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才看这部 07年的电影《遥远南方的童年》,取景于美丽的江西宜春,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
真的是满星推荐!!
⭐⭐⭐⭐⭐电影带着一种淳朴的糙感,又富有审美。
很多人认为这是部主旋律色彩的电影,而我觉得导演处理起来无比有趣。
电影中那些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们,恰好带来了最精彩的表演,因为他们呈现的就是平凡人最原始的模样,让人非常信服。
比起声嘶力竭话剧腔的刻意表现方式,我更爱这类天然去雕琢的样子。
故事中的数十个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家庭中父母出去打工而托付给别人照料的,幸好有易明堂这样的人物,在众人的奚落和冷眼中硬是开办了幼儿园教育这些孩子们。
故事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模样,以至于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吸引进去。
这部电影带给我许多的感动,我们都曾是孩子,若是童年艰难,父母远去,多么希望会有一个优秀长者的关爱和引导,在漫漫人生路的开端,知道父母去往了何方,虽然无法飞到天边外的遥远南方。
但身旁的老师,是温情的依靠。
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片子大多非常打动人心,比如《何以为家》《无人知晓》等。
以至于我们永远在发问,既然生了为什么不养育不陪伴?
既然都要出去打工为什么要生孩子?
既然不能给孩子安定的环境,生他们是为了什么?
既然有了孩子,为什么要远离?
恶性循环是,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中长大——子女感情上的缺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也影响成年后对父母的情感关系。
那些父母不会考虑肉球的感受,是因为“没办法,都这样” ,这不过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卸货,货品有人看管就行,偶尔来验验货。
养育比生育更难,养育是陪伴和传承,是人类难得的不计回报的奉献(因为你不可能确定,后代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殊途,也许厚爱),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所经历的成长,都和父母息息相关,这就是一个持续18年甚至更长的修行。
P.S. 如果我有足够的钱,一定要办学校,让许多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成长中有知识为后盾,更加坚定和勇敢。
❤
片单中,它一直占有一个位置,却迟迟没看。
最近看了,不禁怪自己看晚了。
平凡而伟大,真实而感动。
这部国产良心片今天推荐给你们——《遥望南方的童年》
它或许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教育最好的电影之一。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
主人公是一名乡村教师,和一群江西农村的留守儿童。
那是2004年的江西宜春。
影片一开始,一名男子坐着一辆小货车驶入村庄。
而村子里,只见几名男人围在一个小店里打牌。
桌子上坐着一个10来岁的孩子。
他的爸爸过来了,大骂他滚开。
他不服气,反驳,被爸爸接着呵斥.....然后车上的男子到了,下了车,贴上了一张红条。
原来,是为了幼儿园招生。
这个男子是一名老师,因为看村里有很多幼小的留守儿童,而决定办幼儿园。
现在在村里做宣传,有人欢迎,也有人发出嘲笑的声音:易老师这是为了挣钱吧。
但是对于一些无力看管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易老师这里收费是一个孩子60元/月,包午餐和接送。
就这样,大概招来了15个孩子,可是却收集了500多块钱。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男孩坨坨和女孩秀秀。
坨坨经常坐在村前的樟树下,等候他的爸妈。
因为他爸妈打工的时候,是在那里分别的,他们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从那天后,他经常在那等。
坨坨被安置在亲戚家,被当作累赘而被带到了易老师这里全托。
他性格有些内向,和别的孩子玩不到一起。
一次被老师李响冤枉和训斥,他负气独自跑了出去......
这可急坏了幼儿园老师李响和易师母。
有人说他经过了河边,找了半天找不到,众人在河边打捞,依然没发现。
易老师骑着自行车不停奔跑,发疯似的找孩子。
终于,在樟树下找到了坨坨。
所幸是,虚惊一场。
这件事却也让年轻的李响触动很大,她意识到做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她改变了自己一直想去广州打工的想法,决定重新回学校读书,考教师。
易老师为他高兴:“真的啊,读书好,读到了书有文化有知识做什么都好。
”这一幕突然很让人感动,事实上,易老师这里需要李响帮忙,而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行为对于李响的重要性。
此外,在当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很多人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多的是带着功利的想法在里面的。
而易老师是作为一名教师,发自内心对读书的尊重和认可,和那种对文化的笃定,就更加让人感怀了。
女孩秀秀,妈妈常年在外打工。
当妈妈回来时,她不接妈妈的礼物,也不肯叫妈妈。
秀秀妈这两年牺牲了很多,但替家里还了债,盖了房。
这次回来本打算不走了,在家好好过日子。
可回来后才发现,老公有了人.....
秀秀爸受不了,离了婚,秀秀被判给了秀秀爸。
更让人生气的是,秀秀爸不允许她看秀秀。
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易老师,易老师帮她向前夫劝说未果。
最终,她只有忍着苦痛,独自一人再次前往广州打工。
一路走来,易老师夫妇可谓是困难重重。
面对每月只有100元的工资,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愿意来接送孩子的人。
教学期间,不断解决孩子甚至是村人的问题,坨坨还差点丢了。
更无可奈何的是,一直以来易老师自己垫钱继续经营,终因为幼儿园手续不完备而停止了办学。
最后,易老师,只有一个个地将孩子们送回去。
当他来到了坨坨家,他看见了独自一人的瞎眼老奶奶,实在不忍心告诉她这件事,而默默地带走了坨坨。
秀秀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爸爸也去了广州,而她又被伯母视为累赘,并当着面说着一些难听的话。
最终,易老师又返回去带走了秀秀......
影片《遥望南方的童年》,豆瓣9.4分,评价的人75%的人都打了五星好评,好于99%的剧情片。
有网友评价说: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
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上,这样不浮躁,静下心来表达的/聚焦部分群体真实生活的影片,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
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全部启用宜春本地的非职业演员。
而影片中的孩子们就是真实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易老师生活中也是名老师。
影片中有不少让人感动的地方,以坨坨和秀秀为代表的诸多家庭的不幸,女孩李响的个人成长,易老师夫妇的一路艰难.....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就是普通人,更是善良有爱的人。
一开始,办幼儿园一来为了解决工作,二来也让无人看管的孩子有个着落。
在实际办学中,他们一次次面对可怜的孩子和问题,而他们还是有不忍有爱,选择了担起责任。
影片中有个年轻人,他曾是易老师的学生,第一次出现时,他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了一个怀孕的女人。
第二次出场时,孩子已生了,而这个女人想要离开这里,因为她过不了这里的苦日子。
第三次,年轻人抱着一个婴儿,找到了易老师夫妇,请求已经停业的他们帮他暂时照顾孩子。
因为他实在没办法了,还要去找离开的妻子。
看着这个大男人眼含热泪,易师母没有说话,率先伸手接过了孩子......
还有,易老师在坨坨不见后,着急万分拼命寻找他,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找到了,很多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先对孩子呵斥,而他没有。
此外,易老师,在与村人的相处中,话虽不多,但却做大了最大程度的帮忙,这点也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易老师这样做实事的人,太值得倾佩,他们给孩子们打造了或许是短暂的但温馨的家园,让他们可以有得学习,有所陪伴,有得关心,有所依傍。
相比他而言,更习惯活在网络世界的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不免让人心生愧疚。
影片中,孩子和易老师有这么一组对话:【伯伯,我爸爸在哪?
在深圳。
深圳在哪?
在南方。
南方在哪?
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
】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
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最后,在停办六个月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幼儿园又重新开园了,并且入园人数增加到了27人。
让人又开心又难过,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时代发展洪流中,个体是那么地渺小…...90年代开启的打工潮,持续到现在,最早一批的留守儿童快到了而立的年龄,而一批批新的留守儿童还将出现。
那些曾经的留守儿童还好吗?
他们过得如何?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要知道,那些秉承读书无用论的村民,也是那群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中的一拨人。
我们知道,最不幸的还是那些被留守的孩子,他们中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辍学,打工,结婚,生娃,丢下娃再外出打工……其实,现在的父母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吗?
不是。
很多人自己吃了社会的苦后更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赚钱不得不外出,而放在家的孩子多的是散养状态,没人管的他们和那些城里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
还有的人,还会陷入在回不去故乡和扎根不了的大都市的痛苦中,心无所停靠。
当然,也有人凭借自己努力获得了不错的生活,但我们要知道被留守,对孩子们的心理也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们身边就有一些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的朋友,他们长大以后偏内向,不太喜欢和陌生人接触。
所以,最可怕的还是“留守儿童在悲惨中习以为常,在苦难中逆来顺受。
”这些将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孩子的人,要考虑好一切,因为要把孩子带入这个世界,就要尽量给予他关怀、爱和尽量好的教育。
我们期待农村教育会更好,也为那些投身农村教育的工作者献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只有教育好了,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尤其是那些有留守经历的人。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都不必为生活唉声叹气,而要去像易老师一样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去积极面对艰难的生活,努力过好这一生。
情绪稳定的东dong
首先声明,我并非否认易老师的伟大,只是发现妻子的功劳是不被看见的,想让她得到应有的称颂。
决定写这篇影评,是因为当我打开这部电影的简介时,看见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易明堂,一个叫“下岗的妻子”。
作为幼儿园实际经营者,她的付出自然不会少,可就连拉板车的傻子瘦根都有名字,她却只能被代指为“下岗的妻子”,作为丈夫的附属品而存在。
我认为她的名字是不该被遗忘的,所以我去扒了片尾演员表,才得知她的名字叫马凤秀。
不配拥有姓名的妻子比起“天子坐明堂”的文气,凤秀更像是一个农村妇女的名字,它普通到随处可见,老家农村烧饭的外婆可能叫张凤秀,扛着锄头光着脚丫的大娘或许叫李凤秀,蹲在老树荫下闲聊嗑瓜子的婶婶也许又是一个凤秀。
她们是被忽略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
“凤”这一个字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娇弱女子,而是个能凭一肩之力扛起二十来个娃娃生活的女人。
她的出场有时候是不雅的 ,似乎狭隘到眼睛里只能看到钱。
招生第一天,十五个娃娃来报了名,易老师乐观地展望未来,她却泼下了一盆冷水,计较着本该收到九百块,最后只到手了五百三十元。
李响爸爸打算送李响来当幼师,她唯一开口说的话却是在强调招不到学生,发不出工资。
当易老师劝她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的时候,她嘲笑道,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最后干部来关停幼儿园,她也是抱怨地答复道,幼儿园她早就不想开了,开了三个多月,不晓得贴了多少钱进去,家长还冤枉他们在学生身上骗钱。
易老师教育马凤秀
马凤秀回怼可马凤秀骂归骂,抱怨归抱怨,等娃娃们一来,她该尽的职责一点都没有被落下,本本分分地照顾小孩,一边烧菜做饭,还要一边顾及滑滑梯上玩闹的孩子。
虽说计较着钱,可听易老师一说孩子们没吃饱,二话不说就跑到大哥家去借饭。
面对一口气吃了三碗饭的坨坨,她也没说什么,又给他添上了一碗饭。
(插句题外话,我家附近有一所私立幼儿园,有一次只是因为厨房阿姨多买了半斤肉,就被园长指着鼻子骂了半个上午)在傻子瘦根接下拉板车的任务以后,凤秀放心不下,打算主动揽下拉板车的重体力活,被易老师拒绝后,每天早上还都骑着自行车,陪瘦根一家一户地接送孩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瘦根驼着背在前面拉板车,凤秀骑自行车跟在后面,带着孩子们喊“加油!
瘦根!加油!
瘦根!”在这样真挚的童声中,瘦根拉着孩子们过了那条小桥。
后来,李响离开了,凤秀的工作量更是直接翻了一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坨坨被易老师找回了幼儿园之后,一直坐在马凤秀的怀里吃东西,期间短暂地被易老师叫上前问问题,问过之后又很自然地跑回马凤秀的怀里去了。
马凤秀开幼儿园不过才三个月左右,而坨坨又是个插班生,那时候凤秀顶多只照顾了他一两个月,他却对凤秀如此亲近,习以为常地坐在她的怀里,可见凤秀平时照顾孩子有多认真,是真正地做到了把坨坨当做亲生子来呵护。
坨坨和凤秀很亲近当然,马凤秀也有着她“秀”的一面,在开办幼儿园的前夕,易老师来和她聊相关事宜,她忧虑地谈起了幼儿园的资格证,以及接送孩子的板车。
易老师显然没把这两件事放在心上,一句日后补办证件,再加上一句这车拉孩子没问题,就不再理会了。
然而事后证明,马凤秀的操心都是对的,干部到家里来谈话,说明了幼儿园关停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只收到五百三十元学费的那次,马凤秀提到这点钱根本就不够一个月的运转,易老师这个不负责持家的男人发出了“不会吧?
”的惊叹,凤秀转身就火了,向易老师列举了开销明细,犀利地讽刺了他这个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角色。
如果没有凤秀在易老师背后精打细算,这个幼儿园或许连三个月都开不下去。
马凤秀是一个下岗工人,之前易老师有提到她在学前班当过老师,在她居住的农村里,或许算得上一个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
细细打量起来,素面朝天的她,五官是精致的,穿搭看起来也有几分讲究,谈吐之间像村子里见过些世面的人。
看她操持家务、照管孩子时的干练劲,与村民往来的活络精明,还有训斥易老师的尖利吼叫,我才明白了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在这片土壤中安定存活下来。
可是撑起了半边天的她们,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
凤秀是懂穿搭的女孩秀秀的母亲在外打工,偿还了丈夫欠下的债务,还盖起了一栋新房子,甚至两年之后回来,秀秀已经不认识她的模样,对她叫不出一声妈。
可是回报她的是什么呢?
是丈夫的出轨和狼心狗肺,是法院裁定不属于她的孩子。
家乡的这片村庄容不下一个女人,肝肠寸断的她只得再次踏上前往南方的大巴,把他乡认作故乡。
是什么逼迫了女性们的出走?
如果说女孩秀秀的父母是明面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那马凤秀与易明堂的关系则是暗地里的,更不易被察觉的。
我是和我爸妈一起在家看的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总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当那个和十九岁女孩生下小孩的小伙子,准备把婴儿托付给主角夫妇的时候,马凤秀听明来意,默默回头看了一眼家中的三个孩子,便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小伙子怀中的婴儿。
小伙子从口袋掏出钱,说是给夫妇俩的奶粉钱,易老师高风亮节地拒绝了。
我妈当时就说了一句,这种条件了还要把钱退回去。
我听了顿时就悟了,和我妈议论起来。
加上这个婴儿,他们家今后一共要扶养四个孩子,就算农村消费再低,单凭乡村教师一个月一千元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的。
而易明堂总是不慕名利的,这个人的学费不收,那个人的学费晚点收,最后苦的可是凤秀啊。
易老师白天的工作是教书,凤秀才是幼儿园的实际经营者,她除了带孩子还有家务和农活要做,她一点也不比易明堂要轻松,可她的辛苦是不被看见的。
易老师在外奔波固然辛苦,可是好名声都给他占了,最累的活却由凤秀来承担。
看看电影评论区,赞扬易老师的明显占大多数,却只字不提消失的凤秀,回到影评的开头,难道马凤秀就不配在简介里拥有自己的名字吗?
结尾小伙子把婴儿交给夫妻俩时的站位,就很好地呈现了主角夫妻与村民们的关系,夫妻两人并排站立,而小伙子是与易老师面对面的,马凤秀在一边更像是对话的旁听者,几乎所有的恳求感谢和要交代的话都是对着易老师说的,因为易明堂才是一家之主,才是有话语权的人。
小伙子就算和一旁的凤秀说话,身体也是对着易明堂,只是把脑袋微微转向凤秀,不难猜想,他心中的感激多半更多地记在易明堂而不是凤秀身上。
可笑的是,怀抱着婴儿的是一旁的凤秀啊,将来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洗尿布的都会是凤秀啊,我不相信搞不清柴米油盐贵的易老师,能承担起扶养孩子的大部分琐事。
可即便如此,女性的付出仍是不被看见的。
电影中有一段用作影评结尾很合适,幼儿园不办了,易老师送秀秀回家,可是秀秀家大门紧闭,从秀秀嫂嫂口中得知,秀秀爸当初急着争孩子抚养权,结果抚养权到手,人就跑了。
比起秀秀妈的真情流露,我想秀秀爸争抚养权,并不是有多爱女儿,只是为了自己今后老了可以有条后路,多个血包。
秀秀嫂嫂也是个言语犀利的女人,当她丈夫轻描淡写地要求她来抚养秀秀时,她直接回击道,有本事生,没本事养。
有本事生,没本事养电影中的中年妇女几乎都是以悍妇的形象出现的,马凤秀,大嫂,秀秀嫂嫂几个女性一个比一个泼辣,她们生存的土壤太恶劣了,容不下轻言细语。
我只想问问她们的丈夫几个问题,易明堂在外面充大方的时候,考虑过他的一千元月薪,要照顾的四个孩子,以及他背后精打细算,努力经营折本幼儿园的妻子吗?
大哥帮兄弟拉板车时,妻子照看不赢,误下的农活怎么办?
秀秀伯伯逞能要求累死累活的嫂嫂替兄弟扶养孩子的时候,你有手有脚自己为什么不能带孩子非要逼女人带呢?
希望未来的环境能变得更好,少一些女性被逼成悍妇,多一些女性能拥有姓名。
2007年,我六岁。
大概就是前一年,村里的小学永久关闭,我是最后一届学生,之后到镇上读了半学期的学前班,就去上了一年级。
2007年,我弟弟出生,我暂时结束留守儿童的生活。
可能也是在那一年,我堂弟的妈妈跑了,再也没有回来,因为忍受不了我们这个穷地方,我也很小,对她并没有什么印象,我想我堂弟也是一样。
电影越到后面,我看的就越揪心,每一幕好像都是发生在我的身边。
外出打工回来的母亲,自己的女儿都已经不认得她了。
我弟弟大点后,我妈也又出去打工了,后面回来,我弟弟也不再和她亲近了,睡觉也只愿意和我奶奶一起。
而像我这样的人,在那个年纪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可能也就产生了永久的隔阂。
电影里大人们总是这样对小孩说:“要听话呀”。
好熟悉的话,我好像就是听着这句话走过来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听话,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出去打工,我只能默认接受这一切。
我的最初的记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完全有感觉有意识,那个时候农村是怎样的景象,和电影别无二致。
相比较大部分人来说,我的童年并不是很完整,但与我身边的人比较,我又显得无比幸运。
我有爱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叔叔伯伯舅舅姨姨,他们一起弥补了很多东西。
表哥表姐回来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还会给我mp4,或者他们不用的手机,我可以试着想象了解外面的样子。
可能最幸运的还是,我自己对新鲜事物有一些好奇吧,我会去翻家里的东西,那些书,那些照片,我去了解我想知道的,我去学校的图书馆去借百科全书(体育百科,兵器百科……),一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看新闻也好,看新奇的广告也好,看电视剧里的主人公的生活也好。
总之,我大概知道外面有一个有意思的世界。
我也在遥望,家对面的那座山后面是哪里,我从来没有尝试去真正地弄清楚,因为我有着更大的期待,我不希望他的后面还是山,山的后面还是山……我不介意我这样的出生,但是我很介意很多人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要糟糕,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很不公平。
遥望南方的童年 (2007)9.32007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易寒 / 易志兵 何伟欣感同身受
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但我挺幸运,我爸妈生我、养我、育我、教我,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委屈,但是我能理解父母是用一种无奈的方式爱着自己。
我如今三十了,是一名大学老师,马上我要当爸爸了,夫妻收入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可是父母都五十了,他们还在广东打工,他们觉得还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不想休息,不听我让他们回家的意见,我到如今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才见到他们。
留守儿童很可怜,出门在外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们一直负重前行,只希望以后能多时间多精力陪自己的宝宝。
有点语无伦次,最后还要啰嗦一下,人生中第一次下班吃岳母做的饭的时候时候,直接情绪崩溃了,原来有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是那种感觉。
林筠 13:54:25养小孩就是为了“挣大钱”林筠 13:58:01感觉好真实 没有那种恶意的扭曲或者夸张 但就是觉得好真实林筠 13:58:15这开头才5分钟林筠 14:00:33翻了一下豆瓣短评 太多人和我一样 感受都是 “真实”林筠 14:18:53易老师真的林筠 14:19:32 是那种会给大家希望的林筠 14:19:35光亮林筠 14:19:45虽然很多村民可能不这么觉得(因为他们根本不重视教育)林筠 14:50:02易老师真的 三观很正 想问题切中核心林筠 18:31:59呜呜这个大哥 勤勤恳恳老实人林筠 18:36:19其实还是有一些淳朴的村民 也晓得叫孩子读书林筠 18:41:28这个小姑娘也是才16岁啊……刚读完初中……林筠 18:41:42但其实很能干了()林筠 18:44:22好的电影的感觉就是,每一个人的苦涩和困境都[被看见]了林筠 18:46:25这种感觉太真实了林筠 18:47:55易老师其实也是 大男子主义 着急起来就是那种封建家长的感觉林筠 18:48:12但是没办法,时代造就,你说要在那个时代那个村里出来一个非常尊重女性的男的也不可能林筠 18:50:44啊啊小姑凉!
决心去读师范了!
林筠 18:51:58但是那种朴实的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的还是很打动我林筠 18:53:39和小朋友出去玩这里 仅仅是一个慢镜头 我就流泪了林筠 18:54:08就感觉这可能已经是 这个环境下,易老师能给孩子们的最好教育了林筠 19:04:48给人感觉就是 平凡世界里的万千无奈林筠 19:05:33而且女性是最受压迫的()林筠 19:08:14又是“安静的讲好一个故事”型的林筠 19:13:19呜呜呜呜我永远会被善良打动林筠 19:13:39这样的老师 怎么不算神和英雄呢?
林筠 19:15:28原来遥望南方的童年 是指的留守儿童呜呜呜林筠 19:18:07笑死了,家里本来一个孩子,现在变成4个了林筠 19:18:57《剧中人物全部由当地非职业演员出演》我勒个豆?
可是他们演技真的很自然!
难怪这么真实
直到看这部影片才发现自己一直看错了片名,原片名或许呼应了片尾孩子们的悲哀的现状,而我看错的名字又或许可以成为另一种解释。
我是南方人,故乡也就一个小县城,周围都是村子,可就连我也无法准确了解到农村儿童的生长状况。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太过老生常谈的故事,可就是在这样更加朴实的镜头下,它却显得愈加动人。
说起来好像很遥远,这种故事又总是在大都市的霓虹灯下显现。
我感到很悲哀。
就如这个真实的故事一样,影片也显得那样渺小,可是这却又是目前我们国内虚浮的社会环境里最需要被重视的片子类型。
难道有一天我们连这样清新动人的片子也需要在未来遥望的时候,才会惊觉它们已遥远吗?
偶然听到这部电影,一看觉得自己发现了宝藏。
同样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深深找到了共鸣,因为当年我也有过遥望南方的童年。
年少时也曾想过把留守儿童的情况写出来或者拍出来,但真的能力有限。
没想到真的有导演去做了,而且做的这么优秀。
像易老师这样大写的人,我相信有很多,由衷地钦佩和羡慕。
好在如今留守儿童的现状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希望越来越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像这样优秀的影片致敬!!!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老枯树,在夜里抽出一条新的枝桠,而我,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想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鲁迅说过: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是,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人生终于很多无奈,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有的选择的话,谁会抛弃孩子前往他乡,而在这段孩子独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他国乡,孩子成了父母的心中憾。
有一次,老师让用如果造句,一个孩子坚定的说:如果我有钱,我要去深圳找我的爸爸妈妈。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别生了别生了别生了0
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身边似的 完完全全被代入 方言听着好亲切 好真实。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真真无比高大伟岸。
烂肯定不烂,但是要说好也说不出好在哪,很多东西可以再往下挖,但是全篇拍得不痛不痒,既不感动,也没反应出落后小山村所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的稀缺、村民观念的落后,对孩子上学问题的不重视、对开办学堂的不理解、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家庭缺失……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呈现,看似写实,实则流于表面,戳不中一个痛点。
底层无声的呐喊 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请不要把希望掐灭在摇篮。真的非常不能理解那些把孩子生出来又不好好陪伴的父母,再多的苦衷都是借口!给不了孩子温暖就请放过他们。
客观4.3,感情分4.6星。兼具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根据真实生活故事改编的、主旋律但发自心内真诚不说教的故事,一位小学老师在村里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的大大小小风波和各家各户困难故事。办学不易,带孩子不易,要教好一个孩子、一个大人,更不容易。
没有什么特别的,普通的剧情,镜头,但是就是真实,真实就够打动人的剧情。 易老师是老师,教小学生,但是在家里开办幼儿园,让同学托关系办证,招生,一个人60第一天就来了15个,但是只收了五百多,本来学费就是用来开支,没赚钱,这下更不够了,还让大哥弄了个拖板车去接送小孩,但是大哥家很多农活,都忙不过来,嫂子气的一直骂,大哥也因为农活和别人打架,易老师只好让他好好做农务,自己到处求人来拖板车。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不读书要去打工,接着参加超级女声,爸爸把他的身份证没收,拜托给老师在老师家打工,经过各种劝说,女孩才帮忙照顾小孩,教导唱歌。老师的老婆也各种埋怨不够钱。留守儿童也被托付到老师家,甚至是全托。女孩误会留守儿童骂了他一顿,两三岁的小孩演的挺不错的,难过的偷溜了,所有人都以为小孩溺亡,还好找到了。
“学习改变命运”这件事好像有个逻辑错误,其实不是学习改变命运,是你学习了,甚至学习好了,别人没学习,这才能改变命运,还是那句话,预计未来需要多少廉价劳动力,就会有多少差生。还不如改变我们对各行各业的保障和有色眼镜。当然我这句话都是他妈放屁,没有用,再拍一百部也没有上边拨点钱管用,ctmd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三星半,有某些经历的我还是被煽到了,有纪实感的剧情片。
看到办一个幼儿园需要“幼师资格证和校车”条件,导致易老师的幼儿园办不下去,扎心了。面对这些孩子政府有解决办法吗?没有。
主人公没有表演痕迹,实属不易,导演和摄影太过稚嫩
看哭了。我如果做一个乡村老师,大概率会和易老师一样。
太遥远了
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从小孩抓起,不能过于放任,教育才能打造高素质国民!
这评分太吓人了啊,是还行的电影。近两万人看过,72%五星,22%四星,高达9.4分,邪了门了。1我都是在农村广阔天地疯玩到六岁,然后上半年学前班,再去上一年级。2不只是江西农村真人真事改编,更是广大中国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写照。对比:一个也不能少,凤凰琴,武训传。3生而不养,生而不教,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4李响是十几年前典型的青少年,她迷恋《超级女声》,渴望着大都市。读书才能将会“走出大山”。我想到山东卫视选秀初选那些俗人尴尬的场景。土味表演。其实气质这个东西呢,需要知识和钱去堆。互联网时代快手给了他们新的表现平台。5跟小孩子搭戏,很难得哦。6易寒是宜春市人,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导演系。他哥哥在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
易老师也是这些孩子们的一道光啊
拍的有点作
师母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好人哪
这部影片让我相当不安,央视型温馨的配乐加上一系列被掩藏许久的农村的「奇观」,贾樟柯用批判的眼光展现,而这部影片从正面的方向展现反倒引起了我更大的不安,深深的不安,留守少女唱起超级女声时代的流行歌手舞足蹈,观众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个少女无法凭借这种梦想寻得出路,教育的独木桥对她而言又那么可望不可及,身边的村头痞子聚众起哄,打工去外地带来19岁怀孕妻子的青年,这一切都如此令人不安,这一切都静悄悄地发生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