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很沉重,如果因为信仰就简单的原谅犯了错的人,而这个人并没有正真悔过,这就像是片中所说,只是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直接缠上纱布。
不可能会好的,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忏悔,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原谅。
受到伤害的人,有不原谅的权利,而我们的原谅是为了让犯错的人去体验爱,也去体验失去爱的痛苦,这比草率的原谅更有力量。
最心痛的是池敏,当她对爸爸喊着:喊着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
她多想原谅他们,如果他们真的领悟到了自己犯的错,她的怨恨不能施加给别人只能加在自己身上,看着她一步步绝望,心里难受的不行。
是啊,犯错根本不悔恨的人,不应该得到原谅
一位撞了人第二次又继续撞人至死的凶手,值不值得被原谅?
重点不是被原谅,而是他是不是还会继续犯罪?
如果一犯再犯的人被轻易原谅,那么谁又对接二连三的受害者负责任呢?
那么珍贵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他们的亲人朋友忍受着什么样的痛苦呢?
答案也许是加害人自己并不懂爱。
剧情里的女孩一直承受家庭的暴力,她选择了伤害自己。
而那位加害者选择伤害其他人。
因为这样比伤害父母更容易。
一位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懂得生命的珍贵。
受害者家属的原谅,只是表面上的“以德报怨”;而他们需要的是“以直报怨”,加害人的忏悔道歉和幡然醒悟。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片子。
我们不需要克制,需要看到克制背后是什么声音打动了我们?
轻易的谅解背后,是儿时对父母的歉疚,或者埋怨?
是拒绝直面内心的痛苦?
又或者没有看到拒绝原谅的理由。
《今天》里,智敏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经常被父亲家暴,是非常残忍凶狠的家暴。
母亲和哥哥也站在父亲那边,甚至哥哥也会殴打她,还美名其曰他们都是为了她好,她的好成绩都是让她爸爸打出来的。
敏智非常恨自己的爸爸,但因为她毫不掩饰恨自己的爸爸,周围人都觉得是她有问题,说她是个坏小孩。
包括她最信赖最亲近的女主也这么认为。
每次敏智带着被她父亲殴打出来的伤找女主时,女主都会忽视那个伤,认为那伤是敏智自己顽皮在外面弄的。
女主虽然也是在不幸家庭成长的孩子,她父母虽然总是吵架,最后还离了婚,但她父母不会打她,所以她没办法理解有的父母可以那么残忍的殴打自己的孩子吧。
敏智在家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暴力,出门了还要因为她恨父亲不想回家被人指责是个坏小孩,对于一个心智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言,谁知道她有多绝望。
她生了病,肾出了问题,家人说都是因为她脾气太坏了才会生病。
在又一次被父亲殴打后,生无可恋的敏智去跳了轨,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那个让她恶心的世界、恶心的家庭。
前两天在微博看了一段《超级育儿师》的视频,才8岁的男孩,脾气非常暴躁,会非常凶狠的殴打他妈妈,还动不动就说他希望他妈妈死。
非常恐怖。
评论里全是对小男孩的指责,说这种小孩不要也罢,把他掐死算了。
但那一小段视频其实只是《超级育儿师》剪辑了20160302期的小小一部分而已,等你把整集看完,会觉得更恐怖。
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妈妈守着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丧偶式婚姻,丈夫常年不在家(估计是家外有家吧),就她自己一个带孩子,她觉得很累,脾气又差,就把对那个家、对丈夫的全部情绪和不满都发泄在小男孩身上。
用小男孩自己的话说,就他妈妈自他四五岁开始,经常都会打他,他就是等到现在有力量了才反击她的。
说这话时,小男孩才8岁呀!!
我真觉得那女士应该觉得庆幸,她儿子8岁就懂得反击她了,她也懂得反省悔过。
要是被她殴打长大的儿子18岁才反击她时,她是绝对没力气抵抗她儿子的,会不会出命案不好说,但他们的母子关系肯定是没救了。
育儿师拉着小男孩的小手问他,那样打自己的妈妈,心里是什么感受。
小男孩说他害怕,他怕把妈妈打坏了。
小男孩说这话时特别让人心疼。
小男孩每次发狠要攻击他妈妈时,都会先攒紧拳头,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谁都没想,那行为,其实是他在克制自己,他不希望对自己的妈妈动手。
但是,他妈妈却从不克制自己,肆无忌惮的对自己的儿子动手。
所以小男孩每次都是忍无可忍才动手的,最后还学会了以暴制暴,他才8岁呀!!
那女士真得感谢现在是网络时代,在她最绝望的时候,她因为看了《超级育儿师》的节目,请求他们的帮助,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才认识到,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自己的儿子变成那么恐怖的样子。
还好,孩子才8岁,只要她以后真能好好对他,不对他使用暴力,用心呵护他成长,儿子以后绝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有些成人恶心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好像全都是孩子的错,自己是没问题的。
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我那么辛苦挣钱养那小崽子,我很明确我心里是爱他的,我有什么问题!
却没想,你对待他的方式有问题吗?
种因得因,种果得果。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
最混账的就是那句“棍棒底下出孝子”了,成人犯点小错,需要别人用棒子打你才知道错吗?
不用是吧!
孩子那么聪明那么单纯,很多事情他们一教就会了,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需要被打才知道错?
惩罚和教育有很多方式,但殴打绝对是成人以大欺小、最无能最恶毒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根本就称不上是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成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对着弱者发泄罢了。
因为那弱者是他孩子,所以他美名其曰那是因为爱。
首先,我想表个态,我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谈论死刑存废的文章。
但在查找资料数据的时候,发现我想要的很多数据都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同时越查下去也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方面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所以,最后我并没有写出一篇完整的论述,只是把找到的一些数据,整理后列举出来。
很多文章里面都会说死刑废除的国家不仅没有犯罪率的反弹,反而犯罪率会下降。
而根据统计数据,每10万人中刑事犯罪的人数排名前几位的都是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如瑞典(13679),新西兰(12059),英国(10345),加拿大(8397),德国(8621),而在某些州保留死刑的美国则为(7627),身后是废除了死刑的法国(7419),挪威(7235)。
而没有废除死刑的中国(363),印尼(71),也门(157),乌干达(198),赞比亚(573)。
数据比较低而死刑已废除,或长达十数年没用的国家只有巴拉圭(97),巴布内亚新几内亚(287)斯里兰卡(312)。
这组数据在我看来可用度不高。
不是说来源有问题,问题出在各个国家统计,定义,收集,信息透明度上面。
几乎可以说是个忽略不计的参考。
由于美国的数据找得比较多,之间的误差不会太大,所以就美国的一些数据说一下。
有12个洲废除了死刑,38个还保留着,但大多都判给一级谋杀。
而美国犯罪率前25的城市里(圣路易斯 卡姆登 底特律 佛林特 奥克兰 里士满 克利夫兰 康普顿 加里 伯明翰 巴尔的摩 孟菲斯 新奥尔良 杰克逊 小石城 巴各鲁日 布法罗 纽黑文 哈特福德 代顿 堪萨斯 华盛顿 纽瓦克 辛辛那提 亚特兰大)有8个城市在废除死刑的州,占32%,而美国有35.3%的州废除死刑。
两者大体相当。
最早废除的密歇根州,暴力犯罪率位居全美第四,而最安全的缅因州是第三早废除的,第二早的威斯康辛州排19,而其余废死的州排名也高低不一,像夏威夷州在第8,阿拉斯加州在33。
而死刑用得最多的三个州,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分别在44,25和37。
另一组数据,2010年,正值经济危机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全国谋杀率较去年下降了4.4%,强奸率下降了4.2%,故意伤害下降了3.6%,,财产犯罪下降了2.8%,而在废死州相对集中的东北部,谋杀率却是上升了8.3%,强奸率上升了1.4%,攻击罪上升了0.7%。
而对于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概率大体的数据都是高于普通人的犯罪率,不过这方面的数据都比较模糊,或是差异较大,或是不让人信服,或是有正义。
比较靠谱的是英国06年时任内政大臣约翰·雷德一次表示,2/3的刑满释放犯人在出狱后两年内重新入狱,1/3甚至6个月就二进宫。
涉毒犯人的86%两年内会再犯,公交扒手的数据位85%,入室盗窃为73%,抢劫为57%。
而这还是在英国在用了数百万镑于罪犯的心理辅导及自我控制课程后。
当然得说明的是,英国本身就是欧洲国家里犯罪率数一数二的。
其实,两派的所用的数据大概都是只取了对自己有利的,这无可厚非。
但至少不像某些人口中的非黑即白,理所当然似的简单。
道理,观点都有大把,但却不能让众人信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支持废死的理由更多出于情,而不是法。
说什么人死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只会给犯罪人家庭更深的伤害,我是无法理解的。
浪子回头的故事,我更倾向于相信存在于宣传层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也只是我的感性认识,既无数据、事实支撑,也没有对具体个体的调查。
或许比死刑更合适的是一种死刑的精神。
既有支持者口中的威慑作用与法律尊严,也有人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如不减邢的无期。
而在这之前需要解决的会是,重刑、乃至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司法是否独立的问题,以及案件的审理、取证是否合法的问题。
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笑话,你怎么会明白人有多渺小而无力,以为原谅别人可以得到解脱,却忘记获得原谅所需要做出的努力有多么巨大。
多慧的轻率让她的生活过得无比艰辛,因为逃避本就存在的过往来换取原谅他人的所谓豁达根本毫无可能,唯有面对。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线人物池敏,她善良而坚强,内心却脆弱而敏感。
她备受父亲虐打却依旧尝试宽恕,选择遗忘。
她的结局仅仅用了带门而出的关门声响来交代,这样开放性的命题让人更加为她揪心和思索。
我们常常不敢直面伤害你或者你身边亲近的人的那个恶徒,盲目选择了遗忘或者谅解却担心他并未因此为他的过错忏悔而继续伤害他人。
人生的艰难和矛盾无处不在。
我们作茧自缚的同时却自以为是走对了方向。
我们草率逼迫自己对一切外物相信并且宽容,却不知道正是这样营造了罪恶事物的新的温床。
悲伤自然不可避免的如影随形,我们更多时候无可奈何,宁愿划伤自己去饶恕罪过,因果无法得到循环,报应转而一次又一次回来把你伤得更深,折磨不已。
电影将要接近尾声,多慧恍悟到翔宇的死去并没有让间接造成事故的池锡悔过,反而让一直努力对抗现实的多慧备受身心的煎熬,她心里的那个坎再也无法跨过。
而故作明媚的池敏用尽全力去理解父亲的虐待,可却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越陷越深。
这是她们的人生,盲目而无辜。
悲剧当然永存,但你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慢慢让怨恨滑到新的边缘,这不是可以草草原谅了事的,因为变化已经存在,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这种变化付出代价。
重新开始是必然的,但来之不易。
电影在探讨着那些受害者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表现去面对沉重加害过他们的那些人。
宋慧乔的动容演技令人唏嘘不已。
她用最真实的颓废让人看到了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公和痛楚,而她的行动却始终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所以今天,你要面对你的软弱和渺小,在时间里慢慢学会遗忘和成长。
除了演員,編輯和導演一定是特別溫柔的人吧。
看完電影,遲遲不能從情緒裡走出來,當發現自己的「寬恕」和「善良」會被辜負的時候,心原來會那麼那麼痛。
一直以來都在並堅持做一個善良和溫暖的人,是因為相信所有的「善意」不會被辜負。
即便受到了傷害默默、努力地自我治癒,告訴自己不要成為像傷害自己一樣的人,當然也懷著他們會變好的期待。
即便期待落空,大多躲遠並許願糟糕的事情別在發生,並用值得感恩的事情安慰自己。
那個時候總以為自己不再在意,原來想到得到我的原諒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期待的「好人,想到他們會繼續傷害別人,我的心是那麼那麼痛。
總會覺得自己特別幸運,遇到那麼美好的人兒和事,照亮我的生活,也會希望自己能將力量傳遞,做個有溫度、會發光的人。
電影帶來的情緒更多是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樂於傷害別人,為他們得到我們輕易的原諒不值。
興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想多了」「腦洞太大」,可是親愛的,你可曾想過,不幸也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到時候再後悔沒做個悲憫和善良的人就太晚了。
我願意一如既往地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We are all part of it.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因为同样的信仰,深刻的经历,深感故事女主人公的心情波动;原谅伤害你的人是不容易的,你可以轻易的原谅,但是怨恨是需要时间,需要上帝的爱来亲自化解的;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整,任何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也各有不同,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各种境遇中学会爱,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接受上帝对我们内在医治的爱;医治需要过程……非常经典的台词:1、蓝天、白云、空气,最为珍贵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2、原谅并不是消除怨恨、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将怨恨推向新的边缘;3、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被怨恨蒙蔽了双眼而漠视这一切,那就太不值了;
转折仓促,前半段都在铺垫圣母,当女主知道被原谅的人仍然在杀人时,人设崩塌,另外另一个小姐姐交代完她的故事后就不知道她是死掉了还是有转机回归到生活,像是半拉拉的没药到陷的饼,这个留白很烂
这个荒诞怪异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理解,等待一场原谅,不知道什么才是对错。迷茫而挣扎着。
让我想到了《密阳》
55-57分钟戳泪点。片尾真让人难受。乔妹越来越超出偶像剧的演技了。原谅还是不原谅,到底有没有忏悔有没有受到惩罚,谁才是过得最痛苦的人。
先有对不起、后面才有可能出现没关系、但是又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宋美人终于脱离的花瓶的称号、叛逆的小姑娘更像是故事的主角、家暴、离家出走、自杀、原谅、
原谅?父母?教育?
一个关于原谅的话题;本来挺好的题材,但是没有拍好。不深刻,又拖沓。
看完相当压抑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怨恨不是你想放想放就能放,何必强迫自己去放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好,更不要轻易去说服别人原谅,因为你不懂别人的伤痛。
主题表现得一般
断断续续的终于看完,除了一堆的说教没有任何感觉——
原谅不是为了消除仇恨,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将仇恨推到心的边缘,至于究竟需要多久,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所谓宽恕,必须是在罪恶受到惩罚之后,才可以探讨的事情。而是否宽恕,则必须是完全主观的。毫无来由的宽恕,还不如去学雷锋呢。而毫无来由的让别人宽恕,则是邪教。
小姐心,丫鬟命。同样姓李,但和李部长的《密阳》相比,无论是掌控还是张力都差了一截。
女导演才有的细腻 || 刚开始,以为是说教,但是之后徐徐展开的关于“原谅”的叩问,却很是合我心意!|| 宋慧乔演得不错 || 池敏这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得紧,借着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真是让人恶心!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自然联想到同类题材的《密阳》,这部还是略逊于前者。关于原谅和救赎不是上帝神灵就可以救助的,而是内心一场艰难的战斗。
话题有深度,但是导演处理得不是很好,全剧太拖沓,妹妹演得不错,在电影院花钱看这种片子我是不愿意的
宋慧乔是韩国演技能称得上很好的女演员之一,关于凶手和被害者之间,虽然影片极力想传递爱与包容和宽恕这一主题,但却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带着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这一可笑的想法对孩子施行暴力的做法更加让人觉得恶心,一心给这个主题,一心给宋慧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