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又一次在高铁泪流满面。
美国动物,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4个大学生偷大学图书馆里一个1000多万艺术品的故事,有人评论说是史上最愚蠢的抢劫案。
先说片名,叫美国动物,动物这里可能有两重解释,都很扣题。
一是解释为沉醉/狂,就像我们说工作动物/派对动物,而电影里沉醉的,是美国梦,生而独特努力实现自我的梦,努力致富自由的梦,二是四位主角都像动物一样被欲望冲昏头脑,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底线,就像电影最后,当年看守艺术品而被绑架的管理员说的,“他们是自私的,不愿意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作出扎实的努力,不愿意通过帮助他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叙事主视觉用的是,斯宾塞,一个热爱绘画的青年,渴望梵高自杀、莫奈瞎眼一般的极致经历和奇特体验,又在现实生活中被何为意义所困,对未来充满了悲观,电影头尾2幅自画像,估计分别完成于行动前后,都是黑白素描,都是目无表情。
对盗抢艺术品这个行为,他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犹豫,多次提出要中止,却没有坚持信念。
沃伦,行动推动者;博萨克,为了保持与沃伦的友谊而加入;查斯,外表成功的商二代,甚至看不出参与的理由。
盗抢行动中,充满了拙劣,对放倒管理员鸡手鸭脚,拿到艺术品后出逃通道又没规划好;行动后,4人,都陷入了彷徨,都陷入了恐惧,直至被捕。
然后是7年的监狱生涯,出来分别从事画家,导演,作家和健身教练。
片尾曲来自,Rodriguez,他的故事被拍成了记录片《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里面有一段话,放在这里也算合适。
“对他来说,一切未曾改变。
过去的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他承受着所有的煎熬和痛苦,所有的困扰和疑惑,然后把它们转化成为美好的事物。
”
这不是什么好看的电影,一点不刺激。
现在电影里哪里还有这么挫的劫匪,不都满天飞,各种强悍,杀人不眨眼,弄个国库如同探囊取物。
你看这几个年轻娃,偷个书都这么费劲。
还不如我和表弟当年啊。
不过看这片,真心捏一把汗。
生活啊,有一团迷雾,迷雾中有个讲经说法的大喇叭,向我们每个人喊话,告诉我们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该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
因为大喇叭后面的魔鬼知道,我们最怕就是平庸,所以那首歌会火啊,没啥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作为一个抢劫类型的娱乐电影,这部片肯定不及格。
没有火爆的场面,缠绵悱恻的浪漫,也没有段子,更没有大团圆的结局。
有的是什么呢,生活的窘迫,对无聊的抗争,对平庸自己不服不忿但也没辙的怨念。
没有这个电影,我们日常需要面对的不就是这些。
幸亏不是买票去看,有时候照镜子很难堪的。
何况是花钱找痛苦。
这是一个没开美化滤镜的生活写照。
触及了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从小你就被教育,你和别人不同,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天选之子,早晚会碰到一个机遇一飞冲天。
现实里,都这么编故事让自己开心不是吗?
这个电影就是狠狠心给你提个醒。
没什么太大的不同,追求不同又真心没有什么条件咋办?
为了不同,变成giaogiao哥和摩擦滑板鞋,就是个笑话。
只能供别人排泄压力啊,真的有人为了成就不同,变了态。
这个电影里四条友就是这样。
为了不想和别人一样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对重复能遇见的日子感到恐惧。
所以干一票大的,成就非凡人生,就成了魔鬼的召唤。
但魔鬼召唤了你,就得付出代价。
那就是备受煎熬的等待惩罚的降临,明知道伤害别人不对,却不得不干。
自己成了一个自己都看不起的家伙。
和一个普通的自己相处,其实好难。
承认自己没有才华,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
有可能也不会发财。
承认这个才能正常点,该干啥干啥。
不敢承认?
只能对自己撒谎,就会去表演一些夸张的东西让自己相信,自己最终与众不同。
对别人没有价值,或者说不是通过对别人产生价值而积累的财富,都不靠谱,早晚是浮云。
别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没有人真傻。
去做个普通人,而不是躁动的动物。
用近似平常访谈的形式讲述完了这个故事,在这部电影里,你会看到真实人物在镜头前回忆当年。
而回忆,有时候会出差错。
我们活在自己认为真实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阅读虚构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然后观察自己。
如果有一天,当你意识到触手可及,几乎毫无戒备的校园图书馆内藏着价值几千万的原版书籍;然而虽然自己家境完全不至于铤而走险,好友却在不断蹿火给你讲这一切有多轻松,你会动心吗?
先别急着回答,显然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市的四个小伙子在2004年替你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这一场“史上最蠢抢劫案”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公式般地拉开了帷幕:阶段1:同舟共济将四个小伙子聚集在一起的显然不仅仅是金钱的因素。
最早发现这一切的斯宾塞不过是个懵懵懂懂走进大学的少年,家庭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苦恼于的是好像永远无法成就的艺术理想,而仅是留意这一点也不过是他有贼心没贼胆的谈资。
不过这种谈资进入好朋友沃伦耳中便是另一番情形,深受原生家庭矛盾折磨的他天赋异禀却放荡不羁,他眼中这不该只是谈资,是突破社会阶层唯一触得到的敲门砖。
一拍即合后这个行动仍缺少足够的执行力,于是梦想加入FBI却有点自闭的天才学霸艾瑞克为了巩固友情加入了,12岁便成立公司的富家男孩儿听到有这种简单的挣钱方法也加入了。
四个少年身上带着的是这一代美国青年的心理通病,在一个愈发稳固的社会阶层中,努力的意义大打折扣,只有背叛法律积累财富才能成就自己。
中产阶级也会遇到这种层面的“成长烦恼”,物质的富足感并没有打消心灵上的困惑,导演巴特雷顿敏锐的关注到这个案例与当今社会矛盾之间的共通点。
这种矛盾如同《佛罗里达乐园》那些无法通过正规劳动而蜗居在汽车旅馆的穷人们一样,只有用同理心而不是逻辑才能讲清楚的社会伤疤。
阶段2:同床异梦谋划阶段从来会是这种抢劫片的重头好戏,文的比如《11/12/13罗汉》,比如《神偷联盟》,比如电影中一闪而过库布里克的《杀手》;武的比如《城中大盗》,比如《速度与激情5》,这些类型片总是不会吝惜自己疯狂不切实际的想象来为故事打通一切脉络。
而在《美国动物》中这四个男孩儿可从来不是法外之徒来的,虽然想象中有一场华丽至极一镜到底的爆窃计划,距离千万美元的唯一阻碍只是一个中年大妈;而实际操作起来这一切就像是场噩梦,除了沃伦所有人都处在积极的对立面,为了保全自己对一切可能引起的麻烦避而远之。
也许大家也会特别注意,纪录片式现实里的主人公的自述在整部电影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有点“偷懒”的写作方式在这些年可不算少见,比如前段时间的《徒劳愚蠢的手势》(如果你对美国几十年的喜剧史感兴趣那可千万不要错过),东木大叔干脆找本人来演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在影片中打破第三堵墙来和观众对话强化事实临场感的电影作品。
在我看来这在局部的确可以为影片赢来更轻松更活泼的情感脉络,但是看多了只会觉得编剧在偷懒用另一种形式的旁白来推动故事,难道我在看的是《逐梦演艺圈》那种ppt讲解吗?
阶段3:同室操戈没有完善的谋划肯定更架不住瞬息万变的生活状况,影片中的抢劫现场和现实一样一塌糊涂,本该体面搞定的抢劫不得不动手绑住看门大妈,而更加糟糕的是要面对事后销赃以及心里负罪感等一切消极后果,恐惧折磨住四人组引发了关系的崩溃与决裂。
影片末尾更多的还是主人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后悔和十多年后仍然怀疑当初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什么,也就是大家戏称的“走进电影院进行普法教学”。
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像《萨利机长》或是《勇往直前》里那些骄傲的现实主人公走进电影里为给大家打最后一剂催泪剂。
而在《美国动物》里则是回归初心,回到影片最开始的地方,以达尔文的语气告别这些盲目过,吃过青春亏现在过着被该写的成年人。
Fall out boy歌里唱过的那些American Beauty / American Psycho一样,这些美国精神病吃够了美国梦的亏,他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同梦想遥望活过的少年时代。
很特别,是满满正能量的盗抢片。
画册《美洲鸟类》核心麦格芬用的好,特别是抢劫中,充满诱惑的火烈鸟变成了两只猛禽袭击另一只鸟,与剧情贴合。
画册的沉重使得主角不得不放弃,也说明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现实与回忆的交叉联系是亮点,电影美学值得肯定,快银和敦刻尔克小逃兵演技发挥不错,抢劫戏拍出了荒诞感和紧张感。
可惜快银演的重口味美剧对我印象太深,老是忘不了他和双头畸形人做爱的场面,希望他能通过作品洗白三俗印象。
主旋律说教意味很重,道理讲的很实际很贴切,令人信服,很好的展现美国社会对青少年冲动犯罪的包容,既有人文关怀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国产电影学习。
此片与发条橙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靠教育感化,激发失足人员自省自觉,一个是威权主义不跟你玩这一套,直接洗脑干废。
国内鲜有此类题材,唯一对谢飞老师的本命年有印象,从当年严打到现在的扫黑除恶,我国社会对刑事前科人员只有理论和法理上的包容,实则充满敌视和白眼,广大失足人员和当年姜文饰演的角色一样,眼中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作为一个商业片,还是有很多让我觉得惊喜的地方:首先,片子开始很久之后,观众还是分辨不出影片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说如何讲故事,好奇越熬越浓;其次,把事件真实人物用这样有电影感的方式融入其中,我也没见过,无违和感,看不出是剧作以外的人物;记得最后长发男孩跟家人一起吃饭时,猛然就切了一秒的女管理员被绑的镜头,这个特别好,我一直相信电影会往更加贴近真实感的表达手法上进化,这就是一种典型,不用过度和衔接,真实生活中,我们心事重重地社交时,冷不丁就猛然闪现其它念头的感受,就是这样没来由地一个画面切换在脑子里,这个处理也许只是比以往电影切换短了那么零点几秒,但是感受完全不同,很真实,至少我感受到了。
最后想说立意,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梦到自己误杀了人,梦境后半段全部都是在事发很短时间内的悔恨,以各种不同形式变着花样地懊悔,还奢望着如果时间倒流我没杀人,此时的我会是多么轻松而幸福,拥有着全世界,后面还流泪了好像。
这个悔意如此深重,以至于十多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这个影片大概就是讲了这么个事,讲的是悔恨,讲得是一种类似量子学的选择和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都是一念之差,结果却相差千里。
在某种群体的氛围下,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些“本来没想做,但是跟着大家一起做也许也不是一件坏事”的想法,特别是年少的时候,坚定自己也许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或者悖论。
一部将犯罪抢劫题材成功拍成教育题材的电影。
斯宾塞、沃伦、艾瑞克和查尔斯四个中二青年为了摆脱平凡且毫无波澜的无聊生活,想要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把目标放到了盗窃特兰西瓦尼亚大学中图书馆特别藏馆的珍藏书籍。
这一鲁莽的决定和一系列漏洞百出的策划把他们一个个领进了监狱大门,与一般的抢劫犯罪大片不同的事,他们从计划方案到实施抢劫都完全脱离了幻想中的炫酷场面,甚至有点让人想笑。
可谁想到这样逗比的情节竟然是真实存在的,本片的其中亮点就是真实案例中的中二青年现身说法诚恳告诫大家,千万不要挑战法律和道德。
我在家里已经待了一个半月了,每天什么正事都不用干,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视剧,间插着做做即将出发的旅游攻略。
每天凌晨六点睡,下午四点起,和正常作息完美错过。
截至上次出门已经有十四天,这十四天除了下楼倒垃圾以外没出过家门。
下楼倒垃圾都要等到半夜,因为穿着睡衣素面朝天的我实在是不想碰到小区里其他穿着整齐的人。
下次自己想出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出去估计也是为了看狗十三。
bytheway上次出门是为了看无名之辈。
事实上我挺慌的,可是我还是蛮开心的。
我开心的点是,我六点睡四点起,我和正常人不一样。
我开心自己这点儿与众不同。
这个学期的任务量早完成了,我身边的人在忙关于明年他们这个时候会在哪儿的事,他们有时候也会问我,你打算怎么样。
我不考研,不出国,不找工作。
可事实上我会换一种正面一点委婉一点的表达:可能考研或者出国或者工作吧,我没想好。
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顿一下好像不知道回答什么,他们可能觉得我是在隐瞒一些胸有成竹的伟大前程或者真的只是觉得我在三分钟热度的胡诌,我很想发誓我真的没有,我是在很含蓄的表达我的迷茫。
当然我的朋友们还是很善意的,一般接下来他们会自主的开始帮我分析,会和我说如果你想干点什么你真正想干的你可以先去相关的地方实习blabla。
电影里沃伦说:我从五岁起就开始为加入球队而努力了,而且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谁不是呢。
幼儿园培养爱好,小学学奥数,初中报课外班,高中上市重点,和所有人一样从小到大也学一个特长,大学也是选择了更迂回、更保险的专业。
和“加入球队”这种感觉差不多吧,都是一条在外围打转没有靠近核心需求的路,走这条路就只是为了不在起点干站着。
当人生走到一个瓶颈,发现预设道路无法满足自我期许时,怎么办。
偷书蠢蛋组用了一种极其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真的傻气的冒烟。
其实我能get他们的思维逻辑——认不清自己也认不清世界那就认钱呗。
于是“实现自我”和“大捞一笔”这两码事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对接起来了。
和微博上“有钱真好”的段子一个逻辑:我&&&&的不幸是因为没钱,别人%%%%的幸福是因为有钱。
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人,没搞清楚幸福也没搞清楚自己,真的给了一个亿吃吃喝喝花上天去也不会真的幸福的。
所以偷书失败了。
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根本不是钱。
自我反思下,我和他们还不太一样。
其实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我不敢。
我是怂,他们是蠢。
我也没比他们好到哪去。
想要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实现自我,老说找自己找自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为了生活的稳妥起见都互相靠拢逐渐变得相同。
人生真的应该抱持着证明“不同”的劲头活着,即使证明这点对生活(生存)本身毫无用处,但是认命的活着真的没劲。
我的人生观不太普世,且暂时我也不想被世界“普”。
一辈子真的很长,没有点不同我真的活不起劲,就算我暂时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现与众不同,所以哪怕六点睡四点起,有这点不同我至少还觉得生活有点劲。
虽然这点不同的方式有点怂。
同样是展现动物性,偷书蠢蛋小组人家是“动物凶猛”,我这算是“动物懦弱”。
其实我觉得我该学点他们的凶猛。
不是偷书。
欢迎光临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忍不住联想到《新警察故事》(沃伦的某些侧颜有点像阿祖,🙊)我觉得不能用蠢来形容他们,如果电影是80-90%还原真实的话,他们只是活的太认真,有的事情就是没头脑的开始了。
沃伦在绑住管理员之后一直试图安抚她,他的本性是不坏的。
我很喜欢三段抢劫的片段,在自己预想的计划里一切都是潇洒快意的(不得不说真的很痞帅啊(•͈˽•͈))可事实是总有很多不听安排的插曲打乱你的计划。
影片的这种慌乱和节奏感很真实,现实如果真的有计划犯罪,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个人觉得《天才枪手》拍的更电影化一点,《美国动物》的人物心态捕捉的更好。
周末,阴雨天,在家看,正合适。
5星,这片子逗死我了!
映射现在的某某后也非常的应景呢, 脑残任性。
想干啥就干啥, 自己还能给自己找到一堆大道理呢。
美国的动物退化,会从洞穴外走入到洞穴内。
而美国人呢, 作奸犯科,就会走入大牢失去自由。
在价值观面临新时代想法的时候,生物法则并没有改变,退化暗示着犯罪,也必然受到惩罚。
这片有教育意义,看看挺好的。
没故事
【SXSW】【#2】形式上的确酷炫到难以招架(虽然我仍然在消化打通剧情和纪录片的屏障这种事),娱乐性也十分到位,不过给故事本身奠基的概念真的好蠢啊--如果只是剧情片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把纪录片元素加进去之后,蠢人将蠢事做绝之后反省出来的哲思一下子就成为重点之一—而它真的不值钱。7/10
原型已經現身鏡頭前了,為什麼不讓他們再演繹一次當初的自己?
你想盗取的是粉红色的火烈鸟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不试过怎么知道结局会是怎样(的一败涂地?)盗窃四人组本尊出镜非常加分了,一天内看到这么多可口又会演的小鲜肉实在太幸福了喵呜~
非常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讲述故事的方式,演员发挥的也一般,故事测也没啥可说的,完全得不到任何的乐趣。
千万别抱着《11罗汉》、《天才枪手》那种盗匪商业片的期待去看,会彻底失望,偷盗根本不是重点,一群美国高中生的真实心理历程才是重点,将盗匪类型做了一个彻底颠覆,纪录片访谈穿插真人表演,以及两者发生交融的形式探索非常有想法、有惊喜。
看多了各种高潮迭起、技巧高超的“神偷片”,这部尽是纰漏、满是犯罪bug的作品好像一部逗喜剧。穿插的虚实镜头和原型出镜突出了这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戏(尽管有点拖),美国动物或许是被冲昏头脑、忘了错误与代价的动物。四个男演员从气质还是肌肉都好喜欢【羞耻表白一下Charles的原型人物~
这种伪纪录片的方式让人打瞌睡。
如果我们交给Harmony Korine拍 是不是可以衍生出一场更绚烂的伊卡路斯般自毁式浪漫?
开头部分做的像个神棍片,慢慢看下去原来是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片。这些孩子看起来没有任何迹象或者环境暗示能让他们产生在大学偷书的想法,但是他们还是做了。青春期害怕自己的人生或者未来和别人一样的想法可以毁掉一个原本最乖的孩子,我懂的啊,自以为与众不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素质。bgm不错。
年少轻狂的冲动,叛逆,想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可从具体实施来看,还都是一群胆小的孩子,而这件事终究还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夺去每人七年的自由外,服刑后都从事了相关的工作,作家写这段经历的回忆录,健身教练写监狱健身的书,重上大学学电影制作,研究鸟类绘画的艺术家。
低配版pain and gain
几个年轻演员演得相当自然不做作 作案时的屁滚尿流慌不择路就跟法治在线调了监控录像一般 要不是当事人出来现身说法 真的完全想不到这起轰动全美的图书馆抢劫案进行得如此愚蠢令人捧腹 演绎与纪实的界限越发模糊 所以还是生活更荒谬 诚不欺我也
令人智熄的操作Õ_Õ居然挺搞笑的,三星半。6.21@衡山
犯错的少年,回不去的阿姆斯特丹。不能想象,这特么是个纪录片。
四个可爱的沙雕。所谓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否带来了成熟与守序的滞后?7年牢狱其实并没有让他们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与预想有太大出入,所以某种程度上我竟赞成他们在张扬冲动的年纪里犯一次大错,更尝平凡的可贵。纪实与演绎的交替,喜剧元素的穿插,配乐与剪辑的配合,犯罪喜剧从执行上做到极致。后悔没在上影节看了。
几个大学生突发奇想要去偷书,蠢的要死的计划。
无聊
真人长得都比演员帅!
四星半,完成度很好。能看出来剧本灯光摄影剪辑都有巧思,笑点和转折数量够。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质感,同时限制了张力。结尾回归纪律片式的总结,处理得有些轻松了。Evan小哥的表演很加分。在某一时刻四周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群人确实很闲/画都好好看!