓的油盐酱醋,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与他以前的片子比较并没有重复,或者说着眼点都不同。
《埋伏》当然也写了婚姻,可主要是用来烘托人物性格的力量;《谁说我不在乎》是些中年人的感情危机;《没事偷着乐》写底层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心急》则更多了加入了现代元素来表现现代思潮带给底层百姓人生观和婚姻观的变化。
爱情和父子亲情仍是电影的两条线素。
男主角身边的三位女性代表了三种时下不同类型的女人:她们或耐不住寂寞,或攻于心计爱慕虚荣,或平实本色。
相对于她们,男主角仍是静态,他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件事情,最终等到了第三种女人的出现。
电影在讲述这种选择中展现了当下人的心理状态,也用喜剧的结局讲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胜利:在男主角刘好终于和曾经失足但是本性仍善良朴实的漂亮姑娘陈红的特殊的结婚仪式——拉三轮的男主角拉着新娘回家的道路上,他的前妻——为生别人的孩子把他当作跳板,而后又耐不住诱惑跟着曾经的混混、靠诈骗发达的男人私奔而最终东窗事发——望着他们幸福的背影远去,那表情和心态的反差造成的蒙太奇效果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好与坏的结局。
而全剧的中心,冯巩的本色表演对于这部片子的成功功不可没。
结构(主线和复线)的简单明确是冯巩,或者说是黄建新电影的一直没变的特色。
在看完了又一部同题材的小人物生活剧之后,我们更期待着他们的创新。
土!
哎 我说
经典老实人电影
天津话挺逗的
做个好男人还真不容易
保定话
除了冯巩那张脸我啥都不记得了
后仨字儿~
保定话不好听- -
又是一部浪费人民血汗钱的电影 何必那样做作地装土也
看这片子的时候还很naive,不知道平淡才是真
徐帆老师讲话太焦人了。
徐帆怎么老接这样的角色。
...CV6看的,不是故意的
依然是小人物的平常生活,被叮当感动了。。。
1.保定话。2.冯巩和徐帆的准床戏。 两个亮点足够了。
好人好梦
保定话好玩
够生活化。
这自己导的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